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部编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展开《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2.抓住关键诗句,以诗解诗,理解诗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信。
3.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丰富诗句的内涵,体会古诗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的表达手法;链接资料,感悟诗词中蕴藏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以诗解诗,理解诗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信。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体会古诗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丰富诗句的内涵;借助资料,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歌曲铺垫新课,构建学习任务
1.欣赏歌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内心感受。
2.有人说中国古诗词是镶嵌在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皇冠上两颗璀璨的明珠,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洋洋大观的中华诗词,赋予每个中国人无与伦比的骨气、底气和灵气,这就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3.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这是一首词,说到词,你能说说有关词的知识吗?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分上下两阕(片),上下两阕间往往以空格为标志。词有词牌名,我知道的词牌名有:卜算子 清平乐 菩萨蛮 水调歌头 长相思 忆江南 虞美人 浪淘沙……不同的词牌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4.解诗题:
“西江月”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题目往往是有暗示的,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词的题目里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
词牌与题目之间用间隔符号隔开,读时要略有停顿。(齐读课题)
5.共同回忆古诗学法:查工具书,结合注释,借助资料,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
6.出示“学习任务大礼包”:
任务一: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试读这首词,注意节奏和韵味。
任务二:请结合注释和文中插图,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词的大意。
任务三: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景,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任务四:这些景有什么玄机呢?请你按照自己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些景归类。
任务五:《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任务六:众里寻他千百度,我寻的其实是__________
解锁学习任务,勘破词作玄机
(一)初读诗词,梳理词意
1.任务一: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试读这首词,注意节奏和韵味。
初读这首词,你觉得有没有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读音呢?【“路转溪桥忽见”】
生练读,巡视指导。
指名试读:【温馨小提示:声断气不断,气断情不断,情断意不断】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结合朗读情况,师生共同划分节奏,重点强调“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任务二:请结合注释和文中插图,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大意。
上阕比较容易,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下阕略微有点难,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调整语序,感受倒装句表达的独特之处。
作者的表达语序与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太一样。比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我们习惯怎么说?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的确我们的表达更通俗,但是也少了几分诗词的雅致。稀稀疏疏的星,零零星星的雨,“七八个星”对“两三点雨”,“天外”对“山前”,对仗是如此之工整。
同样的道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按我们平时的游览所见顺序,应该是——【路转溪桥忽见,旧时茅店社林边。】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原句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有节奏感;词的创作有固定的格式,原句更符合《西江月》这个词牌的格式规范;原句更能突出作者忽然见到旧时茅店的心情。
我们还可以继续重新组合:路转溪桥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现在下阕的意思都够明了了吧?谁来试着说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二)以诗解诗,探究诗妙
1.任务三: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景,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学生在书中圈画标记词中景物,教师巡视。
全班汇报交流后顺序出示词中景物:
明月 别枝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星天 雨山 茅店 社林 溪桥
你能循着这些景物的足迹,把这首词试着读出来吗?引导学生继续读词。
同学们,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均是极平凡之景,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2.任务四:这些景有什么玄机呢?你能按照自己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些景归类吗?
学生尝试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巡视了解分类情况,鼓励学生从独特的思维视角尝试分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动静 自然人文 有无生命 不同感官 虚实 景物大小 远近……】
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结合大众分类视角进行重点解读。
(1)出示动静分类组合:
动: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蛙声 雨
静:别枝 稻花香 星天 茅店 社林 溪桥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就把乡村月夜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以诗解诗,感悟以动衬静的妙处:
出示诗句:
明月别枝惊鹊
月落乌啼霜满天。——(唐)张继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古人诗句,感受到动静相生、以动衬静的手法,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际作者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出了这依山傍水的农村田野的幽静与闲适,令人悠然神往。
(2)出示不同感官分类组合:
视觉:明月 别枝 惊鹊 星天 雨山 茅店 社林 溪桥
听觉:蝉鸣 蛙声 说丰年
嗅觉:稻花香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闻着满村遍野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片片蛙鸣,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场景呢?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创意表达。
小结:此时此刻,无论是蛙群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还是农民在一片蛙鸣中祈盼丰收,这还重要吗?那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词人心系百姓的家国情怀,正借阵阵稻花香、片片蛙声浸润我们的心田。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蛙声”“稻花香”就是“丰年”的别样表达。比如:
地僻干戈远,年丰禾稻香。——(宋)曹勋
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宋)范成大
借“蛙声”说丰年,虚实结合,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拍手称奇。
3.任务五:《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说到这里,你知道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是词人怎样的情感吗?【喜悦】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谈诗人的喜从何来。
小结:见到“惊鹊”,闻到“蝉鸣”,嗅到“稻花香”,忽见“茅店”,作者内心之喜如海上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全词不着一个喜字,喜悦之情却力透纸背,洋溢在字里行间。尤其是“路转溪桥忽见”更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他自己也曾有诗句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引导质疑解惑:既然是“旧时茅店社林边”,就说明词人对这里是十分熟悉的,为什么却突然找不到了呢?
