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2022-2023学年度考试题高中生物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题只有一项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采用了完全归纳法
B. 荷兰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C. 提出了有关“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观点
D. 植物学家施旺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植物细胞学说
2. 寨卡病毒(ZIKV)有包膜和蛋白衣壳,为RNA病毒,“超级病菌”MRSA的全名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它们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生物膜系统
B. 它们的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C. 它们能够在人体细胞中进行分裂生殖
D. 它们共有的遗传物质都是核糖核苷酸
3.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加生理盐水的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活性
B. “还原糖的鉴定”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 在“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只有脂肪的鉴定必须用到显微镜
D. 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可直接用来制备细胞膜
4.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②淀粉和脂肪水解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③中心体在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形成4个中心粒④酶在代谢中有许多功能⑤小鼠在25℃时的呼吸速率高于10℃时的呼吸速率⑥肌肉细胞比硝化细菌物质运输的效率高⑦无氧呼吸过程只产生[H]不消耗[H]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5. 线粒体自噬时,内质网膜包裹损伤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此时LC3-I蛋白被修饰形成LC3-II蛋白,LC3-II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的线粒体降解。研究人员选取周龄一致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训练一段时间后,测量大鼠腓肠肌细胞LC3-I蛋白和LC3-II蛋白的相对含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依赖膜的流动性
B. LC3-II/LC3-I的比值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大
C. 运动可以抑制大鼠细胞的线粒体自噬
D.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线粒体
6.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子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B. 若测得乙的溶液浓度不变,则乙组叶肉细胞的净吸水量为零
C. 若测得丙的溶液浓度降低,则丙组叶肉细胞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
D. 若测得丙的溶液浓度不变,则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丙的浓度相等
7. 如图是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原核细胞均含有②③④,其中②具有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和构成膜基本支架等作用
B. 真核细胞中④由纤维素组成,能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C. 在动物细胞中①与③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且二者功能也不同
D. 图乙为蓝细菌胞间连丝示意图,细胞通过该结构完成信息交流
8. 下列关于生物学中各种“转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程度和细胞代谢强度有关
B. 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代谢越旺盛的细胞中ATP含量越高
C. 染色体与染色质可以相互转化,其循环转化过程可随细胞周期进行
D. C3和C5可以相互转化,C5向C3转化的过程需要酶参与
9. 细胞癌变与基因突变有关,为鉴定造成结肠癌的突变基因,科学家检测了213例结肠癌病人样品的基因突变,发现每个样品都涉及了多种突变基因,其中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的频率最大,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被检基因
检出突变的样品数量
突变基因形式
突变基因活性
A
93
AV
活性增强
B
28
BW
失去活性
A. 某一个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则会导致细胞癌变
B.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人体正常细胞中普遍存在
C. 根据表中突变基因活性变化情况推测被检基因A为原癌基因
D. 引发原癌基因突变的因素可能是X射线、亚硝酸盐或者某些病毒
10. 如图为某兴趣小组探究绿色植物生理作用所用到的实验装置,I所给的条件有:①遮光;②适宜光照;Ⅱ烧杯中的物质有;③NaOH溶液;④CO2缓冲液;⑤蒸馏水,当呼吸作用以葡萄糖为底物时(不考虑产乳酸的呼吸),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实验一①③,实验二②④,探究叶绿体内氧气的释放速率
B. 实验一①③,实验二①④,探究植株可能进行的呼吸类型
C. 实验一②③,实验二②④,验证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D. 实验一①③,实验二①⑤,探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糖比例
11. 已知并指(A)对正常指(a)是显性,正常红细胞(B)对镰状红细胞(b)是显性,且两对性状独立遗传。一个正常红细胞患并指的男性和一个表型正常的女性结婚,生了一个镰状红细胞正常指的孩子,分析该父母的基因型及再生一镰状红细胞并指的孩子雄配子和雌配子遗传因子组成( )
A. 父AABB,母aaBb;雄配子AB,雌配子ab
B. 父AaBb,母aaBB;雄配子ab,雌配子aB
C. 父AaBb,母aaBb;雄配子Ab,雌配子ab
D. 父AaBb,母aaBb;雄配子ab,雌配子ab
12. 某科研小组对蝗虫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测定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细胞c和细胞g都可能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
