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解密15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分层训练)(解析版)
展开解密15 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A组 考点专练
“古诗歌情感题”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闲 望
吴 融①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翅暖沙。
闲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 ①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别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渔家傲》有相似之处。
解析:选A A项,“语言清丽典雅”赏析有误。“三点五点”“一枝两枝”,是口语化的语言。故选A项。
★(2)全诗感情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映山雨”“临水花”“蛱蝶狂飞”“鸳鸯稳睡”,借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闲下新居”“江南旧隐”将新居和旧家对比,其中蕴含着离开故园、仕途奔波的伤感。“东迁西去俱无计”写自己到处奔波,对自己处境的失望。“却羡暝归林上鸦”,诗人羡慕归鸦,委婉地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①首联和颔联描写雨、花、蝴蝶、鸳鸯等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②颈联将长安新居和江南旧家对比,暗示了抛离故园、奔走仕途的懊悔和感伤;③“东迁西去俱无计”写自己四处碰壁、求仕不得,表达对自己处境的失望和悲哀;④末句写羡慕暮归之鸦,含蓄表达了对往昔不问功名时闲适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重 阳①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②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 ①《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②何心:何来的心。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实写他长期被囚的景况以及孤独思乡怀国的情绪,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囚人形象。
B.“梧桐”是狱中所见景象之一,诗人着意写它,寄寓了一片深情,属触景生情的写法。
C.颔联通过想象描绘雁南飞、燕归巢等美妙景象,表现作者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
D.尾联“龙山”既可指作者战败被捕之地,也指华夏民族发源地、沦陷的中原地区。
解析:选C C项,“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错,到文天祥被捕、身陷囹圄的时候,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作者清醒地知道没有多少重获自由的可能;后文诗句尽管表达出宁死不屈的心意,但属于对华夏民族气节的忠守。所以,“坚信”“乐观豁达”显得言过其实,理解为“仍存再获自由的心愿”更为恰当。故答案为C。
★(2)请从颈联撷选的意象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6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对各类常见意象所传达的情感有明确认识。首先筛选出诗歌中用到的意象,然后结合本句诗及上下文理解意象中寄托的作者的情感。解答时要借助题目、注释、背景等信息综合考虑情感主旨。本题颈联用到的意象有:“落叶”“流水”“黄花”“西风”四个意象。分析情感时结合背景可知,这些意象均有比喻或象征意义。“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肃杀之意。再结合诗句中其他表露情感的词语分析诗人情感。如“何心定”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更”,写“黄花”无主却更胜肃杀的“西风”,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
参考答案:①“落叶何心定流水”句撷选“落叶”和“流水”两个意象。“流水”喻指时代大势,“落叶”是自喻,喻指个人力量。诗人用“何心定”串联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难以阻挡这一历史趋势的悲痛之情。②“黄花无主更西风”撷选“黄花”和“西风”两个意象。“黄花”,即黄菊,素有生命力顽强、品格高贵的寓意。“西风”,即秋风,常寄予肃杀之意。“黄花”无主却更胜肃杀的“西风”,诗人以勇立“西风”中的无主“黄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坚守理想和民族大义、绝不屈服的决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湖中对酒作(节选)
张 谓
主人有黍百余石[注],浊醪数斗应不惜。
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
茱萸湾头归路赊,愿君且宿黄翁家。
风光若此人不醉,参差孤负东园花。
[注] 石:单位名称,十斗为一石,相当于一百二十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联可以看成是主人劝酒的话,恳切、动人,表现出当时人们现实而乐观的人生态度。
B.第三联写客人在主人家饮酒后又在回去的路上赊酒饮用而醉宿黄翁家,生动表现了诗人的尽兴。
C.第四联以湖上的景色作结,意思是面对如此美景就要喝醉,否则就会辜负眼前最美好的春光。
D.这首诗表现了和平时期和谐的人际交往和美好的生活乐趣,虽然放歌纵酒,但一点儿也不颓废。
解析:选B B项,“又在回去的路上赊酒饮用而醉宿黄翁家”错误,“赊”的意思是“长、远”,“且”的意思是“暂且”;诗句的意思是客人回家的路太远,不如暂且住在黄翁家里。
★(2)诗歌的第一联与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内容和情感表述上有何相同点?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回答问题,注重把握题干的要求。张谓的诗句,上句主要写主人家里十分富足,有可以酿酒的黍一百多石;下句写主人家酿的酒很多,他也不吝惜把这些酒让客人喝。陆游的诗句中,上句写主人的客套话,就是请客人不要笑话自家酿的酒质量不高;下句写主人招待客人十分热情。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相同点集中在主人家的富足、待客的热情,由此延伸,体现了诗人对主人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①主人家的富足。张诗写主人家粮食多,陆诗写主人家酒菜多。②主人热情好客。张诗写主人不吝惜自家的酒,陆诗写主人款待客人酒菜很足。③民风古朴。从主人身上可以看出当时古朴的民风,也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民风的赞美之情。④对闲适生活的喜爱。诗人接受主人的热情劝酒,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恬淡生活的喜爱。(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唐崇徽公主手痕[注]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 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石。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飞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颈联中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解析:选A 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这应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情感分析不全面。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6分)
答:
解析: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写崇徽公主远嫁回鹘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叹息。然而,作者在诗中并非一味怀古,而是意在借古讽今,隐晦地痛斥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过作者借崇徽公主和亲之事,抒写内心的愤懑之情,这便是此诗的宗旨所在。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接抒情,下句以景结情来以无情衬有情。
参考答案:①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古诗歌形象题”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寒食还陆浑别业[注]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 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住处,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前四句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明心境,语言的形象性及概括力极强。
B.颈联描写了诗人远离京师,在热闹的别院欣赏繁花盛开的春天,举杯畅饮,无所拘束。
C.尾联所写的山中野老实为诗人自己,道出了诗人愿作一名老人歌颂这太平盛世的心愿。
D.本诗描写了纯朴幽雅的山野景色,情感怡然欢欣,似有田园牧歌风味,令人耳目一新。
解析:选B B项,“……在热闹的别院欣赏繁花盛开的春天……”错误,从诗中来看,首联中已经点明“……陆浑山中今始发”,“始”,意思是“才开始”,这里是说山中花始绽放,再结合颈联“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可知,桃李是刚刚开始吐露芬芳,而不是繁花盛开;诗中所写的地方是别院,别院是清幽的,不是热闹的,故选B。
★(2)颔联中的“杨柳风”和“桃李月”是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极有情致,请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颔联中的‘杨柳风’和‘桃李月’是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极有情致,请分析”,然后圈出诗句中“杨柳风”和“桃李月”这两个意象组合,分析由哪些意象组成,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合到一处有什么效果。“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意思是“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诗人在“旦别河桥”与“夕卧伊川”之下分别缀以“杨柳风”和“桃李月”这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雪之后“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暮春景象和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于用“杨柳”来形容“风”,用“桃李”来形容“月”,读者仿佛能闻到这“风”中飘送的杨柳的气息,这“月”下散发的桃李的芳香,造语新颖,意象优美。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又一气呵成,显得特别流丽圆转。两句诗就像是两幅情调意境很美的图画,完全可以用它们来作为两幅画的题目。音调的婉转流畅、圆转自如也同样非常突出。可以说兼有诗境美、绘画美和音乐美。诗人写自己清晨从洛阳出发,晚上已在陆浑别业,一“别”一“卧”,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杨柳风”用“杨柳”来形容“风”,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飞之后“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暮春景象;“桃李月”用“桃李”来形容“月”,展示了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这两句写诗人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
