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示范课教案【高中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406349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示范课教案【高中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40634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示范课教案【高中数学苏教版教学设计】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406349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数学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4.2 等差数列教案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会求前n项和Sn的最值;
2.经历公式应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式中的几个基本量代表的实际意义;
3.通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
难点:求前n项和Sn的最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能否说出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na1+an2,Sn=na1+n(n−1)d2.
注意:公式中五个量:首项a1,公差d,项数n,末项an,前n项和Sn,这五个量可以“知三求二”.
问题1:如何选用这两个公式能使运算过程更简便呢?
答案:已知首项a1、项数n、末项an,选用公式Sn=na1+an2.
已知首项a1、公差d、项数n,选用公式Sn=na1+n(n−1)d2.
练一练:若a1=12,d=−16, Sn=−5,求n的值.
分析:已知a1,d,Sn,选用公式Sn=na1+n(n−1)d2.
解:由Sn=na1+n(n−12d=12n+n(n−12×(−16)=−5,
得n=12,或n=−5(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并进行两个求和公式的比较,让给学生进一步熟悉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作准备.
二、新知探究
问题2:等差数列的求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例:某剧场有20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60个座位,这个剧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追问1:各排的座位数组成的数列是特殊的数列吗?
答案: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追问2:已知哪些条件?
答案:d=2,n=20,a20=60.
解:这个剧场各排的座位数组成等差数列{an},其中公差d=2,项数n=20,且第20项是a20=60.
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
60=a1+20−1×2,
所以 a1=22.
由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得
S20=20×(22+60)2=820.
所以这个剧场共有820个座位.
小结:解题的关键是构造合适的等差数列,遇到与正整数有关的应用题时,可以考虑与数列知识联系,建立数列模型.
注意以下两点:
①抓住实际问题的特征,明确是什么类型的数列模型.
②深入分析题意,确定是求通项公式an,还是求前n项和Sn,或是求项数n.
问题3:我们知道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特殊的函数,那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函数的关系是什么呢?
答案:由Sn=na1+n(n−1)2d=d2n2+a1−d2n可知,
当d=0,a1=0时,Sn=0n∈N∗, S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fx=0x∈N∗;
②当d=0,a1≠0时,Sn=na1n∈N∗,S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fx=kx(x∈N∗,k=0);
③当d≠0时,S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fx=ax2+bx (x∈N∗, a,b均为常数,且a≠0).它的图象是抛物线y=d2x2+a1−d2x上的一群独立点.
思考1:提到抛物线就想到最值问题,等差数列在什么情况下有最值呢?如何确定Sn(d≠0)的最值?
答案:①当d>0时, {an}为递增数列,逐项增大,Sn有最小值;
当a1≥0时, Sn的最小值为S1;
当a1<0时, Sn的最小值为所有非正项的和的值,使Sn取到最值的n可由不等式组an≤0an+1≥0确定.
②当d<0时,{an}为递减数列,逐项减小,Sn有最大值.
当a1≤0时, Sn的最大值为S1;
当a1>0时, Sn的最大值为所有非负项的和的值,使Sn取到最值的n可由不等式组an≥0an+1≤0确定.
思考2:能否从函数的角度来分析一下Sn(d≠0)的最值问题.
当d≠0时,Sn=d2n2+a1−d2n.
①当d>0时,Sn关于n的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上横坐标为正整数的点,所以当n取离对称轴最近的整数时,Sn最小;
②当d<0时,Sn关于n的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上横坐标为正整数的点,所以当n取离对称轴最近的整数时,Sn最大.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三、应用举例
例1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0,公差d=−2,Sn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Sn的最大值及取得最大值时n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方法一)由d=−2,得an+1−an=−2<0,得an+1<an,所以an是递减数列.
由a1=10,d=−2,得an=10+n−1×−2=−2n+12.
可知,当n<6时,an>0;当n=6时,an=0;当n>6时,an<0.
所以,S1<S2<…<S5=S6>S7>…,也就是说,当n=5或6时,Sn最大.
因为S5=522×10+5−1×(−2)=30,所以Sn的最大值为30.
(方法二)由a1=10,d=-2,得Sn=d2n2+a1−d2n=−n2+11n=−n−1122+1214,所以,当n取与112最接近的整数即5或6时,Sn最大,最大值为30.
例2 某种卷筒卫生纸绕在盘上,空盘时盘芯直径为40 mm,满盘时直径为 120mm(如图).已知卫生纸的厚度为0.1 mm,问:满盘时卫生纸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米(精确到1 m)?
