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卷6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
展开黄金卷6 (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观念是文化中不能分的一部分,是一种帮助社会适应处境的力量。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而且对于物质享受的爱好,本是人性之常,但是这种精神并不能使人在这处境中获得满足,于是有知足安分的观念发生了。这观念把人安定在这种客观经济处境里。
我常觉得孔子所企图的是在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结构中有着各种身份(君臣父子之类),每个人在某种身份中应当怎样想、怎样做,身份安排定当,大家安分的生活下去。这正是像英国的国术足球。球员们从不感觉到球场应当要加宽一些,球得加重一些,或是增加几个球员,他们是安“分”的。他们更不会坚持一套规则只许自己用手,不许人家用手,自己门上装个铁网,人家门前不许守卫。我们似乎必须有一套社会结构,而人也需要安分的精神,这精神就是“礼”,我很想翻译成英国人民所熟习的sportsmanship。Sportsmanship是承认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动的服从于这地位应有的行为,也就是“克己”。在北平街上,有些门上还可以看到“知足常乐”四字。快乐是人生的至境,知足是达到境界的手段。
我并不知道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否快乐,但是知足的态度却使他并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尤其是一种不说明目的地的“进步”。孔子对于生产技术是不发生兴趣的,他是一个在农业社会里不懂农事的人。他的门徒中更极端一些的像孟子,把劳力者视作小人了。当时和儒家不太和合的庄子,在限制欲望、知足这一点上是表示赞同的。惟一对于技术有兴趣的是墨家,在中国思想上所占的地位远不如儒家,这也可以说明在一个劳力充斥的农业处境中去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劳而无功的事。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是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
儒家注重伦常有它的社会背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亲属关系。亲属关系供给了显明的社会身份,夫妇、父子间的分工合作是人类生存和绵续的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这些身份比了其他社会团体中的身份容易安排。以婚姻和生育所结成的关系可以扩张成一个很大的范围,而且在亲属扩展的过程中,又有性别、年龄、辈分等清楚的原则去规定各人相对的行为和态度。
以亲属关系作结构的纲目是同儒家以礼作社会活动的规模相配合的。礼,依我以上的注释,是依赖着相关各人自动的承认自己的地位,并不是法。法是社会加之于各人使他们遵守的轨道。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亲密、习惯、熟悉的日常共处中。“学而时习之”的习字,是养成礼的过程。足球的指导员一定明白球员的合作必须经过朝夕的练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也很近于哈佛大学Mayo教授所谓social skill,直译是“社会技术”,意译是“洒扫应对”。用普遍社会学的名词来说:积极的和自动的合作需要高度的契洽,契洽是指行为前提的不谋而合,充分的会意;这却需要有相同的经验,长期的共处,使各人的想法、做法都能心领神会。换一句话说,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合作,不能是临时约定,而需要历史养成。亲属在这方面说正是人和人的历史关系,家庭又正是养成亲密合作的场合。在家庭和亲属关系里,“社会技术”最易陶养,以礼来规范生活的社会也最易实现。儒家想创造一个礼尚往来的理想社会结构,中国原有的亲属组织也就成这结构的底子了。
(摘编自费孝通《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有删改)
材料二: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知足安分的观念,那么传统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就无法适应并安定在资源匮乏的经济环境中。
B.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希望人们能安于自己的身份,就像足球运动员安于足球比赛规则一样。
C. 亲属关系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都比其他临时约定的社会关系更能让人产生安于各自身份的感觉。
D. 与法的临时性有所不同,礼必须养成于长期的亲密合作中,因此礼尚往来只有在亲属关系中才能实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D项“礼尚往来只有在亲属关系中才能实现”绝对化,依据材料一“在家庭和亲属关系里,‘社会技术’最易陶养,以礼来规范生活的社会也最易实现。儒家想创造一个礼尚往来的理想社会结构,中国原有的亲属组织也就成这结构的底子了”可知,“礼尚往来”最容易在亲属关系中养成,但不意味着其他社会关系中完全不能实现。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在乡土社会中比在现代社会中影响更大,是因为有“礼”这种行为规范维持。
B. 现代社会中环境变化加快,传统已经失效,因此法律的学习比传统的继承更加重要。
C. 礼治社会中人们熟悉并信服传统,法治社会中人们应付新问题的办法可以不合传统。
D. 人服礼的主动性来自于人们对礼的敬畏之感,这和今天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并无二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是因为有‘礼’这种行为规范的维持”因果颠倒,应该是因为传统在乡土社会影响更大,所以才能维持“礼”这种行为规范。
B项“传统已经失效”绝对化,原文为“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法律的学习比传统的继承更加重要”无中生有,原文是说“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指出了法律的重要意义,并没有说法律的学习比传统的继承更加重要。
D项“这和今天人们对法律的敬畏并无二致”曲解文意,人们对礼的敬畏和对法的敬畏并不相同,一个是主动的敬畏,一个是有外在权力推动的敬畏。
