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
202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的某哺乳动物体内一个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示意图(未发生染色体变异)。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共有7条染色单体
B. 等位基因的分离只能发生在图示所处时期
C. 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突变为a
D. 该细胞分裂完成直接产生的精子基因型是aY、aY、aX和AX
2. 在二倍体生物中,单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三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单体和三体都可以用于基因定位。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yy),为探究Y/y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用该突变株分别与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三体(7号染色体多一条)绿叶纯合植株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已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1即可进行基因定位,而与三体杂交的F1则不能
B. 若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3:4,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C. 若突变株与三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5:31,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D. 若Y/y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则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的F2全为黄叶:绿叶=1:3
3. 某种二倍体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存在斑翅与正常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桃色眼与黑色眼(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为了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机制,实验小组选择斑翅桃色眼雌性昆虫与正常翅黑色眼雄性昆虫杂交,得到F1代雌性昆虫为正常翅桃色眼∶正常翅黑色眼=1∶1,雄性昆虫为斑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1∶1,F1相互交配产生F2,得到F2中正常翅黑色眼∶正常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斑翅桃色眼=2∶3∶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翅型中的斑翅属于隐性性状
B. BB纯合时可能存在致死效应,且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
C. 昆虫种群中,正常翅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共有3种
4. 某异花授粉植物的花色由B/b控制,B控制红色,b控制白色,杂合子的花显粉色。某个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含B基因的染色体部分缺失,有此染色体的花粉授粉率下降一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两条染色体,且为同源染色体
B. 图中3和4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遵循分离定律
C. 此植株自交,F1中红花∶粉花∶白花为2∶4∶1
D. 此类突变体和粉花植株间行种植,突变体上得到的F1红花∶粉花∶白花为1∶2∶1
5. 现已知基因M含有碱基共N个,腺嘌呤n个,具有类似如图的平面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基因M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1.5N-n个氢键
B. 如图a可以代表基因M ,基因M的等位基因m可以用b表示;a链含有A的比例最多为2n/N
C. 基因M的双螺旋结构中,脱氧核糖和磷脂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D. 基因M和它的等位基因m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不相等
6. 某植物的株色紫色(B)对绿色(b)为显性,B、b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把经过X射线照射的紫色植株的花粉授予绿色植株,F1代中出现一株绿色植株。F1紫株和绿株的第6号染色体的组成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中紫株的基因型为BB,绿株的基因型为bb
B. 该绿色植株的出现是由于紫色基因突变导致的
C. F1中绿株与紫株相比,其他性状也可能存在差异
D. 图中F1绿株的两条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
7. 某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3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连续进行3次有丝分裂,则第三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含有15N的染色单体为8条
B. 若所得其中两个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AY、Y,则说明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C. 提取所有子细胞的核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其中轻带占3/4或1/2
D. 检测所有子细胞,其中含有放射性的DNA为16条
8.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转化R型菌的机理为:特殊生长状态的R型菌分泌细胞壁自溶素(专一性破坏细菌细胞壁的蛋白质,对细菌其他成分无破坏作用)破坏部分细胞壁,暴露出内部的细胞膜。少量S型细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被解旋成两条单链DNA,其中 一条进入R型菌并替换相应片段,一条在细菌外被分解为核苷酸。随着细菌的繁殖,后代出现S型菌和R型菌两种类型的细菌后代。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R型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可从培养液中提取,并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B. 将R型菌的DNA与S型菌混合,也能产生R型菌和S型菌两种细菌后代
C. R型菌转变为S型菌,这种可遗传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D. 题干中细菌后代中的S型菌主要来源于R型菌的转化,转化过程伴随着氢键的打开和合成
9. 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某二倍体昆虫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且存在a基因纯合时会使雌性逆转为雄性的现象。研究小组用黄色荧光标记A/a,用绿色荧光标记B/b,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说明雄果蝇为性逆转形成的是( )
A. 若某细胞中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2个绿色荧光点,且同源染色体位于细胞两极
B. 若某细胞中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4个绿色荧光点,且同源染色体位于细胞两极
C. 若某细胞中出现2个黄色荧光点2个绿色荧光点,且有染色单体但无同源染色体
D. 若某细胞中出现2个黄色荧光点0个绿色荧光点,且有染色单体但无同源染色体
10. 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及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B. 艾弗里在 S型菌的DNA中加DNA酶进行实验是为了证明脱氧核苷酸不是遗传物质
C. 用 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放射性大肠杆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全部有放射性
D. 使用烟草花叶病毒不同物质感染烟草,证明了 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1. 基因型为AAXBY的某动物(2n=4),体内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数字表示染色体。若该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1个AXBY的精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B. 该细胞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含有2个四分体,4对姐妹染色单体
C. 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③号和④号染色体未分离
D.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另3个精细胞是AXBY、A、a
12. 探究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很多,如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结果为体外转化实验提出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
B.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果能有效消除人们认为体外转化实验中所用蛋白质仍有少量核酸的疑问
C.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结果能作为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证据
D. 四个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原理都是设法区分每一种物质,单独地直接地观察每一种物质的作用
13. 现有两种不同营养缺陷型的大肠杆菌突变体菌株A和B,A菌株(met- bio- thr+ leu+ thi+)可在添加了甲硫氨酸和生物素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B菌株(met+ bio+ thr- leu- thi-)可在添加了苏氨酸、亮氨酸和硫胺素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A和B菌株混合培养在完全培养基上,几小时后离心,涂布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原养型菌落(营养要求与野生型相同)。已知链霉素处理不会杀死A、B菌株,但会导致菌株不分裂,科研人员先用链霉素处理A菌株,然后与B菌株混合培养在完全培养基上,经离心和涂布在基本培养基后能得到原养型菌落,若先用链霉素处理B菌株,然后与A菌株混合培养在完全培养基上,最终在基本培养基上无原养型菌落产生,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菌株A和B都是由野生型菌株基因突变而来
B. 欲证明原养型菌落的产生必须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需设计对照实验
C. 该实验可证明原养型菌落的产生是DNA从A菌落转移到B菌落的结果
D. 若将A菌株和C菌株(met- bio+ thr+ leu- thi-)混合培养也会得到原养型菌落
14. 下图甲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
B. 图甲中,AB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的抗体
C. 图乙经离心的试管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
D. 图乙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则子代噬菌体中只有少部分具有放射性
15. 下面有关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A. DNA双链均被15N标记的精原细胞(2N=8)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连续两次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和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都是8
B. 某RNA分子含尿嘧啶26%,腺嘌呤18%,以此mRNA逆转录合成的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胸腺嘧啶分别占26%、18%
C. 某蛋白质分子含有120个氨基酸,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720个碱基
D. 用32P标记的一个噬菌体在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4
16. 已知小麦的抗旱对敏旱为显性,多颗粒对少颗粒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颗表现型为抗旱、多颗粒的植株,对其进行测交,测交后代4种表现型及比例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1:1:2,若让这棵植株自交,其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的比例应为( )
A. 9:3:3:1 B. 24:8:3:1
C. 22:5:5:4 D. 20:5:5:2
17. 研究小组做了一项实验,让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每隔一定时间,破碎大肠杆菌得到放射性RNA,分别和T2噬菌体的DNA以及大肠杆菌DNA进行杂交,得到了a、b两条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的放射性碱基可采用3H标记胸腺嘧啶
B. 放射性RNA链的长度通常小于指导其转录的DNA
C. 曲线b表示大肠杆菌DNA与放射性RNA杂交结果
D. 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大肠杆菌的基因表达逐步减弱
18. 致死基因的存在可影响后代性状分离比。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若该个体自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后代分离比为6:3:2: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B. 后代分离比为5:3:3: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C. 后代分离比为7:3:1: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D. 后代分离比为9:3:3,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19. 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可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参与DNA复制,细胞在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细胞周期,经染色可观察到不同染色体的染色结果,如下表所示。SCEs是指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同源片段的互换。在某细胞周期,发现了如图所示色差染色体。
