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2讲 整体阅读 读懂是前提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讲 整体阅读 读懂是前提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附其他类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活动1 理解诗歌的必备知识 一、古诗结构特点
二、古诗语言特点 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古诗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变形”都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古诗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备选要点】 古诗体裁
附:诗体解释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即学即练】根据对古诗结构特点的理解,填出下面横线上的内容。(8分)(1)
答案:(1)①承 ②转 ③合 ④抒情(2)①主句写景 ②写景 ③尾句过渡 ④承接上阕,表达主旨
【加固训练】古诗语言特点理解(1)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①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诗句中活用的妙处。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面诗句中互文的妙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颠倒语序,既合乎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②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2)①省略谓语。“争”后省略“送”字。②省略主语。“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作者,“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
(3)“软”“轻”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均巧妙地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4)“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活动2 从“5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角度一 抓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即学即练】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6分)
答案:(1)①表明了对象(郑炼);②表明了赴任地点(襄阳);③表明了题材(赠别诗)。(2)①表明了对象(赵伯鱼);②表明了题材(酬赠诗)。(3) ①交代了时间(早秋);②交代了地点(书斋);③表明了对象(龙武李将军)。(4)①交代友人及官职(李正之提刑);②交代事件(送友人到蜀地);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5)①点明了送别的人物(子由);②点明了出使的地点(契丹);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6)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角度二 看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知人论世“3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即学即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 兴陆 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狭窄。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题干“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
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角度三 析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即学即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6分)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苏轼作本诗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的感情,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表明希望苏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要忘记亲人 (2)对苏辙的担心
角度四 读正文 1.把握思路结构 结构即思路,把握古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大意。
(1)古诗常见的思路结构
(2)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结构特点 ①起承转合
②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
【即学即练】4.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6分)春日忆李白杜 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即怎样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
2.咀嚼古诗语言 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是语言中的最高形态。对于考生来说,可能最难懂的就是其语言了,要读懂“诗家语”,必须要理解古诗语言的特点(见前面“活动1 理解诗歌的必备知识二”),在此基础上重点咀嚼下面三种语言。
(1)圈出“情语”,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就是指诗歌中能够表明中心和作者情感的词、句。对于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要能迅速找出,还要反复咀嚼。
(2)称谓变化,注意识别 古诗词还有变换称谓的特征,即同一事物用多种称谓。
(3)推测难字,突破障碍 古诗语言本质上是文言文,既然是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去推断其中的疑难词语。要特别注意三类疑难词语。 ①古今异义词。如[元]白珽《余杭四月》诗首联“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中“生意”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生机”意。
②关键却又难以理解的词。如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尾联“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中“吟断”“不相关”是个拦路虎,这时可结合上下文及题目内容穷幽探微,“此中”指许道宁画,且“有佳句”,则“吟断”意为“不断地吟诵‘佳句’”,“不相关”并非字面上的互不关联,应指“不能描述完美,不能描述准确”。 ③古诗中的特殊词语。如全国卷Ⅰ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尾联“勤王敢道远”中的“敢”是个表反问的词,是“岂敢”,而不是“敢”意。这样的词语还有“肯”“可”“那”等。
【备选要点】 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即学即练】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州歌(其六)①【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②。 【注】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②四百州:南宋统治下的府、州、军一级行政区域。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军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称之为“四百州”。
(1)诗中有一字可以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它是________字。(2分) (2)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请找出来,分别说明其表情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望 (2)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心情。
【加固训练】1.指出下列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3分)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抚。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2.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3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句中“见”和“闻”互文。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角度五 借助选择题深理解 借助选择题的4个选项,进行巧读。选择题的4个选项有如下特点: (1)一般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2)信息含量大,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 (3)只有1个错误选项,并且大多是在细节上设误。
故本步骤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
【即学即练】6.(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选A。步骤一:速读选项,通诗意 这是一首应和诗,写给病中好友皮日休以表达关切之情。 步骤二:细读选项,标“敏感词” A项,“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基本属于对题目的对译,无误。“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真的“与外界不通音讯”吗?概括性的词语属于“正误敏感词”。
B项,“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基本属于对译,无误。“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真的“未能写出”吗?概括性的词语属于“正误敏感词”。 C项,“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根据注释可知,基本属于对译,无误。“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基本属于对译,无误。 D项,“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根据注释可知,基本属于对译,无误。“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真的“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吗?概括性的词语属于“正误敏感词”。
