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8966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8966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08966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案 1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我的动物朋友》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展开教材解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为数不多的词风清新明丽、浅近淳朴的作品之一。作者将茅屋、小溪、青草、翁媪、三个儿子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融合在仅有 46 个字的词作中,赋予了这些乡村的平常之景以宁静祥和、朴素安逸的意境,恰似一个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教学目标:
1.了解词,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通过朗读、想象、品读关键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村居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感受宋词的魅力。
3.通过抓词眼,体会词人情感,感悟词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村居美好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
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激发交流热情,感受学习乐趣。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谈话导入,与词相约。
1、让学生根据歌曲谈感受,引出词。
2、师过渡引出课题:其实这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多媒体出示)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诗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唐诗里的梦想和远方,宋词里的风雅与深情是中国人最美的记忆。有人说诗词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这个万物萌发的春天,我们和宋词有个约会。现在让我们走进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齐读课题)
二、诗词比较,感受节奏。
全文展示,指名读并提问:同学们,观察这首词,你发现它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具体解释词的相关知识:
词牌名
根据学生的回答,发现题目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牌名是什么。古代的词都合乐演唱的,不同的乐曲,对“词”中句子的长短、节奏、韵脚都有具体要求。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名字,这就叫词牌名。
教师明确:词牌名就相当于规定了这首歌应该唱什么调,正所谓:词有定调。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词牌名比如——西江月、菩萨蛮、水调歌头、卜算子等等。
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师指导朗读:我们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中间有一个空挡,要停一拍。清平乐 /村居,一起读。
上下阕
学生发现词的句子是长短不一的,教师从而引出:正因为词这个特点所以他又叫长短句。但并不是每个句子都可以随意长短,而是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调有定句。
引导同学们发现词的上下阕,并发现其字数上的奥秘。上阕,每行的字数不同;下阕,每行的字数相同。
师总结:《清平乐·村居》上下阕每句的字数都有明确的规定:第一行必须4个字,第二行必须5个字,第三行必须 7 个字,第四行必须6个字,上片共 22 字;下片必须每行6个字,共24个字。所以,句有定字。
节奏
师: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
1. 教师出示课件: 《清平乐·村居》的画好的诗韵节奏。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总结: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诵读时尤其重视节奏,把节奏读准,旋律就美,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
合辙押韵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上阙和下阙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现在请大家放声读一读上阕。看看你读后什么感觉。
同学们发现上阙每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ɑ”,都是第三声。
教师适当引导: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声韵,所以,字有定声。
拓展知识:“清平乐”上阕定的都是仄声韵,(就是三声和四声)下阕必须要有三个平声韵。(就是一声和二声)“冬、笼、蓬”这三个字词就是平声韵。
师总结: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有这么多严格的规定,所以,作词又叫填词。要把一首词填好了是要有智慧的。来,让我们齐读一遍,读好这首词。生齐读。
三、品读字词,感受画面。
(1)检查预习,了解词义。
主要针对“亡赖”(古今异义)“翁媪”“相媚好”“吴音”(解释一下,古时候的吴地范围还是很广,他指的是江西的一部分地区,还包括浙江、江苏的一部分地区。向我们今天的上海和苏州都属于吴地。他们说话软软的,跟唱歌似的,所以常说吴侬软语。)
教师总结,在预习的时候认真读了词还查找了工具书,下面老师就想请一位同学用他的朗读把我们一起带着这户人家,看看他们生活的场景。指名读。
提出问题引出小溪。从词中不难发现小溪贯穿了全词:“溪上青青草 大儿锄豆溪东 溪头卧剥莲蓬”同学们,古人写诗词可是最忌讳重复用字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连用了三个溪呢?