解:卫生纸的厚度为0.1 mm,可以把绕在盘上的卫生纸近似地看作一组同心圆,然后分
别计算各圆的周长,再求总和.
由内向外各圈的半径分别为
20.05,20.15,…,59.95.
因此,各圈的周长分别为
40.1π,40.3π,…,119.9π.
因为各圈半径组成首项为20.05,公差为0.1的等差数列,设圈数为n,则
59.95=20.05+n−1×0.1,
解得n=400.
显然,各圈的周长组成一个首项为40.1π,公差为0.2π,项数为400的等差数列.
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得
S=400×40.1π+400×400−12×0.2π=32000π(mm).
32000π(mm) ≈100(m).
答:满盘时卫生纸的长度约为100 m.
例3 某零存整取3年期储蓄的月利率为2.7‰.
(1)如果每月存入1000元,那么3年后本息合计为多少元(精确到1元)?
(2)欲在3年后一次性支取本息合计5万元,每月存入多少元(精确到1元)?
解:(1)3年后的本息和为
1000×1+2.7‰+1000×1+2×2.7‰+…+1000×1+36×2.7‰
=100036+36×2.7‰+36×352×2.7‰
≈37798(元).
(2)设每月存A元,则有
A1+2.7‰+A1+2×2.7‰+…+A1+36×2.7‰=50000.
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得
A36+36×2.7‰+36×352×2.7‰=50000,
解得 A≈1323.
答:零存整取3年期储蓄每月存入1000元,3年后本息合计约37798元.欲在3年后一次性支取本息5万元,每月存入约1323元.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进一步熟悉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应用及最值问题,掌握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四、课堂练习
1.设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则a8的值为( )
A.15 B.16 C.49 D.64
2.数列an的前n项和Sn=33n−n2,
(1)求an的通项公式;
(2)问an的前多少项和最大.
3. 某钢材库新到200根相同的圆钢,要把它们堆放成正三角形垛(如图),并使剩余的圆钢尽可能的少,那么将剩余多少根圆钢?
4.一支车队有15辆车,某天依次出发执行任务.第1辆车于下午2时出发,第2辆车于下午2时10分出发,第3辆车于下午2时20分出发,依此类推.假设所有的司机都连续开车,并且都在下午6时停下休息.
(1)到下午6时,最后一辆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2)如果每辆车的行驶速度都是60 km/h,则这支车队当天一共行驶了多少路程?
参考答案:
1.解:a8=S8−S7=82−72=15.
故选A.
2.解:(1)当n≥2时,an=Sn−Sn−1=34−2n,
又当n=1时,a1=S1=32=34−2×1满足an=34−2n.
故an的通项公式为an=34−2n.
(2)(方法一)令an≥0,得34-2n≥0,
所以n≤17,
故数列an的前17项均大于或等于零.
又a17=0,故数列an的前16项或前17项的和最大.
(方法二)由y=−x2+33x的对称轴为x=332.
距离332最近的整数为16,17.
故数列an的前16项或前17项的和最大.
3.解:根据题意,各层圆钢数比上一层多一根,故其构成等差数列:
1,2,3…
设共堆放了n层,能构成正三角形垛的圆钢数为Sn,则Sn=1+2+3+…+n,
可转化为求Sn=n1+n2≤200的最大自然数n,
易知当n=19时,Sn=190;当n=20时,Sn=210.
故n的最大值为19.此时,将堆放19层,剩余10根圆钢.
4.解:由题意,知第1辆车休息时行驶了240 min,各辆车行驶的时间构成一个等差数列an,其中a1=240,公差d=−10,则an=240−10n−1=−10n+250.
(1)因为a15=−10×15+250=100,所以到下午6时,最后一辆车行驶了100 min.
(2)这支车队所有车辆行驶的总时间为240+1002×15=2550(min) =852 h,
所以这支车队当天一共行驶的路程为852×60=2550(km).
五、课堂小结
1.遇到与正整数有关的应用题时,可以考虑与数列知识联系,建立数列模型.
2.在等差数列中,求Sn的最小(大)值的方法:
①通项公式法:利用通项公式寻求正、负项的分界点,则从第一项起到分界点该项的各项和为最大(小)值.
②函数法: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求最值.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140页练习第1,2题.
第141页习题4.2第11题.
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4.2 等差数列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选择性必修 第二册4.2 等差数列教案设计,共9页。
高中数学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4章 数列4.2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4章 数列4.2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知探究,应用举例,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4.3 等比数列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4.3 等比数列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知探究,应用举例,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