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考点29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展开中考生物复习策略
要把握四个点:注重根底,贴近生活,突出能力,关注情感。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学情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生物中考复习策略,希望大家喜欢!
一、注重根底,回归教材
1.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
2.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教材是有编写体系的,各单元、章、节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二、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1.关注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教师一定要关注与生物科学相关的新闻事件、科学技术开展的成果,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2.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三、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初中生物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和思路,掌握要点和规律。
考点29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命题趋势】
主要是考查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圈造成的影响有多大以及对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并且考查人类对于保护生物圈的认识和做法,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出现,知识比较简单,试题浅显。
【重要考向】
一. 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 探究环境污染对于生物的影响
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知识讲解
1.计划生育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非常突出。为了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其具体内容和意义如下:
具体要求 | 内容 | 意义 |
晚婚 | 比法定结婚年龄晚2~3年结婚 | 对国家,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个人,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 |
晚育 | 婚后初次生育时达到晚婚年龄 | |
少生 | 稳定低生育率 | 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
优生 | 避免生出有遗传缺陷的孩子 |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
2.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环境转变为人工生态环境,严重干扰和破坏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
(2)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乱砍滥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3)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生物圈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自己。
【典例】
1.近几年,雾霾在我国华东、华北地区时有发生。菏泽市在治理雾霾方面采取了“严禁焚烧秸秆”“严禁小锅炉取暖”等措施,使雾霾天气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某同学在“关注雾霾”主题班会上,提出的下列治霾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增加火力发电
B.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
C.扩大绿化面积
D.骑自行车,不开私家车
【答案】A。
【解析】增加火力发电,燃烧大量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产生的煤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扩大绿化面积,提倡绿色出行的方式能减少雾霾的发生。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过度增长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B.人口猛增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C.人口猛增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
D.只要解决粮食问题就可以使人口无限增长
【答案】D。
【解析】人口增长会带来粮食短缺、环境恶化、资源紧张和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探究环境污染对于生物的影响
知识讲解
1.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2)酸雨的危害: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使河水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水源酸化,影响饮用,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3)预防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燃料时污染物的排放。
2.其他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
【典例】
1.常德石门某地曾经进行过30多年的雄黄矿生产,导致现在山上光秃秃的一片。后经专家确定雄黄矿中的“砷”对植物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这种危害属于( )
A.酸雨 B.重金属污染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大气污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污染类型的理解。雄黄矿渣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砷”,对植物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这属于固体废弃物污染。
2.成语“竭泽而渔”告诫人们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下列活动与此观念相符的是( )
A.毁林开荒
B.填湖建房
C.张网捕鸟
D.退耕还林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威胁的发展。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因而退耕还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对生物有极大危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酸雨可使河流、湖泊酸化,酸化的水源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影响人们的饮用
B.酸化水源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C.酸雨直接危害芽和叶,使出现酸雨地区的植物全部死亡
D.酸雨使土壤的养分发生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
2.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下列行为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 ( )
①讲究卫生,到餐馆用餐时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
②使用充电电池
③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④垃圾分类
⑤使用电子贺卡,不使用纸质贺卡
⑥把家里的白炽灯换成节能灯
⑦使用含磷洗衣粉
⑧到超市购物时使用塑料袋装物品
⑨退耕还林还草
A.①③⑦⑧ B.①②④⑧ C.①③⑥⑧ D.①③⑤⑨
3.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B.使用有机肥
C.使用节能产品
D.绿色出行
4.2017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下列与之不相符的是 ( )
A.离开房间时关灯 B.骑自行车代替电动车
C.使用环保购物袋 D.经常使用一次性产品
5.夏日的微风,带着大自然炽热的生命气息,经过两年的生物学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已根植在你的心底,下列叙述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
A.不乱扔垃圾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
C.开发森林资源,将森林变为良田
D.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6.近几年,雾霾问题日趋严重。下列做法会加重雾霾的是 ( )
A.增加绿化面积 B.提倡绿色出行
C.使用太阳能发电 D.就地焚烧作物秸秆
1.(2021•宜昌)据报道,包括旅游景点大堡礁在内的多处珊瑚大面积死亡,多名生物学家研究原因,初步结论是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导致的。低碳生活,人人有责,以下做法你会选择哪些在今后生活中践行:( )
①多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车辆,少开私家车;
②纸张双面使用;
③关闭电视时不关闭电源;
④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
⑤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③④⑤
2.(2021•资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下列措施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行动,为生物构建更多更好的生存环境
B.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
C.加快经济发展,将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D.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濒临灭绝及珍稀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
