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过关 溶液的组成、计算和配制及溶解度课件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过关 溶液的组成、计算和配制及溶解度课件第1页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过关 溶液的组成、计算和配制及溶解度课件第2页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过关 溶液的组成、计算和配制及溶解度课件第3页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过关 溶液的组成、计算和配制及溶解度课件第4页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过关 溶液的组成、计算和配制及溶解度课件第5页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过关 溶液的组成、计算和配制及溶解度课件第6页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过关 溶液的组成、计算和配制及溶解度课件第7页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过关 溶液的组成、计算和配制及溶解度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过关 溶液的组成、计算和配制及溶解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考点过关 溶液的组成、计算和配制及溶解度课件,共60页。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均一 ⁠、  稳定 ⁠的混合物。 
    ①溶质:  被溶解 ⁠的物质。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②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 ⁠的物质。  水 ⁠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作溶剂。 
    常见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4)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①均一性:溶液中任一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NH4NO3(合理即可)
    【特别提醒】CaO加入水中也会放热,不是因为溶于水放热,而是因为CaO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放出热量。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  一定温度 ⁠下,向一定量  溶剂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不能继续溶解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  一定温度 ⁠下,向一定量  溶剂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还能继续溶解 ⁠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根据能否继续溶解溶质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但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1)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如KNO3):
    (2)对于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如Ca(OH)2]:
    (1)溶质 溶剂 温度 溶剂 温度 (2)溶质 溶剂 温度 溶剂 温度
    (1)溶解性的概念: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溶解性的大小与  溶质 ⁠和  溶剂 ⁠的性质有关。 
    (1)定义:在  一定温度 ⁠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里达到  饱和状态 ⁠时所溶解的  质量 ⁠。 
    ①内因:  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 
    ②外因:主要是  温度 ⁠。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
    (1)溶解度曲线是指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横坐标表示  温度 ⁠,纵坐标表示  溶解度 ⁠。 
    (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  该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 ⁠;“线”表示  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 
    (3)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  升高 ⁠而  增大 ⁠(如  KNO3 ⁠)。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较小 ⁠(如  NaCl ⁠)。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  减小 ⁠(如  Ca(OH)2 ⁠)。 
    该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1)定义:气体的压强为  101kPa ⁠和  一定温度 ⁠时,在  1体积 ⁠水里溶解达到  饱和 ⁠状态时的气体  体积 ⁠。 
    ①内因:  溶质 ⁠和  溶剂 ⁠本身的性质。 
    ②外因:主要是  温度 ⁠和  压强 ⁠。一般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  升高 ⁠,气体的溶解度  减小 ⁠;压强  增大 ⁠,气体的溶解度  增大 ⁠。 
    命题点1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的判断
    (1)如图,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 
    (2)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 
    (3)甲、乙两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  甲 ⁠物质。 
    (1)A点表示  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 ⁠。 
    (2)P点表示  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均为  30 ⁠g。 
    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
    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命题点3 某温度下溶解度大小的判断及比较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乙 ⁠。 
    (2)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中溶解度相等的是  甲和乙 ⁠。 
    (3)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甲>乙>丙 ⁠。 
    命题点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1)t2℃时,将15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是  饱和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t2℃时,在130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40g甲,充分溶解后将温度升高到t3℃,得到的溶液是  饱和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命题点5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 
    (2)将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 ⁠。 
    (3)将t1℃时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增加溶剂 ⁠。 
    (4)将t3℃时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
    命题点6 某温度下,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比较
    (1)t2℃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3.1% ⁠(结果精确至0.1%,下同)。 
    (2)t3℃时将40g乙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7.5% ⁠。 
    (3)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乙>甲=丙 ⁠。 
    (4)t3℃时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甲=乙>丙 ⁠。 
    命题点7 改变温度时溶液中各种量的变化情况分析
    (1)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的是  甲和乙 ⁠,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甲>乙 ⁠。 
    (2)t3℃时将160g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30 ⁠g。 
    (3)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溶剂质量大小关系是  丙>乙>甲 ⁠;溶质质量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溶液质量大小关系是  丙>乙>甲 ⁠。 