朱庆馀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 ①正字:古代官职名。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解析:选C C项,“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故选C。
★(2)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新居主人章道正的形象:“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其安贫乐道;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其志趣高雅;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可见新居主人是一个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
参考答案: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其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其志趣高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关 山 月①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②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B.“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C.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D.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归”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解析:选B B项,“歌颂了……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曲解诗意。
★(2)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
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作用:点出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体现诗歌深远的意境。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
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
杨 果
一杯聊为送征鞍。落叶满长安。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杯”句直陈其事,写与朋友举杯相别,表现出二人深厚真挚的情感。
B.“落叶”点明了送行是在秋季,这句体现出萧瑟的氛围,表现了离别之情。
C.“谁料”句,“谁料”有调侃意味,表现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和自己淡淡的失落。
D.“直推”两句,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祝贺之情以及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
解析:选C C项,“淡淡的失落”错误,这里表现的主要是词人对朋友的一种赞美和戏谑,表现二人的关系密切。
★(2)“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三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要注重把握词句描写的具体景物,分析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这三句,描写了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这些景物中,“西风”展现了季节特征;“旌旄”是离别的特殊景物;“斜阳”“草树”“雁影”是离别时的环境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悲凉的氛围,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
参考答案:这三句词描绘出一幅深秋萧瑟的万里送别图。西风萧瑟,旗帜在风中飘舞;夕阳西下,斜晖照射野草和树木;空中的大雁,朝着天际飞去。词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古诗歌语言题”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 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解析:选B B项,“诧异、自责的神态”错,应该是“欣喜、惊奇的神态”。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答:
解析:本题是炼字题(形容词),分两步作答:①描景象(翻译诗句);②点效果,明感情。“寒”“暗”,写出景象凄凉。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这两句是描写实景,又暗写了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烟云飘浮,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二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备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展现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黯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共6分,每点2分)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2)题。(9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 谢玄晖:即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了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解析:选B B项,“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三、四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第二联中的“摇”“滴”二字最为生动,分别是这两句诗的“诗眼”。这两个字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微波涌动,它们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莹的光点。这两句诗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爱。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摇”“滴”。(2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也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2分)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点绛唇·春愁
赵 鼎①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②,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注] ①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宋高宗时曾任宰相。②休文:南朝时才子沈约的字,沈约一生多愁善感,后有“沈约腰瘦”之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前两句写醒来时闲雅静谧的场景,“嫩”字运用通感手法,表现出余香的幽淡轻微。
B.上片最后一句用“一枕”修饰“恨”,使抽象情思具体可感,突出主人公不尽的愁绪。
C.下片开头化用典故并运用借代手法来写感受,“顿”字突出消瘦之快,令人感伤。
D.这首婉约词写闺阁之思,通过景物描写曲折含蓄地表露了主人公的情感,意境幽美。
解析:选C C项,“借代手法”分析错误,应是夸张手法,来突出“消瘦”的程度。故选C。
★(2)这首词最后两句“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这两句寓情于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这两句以上是说傍晚的东风渐渐紧了起来,那闹春杏花已被吹落殆尽,春色将逝。这种冷清的境界里,作者独立无语,不觉又是黄昏,顿感东风阵阵夹寒意。“薄暮东风紧”写的是眼前之景,暗含的却是担忧明日春色将逝之情。一个“紧”字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既写出了东风紧吹的力度,又写出了作者“一任罗衣贴体寒”,守住春光不放的深情。
参考答案:①“杏花吹尽”“薄暮”等寓情于景,写出主人公的凄凉和担忧春色将逝之情。②“紧”字通俗而生动,既写出了东风紧吹的力度,又写出了作者守住春色不放的深情。③结构上,以景结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咏 梅
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借世俗之人对梅花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解析:选C C项,“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正确,“淋漓红袖”指美貌女子,“淋漓红袖趣传杯”意思是呼唤侍女传递酒杯。故选C。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鉴赏的是哪些诗句,然后找到诗句在诗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从内容、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要求分析的诗句是诗歌的最后两句,需要结合上文来分析。从内容上来看,尾联“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结合上文可知,“此”指的是梅花凌寒独自开放、色香俱佳的特点,尾联诗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的眼中哪知道梅花的这些高贵品质,他们只知道买一些艳丽的桃花、杏花来栽种。上下句之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世俗之人对梅花和对桃杏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说明世俗之人只喜欢桃杏,反映出世俗之人的浅薄和庸俗,表达出诗人的讥讽之意。另一方面,联系诗人毕生的理想和追求,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写梅花,也是在写自己,借梅花自喻,表达出自己改革志向不被理解的复杂心情。
