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二轮复习【讲通练透】专题14 实验与探究(练透)
展开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策略
一、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第二轮复习过程中,考生需要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关注实验探究、联系实际,逐步提高所学技能,能解决一些需要查阅资料解决的实际问题。
中考试卷中,重点知识反复考,核心知识重点考,近三年中考都有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查、溶解度曲线、气体的制取收集方法等,比如:非选择题中,考查了考生对微粒观、元素观的认识,属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
二、合理选取备考资料
关于试题的筛选,如果是巩固练习,可以用模拟试题,由于区模拟卷难易度适中,知识覆盖较为全面,部分非选择题综合度也较高,锻炼考生的审题能力和对各章知识的统筹综合应用能力。如果是进行自我评测或进行周测,建议更多选择近三年辽宁地区的中考真题。
通过多年经验分析,考生在试卷中的错误整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审题问题;(2)概念知识不清;(3)概念知识不会综合应用;
(4)由于学习方法和习惯问题,复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不会让知识做到有序多次呈现;
(5)主观学习态度、情绪控制问题;
(6)理化答题时间分配问题。考生需对号入座,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专题14 实验与探究(专题跟踪检测)
1.(2020•怀化)化学老师交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里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Ⅰ:没变质,全部是 ;
猜想Ⅱ:部分变质,既含有NaOH又含有Na2CO3;
猜想Ⅲ:完全变质,全部是Na2CO3。
【查阅资料】
i.已知信息:BaCl2+Na2CO3═2NaCl+BaCO3↓
ⅱ.部分盐溶液在常温下的pH如下:
稀溶液
NaCl
Na2CO3
BaCl2
pH
等于7
大于7
等于7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共同完成,并回答所给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称取上述氢氧化钠固体样品10.00g溶于50mL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充分反应,静置
说明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
②用 蘸取少量①中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在一小块pH试纸上,与 比较,测出pH
pH=11
说明久置固体中,还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滴加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 。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上述猜想中 (填“猜想Ⅰ”、“猜想Ⅱ”或“猜想Ⅲ”)是正确的。
【拓展】该小组同学为测定出该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继续将上述白色沉淀过滤、洗净、干燥,称得其质量为9.85g,则原试剂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假定试剂中无其他杂质,忽略实验损耗)。
【反思】久置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升】能否通过取适量试剂溶于水,然后滴加酚酞的方法作出判断: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2.(2020•宁夏)学习完金属的化学性质,同学们来到实验室进行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活动。实验桌上老师提供的药品有:锌片、铜片、银片、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稀硫酸。
【制定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讨论,同学们设计出了以下几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铜片、硫酸锌溶液、硝酸银溶液;
方案二:锌片、银片、硫酸铜溶液;
方案三:锌片、铜片、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你的设计方案是 。
【进行实验】小华同学选用方案三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帮他完成表格中的空白(注:表格中实验操作一栏用文字描述或图示表示均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
金属活动性:Cu Ag(填“>”或“<”)。
。
锌片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金属活动性:Zn Cu(填“>”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释与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小华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反思与评价】探究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并进行反思:
1.有同学提出,小华的实验中不用硫酸铜溶液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简要说明其验证方法: 。
2.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以上实验方案中,方案 较好。
3.小华提出,试管中的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这样做的意义是 。
【拓展与延伸】好奇地小华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一定量的锌粒加入硫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一段时间后,过滤,发现滤液呈无色。此时,滤渣中一定含有 ,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的是 。
3.(2020•丹东)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参加化学反应物质的质量不同,产物可能有所不同。
【已有知识】碳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当氧气充足时,产物是 ;当氧气不充足时,则能产生有毒气体 。
【查阅资料】澄清石灰水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时,由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不同,生成的产物可能不同。请完成下列空格中的化学方程式。
Ca(OH)2与NaHCO3化学计量数之比
产物
化学反应方程式
反应一
1:1
CaCO3、NaOH、H2O
Ca(OH)2+NaHCO3═CaCO3↓+NaOH+H2O
反应二
1:2
CaCO3、Na2CO3、H2O
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
反应三
1:1.5
CaCO3、NaOH、Na2CO3、H2O
【产物探究】某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欲对上述反应三得到的相关产物进行探究,请帮助完成下列问题。
可选试剂:稀盐酸、Ba(OH)2溶液、BaCl2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信息资料:BaCl2溶液呈中性、碳酸钡为白色不溶物。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l:将Ca(OH)2与NaHCO3按化学计量数1:1.5 混合,在水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产物中有碳酸钙
步骤2:将步骤1所得混合物静置,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足量氯化钡溶液 。
产物中有碳酸钠
步骤3:将步骤2所得混合物静置,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