3. 下列选项,无法依据材料一的观点推断出的一项是( )
A.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的一个隐士对孔子不事生产的批评,从侧面也说明了孔子确实不懂农事。
B.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句话是孟子在强调社会分工时说的,表明劳心的统治者应向劳力的被统治者分配食物。
C.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个比喻是许由在拒绝尧让天下给自己时说出的,从侧面也体现出了庄子知足的态度。
D.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平以水”,这个法则是墨子从工匠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从侧面也体现了墨子对技术的兴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项“表明劳心的统治者应向劳力的被统治者分配食物”无法合理推断,可以推出的应该是劳力的被统治者向劳心的统治者贡献食物,因为只有小人即劳力者才需要进行劳动生产。
4. 两则材料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点,请分别简要概括。
【答案】①材料一侧重论述知足安分的观念和“礼”的关系,以及安于各自身份的“礼”在亲属关系中更容易养成。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礼和法、礼治和法治的区别,强调乡土社会以礼治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于是有知足安分的观念发生了。这观念把人安定在这种客观经济处境里”,第二段“我们似乎必须有一套社会结构,而人也需要安分的精神,这精神就是‘礼’”,第四段“儒家注重伦常有它的社会背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亲属关系”,第五段“以亲属关系作结构的纲目是同儒家以礼作社会活动的规模相配合的”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述知足安分的观念和“礼”的关系,以及安于各自身份的“礼”在亲属关系中更容易养成。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了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第二段“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可知,材料二侧重论述礼和法、礼治和法治的区别,强调乡土社会以礼治为主。
5. 著名的“李约瑟之问”提出“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近代中国是一个知足安分的乡土社会,人们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
②科学和工业革命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故而难以在近代社会发生;
③近代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传统势力极其强大的礼治社会,人们主动服膺传统以至于不愿轻易改变;
④科学和工业革命是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中不断应付新问题的过程,近代中国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我并不知道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否快乐,但是知足的态度却使他并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尤其是一种不说明目的地的‘进步’”可知,近代中国是一个知足安分的乡土社会,人们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知足、安分、克己这一套价值观念是和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可知,科学和工业革命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故而难以在近代社会发生;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我常觉得孔子所企图的是在规划出一个社会结构,在这结构中有着各种身份(君臣父子之类),每个人在某种身份中应当怎样想、怎样做,身份安排定当,大家安分的生活下去……Sportsmanship是承认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动的服从于这地位应有的行为,也就是‘克已’”可知,近代中国社会又是一个传统势力极其强大的礼治社会,人们主动服膺传统以至于不愿轻易改变;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可知,科学和工业革命是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中不断应付新问题的过程,近代中国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的梦
王蒙
下车的时候赶上了雷阵雨的尾巴。车厢里热烘烘、乱糟糟、迷腾腾的。一到站台,只觉得又凉爽,又安静,又空荡。站台非常之大,一尘不染,清洁得令人吃惊。这个著名的海滨疗养胜地的车站,有自己的特别高贵的风貌。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翻译家,作为一个搞了多半辈子外国文学的研究与介绍的专门家,五十二岁的缪可言却从来没有到过外国,甚至没有见过海。他向往海。爱情,海洋,飞翔,召唤着他的焦渴的灵魂。A、B、C、D,事业就从这里开始,又从这里被打成“特嫌”。五十岁了,他没有得到爱情,他没有见过海洋,更谈不上飞翔······然而他却几乎被风浪所吞噬。汽车在雨后的柏油路面上行驶。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槐树。这里的槐树,有一种贵族的傲劲儿。乌云正在头顶上散开。“马上就可以看见海了。”休养所的汽车驾驶员完全了解每一个初到这里的客人的心理,他介绍说。
海,海!是高尔基的暴风雨前的海吗,是安徒生的绚烂多姿、光怪陆离的海吗?还是他亲自呕心沥血地翻译过的杰克·伦敦或者海明威所描绘的海呢?“大海,我终于见到了你!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身边,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思恋,经过了许多磨难,你我都白了头发-浪 花!”
