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3年沈阳市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继承法中所承认的平等原则有个限制,就是同性讲平等,异性不讲平等。男女有别是天经地义,女子继承不到田产是中国农村中普遍的习惯。农田是男性的财产,农田的继承是单系的。单系继学,从一方面说,一家的农场不会因出嫁女儿而分碎,可是,另一方面说,娶媳妇时,媳妇也不带田来,一家的农场也不会增大。双方刚刚互相抵消,在农场的缩小和增大上看,女子有没有继承权,并没有多大关系的,农场虽不改因男女在继承上的平权而愈分愈小,但是因之会愈分愈零散,那却是免不了的。我们若再深入想一想就能见到土地的双系继承有很多不易实行的客观条件,在这里不妨附带一提。
从农村的区位结构上说,农田和住处不能相距太远,若是太远了,往返时间及所费劳力会影响到农田经营的效率。我们若假定农田继承是双系的,就是子女平等继承父母双方的田产,则婚姻关系在地域上就会因农田和住处间的区位关系而限制于一较小的范围中。若是夫妇原来的住处相隔很远,他们两地都有田地需要经营,田地不能因婚姻关系而搬在一起,夫妇又不能因田产分散而各自独住。在这种情形中,只有在邻近的地域中发生婚姻关系了。若是婚姻关系有其他的原因不能限于狭小的地域时,则农田双系继承在事实上办不通了,除非所有权和使用事实完全脱离关系。
我在《江村经济》中曾提到,我国的新民法因为要促进男女平等起见,确定双系继承的原则,这是没有顾到最大多数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形的立法,在可以分析的动产方面,双系继承自有实施的可能,可是在不动产方面,尤其是日常要加以经营的生产工具,好像农村中的土地,在现有的生产技术之下,很少有实施的可能性。现有的土地政策,鼓励耕者有其田,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与梁士治谈话时就提出,想要解决农民问题“非耕者有其田不可”。而继承法却间接地在鼓励不动产的所有者脱离使用,在我看来,二者是互相冲突的。
土地的单系继承虽则是农村中女子地位低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它确有它经济上的贡献。靠了单系继承,农场少了一个被分割离散的机会。从上文看下来,若是我们要想法免除农场因人口压力而分碎,似乎不能不采取不平等的继承原则,把继承土地的权利交给特定的少数人。这种说法似乎很不合潮流,因为在这个年头自由平等一类抽象名词的力量太大,为这些名词牺牲一些经济上的利益,似乎是大家甘心的。我在这里本来没有怂恿人舍此取彼的意思,只想指出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中,二者是不能兼有罢了。
(摘编自费孝通《内地的农村》,有删改)
材料二:
继嗣指从文化意义上把某人透过其父母或其中一方与一群亲属联系起来的关系。确立这一关系的作用在于规定个人在亲属关系集团中的地位、权利、义务和继承关系等。从目前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来看,人类社会有单系继嗣、双重继嗣、两可系继嗣等几种类型。
单系继嗣可分为父系继嗣和母系继嗣两种,通过男系或女系单线推算成员而建立继嗣群,父系继嗣是非西方社会中最普遍的形式。在单系亲属体系中,两种亲属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如中国汉族社会的亲属制度就是一种单系继嗣,子女以父之姓为姓,它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的继嗣关系。双重继嗣,即双重单系继嗣,这是一种从父系和母系两种方向同时推算的继嗣,这种继嗣方式比较少见。在尼日利亚东部的雅科人中,财产分为父系占有和母系占有两种形式:父系有永久性的生产资料,如土地;而母系则拥有消费性的财产,如牲畜。母系占有在法律上较弱,但在宗教事务中比父系占有更重要。由于双重继嗣的存在,一个雅科人可从父亲的父系群继承到牧场,又可以从母亲的母系群继承到某些仪式特权。两可系继嗣是非单系继嗣或并系继嗣,即一个人既可以做母亲的继承人,也可以做父亲的继承人,但只能选一种。继嗣制度与一个社会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靠男人养家的地方多实行父系继嗣制度。主要发生在畜牧和农业社会中;靠女人养家的地方多实行母系继嗣制度,主要发生在南亚旧大陆原始农业地区。
贵州省黔东南侗族村寨占里的继嗣制度与以上三种均有不同,用当地话来说就是:“生男孩保护(继承)爸爸(财产),生女孩保护(继承)妈妈(财产)。”如果是父母共同创造的财产,由子女们平均分配、继承。因为多年来一对夫妻一直只生育两个孩子,所以一般都是二一添作五。但是如果女儿嫁到了外村,则对家里的动产和不动产不具有继承的权利,所以长期以来,与外村男性结亲的姑娘极少见。要是有女无儿,女儿可全部继承父母购置的财产,但是祖上留下来的财产则交由叔伯兄弟平均分配,由此,父母的丧葬费用也要由他们共同承担;若是有儿无女,属于女孩子继承的那部分财产,可暂时由男孩子代为保管,到下一代有女儿时,再移交给女儿。如果有两个女儿,则属于女儿的那一部分财产平均分配,属于儿子的财产在叔伯兄弟中择一过继以继承财产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如果家中没有女孩,父母也许会在两个男孩中选择一个当成女孩养,在继嗣上既可以按照父系也可以按照母系。这种继承法完全排除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且为了家庭和睦,客观上也要求一男一女的家庭格局。
(摘编自沈洁《换花草:占里人口文化的环境人类学解读》)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田是男性的财产,农田的继承是单系的,这是平等原则在传统继承法中的具体体现。
