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8848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8848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8848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合集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下《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挑山工》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挑山工》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视频导入,初读诗文,整体感知,再读诗文,理解大意,诗文品读,赏析感悟,了解背景,读懂心迹,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难点: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谈话:来时迎客松,走时送别柳,这是中国给全世界的浪漫,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这种满怀中国韵味的送别方式,不仅传递出怀念,更在冬奥会将要结束之时,表达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用中国诗意的方式表达送别,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学生交流)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让学生一起书空“芙、蓉”二字。生齐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送别的地点和人物)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对王昌龄和辛渐的介绍。
(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一方面引出主题——送别,同时也为整堂课渲染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送别的脚步,走进这首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点评并再读。老师发现这个同学不仅读的准确而且特别有节奏感,一般七言绝句都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节奏再读古诗?
3.发现韵律:读诗不仅要有节奏感,还要讲究韵律美,师指导学生去发现韵脚,有了韵脚,读起来就更加朗朗上口了,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再读诗文,理解大意
一般的离别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分别的愁苦,但这却是一首特别的送别诗。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古诗大意。
2.在这首诗里藏着好几处地名,对照注释找一找。
(芙蓉楼)芙蓉楼在哪里?江苏的镇江。
(洛阳)洛阳和这次送别有什么关系?
(吴,楚)就是江浙一带,他们这里的山很有特点,就是一座又一座,连绵起伏。出示送别的路线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再读,让学生读出时间。
(夜)、(平明)引导学生理解送别的时间很长,送别之时发生在秋冬季节的早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学的能力,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为下面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做准备。)
四、诗文品读,赏析感悟(学习一、二句)
师:同学们读一二句,找一找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1.体会“寒雨楚山”中表达的作者的凄冷孤寂之情。
(寒雨),通过“寒”“连江”可以知道雨的特点就是冷和大,接下来找同学来画画这场雨,感悟其中的凄冷之情。
(楚山)山明明是连绵起伏的,为什么是孤呢?结合送别的大背景体会作者的孤寂之情。
师:辛渐即将去洛阳与亲友相聚,留在吴地的王昌龄只能像楚山一样驻立江畔,他望着逝去的流水,只看到水涨江满,只看到寒雨楚山。(指名朗读一二句)。
2.通过对景物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次理解这两句诗。师借学生的回答相机总结,这样的景融入浓浓的情,七绝圣手,名副其实。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景物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
五、了解背景,读懂心迹(学习三、四句)
师:诗人从南京一直送到了镇江,一定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心里话,说什么呢,说给谁听呢?通过这一疑问引出后两句。
1.(课件出示:王维、李白及高适的三首送别诗)和本诗进行对比,引发疑问。
王维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用这样的诗句对眼前的朋友表达的是担心;李白写到(孤帆远影碧空进唯见长江天际流)他用这样的诗句表达的是对眼前朋友的深情;高适写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他用这样的诗句表达的是对董大的劝慰和鼓励。与王昌龄的进行对比,引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向洛阳亲友表明心迹,为什么以“玉壶冰心”自喻呢?
2.(课件出示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走进作者内心,感悟王昌龄正直清廉的品质。
师总结:这就是千古名句,不仅王昌龄,很多的诗人都在自己的诗词中用过它,鲍照、骆宾王、李白,我们国家的著名儿童文学家谢婉莹女士也曾用冰心作为自己的笔名,而现在玉壶冰心已经是青年正直的代名词了,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试想一下,辛渐回到洛阳一定会有人问起王昌龄,会有哪些人?面对关心他的亲人,我相信王昌龄一定会坚定的回答(生: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曾经的故交挚友,王昌龄一定会回答(生: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那些曾经诽谤他诬蔑他的小人,王昌龄一定会豪气地回答(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总结:作者以玉壶冰心自喻,就是想告诉世人,我王昌龄的清廉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青莲而不妖,我王昌龄的豪气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王昌龄的高洁如同墨梅一般,不要人夸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昌龄从洁白无瑕的玉壶中,蹦出一枚晶莹剔透的冰心,这比任何的离别寄语更能表达他对辛渐的及对洛阳亲友的深情厚谊。
4.小练笔:送别了辛渐,王昌龄决定发个朋友圈,(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朋友圈里都有哪些人呢?眼不眼熟,如果你是其中一位,你会留个什么言呢?
师总结:同学们在这样一个秋冬的早晨,你们的理解和支持关心,给了王昌龄春天一样的温暖。
5.师生合作,再读古诗。当辛渐离别的时候,王昌龄为什么没有更多的表达对辛渐的不舍与祝福呢?原来呀,祝福的话昨夜他已经说过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6.(播放视频)感受王昌龄人格的光辉。
师: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星,就这样陨落了,打压、嫉妒结束了他的生命,但他人格的光辉却依然在闪耀。同学们,千年之后。我们仍然吟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月汉关仍然让我们回味;千年之后,我们吟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戍边战士的壮志豪情依然在我们耳畔回荡;我们吟诵(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姑娘的天真浪漫让我们念念不忘。
师总结:王昌龄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诗人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他——一片冰心在玉壶,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保持内心的纯净才是最重要的。
7.老师结合伴奏带头吟唱古诗,学生课下可以自己收集一些吟唱的资料自己学一学吟唱。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读、唱,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六、作业设计
A:熟读古诗并背诵
B:积累其他送别诗
C:推荐阅读《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寒雨 楚山--凄冷孤寂
冰心玉壶--清廉高洁
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一)成功之处:
1.课堂导入环节,我用到了刚刚结束的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送别为素材,观看视频,引出这节课的主题——送别诗。既结合了时事热点又能体现出中国韵味。
2.在对古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由于这首诗主线明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明志,于是我结合对景物描写及作者离别之情分析,让学生彻底理解前两句,后两句和其他送别诗进行了对比,让学生发现不同,产生疑惑,最后结合背景资料,理解了作者以玉壶冰心自喻的原因就是向亲友表明作者的清廉高洁,表明作者坚持自我的决心。在课程的最后,我以吟唱古诗作为结尾,轻柔舒缓,朗朗上口的旋律让人回味。
(二)不足之处:
1.师的语言和说话的口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平台,而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听,要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诗人。
2、要关注学生的感受,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学生思考的规律,应环环相扣,不露痕迹。如:让学生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这样提问显得有些生涩,破坏了学习这首诗的整体感。何不这样问:读着这首诗,你感觉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心境,引导学生抓住字词来体会,这样就从整体到部分,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