1个DNA分子中BrdU的掺入情况
未掺入
只有1条掺入
2条均掺入
染色结果
深蓝色
深蓝色
浅蓝色
注:表示不含BrdU的DNA单链
表示含BrdU的DNA单链
下列关于该色差染色体的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第1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1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B. 第1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2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C. 第2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3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D. 第3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3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20. 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其卵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31P培养液中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与精子(DNA被32P全部标记)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31P培养液中进行一次分裂。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①、②两条染色体仅含31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精卵形成该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 图示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4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C. 图示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含32P,含31P的DNA大于8个
D. 若产生该精子的精原细胞是纯合子,则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
21. 某植物红花和白花由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且比例为1:2
C. F1植株中纯合子占5/6
D. 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7000个
22. 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至少占50%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有8条
C. 若子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含15N,则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5N,则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3. 将含有六对同源染色体,且DNA分子都已用3H标记的一个精原细胞,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让细胞进行分裂。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正确的是( )
A.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4个精子中的染色体半数有3H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某个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6个a,6个b
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有6个b,6个c
D.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处于第三次分裂中期时b+c=12,但b和c数目不确定
24. 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某双链DNA分子中A占碱基总数的30%,用甲磺酸乙酯(EMS)使所有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后进行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一代DNA中,其中一个DNA分子(甲)中T占碱基总数的42%,另一个DNA分子(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DNA分子中A所占比例为28%
B. DNA分子中G所占比例乙比甲高
C. 乙DNA分子中T占碱基总数的38%
D. 乙DNA分子中A、T、G、C比例无法确定
25. 下列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一个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经n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m个
②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 %,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单链碱基总数的M %
③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均有一半有32P标记
④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在31P中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32P标记的占1/2n
A. 0项 B. 1项 C. 2项 D. 3项
26. 经检测得知,一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数目为x,其占碱基总量的比例是y,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 与鸟嘌呤互补的碱基所占的比例是(1﹣y)
B. 该DNA分子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是x/y
C. 该DNA分子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数是x(1+2/y)
D. 与鸟嘌呤不互补的碱基数目是x(1-2y)/y
27. 下列有关DNA分子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的X光衍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B. DNA分子一条链中脱氧核糖与碱基交替连接
C. DNA分子上若缺失了上百对碱基,则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 DNA分子(含n个碱基),转录出的mRNA含n/2个碱基
28. 人类有一种隐性遗传病M,其致病基因a是由基因A编码序列部分缺失产生的。从人组织中提取DNA,经酶切、电泳得到条带图,再根据条带判断个体的基因型。如果只呈现一条带,说明只含有基因A或a;如果呈现两条带,说明同时含有基因A和a。对图一所示某家族成员1~7号分别进行遗传病M基因检测,得到的条带图如图二所示。已知7号是另一种遗传病苯丙酮尿症基因的携带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A的编码序列部分缺失产生基因a,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 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
C. 图二条带中,基因1是A,基因2是a
D. 7号与一个仅患苯丙酮尿症的男性结婚,他们生出一个同时患苯丙酮尿症和M病孩子的概率是1/8
29. 菠菜的有刺籽粒与无刺籽粒、抗病与不抗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纯合有刺不抗病雌株与杂合无刺抗病雄株杂交,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有刺籽粒对无刺籽粒显性,抗病对不抗病显性
B. 雄性亲本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Yb:aaXbYB=3:1
C. 让F1中雌雄植株随机杂交,子代中无刺抗病雌株占5/64
D. 亲本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决定了F1的基因型及比例
30. 分别用含有32P和14C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含32P或含14C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用32P或14C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暂保温,再进行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元素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32P标记组,沉淀物中放射性明显高于上清液
B. 14C标记组,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放射性均较高
C. 32P标记组,32P只存在于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中
D. 14C标记组,14C存在于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
31. 如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甲病为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如果Ⅱ-6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则图中Ⅲ-2与Ⅲ-3结婚生一对同卵双胞胎,两个孩子都患病的概率是5/8
C. Ⅱ-5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控制乙病的基因和正常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如果通过抽取血液来获得基因样本,则检测的是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基因
32. 如图表示某个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三对基因独立遗传,且不考虑交叉互换)的类型,判断其精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33. 一个处于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如果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如分别为A与a,则该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 )
A. 最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B. 最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C. 不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D. 最可能发生了易位
34. 现用某野生植物甲(AABB)、乙(aabb)两品系作亲本杂交得F1,F1的测交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测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
品系
测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及比值
父本
母本
AaBb
Aabb
aaBb
aabb
F1
乙
1
2
2
2
乙
F1
1
1
1
1
A. F1自交得到的F2有9种基因型
B. 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50%不能萌发而不能受精
C. F1自交后代F2中重组类型的比例是3/7
D. 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5. 某昆虫体色的黄色对黑色为显性,翅形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长翅∶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2∶3∶3∶1,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昆虫种群中存在控制黄色和长翅的基因纯合致死现象
B. F1产生的具有受精能力的雌、雄配子的种类不同
C. F2个体存在5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D. F2黄色长翅个体与黑色残翅个体杂交后代有3种表现型,比例为1∶1∶1
36. 果蝇的眼型和体色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若在性染色体上,不考虑X与Y同源区段)。让灰体正常眼雌果蝇群体与黄体正常眼雄果蝇群体随机交配,所得F1全为灰体。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F2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F2
表现型
灰体正常 眼雌性
黄体正常 眼雌性
灰体正常 眼雄性
灰体棒 眼雄性
黄体正常 眼雄性
黄体棒 眼雄性
数量
438
146
657
219
219
73
A. 基因A与基因B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B. 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
C. F2中雌性无棒眼的原因可能是含Xa的雄配子致死
D. F2雌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有4种和6种
37. 某动物的毛黑色(N)对白色(n)为显性,有尾(R)对无尾(r)为显性。下图为甲、乙两品系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情况。已知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取自甲品系的某雌性个体与取自乙品系的某雄性个体杂交,后代出现一个基因型为RRr的子代(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品系的动物相互交配后代有2种表现型和8种基因型
B. 甲品系雄性个体与乙品系雌性个体杂交,F1有两种基因型且F1的雄配子均不致死
C. 丙与其父本杂交,后代产生Rr的概率是1/4
D. 丙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甲个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异常所致
38. 研究发现,当果蝇的一条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t纯合时,雌蝇即转化为不育的雄蝇。现将基因t位点杂合的雌蝇与纯合隐性雄蝇作为亲本杂交,则F2理论上性别比例(♂∶♀)是
A. 9:7 B. 3:1 C. 13:3 D. 11:5
39. 假设某海岛上分趾海龟占75%(WW占25%,Ww占50%),连趾海龟(ww)占25%。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的个体数每年减少20%,连趾海龟的个体数量保持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2年,该海龟种群w的基因频率是9/17