B. 细胞d、e、f中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 细胞g和细胞b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D. 细胞a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
13. DNA分子中碱基上连接一个“-CH3”,称为DNA甲基化,基因甲基化可以导致其不能转录。这种变化可以在细胞间遗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可能不同
B. 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C. 基因甲基化一定属于不利于生物的变异
D. 原癌、抑癌基因甲基化不会导致细胞癌变
14. 下图为动物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以下据图分析的推论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生理过程的完成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共有①②④⑥⑦
B. 线粒体具有半自主复制能力
C. 线粒体中也有核糖体,以及RNA聚合酶等物质
D. 完成①过程需要的酶有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这些酶均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15.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G+C=28%,则DNA分子中A占36%
B.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上存在非基因序列
C. 在DNA分子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D. 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复制两次后,含15N与含14N的DNA数目之比为1:2
16. 2022年6月5日神舟14号发射成功,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我国不断选送植物种子进行太空诱变实验。太空育种一般要经过“诱变—自交—杂交”才能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纯合品种经诱变,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
B. 自交的目的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纯合植株
C. 杂交的目的是获得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品种
D. 太空育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纯合变异类型
17. 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授粉实现白菜(2n=20)和紫甘蓝(2n=18)的种间杂交,将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得到幼苗甲,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甲的顶芽获得幼苗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幼苗甲培育成幼苗乙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 杂交得到幼苗甲表明白菜和紫甘蓝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C. 幼苗甲细胞中含有19条染色体,属于单倍体
D. 幼苗乙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8或76条染色体
18.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都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B. 育种专家将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转基因农作物的抗性只能维持一定时间
C.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有些变异仅由环境引起
D. 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19. 紫花苜蓿是牧草之王,自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将苜蓿种子带回中国,我国紫花苜蓿品种在漫长的驯化 和改良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立亚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紫花苜蓿在不同地域可以形成不同的基因库
B. 人工选择在我国紫花苜蓿品种的驯化和改良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C. 我国紫花苜蓿与原产地紫花苜蓿依旧可以相互交配,但后代可能不育
D. 遗传漂变是导致我国紫花苜蓿种群与原产地种群基因频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20. 某随机受粉植物,其高茎(H)与矮茎(h)、绿茎(G)与紫茎(g)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对一个处于遗传平衡中的该植物种群进行调查,获得的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表现型
高绿茎
高紫茎
矮绿茎
矮紫茎
比例
63%
21%
12%
4%
A. 该种群内基因h和基因g的频率分别为0.4、0.5
B. 在该种群内基因组成为Gg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0%
C. H/h和G/g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 继续随机受粉,该种群内矮紫茎个体所占比例不变
21. 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 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22. 小龙虾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这种突触间隙极小,仅有2〜3nm。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离体下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
B. 该突触结构可能不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
C. 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
D. 兴奋在相邻细胞膜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23. 下图为狗的心脏某局部组织和细胞示意图。心脏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实验测定狗的正常心率为90次/分,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为180次/分,阻断交感神经后心率为70次/分。据图分析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
B. 图中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
C. 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能是抑制性递质可降低心率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也称内脏调节神经
