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讲通练透】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通练透】第3讲 辨析修改病句 试卷 17 次下载
-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通练透】第4讲 排序 试卷 14 次下载
-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通练透】第6讲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试卷 16 次下载
-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通练透】第7讲 语法 试卷 16 次下载
-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通练透】第8讲 文化常识 试卷 15 次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通练透】第5讲 修辞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通练透】第5讲 修辞,文件包含第5讲修辞教师版docx、第5讲修辞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学习目标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的修辞手法;2、了解修辞手法各自的作用;3、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学习重点1、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2、学会辨析常见修辞手法学习难点理解并熟练运用修辞手法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策略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为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复习过程中,要尽可能把“网”撒得大一些、复习的要点梳理得细一点,在复习的内容上呈现求全求细不遗漏的特点。那么,第二轮复习的关键是对第一轮复习梳理出来的考点进行一个新的整合,使复习的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一、整合难点,实现新的突破所谓整合,就是把复习的重点与第一轮复习中暴露出的薄弱点、疑难点予以有机结合。经过第一轮复习的梳理与建构,以往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疑难点、薄弱点基本暴露出来。对于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考生切不可视而不见,必须牢牢抓住。在确定第二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时,必须有意识地多安排时间、多强化练习,从而通过第二轮有针对性地复习强化,切实解决这些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真正实现新的突破、新的提升。二、串联考点,实现解与练的融通所谓融通,是指第二轮复习要打破专题与专题之间的阻隔,通过增强能力、提高素养这根主线,把分散的考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解与练的融通。比如,在语言运用这个专题中,压缩语段和筛选提取关键信息是两个比较关键的考点,也一直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考生失分较多的难点。 此外,还可以将答题要点与理解文本进行融通。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需要提升思维能力,要读懂文本,学会有层次、有步骤地读文章,把文本读深读透,更深刻地回答问题。 第5讲 修辞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些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方法。运用比喻这一方法,可以在描绘一事物时,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作用: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1)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 乙(喻体)。(2)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3)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注意: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具体见下表: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④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1)拟人:拟人就是把人的特征赋予事物,让事物像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3〉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2)拟物(借物模拟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1)他呀,心眼儿小得只有针眼儿大。(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前面,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农民们都说:“看见了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了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4.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主要方式:〈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5.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例句:(1)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三个排比的短语表现了海上的夜的柔和、寂静与神秘特色。(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以“时而”构成排比来形象地描写溪流随着山势变化而变化的动态。) 6.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排比和反复的区别:①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②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自问自答)。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①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②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③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例句: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9.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设问和反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设问)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10.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作用:①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②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③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④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因此,运用时务必注意:1.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4.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5.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此外,引用、反语、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也会涉及,下面一并说明。1.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明引(直接引用)。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1〉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2〉语音双关。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嘴倒不出老太太抹口红——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4.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①首先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②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 课堂练习1、选出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飞禽走兽的减少,我仿佛听到大自然的警号。(比喻)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C. 警号为谁而鸣?为你、我、他,为我们大家而鸣!(反问) 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夸张) 2、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定准确的是( ) A. 我们从车窗里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甜美。(比喻)B. 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急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夸张)C.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 排比)D. 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像你一样伟大坚强!(排比) 3、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B.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C.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鲁迅《故乡》)
D.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4、下列句子没有采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B. 浓烟忽然俯视一下烟囱就嘲笑起烟囱来了。
C. 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D. 雕刻家在乱石块旁大哭一场哀吊他生平最伟大的杰作。 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躯体无限地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夸张、比喻)B. 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像,好像在为我们惋惜。(比喻)C. 好不容易脱身出来,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拟人)D. 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借代)
课后作业1、下面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一片莽莽苍苍、高耸入云的峰峦,就像一条巨大的苍龙,腾空飞舞B江南的雨是有灵性的,落在瓦砾上,像丝竹奏出的乐曲,幽怨急缓C.东方渐明,天空出现万道霞光,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D.夜空中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③在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3、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每一天每一个钟点都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夸张)B.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设问)C.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拟人)4、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反复)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对偶)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对偶) D.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反问)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殿外的松柏槐柳,造型奇特,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拟人、夸张)B.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青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吗?(比喻)C.愈近山口,风声愈响,如雷鸣,如山崩,如海啸,如十万名战士在呐喊冲锋。(排比、比喻)D.大海从很远的地方就开始摆好姿势,弓起脊背,像一头西班牙斗牛向堤岸冲来。(拟人、比喻)6、下列句子不是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A.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B.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C.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D.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7、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树叶儿绿得发亮。(比喻)B.休闲是一生的一枚甘甜的果实。(比喻)C.他委屈的泪水像开了闸似的哗哗地流下来。(夸张、比喻)D.人们不知道海洋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喜欢热闹。(拟人)8、对下面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两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B.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着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拟人)C.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多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D.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比喻)9、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句是( )A.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对偶)B.春天来了,从解冻的冰河中,从大雁的叫声中,从小草的萌发中!(拟人)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比喻)D.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比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通练透】第21讲 作文语言,文件包含第21讲作文语言教师版docx、第21讲作文语言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通练透】第7讲 语法,文件包含第7讲语法教师版docx、第7讲语法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通练透】第4讲 排序,文件包含第4讲排序教师版docx、第4讲排序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