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新)及答案(九科)
2022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含解析
展开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时,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写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物质中,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离子晶体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NaOH为离子晶体,H和O之间为极性共价键,A正确;
B.Na2O2为离子晶体,O原子之间为非极性共价键,B错误;
C.MgH2为离子晶体,只含离子键,C错误;
D.CO(NH2)2为分子晶体,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属于激发态原子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是F原子的基态原子排布式,选项A不符合;
B.是Ne原子的激发态,电子从能级跃迁到能级,表示的是激发态原子,选项B符合;
C.是N原子的基态原子排布式,选项C不符合;
D.由于半充满结构比较稳定,所以24号元素Cr的电子排布式为,是基态电子排布式,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B。
3. 下列关于三种元素的比较正确的是
A. 电负性: B. 第一电离能:
C. 原子半径: D. 最高正化合价:
【答案】A
【解析】
【详解】A.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所以电负性的大小顺序为,故A正确;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氮原子的2p轨道为稳定的半充满结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则第一电离能的大小顺序为,故B错误;
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则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故C错误;
D.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不存在最高正化合价,故D错误;
故选A。
4. 用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的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用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的实验步骤为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过滤,所以实验中需要用到漏斗,不需要分液漏斗、冷凝管和酸式滴定管,故选D。
5. 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属于位置异构的是
A. CH3CH2CH2CH3和(CH3)3CH B. CH3CH2OH和CH3OCH3
C. 和 D. 和
【答案】D
【解析】
【详解】A.CH3CH2CH2CH3和(CH3)3CH都属于烷烃,二者分子式相同,但是由于碳链结构不同引起异构体,因此属于碳链异构,A不符合题意;
B.CH3CH2OH是乙醇,属于醇类,而CH3OCH3是二甲醚,属于醚类,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别的异构体,因此这两种物质属于官能团异构,B不符合题意;
C.乙烯分子是平面分子,键角是120°,碳碳双键不能旋转。 与分子中,由于Cl、H原子在两个不饱和C原子连接的空间位置不同引起的的异构体,属于空间异构,C不符合题意;
D.分子中2个Cl原子处于苯环的邻位,而分子中2个Cl原子处于苯环的间位,是由于两个Cl原子在苯环上的连接的位置不同引起的异构体,属于位置异构,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
6. 下列微粒能提供孤电子对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是
① ② ③ ④ ⑤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全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水中氧原子有孤电子对,可以形成配位键;②氢氧根中氧原子有孤电子对,可以形成配位键; ③碳酸根中氧原子有孤电子对,可以形成配位键;④氨气中氮原子有孤电子对,可以形成配位键;⑤ 铵根中所有原子不存在孤电子对,不能形成配位键;故选C。
7. 下列微粒的空间结构与其模型一致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NH3有一对孤电子对,还有3个 键,故VSEPR模型是四面体形,分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A错误;
B.碳酸根孤电子对数为 ,还有3个 键,故VSEPR模型是平面三角形,分子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B正确;
C.二氧化硫的孤电子对数为,还有2个 键,故VSEPR模型是平面三角形,分子空间构型为V形,C错误;
D.水的孤电子对数为2,还有2个 键,故VSEPR模型是四面体形,分子空间构型为V形,D错误;
故选B。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烯中碳碳双键的键能小于乙烷中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
B. 共价键一定有原子轨道的重叠
C. 两个p轨道不能形成σ键,只能形成π键
D. 键和键的电子云图形都是轴对称
【答案】C
【解析】
【详解】A.乙烯中碳碳双键中一个是σ键,一个是π键,两个键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σ键>π键,因此乙烯中碳碳双键的键能小于乙烷中碳碳单键键能的2倍,A正确;
B.共价键是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轨道的重叠,重叠程度越大,共价键就越牢固,因此共价键一定有原子轨道的重叠,B正确;
C.两个p轨道可以形成σ键,如Cl2分子中两个Cl原子的p轨道形成σ键,C错误;
D.因s-sσ键与s-pσ键的电子云均为头碰头重叠,因此二者都是轴对称图形,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烷常温下不能使酸性褪色,也不与强酸、强碱反应
B. 聚乙烯、聚乙炔都能导电,故都可用于制备导电高分子材料
C. 乙炔在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氧炔焰常用来切割金属
D. 邻二氯苯只有一种结构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烷的性质稳定,常温下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与强酸、强碱反应,故A正确;
B.聚乙烯是绝缘体,不能导电,不能用于制备导电高分子材料,故B错误;
C.乙炔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形成高温火焰,因此氧炔焰常用来切割金属,故C正确;
D.邻二氯苯只有一种结构说明苯分子中的碳碳键完全相同,不是单、双键交替的结构,故D正确;
故选B。
10.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再次开讲,科技兴国离不开化学科学。下列与“神十三”以及“天宫一号”有关的化学知识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太空舱中的太阳能电池工作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 “神舟”飞船航天员穿的航天服使用了多种合成纤维
C. 太空中观测到的恒星的光谱来自于原子中电子的跃迁
D. 研究和改变合金中原子排布可以寻找性能优越的航空材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太阳能电池工作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A错误;
B.神舟飞船航天员穿舱内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个人密闭装备,是我国科学家近年来研制的新型连续纤维增韧航空材料做成,其主要成分是由碳化硅、陶瓷和碳纤维复合而成的,故B正确;
C.每一种原子有自己特殊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太空中观测恒星的光谱来自于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故C正确;