晚了,晚了。生命的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当他因为“特嫌”和“恶攻”而被投放到号子里的时候,当铁门哐地一声关死,当只有在六天一次的倒马桶的轮值的时候,他才能见到蓝天,见到阳光,得到冷得刺骨的或者热得烫脸的风的吹拂的时候,还谈得上什么对于海的爱恋和想念呢?而现在,当他在温暖的海水里仰泳的时候,当他仰面朝天,眯起眼睛,任凭光滑如缎的海浪把自己飘浮摇动的时候,他感到幸福,他感到舒张,他感到一种身心交瘁后的休息,他感到一种漠然的满足。大海也像与他神交已久,终得见面的旧友-新朋。但是,就在他兴高采烈地几乎自诩为大海的征服者、乘风破浪的弄潮儿的时候,他的左小腿肚子抽了筋,他想起“恶攻”罪的“审讯”中左腿小腿肚子所挨的一脚来了,那是为了让他跪下。他一阵痉挛,咽了一口又苦又咸的海水。他愤怒了,他不情愿,他觉得冤屈。于是,他奋力挣扎。他年轻的时候毕竟是游泳的好手,虽然是在小小的游泳池里学的艺,却可以用在无边无涯的惊涛骇浪上。他扳动自己的脚掌,又踹了两踹,最后,总算囫囵着回到了 岸上。
“然而,我是老了,不服也不行。”这一次,缪可言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海。
更多的时候,他只能站在岸边,视线却似乎达不到多远,他所期待的辽阔无垠的海景,还是没有看见。一条水平线限制了他的视野,真像是“框框”的一条边。看着这天空,他感
到一种轻微的、英名的惆怅。巨大的、永恒的天空和渺小的、有限的生命。“啊,我的充满了焦渴的心灵,激荡的热情,离奇的幻想和童稚的思恋的梦中的海啊,你在哪里?”然而,他游不过去了,那该死的左腿的小腿肚子!那无法变成二十五的五十二个逝去了的年头!所以,他想离去。梦想了五十年,只呆了五天,虽然这里就像天堂。但他若有所失。所以他坚持要走。再见吧,原谅我!他对海说。
快要入睡的时候,他看了一下海,只见一片素雅的银光,哦,今夜有怎样团圆的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满月下面,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不肖的儿子再向母亲告一次别吧。于是,他披上一件衣服,换上布鞋,悄悄一个人走出去了。
他感到震惊。夜和月原来有这么大的法力!她们包容着一切,改变着一切,重新涂抹和塑造着一切。一切都与白天根本不同了。红柳,松柏,梧桐,洋槐;阁楼,平房,更衣室和淋浴池;海岸,沙滩,巉岩,曲曲弯弯的海滨游览公路,以及海和天和码头,都模糊了,都温柔了,都接近了,都和解了,都依依地联结在一起。
海-呀-我-爱-你!-他终于喊出了声,声音并不大,他已经没有当年的好嗓子。然而他惊起了一对青年男女。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就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有一对情侣正依偎在一起。他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完全想不到他会打扰年轻人。他非常懊悔,却又觉得十分高兴,很满意。年轻人在月夜海滨,依偎着坐在一起,这很好。海和月需要青春。青春也需要海和月。
这是什么声音?哗-哗-,不是浪,不是潮,他顺着这声音找去,他看到了在他刚离去的岩石下面,似乎有两个人在游海。难道是那两个青年下去游水了么?他们不觉得凉么?他们不怕黑么?喔哟,看,那两个人已经游了那么远,他们在向着他向往过许多次,却从来没有敢于问津的水天相接的亮晶晶的地方游去了呢。
不,那不会错,那就是刚刚被惊动了的那两位热恋中的青年人。缪可言又有什么怀疑的呢?如果是他自己,如果倒退三十年,如果他和他的心爱的姑娘在一起,他难道会怕黑吗?会嫌冷吗?会躲避这泛着银光的波浪吗?不,他和她会一口气游出去八千米。就是八公里,就是那个极目所至的地方。爱情,青春,自由的波涛,一代又一代地流动着,翻腾着,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淡漠,更永远不会中断。
他唱起了一支歌。他怀着隐秘的激情回到了休养所。他睡了,嘴角上带着微笑。
“怎么样?这海边也没有太大的意思吧?”送他走的汽车驾驶员说。这位驾驶员是一个善知人意的心理学家。而且他已经得悉缪可言是个古板的、其貌不扬的老单身汉。
然而这回他错了。缪可言回答道:“不,这个地方好极了,实在是好极了。”
1980年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不追求详尽的情节矛盾,文中一些特定的词汇如“特嫌”等,使故事具有时代感,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强化了主人公身份特征。
