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物理同步 8年级上册 第12课 升华和凝华(教师版含解析) 试卷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07359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初中物理同步 8年级上册 第12课 升华和凝华(教师版含解析) 试卷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07359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初中物理同步 8年级上册 第12课 升华和凝华(教师版含解析) 试卷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07359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初中物理同步 8年级上册 第12课 升华和凝华(教师版含解析) 试卷
展开第12课 升华和凝华(教师版)
课程标准 | 课标解读 |
1.理解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认识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物质升华和凝华伴随的吸放热; 4.会利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 1.正确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 2.让学生知道升华与凝华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3.学会判断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规律; 4.认识水的三态及天气现象。 |
知识点01 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升华时能量的传递:物质升华时要吸热。如:①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的热)。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4.凝华时能量的传递:物质凝华时要放热。
【名师点拨】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常见升华现象:① 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② 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③ 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④ 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⑤ 用干冰制舞台上的雾、用干冰制雨。
2.常见凝华现象: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重难指导】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
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吸放热,这一规律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体验。
虽然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放热规律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但终归不是理解这一规律的最好方法。对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质形态,从分子间隙角度,姑且可以认为固体最小、液体较大、气体最大;物态变化时,分子间隙增大要吸热,分子间隙减小要放热。当然也可以根据下图记忆吸放热规律:
【知识拓展】水的三态
1.雨的形成:①汽化(或蒸发)→液化→凝固→熔化;②汽化(或蒸发)→凝华→熔化;③汽化(或蒸发)→液化。
2.水的三大名称:
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凇、"窗花"(凝华)、雹(凝固)、白冰;
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
气态:【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
3.水循环
云: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
雨:云中小水滴或小冰晶随气流变化,体积增大,下落过程中小水滴变大,小冰晶熔化,大水滴下落形成雨。
雪:云中水蒸气遇0°C以下气温,凝华成小冰晶,体积增大下落。
冰雹:云中水蒸气遇冷气团,凝华成小冰块,下落过程中不能完全熔化,落到地面。
雾: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空中。
【例题1】炎热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常会看到雪糕周围冒“白气”,随后消失。该现象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依次是( )。
A. 液化、汽化;B. 升华、汽化;C. 汽化、液化;D. 液化、熔化
【答案】A。
【解析】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后会看到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包装纸周围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之后这些小水滴从液态蒸发为气态,发生了汽化;A符合题意。故选A。
【例题2】歌曲(云在飞)唱道∶“水是流淌的云,云是飞翔的水”“水是前世的云,云是来生的水”歌词描绘了大自然美丽的轮回。下列关于“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 云中的小水滴是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液化形成的;
C. 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
D.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固成微小的冰晶,这些冰晶聚集起来形成雪花飘落大地
【答案】D。
【解析】A.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云中的小水滴是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水滴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有可能形成冰雹落到地上,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华成微小的冰晶,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B.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C.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D.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答案】D。
【解析】A、雪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故A是错误的。
BC、露和雾都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形成的是露,附着在灰尘上形成的是雾,故BC是错误的。
D、霜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故D是正确的。故选D。
2.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图中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A.“飘渺的雾”是气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化现象;D.“轻柔的雪”是液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不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符合题意。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C。
3.如图所示,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 B | C | D |
A.山间的“云海”; B.树枝上的“雾凇”;
C.花草上的“露珠”;D.房檐下的“冰凌”
【答案】B。
【解析】A、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不符合题意。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符合题意。
C、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不符合题意。
D、房檐下的“冰凌”,属于凝固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B。
4.如图所示为寒冬出现的四个现象,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口中呼出的“白气” | 冰冻的衣服晾干 | 玻璃上的“冰花” | 河面上的冰块 |
【答案】B。
【解析】A、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故A错误。
B、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固态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故B正确。
C、玻璃窗上有的“冰花”,是固体的小冰晶,是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故C错误。
D、河面上的冰块,是河水凝固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
5.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B.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D.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
【答案】C。
【解析】霜和雪都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雾和露都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故选C。
6.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 形成霜,雪 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 热。
【答案】凝华;熔化;吸。
【解析】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水蒸气遇冷会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发生的是凝华现象;雪在熔化时会从周围吸收热量,变成液态的水。
故答案为:凝华;熔化;吸。
7.如图所示,是反映某种物质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图乙中的物质为 态。某物质由图甲的状态直接变为图丙的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 ,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这一过程相同的是 (填序号)。
①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②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可看到有“白气”冒出;
③新鲜的蔬菜放置两天后就会变蔫。
【答案】液;升华;①。
【解析】①观察图示,图甲中分子排列紧密有规则,是固态;图丙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是气态;图乙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间隙比图甲大,比图乙的小,没有规则,是液态。