以诗解诗,寻找词眼;山前疏雨这一个平地波澜,就使得“路转溪桥忽见”这一惊喜更加突出,此时作者的心境浓缩成一个成语可以是——“喜出望外”。你们觉得这句词里面的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喜悦之情呢?
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宋)苏轼
忽闻岸上踏歌声——(唐)李白
剑外忽传收蓟北——(唐)杜甫
这些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眼,那就是——忽,在古诗中,“忽”字常常包含着意外之喜。如果说诗有诗眼,其实,词也有词眼,那本首词的词眼就是——忽!
师生共同梳理、解锁任务五,出示:《宿建德江》(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喜)
总结古诗学法: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链接了很多熟悉的古诗句,来帮助我们学习理解新的内容,这样的手法就是——“以诗解诗”,以后我们不妨多多尝试运用。
(三)迁移运用,感悟情怀
任务六:众里寻他千百度,我寻的其实是______________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刚的解读,你觉得作者眼里的“旧时茅店”“路转溪桥忽见”“众里寻他千百度”究竟是什么,他到底在寻找什么呢?
1.知人论世,链接作者资料,引导学生速读、筛取关键信息。
出示:辛弃疾,字幼安,山东人。南宋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善于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忧虑,寄于词作之中。他一生忠贞爱国,始终都怀着收复失地、报效祖国的志向。青年时创制飞虎军,战功赫赫。但因为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腐败懦弱,对他自然未加重视。辛弃疾发现壮志难酬、报国无望,就在江西上饶安居下来,享受平静安然的乡村生活,把庄园取名“稼轩”,别号“稼轩居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作者闲居江西时所写。
2.迁移运用“以诗解诗”的学法,把握关键诗句,体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ì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结合以上资料,学生试完成:“众里寻他千百度”,其实我寻找的是: 。
4.全班交流汇报后小结:
走进辛弃疾,我们发现他所寻的已不仅仅是一己之愿,他的追寻都跟谁有关系?【国家 人民】原来作者是想借他的词作告诉我们他毕生的追求其实就是——国泰民安。这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正是辛弃疾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精神家园。
三、建立文化自信,布置作业套餐
1.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长河中,“词中之龙”辛弃疾一直为世人所景仰,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情感那就是——爱国!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大气磅礴的不竭动力,唯一能将这种力量代代传承的有力载体就是“文化”!
《罗马假日》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所以,读书吧,因为文化可以赋予我们跨越时空的心有灵犀!
2.布置作业
必做:有感情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词,注意书写格式。
选做: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试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或选择景物,以《夜行黄沙道中》为题,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创编古诗词,可以是五绝、七绝,也可以尝试以其他词牌填词。
拓展:完成学习任务单的“课后念念回头望”
教学反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于贬官闲居江西之时所作,全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全词动静结合、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田园风光,情景交融,幽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构建了六个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学习任务,六个学习任务层层递进,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一、解读 “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表达往往建立在意象的基础上,本词中作者选取了许许多多的景物(象),而承载作者情思的景物才能称之为“意象”。课堂上,我围绕中心意象——“稻花香”“蛙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背后的画面,进而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作者对丰收年景的憧憬和因此而产生的喜悦,再通过以诗解诗的方法,链接其他诗人写“蛙声”和“稻花香”的诗句,使学生领悟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把握“词眼”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篇不着一个喜字,喜悦之情却力透纸背,一浪高过一浪,清晰地传达到学生的心田。一句“路转溪桥忽见”可谓是点睛之笔,含蓄地将作者内心的喜悦掀到高潮,再联系不同诗人的诗句,通过以诗解诗、互文印证,学生深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忽”字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进而轻松把握了本词的词眼,准确体验诗词所表达的喜悦情感。
总之,诗学有方。课堂上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化繁为简,化机械为灵活,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求同存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知人论世”联系背景,“以诗解诗”互文印证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打开诗词学习之门的金钥匙。
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做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我们的课堂才能呈现春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
小学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初读诗歌,读中悟意,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知背景,涵泳品味玩词韵,共享评价有想象,朗诵思考揣词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等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等奖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PPT出示图片,出示PPT,PPT出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