B. 基因W与w的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C. 食物缺乏直接作用的是海龟个体的基因型
D. 若长期处于食物缺乏状态,该种群发生进化
40. 下列是某同学对涉及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的相关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操作或结论是
A. 赫尔希和蔡斯用含放射性的35S和32P分别标记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并在培养基中培养两种细菌,最终证明了DNA分子是遗传物质。
B. 若小白鼠吸入18O2,则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检测到C18O2
C. 可用18O同时标记小球藻光合作用原料中的H2O和CO2,来探究光合作用释放O2中氧的来源
D. 将用15N标记DNA双链的精原细胞,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占50%。
41. 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B、D基因与毛色形成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现有黄色、褐色、黑色雌雄个体若干(均为纯合子)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
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
F2
组1
黄×黄
全黄
黄:褐:黑=52:3:9
组2
黄×黑
全黄
黄:黑=13:3
组3
黑×褐
全黑
黑:褐=3:1
(1)由组1判断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定律。组2的子二代黄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
(2)在组3的F1中出现了一只黄色个体,已知该个体表型的改变是由一条染色体上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现用实验加以验证,将该个体与组3亲本中毛色为___________色的个体杂交,推测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3)综上可知,该动物的毛色与基因并不是简单的___________关系。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进而控制性状,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动物的毛色。
42. 如图为真核生物 DNA 的结构(图甲)及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 DNA 的结构示意图,其基本骨架由_____和_____(填序号)交替连接构成,④为_____。
(2)从图乙可看出,该过程是从多个起点开始复制的,目的是_____复制速率;图中所示的酶为_____酶。
(3)若用 1 个含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共释放出 300个子代噬菌体,则其中含有32P 标记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
(4)若图甲中的亲代 DNA 分子含有 100 个碱基对,将该 DNA 分子放在含有用32P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复制一次,则每个子代 DNA 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_____。
(5)若图乙中亲代 DNA 分子在复制时,一条链上的 G 变成了 A,则该 DNA 分子经过 n 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 DNA 分子占 DNA 分子总数的_____。
43. 下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细胞进行分裂某一时期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含有___条________染色体,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分裂过程与一个精原细胞有关,该精原细胞可产生____________种精细胞,对应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在自然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用A、a表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00,该遗传病在中老年阶段显现。一个调查小组对某一家族的这种遗传病所作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
(2)该种遗传病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遗传病,依据_________号个体可否定该病伴X显性遗传。
(3)根据(2)该遗传病遗传特点社会调查结果是男患者_______(多于、等于或少于)女患者,患者家系中常表现为__________遗传。
202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如图表示基因型为Aa的某哺乳动物体内一个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示意图(未发生染色体变异)。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共有7条染色单体
B. 等位基因的分离只能发生在图示所处时期
C. 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A突变为a
D. 该细胞分裂完成直接产生的精子基因型是aY、aY、aX和AX
【答案】D
【详解】A、题图为哺乳动物体内一个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图像,此时每条染色体均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因此图中共有8条染色单体,A错误;
B、据图可知,图中的基因在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同一条染色体上带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此时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但不确定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显性突变(a→A)还是隐性突变(A→a),C错误;
D、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子细胞,该细胞分裂完成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分别是aY、aY、aX和AX,D正确。
故选D。
2. 在二倍体生物中,单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三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单体和三体都可以用于基因定位。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yy),为探究Y/y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用该突变株分别与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三体(7号染色体多一条)绿叶纯合植株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已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1即可进行基因定位,而与三体杂交的F1则不能
B. 若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3:4,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C. 若突变株与三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5:31,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D. 若Y/y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则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的F2全为黄叶:绿叶=1:3
【答案】B
【详解】A、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0,二者杂交后代为Yy∶y0=1∶1,表现为绿色和黄色,若Y/y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二者杂交后代均为Yy,表现为绿色;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Y,YYY产生的配子为YY或Y,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YYy或Yy,均为绿色,若Y/y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二者杂交后代均为Yy,表现为绿色。因此通过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1即可进行基因定位B,而与三体杂交的F1则不能,A正确;
B、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0,二者杂交后代为Yy∶y0=1∶1,表现为绿色和黄色,F1中Yy自交后代Y-=1/2×3/4,yy=1/2×1/4=1/8,y0自交后代为1/2×1/4=1/8yy、1/2×1/2=1/4y0,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所以致死个体为1/2×1/4=1/8,所以F2黄叶∶绿叶=4∶3,B错误;
C、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Y,YYY产生的配子为1/2YY或1/2Y,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1/2YYy或1/2Yy,均为绿色,YYy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YY∶Yy∶Y∶y=1∶2∶2∶1,自交后代黄叶的为1/2×1/6×1/6=1/72,Yy自交产生的后代中yy占1/2×1/4=1/8,因此F1自交后代黄叶占1/72+1/8=10/72,绿叶占1-10/72=62/72,因此F2黄叶∶绿叶=5∶31,C正确;
D、若Y/y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突变株基因型为yy,单体或三体基因型为YY,则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F1的基因型都是Yy,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是绿叶:黄叶=3:1,D正确。
故选B。
3. 某种二倍体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存在斑翅与正常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桃色眼与黑色眼(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为了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机制,实验小组选择斑翅桃色眼雌性昆虫与正常翅黑色眼雄性昆虫杂交,得到F1代雌性昆虫为正常翅桃色眼∶正常翅黑色眼=1∶1,雄性昆虫为斑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1∶1,F1相互交配产生F2,得到F2中正常翅黑色眼∶正常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斑翅桃色眼=2∶3∶2∶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以确定翅型中的斑翅属于隐性性状
B. BB纯合时可能存在致死效应,且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
C. 昆虫种群中,正常翅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共有3种
D. F2中斑翅桃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XaXa
【答案】D
【详解】A、由分析可知,翅型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且正常翅对斑翅为显性,斑翅属于隐性性状,A正确;
B、由分析可知,BB纯合致死,则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在该昆虫种群中,正常翅黑色眼昆虫的基因型共有3种:BbXAXA、BbXAXa、BbXAY,C正确;
D、由分析可知,亲本雌性斑翅桃色眼的基因型是bbXaXa,亲本雄性正常翅黑色眼的基因型是BbXAY,F1中雌性正常翅桃色眼、正常翅黑色眼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Xa、BbXAXa,雄性斑翅桃色眼、斑翅黑色眼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Y、BbXaY,F1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斑翅桃色眼昆虫的基因型是bbXaXa、bbXaY,D错误。
故选D。
4. 某异花授粉植物的花色由B/b控制,B控制红色,b控制白色,杂合子的花显粉色。某个体发生如图所示变异,含B基因的染色体部分缺失,有此染色体的花粉授粉率下降一半。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两条染色体,且为同源染色体
B. 图中3和4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遵循分离定律
C. 此植株自交,F1中红花∶粉花∶白花为2∶4∶1
D. 此类突变体和粉花植株间行种植,突变体上得到的F1红花∶粉花∶白花为1∶2∶1
【答案】A
【详解】A、分析图示,图示含有两条染色体,且这两条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有控制花色的等位基因B和b,因此二者为同源染色体,A正确;
B、3和4为姐妹染色单体,其上的基因为复制后所得的相同基因,在减数分裂时不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
C、由于含B的花粉授粉率下降一半,所以B和b花粉授粉率比例为1∶2,则此植株参与授粉的雌配子比例B∶b=1∶1,雄配子比例B∶b=1∶2,则自交的F1中红花(BB)∶粉花(Bb)∶白花(bb)=1∶3∶2,C错误;
D、此类突变体(染色体结构变异的Bb)和粉花植株(正常Bb)间行种植,由于异花授粉,突变体上的雌花可以得到同行突变体植株的其它花的花粉,还可以得到临行粉花植株的花粉,花粉的比例也不确定,所以突变体上得到的F1花色比例不会为红花∶粉花∶白花为1∶2∶1,D错误。
故选A。
5. 现已知基因M含有碱基共N个,腺嘌呤n个,具有类似如图的平面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基因M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1.5N-n个氢键
B. 如图a可以代表基因M ,基因M的等位基因m可以用b表示;a链含有A的比例最多为2n/N
C. 基因M的双螺旋结构中,脱氧核糖和磷脂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D. 基因M和它的等位基因m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不相等
【答案】D
【详解】A、基因M的每一条链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因此基因M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由题意可知:基因M共含有A+T+G+C=N个碱基,其中A(腺嘌呤)=T=n个,则C=G=(N-2n)/2个,由于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该基因中含有氢键数目为2n+3×(N-2n)/2=1.5N-n个,A错误;
