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1 等腰三角形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1 等腰三角形习题,共9页。
等腰三角形(基础)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1. 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证明、计算和作图.3.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证明过程. 通过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初步了解转化思想,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理解反证法并能用反证法推理证明简单几何题.【要点梳理】要点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为腰,BC为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 2.等腰三角形的作法 已知线段a,b(如图).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b,BC=a.作法:1.作线段BC=a; 2.分别以B,C为圆心,以b为半径画弧,两弧 相交于点A; 3.连接AB,AC. △ABC为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3.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4.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个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或中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要点诠释:(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A=180°-2∠B,∠B=∠C= .(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要点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推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等腰三角形中重要线段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两腰上的高、两腰上的中线)相等.要点诠释:这条性质,还可以推广到一下结论:(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2)等腰三角形两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3)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的交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到底边两端上的距离相等.(4)等腰三角形顶点到两腰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距离相等.要点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简单的说成: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要点诠释:(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和角关系.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 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要点四、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逐步推导论证,最后推出与学过的概念、基本事实,以证明的定理、性质或题设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命题的方法叫做反证法.要点诠释:反证法也称归谬法,是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一般适用于直接证明有困难的命题.一般证明步骤如下:(1) 假定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 从这个假设和其他已知条件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与学过的概念、基本事实,以证明的定理、性质或题设条件相矛盾的结果;
(3)由矛盾的结果,判定假设不成立,从而说明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典型例题】类型一、等腰三角形中有关角度的计算题1、(2020春•太仓市期末)如图,已知△ABC中,AB=BD=DC,∠ABC=105°,求∠A,∠C度数.【思路点拨】由于AB=BD=DC,所以△ABD和△BDC都是等腰三角形,可设∠C=∠CDB=x,则∠BDA=∠A=2x,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可以求出∠A,∠C度数.【答案与详解】解:∵AB=BD,∴∠BDA=∠A,∵BD=DC,∴∠C=∠CBD,设∠C=∠CBD=x,则∠BDA=∠A=2x,∴∠ABD=180°﹣4x,∴∠ABC=∠ABD+∠CDB=180°﹣4x+x=105°,解得:x=25°,所以2x=50°,即∠A=50°,∠C=25°.【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中运用了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并联系三角形的内角定理求解有关角的度数问题. 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D、E分别为AB、AC上的点,AC=BC=BD,AD=AE,DE=CE,求∠B的度数.【答案】解:∵AC=BC=BD,AD=AE,DE=CE,∴设∠ECD=∠EDC=,∠BCD=∠BDC=,则∠AED=∠ADE=2,∠A=∠B=180°-4在△ABC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得,++180°-4+180°-4=180°①又∵A、D、B在同一直线上,∴2++=180°②由① ,②解得=36°∴∠B=180°-4=180°-144°=36°.类型二、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2、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40°,求其余各角.【思路点拨】由一个等腰三角形内角为40°,分别从40°是等腰三角形顶角与40°是底角的角度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答案与详解】解:(1)当40°的角为顶角时,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两个底角的度数之和=180°-40°=140°,又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两底角相等,故每个底角的度数;(2)当40°的角为底角时,另一个底角也为40°,则顶角的度数=180°-40°-40°=100°.∴其余各角为70°,70°或40°,100°. 【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比较简单,注意掌握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小心别漏解.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一边长为3,求其余各边.【答案与详解】解:(1)3为腰长时,则另一腰长也为3,底边长=13-3-3=7; (2)3为底边长时,则两个腰长的和=13-3=10,则一腰长. 这样得两组:①3,3,7 ②5,5,3.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知: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3<7,故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 ∴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一边长为3,其余各边长为5,5.