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展开《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故乡 “挚痛”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 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读与知识了解
1.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从关东平原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两个角度说说感受。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
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
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备解:关东平原的特点一富饶美丽、犷悍怪诞、充满生机、自由奔放、野性雄健、原始自作者的情感--对故乡的赞美、欣赏、怀念,情感的真挚、深厚、热烈,抒情的豪放、奔涌、不可遏制.....
2.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
(1)写作背景:白桦树、马群、高梁、黑土、群山、煤块、狐狸、...都是寻常的景与物,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无比鲜活生动。因为这里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特殊的历史背景。这段文字写于1941年,对于东北而言正是“九八”事变十周年,当时的东北已经彻底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全中国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且正处在最艰难的阶段,举国之内哪里来得富饶美丽、自由雄健!所以作者的“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都是回忆,是对“九一八”之前的美好河山的回忆。因为现实中的山河已破碎,才愈显得回忆中的美好。作者因此才在文字中表达出无穷的赞美和怀念,这背后藏着的正是无穷的愤恨和苦痛。
(2) 作者:端木蕻良,辽宁人,本名曹汉文、曹京平,“端木蕻良”是笔名,“蕻良”正是“红高粱”中“红”与“梁”的同音异体字。东北沦陷后,-批文学青年在关外流亡,无法归乡,端木蕻良就是其中一位,他用这个名字表达的正是对家乡的深情。1941年,作者流亡香港,而香港也正在遭受日军的轰炸,作者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抒情散文, 献给被蹂躏的故乡,也献给被侵略的祖国,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3.给出自读指导。
(1)以上这段文字就是从这篇文章中节选的。请同学们翻开书,在课文中将这段文字勾画出来。
(2)请同学们思考:老师为什么将这段文字排列成了诗行的形式?
备解:这段文字有韵律感,个别语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有诗的意境,具有诗歌的美感。
(3)自读指导。这是一篇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抒发个人的情感。这段文字中,作者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这就叫作借景抒情。同时借助形象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效果。抒情散文的语言一-般都具有 音律优美的特点,像诗歌一一样。这是篇自读课文,老师给出一-些阅读抒情散文的建议,那就是:体会作者的情感,了 解抒情的方式,感受语言的特点。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但是教师要给出自读指导。
设计意图:以这个版块设计从课文核心语段导入,直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作者情感的表达及抒情方式的运用、语言诗化的特点。这样能够高效、快速地进入课文,同时使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介绍成为理解文段的一种需要, 而不是为了介绍而介绍。
二、通读与文章理解
1.理解文意。
学习任务:自主通读全文,借助旁批理解文意。
(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学生对文旁给出的阅读提示性思考题要有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每个小组要在下一个环节中承担其中一个问题的主讲任务,其中第一个问题已经在“导入”部分解决,可以忽略)
学生任务: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思考讨论的成果。每组造派一名同学,对承担的问题进行成果分享)
版块重点:
(1)“我”的“誓言”是什么?
备解: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一或 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2)文题“土地的誓言”如何理解?
备解: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3) 大声读-读“我”的“誓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个角度:作者的情感、抒情的方式、语言的特点等方面)
备解:
“必须回去”“要回”“一定会回去”“必须”
这些词语表达出作者坚定的语气和回故乡的决心。
“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没有人能够忘记她”一离开故 乡的被迫和无奈,对故乡魂牵梦绕、不能割舍的深情。
“必定 为她而战斗”“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或者我的坟前”一为故乡而战斗, 为了保护她可以献出生命。
“地”心 这个词语把故乡拟人化了, 故乡就是自己的母亲,表达出血肉相连的亲情。
(4)从作者对故乡的称呼变化中(“她”与“你”)体会抒情方式的不同。
备解: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全文-直用第三人称"生”;唯独此处用了第二人称“你”。人称的变化实际是情感变化的结果,人称的改变体现面地说给故乡听,才能表达得更透彻、更真切、更果决。
补充资料:端木萌良1931- 1941年流亡经历。
1931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年底到北平。
1932年:考人清华大学历史系
1933年:参加进步文艺团体,受到迫害,避居天津。
1934年:夏,回到北平。
1935年: 12 月底离开北平赴上海。
1936年: 1月到南京。年末回到上海。
1937年:夏,从上海到青岛,-一个月后返回上海。9月离开上海到浙江上虞。11月下旬到武汉。
1938年: 2月赴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3月初到西安。4月末回武汉。8月赴重庆。1940年: 1月中旬与萧红乘机离开重庆赴香港。
1941年:在香港。为纪念“九-一八”十周年,创作《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t年间,直没 有能够回到故乡, 也无法回到故乡 ,辗转流亡,一边躲避日军的轰炸和反动势力的迫害,一边进行抗战 文艺创作,深感山河破碎、无以为家。一想到故乡 已经沦陷在8寇铁蹄下十年之久,犹如母亲被欺凌蹂躏,而做儿子的却苟且奔逃,无能为力,这简直让人心碎到能滴出血来。因此,文中才有那么深沉的忧愤、刻骨的思念和坚定的誓言。
