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期中模拟卷1-七年级科学下册华师大版精讲练
展开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期中模拟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
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的水,过一会儿就会变干
C.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
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
【解答】解:
A、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的水,过一会儿就会变干,属于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故C不符合题意;
D、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樟脑片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观察者在半透明塑料薄膜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光斑 B.烛焰倒立的像 C.烛焰正立的像 D.圆形光斑
【解答】解:蜡烛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与蜡烛形状相同,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即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成的像是蜡烛的倒立像。
故选:B。
3.如图所示,小明深夜行走在寂静的街道上,从路灯的正下方经过,地面上的影子会( )
A.先短后长 B.一直变短 C.先长后短 D.一直变长
【解答】解:人站路灯的正下方时,灯光在人的正上方,影子几乎是一个点,此时影子最短,故从正下方经过,影子应该是先变短后变长,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 “白纸黑字”这个成语同学们都耳熟能详。从物理学角度看( )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B.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的眼睛
C.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D.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解答】解:
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颜色的光,当所有颜色的光经过反射一同进入人的眼睛,人看到的就是白光,而黑色不反光,会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人的眼睛接收不到从黑色纸面上反射的光,因此看到的纸面就是黑色,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国庆假期,在丹凤公园内,小明用装有滤色镜的照相机给一株绿叶白花的睡莲拍照,在洗出来的照片上看到的却是黑叶红花,那么滤色镜玻璃的颜色可能是( )
A.黑色 B.白色 C.绿色 D.红色
【解答】解:白花能反射所有的色光,而照片上的花为红花,说明只有红色光能通过,因此滤色镜玻璃的颜色是红色的。
故选:D。
6.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进出小区、村庄都需要测量体温,测量体温时一般用如图所示的“测温枪”,这种测温枪能不接触人体测量出人体的温度,它主要是利用了( )
A.超声波 B.红外线 C.紫外线 D.可见光
【解答】解:
据红外线的特点可知,由于红外线热效应强,测温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没有什么用途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解答】解:A、稀有气体的性质不活泼,可用来作保护气,还可以将其充入灯泡制取彩灯等,故说法不正确;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且廉价易得,无毒无害。所以常用于食品防腐,故说法正确;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说明空气中所含的污染物越多,则空气质量越差,故说法不正确;
D、二氧化碳是引起空气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它的含量增多会加重温室效应,但是由于空气的组成中就有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B。
8.对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光
C.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解答】解: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通过实验探究可获得较多的化学知识,对如图所示的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两支蜡烛自上而下依次熄灭
【解答】解:A.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如图所示的实验,可观察到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0.干冰可用于保鲜,但使用不当可能引起爆炸。有消防员做了以下实验:向一个380mL塑料瓶中放入半瓶干冰,立即旋紧瓶盖,发现瓶内有白雾产生,30min后发生爆炸。向另一个550mL的塑料瓶中放入等量的干冰,再倒入170mL水,然后立即旋紧瓶盖,发现瓶内产生大量白雾,瓶子膨胀,仅过20s就爆炸。第二个瓶子中所加水的主要作用是( )
A.提供热能 B.作反应物 C.作催化剂 D.形成白雾
【解答】解:在第二个瓶子中加水后,低温的干冰从水中迅速吸热升华,产生大量的气体,使瓶子迅速膨胀,从而发生爆炸。这个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二氧化碳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C.二氧化碳可以用作植物生长的气体肥料
D.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存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以用作植物生长的气体肥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但现阶段不把二氧化碳作为空气的污染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2.收集一矿泉水瓶的二氧化碳,再向瓶内倒入适量的紫色石蕊试液,迅速拧紧瓶盖密封,振荡、振荡后能看到的现象是( )
A.矿泉水瓶变瘪 B.溶液显蓝色
C.生成了碳酸 D.溶液中冒出气泡
【解答】解: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导致瓶内压强减小,塑料瓶变瘪,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观察到矿泉水瓶变瘪,溶液变红色。
故选:A。
13.实验室采用如图装置电解水。下列关于电解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B.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C.若A试管气体为10mL,则B试管气体为5mL
D.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B内得到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解答】解:A、在电解水时,常加入少量的硫酸溶液,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以加快水的电解速度,故A说法正确;
B、电解水应用直流电,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因此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B说法正确;
C、电解水应用直流电,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因此B试管内是氧气,A试管内是氢气,因此若A试管内氢气是10mL,则B试管内的氧气是5mL,故C说法正确;
D、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B内得到的气体是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不能燃烧,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4.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下列中的( )
A.稀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氢气) 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氯化钠
【解答】解:A、稀盐酸和铁能反应生成氢气,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B、氢氧化钠溶于水能够放出大量的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C、生石灰溶于水能够放出大量的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D、水和氯化钠混合时不能反应化学反应,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
故选:D。
15.一定温度下,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结果如图2所示,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增加 B.溶质的溶解度变大
C.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D.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解答】解:A、再加入一定量的水,剩余的氯化钾全部溶解了,溶质的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于温度不变,则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或变小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6.要使50℃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措施错误的是( )
