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名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展开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年春季高二第一次联考
语 文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非遗法》的加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对物的保护上升到对人的保护,从对物件的保护过渡到对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对”保护已经成为共识。这种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
但在《非遗法》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混淆非遗概念的问题。有人误将刚创造出来的“现产”当成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误将被改编、改造过的,甚至被西化、被娱乐化的东西当成遗产。其次是保护理念的问题。《非遗法》重点强调了“原真性”保护原则。所谓“原真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汁原味”,目的是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如果经过我们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保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传承人的底线就是不能传递“假情报”。要严把传承人“入口关”,并将那些伪传承人及早“踢”出传承队伍,不能因为他们影响有序传承。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最大特点,但活态传承的本义并不是让非遗改变,而是让非遗通过一个个泥人的制作、一首首山歌的演唱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去。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也是在告诫人们要礼敬传统,而不是对传承人所传文明随意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非遗的“原真性”。
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修订《非遗法》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真正的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遗产,而不是留给某个人的私人遗产,这一点与文创产品不同。但从传承规律上讲,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比较复杂,比如一些以家族为传承线的项目,其本身就有不外传的规定;比如经过再次创作的具体作品,因为作品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创作者应该拥有知识产权,如传承者翻唱的非遗民歌具有个人声音。
(摘编自刘海红《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人新时代》,《中国文化报》2021年5月)
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一个最大困扰就是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者缺乏稳定性,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实际上就是扩大非遗传播的范围,让城市居民能够感知、共享乡村非遗的魅力。如果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角度看,似乎这样的共享并不适宜,但要破解传承的困局,通过提高共享度,进而扩大非遗的受众范围,受众的增加可能潜在地提高其中少数人成为传承人的可能性,从而营造非遗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如今的城市人口结构中,属于第一代进城的人群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无论在情感上、记忆上,还是文化认同上,仍然与乡土社会保持着高频度、深层次的联系,因此,涵盖了民俗在内的诸多非遗成为连接城乡、沟通新市民和乡村社会的纽带,而他们作为乡村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既了解乡村文化的过去,又肩负着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乡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我们也知道,随着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乡村非遗的城市共享既可以丰富公共文化一体化的内容,又可能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机遇。
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的适度进城,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共享,而且与政府的“送文化下乡”,共同构成了城乡文化双向互动的景观,改变了以往从城到乡的单向文化输入模式,客观上也拓展了非遗未来可能的传承发展空间。
(摘编自杨旭东《提升共享度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两部文化遗产基本法,到有关遗产保护利用创新的一系列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条例、指导意见、管理办法,我国形成了各种专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互补兼容、相互推进的制度化网络,构建了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三条主线的保障体系,为高效率、高质量的遗产保护发展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实践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遗产的概念、范畴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开放包容,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充实。我们所理解的文化遗产已经超越“架子上的文物”和静态的遗址、建筑的传统范畴,走向更宽泛意义上的包括景观空间、生活方式在内的“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不断深化,“大遗产”发展思维更加成熟稳健。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并非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实践探索,而是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性、时代性的战略部署。国家宏观设计越来越突显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强化与遗产领域的交集和互动。多重国家政策的交织共力、相互呼应,体现了遗产保护发展的“大战略”理念。
(摘编自林秀琴《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非遗法》的加持,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形成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对”保护的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
B.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遵守“原真性”保护原则,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保护才不会失去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C.非遗传承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但由于非遗传承规律的复杂和特殊,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的界定也会变得复杂。
D.扩大非遗传播的范围,以期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让城乡居民感知、共享乡村非遗的魅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遗产基本法的颁布、各项条例法规的出台,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B.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者的代代相传,因此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能否吸纳优秀传承人进行传承至关重要。