参考答案: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9分)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 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D.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解析:选A A项,“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赏析有误。“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故选A。
★(2)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这联中,“薄薄轻轻”“重重叠叠”,运用叠词,来表现雾的轻盈和缥缈,表现山连着山的连绵不断。同时,“行冲薄薄轻轻雾”是动景,以“冲”来表现雾在马的穿行之下,呈现出流动的动态美;“看放重重叠叠山”中“放”字,好像这一座座的山是被放出来的,使静态的山有了动态感。
参考答案: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②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湿重,鸟儿飞缓。
C.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解析:选D D项,“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说法错误,尾联为“直抒胸臆”。
★(2)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6分)
答:
解析:本题要求考查学生赏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这两句的妙处。这两句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这两句是写景句,可以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句中“重”“迟”这两个字用得比较形象生动,可重点赏析,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动静相结合,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句中还运用了叠词,“漠漠”“冥冥”更加渲染出离愁别绪的浓重,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参考答案:①“重”“迟”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②“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③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
“古诗歌技巧题”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赠 边 将
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
[注] 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高昂激越的调子挈领全篇,“轻生”“奉国”两相对照,凸显边将的崇高心灵。
B.首联“苦”“多”“旧”三字突出将军是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甘冒锋镝的英雄。
C.颔联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都运用互文手法写边地寒冷景象。
D.本诗用“玉匣”“金铃”“皂貂”等色彩浓丽的词语将边将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明。
解析:选C C项,对本诗颔联的手法理解有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是互文的手法,将军和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弓,他们冰冷的铁甲难以上身。本诗颔联“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不是互文的手法,上句说的是战士的铠甲,下句说的是装饰。故答案选C。
★(2)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6分)
答:
解析:本题题干是: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要根据注释“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来把握。借用这一典故旨在为了说明戍边将领的认真和恪尽职守的形象,因此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歌颂和赞扬之情。
参考答案:尾联化用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治军严明的典故。诗人把这位将军比作周亚夫,他时刻警惕着犬戎侵犯边塞,为此而仔细查看、研究阵图,表现了将军心系祖国,忠勇有谋,兢兢业业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①。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 ①孤令:孤零。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解析:选C C项,“在松林喝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风”是比喻写法。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故选C。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6分)
答: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找到抒发感情的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言犹如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活惬意,从而借理解内容体会技巧。分析可知,写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用的是描写;写“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意在用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是打比方,来说茶的妙处不可言传,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茶的喜爱。结合全词分条整理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②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③以灯下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词人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 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解析:选B 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赏析词人表现自己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词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还有“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这是拿少年的才华与如今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具体答题时,根据以上分析,从借景抒情、用典和对比几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词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词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人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词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干 戈
王 中①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 ①王中,南宋末诗人。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语出《诗·小雅·棠棣》。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
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
D.全诗充满着满腔的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
解析:选C C项,“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中“完全一样”错误,从诗句中来看,“大纲”是“大致相似”,“小样”是“差不多相像”,选项曲解诗歌意思。故选C项。
★(2)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然后理解这两联的意思,看写了哪些内容,使用了哪些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鹡鸰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前一句中“鹡鸰”为鸟,古人常用此鸟来比喻兄弟,“音断云千里”是说兄弟相隔千里,此处借助比喻来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后一句是说归依无主,怀才不遇,这里用典故,曹操《短歌行》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里既有比喻,也使用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 “中山千日酒”使用典故,《搜神记》中说,中山人狄希,能酿造一种千日酒,人饮用后会一醉千日,相传刘玄石曾因饮了此酒,醉而不醒,家人以为其死去而埋葬之,千日后,酒家得知此事,让刘家掘坟开棺,刘刚好醒来,这里使用这个典故,表达对太平的期盼;“安得”使用反问,以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参考答案:①借物抒情(或者“比喻”)。“鹡鸰”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②用典。“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表达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③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晚次鄂州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注]声!