生回答师总结:这条小溪带领我们走进了一幅画,去看了这家人的生活图景,而这幅画就叫——村居。同学们,听,溪水声响起来了,你能合着溪流的欢唱声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吧。
(2)自由畅读,总结方法。
师生齐读走进画面当中。
读懂一首诗词可绝不仅仅是读通顺、读流利会背这么简单,还要学着慢慢地从诗词中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这就是把一首词读厚了。古人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这首词中的每一句里都隐藏着一幅画。教师引导学生配乐再读并提问: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通过抓住“青青草”一词引导学生注意抓住关键字词去想象和生发。在第二句中重点问同学们对于翁媪喝酒的感受,从而总结方法。
结合板书总结方法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这样的方式再次走进词中感受画面。
生自由讨论,师巡视。
(3)交流汇报,感受画面。
大儿锄豆图:大儿锄豆溪东——勤劳能干
中儿织笼图:中儿正织鸡笼——心灵手巧
卧剥莲蓬图:最喜小儿无赖,低头卧剥莲蓬此图重点讨论“卧”字的妙处,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玩耍的情景。总结:一个“卧”给我们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把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子写得活灵活现。
翁媪亲热图: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与学生共同交流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在一起喝酒交谈的场景。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媚好”来点拨,看仔细说生动,抓住关键字,加入想象。学生扮演角色,进入角色中,展现相媚好的状态。
四、抓住词眼,品读词情。
师过渡:同学们真棒啊!全词短短46个字就这样被你们丰富了。信不信咱们还可以把这首词读薄呢!请你们默默地读这首词,假如让你把这首词都读成词中一个关键的字,你会选哪个字呢?拿出笔来圈一圈吧,说说你的理由。
生各抒己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一个醉字,并由醉字展开讨论:1.这个醉仅仅是喝酒喝醉了吗?——还有令人陶醉之意
2.白发翁媪因为什么而陶醉?——教师引导陶醉的原因并配乐朗读对应的词句。
3.再看这首词,还有谁醉了?——作者辛弃疾。
4.共同探讨诗人沉醉的原因。生根据对于诗词的理解侃侃而谈。可是想要真正地走进词的意境就要真正地去走进词人辛弃疾。
师配乐介绍词人辛弃疾: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词人还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他一生的抱负就是要收复失地,拯救在金兵铁蹄之下水深火热的百姓。可是,四十多岁时他就被夺去了兵权,在江西上饶农村地带一隐居就是十八年。遥想当年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情景,他曾经在《破阵子》中这样写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永遇乐》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那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豪迈啊!可是现在他跟农田里的农夫一样,身上没有了盔甲,手上没有了兵权,但是心忧天下的他仍然忧国忧民。你想他看到这样一家幸福美满,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刻的他心中有怎样的愿望呢?
引出词的主旨:没有战争,百姓们安居乐业。(教师板书)
师总结: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在战场上搏杀的词人想拼出来的不就是个太平盛世吗?“醉在村居”,这才是词人的精神家园。同学们,正所谓铁汉亦有柔情时,在这首词中我们便是看到了辛弃疾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更看到了他心灵总最柔软的角落,最诗意的寄托。百年之后,这盛世已如你所愿,让我们再次唱响这首词。
师生齐唱《清平乐 村居》
结束语:同学们,人生自有诗意,经典永远流传。课下大家运用今天所学去赏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下课。
五、课下作业:
推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感受其中的乡村风光。
教学反思
关于古诗词教学似乎总是有迹可循,但是把诗词支离破碎后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模样吗?我也曾苦恼过古诗词的教学,越是方法明明白白想突破就越难;越是博大精深在讲解上就更应该还原他们最初的模样。相对于古诗而言,词的长短灵活更能吸引人去朗读。我选择的这首词是小学阶段四年级的孩子们首次正式接触,为了让孩子们在头脑中留下词的正确意向,我讲了关于词的起源,以及通过诗词的对比让同学们清晰地看到了诗和词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在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具有定字,字有定声的顶针中让学生感受到词的环环相扣,要求严格,从而明白填词是需要才情和智慧的,这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火花的闪现,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无论是齐读还是展示读都是为了在读中让学生加深印象,每次读的任务不同,感受的点也是不同的,层层加深中学生明白了词的独特之处。
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自己的感受。本课的设计立足于这两点去锻炼和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的能力和畅谈感受发散想象的表达力。在课堂伊始,同学们由于紧张还不敢去发言,课堂一度有些冷场。我已经意识到同学们的紧张了,因为平时的他们不是这个样子,于是,我从小处开始,上阙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处环境描写,以此为突破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说,说的时候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总结好了方法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研读下阕的内容。这时候课堂开始慢慢回暖,同学们开始慢慢打开自己,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象几个儿子的不同场景,尤其小儿部分最为精彩,生成了很多精彩瞬间,我看到有的女孩子笑起来了,我心里更有底了,因为我知道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会在后面达到一个小的高潮。果不其然,在讲述白发翁媪相媚好的情景时,同学们发言积极踊跃,引得课堂笑声串串,此时的课堂就像真正融进了词的意境——美好和谐。
词人辛弃疾是个要挖掘的点,我选择把他放在了最后,在抓词眼的最后一个环节中针对这个醉我们探讨了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跟主题相关,可是如果只停留在向往乡村的美好未必浪费大词人的才情与抱负。一个词人的标签是跟他一生的经历相关的,跟时代背景相关的,基于此我们走进辛弃疾,走进他的村居,走进他的精神寄托,这个醉字便活脱脱出来了。醉在村居,渴望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作为板书似乎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我向来不认为人人回答问题的热热闹闹就是一节好课,真正的好课是让学生切切实实收获些什么,文字是有温度和力量的。一堂课有静静的思考,有思想的碰撞,有想象的放飞,有情感的熏陶,有畅快淋漓的表达,有引人动容的回味才是我向往的,我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联想导入,初步了解“词牌名”,初读正音,体会异同,想象画面,练习表达,师生合唱,感受魅力,以趣激趣,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难点,设计理念,设计思路,预设流程,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