B. 农田双系继承,就是儿子平均继承父母双方的田产,这样就不会把农田和住处相隔太远。
C.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说,确定双系继承的原则,是因为国家的新民法要促进男女平等。
D. 农村中女子地位低是因为土地的单系继承,但是,单系继承在经济上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顶是( )
A. 人类社会有单系继嗣、双重继嗣和两可系继嗣等继嗣类型,这是从目前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范畴来划分的。
B. 双重单系继嗣是单系继嗣的一种,这种继嗣方式很少见,尼日利亚东部的雅科人就是采取这种继嗣方式的。
C. 一个人不能同时作为父母的继承人,只能选择其中一方。中国汉族社会的亲属制度是不属于这种继嗣制度的。
D. 继嗣制度与一个社会的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夫妻双方谁在经济上占主导,继嗣制度多会倾向于谁。
3. 下列与材料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引证的论证方法。
B. 费孝通认为,土地的单系继承是无奈之举。
C. 材料二对四种继嗣制度进行了解释说明。
D. 沈洁认为,占里的继嗣制度是最科学的。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民法典规定,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男女的继承权是平等的。试分析这种“平等”与上面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各类继承法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案】1. C 2. B 3. D
4. 首先,从传统继承法的平等原则说起,指出农田是男性的财产,农田的继承是单系的,土地的双系继承不易实行。其次,从农村的区位结构角度分析,农田双系继承在事实上做不到。然后,进一步指出在不动产(如土地)方面,双系继承很少有实施的可能性。最后,指出土地的单系继承是男女地位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在经济上做出了贡献。
5. (1)民法典规定,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男女的继承权是平等的。这是一种主观愿望。
(2)从田产继承的角度看,男女的继承权是不平等的;从农村的区位结构和不动产的继承情况看,农田双系继承在事实上很难行得通;目前人类社会常见的继嗣类型,客观上也很难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3)客观上看,采取不平等的继承原则符合农村的实际,也有经济上的贡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这是平等原则在传统继承法中的具体体现”错,材料一“传统的继承法中所承认的平等原则有个限制,就是同性讲平等,异性不讲平等。男女有别是天经地义,女子继承不到田产是中国农村中普遍的习惯”,说明农田是男性的财产不能体现平等原则。
B.“农田双系继承”错,儿子平均继承父母双方的田产,就不会把农田和住处相隔太远,这是农田单系继承。
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说,确定双系继承的原则,是因为国家的新民法要促进男女平等。
D.“农村中女子地位低是因为土地的单系继承”说法绝对,材料一“土地的单系继承虽则是农村中女子地位低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说“一个重要原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双重单系继嗣是单系继嗣一种”错,材料二“双重继嗣,即双重单系继嗣”,可见双重单系继嗣就是双重继嗣。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占里的继嗣制度是最科学的”错,材料二“这种继承法完全排除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且为了家庭和睦,客观上也要求一男一女的家庭格局”只是体现男女平等原则,没有强调其科学性。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传统的继承法中所承认的平等原则有个限制,就是同性讲平等,异性不讲平等”从传统继承法的平等原则说起,“农田是男性的财产,农田的继承是单系的”指出农田是男性的财产,农田的继承是单系的,“土地的双系继承有很多不易实行的客观条件”进一步指出土地的双系继承的不易实行。
第二段,“从农村的区位结构上说,农田和住处不能相距太远,若是太远了,往返时间及所费劳力会影响到农田经营的效率”从农村的区位结构角度分析,农田双系继承在事实上做不到。
第三段,“在可以分析的动产方面,双系继承自有实施的可能,可是在不动产方面,尤其是日常要加以经营的生产工具,好像农村中的土地,在现有的生产技术之下,很少有实施的可能性”进一步补充指出在不动产(如土地)方面,双系继承很少有实施的可能性。
第四段,“土地的单系继承虽则是农村中女子地位低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它确有它经济上的贡献”指出土地的单系继承在经济上的贡献。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民法典规定,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男女的继承权是平等的。这是一种主观愿望。