②因为图甲是固态,图丙是气态,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是升华,所以某物质由图甲的状态直接变为图丙的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升华。
③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因为固态的清香剂变成气态消散在了空气中,属于升华现象。
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冻室里冒出的冷气会放出热量变成小水滴,所以可看到有“白气”冒出,这是液化现象;新鲜的蔬菜放置两天后就会变蔫是因为蔬菜中的水分不蒸发成水蒸气消散了,属于物质的汽化现象。
故答案为:液;升华;①。
8.请将下列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洒在地板上的水变干 ;
(2)初春的早晨大雾弥漫 ;
(3)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消失 。
【解析】(1)水是液态的,变干是变为了水蒸气消散在空气中,液态变为了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故答案为:汽化。
(2)雾就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是液态的,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故答案为:液化。
(3)卫生球是固态的,消失了实际上是变为了气态,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故答案为:升华。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以下有关现象及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
A. 夏天,景区用喷雾来降温是利用蒸发吸热;
B. 夏天,凉爽的空调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会形成一层水雾,它的形成过程属于汽化;
C. 冬天,“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蕴含着“液化放热”的物理道理;
D. 冬天,北方常出现雾凇的美景,它的形成过程是升华
【答案】A。
【解析】A.夏天,景区用喷雾车喷雾降温,是利用水蒸发时吸热的特点,故A正确;
B.湖面上出现的白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下雪是水蒸气的凝华过程,凝华是放热过程,放出热量使空气的温度升高,人感觉不冷;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是吸热过程,从周围的空气吸热,导致空气温度降低,人们感到寒冷,故C错误;
D.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直接变成的固态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A。
2.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
A. 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
B. 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是液化现象;
C. 冬天教室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凝华现象;
D. 衣柜中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熔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错误;
B.饮料杯中的冰块体积逐渐变小,属于熔化现象,故B错误;
C.冬天教室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正确;
D.衣柜中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属于升华现象,故D错误。故选C。
3.下列热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
A.“结气而成露”露是液化形成的;
B.“凝气而成成霜”.霜是升华形成的;
C.滴水而成冰”,冰中分子陈止运动;D.“融雪自成溪”雪熔化时内能不变
【答案】A。
【解析】A选项,露是从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气态变成液态为液化现象,A正确;B选项,霜是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气态变成固体为凝华现象,B错误;C选项,任何物体中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C错误;D选项,雪熔化时温度不变,但是需要吸热,内能增大,D错误。
4.下列事例描述正确的是( )。
A. 仙女山大草原的积雪慢慢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B. 衣柜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是发生了凝华现象;
C. 将“便利贴”贴在作业纸上,利用了分子间的斥力;
D. 严冬,人们搓手取暖是利用热传递来增加手掌内能
【答案】A。
【解析】A.积雪慢慢熔化,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故A正确;
B.樟脑丸逐渐变小,是发生了升华现象,故B错误;
C.将“便利贴”贴在作业纸上,利用了分子间的引力,故C错误;
D.人们搓手取暖是利用做功的方法来增加手掌内能,故D错误。故选A。
5.以下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正确;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D错误。故选C。
6.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不是放热的是( )。
【答案】A。
【解析】A.冬天衣服冻干是升华现象,需吸热,故A正确;
B、冬天窗上的冰花是凝华现象,需放热,故B错;
C、冬天草上的白霜是是凝华现象,需放热,故C错;
D、压缩乙醚成液体是液化现象,需放热,故D错。故选A
7.下列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这个过程要吸热;
B. 湿衣服被太阳晒干是升华现象;
C. 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 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发生了凝华
【答案】B。
【解析】A.冰雪消融,是固体变为液体,是熔化现象,熔化过程是吸热的,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湿衣服被太阳晒干是液体变为气体,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抗疫值班医护人员眼罩的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液滴附着在玻璃片上,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固体冰花,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D。
【解析】A.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月落乌啼霜满天”,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错误;
D.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故选D。
9.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成小水滴或直接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答案】汽化;液化;凝华。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江河湖海里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水蒸气遇冷液化化形成小水滴。从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形成小冰晶属于凝华。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2020·四川雅安)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 春季,小卉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 夏季,小卉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一段时间后冰减少, 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 秋季,小卉发现清晨操场边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箱——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 冬季,戴眼镜的小卉从教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内,眼镜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
【答案】B。
【解析】A.春季,小卉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加速度快蒸发,故A错误;
B.矿泉水瓶中的冰块熔化,熔化吸收热量,故B正确;
C.秋季,小卉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由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D.冬季,戴眼镜的小卉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液化放热,故D错误。故选B。
2. (2021·宜昌)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 “山明水浄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错误;
B.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正确;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故选C。
3. (2021·临沂)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水日,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下图所示水分物体变化,吸放热情况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冰融水开 B. 雾绕险峰
C. 露润绿叶 D. 霜打枝头
【答案】A。
【解析】冰熔化需要吸热;雾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露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霜是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不同,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4. “寒露”和“霜降”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下列关于露和霜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B.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熔化形成的;
C.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D.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答案】C。
【解析】AB.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B错误;
CD.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C正确,故D错误。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