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一模)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中档题)
展开一、科学探究题
1.(2022·广西贵港·统考一模)在进行“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实探究时:兴趣小组同学先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于烧杯中:再切取绿豆大小的钠块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闪亮小球,有气体和蓝色沉淀生成,没有红色固体析出。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X。
【查阅资料】①钠是银白色软金属,熔点97.81°C,沸点882.9℃,密度0.97g/cm3.
②钠是种很活泼的金属,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遇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NaOH和H2.
【现象分析】(1)钠熔成小球是因为__________。
(2)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提出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滤液X中的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2SO4;猜想二:Na2SO4和NaOH;猜想三: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反思评价】同学们认为实验二不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
【拓展延伸】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I: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Ⅱ: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选择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2.(2022·广西南宁·三美学校校考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探究:
Ⅰ.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①甲同学向盛有少量KOH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___色变成无色。甲同学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②请写出稀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Ⅱ.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乙同学对探究Ⅰ中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
【提出猜想】(1)KCl;(2)KCl和__________ (填化学式)。
【设计实验】
【知识拓展】
为了验证猜想(2)成立,你认为还可以选择的物质是________ (填选项)。
A.二氧化碳 B.硝酸银溶液 C.氧化铜 D.紫色石蕊试液
3.(2022·广西柳州·统考一模)氢化钙(CaH2)是一种白色细颗粒状固体,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常用作登山运动员的能源提供剂。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定量的CaH2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且溶液变浑浊。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填写化学式)。为进一步确定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和Ca(OH)2;
猜想三:__________; 猜想四:NaOH、Na2CO3、Ca(OH)2
经过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四不合理,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实验探究】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三是正确的。请解释方案一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反思拓展】
若向NH4Cl的溶液中加一定量CaH2,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有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2022·广西崇左·统考一模)在野外要将两段铁轨焊接起来,常利用“铝热反应”(指铝和氧化铁的反应:)完成这一任务。如图所示,引燃镁条,漏斗内的物质熔化,镁条燃尽,漏斗下端持续产生大量熔融物落入沙中,该熔融物可用于焊接铁轨。
(1)镁条的作用是______。
(2)请你根据已有知识找出一种验证产物中含有Fe的简单的方法:______。
实验后同学们对金属与金属氧化物间的反应产生兴趣,激发了探究热情。
【提出问题】任何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都能反应吗?为什么生成的铁为熔融状态?什么样的金属和金属氧化物最适合进行类似于“铝热反应”进行焊接操作呢?
【查阅资料】
①金属A和金属B的氧化物反应时,热量变化大约等于反应掉的金属A燃烧热量减去相应质量的金属B燃烧热量之差,得数为正值是放热反应,负值为吸热反应:
②几种常见金属燃烧热值
【探究实验】
【实验总结】(1)金属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有些能反应,有些不能反应。
(2)“铝热反应”生成的铁之所以为熔融状态的原因是______。
(3)______越容易发生类似“铝热反应“的反应。
5.(2022·广西百色·统考一模)某化学兴趣的同学向盛有约5mL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没有观察到现象,请教老师后,发现在滴加稀硫酸前忘了加入酸碱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反应情况,于是他们对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原理】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作出猜想】猜想1:只有硫酸钠。
猜想2: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猜想3:____________。
猜想4:硫酸钠,硫酸和氢氧化钠。
【讨论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4是错误的,原因_______。
【进行实验】
【分析思考】为进一步确定猜想1或猜想3哪个正确,同学们提出了以下方案:
6.(2022·广西南宁·统考一模)小燕对实验室里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过氧化钠(Na2O2)固体的成分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1)过氧化钠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其中机关反应: 。
(2)Ba(NO3)2溶液、NaNO3溶液均为中性溶液
(3)【猜想与假设】
猜想I:固体为Na2O2、NaOH、Na2CO3
猜想Ⅱ:固体为NaOH、Na2CO3
猜想Ⅲ:固体为NaOH
猜想Ⅳ:固体为__________。
【实验推断】
【反思评价】