结合材料一“男女有别是天经地义,女子继承不到田产是中国农村中普遍的习惯。农田是男性的财产,农田的继承是单系的”可知,从田产继承的角度看,男女的继承权是不平等的;
结合“从农村的区位结构上说,农田和住处不能相距太远,若是太远了,往返时间及所费劳力会影响到农田经营的效率”“可是在不动产方面,尤其是日常要加以经营的生产工具,好像农村中的土地,在现有的生产技术之下,很少有实施的可能性”可知,从农村的区位结构和不动产的继承情况看,农田双系继承在事实上很难行得通。
结合“靠了单系继承,农场少了一个被分割离散的机会”“我们要想法免除农场因人口压力而分碎,似乎不能不采取不平等的继承原则,把继承土地的权利交给特定的少数人”可知,客观上,采取不平等的继承原则符合农村的实际,也有经济上的贡献。
结合材料二“父系继嗣是非西方社会中最普遍的形式。在单系亲属体系中,两种亲属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如中国汉族社会的亲属制度就是一种单系继嗣”“两可系继嗣是非单系继嗣或并系继嗣,即一个人既可以做母亲的继承人,也可以做父亲的继承人,但只能选一种”可知,目前人类社会常见的继嗣类型,客观上也很难做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
张铁匠
贾平凹
牛站在崄畔,伸嘴去吃酸枣刺。狗卧在门道里一直在啃骨头。骨头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没肉,它好的就是那股味道。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
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芦峪出名,就是有张家的铁匠铺和司家的弹棉花店。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张铁匠打铁打乏了,要喝酽茶,收拾了锤子,也让儿子歇下。儿子歇下就是吹唢呐,吹出的像放屁,唾沫星子都喷出来,风一吹又落在自己脸上。儿子是个笨家伙。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夹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来人果然是买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张铁匠又说:羊角村不是也有铁匠铺吗?那人说:这不是货怕比货嘛!
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钳子从炉火里夹出一疙瘩铁,在砧子上用小锤子敲,让儿子论起大锤子砸,敲两下,砸一下,他觉得节奏有致,叮叮咣咣着是戏台上一出戏,但后来,砸着砸着:火锤子就乱了,他呵斥:咋啦?儿子说:我瞀乱。这些年里白芦峪里的年轻人时兴着出山进城去打工,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三年。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而西头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咱村你那些同学去了城里,峪里别村的那些同学也都去了城里?儿子说:就是。他说:都不种地啦?儿子说:种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诫儿子: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嘛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
父子俩是打造了一批铁货,却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到第四年,一件都没卖出去,铁匠铺就关门了。没了铁打,张铁匠腰却疼起来,脾气也比以前坏。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张铁匠骂儿子:放着家传的手艺,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还在骂。
儿子再也不怕爹骂了,先是出去偶尔夜不归宿,后来就十天半月不回来。终于回来了,却让爹打造一批铁叉,说游客要亲自去河滩体验叉鳖。打铁叉是小活,用不着儿子抡大锤子,他一个人能干,干着腰也不疼了。他打造了四十个铁叉,儿子和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久,儿子又订新货了,说是他们在临河岸上修三千米木头长廊,钉子的需求量很大。张铁匠再生炉火,开始打造钉子,叮叮当,叮叮当,白天打,夜里还点了灯打。这天下雨,铁匠铺外边的场子上积了水,雨还下着,水面上的雨脚像无数的钉子在跳跃,张铁匠突然就不打了。他耷拉着脑袋坐在里间屋去吃烟,里间屋黑咕隆咚,他就想在黑暗里,不愿见外人,自己也见不得自己。儿子回来了,还领着一个人。儿子给爹介绍这是他的合伙人,张铁匠看了一眼,没搭理。儿子问爹生谁的气了,张铁匠说他生自己的气。儿子说他们是来收货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钉子?张铁匠说:不打啦!那合伙人说:咋不打啦?我们急需的,货款都带来了。张铁匠说:丢先人哩,我这么大的铁匠,就打这些小零碎?他摊开手,脸色十分难看。合伙人却嘿嘿地笑,说:这有啥呀老爷子,发明了火药还不是做鞭炮吗?只要能赚钱,打啥还不一样啊!张铁匠一下子火了,扑过来一脚把火炉蹬倒,又一脚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红炭在水里吱吱冒烟,他老牛一样地呜呜,哭鼻子流眼泪。
张铁匠到山上去看父亲和爷爷。父亲是一个墓堆子,爷爷是一个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来往远处看,能看到白芦峪河是一条线。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铁匠铺,拿了挂在墙上的唢呐,这是儿子的唢呐他不会吹,开口唱起小时候学会的山谣,唱得不沾弦。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
