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地理单元复习训练(中图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07015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地理单元复习训练(中图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070155/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地理单元复习训练(中图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07015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地理单元复习训练(中图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07015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地理单元复习训练(中图版)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07015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地理单元复习训练(中图版)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07015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基础测试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地理单元复习训练(中图版)
展开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单元考点梳理分层卷(中图版)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B卷·基础过关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国,具有明显差异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人们不同的饮食偏好,进而形成了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小吃也多以大米为原料加工而成,如汤圆、粽子、年糕等;北方以面食为主,如面条、包子、馒头、煎饼等。我国南北饮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差异 B.气候差异 C.植被差异 D.民族差异
2.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西北地区的人们较少吃水产的原因主要是( )
A.地表崎岖,交通不便 B.干旱少雨,河湖较少
C.发展落后,消费不起 D.宗教信仰,不能捕捞
3.俗话说“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大部分南方人都喜欢吃辣,这主要与南方气候的哪一特点密切相关( )
A.炎热 B.寒冷 C.多雨 D.干燥
【答案】1.B 2.B 3.C
【解析】1.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因而当地居民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地区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少,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因而当地居民以面食为主;由此可见,我国南北饮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干旱少雨,河湖较少,因此该区域的人们较少吃水产,B正确,与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发展落后,消费不起,宗教信仰无关,A、C、D错误。故选B。
3.俗话说“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三省均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居民喜辣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多雨,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下图为三星堆遗址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
4.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反映的是( )
A.云贵高原文化 B.华北平原文化 C.四川盆地文化 D.青藏高原文化
5.当地政府计划将三星堆古遗址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有利于( )
①吸引更多的游客 ②丰富当地旅游资源 ③宣传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 ④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4.C 5.B
【解析】4.据三星堆遗址位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的东北方向,属于广汉市境内,居于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故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盆地,所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反映的是四川盆地的文化,C正确;据图中三星堆遗址的位置可知,三星堆遗址并不位于云贵高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所以反映不了云贵高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的文化,ABD错误。故选C。
5.当地政府将三星堆古遗址规划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以增加当地旅游资源数量,丰富旅游资源种类,②正确;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可以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线路,扩大客源市场,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旅游设施建设和促进交通的发展,①④正确;将三星堆古遗址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不能宣传我国现代科技的进步,③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廊桥”是一种有屋檐的桥,多为木质结构,可遮阳避雨,保护桥梁,还可供人休憩。廊桥是能够反映区域地理特征的独特建筑。如图甲为单跨式木拱廊桥景观图。图乙为各省廊桥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图。读图完成下面6-8小题。
