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1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2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3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4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5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6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7页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知识目标,认识与实践,阅读与思考,疑难解析,总结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辩证唯物论 第2课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认识论 第4课 认识、实践、真理
    唯物辩证法 第3课 联系、发展、矛盾
    社会历史观 第5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
    价值观、人生观 第6课
    唐朝画家戴蒿画了一幅《斗牛图》,恰巧被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不禁大笑。 戴蒿问牧童为何大笑,牧童说:“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绝不会竖起”。 戴蒿听后惭愧说道:“我对牛的认识还不如一个小牧童”。
    思考:小牧童怎么知道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的呢? 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的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实践的结果。科学精神:明白人们只有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准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公共参与:结合中国的飞天成就,坚持科学实践观,激发对祖国的自豪之情。
    1.明确认识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和特点,能够区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不同类型。2.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实践观。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议题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总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
    (一)认识的含义及其阶段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
    人脑 对 客观存在 的 主观映象。
    意识和认识的区别:①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②意识是主动或被动,认识一定是主动的。
    我认为“认识”就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探究问题:上图中哪些认识是感性认识?哪些是理性认识?
    苹果砸到我的脑袋,痛!
    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到的我国人口、生育率、人口结构等各项数据;
    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对数据的相关分析解读: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提炼总结人口老龄化等概念;推测2050年我国人口状况; ……
    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身材高大、有酒窝、短头发、声音洪亮)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外在特点的综合)
    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想起好朋友就能想到这个特点)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同类事物的共性、一般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热情、自信、严谨、吝啬、自我)
    在概念基础上对事物的区分和识别(领导力强、文采出众、能言善辩、擅长体育)
    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维活动。(未来会成为律师)
    (3)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你知道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应对政策是什么吗?
    思考:人口政策的实施属于什么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包括三层含义: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②实践是以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这意味着实践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补充: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思考:如何理解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人训练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3.学生学习新发展理念,提高思想认识。4.老师讲课5.建造港珠澳大桥6.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国务院机构改革8.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
    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归纳属于什么形式?
    变革社会的 实践
    停留在人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不是实践
    实践的主体是人,大猩猩不是实践的主体
    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
    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耕地种田等)
    (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社会科学实验,如高考改革试点等
    在阶级社会 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提示: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团队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由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组成。他们进驻天和核心舱后,将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并充分利用舱内实验柜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 “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结合材料,说明“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活动是如何彰显实践的特点的。
    外太空、航天器、广大航天人,这些载人航天活动的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整个载人航天活动也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开展“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活动的目的是建造天宫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神舟十四号”发射升空是载人航天的第23次飞行任务,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是我国航天团队精诚合作、共同努力的成果。
    绕地球航行的宇宙飞船受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是宇宙飞船能够绕地球航行. 宇航员也受万有引力,也是用来提供向心力的,所谓的失重是不需要其他物体来提供支持力.
    实践活动受客观规律制约
    (1)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注:与人的认识活动相区别。不能随心所欲。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2年的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验证空间站支持乘组轮换能力,实现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轮换;开展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安装与调试,进行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进行空间站日常维护维修;验证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常态化运行模式 。
    神十五承载的具体任务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何区别?说明实践有何特点?
    (2)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等
    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区别
    我国的航天事业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的共同努力,才变得越来越好,取得了这般成绩,神舟十四号的刘洋等三位航天员还在天上。 又迎来了神州十五号的3位航天员又即将出发的好消息,就在大家好奇会由哪三位组成,官方发布了神舟十五号的3位航天员正式亮相的消息。
    我国的航天事业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的共同努力,说明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3)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等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注:强调“合作”,与孤立的脱离社会的活动相区别
    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准确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
    4.强调“合作”(相互联系)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2.如果材料强调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能动性;
    3.强调历史(时间)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
    1.如果材料强调“主体”“对象”“手段”“结果”等,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正确区分实践的三个特点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A. 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 医生治病 D. 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2.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我国通过制定“十四五”规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   )  A. 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五号”拍摄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A.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 实践具有能动性 D. 实践具有预见性
    从西红柿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间接经验:通过读书学习或从别人 那里获得
    名言: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⑤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面。”“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
    运用上述观点,结合生活事例,说明是什么力量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判断:哪些名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
    《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辩”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思,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看法。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 怎样才能说清楚?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如果认识与实践产生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真金不怕火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知识拓展: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的谚语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
    区别: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4.学然后知不足 5.学以致用 6.真金不怕火炼 7.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判断:以下句子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哪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从哪里来);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如何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检验标准是什么);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到哪里去)。
    总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强调认识“从旧到新”(深化发展)
    强调认识要回归实践、 服务于实践
    材料一: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后成功研制出优质杂交水稻;材料二: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为大家都可以吃饱饭,袁隆平团队先后研究出“三系法”、“两系法”海水稻等杂交品种。经过日复一日的科学实验,最终成功实现从平均亩产500公斤到现在亩产超过1500公斤的飞跃。材料三:袁隆平最初的雄心壮志是“既然学了农,就应该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如今不仅成功实现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还保障了世界粮食安全。 结合视频与材料分析,杂交水稻的研制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能促进实践的发展;(2)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①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②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本课原理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总结: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含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与联系
    含义形式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题中不同时期人们对河流的认识不同,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同时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故①③入选。②④选项观点错误,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但认识不是实践的动力,而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理性认识,故排除。
    2.四川三星堆因为神秘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通过专家考古发现,三星堆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这一考古成果表明( )①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个理想世界 ②经过了专家检验的认识都具有真理性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揭示历史之谜 ④通过对遗址的考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了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研学旅行的理由是( )①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研学旅行能促进学生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③研学旅行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④学生可在研学旅行的亲身实践中学习和验证书本知识 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年6月4日,神舟十四号发射成功,将三名宇航员运送至天宫空间站,开启为期半年的空间实验活动。近几年来,“长征”“神舟”“嫦娥”“天宫”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见证了中国航天一次次的跨越,也不断标注着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高度,中国航天工程在飞向太空的一次次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工程管理模式和方法;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这些丰硕成果又为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教学课件ppt,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认识与实践,知识延伸,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文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四课知识结构,认识与实践,认识的含义,●知识点拨,实践的含义及形式,1实践的含义,P49二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图片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没礼貌的一代,消极叛逆,对金钱没有概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是什么,对号入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