B、基因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图中a和b共同组成基因M,因此基因M的等位基因m不能用b表示,当基因M中含有的A都在a链上时,a链含有A的比例最多,此种情况下A占a链的比例为n÷(N/2) =2n/ N, B错误,
C、基因M的双螺旋结构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错误;
D、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而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因此基因M和它的等位基因m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不相等,D正确。
故选D。
6. 某植物的株色紫色(B)对绿色(b)为显性,B、b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把经过X射线照射的紫色植株的花粉授予绿色植株,F1代中出现一株绿色植株。F1紫株和绿株的第6号染色体的组成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中紫株的基因型为BB,绿株的基因型为bb
B. 该绿色植株的出现是由于紫色基因突变导致的
C. F1中绿株与紫株相比,其他性状也可能存在差异
D. 图中F1绿株的两条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详解】A、若亲本中紫株的基因型为BB,绿株的基因型为bb,经X射线照射的紫株的花粉授给绿株(bb),若X射线照射使一条6号染色体上片段缺失导致B基因丢失,另一条6号染色体正常,则杂交后代能出现上图中染色体组成的紫株和绿株,A正确;
B、由图可以知道,X射线照射紫株花粉后,花粉中的6号染色体发生了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错误;
C、由图可以知道,F1中绿株的第6号染色体中的一条缺失了一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缺失的片段可能还会含有控制其它性状的基因,所以F1中绿株与紫株相比,其他性状也可能存在差异,C正确;
D、没有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之前,图中F1绿株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应该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属于同源染色体,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后这两条染色体仍是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发生联会,D正确。
故选B。
7. 某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3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若连续进行3次有丝分裂,则第三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含有15N的染色单体为8条
B. 若所得其中两个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AY、Y,则说明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C. 提取所有子细胞的核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其中轻带占3/4或1/2
D. 检测所有子细胞,其中含有放射性的DNA为16条
【答案】C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若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数为0-8条。经过第3次DNA复制后,细胞内含有15N的DNA数为0-8条,1条染色体上最多含有一个DNA含有15N,因此第三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含有15N的染色单体最多为8条,最少为0条,A错误;
B、正常情况下,若一个细胞内含有AY,则形成的另外三个子细胞为AY、aXB、aXB,若所得其中两个子细胞基因型分别为AY、Y,则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只获得了一个A基因,可能是发生了染色体易位,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得了一个A基因,而不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若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一个细胞内少A,则与此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个细胞应多一个A),B错误;
C、由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经过连续3次细胞分裂后,可能是经过了三次有丝分裂,则DNA复制了3次,形成的8个DNA中两个为15N//14N,其余6个为14N//14N,离心后轻带占3/4;若经过了一次有丝分裂,一次减数分裂,则DNA复制了两次,形成的4个DNA中两个为15N//14N,其余2个为14N//14N,离心后轻带占1/2,C正确;
D、15N和14N均不含放射性,因此所有子细胞内检测不到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8.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转化R型菌的机理为:特殊生长状态的R型菌分泌细胞壁自溶素(专一性破坏细菌细胞壁的蛋白质,对细菌其他成分无破坏作用)破坏部分细胞壁,暴露出内部的细胞膜。少量S型细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被解旋成两条单链DNA,其中 一条进入R型菌并替换相应片段,一条在细菌外被分解为核苷酸。随着细菌的繁殖,后代出现S型菌和R型菌两种类型的细菌后代。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R型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可从培养液中提取,并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B. 将R型菌的DNA与S型菌混合,也能产生R型菌和S型菌两种细菌后代
C. R型菌转变为S型菌,这种可遗传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D. 题干中细菌后代中的S型菌主要来源于R型菌的转化,转化过程伴随着氢键的打开和合成
【答案】C
【详解】A、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R型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不能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A错误;
B、由于只有特殊生长状态的R型菌能够分泌细胞壁自溶素,而S型细菌不能分泌细胞壁自溶素,故将R型菌的DNA与S型菌混合,不能产生R型菌和S型菌两种细菌后代,B错误;
C、S型细菌的DNA的其中一条链进入R型菌并替换相应片段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细菌后代中的S型菌主要来源于相应片段被替换R型菌的繁殖,D错误;
故选C。
9. 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某二倍体昆虫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且存在a基因纯合时会使雌性逆转为雄性的现象。研究小组用黄色荧光标记A/a,用绿色荧光标记B/b,在显微镜下观察,能够说明雄果蝇为性逆转形成的是( )
A. 若某细胞中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2个绿色荧光点,且同源染色体位于细胞两极
B. 若某细胞中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4个绿色荧光点,且同源染色体位于细胞两极
C. 若某细胞中出现2个黄色荧光点2个绿色荧光点,且有染色单体但无同源染色体
D. 若某细胞中出现2个黄色荧光点0个绿色荧光点,且有染色单体但无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详解】A、若同源染色体位于细胞两极,说明此时细胞所处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末期,细胞中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和2个绿色荧光点,则该雄性昆虫的基因型可能为__X-Y,为正常雄性,非性逆转形成,A不符合题意;
B、若某细胞同源染色体位于细胞两极,则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末期,细胞中出现4个黄色荧光点和4个绿色荧光点,则该生物的基因型为__X-X-,基因型为雌性,表现型却为雄性,为性逆转形成,B符合题意;
C、若细胞中有染色单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说明此时细胞所处的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此时出现2个黄色荧光点和2个绿色荧光点,说明此细胞中含有一条X染色体,则该雄性昆虫的基因型可能是__X-X-或__X-Y,无法确定其是否由性逆转形成,C不符合题意;
D、若细胞中有染色单体但无同源染色体,细胞中出现2个黄色荧光点和0个绿色荧光点,说明此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是Y,则该昆虫的基因型可能是__X-Y,为正常雄性,非性逆转形成,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及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B. 艾弗里在 S型菌的DNA中加DNA酶进行实验是为了证明脱氧核苷酸不是遗传物质
C. 用 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放射性大肠杆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全部有放射性
D. 使用烟草花叶病毒不同物质感染烟草,证明了 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详解】A.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只提出了S型菌内存在“转化因子”的推论,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
B.艾弗里在S型菌的DNA中加DNA酶进行实验是为了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放射性大肠杆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只有少部分有放射性,C错误;
D.使用烟草花叶病毒不同物质感染烟草,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11. 基因型为AAXBY的某动物(2n=4),体内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数字表示染色体。若该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1个AXBY的精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B. 该细胞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含有2个四分体,4对姐妹染色单体
C. 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③号和④号染色体未分离
D.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另3个精细胞是AXBY、A、a
【答案】D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由于该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Y,故a基因的产生只能是该细胞在细胞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联会时形成2个四分体,有4对姐妹染色单体,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若该图表示精原细胞,该细胞产生了一个AXBY的精细胞,即说明X和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没有分离,即③号和④号染色体未分离,C正确;
D、由上述分可知,X和Y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没有分离,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同时产生的精细胞可以为AXBY、A、a,也可能是aXBY、A、A,D错误。
故选D。
12. 探究生物遗传物质的实验很多,如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结果为体外转化实验提出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
B.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果能有效消除人们认为体外转化实验中所用蛋白质仍有少量核酸的疑问
C.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结果能作为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的证据
D. 四个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原理都是设法区分每一种物质,单独地直接地观察每一种物质的作用
【答案】A
【详解】A、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转化的实验只能说明存在“转化因子”,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实验的结果为体外转化实验提出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A正确;
B、赫尔希和蔡斯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实验结果并不能消除人们认为体外转化实验中蛋白质含有少量核酸的问题,B错误;
C、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错误;
D、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不是单独地直接地观察每一种物质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13. 现有两种不同营养缺陷型的大肠杆菌突变体菌株A和B,A菌株(met- bio- thr+ leu+ thi+)可在添加了甲硫氨酸和生物素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B菌株(met+ bio+ thr- leu- thi-)可在添加了苏氨酸、亮氨酸和硫胺素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A和B菌株混合培养在完全培养基上,几小时后离心,涂布在基本培养基上,长出原养型菌落(营养要求与野生型相同)。已知链霉素处理不会杀死A、B菌株,但会导致菌株不分裂,科研人员先用链霉素处理A菌株,然后与B菌株混合培养在完全培养基上,经离心和涂布在基本培养基后能得到原养型菌落,若先用链霉素处理B菌株,然后与A菌株混合培养在完全培养基上,最终在基本培养基上无原养型菌落产生,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菌株A和B都是由野生型菌株基因突变而来
B. 欲证明原养型菌落的产生必须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需设计对照实验
C. 该实验可证明原养型菌落的产生是DNA从A菌落转移到B菌落的结果