6.廊桥数量居前两位的省区依次是( )
A.浙、闽 B.湘、滇 C.桂、赣 D.黔、皖
7.从各省廊桥数量占全国总量比例图中可以看出,廊桥主要分布在( )
A.湿润区 B.半湿润区 C.半干旱区 D.干旱区
8.直接影响廊桥建造的自然地理因素是( )
①河流②地方风俗③降水④农业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6.A 7.A 8.C
【解析】6.读各省级行政区域廊桥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图可知,数量最多的是浙江,其次是福建,两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分别是浙、闽。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廊桥数量多的浙江、福建、贵州、湖南、云南、广西、江西、安徽等省区,主要位于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湿润区,降水丰富,河湖多。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①廊桥建在河流.上,故①项正确;②地方风俗属于人文地理,故②项错误;③当地的降水多,廊桥可以避雨,故③项正确;④农业活动属于人文地理,故④项错误;故C①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图是四个餐饮品牌的商标计。读图,完成下面9-10小题。
9.图中餐饮品牌各具特色,其所属省区正确的是( )
A.①-甘 B.②-琼 C.③-滨 D.④-贵
10.形成于四川盆地,体现了人们对夏季湿热环境适应性的美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9.A 10.C
【解析】9.读图可知,①餐饮品牌为兰州牛肉拉面,兰州为甘肃省的省会,甘肃省简称为甘或陇,A正确;②餐饮品牌为台湾风味,台湾省简称为台,B错误;③餐饮品牌为重庆火锅朝天门,重庆市简称为渝,C错误;④餐饮品牌为云南过桥米线,云南省简称为云或滇,D错误。故选A。
10.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如四川盆地由于到了夏季,气候湿热,人们喜欢吃火锅,以去除体内的湿气,故③重庆火锅,形成于四川盆地。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故选C。
“独竹漂”(图示)是我国某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绝技。当地山高水险,人们为了相互往来,常常使用一根楠竹或木头作为水上便捷的交通工具,后发展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完成下面11-12小题。
11.“独竹漂”发源地很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东北平原 D.江汉平原
12.下列做法不利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是( )
A.合理投放饵料 B.正确使用海洋药物
C.减少向海洋直接排放污水 D.垦伐海防林扩大养殖规模
【答案】11.B 12.D
【解析】11.根据材料可知,“独竹漂”发源地山高水险,是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云贵高原地区地势崎岖,少数民族较多,B正确;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位于北方地区,以陆运为主,河流少,AC错误;江汉平原是平原地区,水流缓,不适合“独竹漂”,D错误;故选B。
12.合理投放饵料,正确使用海洋药物,减少向海洋直接排放污水,都有利于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垦伐海防林扩大养殖规模,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D正确,故选D。
图示意我国某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13-15小题。
13.推断该平原位于(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14.该平原年降水量小于800mm,但属于湿润区,其主要原因是( )
A.三面环山,地形闭塞 B.地势低洼,常年积水
C.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D.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15.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该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A.房顶坡度小,墙体厚、窗户大 B.房顶坡度小,墙体薄、窗户小
C.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 D.房顶坡度大,墙体薄、窗户大
【答案】13.A 14.C 15.C
【解析】13.读图可得,该地区纬度高,气候冷湿,冻土广布,该地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A正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华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没有冻土分布,B、C、D错误。故选A。
14.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形区是东北平原,该平原年降水量小于800mm,但属于湿润区,其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从图中看出,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天严寒,墙体厚,窗户小,注意防寒、保暖;东北地区降雪较多,屋顶坡度较大,便于积雪的滑落,减少积雪的压力,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读某同学在中国地图上填写的中国美食分布图,回答下面16-18小题。
16.图中“牦牛肉、糌粑”“火锅”“拉面”所在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A.青、豫、贵 B.藏、蜀、皖 C.陕、青、川 D.藏、川、陇
17.美食以“牦牛肉、糌粑”为主的少数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壮族
18.米线又称“米粉”,一百多年前,汉族居民将这种小吃带到哈尼族、彝族聚居的云南地区,逐渐加工演化成独特的地方美食。这反映出我国( )
A.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各有千秋 B.少数民族分布区没有汉族人的居住
C.少数民族和汉族交错居住中的文化融合 D.北方地区以稻米为主食的历史源远流长
【答案】16.D 17.C 18.C