Na2O2在变质成Na2CO3过程中除了资料中显示的两个反应外,还可能发生了其他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7.(2022·广西·校联考一模)固体酒精因携带方便、安全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餐饮、旅游和野外作业等。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固体酒精的成分及保存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和老师一起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式学习探究。
项目一:探究固体酒精的成分
【查阅资料】
1.固体酒精是将酒精、NaOH等按一定质量比混合制成。
2.酒精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进行实验】同学们取少量固体酒精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振荡,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小米很肯定地告诉大家,固体酒精中含有NaOH。
【交流反思】大家分析后认为小米的说法不一定正确,理由是______。
【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确定该固体酒精中是否含有NaOH,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小结】通过实验,同学们探究出了固体酒精的成分。步骤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项目二:了解固体酒精的保存方法
【小组调查】固体酒精的熔点为52℃,使用时用一根火柴即可点燃。
【总结应用】
1.结合固体酒精的性质,同学们建议固体酒精的保存方法是______。
2.燃烧固体酒精时所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8.(2022·广西梧州·统考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发现将足量的铜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可以产生气体并闻到刺激性气味,反应停止后,所得溶液呈蓝色。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和所得溶液的成分进行了下列探究:
探究活动一:气体成分探究
【提出问题】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SO2;猜想二:SO2和H2
【查阅资料】SO2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实验验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中发现品红溶液褪色,说明该气体中含有________;D装置中观察到________现象,说明该气体不含_______;C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
探究活动二:蓝色溶液的溶质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CuSO4猜想二:CuSO4和H2SO4
【进行实验】取一定量反应后的溶液进行稀释,并分装在A、B试管中,进行实验:
【结论】通过实验,蓝色溶液有两种溶质。
请写出铜与浓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反思评价】
(1)根据实验探究的结果,小吴同学认为工业上可以用铜和浓硫酸反应大量制取硫酸铜,小周同学认为不适宜,理由是________。
(2)小施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后认为:在“探究活动2”的实验中,步骤1是多余的,足量的铜片与浓硫酸的反应停止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H2SO4理由是______。
9.(2022·广西·统考一模)稀盐酸与NaOH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为证明盐酸与NaOH发生了反应,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活动一:用离子浓度的变化探究酸与碱反应的过程。
【实验1】小明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和______。
(2)根据上述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盐酸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3)将实验②中Na2CO3溶液换成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实验活动二:用热量变化探究酸与碱反应的过程。
(4)小明同学在10.0 mL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出了温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分析可知盐酸与NaOH的反应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5)根据酸与碱反应的热量变化特点,小明同学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2】,也证明了盐酸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但小芳认为依据【实验2】所得出的结论不严谨,原因是______。
10.(2022·广西·统考一模)在学习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兴趣小组分别做了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图一)。
(1)兴趣小组发现甲试管中有气泡冒出,乙试管中无气泡冒出。写出甲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兴趣小组对乙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产生了兴趣,对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实验一:
【提出问题】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为什么没有气泡冒出?
【查阅资料】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不仅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还可以生成碳酸氢钠。
【作出猜想】碳酸钠与少量稀盐酸反应不生成二氧化碳,与过量稀盐酸反应才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分析与交流】a.细玻璃管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b.此反应说明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试另举一例:______。
【实验结论】猜想正确。
探究实验二:在老师的帮助下,兴趣小组利用pH传感器对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pH为12)、碳酸氢钠溶液(pH为8.2)与稀盐酸反应时,pH的变化与盐酸体积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并做了如图三所示的对比图及相应各线段实验现象(如表):
【分析与交流】a.在AB段,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
b.分析图表,体现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分两步:
第一步反应:
第二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1.(2022·广西百色·统考一模)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加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且试管壁发热,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镁条的目的是_______;在分组实验中,部分小组的同学还发现:试管中出现白色不溶物。
【提出问题一】为什么有的小组会出现白色不溶物?