产物中有氢氧化钠
【深入思考】有的同学认为在上述步骤2中也可以加入氯化钙溶液来证明产物中有碳酸钠,请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
4.(2020•泰安)某同学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甲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为确认溶液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资料查阅】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探究1】
如图乙所示,在操作①后可确定溶质不是NaCl,则实验现象应是 ;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由此又可排除的物质是 。
【探究结论】分析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你认为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上述四种物质中的 ,你的判断依据是 。若上述探究结论是正确的,操作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讨论质疑】有同学认为以上分析不严密,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于是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2】向操作①后试管中的溶液中滴加过量CaCl2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颜色不变但有白色沉淀产生。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2可确定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应该是 。
【反思拓展】造成该溶液出现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2020•西藏)可燃冰的外观像冰,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②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③CO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会造成人中毒缺氧。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O2、H2O;猜想二: ;猜想三:CO2、CO、H2O。
【实验探究】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的A~E装置(部分夹持、固定装置省略)进行验证:
(1)根据题设信息和查阅的资料推测猜想二的物质可能是 。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中白色粉末变成蓝色,证明甲烷燃烧产物中有 ;稍后观察到B、E中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D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猜想 成立。
(3)装置C的作用是 ;实验过程中A、B的装置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
【反思与交流】
(4)日常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时一定要注意通风,防止 中毒。
6.(2020•贵港)某校甲、乙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酸、碱、盐、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分别做了A、B、C三组实验:
甲、乙小组同学都观察到C组实验的现象为 。实验结束后,甲、乙小组同学分别同时将三组实验反应后的物质各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甲、乙小组同学分别对气体成分及充分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2Al+2NaOH+2H2O═2NaAlO2+3H2↑
②NaAlO2+HCl+H2O═NaCl+Al(OH)3↓
③Al(OH)3+NaOH═NaAlO2+2H2O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组
甲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气体为CO2、H2;溶液中溶质一定含有AlCl3、NaCl、 、HCl
乙组
分别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
往一支试管中先滴入足量BaCl2溶液,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只观察到溶液变红色
气体为H2;溶液中溶质一定含有NaAlO2、NaCl、NaOH
往另一支试管中不断滴入稀盐酸
【交流与反思】(1)乙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组同学得出气体成分的结论不严谨,其理由是 。
(2)甲、乙小组同学所做实验相同,得出的实验结论却不同,原因是 。
【拓展与应用】
只用一条化学方程式表示AlCl3与过量NaOH在溶液中的反应: 。
7.(2020•重庆)化学规律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用许多化学实验加以验证。
(1)小东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进行验证(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出现 ,其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反应前后天平读数不变,但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2)小东想既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又能更快地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提出了以下设想:
【提出设想】设想一:增大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设想二:用更活泼的金属锌代替铁钉
【实验验证】小东将以上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1
烧杯中换成饱和硫酸铜溶液
①1小时后溶液颜色几乎不变
②天平读数不变
③铁钉表面有变化
实验2
铁钉换成锌粒
①溶液颜色明显变浅
②天平读数减小
③锌粒表面有变化
【实验分析】从以上现象分析,两个设想都不合适,其中按设想 (填“一”或“二”)进行的实验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1中溶液颜色几乎不变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铁与饱和硫酸铜溶液不反应
B.铁表面形成了一层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C.生成的铜快速沉积在铁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D.水也参与了该反应,但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水太少
实验2虽然很快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但出现了反应后总质量减小的情况,老师提醒小东,硫酸铜溶液呈酸性,所以总质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 。
(3)小东通过反复实验和探究得出:向实验1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水,将实验2中的烧杯换成如图2所示装置,均能达到实验目的,但该装置中缺少一种物品,请你在装置图中画出。
8.(2019•恩施州)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有浓硫酸、碱石灰(CaO 和NaOH的固体混合物)等,后者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碱石灰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②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 ④Ca(OH)2分解温度为580℃,CaCO3分解温度为825℃,Na2CO3的分解温度为1744℃。
[提出问题]碱石灰是否变质?其成分可能有哪些?
