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新课标)生物七下:2.2《消化和吸收》课件+教案
展开2.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第二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内容的延续,也为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是本章内容的重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内容较多,分为2个课时。第1课时主要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探究实验,第2课时主要学习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初步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被细胞利用,但对这一过程具体是如何发生、在哪发生并不了解。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探究人体的奥秘。有初步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但思维的全面性、逻辑性不强。通过自主阅读、观看视频、教师演示,能主动思考、表达与交流,进而更好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
三、教学目标
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2.设计并实施实验,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认同消化系统的功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3.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五、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及器具(馒头块、清水、碘液、水浴加热装置或温水代替、试管、试管架、玻璃棒、花生油、清水、猪胆汁、滴管)、自制教具、课件、视频资源。
六、教学过程
知识内容 | 教学行为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引入新课 |
故事导入:《西瓜子历险记》 这粒西瓜子现在回想起它在人体内的旅行还心有余悸,你知道他遇到的轧钢机似的怪物、房间、酸雨、迷宫、臭的东西分别指的是什么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展示学习目标。
|
阅读故事,思考问题。 |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传授新知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 复习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6类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被人体利用的呢?
展示gif动画。 小分子物质可以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大分子却被挡在外面,这些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进入细胞呢? 像这样,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成为消化。
自学任务:观察29页图4-22,并参考课本26、29页文字,找出消化系统的组成,总结以下表格。
教师巡视、引导、点拨,板书。
观察图上5个消化腺和消化道的位置关系,你能否发现哪些消化腺属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哪些属于消化道内的小的消化腺。最大的消化腺是哪一个呢?
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大多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什么是酶?
组织学生阅读28页小资料。
展示大分子物质结构模型,用剪刀破坏中间的连接键,模拟酶的作用。
|
回忆6类营养物质的分子大小。
观察动态图片,积极思考直接进入细胞的物质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找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完成表格。
分享自学任务答案。
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图片,分析消化腺和消化道的位置关系。
阅读教材补充资料。
观看教师演示,理解酶的作用相当于剪刀。 |
通过复习、观察物质进入细胞特点,理解大分子物质需要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归纳总结、识图、表达交流的能力。
通过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大分子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
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 生活中,我们吃馒头时会发现:刚入口时,馒头并不甜,咀嚼一段时间后就变甜了,这是为什么呢?
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测呢?淀粉和麦芽糖出了有无甜味还有什么区别?
在口腔中有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馒头变甜是否和这些因素都有关系呢? 按照探究实验的步骤来展开实验探究。
此实验中有三个变量: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我们如何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条件呢?
对照组:未对变量进行处理,最接近自然条件的一组。
实验组:人为改变实验变量的一组。
如何模拟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唾液如何收集?为何试管要放在37摄氏度的温水中? 按照实验计划展开实验探究,教师巡视,给予实验指导。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照组及实验组颜色变化分别是怎样的?
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 积极思考,通过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提示得知,淀粉无甜味,麦芽糖有甜味。猜测,可能是在口腔中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淀粉遇碘变蓝,而麦芽糖遇碘不变蓝,可以用碘液来验证。
回顾探究实验的步骤并展开实验探究: 一、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 二、作出假设 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 三、制定计划 对照组: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 实验组:①无咀嚼、舌搅拌、唾液 ②牙齿咀嚼、无搅拌、唾液 ③牙齿咀嚼、舌搅拌、无唾液 思考并讨论问题,完善实验计划。 四、实施计划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对照组:不变蓝,淀粉被分解为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实验组:变蓝,淀粉未被(完全)分解,淀粉遇碘变蓝。
六、表达与交流 |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展开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
三、食物的消化过程 | 提出问题: ①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的什么部位被消化? ②消化过程有哪些结构或消化液的参与? ③它们最终分别被消化成了什么? 播放视频:食物的消化过程。 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第一站——口腔
牙齿、舌的咀嚼和搅拌改变了食物的大小和形状,属于物理性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参与下,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食物的成分改变,有了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性消化。
在口腔中只有一小部分淀粉被分解,大部分淀粉和蛋白质,脂肪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些物质通过吞咽,经过咽进入食道,食物在食道有没有被消化分解呢?
食物下行到第三站——胃,在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胃的收缩和蠕动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属于物理性消化还是化学性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初步分解为多肽属于哪种消化类型?
接着,随着胃的蠕动,食糜继续下行到小肠,食物在小肠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除了肠液外,小肠中还有没有其他消化液?
组织学生观察肝胆胰和十二指肠位置图。
胆汁不含消化酶,对食物消化有没有影响呢? 我们生活中常听说脂肪肝,是不是肝脏功能不好,会影响脂肪的消化呢?
结合学过的探究实验,展开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展示实验结果。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淀粉、脂肪、蛋白质在小肠中各种消化液和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过程。
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在哪里?为什么?
小肠通过蠕动,将剩余物推入大肠,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粪便通过肛门排出。 |
观看视频,初步认识食物在人体的变化。
组织语言,表达。
牙齿将食物切断、磨碎,舌配合牙齿咀嚼、搅拌,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经导管流入口腔。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
思考得出: 咽和食道没有消化功能。
胃壁中有消化腺——胃腺,胃腺分泌消化液——胃液,胃液中有盐酸和蛋白酶,初步分解蛋白质。 思考问题,并回答: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肠腺分泌肠液流入小肠,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将淀粉、蛋白质、脂肪彻底分解。
观察图片,总结胰腺分泌胰液,其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不含消化酶。胰液和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
回顾探究实验的设计,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观察实验结果。
淀粉和麦芽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和多肽最终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在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小肠,含有多种消化液和消化酶。
大肠和肛门无消化功能。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的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设计实验方案,培养科学思维。
内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思想。
|
四、营养物质的吸收 |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是在小肠中还是大肠中被吸收的呢?
教师补充讲解消化道中具有吸收作用的器官。 胃: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酒精。 小肠: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后到哪了呢?最终到哪里发挥作用?
补充介绍小资料:肝脏可以将暂时不用的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起来。
食物残渣通过肛门排出体外。粪便中往往含有病菌、虫卵和其他一些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如果排出后不加以处理就可能会污染土壤、水源,甚至传播疾病。
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呢? | 结合课本上的“资料分析”,分析小肠和大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比大肠长,内部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内表面积比大肠大,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薄,所以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被小肠绒毛壁上皮细胞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毛细血管,由血液运往全身各处。 葡萄糖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分解释放(提供)能量。
高温堆粪、沼气发酵 |
通过解读“资料分析”,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
课堂小结 |
结合板书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
情景再现:《西瓜子历险记》 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你现在知道这里西瓜子在人体中遇到的结构或物质是什么了吗?
| 学生分享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
系统总结,盘点收获。 |
达标检测 |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31页“技能训练”。
学以致用: 生活中妈妈常说:“吃饭应该细嚼慢咽”有道理吗?为什么?
出示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
自主完成“技能训练”,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完成习题检测,巩固所学知识。
|
提高识图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
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 |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及教辅同步练习。
2.结合课本30页“资料分析” 中的图文资料,利用A4纸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