    命题点8 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
    (1)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提纯甲的方法为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 
    (2)当乙中混有少量的甲时,提纯乙的方法为  蒸发结晶 ⁠。 
    (3)当丙中混有少量的甲时,提纯丙的方法为  升温 ⁠。 
    (4)当乙中混有少量的丙时,提纯乙的方法为  蒸发结晶 ⁠。 
    (5)当丙中混有少量的乙时,提纯丙的方法为  升温 ⁠。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
    命题点9 一定温度下配制饱和溶液时溶液质量、溶剂质量与溶质质量的大小比较
    t1℃时,100g水中分别溶解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最多的物质是  乙 ⁠;t3℃时,分别用100g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配制其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最多的是  丙 ⁠。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溶质 ⁠质量与  溶液 ⁠质量之比。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温度、压强、溶液是否饱和无关,只与  溶质 ⁠、  溶剂 ⁠的质量有关。 
    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计算时应掌握以下计算公式:  溶质 ⁠质量=  溶液 ⁠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剂 ⁠质量=溶液质量-  溶质 ⁠质量。 
    (2)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说明:表格中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方法:计算时要抓住  溶质质量 ⁠不变的条件建立等式关系,即稀释前  溶液 ⁠中溶质质量=稀释后溶液中溶质质量;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前溶液质量+增加的  溶剂 ⁠质量。 
    5.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①  计算 ⁠(所需  溶质 ⁠和  溶剂 ⁠的质量或体积);②  称量和量取 ⁠(用  托盘天平 ⁠和  量筒 ⁠分别称量或量取溶质和溶剂的量);③  溶解 ⁠;④  装瓶存放 ⁠。 
    (2)仪器:  托盘天平 ⁠、  量筒 ⁠、  烧杯 ⁠、  玻璃棒 ⁠、  药匙 ⁠、  胶头滴管 ⁠。 
      例1 (2022·长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溶液中含有溶质和溶剂,最少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A正确;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B错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C错误;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D错误。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和汽油等。
    1.(2022·鸡西)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D )
    2.(2022·云南)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A )
    考点二 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例2 (2021·常州)下列物质与水能形成乳浊液的是(  )
    解析:面粉不溶于水,形成悬浊液,A错误;纯碱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B错误;香油不溶于水,把香油放到水里是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C正确;白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D错误。
      乳化是乳化剂将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特别注意用酒精除碘、汽油除油污或油漆利用的是溶解作用而不是乳化作用。
    3.(2022·太原校级月考)周末,小明和妈妈一起清洗油烟机。他们使用了洗洁精,其除油污原理是  乳化作用 ⁠;小明认为也可以用汽油清除衣服上的油污,其除油污原理是  汽油能溶解油污 ⁠。 
    考点三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例3 (2022·北京)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解析:由图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正确;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B正确;将t1℃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t2℃,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不变,C正确;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0g∶100g=11∶10,D错误。
      对溶解度曲线知识的考查已成为各地中考命题的主旋律,是逢考必出的知识点。解题的关键:一是明确溶解度概念;二是根据曲线明确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情况;三是根据曲线查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概念确定溶液是否饱和;四是知道析出固体后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4.(2021·泰安)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考点四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及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4 (2022·邵阳)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0%=5g,A正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应将氯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的纸片上进行称量,B错误;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C错误;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液体洒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错误。
    5.(2022·潜江)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没有涉及的是( D )
    6.(2022·烟台)实验室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2.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3.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4.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5.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6.(2022·金昌)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7.如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2℃时,将3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5 ⁠。 
    (2)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若提纯A物质,可采取的结晶方法是  降温结晶 ⁠。 
    (3)t1℃时,取等质量的A、C饱和溶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铵固体溶解后,A、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A<C ⁠。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1)0℃时,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甲 ⁠。 
    (2)将甲溶液由A点转变为B点,可采用的方法是  增加甲物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填一种)。 
    增加甲物质(或:恒温蒸发溶
    (3)t2℃时,在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加入35g丙物质,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80 ⁠g。 
    (4)若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丙 ⁠物质。 
    9.(2022·省卷)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面对敌人对食盐的疯狂封锁,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用河水将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将食盐送给了红军。结合下表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回答有关问题。