[进行猜想]①若没有变质,碱石灰吸水性良好,成分只有CaO和NaOH;
②若变质,该碱石灰中可能含有CaO、NaOH、Ca(OH)2、Na2CO3、CaCO3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实验过程]
(1)验证碱石灰是否变质:图中的B为干燥装置,常用于固体干燥剂干燥气体。现用A、B装置检验碱石灰是否变质,取适量的无水硫酸铜和碱石灰样品分别装入A、B中,连接好A、B装置,从 c (填“c”或“d”)端向B中缓缓通入水蒸气,观察A装置中的现象为 ,证明碱石灰已变质。
(2)验证碱石灰是否完全变质:取适量碱石灰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溶液变浑浊,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温度无明显变化,证明碱石灰已完全变质。则样品成分最多有 3 种可能性(填数字)。
(3)为进一步确定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该小组继续实验并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现象或数据
实验结论
实验一
①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
②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B;③向滤液B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静置;
④ 。
操作③的主要目的是:
操作④的现象:
样品中一定有Ca(OH)2
实验二
①取干燥样品50g,控制在600℃内,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冷却后称量;
②将①中剩余固体控制在850℃内反复加热,冷却后称量。
操作①中称得固体质量为45.5g;操作②固体质量无变化。
样品中一定没有 (填化学式)
[探究结论]通过整个探究活动分析得知碱石灰样品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其中盐的质量分数为 。
[反思与评价]通过探究活动,大家知道该碱石灰变质的化学反应过程,其中生成盐的化学方程式为 ;明白了碱石灰要密封保存的原因。
9.(2020•资阳)已知氧化镁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熔点高达2800℃左右,可作耐火材料。氧化镁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医学上常用作抗酸剂。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
【猜测溶质】猜想一:只有MgSO4;猜想二:MgSO4和(1) 。
【实验探究】根据上述两种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一
取少许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
(2)
实验二
取少许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
开始时无明显现象,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三
取少许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铝粉
有无色气泡产生
【问题讨论】
若只做实验一,不能证明猜想二成立,因为(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若只做实验二,能否证明猜想二成立?(4) (选填“能”或“不能”)。
【拓展延伸】
(5)通过对氧化镁性质的分析,下列关于氧化镁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
a.可用于制作防火门窗
b.不能治疗胃酸过多
c.可制备镁盐
(6)实验一加入BaCl2溶液的过程中,产生的沉淀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则m点对应溶液中的阴离子主要是 。
10.(2021•涟水县模拟)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查验标签后确认药品没有拿错,在瓶口发现有白色粉末状物质。
猜测: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1)分析原因: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验证:分别滴入四种不同类别的试剂,设计实验再次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D中加入的是 溶液(填化学式)。四种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填试管编号“A~D”)。
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3)提出质疑: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
方案编号
实验步骤及现象
结论
方案一
完全变质
方案二
部分变质
方案三
部分变质
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只有方案二是正确的;写出不合理的两个方案的原因:方案一 ,方案三 。
结论: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4)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设计的实验过程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操作B中加入的试剂是 。
(5)为了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纯度,小红同学设计如图装置(铁架台略去)。已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吸收二氧化碳。
①取106g样品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数据,通过计算可知产生了CO24.4g,根据上述数据,请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写出计算过程,最终结果精确到0.1%)
②利用该实验装置,若操作正确,装置气密性良好,立即读数,测定的氢氧化钠的纯度会偏小,理由是 。
11.(2021•九龙坡区模拟)在我区组织的实验操作考查中,甲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①~⑤来验证酸的通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①~⑤中,试管中能产生气泡的是实验 (填实验序号)。
(2)实验③,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考查中由于甲同学紧张,实验④忘记加入酚酞试液,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试管中是否发生了中和反应?带着这一问题,考查完毕后甲同学重新设计了如表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一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振荡,再逐滴滴加足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
试管中溶液颜色由
色逐渐变为无色
发生了中和反应
二
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a,测定滴加稀盐酸后溶液pH=b(忽略体积的变化)
a b(填“>”、“<”或“=”)
发生了中和反应
(4)乙同学选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重复实验①~⑤,证明了硫酸与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不同的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 (填化学符号)。
(5)若要证明实验④中盐酸是否过量,下列所给的药品中可以选择 (填字母序号)。
A.酚酞溶液
B.石蕊溶液
C.铜片
D.铁片
E.硝酸银溶液
12.(2021•武进区模拟)CO2与NaOH反应再探究。
【实验探究】
实验一:如图1所,打开止水夹K,将注射器乙中气体全部注入到注射器甲中。关闭止水夹K,充分振荡。实验中注射器甲的活塞先向左、后向右移动,最后示数仍为2mL。
实验二:向盛有湿的CO2的密闭容器中加入NaOH固体,用湿度传感器测定容器内相对湿度的变化如图2(已知一定体积的密闭湿润气体,其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