活动3 从“10题材”入手,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题(咏)画抒怀诗、干谒言志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爱情闺怨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等几种类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一 题(咏)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即学即练】1.(2019·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察、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作者以桃花、李花来对比衬托墨梅,并不是说墨梅图中就描绘了桃花、李花。
(2)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指向两首诗的理解与对比,题干包含两问:认识和侧重点。其一“清姝”二字表现了作者对墨梅画的喜爱,其四“意足”二字表明了作者的审美倾向。两首诗,其一侧重赞叹墨梅的清姝气质,其四侧重赞美画家技艺之高超。
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加固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杜 甫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叙,山木尽亚②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③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注】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D.“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两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练地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解析】选D。“咫尺”只是表示画面小,但并不一定是“一尺见方”。
(2)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的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 这里运用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
二 干谒言志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即学即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解析】选B。B项,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题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秋霜似鬓”“春草如袍”,用比喻表现“位尚卑”,年长官微的慨叹;“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答案: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三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即学即练】3.(2021·泉州、三明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水西亭书事①曾 巩一番雨熟林间杏,四面风开水上花。岸尽龙鳞盘翠筱②,溪深鳌背露晴沙。陇头刈麦催行馌③,桑下缲丝急转车。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
【注】①本诗写于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期间,水西亭为其任职时所建。②翠筱:翠竹。③馌:给在田间劳动的人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一番雨”催熟“林间杏”,既点出节令又寄托诗人的情感,读来饶有意趣。B.次句写水上花开,用语虽简,却既能突出水西亭的环境优美,又暗含诗人的欣喜之情。C.“溪深鳌背露晴沙”一句表现的意境,与杜甫《登高》中“渚清沙白鸟飞回”类似。D.诗歌前两联写美景,后两联写农事,叙写内容的变换巧妙,表现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
【解析】选C。C项,分析错误。“溪深鳌背露晴沙”所表现的意境,是秀美宁静的。这与杜甫《登高》中“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所表现的冷清萧瑟的意境是不同的。
(2)这首诗与白居易《观刈麦》都写到刈麦场景,但所写的内容和所引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应紧扣“刈麦场景”这一要求,先梳理内容的不同,再分析情感的不同。本诗中,写“刈麦场景”的诗句只有“陇头刈麦催行馌”一句,由“催”字可知所写内容是“忙”。借助尾联中的“夸”,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应是:为农民丰收农村安宁而喜悦,以及为自己作为地方官忠于职守、督劝农桑而自豪。《观刈麦》中描写“刈麦场景”的诗句较多,表现的内容也较复杂,除了“忙”,还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劳”,“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苦”。再结合诗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应是: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自己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的愧疚。
答案:①曾诗只写麦收季节农家的忙碌,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自己作为地方官忠于职守、督劝农桑的自豪;②除了农家的忙碌,白诗还写了麦收时农人的辛劳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的愧疚。
【加固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村 居 书 喜陆 游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B.“花气袭人”从嗅觉的角度,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C.“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初春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联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乐趣。
【解析】选C。C项,“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诗人晚年贫苦,因病不能喝酒,表现的是羁旅的愁苦与孤独;“贫犹醉”意思是虽然家贫,幸得乡间酒贱,犹能常买一醉,表现了诗人悠闲惬意的晚年生活。
(2)本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春水已生,天气骤暖,雨后新晴;②晚年有酒相伴,身体硬朗,悠闲自在;③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
四 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即学即练】4.(2021·八省联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幽州新岁作张说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分别写两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环往复,颇有意趣。B.诗人慨叹人事无常,不能自主,但面对新春去而复来,还是感到欣慰。C.颈联写新年伊始,普天同庆,不论京都边塞,全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D.诗人暗自祝祷,待到重返长安的那一天,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
【解析】选D。选项D,“必将把酒尽欢,为自己上寿”错解诗句含意。“南山寿”语出《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孔颖达疏》为:“天定其基业长久,且又坚固,如南山之寿。”后用为人祝寿之词。李白《春日行》诗云:“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此处“愿上南山寿一杯”,不是“为自己上寿”,应为祝寿君王之意,诗人借此表达的是重回京城,重得君王重用的渴望。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全诗围绕“新岁”的景物来写。首联写诗人去年新年,在荆州看到梅花遍地开放如同漫天飘飞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飘飞宛若遍地盛开的梅花,去年今岁,处境不同,暗示了诗人一年来的仕途遭遇。颔联,诗人感叹人事无常,变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时序,周而复始,不失常度。最后两联,写诗人由边镇将士庆贺新年的情景,联想到京城灯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长安,为皇上敬酒,祝皇上寿比南山,表达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思想。
答案:①通过描写景物、气候的变易,抒发对南北流徙、时光荏苒的感慨,喜中寓悲;②诗人身在边关,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长安。
五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即学即练】5.(2020·株洲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兴八首(其二)杜 甫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书省。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女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紧承《秋兴八首》(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之景。B.诗人顺着北斗的方向遥望长安,可见思京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D.诗人老病一身,漂泊他乡,画省往事不再萦绕心头,都被眼前的悲凉与凄怆冲淡。
【解析】选D。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选项对应的诗句以及赏析角度。A项,对应首句,“夔府孤城”承接“白帝城高”而作,抒发作者的孤独和忧国之情。B项,对应第二句,“每”,时常,往往,此字是理解诗句和作者情感的关键。C项,对应三、四两句,“虚实相生”是古代诗歌常用手法,眼见为实,想象、回忆、望为虚。D项,对应五、六句,从诗句的意思看,诗人仍深情追怀往昔在朝为官的生活,怀念京城。“冲淡”错误,“山楼粉堞隐悲笳”属眼下夔州之景,景色的悲凉弥增愁思。所以“画省往事不再萦绕心头,都被眼前的悲凉与凄怆冲淡”的理解有误。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愁思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出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中,“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愁思”,以及“身居夔府,心在京华”均指出本题要求理解诗中情与景的关系。考生要先弄懂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以及这样抒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由于本诗表达的情感丰富,每一联都借助一个或两个景物(意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要在准确理解诗人丰富的情感的基础上,从景入手,联系所抒之情作答。