B.缪可言联想到高尔基、安徒生、杰克·伦敦等作家笔下的海,表现了他对大海的憧憬可谓魂牵梦萦,自然引出下文的深情呼告。
C.“他没有见过海洋······然而他却几乎被风浪所吞噬。”海洋是主人公回忆的切入口,是他审美理想的寄托,而风浪具有隐喻意味。
D.疗养胜地的高贵风貌让初次出国的缪可言略感不适,故而在呆了五天后坚持要走,表明8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异国的惶惑自卑。
【答案】D
【解析】“8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异国的惶惑自卑”属于过度解读。缪可言坚持要走,是因为这里不符合他对大海的想象,“那该死的左腿的小腿肚子!那无法变成二十五的五十二个逝去了的年头!”他清醒地认识到岁月的蹉跎给他带来的伤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关驾驶员的叙述使小说首尾呼应,其作用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妻儿的描写类似,本文两处叙述都显现了驾驶员对主人公心理的准确揣摩。
B.小说开篇关于“号子”等屈辱生活的回忆,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显得复杂深沉,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着意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C.小说句式长短整散变化灵活,结尾两组月下之问,均构成反问排比,表现主人公的生命激情;闻或引用古诗文,使小说内容丰富而含味隽永。
D.“不肖的几子再向母亲告一次别吧”是对大海高度主观化表达的句子,有别于一般小说第三人称叙述的客观性,体现文本叙事艺术的独特性。
【答案】D
【解析】A有关驾驶员的叙述有两处,结尾那处揣摩不准确。B“奠定感情基调”错,另外,小说并非“着意表现”对历史的反思。C月下之问有两处,其中“难道是那两个青年下去游水了么?他们不觉得凉么?他们不怕黑么?”是疑问排比,不是反问排比。另,“表现主人公的生命激情”不准确,“月下之问”的对象是年青人,应该是表现了年青人的生命激情。
8.有人说,本文所叙写的大海,就是主人公理想精神的诗化表达,请根据文本梳理缪可言与大海交流的心路历程。(6分)
【答案】①初到疗养所,在温暖的海水里仰泳,他感到幸福、舒张、满足;他在大浪中自诩为“大海的征服者”,感到自信。
②在无法游泳常常远眺海面时,视野范围有所限制,让他感到青春与生命白白消耗的无奈、惆怅与失望。
③在离开休养所的前夜,圆月洒下一片银光,看到一代代流着、永远不会中断的“自由的波涛”,使他释然,重获了希望与憧憬,实现了精神复活与自我超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每点要包含有关海的叙写和表达情绪的字眼,与虞主人公之间产生的联系,眺望大海的时候,有限的视线让他觉得生命惆怅,而奔涌的大海让他感到幸福与满足。另外,海象征着自由、精神复活和自我超越。意思对即可。
9.王蒙在《漫话小说创作》中评价自己的创作策略:“一方面是尽情的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一方面,却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请据此分析本文意识流写法的特征,并说说这样写有何效果。(6分)
【答案】特征:①通过联想,主人公的意识突破时空限制,回忆与现实夹杂,向往中的“海”、文学作品中的“海”与眼前的“海”相映衬;
②主人公意识的流动虽变化万千却富有现实逻辑,缪可言的现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触发点,如游泳的时候小腿肚子抽了筋,让他想起过去被迫害的情景,进而感到时光流逝的愤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明确意识流文学的概念,其次在进行效果的分析。
