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太原等五地朔州一中校等校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高一地理(人教版)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梦天实验舱搭乘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如图)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进入预定轨道运行的梦天实验舱同级别的天体是( )
A. 火星 B. 月球 C. 地球 D. 太阳
2. 梦天实验舱在轨运行工作期间的能量来源于( )
A. 地热能 B. 核能 C. 太阳能 D. 风能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梦天实验舱进入轨道绕地球运行,属人造卫星,火星属于行星,A错误。月球绕地球运行,属于卫星,与梦天实验舱属于同一级别,B正确。地球属于行星,与火星同级别,C错误。太阳属于恒星,D错误。故答案选B。
【2题详解】
梦天实验舱上装有太阳能集热板,在太空绕地球运行时,可以吸收太阳辐射能进行能量补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
2022年9月,考察队在我国延吉龙山发掘了保存较完整的恐龙化石20余件。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下图示意地质年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恐龙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4. 研究化石,可以( )
A. 确定地球年龄 B. 研究生物生长规律
C. 还原地貌过程 D. 推测古气候和古环境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故C正确;因此排除A、B、D。故选C。
【4题详解】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以及研究生物的生长规律,故A、B错误;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故C错误,D正确;选择D。
【点睛】所谓地质年代,是指地球上的岩石和地层的形成时间。一般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以后经过了漫长的复杂的地质变化,比如造山运动、火山活动、冰川运动、地层沉积等等,特别是伴随生物的演化过程,才形成现在的地球形态。为了研究矿物、生物、地形等问题,就要了解相关的岩石、地层的形成时间,便于研究其成因和变化过程等。
城市热岛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是城市和郊区之间热力环流形成的基础。城市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是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城市和郊区热力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城郊之间热力环流的方向是( )
A. 顺时针 B. 自西向东 C. 逆时针 D. 自北向南
6. 形成城郊之间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A. 人类活动 B. 地表气压差异 C. 植被丰富 D. 地表冷热不均
7. 缓解城郊之间热力环流的途径是( )
A. 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B. 减少城市人口比重
C. 用渗水砖铺设路面 D. 建筑墙面隔热保温
【答案】5. A 6. D 7. A
【解析】
【5题详解】
城市气温高,气流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郊区气温低,气流受冷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为顺时针,A正确,C错误;图中无方向指示,不知东南西北方向,B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与郊区相比,城市人口集中,产业发达,居民生活、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释放出的热量多,导致城市温度高于郊区,形成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根本原因是城郊之间的温度差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可降低城市气温,缩小城市与郊区的温差,缓解城郊之间热力环流,A正确;减少城市人口比重不符合社会发展,B错误;用渗水砖铺设路面可以促进下渗,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影响,对缓解城郊之间热力环流影响不大,C错误;建筑墙面隔热保温对城郊之间热力环流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热力环流。(2)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许多海洋现象与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有关。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形式之一,据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对流经海区海水的性质及沿岸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下图示意世界某局部地区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海区海水温度最高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 形成北海渔场的主要原因是( )
A. 上升补偿流 B. 暖流流经 C. 寒暖流交汇 D. 寒流流经
10. 甲洋流对沿岸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A. 沙漠直逼海岸 B. 提高海水温度
C. 降低海水密度 D. 加快航行速度
【答案】8. B 9. C 10. A
【解析】
【8题详解】
表层海水温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甲、乙海区水温高于丙、丁海区,故C、D排除;暖流经过的海区比同纬度其他海区水温高,所以乙海区水温高于甲海,因此B正确。故排除A、C、D,选择B。
【9题详解】
北海渔场是东北大西洋渔场的中心,由北大西洋暖流与来自北冰洋南下冰冷海水交汇形成的一个渔场,冷暖水流在此交汇。故C正确,因此排除A、B、D,选择C。
【10题详解】
甲为加那利寒流,洋流性质是寒流,使沿岸地区降温减湿,撒哈拉沙漠直逼西海岸。因此A正确,故排除B、C、D,选择A。
【点睛】渔场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饵料多以及“水障”。日本渔业发达就是因为寒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由于这些原因形成大的渔场。
纺锤树生长在热带草原气候区,树干粗大。纺锤树被某农科所引进到我国后,相较于在国外的样子,树干变细了。下图示意我国的纺锤树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纺锤树树干粗大,其主要功能( )
A. 调节温度 B. 抵抗风沙 C. 输送养分 D. 储存水分
12. 我国纺锤树树干变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 B. 土壤 C. 气候 D. 河流
13. 最适宜引种纺锤树的地区是( )
A. 山东 B. 广东 C. 安徽 D. 辽宁
【答案】11. D 12. C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干湿两季分明,树干粗大可以储存水分,确保干季纺锤树的正常生长。因此D正确,因此排除A、B、C,选择D。
【12题详解】
我国南方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相比,气候温和,四季湿润,纺锤树生长不需要储存更多的水分。因此影响我国纺锤树树干变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此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
【13题详解】
广东位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可满足纺锤树的生长条件,B正确。山东、辽宁、安徽等城市热量条件不符合,故排除A、C、D,选择B。
【点睛】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热带草原气候的植被以热带稀树草原为主。稀树草原是炎热、季节性干旱气候条件下长成的植被类型。
2022年10月27日8时,台风“尼格”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并以每小时20~25千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于29日凌晨在菲律宾东部海岸登陆,给当地造成严重灾害。下图示意台风“尼格”未来120小时路径概率预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14. 监测台风“尼格”移动路径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北斗导航系统
15. 台风“尼格”登陆菲律宾时带来的天气是( )
A. 滑坡 B. 山洪爆发 C. 海啸 D. 狂风暴雨
16. 防御台风“尼格”的最有效措施是( )
A. 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 B. 加强台风监测预报