C.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遗产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充实,“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D.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不稳定,势必对非遗传承乃至城市化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3.下列不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或保护的一项是(3分)( )
A.冯庆钜当选杨柳青木板年画非遗传承人。杨柳青木板年画内容丰富饱满,刻工精美,人物生动。最著名的当属《吉庆有余》。
B.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配有技艺展示区,来宾可免费参观景泰蓝制作工艺,并与大师互动,在高级工艺技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景泰蓝掐丝、点蓝等工艺制作。
C.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其佛宫寺的主体部分保留完好。
D.“薄施淡染: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形成与发展”文化展览在湖北博物馆隆重举办,展览引人入胜。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是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请根据材料三进行要点提炼,每个要点不超过2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待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十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地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文集》自序(摘录)
……
八、我出生在河北省农村,我最熟悉、最喜爱的是故乡的农民,和后来接触的山区农民。我写农民的作品最多,包括农民出身的战士、手工业者、知识分子。我不习惯大城市生活,但命里注定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恐怕要一直到我灭亡。
九、我的语言,像吸吮乳汁一样,最早得自母亲。母亲的语言,对我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母亲的故去,我的语言的乳汁,几乎断绝。其次是我童年结发的妻子,她的语言,是我的第二个语言源泉。在母亲和妻子生前,我没有谈过这件事,她们不识字,没有读过我写的小说。
十、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节选自《孙犁文集》)
6.下列对文本一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碑”是小说标题,寓意明确。它指的就是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因为他见证并纪念着本次战斗。
B.小说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比如“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把耳朵贴到窗纸上”。此处照应了上文,暗示形势紧张。
C.文中穿插了大量环境描写,如“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暗示了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D.作者善于观察,通过刻画李连长到来时小菊的反应,来表现小菊矜持内敛的性格特点。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有着深远影响、各有地方特色的两个流派。
B.小说前后两次写到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强化了战士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C.不同于作者的其他小说,本文在塑造战争场面时,直接详细地刻画了战争的残酷。
D.作者没有选取所谓重大事件,而是从生活中截取极为普通的寻常场景,来表现军民深厚情谊。
8.茅盾曾经指出:“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风格。”结合文本二,试着分析《碑》所能体现孙犁创作的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认为本文是孙犁最残忍的小说,比对《荷花淀》一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B.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C.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D.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是指古代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文中指《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意思是注释《春秋》的传书。
B.甲午,代表着中国特有的干支纪日法,即以十二天干和十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循环纪录日序的方法。
C.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西周时期有五等爵位制度,如“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其中晋国是侯爵国,秦国是伯爵国,所以“晋侯”放在前面。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可以指办事的官员,可译为“您”,后来变成一种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1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在这样危急的时刻,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游说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虽然年老,但是依然富有谋略,清醒睿智。他把握住秦君的心理,成功说服秦君退兵,甚至让秦国和郑国结盟,这体现了他非凡的论辩能力。
C.在秦国和郑国结盟之后,晋文公也选择了退兵。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追击,晋文公从“仁”“智”“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体现了其软弱无能的一面。
D.甲、乙两个文段都是史书中经典的叙事片段。两者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并且风格迥异,可谓各擅胜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段文字都叙述了秦、晋放弃攻打郑国的过程,但侧重不同,试简要概括《左传》和《史记》这两个文段在叙事特点方面的不同之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对历史人物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B.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构想出群山万壑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从侧面描写昭君形象。
C.诗歌颔联营造出了昭君墓那种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面两句诗形成了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D.颈联写画师昏庸糊涂致使昭君遗恨千古。昭君不忘故土,魂魄月夜归来,“空”字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寄诗人的同情。