[注] 鼓鼙: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云开”一词可见心情的喜悦,“犹是”则透露出感情的骤落。用笔富于变化。
B.颔联“浪静”“潮生”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
C.颈联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二者妙合无垠。
D.此诗写了诗人“晚次鄂州”的心情、景况、联想及感慨,自然而含蓄,平易而真挚。
解析:选B B项,“在对比中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错误,“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诗人昼夜不眠,难以入睡,内心是纷乱的。故选B。
★(2)这首诗在主旨表达上是怎样做到以小见大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行旅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首联写诗人在战乱中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尾联,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尾联,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前三联是思乡之情,后一联是忧国愁绪,以小见大。
参考答案:①前三联截取行旅生涯中的一个片段,写诗人只身漂泊,孤独苦闷,伤老思归,这是“小”;②尾联写自己有家难归、颠沛奔波的原因——战乱,这是“大”;③以个人的生活片段反映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战乱带来的深重苦难,伤时忧国,以小见大。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西湖春日
王安国
争得①才如杜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巘崿②,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注] ①争得:怎得。②巘(yǎn)崿(è):指山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联从侧面入题,哪里能够有杜牧那样的才华横溢之士来西湖题诗,以赞誉人间的美景呢?表达了诗人对杜牧的仰慕之情。
B.眼前的山光水色,赏心悦目,诗人不禁雅兴遄飞,中间两联转入对西湖春景的正面描写,描绘了一幅细腻真切的西湖春光图。
C.颈联以“杂芳”烘托山色,“熏巘崿”给人以浓香扑面之感;借画舫点缀湖光,“破涟漪”写出了游船的悠闲和湖水的平静。
D.这首诗移步换景,不仅描摹出看到的画面,且从听觉、嗅觉、触觉各种角度,使读者感受到西湖春日的繁忙兴旺和欣欣向荣。
解析:选A A项,“表达了诗人对杜牧的仰慕之情”分析错误,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赏之情。
★(2)诗的尾联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尾联在抒情上的作用一般是卒章显志或以景结情,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首尾呼应。答题时可从上述两方面作答,一定要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尾联抒写诗人对西湖的总体感受,意义上同首联呼应,措辞上也同开头吻合。②诗人眼望西湖风光,恋恋不忍离去,产生了栖身湖山的凝想和雅志。③“幸”“且”两词,回应上文“争得”,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B组 综合专练
仿真综合练(一) 唐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行路难五首(其三)
贺兰进明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
B.“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
C.“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
D.“荡子事征战”与“蛾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错误,开头四句是从思妇的角度写的,衬托的是思妇的孤独、寂寞。
(2)“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结尾两句中的“独宿”“泪”等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第二问,需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去考虑,也可从典型意象表达典型情感的角度去考虑,还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考虑。本诗着眼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女主人公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诗歌以景物起兴,用两个“君不见”引出暮春、初秋景象,引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夫情怀。“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女主人公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表现了女主人公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衬托女主人公寂寞、孤独的处境。“荡子事征战”与“蛾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清晰地表现了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意图。“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两句抓住夜晚这个特定的时间来表现女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使女主人公凄楚悲痛的情绪达到高潮。
参考答案:第一问: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2分)
第二问:①抓住细节描写来抒情,写女主人公“下泪”,借此表现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寂寞和对征人的思念;②借表达上的层层递进来抒情,借助“自然”与“况复”这两个词语,将凄楚悲凉之情推向高潮;③以“乌夜啼”烘托女主人公的孤枕难眠之悲,使其悲痛之情更具感染力。(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独 不 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 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女主人公看到双双栖息在房梁上的海燕而想到自己的丈夫,心生甜蜜之情。
B.颔联用“寒砧”“木叶”烘托出一种清冷的环境氛围,借景抒情,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愁情。
C.颈联的“白狼河北”照应颔联下句中的“辽阳”,“音书断”与“忆”照应,衔接紧密自然。
D.尾联用月光渲染愁情,写出战争给一个幸福家庭带来的不幸遭遇,读来情味深长。
解析:选A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心生甜蜜之情”错误,这里以海燕的双宿双栖反衬女主人公的形单影只,写出了她的孤独寂寞。
(2)尾联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情感。(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七律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抒情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情状。首联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女主人公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蜜意,心有感触,想到了自己十年未归的丈夫。颔联写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声,勾起少妇独守空闺的愁苦。颈联中的“白狼河北”照应颔联中的“辽阳”。而“音书断”写出了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对音讯断绝的丈夫的担心。前三联是诗人对少妇充满同情的描述,尾联转为女主人公愁苦至极时内心的独白,写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在“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下显得余韵无穷。诗歌用反面映照(如“海燕双栖”)和正面衬托(如“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
参考答案:①对丈夫的思念、盼望。十年间丈夫音讯断绝,漫漫长夜,少妇的思念、盼望之情越发浓烈。②对丈夫的担心、忧虑。因为音讯断绝,丈夫征戍在外,生死未卜,少妇不免惴惴难安。③女主人公的孤寂、愁苦之情。在秋夜独守空房,女主人公愁肠百转,感觉秋夜漫长,足见其孤独空虚、寂寞悲愁。(每点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水 夫 谣
王 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以水边纤夫的生活为描写对象,写出了水上劳役的苦痛,对当时不合理的劳役制度进行了控诉。
B.诗歌一开头就以“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奠定了悲苦的感情基调,这一声嗟叹感情浓烈,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C.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希望河流变成田地,这样水夫们就不会受徭役之苦,表现了诗人忧民的情怀。
D.诗歌对纤夫的心理描写得细致而有层次,由嗟叹到哀怨、愤恨,又到无可奈何,将其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句中的“我”指的是“水夫”,因此“希望河流变成田地”的是水夫,而不是诗人。