(有删改)
文本二:
虽然贾平凹说,“农村的这场变革,严格地说,还正在进行,一切还未有定规,而未有定规的形势下硬定规出人物,那只能导致产生新的框式,落入新的俗套。”但是,在这些作品中还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这一种模式就是社会的变革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革与古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伦理价值观的冲突。
(节选自汪政《论贾平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石坡村牛和狗的生存状态,后文则写村子里牛和狗都没有了,可以看出石坡村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B. 小说中对于新打造铁具的具体罗列,既表现出张铁匠的高超技艺,又表现出作者对于农村生产工具及劳作方式的了解。
C. “张铁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却要问:哪个村的?”这一情节表现出张铁匠对手艺的自信,同时期待获得他人的称赞。
D. 文中张铁匠的儿子从小就是个笨家伙,因此张铁匠经常骂儿子,表现出张铁匠对儿子的不满,气恼他不能子承父业。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语言特点表现为表述口语化: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人物的特点,
B. 小说开头运用环境描写,描绘了石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营造了和谐宁静的氛围。
C. “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而蚊子似的”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灵动逼真。
D. 小说的结尾写张铁匠站起来往远处看,看到弯处是镇街,表明他面对城市化的无力感,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8. 文中多次提到铁匠铺的敲打声和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提到“一种模式和两组人物”,请结合文本一来理解“两组人物”并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文章开头写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整个后晌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②通过张铁匠对司家弹棉花店的态度,丰富了张铁匠的人物形象。他看不起司家,为打铁这一手艺自豪;铁匠铺没落后,又通过司家弹棉花的声音,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③结尾处写弹棉花店的声音越来越细小,和铁匠铺的没落一致,深化了文章主题,引发人们对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深思。
9. ①张铁匠:传统保守而又执着,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感到骄傲,对这一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他认为铁匠打钉子是“丢先人”的事情,却又不能改变什么。他代表的是坚守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往乡村生活方式的一组人。
②张铁匠的儿子:善于并乐于接受新事物,希望通过新事物去改变自身、父亲以及打铁的现状。他让父亲打铁叉、打钉子,寻找父亲的传统手艺和现代需求的结合点。他代表的是积极接受新事物,适应时代潮流,善于改变的一组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文中张铁匠的儿子从小就是个笨家伙,因此张铁匠经常骂儿子”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爷爷是铁匠,爹是铁匠,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他问儿子”可知,应是张铁匠的儿子向往外面的世界,不能安心打铁,才使得张铁匠生气。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说法有误。“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应是用了比喻,把弹棉花的声音比作蚊子声,以体现弹棉花店同样的衰微。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结构看,结合“东头的铁匠铺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头的弹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作响,整个后晌石坡村都在软硬相间的声音里”可知,开头写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整个后晌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从塑造人物看,结合“但是,张家看不起司家”“而西头弹棉花店里的嗡嗡声依旧。