24. 下图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X代表血糖,则a→b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B. 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b→c段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 若X代表CO2,则b、d时刻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兴奋度最高
D. 若X代表胰高血糖素,其含量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25. 如图为某病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 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26.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植物激素,科研人员在其基础上人工合成了具有相似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GR24。为了研究GR24的作用机理,用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如图1的实验,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NAA主要产生于植物的顶芽、幼叶、胚等结构
B. 由图2推测NAA和GR24应加在图1的琼脂块A中
C. 实验结果可说明NAA和GR24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
D. 实验结果说明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拮抗作用
27. “多营养层次”是一种海水生态养殖新模式,即在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在中层挂笼养殖牡蛎等滤食性贝类;在底层设置人工鱼礁,为鱼虾等提供生长、产卵和栖息的场所,养殖海参等底栖杂食动物。下图表示某渔民设置的“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内部部分构造和物质循环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牡蛎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B. 若养殖海带数量过多,则会导致牡蛎的食物来源增多,产量上升
C. “多营养层次”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实现了物质循环
D. “多营养层次”提高了对生态系统中阳光食物等资源的利用率,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
28. 鱼类洄游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如盐度、水温)等影响,而周期性地定向往返移动。根据洄游的目的可划分为三大类,即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洄游途经某地时的种群数量
B. 鱼类洄游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的作用
C. 决定鱼类洄游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作用
D. 研究鱼类洄游规律,有利于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促进渔业生产
29. 下列说法是根据图形作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则c代表细菌,d代表原核生物②若乙中3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空间范围时,则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b③若丙中a、b分别表示生存斗争和种间斗争,则c可能代表的是竞争④若丁中a和b代表群落和种群这两个概念,则a表示群落,b表示种群( )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30. 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 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
C. 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D. e中包括未利用的能量,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题)
31. 淀粉和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两种主要终产物,马铃薯下侧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茎贮藏,红薯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根储存。下图是马铃薯和红薯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及运输示意图。在一定浓度的CO2和30℃条件下(细胞呼吸最适温度为30℃,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5℃),测定马铃薯和红薯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分析回答: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mg/100cm2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cm2叶·小时)
红薯
1
3
11
5
马铃薯
3
9
30
12
(1)马铃薯下侧叶片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化为_____,同时氧化H2O产生O2.
(2)为红薯叶片提供C18O2,块根中的淀粉会含18 O,请写出元素18 O转移的路径_____(用图中相关物质的名称及箭头表示)。
(3)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叶绿体内部有一些颗粒,它们被看作是叶绿体“脂质仓库”,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4)为了验证光合作用产物以蔗糖的形式运输,研究人员将酵母菌蔗糖酶基因转入植物,该基因表达的蔗糖酶定位在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结果发现转基因植物出现严重的小根、小茎现象,其原因是______。研究发现蔗糖可直接进入液泡,该过程为逆浓度梯度运输,与该跨膜运输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
(5)25℃条件下测得红薯光补偿点会_______(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klx;30℃条件下,当光照强度为3klx时,红薯和马铃薯固定CO2量的差值为______。
32.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人和动物在精神紧张或受到创伤等应激刺激时,糖皮质激素的含量会迅速增加。相关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在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________。