【实验探究一】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溶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形状相同长度不同、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结论】通过上表可知,出现白色不溶物与_______有关。
【提出问题二】白色不溶物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AgNO3;与可溶性氯化物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②Mg(OH)2和Mg(OH)Cl均为白色固体,不溶于水,能与盐酸、硝酸等反应。
【猜想与假设】Ⅰ.是没有参加反应的镁条
Ⅱ.是生成的MgCl2过多而析出晶体
Ⅲ.是生成的Mg(OH)2白色沉淀
Ⅳ.是生成的Mg(OH)Cl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二】对【实验探究一】D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并将得到的白色不溶物分成三份,分别放入三支试管中进行实验。
【实验反思】
(1)甲同学对上述实验3的结论提出疑问,他认为实验3设计不严密,要验证假设Ⅳ是否成立,在进行实验3之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2)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小组最终确定白色不溶物为Mg(OH)Cl,请写出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Mg(OH)Cl和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2.(2022·广西贺州·统考一模)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用盐,外形与食盐相似,有咸味,有毒。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甚至致人死亡。已知亚硝酸钠的水溶液呈碱性,食盐水溶液呈中性。
(1)鉴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你会选用什么试剂?_______。
(2)某实验小组成员李雷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1》中得细碳酸钠的水溶液也呈碱性。该组成员就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进行了如下初探:
【查阅资料】I.大多数可溶性的盐溶解在水中会完全解离,产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如Na2CO3、KCl等。
Ⅱ.难溶性物质在水中解离出的阴阳离子极少,忽略不计。如CaCO3、BaCO3等。
Ⅲ.CaC12的水溶液呈中性。
【猜想与假设】猜想I:_______。
猜想Ⅱ:碱性是由溶液中解离出的CO32-引起的;…。
【实验设计】
写出上述实验步骤中滴入CaCl2溶液后红色变浅至消失的原因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实验结论】_______。
【实验拓展】据此判断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可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_______(填字母)。
A.CaCl2 B.CaCO3 C.H2SO4 D.K2CO3
【总结反思】该组同学善于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探究问题。通过本次探究,他们认识到,并不是碱溶液才显碱性,盐溶液也可能呈碱性。他们还会进一步查阅资料探寻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的本质原因和基本规律。
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X于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
溶液为无色
猜想三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取的滤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
__________
猜想一成立
实验三
另取少量滤液X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猜想一成立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方程式
实验结论
方案1
试管中加入少量________,然后加入过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
可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猜想(2)成立
方案2
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
pH________7(填“>“<”或“=”)
方案3
取少量实验后的无色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慢慢加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
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发现________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方案一
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往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实验现象
方案二
取一定量的滤液于另一试管中,往其中滴加________
_____
金属
Mg
Al
Zn
Fe
Cu
对应氧化物
MgO
Al2O3
ZnO
Fe2O3
CuO
燃烧热值kJ/g
2.45kJ/g
30kJ/g
5.4kJ/g
6.65kJ/g
25.4kJ/g
组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1
取Zn、CuO粉末的均匀混合物于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
停止供热后继续迅速反应,直到停止,黑色粉末变成______色
Zn和CuO能发生置换反应。______热量(填“放出“或“吸收”),反应速度较快
实验2
取Mg、CuO粉末的均匀混合物于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
发生爆炸,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Mg和CuO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置换反应。放出热量较多,反应速度快
实验3
取Zn、Fe2O3粉末的均匀混合物于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
停止供热后继续反应较长段时间,红色粉末变黑色
Zn和Fe2O3能发生置换反应。放出热量,反应速度慢
实验4
取Cu、Fe2O3粉末的均匀混合物于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
粉末无变化
Cu、Fe2O3不能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另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酚酞溶液____________
猜想2正确
酚酞溶液____________
猜想1或猜想3正确
方案1
用pH试纸测其酸碱度,若pH_____7(选填“>”“<”或“=”),猜想1正确
方案2
加入金属锌,若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猜想3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直至完全溶解
________
猜想1不成立
②取少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NO3)2溶液
________
证明有Na2CO3存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________
证明有NaOH存在
综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猜想Ⅱ是成立的
实验步骤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取少量该固体酒精,向其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搅拌
固体酒精部分溶解
——
步骤二
取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______,振荡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固体酒精中含______。