D. 若将A菌株和C菌株(met- bio+ thr+ leu- thi-)混合培养也会得到原养型菌落
【答案】D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菌株A和B都是由野生型菌株基因突变而来,A正确;
B、根据分析原养型菌落的产生有3个可能的原因,所以需要通过细胞的直接接触需设计对照实验,B正确;
C、如果用链霉素处理A菌株,再和B菌株结合,则产生了原养型菌落,而用链霉素先处理B菌株,再和A菌株结合,不会产生原养型菌落,说明了DNA从A菌落转移到B菌落的结果,C正确。
D、A和C都不能合成met,所以二者混合不能产生原养型菌落,D错误。
故选D。
14. 下图甲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
B. 图甲中,AB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的抗体
C. 图乙经离心的试管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
D. 图乙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则子代噬菌体中只有少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C
【详解】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A正确;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B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C错误;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正确。
15. 下面有关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A. DNA双链均被15N标记的精原细胞(2N=8)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连续两次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和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都是8
B. 某RNA分子含尿嘧啶26%,腺嘌呤18%,以此mRNA逆转录合成的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胸腺嘧啶分别占26%、18%
C. 某蛋白质分子含有120个氨基酸,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720个碱基
D. 用32P标记的一个噬菌体在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4
【答案】B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某精原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其DNA双链都被15N标记,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连续两次有丝分裂,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8个DNA都有一条链含有15N,一条链含有14N,则第二次有丝分裂的中期的8条染色体都含有15N,而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为16条,其中有8条含有15N,A正确;
B、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某RNA分子中U占26%,A占18%,即A+U=4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此mRNA逆转录合成的DNA分子中,模板链上的A+T=44%,进而推测出双链DNA中A+T=44%,则双链中A=T=22%,G=C=50%-22%=28,即形成的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胸腺嘧啶分别占28%、22%,B错误;
C、已知某蛋白质分子含有120个氨基酸,根据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计算,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的碱基数=120×6=720个,C正确;
D、用32P标记的一个噬菌体在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产生8个子代噬菌体,其中含有放射性的有2个,即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4,D正确。
故选B
16. 已知小麦的抗旱对敏旱为显性,多颗粒对少颗粒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颗表现型为抗旱、多颗粒的植株,对其进行测交,测交后代4种表现型及比例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1:1:2,若让这棵植株自交,其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的比例应为( )
A. 9:3:3:1 B. 24:8:3:1
C. 22:5:5:4 D. 20:5:5:2
【答案】C
【详解】由题意可知小麦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颗表现型为抗旱、多颗粒的植株,对其进行测交,测交后代4种表现型及比例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1:1:2,说明抗旱多颗粒植株产生的可育配子AB:Ab:aB:ab=2:1:1:2。若让这棵植株自交,其后代上述4种表现型的比例应为(2/6×2/6+2/6×1/6×2+2/6×1/6×2+2/6×2/6×2+1/6×1/6×2):(1/6×1/6+1/6×2/6×2):(1/6×1/6+1/6×2/6×2):(2/6×2/6)=22:5:5:4。
故选C。
17. 研究小组做了一项实验,让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每隔一定时间,破碎大肠杆菌得到放射性RNA,分别和T2噬菌体的DNA以及大肠杆菌DNA进行杂交,得到了a、b两条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的放射性碱基可采用3H标记胸腺嘧啶
B. 放射性RNA链的长度通常小于指导其转录的DNA
C. 曲线b表示大肠杆菌DNA与放射性RNA杂交结果
D. 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大肠杆菌的基因表达逐步减弱
【答案】A
【详解】A、RNA中含有碱基U,而不含有胸腺碱基,因此不能用采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A错误;
B、转录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而且基因含有启动子、编码区和终止子;进行转录时,是以编码区为模板合成RNA,因此转录出的RNA链的长度通常小于DNA的长度,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曲线b代表的RNA的放射性在感染初期较高,说明是大肠杆菌转录的DNA,C正确;
D、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曲线b代表的大肠杆菌转录的RNA放射性逐渐减弱,说明其基因表达逐步减弱,D正确。
故选A。
18. 致死基因的存在可影响后代性状分离比。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若该个体自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后代分离比为6:3:2: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B. 后代分离比为5:3:3: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C. 后代分离比为7:3:1:1,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D. 后代分离比为9:3:3,则推测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
【答案】D
【详解】A.后代分离比为6:3:2:1,与A_B_:A_bb:aaB_:aabb=9:3:3:1对照可推测可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纯合致死,A正确;
B.后代分离比为5:3:3:1,只有双显中死亡四份,可推测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导致双显性状中少4份,B正确;
C.由于子二代A_B_:aaB_:A_bb:aabb=7:3:1:1,与9:3:3:1相比,A_B_少了2,A_bb少了2,最可能的原因是Ab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致死,C正确;
D.后代分离比为9:3:3,没有出现双隐性,说明aabb的合子或个体死亡,D错误。
故选D。
19. 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可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参与DNA复制,细胞在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细胞周期,经染色可观察到不同染色体的染色结果,如下表所示。SCEs是指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同源片段的互换。在某细胞周期,发现了如图所示色差染色体。
1个DNA分子中BrdU的掺入情况
未掺入
只有1条掺入
2条均掺入
染色结果
深蓝色
深蓝色
浅蓝色
注:表示不含BrdU的DNA单链
表示含BrdU的DNA单链
下列关于该色差染色体的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第1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1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B. 第1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2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C. 第2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3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D. 第3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第3个细胞周期能观察到SCEs现象
【答案】A
【详解】A、根据分析,第1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都只有一条链含有BrdU,所有染色单体染色相同,无色差现象,即使发生了SCEs现象,也观察不到色差染色体,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第1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后,会出现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复制之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均为一条单体双链都含有BrdU呈浅蓝色,一条单体只有一条链含有BrdU呈深蓝色,故着色都不同,能观察到SCEs现象,B正确;
C、第二个细胞周期发生交换后,在第三个周期染色体复制后,出现含有1条BrdU链和一条母链的染色单体中,部分DNA片段含有两条BrdU链,染色后存在色差,能观察到SCEs现象,C正确;
D、第三个周期发生交换后,染色体复制后,不同细胞中含有双链都有BrdU的染色体和只有一条链含有BrdU的染色体,交换后染色存在色差,故在第3个周期交换,在本周期即能观察到SCEs现象,D正确。
故选A。
20. 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其卵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31P培养液中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与精子(DNA被32P全部标记)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31P培养液中进行一次分裂。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①、②两条染色体仅含31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受精卵形成该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 图示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4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C. 图示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含32P,含31P的DNA大于8个
D. 若产生该精子的精原细胞是纯合子,则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受精卵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根据分析可知,受精卵的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
B、由于此时已发生着丝粒分裂,细胞中不存在染色单体,B错误;
C、受精卵中存在线粒体,线粒体中包含的基因也会带有31P标记,因此除染色体中的DNA外,含31P的DNA总数大于8个,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细胞中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基因型为Aabb,若精原细胞为纯合子,则精原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D错误;
故选C。
21. 某植物红花和白花由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且比例为1:2
C. F1植株中纯合子占5/6
D. 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7000个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子代有白花出现,无中生有为隐性,所以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正确;
B、亲本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说明亲本不都是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假设其中AA所占比例为x,则Aa所占比例为1-x,则1/4(1-x)=1/12,解得x=2/3,,即AA、Aa的比例为2:1.B错误;
C、由B选项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则亲本自交所得F1植株中杂合子占1/3×1/2=1/6,因此纯合子占1-1/6=5/6,C正确;
D、根据题干,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700个,G=C=300个,则嘌呤脱氧核苷酸A+G=1000个,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1000×(23-1) =7000个,D正确。
故选B。
22. 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至少占50%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有8条
C. 若子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含15N,则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5N,则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如果细胞进行2次有丝分裂,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A正确;