(2)糖皮质激素属于脂质,通过______方式穿过细胞膜,给正常动物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ACTH,其血液中CRH含量降低,原因是_______。若较大剂量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影响到个体健康,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部分中药或其有效成分能够影响生物的免疫功能。为研究中药成分X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科研人员用小鼠和相关材料设计了实验进行研究,实验材料包括若干健康的实验小鼠,中药成分X、环磷酰胺(可诱导小鼠胸腺和脾脏重量减轻,造成小鼠免疫功能低下)、适宜的溶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
33. 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1:红尾鸲和鹟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鹟,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1)资料1中的红尾鸲和鹟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因地形变化引起两种鸟分布的不同,常表现为______分布。
(2)若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且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物种通常被称为关键种。鉴别与验证关键种的最好方法是把关键种从群落中移除,然后观察和监测此后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但该方法对于_____(填“物种丰富度很高”或“物种丰富度较低”)的群落是很难实现的。
(3)资料2中海星的营养级至少是第______营养级,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100%流入海星的原因是_________。
(4)资料1中红尾鸲和鹟两个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______。
34. 果蝇的翅型有长翅、小翅、残翅三种表现型,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当A和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长翅,A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残翅,其他表现为小翅。现有两杂交组合,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P)
子一代(F1)
子二代(F2)
甲组
长翅♀
残翅♂
长翅雌蝇:残翅雌蝇:长翅雄蝇:小翅雄蝇:残翅雄蝇=2:2:1:1:2
乙组
小翅♀
残翅♂
长翅雌蝇:小翅雄蝇=1:1
长翅雌蝇:小翅雌蝇:残翅雌蝇:长翅雄蝇:小翅雄蝇:残翅雄蝇=3:3:2:3:3:2
(1)控制翅形的基因遵循_____________定律。甲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F1的长翅果蝇随机交配,F2雄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③
(2)选择甲组F1残翅雄果蝇与乙组F2的长翅雌果蝇杂交,其子代中长翅雌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3)若对乙组F1小翅雄蝇测交,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如果测交结果是子代雌蝇全为残翅,雄蝇全为小翅,针对此现象,请你提出合理的假说:_____________。
35. 黄曲霉素是由黄曲霉产生的代谢产物,具行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科研人员用黄曲霉毒素B(AFB1)的结构类似物——豆香素(C9H6O2)筛选出能高效降解AFB1的菌株,实验过程如下图中的①~④所示。已知菌体对有机物的降解途径有胞外分泌物降解和菌体吸附降解两种。对降解菌的培养液进行离心,发现上清液中AFB1的残留率明显低于菌悬液中AFB1的残留率。检测发现上清液中含有蛋白质K,为验证蛋白质K是降解AFB1的有效成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⑤:在A中加入水解蛋白质K的酶,B为对照组,充分反应后在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豆香素(C9H6O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的目的菌是_____,科研人员在采样前应将_____置于采样处,这样能保证所采集的样品中富含该菌种。
(2)将稀释液转移至1号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目的是_____。将1号培养基中的目的菌接种到2号培养基中的方法是_____,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筛选某种菌株,还适用于_____。
(3)上清液中降解有机物的途径是_____。实验⑤中的实验结果是_____。
2022-2023学年度考试题高中生物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题只有一项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采用了完全归纳法
B. 荷兰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C. 提出了有关“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观点
D. 植物学家施旺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植物细胞学说
【答案】C
【解析】
【分析】新课本细胞学说的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详解】A、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A错误;
B、荷兰的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红细胞和精子,发现活的细胞,广泛观察动植物的微细结构的是马尔比基,B错误;
C、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提出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C正确;
D、植物学家施莱登通过对花粉、胚珠和柱头组织的观察和分析,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了植物细胞学说,D错误。
故选C。
2. 寨卡病毒(ZIKV)有包膜和蛋白衣壳,为RNA病毒,“超级病菌”MRSA的全名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它们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生物膜系统
B. 它们的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C. 它们能够在人体细胞中进行分裂生殖
D. 它们共有的遗传物质都是核糖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寨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没有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错误;
B、病毒的蛋白质再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细菌的蛋白质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B正确;