【总结升华】唯独等腰三角形的边有专用名词“腰”“底”,别的三角形没有,此题没有说明边长为3的边是腰还是底,所以做此题应分类讨论.同时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验证讨论哪些情况符合,哪些情况不符合,从而决定取舍,最后得到正确答案.举一反三:【变式】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BC=8,且|AC-BC|=2,那么腰AC的长为( ). A.10或6 B.10 C.6 D.8或6【答案】A;解 :∵ |AC-BC|=2,∴ AC-BC=±2. 又BC=8.∴ AC=10或6.∴ AB=10()或(6).类型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运用4、如图,在△ABC中,边AB>AC.求证:∠ACB>∠ABC【思路点拨】在AB上截取AE=AC,连接CE,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推出∠AEC=∠ACE,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出∠AEC>∠ABC即可.【答案与详解】证明:证明:在AB上截取AE=AC,连接CE,∵AE=AC,∴∠AEC=∠ACE,∵∠AEC>∠B,∴∠ACB>∠ABC.【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能推出∠AEC=∠ACE和∠AEC>∠ABC是解此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A=60°,BD是中线,延长BC至点E,使CE=CD.求证:DB=DE.【答案与详解】证明:如图,在△ABC中,∵AB=AC,∠A=60°,∴△ABC是等边三角形,∴∠ABC=∠2=60°,∵BD是中线,∴BD是∠ABC的平分线,∴∠1=30°,∵CE=CD,∴∠E=∠3,∴∠E=∠2=30°,∴∠E=∠1,∴DB=DE. 类型四、等腰三角形的判定5、如图1,在△ABC中,BO平分∠ABC,CO平分∠ACB,过点O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点E.(1)试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2)若BD=4、CE=3,求DE的长;(3)若 AB=12、AC=9,求△ADE的周长;(4)若将原题中平行线DE的方向改变,如图2,OD∥AB,OE∥AC,BC=16,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思路点拨】(1)运用两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得出等腰三角形;(2)由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求解;(3)由△ADE的周长=AD+DO+OE+AE=AB+AC求解;(4)由OD∥AB,OE∥AC,BO平分∠ABC,CO平分∠ACB,得出△BDO和△ECO是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得出△ODE的周长等于BC的长度.【答案与详解】解:(1)△DBO和△EOC是等腰三角形.∵BO平分∠ABC,∴∠DBO=∠CBO,∵DE∥BC,∴∠CBO=∠DOB,∴∠DBO=∠DOB,∴DB=DO,∴△DBO是等腰三角形,同理△EOC是等腰三角形;(2)∵BD=4、CE=3,∴由(1)得出DO=4,EO=3,∴DE=DO+OE=4+3=7;(3)△ADE的周长=AD+DO+OE+AE;∵DO=DB,OE=EC,∴△ADE的周长=AB+AC,∵AB=12、AC=9,∴△ADE的周长=AB+AC=12+9=21;(4)∵OD∥AB,OE∥AC,BO平分∠ABC,CO平分∠ACB,∴△BDO和△ECO是等腰三角形,∴BD=DO,CE=OE,∵BC=16,∴△ODE的周长为16.即△ODE的周长等于BC的长度.【总结升华】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两角相等或两边相等.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C中,D、E分别是AC、AB上的点,BD与CE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EBD=∠DCO;②∠BEO=∠CDO;③BE=CD;④OB=OC.上述四个条件中,哪两个条件可判定△ABC是等腰三角形,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形,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答案】①③;②③;①④;②④都可以组合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选①③为条件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证明:∵在△EBO和△DCO中,∵,∴△EBO≌△DCO(AAS),∴BO=CO,∴∠OBC=∠OCB,∴∠EBO+∠OBC=∠DCO+∠OCB,即∠ABC=∠ACB,∴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类型五、 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6. 如图所示,△ABC中,∠ACB=90°,CD⊥AB,垂足是D,∠A=60°.求证:BD=3AD. 【答案与详解】证明:∵CD⊥AB,∴∠ADC=90°,又∵∠A=60°,∴∠ACD=30°∴在Rt△ACD中,AD=AC,又∵∠ACB=90°,在Rt△ACB中,∴∠B=30°,∴AC=AB ∴AD= AB,则AD=BD,即BD=3AD.
【总结升华】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可得到BC=2BD,AB=2BC,从而可推出AB=4BD,从而不难证得BD与AD的数量关系.此题主要考查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举一反三:
【变式】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D∥BC,BD平分∠ABC,∠A=120°,CD=4cm,∠ABC=∠DCB,求BC的长.【答案】解:∵AD∥BC,∠A=120°,∴∠ABC=180°﹣120°=60°,∵BD平分∠ABC,∴∠DBC=∠ABC=×60°=30°,又∵∠ABC=∠DCB=60°,∴∠BDC=180°﹣30°﹣60°=90°,∴BC=2CD=2×4=8cm.类型六、反证法7. 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答案】已知:△ABC 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证明: 假设△ABC中没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则∠A>60°,∠B>60°,∠C>60°∴∠A+∠B+∠C>60°+60°+60°=180°即∠A+∠B+∠C>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矛盾.假设不成立.∴△ABC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总结升华】本题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考查反证法,解此题关键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反证法的步骤是:
(1)假设结论不成立;
(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
(3)假设的结论不成立,则原题中的结论成立.
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举一反三:【变式】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证明命题“若a2>1,则a>1”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 A . a= —2 B . a= —1 C . a=1 D. a=2【答案】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2 直角三角形测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2 提公因式法测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1 因式分解同步达标检测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