备注:在此版块适当时候为学生拓展这段资料。
自读课文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助读资源,教师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更有价值的助读材料,以此实现有效且高效的“自读”。在把课堂阅读与思
设计
考交流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重点问题的探究上
意图
引导学生向“深”、 向“细”思考,这样能有效避免学生自读中可能出现的“读不懂”“ 读不深”“读不透”。
三、选读与赏析表达
1.找关键词,提挈全篇。
学习任务:找出概括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并进行词义辨析理解。
抗战全面爆发,山河沦陷,身在他乡,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 诗人对于故乡的情感就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了。因此,作者开篇直接抒情,用了一个短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具有高度概括性
“挚痛的热爱”,可以看作是全文的情感基调。
“挚痛”词义辨析。
书中给出的解释为“诚恳而深切”,查阅工具书做如下解释:
挚,诚恳。
痛,(1)因疾病或创伤而感觉苦楚(形容词)。如头痛。(2)悲伤,苦恼(形容词)。如悲痛。(3)恨(形容词)。如愤痛。(4) 尽情,彻底(副词)。如痛骂,痛饮。(参考《辞海》)
“垫痛”中“痛”字当作第(2) 解,含有“悲伤”之意。所以“挚痛”的词义理解为“诚恳深切而又悲伤”似乎更为合适。
1934年:夏,回到北平。
1935年: 12 月底离开北平赴上海。
1936年: 1月到南京。年末回到上海。
1937年:夏,从上海到青岛,-一个月后返回上海。9月离开上海到浙江上虞。11月下旬到武汉。
1938年: 2月赴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3月初到西安。4月末回武汉。8月赴重庆。1940年: 1月中旬与萧红乘机离开重庆赴香港。
1941年:在香港。为纪念“九-一八”十周年,创作《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t年间,直没 有能够回到故乡, 也无法回到故乡 ,辗转流亡,一边躲避日军的轰炸和反动势力的迫害,一边进行抗战 文艺创作,深感山河破碎、无以为家。一想到故乡 已经沦陷在8寇铁蹄下十年之久,犹如母亲被欺凌蹂躏,而做儿子的却苟且奔逃,无能为力,这简直让人心碎到能滴出血来。因此,文中才有那么深沉的忧愤、刻骨的思念和坚定的誓言。
备注:在此版块适当时候为学生拓展这段资料。
自读课文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助读资源,教师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更有价值的助读材料,以此实现有效且高效的“自读”。在把课堂阅读与思
意图
引导学生向“深”、 向“细”思考,这样能有效避免学生自读中可能出现的“读不懂”“ 读不深”“读不透”。
三、选读与赏析表达
1.找关键词,提挈全篇。
学习任务:找出概括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并进行词义辨析理解。
抗战全面爆发,山河沦陷,身在他乡,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 诗人对于故乡的情感就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了。因此,作者开篇直接抒情,用了一个短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具有高度概括性
“挚痛的热爱”,可以看作是全文的情感基调。
“挚痛”词义辨析。
书中给出的解释为“诚恳而深切”,查阅工具书做如下解释:
挚,诚恳。
痛,(1)因疾病或创伤而感觉苦楚(形容词)。如头痛。(2)悲伤,苦恼(形容词)。如悲痛。(3)恨(形容词)。如愤痛。(4) 尽情,彻底(副词)。如痛骂,痛饮。(参考《辞海》)
“垫痛”中“痛”字当作第(2) 解,含有“悲伤”之意。所以“挚痛”的词义理解为“诚恳深切而又悲伤”似乎更为合适。
“挚痛的热爱”表达的是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是无比诚恳而深切的,然而此种特殊历史形
鸣一战栗着、愤怒着、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
诵读指导:要有激情,表现自己与故乡血脉相通,无法分割,融为体,似乎周身血液在向外奔涌的感觉。
片段1: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炸蛙,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 空气里都有一 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备解:美丽丰饶。诗样的语言,田园牧歌般的意境。回忆是美的,而日寇恰是美的毁灭者,能激起读者心中的悲愤。借景抒情,以乐景传哀情。
片段2: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一-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备解:呼告。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情感不可遏制地倾泻而出。人称转换,情感浓郁而热烈。
诵读指导:高亢激昂,果决坚定。先转为遥望故里,沉痛悲伤。最后再转为果决坚定,不容置疑,铮铮誓言,掷地有声。
这个版块是通过学生写批注和教师诵读指导的方式,深化对文章的理解。采取选读片段的方式进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批注提倡以关键词形式呈现,
设计意图:诵读之前学生可以据此进行完整的口语表达。备解部分亦以关键词形式记下该语段有可能赏读到的点,教师可据此对学生稍作点拨,以学生表达为主,教师不宜喧宾夺主。
四、课堂结语
在歌曲《嘉陵江上》的音乐背景下,齐诵歌词。
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家人和牛羊。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鸣一战栗着、愤怒着、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
诵读指导:要有激情,表现自己与故乡血脉相通,无法分割,融为体,似乎周身血液在向外奔涌的感觉。
五、布置作业
1.请课后阅读端木蕻良1936年为纪念“九-八” 事变五周年而写的小说《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并写批注,重点写出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写于“九一八”事变五周年,《土地的誓言》写于“九--八”变十周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任意选取一个角度, 写出自己的阅读评价,如文体运用、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
学习并学会写批注是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分配,教学目标,课前导入,积累词语,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播放视频,导入新课,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