C. 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 D.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14. A 15. D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遥感技术是利用遥感卫星对地表移动的物体进行监测的技术手段,台风是发展强烈的热带气旋,只能通过遥感技术,对台风的位置和移动方向进行实时的监测和预报,故A正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主要用来定位和导航,不能监测台风移动路径,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的卫星定位系统,故BD错误;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查询、建模、预测的技术,不能监测台风移动路径,C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台风“尼格”登陆菲律宾时带来的天气是狂风暴雨,D正确;滑坡属于地质灾害、山洪爆发属于气象灾害、海啸属于海洋灾害,都不属于天气现象,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各种灾害重在预防,以防为主,故需要加强监测预报,B正确;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起到多大作用是以预报信息为前提,A错误;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控制和减少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但作用相对较小,故排除CD。故选B。
【点睛】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理实践】
实践名称:考察地表形态
实践资料:土林是一种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塑造的如塔如林的地貌。位于黄土高原东北的山西大同土林由千姿百态的土柱、土崖、土台等地貌组成,物质来源复杂,是我国土林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成为当地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下图示意大同土林地理位置及景观。
实践思考:
(1)说出大同土林沉积物的主要来源。
(2)推测土林发育形成时期的气候特点。
(3)指出土林地貌的成因类型,并描述其景观特征。
【答案】(1)冬季风带来的沙尘;河水和湖水携带的泥沙;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等。
(2)夏季降雨集中,多暴雨;气候干燥,风力强劲;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较大等。
(3)流水侵蚀地貌。景观特征:沟壑纵横,破碎干裂;千姿百态的土柱、土崖、土台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土林的相关知识为背景信息,设置三个小题。考查土林的形成地质过程以及特征,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土林是种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塑造的如塔如林的地貌,大同盆地是我国土林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因位于地平线以下而闻名。其物质来源复杂,颜色、岩性各异。读图可知,土林离河湖较近,河湖水携带的泥沙为土林提供物质来源;北部为内蒙古高原,冬季风(西北风)带来的尘土颗粒在此沉积,为土林提供物质来源;靠近火山,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等沉积,成为土林的物质来源等。
【小问2详解】
根据土林是一种由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塑造的如塔如林的地貌可知,土林的形成需要气候干燥,年降雨量不能过大,降雨频率低,同时需要降雨集中的气候,冲刷能力强,雨水侵蚀作用显著;此外气候干燥和风力强劲,在干燥气候环境中,受风力作用影响大;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较大,物理风化作用明显。
【小问3详解】
土林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为流水侵蚀地貌。流水侵蚀地貌由于受外力侵蚀作用,沟壑纵横,破碎干裂;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土柱、土崖、土台等自然景观。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发现】
探究名称:认识土壤
探究资料: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出现严重的黑土退化和流失现象,春季黑土流失尤为严重。下图示意黑土的形成过程,其中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土层。
探究思考:
(1)指出影响黑土形成的主要因素。
(2)说出图中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
(3)从气候和植被角度,解释东北地区春季黑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答案】(1)成土母质;时间;生物;气候;地形。(任答三点)
(2)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水分的沉淀和积累;保持肥力,存蓄水分等。
(3)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多大风,对土壤的侵蚀力强;正值播种季节,缺乏植被对土壤的保护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东北地区黑土结构图为资料,涉及了土壤形成,土壤分层和黑土流失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影响了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东北地区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枯枝落叶较多,有机质来源充足;气候因素,东北地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有机质积累较多;时间因素会影响土壤层的厚度,时间越长,肥力越高;东北平原地势平坦,流水侵蚀作用较弱,土壤肥力较高;因此黑土形成的主要因素应为成土母质;时间;生物;气候;地形等。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层因水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水分的沉淀和积累。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降水较少,风力较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较强,因此黑土流失较严重;东北地区播种春小麦为主,因此春季正值当地的播种季节,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因此黑土在春季流失严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性学习】
课题名称: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资料: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太阳、地面和大气之间存在着能量的转换和传递,影响着大气的温度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全球变暖。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和我国两城市某日的天气情况。
城市 | 天气现象(白天/夜间) | 最高温/最低温 |
上海 | 28℃/18℃ | |
西宁 | 22℃/3℃ |
课题思考:
(1)说出示意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
(2)与上海相比,说出西宁的昼夜温差特点,并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原因。
(3)说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答案】(1)①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
(2)西宁昼夜温差大。理由:西宁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3)温室气体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全球变暖等。(主观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和我国两城市某日的天气情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的分析、对昼夜温差及全球变暖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图中①由太阳产生,且主要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故其为太阳辐射;图中②由地面产生,且由地面向大气传递主要被大气吸收,故其为地面辐射;图中③由大气产生,且主要返回地面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故其为大气逆辐射。
【小问2详解】
表中数据显示,上海的昼夜温差只有10℃,西宁的昼夜温差达到19℃,故西宁昼夜温差大。表中显示上海的天气现象是阴雨天气,西宁的天气现象是晴天。西宁海拔高(相对于上海,总体上而言白天、夜间温度都较低),空气稀薄,且该日为晴天;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升得较高;夜间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果差,气温降得较低,由此造成昼夜温差大。
小问3详解】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2023朔州怀仁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朔州怀仁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大同一中校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大同一中校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应县一中校(又:朔州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0应县一中校(又:朔州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