步骤三
取步骤二所得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振荡
有蓝色沉淀产生
该固体酒精中含NaOH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在试管A中加入少量的CuO粉末
黑色粉末逐渐溶解
含有H2SO4
步骤2
在试管B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
_______
含有CuSO4
实验编号
实验方法与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取1.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于试管中,加入5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振荡
无明显现象
②
再往上述混合溶液中滴入几滴Na2CO3溶液
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mL)
0.0
2.0
4.0
6.0
盐酸溶液温度(℃)
25.0
25.8
26.5
27.1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
I。用注射器1向小药瓶中缓慢注入少量的稀盐酸,边注入边振荡
细玻璃管中液柱略微升高
Ⅱ、换注射器2从瓶中缓慢抽取气体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②
I。用注射器1向小药瓶中继续注入稀盐酸至较多气泡产生
______
Ⅱ、换注射器2从瓶中缓慢抽取气体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溶液
线段
实验现象
Na2CO3
AB
无气泡
BC
有少量气泡
CD
有大量气泡
DE
几乎无气泡
NaHCO3
MN
立即有大量气泡
NE
几乎无气泡
试管
A
B
C
D
镁条长度
1cm
2cm
3cm
4cm
不溶物
无
少量
较多
很多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滴入适量的稀盐酸
_______
假设Ⅰ不成立
实验2
加适量蒸馏水,充分振荡
不溶物没有减少
假设Ⅱ_______
实验3
①滴入足量的稀硝酸
②向所得无色溶液中加
入几滴硝酸银溶液
①不溶物立即溶解
②出现白色沉淀
白色不溶物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
说明假设Ⅲ不成立,假设Ⅳ成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向1支洁净的小试管中加入3mL饱和碳酸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溶液,振荡,再逐滴滴入氯化钙溶液至过量
试管中溶液颜色先由无色变为红色,然后逐渐变浅至消失
参考答案:
1. 钠的熔点低,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使其熔化
Na2SO4、CuSO4 产生白色沉淀 如果溶质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滴加氯化钡溶液,也会产生白色沉淀 方案Ⅱ,因为钠是种很活泼的金属,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
【详解】现象分析:(1)钠熔成小球是因为钠的熔点低,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使其熔化;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生成蓝色沉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猜想假设: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硫酸钠,如果硫酸铜过量,则溶质为硫酸钠、硫酸铜,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为氢氧化钠、硫酸钠,故猜想三:Na2SO4、CuSO4;
实验探究:实验二:向实验一所取的滤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故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评价:如果溶质为硫酸钠、氢氧化钠,加入氯化钡溶液,也能生成白色沉淀,故实验二不能得出猜想一成立;
拓展延伸:钠是种很活泼的金属,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故应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故选择方案Ⅱ。
2. 红 HCl+KOH=KCl+H2O HCl 碳酸钠或锌粒等 < 溶液变红 CD
【详解】Ⅰ.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①氢氧化钾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氯化钾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无色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故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故填:红;
②氢氧化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KOH=KCl+H2O,故填:HCl+KOH=KCl+H2O;
Ⅱ.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猜想:反应后溶液呈无色,无色酚酞试液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不变色,可能是氢氧化钾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质为氯化钾,还可能稀盐酸过量,此时溶质为氯化钾和氯化氢,故②为KCl和HCl,故填:HCl;
设计实验:
方案1:实验结论为猜想(2)成立,说明溶质为氯化钾和氯化氢,盐酸能与碳酸钠或锌粒等反应,可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故填:碳酸钠或锌粒等;
方案2:实验结论为猜想(2)成立,说明溶质为氯化钾和氯化氢,溶液中含盐酸,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pH<7,故填:<;
方案3:实验结论为猜想(2)成立,说明溶质为氯化钾和氯化氢,取少量实验后的无色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慢慢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观察到的现象为: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发现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故填:溶液变红;
知识拓展:
A、二氧化碳和氯化钾、氯化氢均不反应,无法验证猜想(2)成立,选项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银与氯化钾也能反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无法验证猜想(2)成立,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黑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明含盐酸,猜想(2)成立,选项符合题意;
D、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如果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含盐酸,猜想(2)成立,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D。
3. CaCO3 NaOH、Na2CO3 Na2CO3+Ca(OH)2=2NaOH+CaCO3↓ 氯化钡溶液(合理即可) 产生白色沉淀 稀盐酸的量很少,先全部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氢气、氨气 CaH2+2H2O=Ca(OH)2+2H2↑、
【详解】由于氢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和氢气,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滤渣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是:CaCO3;
[提出猜想]当加入的碳酸钠过量时,溶质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所以猜想二是:NaOH、Na2CO3;由于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能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家一致认为上述猜想四不需要验证,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Na2CO3+Ca(OH)2=2NaOH+CaCO3↓;