B、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含有与体细胞相同的染色体数目,而每条染色体上含有的1个DNA都是一条链带14N,一条链带15N,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内含有8条带15N的染色体,B正确;
C、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若子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含15N,则细胞一定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错误;
D、如果形成的子细胞都有15N染色体,则一定进行的减数分裂,其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则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C。
23. 将含有六对同源染色体,且DNA分子都已用3H标记的一个精原细胞,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让细胞进行分裂。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正确的是( )
A.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4个精子中的染色体半数有3H
B.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某个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6个a,6个b
C.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有6个b,6个c
D.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处于第三次分裂中期时b+c=12,但b和c数目不确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进行减数分裂时,精原细胞只复制一次,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有DNA分子复制后都是一条链含有3H标记,一条链不含3H标记,所有染色体都含有3H标记,若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4个精子中全部的染色体有3H,A错误;若进行减数分裂,精原细胞只复制一次,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有DNA分子复制后都是一条链含有3H标记,一条链不含3H标记,所有染色体都含有3H标记,则某个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12个a,B错误;在普通培养液中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DNA分子中仅有1条链被标记,故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每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中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则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有12个b,C错误;由于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因此第二次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的具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的数目不确定,可能是0条,最多可能是12条;该细胞再经过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可能有两种情况,即图b和图c,但是不能确定b、c各自确切的数目,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肯定是12条,即b+c=12个,D正确。
24. 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某双链DNA分子中A占碱基总数的30%,用甲磺酸乙酯(EMS)使所有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后进行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一代DNA中,其中一个DNA分子(甲)中T占碱基总数的42%,另一个DNA分子(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DNA分子中A所占比例为28%
B. DNA分子中G所占比例乙比甲高
C. 乙DNA分子中T占碱基总数的38%
D. 乙DNA分子中A、T、G、C比例无法确定
【答案】C
【详解】AB、双链DNA中A占30%,由于A=T、G=C,则DNA分子中A=T=30%、G=C=20%。因为,7-乙基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其他配对关系不受影响,因此,子代DNA分子中A、G所占比例不变,甲、乙两DNA分子中A都是占30%、G都是占20%,AB错误;
CD、设复制的DNA分子两条链分别为α链和β链,甲DNA分子由α链复制产生,乙DNA分子由β链复制产生,由α链复制形成的甲DNA分子中T占碱基总数的42%,比正常的30%增加了12%,说明α链中7-乙基鸟嘌呤占该链碱基的24%,由此可推知β链7-乙基鸟嘌呤占该链碱基的16%,乙DNA分子中A∶T∶G∶C=30∶38∶20∶12,C正确,D错误。
故选C。
25. 下列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一个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经n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m个
②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 %,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单链碱基总数的M %
③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均有一半有32P标记
④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在31P中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32P标记的占1/2n
A. 0项 B. 1项 C. 2项 D. 3项
【答案】C
【详解】①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经n次复制,形成了2n个DNA分子,增加了2n-1个DNA分子,因此经n次复制需要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m个,①正确;
②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数量关系是G1=C2、C1=G2,因此双链DNA分子中,G+C的比值与每一条链上的该比值相等,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单链碱基总数的M%,②正确;
③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1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都含有32P,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一条链含有放射性,一条链不含有放射性,第2次有丝分裂进行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含有放射性,另一条不含有放射性,进行第2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无法确定,因为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随机的,③错误;
④DNA双链被32P标记后,不管复制多少次,子代中都只有2个DNA带有标记,所以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2/2n,④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①②,共两项,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6. 经检测得知,一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数目为x,其占碱基总量的比例是y,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 与鸟嘌呤互补的碱基所占的比例是(1﹣y)
B. 该DNA分子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是x/y
C. 该DNA分子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数是x(1+2/y)
D. 与鸟嘌呤不互补的碱基数目是x(1-2y)/y
【答案】D
【详解】A、与鸟嘌呤互补的碱基的比例与鸟嘌呤的碱基比例相等为y,A错误;
B、DNA分子中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互补配对,二者比值为1,B错误;
C、该DNA分子中鸟嘌呤数目为x,因此G、C碱基对为x,腺嘌呤=胸腺嘧啶=(x/y﹣2x)÷2,由于G、C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三个,A、T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2个,因此DNA分子的碱基之间的氢键数是3x+[(x/y﹣2x)÷2]×2=x(1+1/y),C错误;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鸟嘌呤不互补的碱基是腺嘌呤和胸腺嘧啶,为(x/y﹣2x)=x(1-2y)/y,D正确。
故选D。
27. 下列有关DNA分子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的X光衍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B. DNA分子一条链中脱氧核糖与碱基交替连接
C. DNA分子上若缺失了上百对碱基,则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D. DNA分子(含n个碱基),转录出的mRNA含n/2个碱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因此DNA分子的X光衍射照片不属于物理模型,A项错误;DNA分子一条链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B项错误;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DNA分子上若缺失了上百对碱基,则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C项正确;转录是以DNA编码区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若DNA分子含n个碱基,则转录出的mRNA含有的碱基小于n/2个,D项错误。
28. 人类有一种隐性遗传病M,其致病基因a是由基因A编码序列部分缺失产生的。从人组织中提取DNA,经酶切、电泳得到条带图,再根据条带判断个体的基因型。如果只呈现一条带,说明只含有基因A或a;如果呈现两条带,说明同时含有基因A和a。对图一所示某家族成员1~7号分别进行遗传病M基因检测,得到的条带图如图二所示。已知7号是另一种遗传病苯丙酮尿症基因的携带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A的编码序列部分缺失产生基因a,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 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
C. 图二条带中,基因1是A,基因2是a
D. 7号与一个仅患苯丙酮尿症的男性结婚,他们生出一个同时患苯丙酮尿症和M病孩子的概率是1/8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题干信息显示,致病基因a是由基因A编码序列部分缺失产生的,因此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
B、据图2所示各成员的条带呈现情况,若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只考虑基因A/a,则两个纯合子(成员1和成员2),其条带不同,所以他们的后代不可能是纯合子,但条带图显示成员4是纯合子,由此判断基因A/a应该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若基因1是基因A,基因2是基因a,则成员1的基因型是XAXA,成员2的基因型是XaY,成员3和成员5的基因型均是XAXa,成员4和成员6的基因型均是XAY,则成员7的基因型是XAXa,符合图1遗传系谱图中的关系;
若基因1是基因a,基因2是基因A,则成员1的基因型是XaXa,成员2的基因型是XAY,成员3和成员5的基因型均是XAXa,成员4和成员6的基因型均是XaY,成员7的基因型是XAXa,也符合图1遗传系谱图中的关系,C错误;
D、假设苯丙酮尿症的相关基因为B、b,则仅苯丙酮尿症的男性的基因型是bbXAY,由于7号个体是苯丙酮尿症基因携带者,则7号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Xa,子代两种病都患的概率为1/2×1/4=1/8,D正确。
故选C。
29. 菠菜的有刺籽粒与无刺籽粒、抗病与不抗病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取纯合有刺不抗病雌株与杂合无刺抗病雄株杂交,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有刺籽粒对无刺籽粒显性,抗病对不抗病显性
B. 雄性亲本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Yb:aaXbYB=3:1
C. 让F1中雌雄植株随机杂交,子代中无刺抗病雌株占5/64
D. 亲本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决定了F1的基因型及比例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亲本为纯合有刺不抗病,后代全为有刺和既有抗病和不抗病,可以推出有刺籽粒对无刺籽粒显性,抗病对不抗病显性,A正确;
B、根据子一代有刺没有性别差异,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一代雌性中抗病:不抗病=3:1,雄性中抗病 :不抗病=1:3,存在性别差异,B、b位于性染色体上,再根据亲本的性状组合,推出B、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根据子一代雌性中抗病:不抗病=3:1,亲本雌性只产生Xb配子,所以可推出亲本雄性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Yb:aaXbYB=3:1,B正确;
C、F1中有刺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无刺的比例为1/4;对于抗病不抗病性状来说,亲本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8aXB、3/8aYb、1/8aXb、1/8aYB,所以子一代关于抗病不抗病的基因型分别为3/8aXBXb、3/8XbYb、1/8XbXb、1/8XbYB,子一代再随机交配,采用配子法,后代出现不抗病雌的比例为5/8Xb×4/8Xb=20/64,综合无刺不抗病雌株占20/64×1/4=5/64,C错误;
D、每一组相对性状都是测交,测交亲本产生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决定了F1的基因型及比例,D正确。
故选C。
30. 分别用含有32P和14C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含32P或含14C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用32P或14C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短暂保温,再进行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元素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32P标记组,沉淀物中放射性明显高于上清液