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可知,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张铁匠,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司家是瞧不起的,他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打铁就是技术活,为自己打铁这一手艺自豪;写张铁匠对弹棉花的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以此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
从表现主题看,结合“西头弹棉花店里好像还有嗡嗡声,也已经不是火把燎着蜂巢漫天轰鸣,而蚊子似的,声愈来愈细,愈来愈小”可知,弹棉花的声音越来越小,铁匠铺也没落了,小说以此反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原文中,张铁匠与其儿子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冲突,他们就是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组人。
根据原文“张铁匠抬头看到远处的梁背上过来了人,说:把那些货都挂出来!新打造的扎锨、铲锨、板镢、犁铧、齿耙、镰刀、钢钎、撬杠以及碾滚子梿枷轴,解板的长锯,锥子夹子钩子钉子,齐齐挂了铺门两边的木架上和摆了木架前的摊位上”“这使张铁匠恨恨不已……这不会长久的,是农民嘛能不种地?种地能不用农具?咱多打些铁货放着”可知,面对传统的生存方式遭受冲击,张铁匠选择了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现代生存方式的拒绝。而铁匠铺由红火到没落,无人问津,到最后儿子牵头做生意,为张铁匠拉来一些零碎的生意,可是张铁匠觉得自己浪费了自己的手艺,不愿做。但结合原文“村子里已没了牛,连狗都没有了,来买锨、锄、镢头的越来越少,而齿耙犁铧、钢钎、撬杠几乎无人问津。铁匠铺的炉火再不日夜通红,大锤子小锤子的敲打声,响一会儿就消停了”“那线的拐弯处是镇街,更远更远的云外是县城省城吧”可知,面对时代洪流的变化,张铁匠虽不愿意,却也毫无办法。张铁匠无疑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一人物承载着作者对乡村文明的深深的爱恋。小说反思以张铁匠的铁匠手艺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文明被现代文明冲击的问题,张铁匠想要把手艺再传下去,表达了对传统乡村文明的坚守。
结合原文“张铁匠也打二十年铁了,要把手艺再传下去,儿子却越来越心不在焉……他知道儿子受了诱惑,强压着没有让儿子外出,而儿子要么吊个脸,要么消极怠工”“儿子每天一早往镇上跑,天黑才回来,说县政府在发展旅游产业,镇街都开始改造老铺面房了,他和人正谋划着做些生意”,可知铁匠的儿子选择了抗拒,并很快响应县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倡导,积极投入新的生活方式之中。而且,他的观念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因此,以张铁匠儿子为代表的一类人,展现了现代文明给乡村未来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心中有着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憧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欲大举伐汉,朝臣多以为不可,独司隶校尉钟会劝之。昭谕众曰:“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乃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征西将军邓艾以为蜀未有衅,屡陈异议;昭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谕之,艾乃奉命。
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司马昭斩以徇。
汉人闻魏兵且至,乃遣廖化将兵诣沓中,为姜维继援,张翼、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为诸围外助。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兵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维遂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遇廖化、张翼、董厥等,合兵守剑阁以拒会。
钟会进军至涪,遣胡烈等追维。维至郪,得汉主敕命,乃令兵悉放仗,送节传于胡烈,自从东道与廖化、张翼、董厥等同谐会降。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于是诸郡县围守皆被汉主敕罢兵降。钟会厚待姜维等,皆权还其印绶节盖。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
B. 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
C. 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