16.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使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但是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要向他人学习,又强调须加强自我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是我们的庇护所和港湾,《屈原列传》中写人在悲痛中会呼唤父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石。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中国印”会徽曾让汉字大放异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因汉字“冬”“飞”而 ① 。
“冬梦”和“飞跃”两幅会徽,内容均包括奥运标志、运动项目及场景、城市、年份,层次清晰、寓意深远。会徽的上半部分用刚劲曲折的线条 ② 地勾画出了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下半部分相对柔美圆润,既有赛场、跳台、滑道的轮廓,又似重峦叠嶂、 ③ 。在绚烂的 “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让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显示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
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的“冬梦”“飞跃”会徽,因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而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设计互为肌理,践行了奥运会倡导的共筑梦想、超越自身、激励世界的精神。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① 。
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今天,我们用“中国梦”来激励人心, ② ;加强制度建设、强调制度自信,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新时代的“立于礼”;“成于乐”的“乐”不仅是音乐之“乐”,快乐之“乐”,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社会的“成于乐”——是道德的普遍高尚,活力的竞相迸发,精神的昂扬向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的“天下尽欢颜”之“乐”。
从古至今,先贤们对于美育的思考从未止步,这些思想结晶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自民间,来自大变革的时代,来自全民族精神的激情与荡漾。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必然创造出壮丽的史诗的我们, ③ 。
2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队长,他牺——”林毅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B.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C.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D.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有人说,人的一生充满选择的机会,这使人获得自由。
材料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材料三 颜宁,1977年出生于山东。她先在清华大学攻读生物系,后选择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细胞凋亡研究。2005年获得由《科学》杂志评选的“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2007年博士后毕业后,成为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22年11月1日,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宣布,即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选择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年春季高二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范围有误,不是“城乡居民”,而是“城市居民”,本段主要讨论乡村非遗的城市化共享。)
2.D(由原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不能得出“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对……城市化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3.C(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有关联也有区别。物件的保护属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人和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C项,应县木塔的主体建筑属于物质文化
遗产。)
4.①材料一,先强调《非遗法》的意义和作用,紧接着论述《非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未来修订《非遗法》会涉及知识严权等一系列问题。(2分)
②材料二,先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即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乡村非遗传承后继乏人;再提出方法对策(解决问题),想要解决非遗传承的困局,就要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接着分析为什么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困境,最后强调这一举措的作用和意义。(2分)
5.①构建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提供制度支撑。
②贯彻“大遗产”思维,进行开拓性和创新性实践。
③设计“大战略”理念,融入总体性和时代性部署。(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A(根据原文“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可知,“碑”指的不只是赵老金,更是以李连长为首的一队八路军战士,他们为保家卫民的艰苦战斗与悲壮牺牲,是八路军战斗征程和伟大功业的一个缩影、一座丰碑。)
7.C(“直接详细地刻画了战争的残酷”错误,作者在塑造战争场面时,并没有从战争本身的角度来描写,而是借助“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那飞蝗一样的子弹”等赵老金一家三口听到看到的内容,调动他们的感官,将战斗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老百姓隔着一条河远远看到将八路军战士逼下冰河的“敌人”,也只是模糊的影子。同时,“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满天满地霜雪”通过天气恶劣、河水结冰、作战环境不利等来表现战争的残酷。)
8.①作品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是对时代与故乡人民的赞歌。故事发生在抗战时代大背景下,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对人民的赞颂。(2分)
②作品植根于故乡,展现出的生活与战斗场景都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开篇点名滹沱河,整个故事发生在河北广阔平原上,展现了河北农村的风俗人情。(2分)
③作品语言朴素清新,自然生动,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大量口语和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2分)
9.①战斗情节:本文描写得惊心动魄,如“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那飞蝗一样的子弹”;《荷花淀》“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显得轻松明快。
②作战环境:本文描绘的环境恶劣,多次写到天气寒冷、河水结冰,如“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满天满地霜雪”;《荷花淀》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和清新的风俗画。
③人物形象:本文刻画了战士们的巨大牺牲以及赵老金一家的悲痛,渲染、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呈现出沉重壮烈的风格;《荷花淀》描写了战士们打捞战利品的情景,并未凸显战斗的残酷。(每点2分)
