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精准突破四技巧、语言鉴赏题课件
展开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精准突破四 技巧、语言鉴赏题1.表达技巧四大构成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2.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续上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续上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3.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续上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续上表说明: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4.记叙技巧及其作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续上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5.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续上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6.景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续上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注:描写方法可以把修辞手法考虑进去,个别情况可以考虑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7.语言鉴赏角度及其作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续上表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1.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3步骤”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2.语言特色鉴赏“3步骤”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玉门过邓跃东玉门关并不在玉门市,很多人为寻访玉门关走错了地方。玉门关,其实处在不相隶属的敦煌市城西八十公里外。秋日的大清早,天还蒙蒙亮,我们就从敦煌城里奔往玉门关,像是进入了板桥的霜境,感受是苦楚的。玉门关,是由新疆和阗往长安运送玉石的一道关口,内地贵族尤喜西域精美温润的玉石,慢慢形成了互市,贸易需要保护。汉代开始在此筑城设关,渐渐叫成了玉门关。于是,城墙绵延,兵士云集,关城远望,狼烟突起。一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次次的刀刃血战,成就了汉唐帝王的拓疆事业、骁骑将军的功勋英名,还有御史大夫的汗青长卷、青衿诗人的璀璨诗篇。可是我来到玉门关,只有断垣残壁、拴马石桩、营垒薪烬、倒地胡杨。一座墙皮早已剥落的土坯方城,满面沧桑,孤独地面向西域,好像在诉说着什么,似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当年旌旗猎猎的雄风早无迹象,周围没有任何人烟居住的气息,唯土城前方竖立一通石碑,上面刻着王之涣的《凉州词》。诗句被红漆醒目地描摹过,好像向人提示什么: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早已熟知,默默读完,一缕贯穿千年的孤寂蓦然涌上心头。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一千年前,王之涣来到这里,他肯定没有感受到汉唐的威武和雄风,只有此前一千年从汉代开始的孤独——春风不度,羌笛悠悠,悲凉满怀。一千年后,我来到这里,玉门关前呈现的功名荣誉、裘衣白马,都不复存在了。从这道关口流入内地富贵人家的那些玉石明珠,谁也说不清它们的身世来历。只有二首简单的绝句,让万千后来人知道,这里是玉门旧关。王之涣是个书生,做过县里的小官,遭人污蔑,干脆拂衣远游。他来到玉门关,没有任何职务羁绊,也许正是一身轻松,看到了这个深邃的问题:玉门关是很难度过的,连神奇的春风都没有办法。玉门关,是一个人的关隘!谁能够坦然度过?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人到玉门,不能不想自己。我忽然笑了。年轻的时候,我有十五年的时光投放在了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骑马挎枪,驰骋荒原,久观黄沙,望穿冷月。我有三枚军功章,却没打过仗、没捉过一个敌人、没流过一滴血。我觉得我的勋章没有分量,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更觉自己不是一个优秀的戍守者。我是清醒的,后来主动提出离开了戍守的队伍,好像一个逃兵。站在玉门大漠,犹感穹庐如门,我知道,我是过不了这道关的。漠风萧萧,我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个文人来,汉代的班超。他年轻时读书破万卷,感叹大丈夫焉能久事笔墨间,遂投笔从戎,策马西域。一番驰骋打拼,平定西域五十一国,被任为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一守就是三十一年,也是功垂社稷啊。晚年,他委婉含蓄地向皇帝上疏:“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但愿生入玉门关。”此时,所有的功名勋绩对他已无意义了,最盼望的是能够活着回到家乡长安,哪怕过了玉门关也行,酒泉就在玉门关的东边一点,他都谦逊地表示不敢企望。后来,词人张可久以一句“将军空老玉门关”感叹他的孤苦命运,让人犹感彻骨之寒。而班超的兄妹班固与班昭,传承父志,一生为史,撰就了煌煌史著《汉书》,光芒四射,温度长存。玉门诚是难过!要是,班超没有放弃他的笔,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气象?