D. 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魏晋时将军下设司马,掌管军务,职责同《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
B. 剑阁,地名,三国时期为蜀汉领地:此地易守难攻,成为军事上的重要关隘。
C. 敕命,命令,多指国君的诏令。后来也指授六品以下官位的命令。文中指前者。
D. 印绶,印,官印,图章。绶,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戴在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昭想要攻打蜀汉,除了钟会支持外,魏国朝臣多不认可。但是司马昭还是通过分析形势,坚持了自己的主张。
B. 面对魏国的进攻,蜀汉派廖化率兵前往沓中作姜维的后援,派张翼、董厥等人前往阳安关口作各外围的援助。
C. 邓艾分别派遣王顾、牵弘、杨欣力战姜维,姜维听闻钟会已进入汉中,紧急退军,被杨欣在强川口追上打败。
D. 钟会进军涪县,派胡烈等人追击姜维。姜维认为蜀汉多次失利,已无法抗衡,于是与廖化等人到钟会那里投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
(2)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
14. 司马昭攻打蜀汉,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军队从洛阳发兵,大赏全军将士,列队誓师。
(2)他们强弱不同,魏国人的智谋又胜过蜀国人,魏国乘其危难而攻伐,大概战无不胜。
14. ①司马昭形式分析正确,并坚定地坚持了自己的主张。
②邓艾布置军队大胜姜维。
③汉主命令蜀汉将士投降。
④司马政权得到了民心。
⑤蜀汉朝政混乱,人民劳顿兵士疲惫,并蜀汉当权的智谋还不如司马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从平定寿春以来,已经六年没有战事了,我们要整治军队去攻打两个敌国。如今吴国土地广大而地势低湿,攻打他施展兵力较为困难,不如先平定巴蜀。
“自定寿春以来”做时间状语,一般单独成句;“息役六年”中,“六年”是“息役”的补语,故应在“息役”前断开,排除AB;
“差难”作补语修饰“用功”,其间不能分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职责同《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错误。“江州司马”,唐朝官名,州衙佐官。州的长官称刺史,其佐官在唐中叶以后,多置司马。其位多以贬官充任;如系贬官者,不参与公事,等于闲住。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姜维认为蜀汉多次失利,已无法抗衡,于是与廖化等人到钟会那里投降”错误。原文“维至郪,得汉主敕命,乃令兵悉放仗,送节传于胡烈,自从东道与廖化、张翼、董厥等同谐会降”可知是得到汉后主的命令才投降。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军发洛阳”,省略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军于洛阳发”;“军”,军队;“赉”,奖赏;“陈”,列队。
(2)“因”,乘机;“危”,危难;“殆”,大概;“克”,战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第一、二段可知,司马昭形式分析正确,并坚定地坚持了自己的主张。
由原文“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维闻钟会诸军已入汉中,引兵还,欣等追蹑于强川口,大战,维败走”可知,邓艾布置军队大胜姜维。
由原文“维至郪,得汉主敕命,乃令兵悉放仗,送节传于胡烈,自从东道与廖化、张翼、董厥等同谐会降”可知,汉主命令蜀汉将士投降。
由原文“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可知,司马政权得到了民心。
由原文“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可知,蜀汉朝政混乱,人民劳顿兵士疲惫,并蜀汉当权的智谋还不如司马氏。
参考译文:
司马昭想要大举讨伐蜀汉,朝臣们大都认为不可,只有司隶校尉钟会赞成。司马昭告谕众人说:“自从平定寿春以来,已经六年没有战事了,我们要整治军队去攻打两个敌国。如今吴国土地广大而地势低湿,攻打他施展兵力较为困难,不如先平定巴蜀。三年之后,就顺流而下,水陆并进,这就是春秋时晋献公先灭虢国再乘势攻取虞国的那种形势。”于是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征西将军邓艾认为蜀国没有可乘之机,屡次陈述不同意见;司马昭让主簿师纂担任邓艾的司马去给他讲明道理,于是邓艾也就奉命行事了。
秋季,八月,军队从洛阳发兵,大赏全军将士,列队誓师。将军邓敦说不能去讨伐蜀国,司马昭就把他杀了示众。
蜀汉听到魏兵将至,就派遣廖化率兵到沓中作姜维的后援,派张翼、董厥等人到阳安关口帮助各个外围据点。邓艾派遣天水太守王颀直攻姜维营垒,陇西太守牵弘在前面阻截,金城太守杨欣奔赴甘松。姜维听说钟会诸军已经进入汉中,就领兵返回,杨欣等人在后面紧追至强川口,激烈交战,姜维败走。姜维于是退至阴平,聚集军队,想要奔赴关城;还没到达,听说关城已破,于是退兵奔向白水,遇到了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兵合一处据守剑阁以抵御钟会。
钟会进军到涪县,派遣胡烈等人追击姜维。姜维到达郪县,得到汉后主的命令,于是命令士兵都放下武器,把符节传送交给胡烈,自己从东道与廖化、张翼、董厥等一起到钟会那里投降。将士们都十分震怒,气得挥刀砍石。至此各郡县和驻点的部队都接到汉后主的命令而罢兵投降。钟会给了姜维等人优厚的待遇,把印绶、符节、车盖等都暂时还给了他们。