【解析】16.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牲畜,糌粑是藏族人们的传统食物,用青稞制作而成,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等地区;四川气候湿热,传统美食是火锅;拉面是甘肃等西北地区的传统美食,比较著名的是“兰州拉面”。西藏自治区简称“藏”,四川简称“川或蜀”,甘肃简称“甘或陇”。故选D。
17.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是牦牛,主要农作物是青稞,用青稞制作的糌粑。这里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因此,美食以“牦牛肉、糌粑”为主的少数民族是藏族。故选C。
18.根据题意,米线是由汉族居民带到云南地区,逐渐加工演化成独特的地方美食,体现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交错居住中的文化融合,所以C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各有千秋,所以A错误;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所以B错误;南方地区以稻米为主,北方地区以小麦为主,所以D错误。故选C。
半边房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之一。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说法,如图示意“半边房外观和当地气候图”,读图,完成下面19-20小题。
19.“遮风避雨又御寒”中的“风”主要指的是( )
A.东南季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西北季风
20.“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半边房能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说明当地( )
A.降水较少 B.全年高温多雨 C.暴雨频发 D.冬雨夏干
【答案】19.D 20.A
【解析】19.陕西关中地区是位于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这里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所以“挡风避雨又御寒”中的“风”主要指的是冬季风的西北风,故选D。
20.“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半边房能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说明当地降水较少,需要最大程度的收集雨水以备不时之需,故选A。
读我国八大菜系分布图,回答下面21-23小题。
21.下列菜系与所在省级行政区序号搭配正确的是( )
A.川菜——① B.闽菜——② C.苏菜——③ D.粤菜——④
22.八大菜系都分布在( )
A.半湿润地区 B.亚热带地区 C.第三级阶梯 D.季风区
23.我国食材丰富多样,主要得益于我国( )
A.气候复杂多样 B.大陆性气候广泛 C.以热带气候为主 D.气候炎热干燥
【答案】21.B 22.D 23.A
【解析】21.读图,①是湖南省,简称湘,菜系是湘菜,A错误。②是福建省,简称是闽,菜系是闽菜,B正确。③是安徽省,简称皖,菜系是皖菜,C错误。④是山东省,简称鲁,菜系是鲁菜,D错误。故选B。
22.读图可知,八大菜系都分布东部季风区属于外流区,D正确。绝大部分菜系都分布在南方湿润地区,A错误。鲁菜属于山东,位于暖温带地区,B错误。川菜属于四川,位于第二级阶梯,C错误。故选D。
23.我国食材丰富多样,主要得益于我国跨经纬度广,地形复杂多样,导致气候复杂多样,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资源丰富,食材来源丰富多样,A正确。跟大陆性气候关系不大,B错误。以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类型为主,C错误。我国气候不会炎热干燥,炎热干燥也会导致食材较少,D错误。故选A。
刺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图是一幅刺绣作品,据此完成下面24-25小题。
24.由该刺绣作品可以推断当地( )
①房屋临水而建 ②屋顶坡度小 ③船行速度快 ④降水较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图中景观可能出现在( )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24.B 25.D
【解析】24.根据分析可知,如图刺绣所反映的景观以”小桥流水“为主,因此反映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观。该地房屋临水而居,屋顶坡度大,船行速度慢;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降水丰富,①④符合题意,B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25.从图中看出为“小桥、流水、人家”景观,说明当地年降水多,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选项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沛,D正确。黄土高原沟壑纵横,A错误。东北平原黑土广布,地势平坦开阔,B错误。青藏高原冰川广布,雪山连绵,C错误。故选D。
二、解答题(共50分)
26.某中学初二的同学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和书籍等,收集有关资料开展主题为“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的影响”的探究学习。全班同学分为服饰组、饮食组、民居组三大组,搜集我国典型地区的资料,以PPT的形式分享了学习成果,请你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服饰组】服饰组的同学分别从原料、式样、穿法等方面介绍了藏袍
(1)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通过藏袍的原料可以看出当地农业以____(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为主:藏袍独特的穿法适应了当地气温____的特点。
【饮食组】饮食组的同学从饮食的材料、口味、做法和菜品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
(2)四川盆地属于____气候,气候温暖,降水丰富,光照不足;由于地势特征是____,湿气易集中,难散发,为了驱湿,古人做菜加入辣椒,逐渐形成了以麻辣味为特色的川菜。
【民居组】民居组的同学分成两小组,分别从民居的建筑材料、外形、结构等方面介绍了“干栏式”民居和“海草房”。
(3)据上图信息判断干栏式民居大多分布在我国的____(湿润/干旱)地区,以适应当地的____气候特征。