B. 14C标记组,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放射性均较高
C. 32P标记组,32P只存在于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中
D. 14C标记组,14C存在于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C、32P标记组中,32P存在于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中,随DNA分子进入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只有部分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32P,A、C正确;
B、14C标记组中,14C存在于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和蛋白质外壳中,32P随DNA分子进入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14C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故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放射性均较高,B正确;
D、由于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的原料全部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蛋白质中不存在14C,D错误。
故选D。
31. 如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已知甲病为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如果Ⅱ-6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则图中Ⅲ-2与Ⅲ-3结婚生一对同卵双胞胎,两个孩子都患病的概率是5/8
C. Ⅱ-5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控制乙病的基因和正常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如果通过抽取血液来获得基因样本,则检测的是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中的基因
【答案】D
【详解】A、根据分析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
B、如果Ⅱ6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患有乙病,但孩子有不患乙病,所以基因型为AABb,又Ⅱ5个体基因型为AaBb,则三代3号是1/2Aabb,1/2AAbb,与Ⅲ2号患有甲病基因型是aa,父亲不换乙病(bb),本人患乙病,所以其基因型Bb,Ⅲ2号基因型是aaBb因此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2×1/2=1/4,患乙病概率为1/2,后代患病的概率是1/2+1/4-1/2×1/4=5/8,由于同卵双胞胎基因型相同,可当一个胎儿看待,故生一对同卵双胞胎,两个孩子都得病的概率是5/8,B正确;
C、Ⅱ5个体基因型为AaBb,形成生殖细胞时控制乙病的基因和正常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
D、如果通过抽取血液来获得基因样本,因血小板中无细胞核,则检测的是血液中白细胞中的基因,D错误。
故选D。
32. 如图表示某个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三对基因独立遗传,且不考虑交叉互换)的类型,判断其精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B
【详解】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则图中精细胞:
(1)①ACd和④ac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2)②ACD和⑥ac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3)③AcD和⑤AcD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⑦aCd和⑧aCd可能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且③AcD、⑤AcD和⑦aCd、⑧aC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综合以上可知,图中8个精细胞至少来自3个精原细胞。
故选B。
33. 一个处于细胞周期中的细胞,如果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如分别为A与a,则该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 )
A. 最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B. 最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
C. 不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D. 最可能发生了易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个处于细胞周期中的细胞,说明细胞在发生有丝分裂,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的基因不相同,为A与a,则该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很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4. 现用某野生植物甲(AABB)、乙(aabb)两品系作亲本杂交得F1,F1的测交结果如下表。下列推测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
品系
测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及比值
父本
母本
AaBb
Aabb
aaBb
aabb
F1
乙
1
2
2
2
乙
F1
1
1
1
1
A. F1自交得到的F2有9种基因型
B. F1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花粉50%不能萌发而不能受精
C. F1自交后代F2中重组类型的比例是3/7
D. 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A、F1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所得F2的基因型种类为3×3=9种,A正确;
B、根据分析,F1产生的花粉及比例为AB:Ab:aB:ab=1:2:2:2,由此可见,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B正确;
C、F1自交后代F2的基因型为
雄配子
雌配子
AB
Ab
aB
a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ab
AaBb
Aabb
aaBb
aabb
重组类型为A_bb、aaB_,所占比例为+++++=,C正确;
D、正反交结果不同的原因是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而且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D。
35. 某昆虫体色的黄色对黑色为显性,翅形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两种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长翅∶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2∶3∶3∶1,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昆虫种群中存在控制黄色和长翅的基因纯合致死现象
B. F1产生的具有受精能力的雌、雄配子的种类不同
C. F2个体存在5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
D. F2黄色长翅个体与黑色残翅个体杂交后代有3种表现型,比例为1∶1∶1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若控制黑色和长翅的纯合子致死,则F2中的黄色长翅的份数应为4而非2,且黄色残翅和黑色长翅中也应该有致死的个体,故子二代不符合题目所示2∶3∶3∶1的表现,A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若为配子致死,则应为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即F1产生的具有受精能力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应相同,B错误;
C、若为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则子二代存在的基因型为6种,分别为1AAbb、2Aabb、1aaBB、2aaBb、2AaBb、1aabb,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9=1/3,C错误;
D、若为雌雄配子中均出现AB配子致死现象,则F2中黄色长翅个体基因型为AaBb,黑色残翅基因型为aabb,由于AB配子死亡,所以后代基因型和比例为Aabb∶aaBb∶aabb=1∶1∶1,分别对应黄色残翅、黑色长翅、黑色残翅,D正确。
故选D。
36. 果蝇的眼型和体色分别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若在性染色体上,不考虑X与Y同源区段)。让灰体正常眼雌果蝇群体与黄体正常眼雄果蝇群体随机交配,所得F1全为灰体。让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F2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F2
表现型
灰体正常 眼雌性
黄体正常 眼雌性
灰体正常 眼雄性
灰体棒 眼雄性
黄体正常 眼雄性
黄体棒 眼雄性
数量
438
146
657
219
219
73
A. 基因A与基因B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对)的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B. 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
C. F2中雌性无棒眼的原因可能是含Xa的雄配子致死
D. F2雌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有4种和6种
【答案】D
【详解】A、不同基因的碱基数目、排列顺序不同,所以携带了不同的遗传信息,A正确;
B、根据F1全为灰体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中灰体:黄体=3:1,可进一步推出 F1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均为Bb。就眼型而言,亲本正常眼雌果蝇与亲本正常眼雄果蝇杂交的F2出现棒眼,说明亲本正常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亲本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则两亲本产生的F1的雌雄个体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且比例为1:1:1:1,因此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B正确;
C、 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只有雄性个体中出现棒眼,说明雌果蝇产生的正常的Xa配子,与雄果蝇产生的Y配子结合,而雄果蝇不能产生正常的Xa配子与雌果蝇产生的正常的Xa配子结合,无法产生棒眼雌果蝇。因此F2中雌性无棒眼的原因是含有Xa的雄配子致死,C正确;
D、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Xa,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和BbXaY,后代雌性的基因型有BBXAXA、BBXAXa、BbXAXA、BbXAXa、bbXAXA和bbXAXa六种,不会有XaXa,因为Xa的雄配子致死,后代雄性的基因型有BBXAY、BBXaY、BbXAY、BbXaY、bbXAY、bbXaY六种,D错误。
故选D。
37. 某动物的毛黑色(N)对白色(n)为显性,有尾(R)对无尾(r)为显性。下图为甲、乙两品系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情况。已知含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取自甲品系的某雌性个体与取自乙品系的某雄性个体杂交,后代出现一个基因型为RRr的子代(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品系的动物相互交配后代有2种表现型和8种基因型
B. 甲品系雄性个体与乙品系雌性个体杂交,F1有两种基因型且F1的雄配子均不致死
C. 丙与其父本杂交,后代产生Rr的概率是1/4
D. 丙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甲个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异常所致
【答案】B
【详解】A、甲品系动物相互交配,雌性可以产生NR、Nr、nR、nr,4种配子,雄性由于n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缺失导致雄配子致死,只能产生NR、Nr,2种配子,雌雄配子间随机结合,所以子代一共有6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A错误;
B、甲品系动物雄性只能产生NR、Nr,2种配子,乙品系只能产生nr的配子,所以子代一共只有2种基因型,NnRr、Nnrr,且F1代个体染色体都没有缺失,所以雄配子都不致死,B正确;
C、由丙RRr的基因型可已看出,其中的RR来自其母本甲,r来自其父本乙,丙可以产生的配子R:Rr:RR:r=2:2:1:1,父本(乙)只产生的1种配子r,所以后代产生Rr的比例为1/3,C错误;
D、父本的基因型为rr,母本的基因型为Rr,产生了RRr的子代只能是母本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R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而移向一极,D错误。
故选B。
38. 研究发现,当果蝇的一条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t纯合时,雌蝇即转化为不育的雄蝇。现将基因t位点杂合的雌蝇与纯合隐性雄蝇作为亲本杂交,则F2理论上性别比例(♂∶♀)是
A. 9:7 B. 3:1 C. 13:3 D. 11:5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用“/”把同源染色体或其上的等位基因分开,用“,”把非等位基因对分开。亲本用t位点杂合的雌蝇与纯合隐性雄蝇杂交,F1中:3/4雄:1/4雌=3:1;F2:由于F1中的“转化”,导致雄蝇没有生育能力,所以共有二种交配类型,每一种交配频率为1/2;第一种:X/X,+/t 雌×X/Y,+/t 雄;这一类交配类型中F2的性比为3/8雌:5/8 雄,由于这种类型的交配频率仅为所有可能交配类型的1/2,所以它们分别占整个F2后代中的性比为1/2×3/8=3/16雌:1/2×5/8=5/16雄;第二种:X/X,+/t雌×X/Y,t/t 雄;这个交配类型与亲本的交配类型一样,后代中有3/4雄、1/4雌,又由于这种交配的频率为1/2,所以它们分别占整个F2后代中的性比为(1/2×3/4)=3/8雄:(1/2×1/4)=1/8雌;最后将两种交配类型所产生的雌雄后代分别相加得:雄=5/16+3/8=11/16,雌=3/16+1/8=5/16,因此,F2理论上性别比例(♂∶♀)为11:5。
故选D。
39. 假设某海岛上分趾海龟占75%(WW占25%,Ww占50%),连趾海龟(ww)占25%。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的个体数每年减少20%,连趾海龟的个体数量保持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2年,该海龟种群w的基因频率是9/17