(2)“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两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诗句语言、内容、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语言来看,诗句中用到了叠词“迢迢”“淼淼”,可结合诗句意思分析叠词的效果;从内容来看,这两句的意思是,船因顶风逆水而行十分重,离前方的驿站还很远,而后方的水面宽阔无际,由此可以看出“水夫”的牵船之苦;再联系前后诗句,可以发现这两句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水夫谣》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写水边纤夫的辛劳和痛苦,反映出当时徭役的繁重使人民不堪忍受,体现出诗人关心民瘼,对贫苦人民深表同情。诗歌以第一人称直接叙说,通过纤夫由嗟叹到哀怨,到愤恨,又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其内心世界及其生活的痛苦。诗歌语言通俗,也时有凝练精警之处。
参考答案:①运用叠词。“迢迢”写路途遥远,“淼淼”写水波茫茫,无边无际,形象地写出了“水夫”苦难的日子没有尽头。②侧面烘托。这两句详写行船遇到的困难,侧面展示了“水夫”的辛苦。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辛苦日多”,引出下文对牵船辛苦的具体描述。(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②。
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④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 ①岭南: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②蛟涎:蛟龙的口液。③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④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典型意象紧扣诗题中的“岭南”。
B.此诗共八句,颔联、颈联对仗严谨,由此判定此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
C.此诗尾联中的“华发”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华发”,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
D.“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的“华发”,表达的是感慨年华流逝后的一种随遇而安的豁达,而此诗中的“华发”表达的是感慨年华流逝后要趁暮年施展才华大干一场的奋发精神。
(2)全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题要求考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情感之美,引导考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并要求考生能够鉴赏其中的艺术技巧,体现了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谪柳州途中。全诗实写途中所见景物,暗含不甘沉沦之心绪,表现了作者的政治节操。诗中写出了岭南的独特风物,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描写出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写出了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作者由此发出了“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的感慨,到岭南这地方之后,使人忧虑的事还有很多,怎能容许自己枉自嗟叹、虚度年华呢?这是作者对前途多事的感叹,也是自己不甘沉沦之心绪的自然流露。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②象征,前六句所写之景瘴江、黄茆、象迹、蛟涎等象征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忧;③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建树的愿望。(每点2分)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燕 子 楼
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燕 子 楼
白居易
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注] 工部尚书张愔去世后,其妾关盼盼独居在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的张仲素写了《燕子楼》,白居易阅后,写了和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诗巧用“伴”字将楼外之寒冷与楼内之孤寂联系起来,为人物的出场作安排。
B.张诗三、四两句直抒胸臆,言一夜相思情的长度绝对不是天涯地角的距离所能比拟的。
C.白诗中的两个“满”字,写出了女主人公深感于夜晚月圆而人却永远不能再团圆的痛苦。
D.无论是张诗,还是白诗,都塑造了一个能够跃然纸上的在相思中煎熬挣扎的女性形象。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白诗首句是说月光透过帘隙洒了满床,霜花结在帘上,满帘皆霜。选项理解错误,两个“满”字并不是夜晚月圆而人无法再团圆之意。
(2)请从和诗的角度分析白诗的妙处。(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唱和诗是旧体诗的一种,“唱”是指吟咏歌唱,即一个人先写了一首诗;“和”是指声音相应,第二个人依第一个人作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第一作者“唱”的思想内容,作诗词酬答。
张诗起句中“残灯”“晓霜”,是天亮时燕子楼内外的景物。用一个“伴”字,将楼外之寒冷与楼内之孤寂联系起来,是为人物的出场作安排。次句正面写盼盼,以人和床作极其强烈的对比,一面是残灯、晓霜相伴的不眠人,一面是有深情回忆的合欢床,深刻地发掘了她的内心世界。后两句写盼盼彻夜失眠,言一夜相思之情的长度,已非天涯地角的距离所能比拟。
白诗前两句也是写盼盼晓起的情景,分别将满床月与满帘霜合写,将被冷与灯残合写,又增添了她拂床的动作。后两句也是写盼盼失眠,但将这位独眠人与住在“张氏旧第”中的其他人进行对比,燕子楼中虽然还有其他人住着,但感到霜月之夜如此漫长的,只有盼盼一人而已。
参考答案:①白居易和诗的第一、二、四句与原唱诗的第一、二、四句韵脚相同,达到了“和韵”。②原唱诗将楼内残灯与楼外晓霜合写,将独眠人与合欢床对照;和诗则将满床月与满帘霜合写,将被冷与灯残合写,又增添了拂床的动作,内容上与原唱诗既相衔接又不雷同。③原唱诗作为盼盼的自白,感叹天涯地角的距离都不及自己此情之长;和诗则是感叹这凄凉秋夜竟似为她一人而显得特别漫长,在情感表达上同中见异。(每点2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①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②,归邀麟阁名③。
[注] ①此诗作于696年,契丹人发动叛乱,唐王朝出兵征讨。②卢龙塞: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三国时,曹操北征乌桓,田畴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③麟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供奉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画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肃杀”“白露”渲染出送别时的气氛,烘托出朝廷军队东征阵容的庄重严肃。
B.颔联表明此次出征定是一场苦战,规谏将随梁王出征的崔融,定要用好手中的佳兵。
C.颈联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写出了军队征伐的气势。
D.全诗写景不事雕琢,词句铿锵,刚健有力,撼动人心,一扫南北朝的“绮靡”诗风。
解析:选B B项,“此次出征定是一场苦战”错误。句中的“乐战”是“好战”之意。“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故选B。
(2)全诗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答:
解析:“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盛赞唐军的仁义。“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表现出东征的气势。“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诗人用卢龙塞和麟阁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则天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实际上是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现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
参考答案:①盛赞唐军的仁义。“王师非乐战”写出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②劝勉友人要慎重兵事,垂恤生灵。“之子慎佳兵”要慎重兵事, 少杀戮。③赞颂唐军的兵威,对征讨怀有必胜信心。“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定能击败叛军。④劝谏友人等将领们莫要贪功邀赏。“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希望友人能够以国家大义为重。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 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
C.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