C、细菌进行二分裂生殖,病毒不能分裂生殖,进行增殖,C错误;
D、寨卡病毒有包膜和蛋白衣壳,为RNA病毒,而超级病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B
【定位】病毒和细菌
【点睛】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 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加生理盐水的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活性
B. “还原糖的鉴定”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 在“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只有脂肪的鉴定必须用到显微镜
D. 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没有细胞核,可直接用来制备细胞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
【详解】A、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加0.9%的生理盐水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细胞形态,A错误;
B、“还原糖的鉴定”中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水解过程,需要将小烧杯放入含有30 ℃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 min,B正确;
C、脂肪鉴定时,如果检测的是组织样液就不需要用显微镜,如果是用花生子叶做切片检测,就要用显微镜,C错误;
D、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内无细胞核、液泡、高尔基体和核糖体,但有线粒体、内质网和叶绿体等结构,含有膜结构,不是制备细胞膜的最佳材料,D错误。
故选B。
4.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②淀粉和脂肪水解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③中心体在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形成4个中心粒④酶在代谢中有许多功能⑤小鼠在25℃时的呼吸速率高于10℃时的呼吸速率⑥肌肉细胞比硝化细菌物质运输的效率高⑦无氧呼吸过程只产生[H]不消耗[H]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水解一般指的是分解成基本单位,氧化分解一般指呼吸作用的过程;酶的作用是催化,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来实现的;细胞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无氧呼吸产生的[H]都会被消耗,没有积累。
【详解】①因某些氨基酸含有S,大部分蛋白质含有S,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①正确;
②淀粉和脂肪氧化分解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水解终产物是葡萄糖和甘油、脂肪酸,②错误;
③中心体在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形成4个中心粒,③错误;
④酶的功能是催化,没有其他功能,④错误;
⑤低温的状态下恒温动物散热多,为了维持体温恒定需要增加产热,小鼠在10℃时呼吸速率高于25℃时的呼吸速率,⑤错误;
⑥肌肉细胞体积大,相对表面积小,硝化细菌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物质运输的效率更高,⑥错误;
⑦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第二阶段消耗[H],⑦错误。
故选A。
5. 线粒体自噬时,内质网膜包裹损伤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此时LC3-I蛋白被修饰形成LC3-II蛋白,LC3-II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的线粒体降解。研究人员选取周龄一致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训练一段时间后,测量大鼠腓肠肌细胞LC3-I蛋白和LC3-II蛋白的相对含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依赖膜的流动性
B. LC3-II/LC3-I的比值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大
C. 运动可以抑制大鼠细胞的线粒体自噬
D.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LC3-II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线粒体降解,实验数据显示随运动强度增大,LC3-II的含量增加,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自噬体可以与溶酶体融合,这依赖于膜的流动性,A正确;
BC、据图可知,随运动强度加大,LC3-II/LC3-I的比值变大,因“LC3-II蛋白促使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完成损伤的线粒体降解”,故运动可以促进细胞的线粒体自噬,B正确、C错误,
D、溶酶体内含有水解酶,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线粒体,也可消灭侵入机体的病菌,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中两种蛋白的功能,并能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作答。
6.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子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B. 若测得乙的溶液浓度不变,则乙组叶肉细胞的净吸水量为零
C. 若测得丙的溶液浓度降低,则丙组叶肉细胞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
D. 若测得丙的溶液浓度不变,则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丙的浓度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如果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渗透的方向就是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发生渗透作用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半透膜,二是浓度差。当把叶肉细胞放入蔗糖中,若存在浓度差细胞可发生渗透作用而吸水或失水。
【详解】A、甲的浓度变大,说明细胞发生了吸水,蔗糖溶液进入细胞的的水分子多于细胞进入蔗糖溶液的,A正确;
B、乙的浓度不变,说明水分进出细胞平衡,乙组叶肉细胞的净吸水量为零,B正确;
C、丙的浓度降低,说明细胞发生了失水,叶肉细胞可能发生质壁分离,C正确;
D、若测得丙的溶液浓度不变,说明水分进出细胞平衡,是因为细胞液浓度与丙的浓度相等,D错误。
故选D。
7. 如图是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原核细胞均含有②③④,其中②具有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和构成膜基本支架等作用