D.航空航天工业中, 合金因强度大、易焊接等特点成为备受关注的工程材料,研究和改变合金中原子排布可以寻找性能优越的航空材料,故D正确;
故选A。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组合是
①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导热性、导电性相同
②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之一是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③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越稳定
④金属晶体能导电的原因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⑤“杯酚”、冠醚等超分子可用于分子识别
A. ②⑤ B. ①②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导热性、导电性不相同,①错误;
②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之一是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使晶体具有一定的几何规则,②正确;
③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熔沸点越高,③错误;
④金属晶体能导电的原因是在外加电场作用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④错误;
⑤“杯酚”、冠醚等超分子可用于分子识别,⑤正确。
故选A。
12. 已知:25℃,101kPa时,,请结合水的聚集状态变化时的焓变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过程为熔化,B过程焓增大
B. 的燃烧热:
C. 冰经过A和B两个过程后化学键数目和氢键数目均不变
D. 的单位中“”指每摩尔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A过程为冰熔化为液态水的过程、B过程为液态水气化为水蒸气的过程,都是混乱度增大、焓增大的过程,故A正确;
B.氢气的燃烧热为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氢气的燃烧热△H=—571.6kJ/mol×=—285.8kJ/mol,故B正确;
C.由图可知,A过程和B过程都需破坏氢键,氢键数目均会发生改变,故C错误;
D.焓变△H的单位中“”是指每摩尔物质发生反应,故D正确;
故选C。
13. 某有机物X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X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X的分子式为
B. 一定条件下,X能与发生加成反应
C. X分别与足量反应,消耗X的物质的量相等
D. 不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苯和X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X的结构简式可知X的分子式为,选项A正确;
B.X中含有1个苯环和1个碳碳双键,一定条件下,X能与发生加成反应,选项B正确;
C.X中含有1个醇羟基和1个酯基,分别与足量反应,消耗X的物质的量相等,选项C正确;
D.X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溴水褪色而苯不能,可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苯和X,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14. 下列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白色的硫酸铜固体溶于水后,水溶液呈蓝色,说明呈蓝色的物质是水合铜离子
B. 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有白色氯化钠固体析出
C. 向碘水中加入,振荡,静置分层后再加入浓溶液,再次振荡,下层溶液颜色将变浅
D. 中加入过量溶液,再滴入少量稀氨水,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A.白色的硫酸铜固体溶于水后,水溶液呈蓝色,含有Cu2+的溶液呈蓝色,不能说明呈蓝色的物质一定是水合铜离子,选项A错误;
B.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因水的量比Cl-增加的量大,故没有白色氯化钠固体析出,选项B错误;
C.向碘水中加入,振荡,静置分层后再加入浓溶液,再次振荡,发生反应I2+I-=,故下层溶液颜色将变浅,选项C正确;
D.中加入过量溶液,再滴入少量稀氨水,氯化银不能溶于稀氨水,无法形成络合物,故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不溶解,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5. 某化合物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晶胞的边长为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与Cs+距离最近I-个数为12 B. 每个 I-被2个晶胞所共用
C. 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sPbI3 D. Pb2+与Cs+间最近距离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该晶体中,与Cs+距离最近I-个数为,A正确;
B.每个 I-处于晶胞的面心上,因此被2个晶胞所共用,B正确;
C.在一个晶胞中含有Cs+个数为:8×=1,含有的I-个数为:6×=3,含有Pb2+为1个,故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sPbI3,C正确;
D.Pb2+与Cs+间最近距离为晶胞对角线的,由于晶胞的边长为a,则二者的距离为,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16. 下列操作或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用溶液处理水垢中的,使其转化为疏松易溶于酸的
B. 向溶液中加入铁粉,振荡,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
C. 盛有与混合液的试管浸入热水后,溶液迅速变浑浊
D. 向溶液中滴入几滴浓溶液,溶液由橙色变黄色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Na2CO3溶液浸泡锅炉水垢使其中CaSO4能转化为CaCO3,从沉淀的转化的角度考虑,应是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物质,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A不符合;
B.铁粉消耗溶液中的Fe3+,使Fe3+离子浓度降低,使平衡Fe(SCN)3Fe3++3SCN-正向移动,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B不符合;
C.将装有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的混合液的容器浸入热水,溶液中迅速产生混浊物, 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所以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C符合;
D.向橙色K2Cr2O7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后,溶液变为黄色,发生+H2O⇌2+2H+,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C。
17. 已知常用于有机合成,下列事实无法证明其为弱电解质的是
①用溶液做导电实验时,发现灯泡很暗
②等、等体积的亚硝酸比盐酸中和的物质的量多
③25℃时,溶液的约为3
④25℃时,的溶液稀释100倍后溶液
⑤常温下,溶液显碱性
⑥碳酸钙固体加入到亚硝酸溶液中,固体溶解并产生气泡
A. ①⑥ B. ②③ C. ④⑤ D. ①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用 HNO2 溶液做导电实验时,发现灯泡很暗,可能是浓度低,不能证明其为弱电解质;②等 pH 、等体积的亚硝酸比盐酸中和的 NaOH 物质的量多,说明相同pH值时亚硝酸浓度大,没有完全电离,为弱酸;③25℃时, 0.1mol⋅L−1HNO2 溶液的 pH 约为3,说明亚硝酸为弱酸;④25℃时, pH=2 的 HNO2 溶液稀释100倍后溶液 pHAs,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sH3、PH3、NH3;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原子半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