【实验分析】
(1)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一中注射器甲的活塞向右移动是因为容器内压强变 (选填“大”、“小”)。
(3)实验二中0~t1s内曲线上升的原因是 。
(4)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设想从 角度和新物质生成角度证明CO2与NaOH能发生反应。
【总结反思】
(1)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证明化学反应的进行。
(2)实验一要得出正确结论,还需做对比实验或查阅该温度时 的相关资料。
(3)实验二中t1s后曲线先下降后上升, (选填“能”、“不能”)从能量角度说明CO2与NaOH能发生反应。
13.(2021•成华区模拟)【探究一】等质量的铁粉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相同时间t内产生气体体积V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得到图1。
组别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温度/℃
①
7
30
②
10
50
③
7
20
④
10
30
(1)请写出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颜色为 。
(2)通过实验①③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相 ;要比较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组别是 。
(3)图1中表示第③组实验的是 。
【探究二】图2中甲、乙为利用数字化仪器测得的室温下足量的三种金属片分别与20mL 10%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量(产生氢气的量由气体压强表示,在等温条件下,产生氢气的体积与装置内压强成正比)。
(4)实验中你认为还要控制的变量是 。
(5)根据图乙,你得出的反应物的量与生成的气体体积的关系是 。
(6)图乙中产生气体“逐渐变快又变慢”的原因是 ; 。
【拓展提高】图3为测得的室温下足量的镁片与20mL 10%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发现实验测得的实际值比通过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偏大,请分析可能的原因(至少答两点):
(7) ;
(8) 。
14.(2021•岳阳一模)化实验室有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A(如图),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探究一:A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该组同学认为A溶液的溶质有三种可能:①BaCl2;②Ba(NO3)2;③Ba(OH)2;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②不成立,理由是 。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铁溶液
猜想③正确
探究二:同学们继续实验,将探究一中反应后溶液进行过滤,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
【提出猜想】小明的猜想:FeCl3和BaCl2;小红的猜想:BaCl2;你的猜想: 。同学们观察到滤液为无色,小明的猜想错误。
【设计实验】请你针对“你的猜想”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MgCl2溶液
你的猜想正确
15.(2021•辽宁一模)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甲认为黑色颗粒是 ,白色物质可能是Na2O或Na2CO3。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
【提出假设】假设一:Na2O;假设二:Na2CO3;假设三:Na2O和Na2CO3。
【实验探究】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现提供如下试剂:氯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试液。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2NaOH。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方案1
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观察颜色变化
【方案评价】乙同学认为方案1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理由是 。
【实验探究】经过研究,大家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案2,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2
步骤一: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向其中加入过量的 溶液。
假设二成立
步骤二: 。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该反应,你对燃烧的新认识是 (写出一条即可)。
16.(2021•保康县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向盛有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试剂,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试管编号
1
2
3
加入试剂
先加无色酚酞试液,再加入稀硫酸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氯化铜溶液
实验现象
酚酞试液先变红色,后变为无色
无明显现象
有 产生
(1)试管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试管3中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为:有 产生。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试管1中反应后的溶质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一:Na2SO4;
猜想二:Na2SO4和NaOH;
猜想三: 。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小刚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有气泡生成
猜想 成立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小刚同学认为猜想 成立。
(反思与拓展)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下列哪些物质也能验证该猜想正确? (填序号)。
A.石蕊试液
B.铜
C.生锈的铁钉
D.氯化钡溶液
初中化学二轮复习【讲通练透】专题15 化学计算(练透):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二轮复习【讲通练透】专题15 化学计算(练透),文件包含专题15化学计算2专题跟踪检测解析版docx、专题15化学计算1精讲讲义解析版docx、专题15化学计算1精讲讲义原卷版docx、专题15化学计算2专题跟踪检测原卷版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二轮复习【讲通练透】专题14 实验与探究(讲通):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二轮复习【讲通练透】专题14 实验与探究(讲通),文件包含专题14实验与探究精讲讲义教师版docx、专题14实验与探究精讲讲义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二轮复习【讲通练透】专题11 化学实验专题(练透):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二轮复习【讲通练透】专题11 化学实验专题(练透),文件包含专题11化学实验专题专题跟踪检测教师版docx、专题11化学实验专题专题跟踪检测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