B. 基因W与w的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C. 食物缺乏直接作用的是海龟个体的基因型
D. 若长期处于食物缺乏状态,该种群发生进化
【答案】C
【详解】A、假设第一年海龟数量为100只,则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5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只,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的个体数每年减少20%,即第二年时,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25×20%=2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50-50×20%=4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数量稳定不变,仍为25只,所以w=(25×2+40)÷(20+40+25)×2=9/17,A正确;
B、基因W与w为等位基因,其本质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
C、食物缺乏直接作用的是海龟个体的表现型,C错误;
D、若长期处于食物缺乏状态,W基因频率降低,该种群发生进化,D正确。
故选C。
40. 下列是某同学对涉及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的相关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操作或结论是
A. 赫尔希和蔡斯用含放射性的35S和32P分别标记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并在培养基中培养两种细菌,最终证明了DNA分子是遗传物质。
B. 若小白鼠吸入18O2,则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检测到C18O2
C. 可用18O同时标记小球藻光合作用原料中的H2O和CO2,来探究光合作用释放O2中氧的来源
D. 将用15N标记DNA双链的精原细胞,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占50%。
【答案】B
【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用含放射性的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并利用未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最终证明了DNA分子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A错误;
B、若小白鼠吸入18O2,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水,水再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周围环境中检测到C18O2,B正确;
C、可用18O分别标记小球藻光合作用原料中的H2O和CO2,来探究光合作用释放O2中氧的来源,C错误;
D、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半保留的特点,将用15N标记DNA双链的精原细胞,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占100%,D错误。
故选B。
二、综合题
41. 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B、D基因与毛色形成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现有黄色、褐色、黑色雌雄个体若干(均为纯合子)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
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
F2
组1
黄×黄
全黄
黄:褐:黑=52:3:9
组2
黄×黑
全黄
黄:黑=13:3
组3
黑×褐
全黑
黑:褐=3:1
(1)由组1判断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定律。组2的子二代黄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
(2)在组3的F1中出现了一只黄色个体,已知该个体表型的改变是由一条染色体上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现用实验加以验证,将该个体与组3亲本中毛色为___________色的个体杂交,推测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3)综上可知,该动物的毛色与基因并不是简单的___________关系。基因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进而控制性状,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动物的毛色。
【答案】(1) ①. 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 3/13
(2) ①. 黑(褐) ②. 黄:黑=1:1(或黄:褐:黑=2:1:1)
(3) ①. 一一对应 ②.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小问1详解】
根据组1中F2的表现型及比例,黄:褐:黑=52:3:9,52+3+9=64=43,可知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分析可知,组2的F2中黄色个体中纯合子有AABBdd、AABBDD、aaBBDD,每一种所占全部子代的例为1/16,故黄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13。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组3中F1基因型为AABbdd,若突变为黄色个体,则该黄色个体基因型可能为AABbDd,根据测交的原理,可将该个体与组3亲本中褐色(AAbbdd)或黑色(AABBdd)个体进行杂交;若与褐色个体杂交,则杂交情况为AABbDd×AAbbdd,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褐:黑=2:1:1;若与黑色个体杂交,则杂交情况为AABbDd×AABBdd,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黑=1:1。
【小问3详解】
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动物的毛色与基因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结合该动物的毛色可知,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42. 如图为真核生物 DNA 的结构(图甲)及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图乙),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 DNA 的结构示意图,其基本骨架由_____和_____(填序号)交替连接构成,④为_____。
(2)从图乙可看出,该过程是从多个起点开始复制的,目的是_____复制速率;图中所示的酶为_____酶。
(3)若用 1 个含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共释放出 300个子代噬菌体,则其中含有32P 标记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_____。
(4)若图甲中的亲代 DNA 分子含有 100 个碱基对,将该 DNA 分子放在含有用32P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复制一次,则每个子代 DNA 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_____。
(5)若图乙中亲代 DNA 分子在复制时,一条链上的 G 变成了 A,则该 DNA 分子经过 n 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 DNA 分子占 DNA 分子总数的_____。
【答案】(1) ①. ① ②. ② ③.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2) ①. 提高 ②. 解旋
(3)1/150 (4)100 (5)1/2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甲分析可知,DNA的基本骨架由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图中④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乙分析可知,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是从多个起点开始的,这样可以提高复制速率;图中所示的酶能将双链DNA打开,因此为DNA解旋酶。
【小问3详解】
若用 1 个含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则T2噬菌体只将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内,并以自己的DNA作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进行半保留复制,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所以1 个含32P 标记的DNA分子,每条链各进入1个子代DNA内,以后不管复制多少次,最终都只有2个DNA被标记;培养一段时间后共释放出 300个子代噬菌体,则其中含有32P 标记的噬菌体有2个,所以其中含有32P 标记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是2÷300=1/150。
【小问4详解】
若图甲中的亲代 DNA 分子含有 100 个碱基对,将该 DNA 分子放在含有用32P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复制一次,由于亲代 DNA 分子用培养液中32P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进行半保留复制,所以复制一次后,每个子代 DNA 分子的一条链是含有32P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另一条链是原来的母链,含有31P 的脱氧核苷酸,说明每个子代 DNA 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亲代 DNA 分子增加了(32-31)×100=100。
【小问5详解】
若图乙中亲代 DNA 分子在复制时,一条链上的 G 变成了 A,由半保留复制可知,解旋之后的单链出现差错,之后这条单链复制合成的DNA全部出错,另一条单链复制合成的DNA全部正常,所以该 DNA 分子经过 n 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 DNA 分子占 DNA 分子总数的占50%(1/2)。
43. 下图为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细胞进行分裂某一时期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含有___条________染色体,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分裂过程与一个精原细胞有关,该精原细胞可产生____________种精细胞,对应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2 ②. 非同源 ③. 精细胞或卵细胞或极体
(2) ①. 3种或4种 ②. 基因突变、(A、a所在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解析】
【小问1详解】
该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着丝粒未分布于赤道板上,故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具有两条染色体;题目中未明确该细胞为雌性体内细胞还是雄性体内细胞,故该细胞的子细胞可能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
【小问2详解】
若该分裂过程与一个精原细胞有关,因该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时存在了A和a,故其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如果发生的是基因突变,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能产生AB和aB两种精细胞,而同时生成的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或AAbb,只能产生一种精细胞,故若发生了基因突变能产生3种精细胞;若发生过交叉互换,该细胞能产生两种精细胞,而同时生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能产生两种精细胞,故若发生交叉互换,能产生4种精细胞。
44. 在自然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用A、a表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00,该遗传病在中老年阶段显现。一个调查小组对某一家族的这种遗传病所作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
(2)该种遗传病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遗传病,依据_________号个体可否定该病伴X显性遗传。
(3)根据(2)该遗传病遗传特点社会调查结果是男患者_______(多于、等于或少于)女患者,患者家系中常表现为__________遗传。
【答案】(1)伴Y遗传,伴X隐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
(2) ①. 常染色体显性 ②. Ⅳ-3
(3) ①. 等于 ②. 连续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该病不可能是伴Y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的基因型为aa,致病基因a的频率为1/10000,A的频率为9999/10000,Ⅰ-2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较小,为AA的概率较大,故后代出现患病(aa)的可能性较小;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的基因型为Aa,他可以将自己的患病基因型A传递给子代,故后代的患病的可能性较大,故该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显性遗传病,则Ⅲ-1的基因型为XAY,则Ⅳ-3的一定是患者,所以不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故依据Ⅵ-3号个体可否定该病伴X显性遗传。
【小问3详解】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故男患者等于女患者,患者家系中常表现为连续遗传的特点。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月考):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月考),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六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教案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及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及解析,文件包含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解析docx、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