3.(2021·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自觉保卫蓝天、碧水和净土。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为减少害虫危害,加大农药施用量
B.为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垃圾分类
C.为减少纸张浪费,倡导无纸化办公
D.为减少尾气排放,推广电动汽车
4.(2021·黑龙江)创建文明城市人人有责,下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做法是( )
A.使用环保购物袋
B.爱护花草树木
C.使用一次性筷子
D.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5.(2021·云南)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范围越来越广。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______部分。细菌和真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______。
(2)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3)大树等绿色植物通过______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4)图中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有______(填序号)。为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中学生的你,在护绿、低碳方面能做些什么?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6.(2020•定西)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
A.增加植被覆盖率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C.用碱性物质中和酸雨
D.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
1.“车在林中走、人在画中游”这个长沙三年绿化目标,可通过下列哪项活动实现 ( )
A.乱砍滥伐 B.植树造林
C.废气排放 D.乱捕滥杀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口过度增长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B.人口猛增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C.人口猛增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
D.只要解决粮食问题就可以使人口无限增长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列做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A.调查当地环保状况,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
B.倡导垃圾分类,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
C.为丰富本地生物多样性,多引进外来物种
D.减少煤炭、石油的利用,开发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能源
4.空气中的PM2.5因为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故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目前苏州市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PM2.5指数。下列各项中属于减少空气中PM2.5等污染有效措施的是
A.大力新建化工厂,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B.鼓励购买使用私家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C.直接焚烧生活垃圾,避免“垃圾围城”
D.积极植树种草,增大城市绿化面积
5.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主要原因是
A.防治废电池中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B.利用废电池外壳的金属
C.不让废电池中渗出的电解液腐蚀其它物品
D.回收其中的石墨电极
6.下列关于人对生物圈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科技发展使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与日俱增
B.人口膨胀对生物圈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C.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正在影响生物圈其他生物的生存
D.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7.人类的下列行为活动中,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不相符的是 ( )
A.反复利用布制购物袋 B.使用节能灯照明
C.用一次性竹筷就餐 D.用无磷洗衣粉洗衣
8.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其主要目的是( )
A.发展畜牧业 B.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经济 D.改善生态环境
9.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请分析作答:
时期 | 碳吸收量(kg C·a-1) | 碳释放量(kg C·a-1) |
A | 1.20×1014 | 1.26×1014 |
B | 1.20×1014 | 1.20×1014 |
(1)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随着营养级的增高,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说明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数据可知,表中________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处于更稳定的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地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10.汽车尾气排放是空气中PM2.5的重大元凶之一。通过现场调研可知,在北京,每天高峰时段,有34%的车在路上堵着,六环以内每小时PM2.5的排放量是1吨。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某中学的同学在市政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下表:
组 别 | PM2.5(微克/立方米) | |||
5:00~6:00 (车流量最少) | 8:00~9:00 (车流量大) | 9:00~10:00 (车流量小) | 11:30~12:30 (车流量最大) | |
第1组 | 19 | 89 | 43 | 97 |
第2组 | 22 | 83 | 38 | 98 |
第3组 | 20 | 86 | 41 | 99 |
(1)在该探究实验中,同学们设置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
(2)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小组的同学将处理后的数据绘制成柱状图,请你将题表中“下班时段”的数据也进行相应处理,并用柱状图表示。
(4)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__
______________。
(5)根据实验结论,请你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跟踪训练
1、【答案】C
【解析】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酸化的水源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人们饮用,A正确;酸化的水源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B正确;酸雨直接危害芽和叶,严重时使出现酸雨地区的植物成片死亡,C错误;酸雨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不利于植物吸收利用,D正确。
2、【答案】A。
【解析】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盒会浪费森林等资源,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当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域环境,使用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
3、【答案】A
【解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使用有机肥、使用节能产品、绿色出行都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会造成土壤环境污染及水污染等,不利于环境保护。故A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离开房间关灯,少用电动车,节约用电。使用环保购物袋保护资源。经常使用一次性产品会造成资源浪费。
5、【答案】C。
【解析】不乱扔垃圾,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将森林变为良田破坏了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正确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这种做法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6、【答案】D。
【解析】雾霾是大量烟雾、灰尘等微粒悬浮而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减少雾霾的产生就应该减少烟雾、灰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增加绿化面积,能够净化空气,不会加重雾霾。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会加重雾霾。使用太阳能发电,属于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不会加重雾霾。就地焚烧作物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雾、灰尘,加重空气污染,加重雾霾。
真题再现
1.【答案】C。
【解析】①多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车辆,少开私家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低碳生活;