    (1)氯化钠属于  易溶 ⁠(选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物质。 
    (2)从表中数据发现氯化钠溶解度的主要特点是  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 ⁠。 
    (3)从食盐水中得到食盐固体,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蒸发溶剂 ⁠。 
    (4)假设潘冬子的竹筒中有358g氯化钠,10℃时最少需用  1000 ⁠g水才能完全溶解。 
    (5)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搅拌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6.5% ⁠(结果精确至0.1%)。 
    10.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  t1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小的是  B ⁠。 
    (3)要使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降低 ⁠(选填“升高”或“降低”)温度。 
    (4)温度为t℃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满足“C<A<B”的条件,则t的取值范围是  t1<t<t2 ⁠。 
    11.卤水的主要成分及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t1℃时,MgSO4的溶解度  > ⁠(选填“>”“<”或“=”)KCl的溶解度。 
    (2)将t1℃时,MgCl2、KCl和MgSO4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时,有晶体析出的是  MgSO4 ⁠。 
    (3)t2℃时,50g水中最多溶解MgCl2的质量为  50 ⁠g。 
    (4)欲使MgCl2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任填一种)。 
    12. 某小组提纯含有泥沙的粗盐,并用提纯后的氯化钠来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7.5%的NaCl溶液。
    (1)将粗盐加入盛有水的烧杯里,使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  加速溶解 ⁠。 
    (2)在蒸发结晶的过程中,当蒸发皿中  出现较多量固体时 ⁠,停止加热。 
    (3)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称取提纯后的精盐  7.5 ⁠g。 
    (4)量取所需的水应选用  100 ⁠mL的量筒。 
    1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1)t2℃时,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  = ⁠(选填“<”“=”或“>”)乙。 
    (2)根据图2实验现象,推测加入的“某固体”是图1中的  甲 ⁠(选填“甲”或“乙”)物质。 
    (3)t3℃时,若将甲溶液由N点转变为M点状态,可采取  加入甲物质(合理即可) ⁠(写一种)的方法。 
    (4)根据图1和图2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填序号)。 
    1.(2022·百色)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B )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4.(2022·朝阳)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固体物质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这种固体可以是( B )
    5.(2022·新乡二模)洗涤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 )
    6.(2022·牡丹江)NH4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7.(2022·桂林节选)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该溶液的溶质是  氯化钠 ⁠。洗洁精能使餐具上的油污分散在水中,便于洗涤,这种现象称为  乳化现象 ⁠。打开可乐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压强 ⁠(选填“温度”或“压强”)有关。 
    8.(2022·金华)学习《物质的溶解》时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往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2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
    (1)小科认为,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他的判断依据是  A中有未溶解的固体 ⁠。 
    (2)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A≥B>C ⁠。 
    9.(2022·朝阳)某同学欲配制12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12 ⁠g。 
    (2)图示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②④⑤③① ⁠(填序号)。 
    (3)①若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②若称量氯化钠固体时托盘天平指针向右偏转,则应  继续添加氯化钠 ⁠直到天平平衡。 
    (4)欲配制6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10%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30g ⁠。 
    10.(2022·怀化)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  t1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A ⁠。 
    (3)若A中含有少量B时,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提纯A。 
    (4)t2℃时,将35gA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温度后,形成A物质的  饱和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  125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 ⁠。 
    (5)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B>C ⁠。 
    11.(2022·赤峰)a、b、c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12.(2022·济宁)利用20℃时KNO3溶液(有少量未溶解的KNO3晶体,见图甲),进行下面实验:①加入NH4NO3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乙;②加入NaOH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丙。分析实验过程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
    13.(2022·荆州)向一定温度、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钙,下列图象符合实际变化过程的是( B )
    14.(2022·日照)下表是KNO3和NH4Cl分别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根据数据,绘制二者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a点为曲线的交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填序号)。 
    (2)60℃时,处于c点的KNO3溶液  不饱和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欲将处于c点的KNO3溶液转变为b点,可以采取  增加溶质(合理即可) ⁠的措施。 
    (3)60℃时,饱和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H4Cl,应采用  降温结晶 ⁠(选填“蒸发溶剂”或“降温结晶”)、过滤的方法提纯KNO3。 

    相关课件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精品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溶液的配制,胶头滴管,玻璃棒,质量相同的纸片,取下垫圈并调平,凹液面最低处,改用滴管逐滴滴加,氯化钠溶液,误差分析,ω不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化学复习三:溶液的组成、溶解度、有关溶液的计算和配制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复习三:溶液的组成、溶解度、有关溶液的计算和配制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均一的,混合物,溶解时能量变化,无明显变化,乳化作用,溶解作用,P15,一般降温,一般升温,蒸发水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中考化学考点过关练第三单元溶液第二节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课件:

    这是一份鲁教版中考化学考点过关练第三单元溶液第二节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蒸发结晶,增加溶剂,甲乙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