(两点,每点2分,特征概括和结合原文分析各1分。答案要体现王蒙关于意识流小说的解说:一是“尽情联想”,二是“万变不离其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兵五千人栖于会稽山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其后五年,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不可。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越,腹心之疾,齐犹疥癣耳,而王不先越,乃务伐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其后四年,吴将复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盘庚》曰,‘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是商所以兴也。愿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已。”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谓其子曰:“吾谏王,王不我用,吾今见吴之灭矣,女与吴俱亡,无为也。”乃属其子于齐鲍氏,而归报吴王。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且臣使人微伺之,其使齐也,乃属其子于鲍氏。夫人臣内不得意,外交诸侯,自以先王谋臣,今不用,常怏怏。愿王蚤图之。
(节选自《说苑·正谏》,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B.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C.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D.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其怨望猜贼/为祸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句意:伍子胥的为人,刚愎暴躁,缺少恩义,他的怨恨猜忌,将为祸不浅。仇视前些日子大王想要攻打齐国,伍子胥认为不行,大王最终伐齐并取得大功,伍子胥的计谋不被采用,便反生怨恨。
“深”表示程度,“恨”表示“怨,仇视”,根据语境,“深”作为“为祸”的补语,不修饰“恨”,“深”后要断开,排除AC。
“子胥计谋不用”是因,“乃反怨望”是果,中间断开,排除AD。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稽,古郡名,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会稽”相同。
B. 币,泛指财物或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本文中与“厚币委质事楚”的“币”均指后者。
C. 能,通“耐”,指禁得起,受得住,与《侍坐》中“非曰能之,愿学焉”的“能”相同。
D. 劓,割鼻子的酷刑,大约起于商代,与宫刑、黥刑、刖刑、大辟合称为古代的“五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厚币委质事楚”的“币”都意为“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句意:派了大夫文种送了厚礼给吴国太宰伯嚭请求和谈/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C.“相同”错误。“越王为人能辛苦”的“能”通“耐”,指禁得起,受得住。句意:越王为人能忍受艰苦。“非曰能之,愿学焉”的“能”解释为“有能力”“胜任”之义。句意:我不敢说有能力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
D.正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王兵败求和,吴王认为齐国大臣争权,新君幼弱,存有战机,有利可图,便与越国达成和议。
B. 吴国将攻齐国,越王率部队来帮助吴国,并贿赂伯嚭。伯嚭为越美言,吴王听信了伯嚭的计谋。
C. 伍子胥认为,殷商对狂乱越轨不恭的人严加伐戮,斩草除根,才得以兴盛,灭越才是当务之选。
D. 伍子胥认为吴国将亡,把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此事被伯嚭作为把柄进行诋毁,称其结交诸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果关系不当。原文为“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其后五年,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吴王听信了伯嚭的计谋,与越国达成和议;其后五年,吴王伐齐,吴王并不是因为伐齐而与越国议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王不先越,乃务伐齐,不亦谬乎?
【答案】但大王不先取越国,却致力于讨伐齐国,岂不是错误的吗?