10.D(“出奔”是春秋时期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文献典籍中均有记载,所以不能分开,并且“奔晋从于晋侯”明显有两个谓语动词,不能放在一起,排除A、C两项;“许之”的主语应该是晋侯,而不是被围困的郑国,所以排除B项。)
11.B(中国古代将“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合称天干地支。)
12.C(晋文公在子犯请求追击时,从“仁”“智”“武”三个角度分析利弊,没有感情用事,体现了他清醒理智的形象,不能据此说明他软弱无能。)
13.(1)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2)郑国害怕了,就暗中派使者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使晋国增强了(国力),对于晋(而言)有收获了,但是秦国却得不到什么好处。”
[得分点:(1)厌,通“餍”,满足;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肆,延伸、扩张。(2)间,暗中,秘密地;使,使者;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强,使增强;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14.①《左传》对史料取舍详略得当,善于通过细节塑造人物形象;②《史记》对这个历史事件则简略述之,重在叙述事件。
(得分点:①详略得当或更为详细;②相对简略。任答一点得2分,两点都对或言之有理得3分。)
【解析】《左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而《史记》则简略述之,重在叙述事件,只把事件的主要过程清晰地展示了出来,至于细节部分,譬如谁来劝说、劝说过程如何都不赘述,体现了《史记》语言精练的特点。
15.D(“画图省识春风面”是说汉元帝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所以此句是在批判皇帝昏庸,而不是批判画师。)
16.表现手法:两首诗词都运用了怀古伤今(或咏史抒怀)的手法。(2分)
思想情感:①杜诗借咏叹王昭君空有美貌而不被君王赏识的幽怨、远嫁异乡的哀思和怀念故土的爱国之情(1分),抒发了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和爱国之情(1分)。②苏词则是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智谋无双、气度非凡的赞美、仰慕、追念之情(1分),与自身形成对比,抒发了自己年华易逝的惋惜、怀才不遇的忧愤和洒脱处世的旷达(1分)。
17.(1)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2)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18.示例:①锦上添花/如虎添翼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③绵延起伏(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在绚烂的“冬”“飞”与抽象的奥运标识、残奥标识的映衬下,黑色的“BEIJING2022”印鉴如同“一锤定音”,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坚定承诺。(评分参考:“让”主语残缺,“显示”搭配不当,每改对一处给2分)
20.示例:“冬梦”“飞跃”会徽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会徽设计融行云流水的书法字体、苍劲朴拙的中国剪纸与匠心独具的现代艺术风格为一体,充满动感、力度和人文关怀。(评分参考:写出“‘冬梦’‘飞跃’会徽被誉为多种文化元素合璧的典范”的短句,给2分;写出另外两句,再给2分。)
21.B(均表解释说明。A项表示话语中断或停顿。C项表话题转变或转折。D项表示声音延长。)
22.示例:①使人们具有美的情操和素养(写美的理想、美的意趣、美的品格、美的境界均可。)
②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民族的“兴于诗”
③尤其需要加强美育(每处2分)
23.本题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
材料关键词是“选择”“自由”“舍生取义”“国家”。
材料一,“人的一生”提醒讨论的范围,整句话蕴含着人生哲理。“充满”.是说选择的机会很多。“选择的机会”,中心词是“机会”,定语是“选择”。“人的一生充满选择的机会”,思辨的余地在于是否认可这一判断。如果认可,就不必纠缠于此,可以侧重去写这一事实会不会带来“自由”;如果不认可,就必须说明理由,而且仍要指出和自由的关系。简单说来,应该先交代是否认可“人的一生充满选择的机会”,还要回答“‘充满选择的机会’会不会使人自由”,并且给出理由。
材料二,“舍生取义”,“生”和“义”都是我们需要的,一个是肉体生命,一个是价值生命,但是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孟子认为应该选择价值生命,即选择“义”。考生在作文时可以联系古今中外为“义”而牺牲生命的人,来凸显其人生选择,彰显其人格魅力和人生价值。
材料三,颜宁的事例则说明了一名女科学家的选择,她选择致力于科学研究,自身具备强大的实力;选择回报祖国,体现了爱国精神。高精尖人才学成归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事业,这是我们所要提倡和宣传的,
而他们更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颜宁的选择恰恰展现了她的人生价值。
同时,行文要联系当下,考生要明确当代青年人的态度。
参考立意:
①选择越多,心越自由;
②努力是为了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③“义”气之选;
④让人生选择与时代同频共振。
【参考译文】
甲
【经】鲁僖公三十年春,周历正月。夏,狄入侵齐境。秋天,卫杀其大夫元恒和公子瑕。卫侯郑回到卫国。晋人与秦人率兵围困郑国。介入侵萧境。冬天,(周襄王)天子遣官员主管周公至鲁访问。鲁公子遂赴周都(禀报),随后赴晋国。
【传】九月初十,晋文公、秦穆公围郑,因郑对晋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函陵,秦军驻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难,若派烛之武觐见秦君,驻军必退。”郑文公听从。(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未能提早用您,现危急才求您,是寡人之过。然而郑国灭亡了,您也没好处啊。”烛之武同意赴秦。夜晚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觐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知必亡。若郑亡有益于您,那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劳烦您呢?(不过)隔过他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家增强了,就是您家削弱了啊。如果放弃(围攻)郑,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使者往来,安其车马劳顿,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且您曾给予晋君恩惠,许诺您焦、瑕两地,(可)早晨答应晚上就在那设城防,这您是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不损害秦国,那它要在什么地方取得土地呢?使秦土地减少而使晋国受益,请您考虑。”秦伯听了心悦诚服,(于是)与郑结盟,让杞子、逢孙、杨孙原地留守,于是秦国撤兵了。子犯请求攻秦。晋文公说:“不能。无秦人之助我到不了今天。借人之力却恩将仇报,不仁;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不智;以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撤吧。”也随秦离去。当初,郑公子兰逃奔晋,(后来)跟随晋侯伐郑,(但)请求不直接参与围郑。晋文公同意,就让他在东部待命。郑石甲父、侯宣多迎其归郑,即太子位,以此向晋媾和,晋应允。
乙
晋文公七年(前630年),晋文公与秦穆公联合出兵包围了郑国国都,(晋文公)入侵郑国的理由是,当年文公流亡时经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国君对文公没有以礼相待。晋文公说:“一定要生擒郑国国君我才会甘心。”郑文公恐惧,于是暗中派人告诉秦穆公说:“灭掉郑国会使晋国国家实力增强,这对晋国来说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对秦国来说却未必有利可图。君侯为什么不帮助郑国解围,使郑国成为秦国在东行道路上的友邦呢?”秦穆公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率军撤退。(失去盟友的)晋国也撤兵了。
2024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word版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