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
展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自然之趣”,本首诗写了山间傍晚的景色。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首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的动态描写,衬托山间傍晚的幽静。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古诗词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数量,但是普遍不深厚。学生古诗词背诵不是问题,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普遍不高,尤其诗句的感悟和鉴赏能力需要提升。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借助景物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3.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解读诗题
(一)习旧知
1.导入:读诗词,读人生,读绝妙华章中的点墨寸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了解旧诗歌的一些知识,旧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词曲。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介绍五言和七言的知识。出示四首古诗化抽象为直观,巩固知识。《山居秋暝》是哪种文体?(五言律诗)
2.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明确本诗属于五言律诗,引导学生了解五言律诗的结构,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二)解诗题
1.出示题目《山居秋瞑》,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说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居是什么意思?山居点明地点,秋瞑点明时间(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题目的意思是:居住的终南山秋天傍晚的景色。
拓展:住在山里叫山居,住在村子里叫村居,异国他乡叫客居。住在山里不让别人知道,隐居。王维隐居在终南山的辋川别业。
2.这首诗的题目告诉我们时间和地点,古诗的题目经常会告诉我们时间或者地点。出示诗题《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作证。
【设计意图】解读题目才能更好地解读古诗,解读诗题的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二、品读诗文,想象画面
(一)初读诗文,读出节奏
王维在终南山的辋川别业里,在山居秋暝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写在这首诗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1. 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朗读全诗)
2.古诗的节奏主要根据音韵和词意来划分。根据同学读,划分节奏(二三节奏)。格律诗的三字结构,后三个字比较稳定。后三字稳定结构举例:床前/明月光。月落/乌啼/霜满天。(朗读全诗)
3.找出韵脚。平长仄短的原则,韵脚是平声字,读音稍微延长。(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一首古诗,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韵味,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为后面读出感情做好铺垫。
(二)再读诗文,想象画面
1.出示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找同学读一读,说一说首联写了什么内容?(新:第一层含义是新近下雨,第二层含义是空气清新如洗。)再读一读,有什么发现?(呼应诗题)从哪里看出来的?(空山 晚来秋)
2. 出示颔联和颈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在书上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一:严格意义上的律诗,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
发现二:颔联写景,颈联写人。
景----明月 松林 清泉 山石 竹林 青莲
人----浣女 渔夫 王维
发现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耳闻有目见。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写竹喧,莲动,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声音才被发现。只闻声音不见人,更能体会山中的空旷、幽静。
归浣女--浣女归 ;下渔舟--渔舟下。
发现四: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翠竹、青莲,这些景物都是纯洁美好的象征,浣女和渔夫也是勤劳淳朴的象征,无论景还是人,都是王维高尚情操的写照。
一片自然风景的描写,就是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我们能够从诗人选取的景物中看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王维和孟浩然是好朋友,也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他们以善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而闻名,被后人成为“王孟”。出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体会山水田园派诗人,通过描写幽静的景物来反映宁静的心境。
●苏轼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同学描述画面。
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组成了一幅图,这幅图的名字叫“山居秋暝”。(呼应诗题)
指导朗读:静态的读的轻缓,动态读得活泼。读出事物,读出人物,读诗最高的境界,要读出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对古诗深入赏析,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山林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你想住在这个地方吗?为什么?
三、构建话题,理解“自可留”
(一)立足本篇(共情):面对如此美好的山林景色,王维的想法是什么?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先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引出诗眼“留”,介绍诗眼的知识。春芳和秋景有什么关系?(呼应诗题)
(二)引发疑问(近人):《招隐士》曰:“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王维最后一句诗由此而来,可是王维为何反其道而行?合作学习,阅读资料,认真讨论,汇报交流。
这个环节,通过学习王维的生平资料,了解王维写这首诗的背景,体会王维想表达的意境。(王维厌倦官场,想回归自然。)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只有读懂诗人,才能读懂诗句,此环节引导学生了解王维生平,了解诗人写这首诗时半官半隐的背景,真正体会古诗意境。
(三)拓展他篇(定格):王维此时创作的诗歌中有一个字频频出现----空。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再看本首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从一个又一个“空”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板书“空”)
为什么山林中有这么多景物,王维却说是“空山”呢?(人心空则山空)
(四)知心明意(会意):
1.山雨初霁,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洁净,王维不禁感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所以王维感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山里生活远离喧嚣,快乐怡人,所以王维感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总结:空而不虚,空而不寂,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也让诗人王维更加坚定了“留”的信念。全诗以“空”字开篇,以“留”字结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山居秋暝”的内涵。(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留”字是诗歌情感的发力点,以此建构话题“为何留”。在感受山林景美的基础上,切入相反观点,拓展有“空”字的相关诗句,更为深入地理解诗人,学生体悟“自可留”的内涵。
四、唱响古诗,传承文化基因
师总结:我们学习古诗,可以把古诗读成画面,也可以诗、画、乐结合起来,享受文字美、画面美、音律美,让我们一起唱响《山居秋暝》。(出示诗画乐结合视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诗、画、乐充分融合,古诗、图画、音乐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由诗入心,实现高品质学习。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共3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共3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学会诵读,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下任务,合作探究,集体朗读全诗,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