解析:选A A项,“清新、明快”的说法错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所以这两联应是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故选A。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分)
答:
解析:全诗运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叙事、用典。前两联写景,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第三联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最后一联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参考答案:①前两联写景。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第三联叙事。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尾联用典。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题 小 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①柱石功。
为谢西园②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 ①方资:正可用来。②西园:西晋石崇的园林别墅金谷园,当时达官贵人们经常游聚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形象。
B.小松要长到百尺,成为栋梁之材,就必须具有耐得住寂寞,经历许多次的枯荣变化,经受炎暑风霜的精神。
C.运用对比衬托是这首诗的特色。与桃李之盛对比来表现小松的“孤秀”,以霜雪严寒来衬托小松的坚强挺拔。
D.全篇虽未着一“松”字,却在字里行间处处凸显出小松的形象,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小松的品格和精神。
解析:选B B项,“小松要长到百尺……经历许多次的枯荣变化”错误。“一年几变枯荣事”,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花开花落。经历枯荣变化的不是小松,而是桃李。以桃李的“枯荣事”来衬托小松的“柱石功”。故选B。
(2)诗歌中,“桃李”和“西园车马客”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6分)
答: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来分析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对他们的态度,需要抓显情语,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桃李争芳吐艳时你虽然默默无闻,霜雪降下后方显得那么郁郁葱葱。用桃李象征烜赫一时的权贵。诗人更欣赏的是在那霜雪凛冽的严冬,非但没有枯黄,倒愈显得郁郁葱葱的小松,诗人对“桃李”表达出嘲讽挖苦之情。“为谢西园车马客”,结合注释内容“西园:西晋石崇的园林别墅金谷园,当时达官贵人们经常游聚于此”分析,用“西园车马客”象征对权贵趋炎附势之徒,诗人对那些不知“怜”松、只会赏花的“西园车马客”说:“等到雪飞霜落的季节,百花纷纷凋零,你们将感到悲哀失望了。”诗人对他们表达了深深的不满。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用“桃李”象征烜赫一时的权贵,诗人对他们表达出嘲讽挖苦之情;用“西园车马客”象征对权贵趋炎附势之徒,诗人对他们表达了深深的不满。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有 客
杜 甫
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
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
自锄稀菜甲[注],小摘为情亲。
[注] 甲,指草木初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从自己的身体状况写起,顺理成章写到自己江边新居的宜人环境,表现喜悦之情。
B.“避俗”点明诗人择居此地的深层原因,一“颇”字则将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C.颈联中,访客对诗人小儿子衣冠不整的嗔怪极富生活情趣,体现出主客关系亲密无间。
D.诗人以日常生活情景入诗,在如话家常般的叙事之中融入丰富的情感,语言清新自然。
解析:选C C项,“访客对诗人小儿子衣冠不整的嗔怪”错误,是诗人呼喊儿子帮自己整理头巾。故选C。
(2)诗人虽“患气经时久”,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抓显情语,分析景语,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得呼吸道病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在临江的地方选了一个居所,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是很喧闹的地方才能避世隐居,开阔畅快非常适合居住,表明诗人在清静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精神愉快。有客人经过小屋的时候,儿子正在帮着整理头巾,自己用锄头挖自己栽种的蔬菜,随意采摘一些蔬菜招待客人,体现了诗人有客来访时的欣喜与款待的热情。
参考答案:①不以病体为碍,建造新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②临江而居,躲避世俗的纷扰,诗人在清静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精神愉快。③让孩子帮自己整理头巾,亲自采摘蔬菜招待客人,体现了诗人有客来访时的欣喜与款待的热情。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雉 带 箭①
韩 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②离披马前堕。
[注] ①唐德宗贞元十五年,韩愈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中为节度推官。此诗写他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②五色:这里用五色鸟羽代指野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将军射猎的场面,全诗未描写射猎过程,却交错地刻画了射者、观者和猎物,生动传神。
B.开篇状物写景,“静兀兀”烘托了猎前的肃穆气氛,可以想见围猎者屏息静气,全神贯注于猎物出没的情状。
C.诗人略去了将军的纵横驰骋,呼鹰嗾犬,转而捕捉他骑马盘旋,拉满强弓,却引而不发的身姿,很讲究蓄势。
D.接写猎场地形渐窄,观者愈多,劲弓正满,野雉被惊,而箭不得不发,将军审情度势如此,一举使众人折服。
解析:选A A项,本诗描写了射猎过程,只是有详略取舍。
(2)本诗是如何塑造将军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首句想见从猎人员屏气静息,全神贯注地伫伺猎物的情态。三、四句转入猎射,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和猎射时的风度、神采。将军出猎自然不是单纯为了觅取野味,而是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雉惊弓满劲箭加”,一“惊”一“满”一“劲”一“加”,紧凑简练,干脆有力,“巧”字之意于此全出。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塑造了一位精于骑射而不无自矜的神武将军形象。先写原野火起时的寂静,鹰飞雉藏,渲染围猎气氛;再写将军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三写地形变窄,野雉受惊,而观者愈多。终一箭中雉,而雉带箭决起,跌落马前。将军神技巧伏一众军吏。
仿真综合练(二) 宋代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荡涤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C.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
D.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入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错误,结合诗歌背景来看,此时作者处于被贬谪的状态,这里只是表达了下雨时的喜悦。
(2)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写雨,其实是写自己,希望作为政治家的自己像久旱时的甘雨一样,给百姓带来福泽;一旦实现了抱负,就像云一样悄然隐退,不求功名,不再留恋官场。作者通过云的知进退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写作角度新颖独特。
参考答案: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答出“‘浮云’的美德”2分,答出“希望通过变法带来好处”2分,答出“功成身退”2分,意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月夜怀故人
寇 準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注]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注] 旧国: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和作者独处“凝愁”来间接抒情。
D.本诗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平淡自然地抒发了作者月下怀念故人的情感。
解析: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间接抒情”错,应为直接抒情。
(2)“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赏析“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这两句的精妙之处,其实就是分析这两句诗的语言、形象以及运用的表达技巧等。这两句诗主要写景,那么在答题时,就要重点关注常见的写景技巧,而景物描写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由此进一步赏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视听结合。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乱鸣的声音,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②以动衬静。以蟋蟀声乱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心绪不宁。③借景抒情。作者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入这凄清之景中,表达因思念而忧伤的情感。(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登赏心亭①