【解析】①“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先夺取、先攻取;“务”,致力于,从事;“谬”,错误;“不……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
②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答案】伍子胥专横刚愎强力劝谏,阻止诋毁做这件事的人,希望吴国失败,以此来证实自己的计谋胜于别人。
【解析】②“沮”,通“阻”,阻止;“用事”,行事、办事,此处做名词,“做这件事的人”;“幸”,希望;“胜”,胜过、超过。
14. “正谏”,即正言规劝。请结合伍子胥的正谏,分析吴国失败的原因。
【答案】①越王勾践为人能忍受艰苦。
②越王勾践节衣缩食,吊唁死者,慰问病人,而且善于用人。
③越国伪善狡诈用花言巧语蒙骗吴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越王为人能辛苦”可概括出,越王勾践为人能忍受艰苦。
结合“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能用人”可概括出,越王勾践节衣缩食,吊唁死者,慰问病人,而且善于用人。
结合“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辞伪诈……”可概括出,越国伪善狡诈用花言巧语蒙骗吴国。
参考译文:
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嚭为太宰,操练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军。越王勾践率领残兵五千人困守在会稽山上,派了大夫文种送了厚礼给吴国太宰伯嚭请求和谈,愿意将整个越国作吴国的奴仆,吴王准备答应越王的求和。伍子胥劝谏说:“越王为人能忍受艰苦,现在大王不灭越国,以后一定要后悔的。”吴王不听,采用了太宰伯嚭的计谋,与越国达成和议。在那以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后大臣们争权,新继位的国君幼弱,就要率军北上攻打齐国。伍子胥劝谏说:“不能这样。勾践吃饭不用两个菜,吊唁死者,慰问病人,而且善于用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患。现在的越国,是心腹内脏的疾病,齐国只不过是皮肤上的一些疥癣罢了,但大王不先攻取越国,却致力于讨伐齐国,岂不是错误的吗?”吴王不听他的,还是去攻打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在那之后的四年,吴国准备再次北上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就率领他的部队来帮助吴国,并将贵重宝物进献给太宰伯嚭。伯嚭已经多次受到越国贿赂,他更特别地宠爱信赖越国,日夜在吴王耳边为越国说好话,吴王信任采用了伯嚭的计谋。伍子胥劝谏说:“越国是心腹之患,现在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伪善狡诈而去贪图齐国,即使攻破齐国也好比得到石头田,没有什么用处。《盘庚》上说:‘如有狂乱越轨不恭的行为,就用刑法灭绝他们,使他们不能留下后代,也不要让他们在新的地方生息繁衍。’这就是殷商兴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弃伐齐而先灭越,不这样的话,将会连后悔也来不及了。”吴王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劝谏大王,大王不采用我的意见,我现在眼看吴国将要灭亡了,你与我一起死亡是不值得的。”于是便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然后就回报吴王。太宰伯嚭已与伍子胥有了仇怨,便在吴王面前进谗言说:“伍子胥的为人,刚愎暴躁缺少恩义,他的怨恨猜忌,将为祸不浅。仇恨前些日子大王想要攻打齐国,伍子胥认为不行,太王最终伐齐并取得大功,伍子胥的计谋不被采用,便反生怨恨。如今大王又要攻打齐国,伍子胥专横刚愎强力劝谏,阻止诋毁做这件事的人,希望吴国失败,以此来证实自己的计谋胜于别人。况且我派人暗中监视他,他出使齐国时,已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鲍氏。作为臣子在国内不得志,在外结交诸侯,自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受重用,心中常怀不满。希望大王及早考虑这件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秋词二首①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③人狂。
[注]①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②春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③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一、二句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强调秋天并不寂寞萧索,直抒胸臆,盛赞秋日远胜春天。
B.《其一》第三句写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的鹤直冲云霄,画面壮美,意境开阔,呈现出非凡的气势。
C.《其二》一、二句写山明水净、霜重叶红的秋色,末句用反衬手法,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
D.这两首诗虽然写出了秋天的生气和风骨,但诗人还是认为秋色哪里像春色那样使人欣喜若 狂。
【答案】D
【解析】“岂如春色嗾人狂”意为“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轻浮若狂”,衬托出诗旨,歌咏秋色明净清白,使人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故选项错误。
16.有人评价刘禹锡的诗歌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晴空一鹤排云上”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画面,语言清新脱俗,“便引诗情到碧霄”写诗人心中激荡澎湃的诗情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作者乐观的情怀与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运用白描手法,勾勒秋天本色,语言清新自然,画面中蕴含着思想清澈澄净的风骨,反映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
【解析】本题考察诗歌的语音特色和情感之间的关联。
可以结合第一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去分析得出第一点答案;结合第二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分析得出第二点答案。
【诗文大意】
第一首: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我却觉得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推开云层直冲云霄,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第二首: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有开始降下白霜;满树的叶枝现在已经有红有黄。如果你不相信秋景是这样清雅美丽,可试上高楼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轻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唐太宗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庙宇,劳民伤财的行为,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告诫道“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洞箫声余音袅袅,既触动了孤舟嫠妇,又“__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_____________”一句中,羸弱乏力的鱼龙,也伴随着箜篌优美的旋律腾跃起舞。