B. 真核细胞中④由纤维素组成,能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C. 在动物细胞中①与③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且二者功能也不同
D. 图乙为蓝细菌胞间连丝示意图,细胞通过该结构完成信息交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甲中①是糖蛋白,②是蛋白质,③是磷脂,④是细胞骨架;图乙是胞间连丝放大图,高等植物细胞存在胞间连丝。
【详解】A、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蛋白质和磷脂构成的细胞膜,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催化等多种功能,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④是细胞骨架,细胞骨架由蛋白质构成,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的细胞器,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错误;
C、动物细胞中,①糖蛋白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功能是识别;③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功能是构成细胞膜的骨架,C正确;
D、高等植物具有胞间连丝,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胞间连丝的结构,D错误。
故选C。
8. 下列关于生物学中各种“转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其转化程度和细胞代谢强度有关
B. 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代谢越旺盛的细胞中ATP含量越高
C. 染色体与染色质可以相互转化,其循环转化过程可随细胞周期进行
D. C3和C5可以相互转化,C5向C3转化的过程需要酶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比例越大,代谢越强,故其转化程度和细胞代谢强度有关,A正确;
B、任何细胞中ATP含量都很少,但是ATP与ADP的转化快,因此可以满足细胞对能量的需求,B错误;
C、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在间期为染色质,在分裂期为染色体,其循环转化过程可随细胞周期进行,C正确;
D、C5与CO2反应生成C3,需要酶参与,C3可以被还原成三碳糖,三碳糖可以再生为C5,D正确。
故选B。
9. 细胞癌变与基因突变有关,为鉴定造成结肠癌的突变基因,科学家检测了213例结肠癌病人样品的基因突变,发现每个样品都涉及了多种突变基因,其中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突变的频率最大,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被检基因
检出突变的样品数量
突变基因形式
突变基因活性
A
93
AV
活性增强
B
28
BW
失去活性
A. 某一个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则会导致细胞癌变
B.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人体正常细胞中普遍存在
C. 根据表中突变基因活性变化情况推测被检基因A为原癌基因
D. 引发原癌基因突变的因素可能是X射线、亚硝酸盐或者某些病毒
【答案】A
【解析】
【分析】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详解】A、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在一个细胞中发生多个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才会导致细胞癌变,A错误;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染色体上,B正确;
C、据表分析,A→AV突变后,突变基因活性增强,判断A基因是原癌基因;B→BW突变后,突变基因失去活性,判断B基因是抑癌基因,C正确;
D、X射线、亚硝酸盐或者某些病毒可以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所以引发原癌基因突变的因素可能是X射线、亚硝酸盐或者某些病毒,D正确。
故选A。
10. 如图为某兴趣小组探究绿色植物生理作用所用到的实验装置,I所给的条件有:①遮光;②适宜光照;Ⅱ烧杯中的物质有;③NaOH溶液;④CO2缓冲液;⑤蒸馏水,当呼吸作用以葡萄糖为底物时(不考虑产乳酸的呼吸),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实验一①③,实验二②④,探究叶绿体内氧气的释放速率
B. 实验一①③,实验二①④,探究植株可能进行的呼吸类型
C. 实验一②③,实验二②④,验证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D. 实验一①③,实验二①⑤,探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糖的比例
【答案】B
【解析】
【分析】1、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2、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有: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
3、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通过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量可以探究两种呼吸的消耗糖的比值。
【详解】A、叶绿体内氧气的释放速率代表真光合作用,实验一①③遮光处理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NaOH溶液吸收呼吸产生的CO2,有色液滴的移动代表O2的消耗速率,即代表呼吸速率,故实验一①③测定呼吸速率,实验二②④适宜光照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O2缓冲液维持环境中CO2的稳定,有色液滴的移动代表O2的释放速率,故实验二②④测定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即测定叶绿体的O2释放量实际是测定真光合作用,将实验①③和②④的数据相加即为真光合作用速率,A不符合题意;
B、探究呼吸作用的类型必需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所以要遮光,自变量为有无O2,故必须设置为一组有氧,一组无氧,而实验一①③中NaOH溶液吸收CO2,实验二①④中CO2缓冲液维持CO2的稳定,不能有效设置成有氧和无氧两个组,不能探究植株的呼吸类型,B符合题意;
C、实验一②③中NaOH溶液吸收CO2,实验二②④中CO2缓冲液维持CO2的稳定,两组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CO2,在排除光照的干扰下,通过有无CO2的可以探究光合作用需要CO2,C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一①③中NaOH溶液吸收CO2,有色液滴的移动可代表O2的变化(不移动,说明无氧呼吸,向左移动说明有氧呼吸),实验二①⑤中有色液滴的移动代表O2和CO2的差值(差值为0,说明有氧呼吸;向右移动,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并存,向左移动,说明无氧呼吸),综合实验一①③,实验二①⑤O2和CO2的变化量可以探究两种呼吸的消耗糖的比值,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已知并指(A)对正常指(a)是显性,正常红细胞(B)对镰状红细胞(b)是显性,且两对性状独立遗传。一个正常红细胞患并指的男性和一个表型正常的女性结婚,生了一个镰状红细胞正常指的孩子,分析该父母的基因型及再生一镰状红细胞并指的孩子雄配子和雌配子遗传因子组成( )