答案:第一问: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漂泊千里、思念故都的情怀;②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的凄凉,归京梦想的破灭;③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④第四联,以景结情,月亮初升时照在藤萝上,而现在已照在洲前芦荻花上,诗人一夜无眠、思念长安,言有尽而意无穷。(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第二问: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意思答对即可)
【加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诉 衷 情吴 激①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②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催上渡头船”与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情景相似,意绪相同。B.“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回忆。C.词尾三句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既富有戏剧性,又充满了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D.词上片以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
【解析】选A。A项,“意绪相同”错,“兰舟催发”表现的是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离别的难舍意绪,“催上渡头船”表现的是游子思归的意绪。
(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成眠的原因:夜寒;思乡心切;久别将归的兴奋与激动。②词人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扬鞭赶路。
六 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即学即练】6.(2021·衡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莎 衣①杨 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指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紫绶金章:指高级的官爵。紫绶,系印钮的紫色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破题,草缀绳编的蓑衣,在诗人眼里是柔软舒适的,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B.颔联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是诗人对渔人生活的赞颂,也是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C.颈联写“春醉后”和“晚晴时”脱蓑衣,与颔联写的“披”相对照,颇有意趣,耐人寻味。D.此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多用典故,手法灵动多变,意境优美,引人入胜。
【解析】选D。“多用典故”错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而这首诗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全诗没有运用典故。
(2)诗的尾联构思精巧,历来被评论家称道。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弄懂诗歌所写内容尤其是尾联的含意,是解题的前提。尾联是说“尽管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极其尊贵,我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这里的“莎衣”象征着平淡自由的生活。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而尾联借助对比卒章显志,表现了诗人视高官显爵如敝屣的情怀。
答案:①卒章显志。尾联在前三联写蓑衣的基础上,笔锋一转,由物及人,足有千钧之力。②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紫绶金章再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高官显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③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情怀。
七 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即学即练】7.(2021·广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送梓州李使君①王 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王维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所述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解析】选C。C项,“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错误。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任重而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审读题干,由“如何”可知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前两联写景,以欣美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向往和赞美。第三联叙事,写蜀中民情和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以后所掌管的职事把这些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最后一联勉励友人,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官,自然更应当恪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典故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答案:①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②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加固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远怀舍弟颖、观等①杜 甫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远,不能相见的感伤。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这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解析】选C。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无中生有,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出这两句的含意,再判断其运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情感和表达效果阐释。“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是回忆往昔兄弟们相聚一堂、欢乐畅快,引得邻人羡慕的场景,属于虚写;也正是回忆的快乐反衬出了现实中分离的痛苦。
答案:①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兄弟相聚、欢乐和睦,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②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
八 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即学即练】8.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应 天 长韦 庄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B.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C.“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D.“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情。
【解析】选C。C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是“安静”的意思,此词中的“空”是“只有”的意思。
(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这样,她对行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九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即学即练】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李侍御赴安西高 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解析】选C。C项“对比”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
(2)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作说明。(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内容上:“赴安西”指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
十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即学即练】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怀古迹①(其一)杜 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解析】选D。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1讲 整体阅读 读懂是前提课件PPT,共28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讲 整体阅读 读懂是前提 课件练习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附其他类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1讲 整体阅读 读懂是前提 课件练习题,共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