(3)在古典诗歌中,“夕阳”给人一种或壮美、或感伤的感受,荒烟落日、羁旅斜阳、余霞晚归等,无不形成浓重的日暮情思,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
(2)舞幽壑之潜蛟 老鱼跳波瘦蛟舞
(3)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含“夕阳”“落日”“斜阳”“残照”均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1)(2)句易错字词有:“作”“知”“幽壑”“潜”“瘦蛟”
第(3)句要紧扣“夕阳”这一意象,和题干中“或壮美、或感伤的感受,荒烟落日、羁旅斜阳、余霞晚归等,无不形成浓重的日暮情思”默写,注意易错字。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圆”,“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残”“阑”,等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美奇特,人们赋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V”字的底部,有一镇名曰石鼓。石鼓因镇上的一面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诸葛亮南征年代。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继续伟大的长征之路。
46岁的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在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的帮助下,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历____①____。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____②____却不知疲倦。至今,他已为122万人次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云南的光辉历程。
在张学文的印象中,旅游业推动下,石鼓早已发生了____③____的变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了如指掌 ②口干舌燥 ③翻天覆地
(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第一空写成“了然于胸”第二空写成,第三空写成“天翻地覆”也可以得分的)
【解析】
①了如指掌。了: 明白;指掌: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的一样。
②口干舌燥 。燥:干。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
③翻天覆地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
19.结合材料第一段,概括石鼓镇发展旅游业的4点优势,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答案】①壮美的自然大观(奇景);
②悠久的历史传说;
③独特的风土人情(纳西风情);
④峥嵘的红色历史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语段压缩
压缩语段答案是否符合要求,阅卷老师一般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审查:
1.主要信息是否齐全
2.字数是否符合规定
3.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流畅。
由此,我们便可以确认解答压缩语段题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1.要点齐全 2.字数达“标” 3.语言规范
压缩语段方法
1审清题干:压缩内容(对象)、字数限制、其他限制性信息。
2明确类型,理清层次
3抓住主要信息,舍去次要信息;
4选择句式,整合要点,控制字数(尽量使用原语段中的关键词)。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 原意。(4分)
【答案】
第一处:“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改为“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
第二处:“追溯”改为“追溯至”。
(每答对一处给2分,共4分)
【解析】第一处: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结构复杂的定语一般放在结构简单的定语之前。
第二处:句子的宾语是“诸葛亮南征年代”,所以前面的谓语动词应该是“追溯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般来说,生活中的丑不但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不快、难受等否定性的情感反应, ① ,如锵锅铿锯的噪音十分刺耳,斑驳陆离的色彩令人目眩,死缠烂打的蟑螂常常惹得人跟着它一起手舞足蹈……对于这些极端丑的对象,人们避之犹恐不及,当然不会津津有味地欣赏它、品味它。这是因为丑作为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是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但是, ② ,这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家通过观察、研究、分析,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明确了美与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通过以丑衬美、化丑为美, ③ 。比如影片《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身上就有一种强烈的反差——外表丑陋怪异但内心善良。当然,有时候一些孩童无法看透这种方法,往往将现实与艺术混为一谈。表演艺术家李明启老师曾因饰演的反派“容嬤嬷”太“坏”了而被小区的孩子追着骂。
21.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
B.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赋予蟑螂以人的状态,“死缠烂打”是拟人。
A. 使用的叠词,如“洋洋”“处处”。
B.使用“鸿雁传书”等典故写出相见之难,用典;鸿雁、光,跃、文,都只是常规描写,没有其他修辞。
C.“金戈铁马”指代军队,借代;气吞“万里”,夸张;“如虎”,比喻。
D.诗人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将敬亭山人格化,拟人。故选D。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①甚至/还会引起生理反应 ②生活丑可以化为艺术美 ③艺术价值更能被彰显 (“美”的艺术价值往往更能彰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的是“丑”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而后面“十分刺耳”“令人目眩”等是“生理反应”,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可用“甚至”或“还”连接。可填:甚至/还会引起生理反应。