陆 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注] 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陆游奉诏回临安面陈恢复大计,从四川回来舟经建康,登亭有感而赋此诗。作为主战派,诗人曾向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以利于防备,但不被采纳。②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南京),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岁月遒”暗示了诗人被外放四川秦地做官时的一段不平常岁月。
B.颔联按游踪来写,诗人过了黄牛峡后来到白鹭洲,继而登亭抒怀。
C.颈联运用叠词,写出眼前极其壮美的秋色,照应“乘兴却东游”。
D.全诗先叙事、写景,后抒情,以爱国之情贯穿,使全篇浑然一体。
解析:选C C项,“写出眼前极其壮美的秋色”说法错误,从颈联中的“黯黯”“萧萧”及整首诗歌的意境来看,没有“壮美”,更多的是“衰败与萧瑟”。故选C。
(2)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全诗的感情脉络,采用对比的手法,前半由一“兴”字点出,后半为一“忧”字包孕。“兴”乃因一线希望而引起——赴阙召对,将面陈恢复大计,若建议被朝廷采用,则宿愿得偿。“忧”,则是希望渺茫的表现——面对现实,他深知孝宗的软弱,国家前途如满目衰败之秋景。“乘兴东游”之“兴”,却不是从“游”中来,而是从“东”中来的。诗人东行的目的是奉诏见孝宗,将有再进忠言的机会,这也是兴奋的重要原因。颔联,“稳”和“醉”呈现出诗人经险如夷,平安归来的心境。颈联,描写了眼前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回想十五年前,自己曾向朝廷提出迁都建康的建议,被置之不理。这次赴阙,再陈迁都之策,但朝廷避战,又能有何结果。如今登上建康城头,念及迁都之事,涕泪交流。诗人借景抒情,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
参考答案:从“兴”到“忧”。①兴(高兴):诗人结束了四川外放生活,一路平安归来,乘醉游白鹭洲。②忧(忧虑):诗人登亭遥望,看到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观眼前景,想当年事,不禁担忧再陈迁都之策被拒,恢复中原无望。
4.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秋 日
秦 观
霜落邗沟 ①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湖 上
方 岳
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②花边马不嘶。
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
[注] ①邗沟:江苏扬州附近的古运河。②蹀躞:小步行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诗前两句通过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上秋夜图。
B.秦诗第二句中的“明”字,写无数寒星倒映水中在船边闪烁,意境幽清明净。
C.方诗第一句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
D.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季节,但都能抓住景物特点,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析:选C C项,“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错误,“萋萋”意为茂盛,草木茂盛的样子。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故选C。
(2)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属于比较阅读,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别分析“人语”的作用,然后比较异同。秦诗,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人语”写动景,“蜂蝶已归弦管静”写环境的静,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的深远意境。
参考答案: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不同:①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②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
5.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题阳关图二首
黄庭坚
(其一)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其二)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注]貌出断肠诗。
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 龙眠:指龙眠居士,是画家李公麟的号。《阳关图》是李公麟依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创作出的诗意图。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一首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龙眠居士的画,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却能够使人肠断。
B.其二首句化用陶渊明的“人事好乖,便当语离”,阐明了离别是人生中诸多不顺利的一种。
C.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略有不同,王诗重在抒情,黄诗情与理并重,并且音调和谐,语言平易。
D.这两首诗不仅吟出王维的诗情,而且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
解析:选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的说法不正确。黄庭坚这两首诗基本上没有运用工笔手法。第一首诗先是用概括性语言写出了画面的主要内容,接着是虚写,写想象之景;第二首诗以议论为主。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表情达意时运用的手法的异同。(6分)
答:
解析:第一首诗写离别之悲。第一句写在这使人悲痛欲绝的离歌声中,行者踏上征途远去,他的身影最终还是消失了,好不令人伤感!第二句承上深叹,李龙眠之图,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却也足够使人肠断。这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三、四句由“无形影”联想,想象行人去处,行人去到那“阳关更西路”,见到塞外风物如此异于以前生活的地方,必将哀感流涕,而送行者的心紧随那行者,与行者一道远去,想到其景其情,心里更加悲伤。
第二首诗究离别之情、关情之物。第一句化用了陶渊明的“人事好乖,便当语离”。人世间既有离别之情,艺术家笔下也有对离别之情的反映。三、四两句,诗人又进一步推究:李龙眠图中的渭城无知之柳,为什么也和人间别情有关?诗中便以问句出之,“渭城柳色关何事”意思是:人自离别,关柳何事?诗人经过思考和领悟,得出结论:原来是离人自己生发出如许悲意。全诗有情景,有理趣,兼之音调和谐,语言平易,绝无生硬与刻意之病。
参考答案:同:两者都由《阳关图》中的景物引起,通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阐释离情之苦。(2分)
异:第一首三、四句运用虚写,借助想象,写送行人也会心随友人一起见到塞外风物的情景,充满了感染力。(2分)第二首三、四句运用设问手法,诗人借助画中的柳树发问,深化情感:离人将悲情加于柳树之上,便使那原本不关别情的柳树也变得蕴含别情,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2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着一“愁”字,便似乎这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解析:选D D项,“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错。下片情感焕然一新,下片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故选D。
(2)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6分)
答: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从题干前面的暗示来看,“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可以知道本词的下片应是间接表达情感。“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第一句中“春浦”,这是作者眼前所见之实景,实写,一个“绿”字展示水的春意,流露出内心的愉悦;第二句中“应”字表明,此句中“长亚门枝”的“小梅”是作者的想象之景,虚写;第三句,运用想象,结合标题中“丙辰岁不尽五日”可以推测“一年灯火”应是作者想象的除夕守岁之景,二、三两句对家中的想象,流露出渴望归家的急切心情。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参考答案:下片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 ①清都:传说中天帝所住的宫阙。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员。②慵: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词人以“插梅花醉洛阳,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其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D.“几曾着眼看侯王”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解析:选C “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错,此处词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2)从本词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6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要结合全词,理解最后两句的含意,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如“玉楼金阙慵归去”的“慵”是“懒惰,懒散”的意思,表现了词人鄙薄名利的态度。如“且插梅花醉洛阳”中,“梅花”喻示着词人的高洁,“醉”字表现了其疏狂的品性。