A.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B.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分
C.降低溶液温度到室温 D.升高溶液温度到80℃
【解答】解:A、由于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即其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硝酸钾不足;所以,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可知,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可以使其变成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因此,该选项是正确的。
B、由于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即其不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剂水太多,所以,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可知,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掉部分水分的方法,使其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因此,该选项是正确的。
C、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可知,要想将其不饱和溶液变成其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来完成。因此,该选项是正确的。
D、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溶液温度到80℃将会变得更不饱和。因此,该选项是错误的。
故选:D。
17.一定温度下,a克水中溶解硝酸钾b克,形成饱和溶液。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A.克/100克水 B./水
C.克/100克水 D.克/100克水
【解答】解:设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m,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得:
解得:m=g
答: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克。
故选:A。
18.下表提供了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据该表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小
B.20℃时,100g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31.6g KNO3
C.将4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该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D.将8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
【解答】解:A、由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看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KNO3,即20℃时,131.6g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31.6gKNO3,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4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该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8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20℃,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9.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食盐溶液中逐渐加入食盐固体,并搅拌,在此过程中,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分数(a%)随加入溶质质量(m)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食盐稀溶液中不断加入食盐固体,并搅拌,
因为食盐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且最初为食盐稀溶液,故A错,
所以最初食盐要溶解,故溶质质量分数要增大,故B错,
但随着食盐的逐步溶解,溶液最终要达到饱和,当达到饱和后,继续加入食盐,食盐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D错,
故选:C。
20.盖沙灭火的原理是( )
A.降低温度 B.取走可燃物 C.隔绝氧气供应 D.降低着火点
【解答】解:盖沙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故选:C。
二.填空题(共9小题)
21.棉花糖是很多小朋友喜爱的食物。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棉糖机的圆盘上,白糖很快化成糖水,旋转的圆盘将糖水甩出,就可看到一丝丝的糖绕在小棍上,这样,就做成了既好看又好吃的棉花糖。在整个做棉花糖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熔化 和 凝固 。
【解答】解: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棉糖机的圆盘上,白糖很快化成糖水,即由固态变为液态,该过程称为熔化;同时旋转的圆盘将糖水甩出,变成了一丝丝的糖绕在小棍上,即变成了固态,故是由液态变为固态,该过程是凝固,故在整个做棉花糖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和凝固。
故答案为:熔化;凝固。
22.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当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沸腾时的情况如图 A (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 水蒸气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小明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得到了a、b两种不同图象,其原因是水的 质量 不同。
【解答】解:
(1)由图可以看出,A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说明A是沸腾时的现象;气泡是由于水沸腾生成的水蒸气;
(2)由图象C知,a、b的沸点相同,加热时间不同,所以是因为水的质量不同造成的。
故答案为:A;水蒸气;质量。
23.小华和小明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图1的装置,小明设计了图2的装置,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改变孔的大小,同时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你认为 图1 设计更合理,依据是 实验中应该控制孔的形状不变,改变孔的大小 。保持孔的大小不变,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间的距离,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 大 (选填“大”或“小”)。
【解答】解:
图1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符合要求;B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在图1中,据所学知识可知,保持孔的大小不变,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间的距离,即此时的像距变大,故像会变大,故会发现地面上那个亮斑将变大;
故答案为:图1;实验中应该控制孔的形状不变,改变孔的大小;大。
24.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 色散 ,只有用 白 色光屏,我们才能看到看到七彩光带。
【解答】解:(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因为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所以只有用白色光屏,我们才能看到看到七彩光带。
故答案为:色散;白。
25.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可以看到他上身呈 绿 色,裙子呈 黑 色。
【解答】解:当绿光照到白上衣后,绿光被反射入观众眼中,所以可以辨别出是绿色。
当绿光照到红裙子后,绿光被吸收,没有光线射入观众眼中,所以可以辨别出是黑色。
答:绿 黑。
26.如图所示,A瓶盛有澄清的石灰水,B瓶盛有紫色石蕊试液,C杯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回答下列问题:
(1)A处能出现的现象: 石灰水变浑浊 ,B处能出现的现象: 紫色变红色 .
(2)C处玻璃仪器的名称 烧杯 ,现象是 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
(3)由此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① 能与石灰水反应 ;② 能与水反应 ;
③ 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有: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
【解答】解:(1)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石灰水变浑浊;紫色变红色.