(4)海草房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沿海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潮湿,冬季多雪且风速较大。具有百年历史的海草房建筑就地取材,多用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墙壁厚,作用是冬季可以____;屋脊高高隆起,用海草盖屋顶,作用是夏季有利于排水,保证了居住的舒适性。
(5)探究结论:我国传统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地区差异深受当地____等自然要素的影响,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答案】26.(1)畜牧业 昼夜温差大
(2)亚热带季风 四周高,中间低
(3)湿润 湿热/高温多雨
(4)保暖/保温
(5)气候
【解析】26.本题以不同地区居民服饰、饮食、民居资料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涉及不同地区居民服饰、饮食、民居受气候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
(1)结合材料可知,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通过藏袍的原料,多用牦牛和藏羊皮毛为原料,可以看出当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由于当地白天气温高,早晚气温相对较低,藏袍独特的穿法适应了当地气温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盆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降水丰富,光照不足;由于地处盆地,地势特征是四周高,中间低,湿气易集中,难散发,为了驱湿,古人做菜加入辣椒,逐渐形成了以麻辣味为特色的川菜。
(3)读图可知,干栏式民居大多分布在我国的湿润地区,底层加空,通风又防潮,且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以适应当地的湿热的气候特征。
(4)读图可知,海草房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沿海地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由于夏季高温多雨、潮湿,冬季多雪且风速较大,具有百年历史的海草房建筑就地取材,多用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墙壁厚,作用是冬季可以防寒保暖;屋脊高高隆起,用海草盖屋顶,作用是夏季有利于排水,保证了居住的舒适性。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饮食、民居和交通运输方式,它们不仅体现了当地的历史积淀,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我国传统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地区差异深受当地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影响,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7.陕西小秦向外国朋友艾伦在网上从衣、食、住及旅游景点介绍我国,请你根据相关图片及所学的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衣: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图中穿着是____族同胞,该族同胞在一天中穿着方式不同,这样的穿着习惯与青藏地区气候有关,原因是____。
(2)食:图中的食物是用面粉做成的,当地主要盛产的粮食作物是____。
(3)住:该民居是北京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名称是____,四面有房屋,中间是院子。
(4)旅游景点;甲图景点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位于我国____省。乙图的景点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是西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景点名称是____。
【答案】27.(1)藏 昼夜温差大
(2)小麦
(3)四合院
(4)陕西 布达拉宫
【解析】27.本题以藏族服饰、我国北方饮食、住房、兵马俑、布达拉宫等相关内容为材料,共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我国不同地区人们的服饰、饮食、建筑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图中民族服饰为长袖、右襟,是藏族的藏袍,由于当地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时,敞襟长袖便于人们将袖子褪去系于腰间,夜晚气温低,宽腰肥大的衣服还可以当被盖。
(2)图中食物为面食,说明当地盛产的农作物是小麦。
(3)图中为北京的传统建筑四合院。
(4)甲图景点是兵马俑,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乙图的景点是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南北方民居主要特征比较
| 北方民居 | 南方民居 |
方位观 | 正南正北方位观强 | 正南正北方位观弱 |
墙体特点 | 墙体严实厚重 | 墙体轻薄 |
房顶坡度 | 坡度较小 | 坡度较大 |
房屋间距 | 大 | 较小 |
材料二 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
材料三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有众多的菜系和各式风味,北方菜色以鲜咸入味,南方则以甜香著称。山西人爱喝醋,四川、贵州、湖南的人则以“不怕辣”闻名。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与北方在住宅民居及城市住宅楼上的不同特点反映了我国由南向北地理环境的差异。北方气候冬季________,因而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墙体严实厚重。房顶坡度由南向北逐渐________,则反映了我国降水________(填南少北多或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
(2)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我国川、贵、湘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较________(填高或低),气候________(填潮湿或干燥),因而居民多数喜食辣味以驱湿气。
(3)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东北住宅民居形成的自然条件。
(4)联系生活再举一例地理环境影响的典型民居。”
【答案】28.(1)寒冷干燥 减小 南多北少
(2)高 潮湿