[实验探究]由于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钠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钡白色沉淀,所以由实验探究可得出猜想三是正确的;
[讨论交流]方案一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稀盐酸的量很少,先全部与氢氧化钠反应了;
[反思拓展]由于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和氢气,氢氧化钙与氯化铵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
4. 给反应物加热 把磁铁靠近产物,产物中固体能够被磁铁吸引,说明产物中含有铁 红 吸收 能 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固体熔化 金属比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越活泼
【详解】(1)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镁条的作用是给反应物加热;
(2)铁具有铁磁性,能被磁铁吸引,所以验证产物中含有Fe的简单的方法:把磁铁靠近产物,产物中固体能够被磁铁吸引,说明产物中含有铁。
[探究实验]
实验1:锌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氧化锌和铜,所以看到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根据题目信息可以看出,等质量锌燃烧热量减去铜燃烧热量为负数,所以为吸热反应;
实验2: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说明镁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了铜和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推测),Mg和CuO能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总结]
(2)“铝热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能使固体熔化为液体,所以生成的铁之所以为熔融状态的原因是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固体熔化。
(3)实验2反应速度最快,实验1反应速度较快,实验3速度慢,实验4不发生反应。涉及金属的活动性Mg>Zn>Fe>Cu,所以金属比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发生类似“铝热反应“的反应。
5. 硫酸钠和硫酸(或H2SO4和Na2SO4) 硫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 变红 不变色(或无色)或无明显现象 = 有气泡产生
【详解】实验原理: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作出猜想:如果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硫酸钠,如果硫酸过量,则溶质为硫酸钠、硫酸,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为硫酸钠、氢氧化钠,故猜想3:硫酸钠和硫酸;
讨论分析:氢氧化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能共存,故猜想4是错误的;
进行实验:另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故酚酞试液变红,则说明含氢氧化钠,则猜想2正确;如果酚酞溶液不变红,则说明不含氢氧化钠,则猜想1或猜想3正确;
分析思考:方案1:结论为猜想1正确,则溶液中只含硫酸钠,硫酸钠溶液显中性,则pH=7;
方案2:结论为猜想3正确,则溶液中含硫酸,锌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现象为:产生气泡,说明猜想3正确。
6. 碳酸钠## Na2CO3 无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变为红色
【详解】猜想与假设:过氧化钠长久放置,可能部分变质,也可能全部变质,若全部变质,根据资料,最终都会生成为碳酸钠,则猜想四可能全部变质为碳酸钠,故填碳酸钠或Na2CO3;
实验推断:操作①中,猜想Ⅰ中过氧化钠遇水会产生气泡,结论猜想Ⅰ不成立,说明没有过氧化钠,也就没有气泡产生了,故填无气泡产生;
操作Ⅱ中结论证明碳酸钠存在,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的白色沉淀,故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方程式为;
操作Ⅲ中结论为存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水溶液呈碱性,遇到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故填溶液变为红色;
反思评价:过氧化钠变质过程中,会和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会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填。
7. 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Na2CO3溶液也显碱性 足量 溶液(或溶液) Na2CO3 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详解】[交流反思]
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Na2CO3溶液也显碱性,所以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从而干扰判断。故填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Na2CO3溶液也显碱性;
[实验验证]
步骤二在验证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检验碳酸钠时,可向溶液中加入钙离子或钡离子,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且加入试剂要足量,要保证将碳酸钠除尽,避免影响氢氧化钠的检验;故填足量 溶液(或溶液);Na2CO3;
[实验小结]
步骤二中,碳酸钠和硝酸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铵钠,方程式为 ;
[总结应用]
固体酒精容易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从而变质,且酒精易挥发,所以需要密封保存在阴凉处,故填密封保存在阴凉处;
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为。
8. 二氧化硫##SO2 黑色固体没有变红 H2##氢气 吸收水蒸气 吸收有毒的气体SO2,防止空气污染 产生蓝色沉淀
会产生SO2气体,污染空气 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会逐渐变为稀硫酸,铜和稀硫酸不能反应
【详解】探究活动一:实验验证: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实验中发现品红溶液褪色,说明该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
氢气能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故D装置中观察到黑色固体没有变红,说明该气体不含氢气;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硫、氢气不反应,故作用是:吸收水蒸气;
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故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有毒的气体SO2,防止空气污染;
探究活动二:步骤2:结论为含有硫酸铜,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
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铜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硫酸铜、二氧化硫,反应物中含氢元素,还应生成了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评价:(1)铜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