A. 父AABB,母aaBb;雄配子AB,雌配子ab
B. 父AaBb,母aaBB;雄配子ab,雌配子aB
C. 父AaBb,母aaBb;雄配子Ab,雌配子ab
D. 父AaBb,母aaBb;雄配子ab,雌配子ab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并指(A)对正常指(a)是显性,正常红细胞(B)对镰状红细胞(b)是显性,父亲正常红细胞患并指,其基因型为A_B_,母亲表型正常,其基因型为aaB_,他们生了一个镰状红细胞并指的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父亲正常红细胞患并指,其基因型为A_B_,母亲表型正常,其基因型为aaB_,他们生了一个镰状红细胞正常指的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为aabb,则父亲的基因型为AaBb,母亲的基因型为aaBb,再生一镰状红细胞并指的孩子的基因型为A_bb,由母亲的基因型可确定该孩子基因型一定是Aabb,则雌配子一定是ab,雄配子都应该是Ab。
故选C。
12. 某科研小组对蝗虫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测定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细胞c和细胞g都可能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
B. 细胞d、e、f中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 细胞g和细胞b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D. 细胞a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细胞a中染色体数和DNA数都是N,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属于生殖细胞,细胞b中染色体是N,DNA是2N,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c中染色体和DNA都是2N,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和e细胞的DNA处于2N和4N之间,说明细胞处于间期DNA复制时期,f细胞中染色体2N,DNA是4N,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细胞g中染色体和DNA都是4N,则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细胞c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g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两个时期都会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A正确。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d、e处在间期DNA复制的时期,B错误。细胞b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本题用的是蝗虫的精巢,因此细胞a不可能是卵细胞,D错误。
【点睛】精巢中的精原细胞即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对于本题分析图形找准各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并且熟练掌握并运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物质变化规律,找准各细胞所处的时期极其关键。
13. DNA分子中碱基上连接一个“-CH3”,称为DNA甲基化,基因甲基化可以导致其不能转录。这种变化可以在细胞间遗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可能不同
B. 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C. 基因甲基化一定属于不利于生物的变异
D. 原癌、抑癌基因甲基化不会导致细胞癌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特定的基因控制特定的性状。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可能不同,生物的性状还受环境的影响,A正确;
B、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是影响的转录过程,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若被甲基化的基因是有害的,则有害基因不能表达,基因甲基化后不一定属于有害生物的变异,C错误;
D、原癌、抑癌基因甲基化后,则不能正常控制细胞周期,会导致细胞癌变,D错误。
故选A。
14. 下图为动物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以下据图分析的推论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生理过程的完成需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共有①②④⑥⑦
B. 线粒体具有半自主复制能力
C. 线粒体中也有核糖体,以及RNA聚合酶等物质
D. 完成①过程需要的酶有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这些酶均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①表示DNA复制,②转录,④翻译、⑤蛋白质的加工、⑥DNA复制,⑦转录、⑧翻译。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和⑥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和⑦表示转录,④和⑧表示翻译,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错误;
B、线粒体中的DNA能进行复制,表明其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其所需的蛋白质有一部分由核基因编码,说明具有半自主性,B正确;
C、线粒体中可以进行转录和翻译,故也有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车间),以及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等物质,C正确;
D、完成①DNA复制过程需要的酶有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这些酶在核糖体合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DNA分子一条链中G+C=28%,则DNA分子中A占36%
B.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上存在非基因序列
C. 在DNA分子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D. 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复制两次后,含15N与含14N的DNA数目之比为1:2
【答案】C
【解析】
【分析】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的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是指在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