参考答案:①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如“玉楼金阙慵归去”,表达了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的人生态度。②留恋自然,品行高洁。词人借品行高洁的“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品行。③行为疏放,洒脱不羁。如“且插梅花醉洛阳”一句,表现了词人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洛阳城中的洒脱不羁的性格。
8.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2)小题。(9分)
莎 衣①
杨 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 ①莎衣: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遮雨。②饶:比。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
B.前三联景静人动,两相对照,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表现无遗。
C.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
D.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
解析:选B B项,颔联是人静景动,颈联是景静人动。
(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从“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句所写的内容看,是对比手法,“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表现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其中“紫绶金章”和“莎衣”又有象征意味,前者象征为官的富贵生活,后者象征捕鱼砍柴的平淡生活。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参考答案: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无论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渔家傲引
洪 适
子月①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②从它归丙穴③。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 ①子月:农历十一月。②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③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张本。
B.“巨鱼……谋自拙”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下片“昨夜”“今宵”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D.“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的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为渔人的“不知”,实为作者的“深知”。
解析:选B B项,“志不在鱼”“壮志难酬”错,对巨鱼漏网,渔人也是无可奈何。
(2)渔夫(渔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做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
解析:《江雪》中,渔翁在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钓鱼,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渔家傲引》中,“衣百结”写渔夫全家的经济生活状况,“醉眠”“长欢悦”写渔夫的乐观。
参考答案:《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明显带有某种政治色彩的隐士。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只要没有“人世多离别”,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纵使“衣百结”,也是快乐与满足的。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①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②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③。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④。
[注] ①建炎三年腊月,陈与义与友人席益(字大光)在衡山相遇。当时,陈与义因躲避金兵而抵达湖南,席益则卸掉官职流寓衡山一带。次年元旦后数日,陈与义离开衡山赴邵阳,在席益为他举办的饯别宴上作此词。②歌声:席间歌女劝酒的演唱。③雪:指“雪儿”。雪儿为隋末李密歌伎,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雪儿”后来泛指歌伎。④衡州:今湖南衡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既描写了客观情景,点明作者即将启程远行的事实,又侧面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心境。
B.“更醉君家酒”一句将作者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复杂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含蓄而深切。
C.“吟诗”两句写作者与友人相聚时一起赋诗,天天盼望春天,可桃花刚开却要分别,无限惋惜溢于言表。
D.本词层次分明,上片叙事,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的情感。
解析:选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上、下片都描写了饯别宴上的情景,也都抒发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
(2)请简要赏析词的末尾两句“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的妙处。(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词的上片由饯别宴写起,进而追忆过去相聚的时日。开篇写船已经挂起帆准备离去,而作者又搔首踟蹰,久久不愿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矛盾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自然追忆起在腊月相聚的时日,作者与友人饮酒赋诗,日日盼望春天的到来,以便更好地吟咏交流;然而春天到了,桃花刚刚吐蕊,自己却要与友人分别了。“匆匆”二字,包含了作者无限惜别之意。词的下片仍写饯别宴,从歌声落笔,临别之际,歌伎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最后两句,化用苏轼《虞美人》中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作者想象明朝酒醒之后,自己已随舟行至湘江,“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
参考答案:①照应起首两句“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语意上紧密关联,使全词结构严谨。②“离恨”用船来载,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不忍离别之情。③虚写,此时作者还处于沉醉之中,却开始想象“明朝酒醒”之事,这种对未来的设想从时空角度增强了作者的恨别之情。(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密08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 这是一份解密08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08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析版): 这是一份解密08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解析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解密08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 这是一份解密08中国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讲义)-【高频考点解密】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共9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意象组合,互文见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