(2)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会逐渐变为稀硫酸,铜和稀硫酸不能反应,故足量的铜片与浓硫酸的反应停止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硫酸。
9. 烧杯 能 溶液变红 放热 U型管中的蒸馏水呈左低右高 NaOH固体溶解时也会放热
【详解】(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装瓶存放;需要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
故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和烧杯;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再往上述混合溶液中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无明显的现象,说明盐酸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3)取1.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于试管中,加入5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氢氧化钠明显过量,反应后溶液显碱性,故滴加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
(4)由表格数据可知,温度升高,故可知盐酸与NaOH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为氢氧化钠和盐酸生成氯化钠和水,;
(5)酸碱中和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装置中温度升高,压强变大,U型管中的蒸馏水呈左低右高,也证明了盐酸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但NaOH固体溶解时也会放出大量的热,出现相同现象,故小芳认为依据【实验2】所得出的结论不严谨。
10. 细玻璃管中液柱明显升高 调节气压 碳在空气中燃烧,氧气充足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 Na2CO3、NaCl、NaHCO3
【详解】(1)甲试管中反应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探究实验一:
实验过程:
②I、用注射器1向小药瓶中继续注入稀盐酸至较多气泡产生,且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故现象为:细玻璃管中液柱明显升高;
分析与交流:
a、反应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细玻璃管中液柱逐渐升高,直至气压平衡,故细玻璃管的作用是:调节气压;
b、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氧气充足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
探究实验二:
分析与交流:
a、AB段无气泡产生,说明该阶段无气体生成,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氢钠,B点时,pH>8.2,说明此时碳酸钠还未完全反应,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NaHCO3、NaCl;
b、第一步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继续滴加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说明第二步,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1. Mg+2HCl=MgCl2+H2↑ 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物 镁条的用量 无气泡产生 不成立 氯##Cl 蒸馏水洗涤白色不溶物 Mg+HCl+H2O=Mg(OH)Cl+H2↑
【详解】镁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Cl=MgCl2+H2↑;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镁条的目的是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物,故填:Mg+2HCl=MgCl2+H2↑;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物;
实验探究一: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最初没有不溶物剩余,随着镁条长度增加,不溶物也在增加,说明出现白色不溶物是因为镁条用量过多没有完全反应,故通过上表可知,出现白色不溶物与镁条的用量有关,故填:镁条的用量;
实验探究二:
实验1,因为假设I不成立,所以滴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故填:无气泡产生;
实验2,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振荡后,现象为不溶物没有减少,说明固体中不含氯化镁,故假设Ⅱ不成立,故填:不成立;
实验3,取第三份白色不溶物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硝酸,发现不溶物立即溶解,向所得无色溶液中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根据“查阅资料”提供的信息,说明白色不溶物中一定含有氯元素,由此推出假设Ⅳ一定成立,假设Ⅲ一定不成立,故填:氯或Cl;
实验反思:
(1)由于原溶液中含有氯离子,验证沉淀中含有氯离子时要先排除溶液中氯离子的干扰,故要验证假设IV是否成立,在进行实验3之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用蒸馏水洗涤白色不溶物,以排除溶液中氯离子的干扰,故填:蒸馏水洗涤白色不溶物;
(2)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Mg(OH)Cl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Cl+H2O=Mg(OH)Cl+H2↑,故填:Mg+HCl+H2O=Mg(OH)Cl+H2↑。
12. 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合理即可) 碱性是由溶液中解离出的Na+引起的 碱性是由溶液中解离出的引起的 D
【详解】(1)由题意可知,亚硝酸盐水溶液呈碱性,食盐溶液呈中性,故可用紫色石蕊试液或酚酞试剂来区别二者。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显紫色的为氯化钠,显蓝色的为亚硝酸钠(或加入酚酞后,不显色的为氯化钠,显红色的为亚硝酸钠)。故填紫色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
[假设与猜想]: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碱性可能是由钠离子引起,也可能是有碳酸根离子引起。故填碱性是由溶液中解离出的Na+引起的;
[实验设计]: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所以酚酞显现出的红色逐渐褪色消失。故填 ;
[实验结论]:滴入过酚酞试液的碳酸钠溶液中,溶液呈碱性,然后加入过量的氯化钙使碳酸根离子转变成碳酸钙沉淀被除去,此时溶液中钠离子还在,然后红色消退,说明溶液的碱性不是由钠离子引起,而是碳酸根离子引起。故填碱性是由溶液中解离出的引起的;
[实验拓展]:根据实验结论,碳酸根离子在水溶液中能使的水溶液呈碱性。
A中的氯化钙根据资料,其水溶液呈中性,不符题意;
B中碳酸钙难溶于水,在水中解离出的碳酸根离子极少,不能使酚酞试剂显红色, 不符合题意;
C中硫酸属于酸,使得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显色,不符合题意;
D中碳酸钾溶于水后碳酸根离子能够使得溶液呈碱性,符合题意。故选D;
广西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一模)试题汇编-填空题(中档题): 这是一份广西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一模)试题汇编-填空题(中档题),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中档题): 这是一份广西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中档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一模)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提升题): 这是一份广西各地区2022年中考化学模拟(一模)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提升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