②纸张双面使用,可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木材的使用,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碳,实现低碳生活;
③关闭电视时不关闭电源,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④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可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低碳生活;
⑤用电子贺卡代替纸质贺卡,可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低碳生活;
2.【答案】C。
【解析】A、退耕还林能保护水土,防风固沙,故A符合此理念;
B、风能、太阳能均为再生清洁能源,B符合此理念;
C、将废水直接排入河流会引起水体污染,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故C不符合此理念;
D、保护了基因多样性,D符合此理念。
3.【答案】A。
【解析】A.大量使用农药会造成土壤、水体、生态系统的污染,A错误。
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能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B正确。
C.为减少纸张浪费,倡导无纸化办公,能够保护森林资源,利于环境保护,C正确。
D.电能是清洁能源,故为减少尾气排放,推广电动汽车,D正确。
4.【答案】C
【解析】美好的地球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各种污染,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分析选项可知, 使用环保购物袋、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丢弃废旧电池都有利于保护环境,值得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不值得提倡。
5.【答案】(1)非生物 分解者 (2)树→木蚁→啄木鸟 (3)光合 (4)②③④ 植树造林、低碳出行等(合理即可给分)
【解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所以,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细菌和真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故图中的一条食物链:树→木蚁→啄木鸟。
(3)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故大树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4)由题图可知:图中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有②植物、动物的呼吸作用、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所以,为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中学生,以下几点为可行的建议:①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②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手、洗菜、洗澡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冲厕所、浇花。③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
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④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⑤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⑥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
6.【答案】D
【解析】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成的。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在于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故选:D。
模拟检测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绿化环境的相关问题。乱砍滥伐、废气排放、乱捕滥杀都会破坏环境,只有植树造林是与保护环境有关的。
2.【答案】D
【解析】如果人口过度增长,生活生产污水及工业生产的废物增多,造成环境的污染,使环境质量下降;A正确;人口数量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如果人口过度增长,势必引起城市规模扩大,造成环境的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B正确;如果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中的资源的需求量增加,造成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资源危机,C正确;粮食问题虽然是制约人口增长的众多因素之一,但人不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就能够生存的,衣、住、行、资源、环境以及教育、医疗和就业等众多问题,同样在制约着人口的增长,D错误。
3.【答案】C
【解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调查当地环保状况,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A正确;倡导垃圾分类,增加资源的循环利用,减轻环境污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故B正确;引进外来物种,往往缺乏天敌,使外来物种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故C错误;减少煤炭、石油的利用,开发太阳能、风能、水电等能源,体现了低碳环保的生活意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故D正确。故选C。
4.【答案】D
5.【答案】A
【解析】废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如锌、铅、镉、汞、锰等。据专家测试,一粒纽扣电池能污染600立方米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废旧电池如果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理,电池腐烂后,其中的汞、镉、铅、镍等重金属溶出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再进入鱼类、农作物中,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利用,集中处理的主要原因是防治废电池中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A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既有有害的一面,如环境污染等;又有有利的一面,如大面积地植树造林等。
7.【答案】C。
【解析】用一次性竹筷就餐,浪费了竹子,破坏了环境,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
8.【答案】D。
【解析】退耕还林还草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因为植被是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植被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因此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9.【答案】(1)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B 二氧化碳吸收量与释放量处于平衡状态
(4)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解析】(1)碳在物质循环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主要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B时期的陆地生态系统处于更稳定的状态,原因是B时期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处于平衡状态。
(4)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强。
10.【答案】(1)车流量大小 (2)求平均值
(3)
(4)越大 (5)合理即可,如少开车等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1)从题中可以发现本探究实验验证的是“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那么变量就是车流量大小,因为车流量不同,空气中PM2.5的浓度也不同。
(2)实验材料达到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
(3)先算出下班时段空气中PM2.5浓度的平均值,然后仿照已绘制的柱状图将下班时段的柱状图绘制出来即可。
(4)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知,上、下班时段车流量较大时,空气中PM2.5的浓度较大;清晨和上午车流量较少时,空气中PM2.5的浓度较小。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大。
(5)根据此探究结论,可以警示我们汽车尾气越多,空气质量越差。因此我们应尽量少开车,多骑自行车出行,享受低碳生活,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初中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考点28 激素调节: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考点28 激素调节,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注重根底,回归教材,关注生活,学以致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考点23 血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考点23 血管,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注重根底,回归教材,关注生活,学以致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考点22 血液: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考点22 血液,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注重根底,回归教材,关注生活,学以致用,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