第二空,上段写的是“丑”的“负价值”,而此句前面用“但是”转折,表明“丑”也应该有“正价值”;而后文“艺术创作”“艺术家通过观察、研究、分析,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可知,这是说“丑”也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也可以变为艺术美。可填:生活丑可以化为艺术美。
第三空,“通过以丑衬美、化丑为美”,这里应当说到艺术效果或艺术价值;而后面的举例表明强烈反差的艺术价值更明显。可填:艺术价值更能被彰显 或者“美”的艺术价值往往更能彰显。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禅家语常引人深思,譬如“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有人认为: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也有人对“人生三见”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道三元关系的作文。以禅家语“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点出三元,然后指出三元的关系:“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我塑造。“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不看大地,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见天地”是对自己最大程度的全面修正和提高,给自己明确的社会定位。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泰然自若,用最恰当的适合自己的状态,从容的去面对众生。
综合来看,意思是洞察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知道自己的卑微;此时面对众生,才能做到所谓的虚怀若谷,大象无形。表明人应该面对自己,认识并塑造自我,之后,见天地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见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要学会把自己融入时代的洪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行文思路上,可采用递进式结构,首先明确在天地和众生之中,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后先论述当一个人不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放眼全天地间,认识到世界之大,自己之渺小,生起包容豁达之心;再论述洞察自己,见过众生,放眼世界后的超然物外,抛开自我和一切物质束缚,将众人所需作为自己所求,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最后立足时代,结合青年的身份,认清自我,准确定位,融入时代大潮,从自己开始,从当下开始,一点一滴,踏实奋进,激扬青春,实现服务于人民的理想。
立意:
1.天地众生为镜,方知自我所在。
2.心怀天地众生,方能窥见自己。
3.洞见天地小我,心怀众生大我。
4.放下小我,始见众生。
例文:
小我存天地,立身为众生
禅语有云:“人生有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窥视内心深处,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见天地,纵目天下广宇,天高地迥,海阔云远,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见众生,心怀万民苍生,悲悯黎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顶天立地服务众生。《礼记》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时代的我辈青年当小我存天地,立身为众生。
木槿昔年,浮生未歇。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见自己,贵自知,躬自省,不断砥砺,向更好的自己出发。子曰,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见自己需要我们不断突破的决心,明心见性,含章可贞。见过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分量,因为见自己,才谦虚恭谨。柳子厚以愚溪自称,写出了传世的《愚溪诗序》;因为见自己,才不断磨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成就了卢延让的诗坛佳话。我辈青年只有更好地洞察自己的内心,不断向上,才能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见天地,开视野,广格局,志存高远,满腔豪情写就芳华。邵谒说:“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见天地,需要我们放眼天下心怀国家,人生海海,山山而川,见过天地才知道自己的卑微。因为见天地,回到基层一线,黄文秀才有了更高远的格局,为一方百姓脱贫,为天地生民立命;因为见天地,广视野,让苏炳添奋进不止,运动生涯才绽放出绚烂之花。我辈青年亦需不囿于自己的圈子才能翱翔天宇。
无关迟暮,不问翻覆。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见众生,知民情,生悲悯,心系苍生,九死不悔为国为家。俞大猷说:“丈夫不逆旅,何以济苍生。”见众生则需要我们心怀忧民情,不啻微芒,造炬成阳。见自己又见天地,此时再面对众生,才能以众生所需为自己所求,顶天立地,服务众生。燃灯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李桓英,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感动中国的诗人叶嘉莹,他们都是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见自己,见众生,眼底有光,心生大爱,才做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不凡之举。
于眼界与鸿鹄之志中见自己,于奋斗与拼搏向上中见天地,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见众生,此诚为三见之实行。禅语悟人生,小我大我情。酌古,少陵野老有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斟今,边防战士曾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自当小我存天地,立身为众生。
黄金卷7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 这是一份黄金卷7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7-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黄金卷5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 这是一份黄金卷5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黄金卷4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 这是一份黄金卷4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