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背景资料,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品析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注重观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品析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时安排 2
一、激趣导入:
根据语句,猜出季节
①脚下已经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小草,此时已苏醒了,倔强地把头伸出了地面,虽然只见一点嫩绿,却充满了生机。
②笔直的水泥路上已经盖上了一条长长的白地毯,那么纯洁,那么晶莹,看起来真叫人不忍心把脚踩上去。
③天热得像在火里烤,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沥青马路被太阳烤得软绵绵的。
④走进田野,就像置身于金色的海洋。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天与地也融为一体,到处都是金黄的一色。
⑤石榴花渐渐开放了,绿叶衬红花,美丽极了。远望,它像一片烘烘燃烧的烈火,又像黄昏升起的红艳艳的晚霞。
⑥树林间积着半尺深的枯叶,风一吹,旋转着飞扬起来,又均匀地铺散下去,掩盖了那一条倾斜着盘旋到山顶的小径。
⑦岸边,柳树姐姐垂着头发,仰着头与那位拥有美丽歌喉和黄金羽毛的莺妹妹谈得十分开心。
⑧寒风刺骨,像针一样穿透心灵,这鬼天气,路边的行人已经绝迹了,飞鸟,走兽,消失的无影无踪。
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知道了把握季节特有的景物以及它的特点,就能明确各个时节,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信息,这其中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这篇课文得知。——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二、背景资料:
1、作者: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2、作品:本文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重点是介绍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说明了物候学的特征与本质。作为说明文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浅显明确、简洁生动,同时又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三、整体感知:
1、文体知识:
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引用、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列图表、分类别等
说明语言:
准确性、严密性、简明性、生动性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整体分析:
①概括出物候物候学的概念。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②总结出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③找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④总结出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种的日期;
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四、精读分析
1、找出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
①第3段:作诠释,解释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②第4段:打比方,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作比较,把生物和气象仪器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征。
③第5段:举例子,举了北京物候观测资料判断1962年农业季节晚来的例子,使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④第7段: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⑤第8段:举例子、作比较,连举两例进行比较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⑥第9段:下定义,给出了逆温层的定义,说明了什么是逆温层。
⑦第10段:作引用,引用了英国南部的物候记录,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
2、本文中说明顺序的使用:
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预报农时,安排农作物区划,引种植物,避免侵害——由重到轻的逻辑顺序
整篇文章: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本文说明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的综合运用:
①准确性和严密性:
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左右”一词,表大概和不确定,反而使语言变得准确、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凡是近海的地方。“凡是”一词,表示范围,在范围上的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②生动性和简明性: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地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语言生动性也体现出来了。
衰草连天,一个词就描绘出了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简明性同时体现。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主要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分配,教学目标,课前导入,积累词语,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理清顺序,体会语言,拓读练笔,激情导入,品读课文,体会语言,拓读阅读,学会运用,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