(3)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天严寒,墙体厚;注意防寒、保暖,窗户小;东北地区降雪较多,屋顶坡度较大,便于积雪的滑落。
(4)(答案多样性,符合要求即可。)如:黄土高原的窑洞:黄土质地疏松,垂直发育,有利于开挖;黄土隔热性强,冬暖夏凉; 当地降水较少,窑洞类干燥。再如:云南 西双版纳竹楼:西双版纳竹子资源丰富;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湿气,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解析】28.本题以中国地域文化为题,涉及建筑、饮食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北方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所以房屋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墙体严实厚重,有利于采光和防寒保暖。南方地区降水多,房顶坡度大,利于排水;北方地区降水少,房顶坡度小,方便晾晒。房顶坡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小,反映了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川、贵、湘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较高;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气候潮湿,因而居民多数喜食辣味以驱湿气。
(3)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干燥,所以墙体严实厚重,窗户小,注重防寒保暖;东北地区降雪较多,屋顶坡度较大,便于积雪的滑落。
(4)典型民居:黄土高原的窑洞:黄土质地疏松,垂直发育,有利于开挖;黄土隔热性强,冬暖夏凉; 当地降水较少,窑洞类干燥。云南西双版纳竹楼:西双版纳竹子资源丰富;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湿气,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等。
29.读图“我国不同地区春季开耕时间示意图”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花儿用绽放迎接春天,鸟儿用歌唱迎接春天。自古以来,我国各地人们也用不同的方式迎接万物复苏的春天。
(1)生活需要仪式感:
自周朝起,我国民间许多地方便有在立春(或春节)时举行鞭土牛、劝农耕、祈丰年的迎春仪式。该风俗主要流行于我国的___地区(地理区域)等以___(农业生产部门)为主的地区。
每年三月“开春第一采”前,茶农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他们献香诵诗,鸣锣放炮,祈盼风调雨顺,茶事兴旺。该习俗多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___(平原或丘陵)分布区。
“吾儿肉孜节”是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迎春节日。这一天牧民熬煮“吾儿肉孜粥”、举行___(双向选择)等活动。此后开启忙碌的“转场”。
A.赛龙舟 B.叼羊 C.赛马 D.包粽子
2020年3月16日,拉萨市曲水县的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传统的春耕仪式。大家将糌粑抛向空中,互敬青稞酒。不同的是,以往借助___(牲畜)进行春耕,如今多已换成了拖拉机。
(2)春耕需要循科学:仪式过后各地先后开启春耕。首先进入春耕的有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到3月下旬,____流域许多地区开始春耕;华北平原开始春耕则是在___。影响各地春耕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____(气候/地形/河流)。除时间差异外,耕种的作物也有地区差异:南方地区春耕忙于耕播____(粮食作物),北方大部分地区则要在合适的时间为____(粮食作物)浇水、施肥。
2020年3月5日,中央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其中要求各级有关部门统筹好新冠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工作,抓好春季农业生产,为今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3)保障民生促发展:请从人口、耕地、粮食等角度,谈一谈重视春耕工作的意义____。(至少谈两点)
【答案】29.(1)北方 种植业 丘陵 BC 牦牛
(2)长江流域 4月中下旬 气候 水稻 小麦
(3)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但是我国耕地面积少,只有重视春耕工作,才能保障粮食的大量供给,满足人民的粮食需求
【解析】29.考察气候对各地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和居民生活、习俗的影响,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
(1)我国北方地区有鞭土牛、劝农耕、祈丰年的迎春仪式,北方地区地形平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为种植业。我国的南方丘陵地区多种植茶树,因此,茶农们举行的隆重仪式习俗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新疆牧区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每年的肉孜节都要举行叼羊、赛马等活动,晒龙舟和包粽子是南方端午习俗,故选BC。拉萨市曲水县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当地气候高寒,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典型的畜种为牦牛。
(2)如图可以看出,我国首先进入春耕的地区有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因为这三个省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长江流域的春耕开始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中下旬是华北平原开始春耕,东北平原的春耕开始于5月中旬,从图中可以看出,春耕开始的时间是由南向北越来越晚,影响各地春耕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导致的气候不同。我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
(3)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同时我国平原面积狭小,耕地较少,为了满足我国人口的粮食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春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