(2)C烧杯中的两支蜡烛一高一矮,导管又伸到底部,因此本实验既证明了一个物理性质又证明了一个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烧杯;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3)本题是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通过ABC中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三个化学性质和部分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①能与石灰水反应②能与水反应③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7.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1)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其作用是 增强水的导电性 。
(2)开始反应前a、b两管内都充满溶液,关闭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两管产生的气体如图所示,则a管下方导线应接电源的 负 (填“正”或“负”)极。用 带火星的木条 验证b管中的气体。
(3)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氢气+氧气 ,可推得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4)若实验中用4%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通电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为6.25%,则分解水的质量为 36 g。
【解答】解:(1)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其作用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2)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a、b两管内气体的体积比为2:1,则A为电源的负极,b管中的气体是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3)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设分解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g×4%=(100g﹣x)×6.25% x=36g。
故答案为:
(1)增强水的导电性;
(2)负;带火星的木条;
(3)水氢气+氧气;氢元素和氧元素;
(4)36。
2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该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
C.50℃时,配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质量最小的是A物质
D.将50℃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顺序为 B>A>C 。
【解答】解: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B、50℃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该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25g:50g=1:2,1:1是错误的;故选项错误;
C、50℃时,配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质量最小的是A物质正确,因为该温度下A的溶解度最大;故选项正确;
D、将50℃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顺序为B>A>C,因为降温后B的溶解度大于A,C的质量分数不变,还是最小;故答案为:B>A>C;
故选C;故答案为:B>A>C;
29.可燃物燃烧条件的验证实验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请你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实验中,白磷会燃烧的是 C (选填序号)
(2)通过A、C实验对比,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着火点 。
【解答】解:(1)A中白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没有燃烧;B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没有燃烧;C中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会燃烧;故填:C;
(2)A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但白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没有燃烧;C中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会燃烧;对比实验A与C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计算题(共2小题)
30.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现提供25g质量分数为40%的KNO3溶液、20g质量分为15%的KNO3溶液及足够多的固体KNO3和水,请选用上述的药品,设计三种配制方案填入下表:
配制方案(只要说明配制时所需的各种药品用量)
配制方案(只要求填写配制时所需各种药品的用量)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解答】解:方案一,使用固体物质加水溶解;则需要硝酸钾的质量=50g×20%=10g,需要水的质量=50g﹣10g=40g;
故答案为:10g硝酸钾和40g水;
方案二,把40%的浓溶液加水稀释,则需要40%硝酸钾溶液的质量==25g,则需要加水的质量=50g﹣25g=25g;
故答案为:25g40%的硝酸钾溶液和25g水;
方案三,向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配制20%的溶液,则还需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50g×20%﹣20g×15%=7g,则还需要加水的质量=50g﹣20g﹣7g=23g;
故答案为:20g15%的硝酸钾溶液、23g水和7g硝酸钾.
31.如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的标签上的部分内容,阅读后计算:
(1)该硫酸未开启前质量为 920 克 (盛装的瓶子除外);其中溶质的质量是 901.6 克。
(2)欲配制6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要这种硫酸多少克?水多少毫升?
【解答】解:(1)500cm3=500mL,该硫酸未开启前质量为1.84g/cm3×500cm3=920g;其中溶质的质量是920g×98%=901.6g。故填:920;901.6;
(2)设需要这种硫酸的质量为x,则x×98%=600g×19.6% x=120g。需要水的质量为600g﹣120g=480g,体积为=480mL
故填:120g;480mL。
四.解答题(共4小题)
32.如图所示,烧瓶内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解答】答:会看到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因为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气压减小,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
33.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B (选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象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图 D (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可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水量不等 (写一个即可)。
(3)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 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在这里不易放热液化 。
【解答】解:(1)读图可知B图中给烧杯加了盖子,这样可减少热量的散失,故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B套装置;
(2)读图C可知,a、b两条曲线中,水沸腾时的温度相同,说明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
图D中,水内部不停地发生汽化,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大,表示水正在沸腾。而图E中气泡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说明还没有沸腾。
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水量不等,因为水越多,需要加热的时间会越长。
(3)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壶嘴喷出一股“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易液化。
故答案为:(1)B;(2)相同;D; 水量不等;(合理即可)(3)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在这里不易放热液化。
34.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为了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甲、乙同学都用画示意图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分别如图(甲)和(乙)所示。
(1)在你看来,他们所画的图 C 。
A.都正确
B.都不正确
C.甲正确,乙不正确
D.乙正确,甲不正确
(2)并给图甲中光线标上箭头。
【解答】解:(1)青蛙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很小的一片天,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造成的,要比较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应保持井口一致,即:①井口在同一水平面内;②井口大小(直径)相同。井口直径相同时井越浅,看到的范围越大;井口直径相同时,井越深,看到的范围应该越小;由图分析可知,甲正确,乙不正确。
故选C;
(2)如图所示:
35.小高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如图1所示),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他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图2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略)。小丁同学提出应把图2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 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拉瓦锡测出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而我们在作图1的实验时,即使红磷足量、操作正确,气体减少的体积往往小于.为什么呢?小高联想到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的事实,分析得出原因是 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燃烧停止,无法耗尽氧气 。
【解答】解:应把图2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小高联想到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的事实,分析得出原因是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燃烧停止,无法耗尽氧气。
故填: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燃烧停止,无法耗尽氧气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阳光的组成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3 阳光的组成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33太阳的组成讲义docx、33太阳的组成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2 阳光的传播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2 阳光的传播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32太阳的传播讲义docx、32太阳的传播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期中模拟卷2-七年级科学下册华师大版精讲练: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期中模拟卷2-七年级科学下册华师大版精讲练,文件包含第二套解析卷docx、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期中模拟卷2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