生命没有如果,只有既然。我觉得聪明的还是王之涣,他应洞悉班门悲欣,官不做了,游历中写诗抒怀,但《全唐诗》只留下他六首诗,除了此一篇,人们熟悉的还有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他一生笔墨如此稀少,实际上哪怕只有这两首中的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一首,人们也能把他纪念到现在。那些帝王贵族、赫赫臣将呢?粪土当年万户侯,荒冢散乱不知处,如果不是借了史书的光泽,他们的名字都无法流传下来。王之涣却不需要,他驻停在人们的朗朗吟诵中。他一直活着。真是功利一时荣,诗文千古光。玉门关,千年风流繁华,记住的仅是一个人和一首诗。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感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兀立荒漠的玉门关,要向到来者诉说的,就是这个用两千年时光所证实的道理。我相信,再过一千年,玉门土城都荡然无存了,但那首诗却能传诵一万年。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我只能庆幸,在脱下戎衣后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和坎坷,我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业,但没有丢失最初的身份。宦游中的陆游怀疑过自己,“此身合是诗人未?”这说明,职业与身份是不相干的两回事,职业也许是一张陌生的面孔,身份却是内在气质的体现。我有一支笔。我一直希望,笔下温润如玉。(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中断垣残壁、胡杨倒地的玉门关,与历史上曾经城墙绵延、兵士云集的玉门关形成对比,书写出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B.本文高度肯定了王之涣及《凉州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价值和意义,并由此生发出对于人生价值和定位的深层思考。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C.文中引用《兰亭集序》里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建筑的风流繁华只能存在一时,而文化经典的传承却能超越邈远时空的道理。D.文章最后,作者在思考职业和身份的关系时引用了陆游的诗句,并为自己没有丢失最初的身份而自得,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解析:C项,“是为了证明建筑的风流繁华只能存在一时,而文化经典的传承却能超越邈远时空的道理”错误。结合原文“王之涣却不需要,他驻停在人们的朗朗吟诵中。他一直活着。真是功利一时荣,诗文千古光……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感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兀立荒漠的玉门关,要向到来者诉说的,就是这个用两千年时光所证实的道理”,可见引用《兰亭集序》是为了强调“功利一时荣,诗文千古光”的道理。答案:C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底蕴深厚,文辞精美,引用了《凉州词》以及张可久、陆游等人的名句,使用了板桥霜境、青衿等诗词古意。B.本文笔法老练,精准的用词中寓有褒贬,如“诗句被红漆醒目地描摹过”,就蕴含了对这块石碑与环境并不协调的批评。C.本文描述玉门关时,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在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思,使文章更具艺术性和真实感。D.本文融记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古思今,情感充沛,思想深邃,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和艺术的享受。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解析:B项,“蕴含了对这块石碑与环境并不协调的批评”错误。结合原文“当年旌旗猎猎的雄风早无迹象,周围没有任何人烟居住的气息,唯土城前方竖立一通石碑,上面刻着王之涣的《凉州词》。诗句被红漆醒目地描摹过,好像向人提示什么”,可见“诗句被红漆醒目地描摹过”是为了凸显周围环境的荒凉,强调如今的玉门只留下了王之涣的这首诗。答案:B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3.“玉门难过”的意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哪些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玉门关地处偏远的西北塞外,春风都难以吹到,旅人也难以到达。②玉门关断壁残垣、满目苍凉,诗人感物伤怀,难以越过。③玉门关是历史悠久的军事要塞,作为军人的“我”功业未成,理想未竟,难以度过。④玉门关是内陆和西域的分界,带有家乡的温情,功业显赫的英雄却可望而不可即。⑤玉门关是对于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的一种象征,多数人更注重眼前的功业,对于长远影响以及个人精神的提升上难以超越。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4.本文在行文中写到多个历史人物,其间穿插了“我”的人生经历,最后抒发了“我”的人生感悟,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层层铺垫,逐步推进,突出玉门关难以度过的话题,引人深思;②“我”的人生感悟与前文形成对比,回答了“我”之前的疑问,凸显了“功利一时荣,诗文千古光”的主题;③使行文更富于变化,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丰富的文章内容也突出了“形散神聚”的散文魅力。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