魏国伐蜀时,吴国有人对襄阳人张悌说:“司马氏得到朝政大权以来,国内的大乱屡次出现,百姓还没有归服,如今又费尽辛劳去远征,他会败于没有时间休整,怎能取胜?”张悌说:“不是这样。曹操虽然功盖中原,百姓们畏惧他的威严却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继承他,刑罚苛繁劳役沉重,驱使人民东西往来奔走,没有一年安宁过。司马懿父子累世立有大功,废除对百姓烦琐苛刻而实行对百姓较为平和有利的政策,为百姓谋划着想而解救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顺他已经很久了。因此淮南出现三个叛逆,而腹心之地不受惊扰;曹髦被杀而死,四方也没有引起叛乱。而且能够任用贤能,使他们各尽其心,所以他的根基是很牢固的,奸计也得以实现了。而如今蜀国却是宦官专擅朝政,国家没有政策法令,而且穷兵黩武,人民劳顿兵士疲惫,竞争于外利,不加强防务。他们强弱不同,魏国人的智谋又胜过蜀国人,魏国乘其危难而攻伐,大概战无不胜。唉!魏国得志,是我们的忧患。”起初吴国人都取笑他的话,到魏国取胜后才信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南宁驿①
傅若金
岁晚驱驰忆帝京,北风回首重关情。
中天日月回金阙,南极星辰绕玉衡②。
父老尚烦司马檄③,蛮夷须用伏波④兵。
也知文德能柔远,传道新恩欲罢征。
【注】①)元顺帝三年,傅若金奉命出使安南(今越南),虽情况复杂,他仍出色完成任务。②玉衡,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亮星。③司马檄,司马相如受汉武帝委派前往巴蜀安民,作《巴蜀檄》。④伏波,指汉伏波将军马援,曾带兵镇压南方少数民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岁晚”点出时间,“北风”即冷风,呼应“岁晚”,烘托诗人凄凉的心境。
B. 颔联对仗工整,富有深意,“中天日月”和“玉衡”比喻当时鼎盛强大的元帝国。
C. 颈联运用司马相如和伏波将军的典故,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用典精当,
D. 欧阳玄赞傅若金“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而本诗正印证了这种评价。
16. 本诗的颈联和尾联内容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不矛盾。颈联虽然表达了征服蛮夷需要像伏波将军马援那样的人,但也表达了百姓对战争的厌恶;而尾联则提出了采用文德教化的方式使远人归附的主张,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战争。由此可见,二者并不矛盾。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烘托诗人凄凉的心境”错,诗人是奉命出使安南,有建功立业的抱负;“北风”来自国都,令诗人起了故园之思,但并非凄凉心境。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应回答“不矛盾”。然后分析诗句意思,最后指出为何不矛盾。
颈联“父老尚烦司马檄,蛮夷须用伏波兵”,意思是百姓经历了战争的残酷,还在厌烦司马檄,要想制服蛮夷还得需要像伏波将军马援那样勇敢善战的人。其中司马檄,指的是司马相如受汉武帝委派前往巴蜀安民,所作的《巴蜀檄》,因为有檄文就代表可能会发生战争,一个“烦”字写出百姓对战争的厌恶。而蛮夷难以降服,只能依靠像马援那样的将军来镇压。此句似乎意味着想要使用武力镇压安南。
尾联“也知文德能柔远,传道新恩欲罢征”,意思是朝廷知道采用文德教化的怀柔政策也能够征服远人,不一定非要使用武力,因此让我来传播皇帝的恩泽,想要避免战争侵害百姓。其中“文德”“柔远”是孔子对于治理百姓的观点,主张“远人不来,则修文德以来之”。这就表明了朝廷主张,并不想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而希望能够和平解决矛盾争端。
由此可见,二者并不矛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近,直接提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2)唐朝诗人王绩在《野望》中写道“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其中“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曾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本学期教材中就有描写秋天悲凉之景的诗句,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 绕树三匝 ④. 何枝可依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渚清沙白鸟飞回(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须臾”“匝”“猿”“渚”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经十分珍爱希腊断臂的维纳斯,可相形之下,那毕竟是人工的雕琢,即算_____①_____吧,也不过师造化而已。而羞女山呢,她不仅有_____②_____的形体,还具备着豪放、坦荡的气质和神韵。她得天独厚的魅力在于:她是大自然的杰作,她是大地的女儿。她就是造化本身,这正是古往今来一切艺术家苦心追求的,然而却是_____③_____的!她露宿苍天之下,饮露餐风,同世纪争寿,与宇宙共存,她才是真正的艺术、永恒的艺术!
从那汩汩的山泉——羞女醇甘的乳汁里,从那山径之上听到的羞女的突突的心音里,我早已感到了她生命的存在,要不,羞水怎会那样甘醇,羞山女子怎会那样娇美,羞山地区怎会有“民淳俗美”的古风流传至今呢?
啊,羞女山,你不只是女神偶像的山,你是一种温暖,一种信念,一种感化的力量!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与文中破折号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百合花》)
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C.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荷塘月色》)
D.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荷塘月色》)
【答案】18. ①栩栩如生 ②惟妙惟肖 ③可望而不可即
19. 排比,连用三个“……怎会……”句式。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烈;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和反问语气,突出了山泉对人们和民俗的养育作用。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形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的形象生动,可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第二处,语境羞女山形体逼真,可用“惟妙惟肖”。形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
第三处,语境指高超的艺术境界很难达到,可用“可望而不可即”。可望而不可即:形容看似可以到达而实际上很难达到或不能接近。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羞水怎会……,羞山女子怎会……,羞山地区怎会……”连用三个“……怎会……”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形式上,句式整齐一致,增强了节奏感;内容上,“那样甘醇”“那样娇美”“古风流传”以及“怎会”的反问语气,突出了山泉对人们和民俗的养育作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
A.语音中断;
B.标明作者;
C.意思的转折及转换;
D.解释说明。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有精读,有略读。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精读。略读看上去不求甚解,但对于一个于文字敏感的人而言往往能从字里行间慧眼识珠。
除了精读、略读,还有需要我们关注的就是误读。误读也分不同情况。比如我少年时就读过一些经典,那时觉得自己好神气:后来发现,好多其实根本就没读懂,与作家和作品所要阐释的本意背道而驰。除了像我这种误读的情况,还有另外一种误读,这就是伴随“知识经济”浪潮应运而生的“阅读胶囊”。它针对人们普遍希望快点提升、快点成功,各种书籍被提炼成一粒粒“胶囊”贩卖给读者,即“二手阅读”。我对这种“阅读胶囊”的疗效实在存疑。试想,当一部百八十万字的巨著被浓缩成一粒胶囊,像速效救心丸一样让你吞下,它可以救急,比如有朋友谈论这部作品时你可以插几句嘴,但也顶多表示你知道这部作品而已。
2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场,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胶囊”是用明胶制成的囊状物,内装药物,便于吞服。“阅读胶囊”就得名于此。请结合材料分析两者的相似点。
【答案】21. 它针对人们普遍希望快点提升、快点成功的心理,把各种书籍提炼成一粒粒“胶囊”贩卖给读者,即“二手阅读”。
22. ①“胶囊”内装药物。“阅读胶囊”是将书籍内容进行浓缩。②“胶囊”体积小,便于吞服。“阅读胶囊”容量减小,可以救急。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语句有两处语病:
(1)“针对人们普遍希望快点提升、快点成功”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后加上“的心理”;
(2)“各种书籍被提炼成一粒粒‘胶囊’贩卖给读者,即‘二手阅读’”结构混乱,可改为“把各种书籍提炼成一粒粒‘胶囊’贩卖给读者”。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阅读胶囊”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胶囊”具有相似性。
相似点:“胶囊”的用途是盛放药物,而“阅读胶南”是将各种书籍的内容进行提炼浓缩。
制作“胶囊”的作用是便于吞服。而制作“阅读胶囊”是为了迎合人们普遍希望快点提升、快点成功的心理,但是作用实际不大,只能像速效救心丸一样让你吞下,它可以救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沈阳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城市,在这些英雄的精神及其创造的英雄历史中,有三种精神谱系与沈阳血肉相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它们既有着独立的属性,又互为影响、传承,几乎串联起了沈阳近百年的英雄历史。
近日,住建部选取包括沈阳在内的24个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积极探索建筑业转型发展新路径。试点城市的主攻方向包括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建筑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形成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建造方式。
百度百科对“沈阳”的介绍中有以下关键词语:“清朝发祥地”“共和国装备部”“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鸡架之城”……
作为城市的一员,你可能因为土生土长而与它血脉相通、荣辱与共:你也可能因为走近它而心生欢喜,愿意去寻找和记录属于这座城市的新的声音与力量。
学校计划举办以“讲好沈阳故事,传递沈阳能量,助力沈阳发展”为主题的校园论坛,请你围绕上述材料,并结合自身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介绍了英雄城市沈阳的过去。在沈阳的发展历程中,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等精神谱系,伴随着沈阳成长,也使得沈阳具备英雄精神,成长为一座英雄城市。材料第二段,则介绍了沈阳的现代史。住建部在沈阳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积极探索建筑业转型发展新路径,正说明沈阳不仅仅拥有过去,也可以在科技与经济发展探索转型中拥有光明的未来。材料第三段所介绍的百度百科对沈阳这座城市的介绍,正是对沈阳过去历史与未来发展的最好见证。而想要促进沈阳的未来发展,不能仅仅只靠国家的扶持、老一辈的沈阳人,更应靠我们这些未来的沈阳人。因此,材料最后一段所讲的,正是沈阳青年应承担起的责任。
试题要求围绕“讲好沈阳故事,传递沈阳能量,助力沈阳发展”这一思想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对此,写作时,可以首先结合材料前三段,介绍沈阳源远流长的古代历史,或缅怀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时期沈阳的悲壮历史,说明沈阳历史中传递的是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劳模精神等精神能量,其次可介绍沈阳的当下发展,说明沈阳不仅拥有英雄的精神能力,也拥有与时俱进、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而要传递沈阳的精神能量,助力沈阳发展,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少年,应当勇敢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用自己的科学文化、思想品质,使沈阳发展更上一层楼。
立意:
1.传承沈阳英雄精神,助力沈阳发展。
2.讲好沈阳故事,依靠我辈青年努力。
3.沈阳的能量,不仅在于英雄过往,更在于积极面向未来。
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共7页。
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