【详解】A、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G+C=28%,则在该DNA分子中,G+C占比为28%,则A+T占比为1-28%=72%,因此在该DNA分子中,A=T,则该DNA分子中A占72÷2=36%,A正确;
B、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因此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上存在非基因序列,B正确;
C、在DNA分子结构中,除了末端的一个脱氧核糖直接与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相连外,其余部位的脱氧核糖均与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相连,C错误;
D、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复制两次,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中含14N的DNA数为4个,含15N的DNA数为2个,故含15N与含14N的DNA数目之比为1:2,D正确。
故选C。
16. 2022年6月5日神舟14号发射成功,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我国不断选送植物种子进行太空诱变实验。太空育种一般要经过“诱变—自交—杂交”才能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纯合品种经诱变,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
B. 自交的目的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纯合植株
C. 杂交的目的是获得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品种
D. 太空育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纯合变异类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1、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详解】A、纯合品种经诱变以后,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而形成杂合子,自交后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A正确;
B、自交的可以通过选择和培育,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植株,B正确;
C、杂交可以把多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获得优良品种,C正确;
D、基因突变就有不定向性,为获得所需性状需要大量处理实验材料,可能用时较长,D错误。
故选D。
17. 科研人员通过人工授粉实现白菜(2n=20)和紫甘蓝(2n=18)的种间杂交,将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得到幼苗甲,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甲的顶芽获得幼苗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幼苗甲培育成幼苗乙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 杂交得到幼苗甲表明白菜和紫甘蓝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C. 幼苗甲细胞中含有19条染色体,属于单倍体
D. 幼苗乙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8或76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幼苗甲是白菜和紫甘蓝杂交获得的,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幼苗甲含有19条染色体,不育;幼苗甲经秋水仙素处理甲后获得的乙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幼苗甲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乙,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错误;
B、杂交得到的甲不育,白菜和甘蓝有生殖隔离,B错误;
C、幼苗甲细胞中含有19条染色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不属于单倍体,C错误;
D、甲含有19条染色体,乙中部分细胞加倍成38条,部分细胞未加倍为19条,分裂后期经加倍后染色体数目为76条或38条,D正确。
故选D。
18.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都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B. 育种专家将抗病基因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转基因农作物的抗性只能维持一定时间
C.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有些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有些变异仅由环境引起
D. 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根据进化论的观点,最开始植物含有的抗病基因使得病原体死亡,植物正常生长,此时病原体中含抗药性基因的那部分存活下来,迅速繁殖,而抗病基因没有变化,因此抗病性只能维持一段时间,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仅由环境引起,C正确;
D、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但一般情况下,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群体,D错误。
故选D。
19. 紫花苜蓿是牧草之王,自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将苜蓿种子带回中国,我国紫花苜蓿品种在漫长的驯化 和改良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立亚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紫花苜蓿在不同地域可以形成不同的基因库
B. 人工选择在我国紫花苜蓿品种的驯化和改良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C. 我国紫花苜蓿与原产地紫花苜蓿依旧可以相互交配,但后代可能不育
D. 遗传漂变是导致我国紫花苜蓿种群与原产地种群基因频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自然选择、遗传漂变、交配方式、迁入和迁出、突变等。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种。
【详解】A、紫花苜蓿在不同地域中的种群由于变异方向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因此可以形成不同的基因库,A正确;
B、人工选择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我国紫花苜蓿品种的驯化和改良过程起着重要作用,B正确;
C、我国紫花苜蓿品种在漫长的驯化和改良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立亚种,说明与原物种没有形成生殖隔离,因此我国紫花苜蓿与原产地紫花苜蓿依旧可以相互交配,且后代可育,C错误;
D、遗传漂变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因此遗传漂变是导致我国紫花苜蓿种群与原产地种群基因频率差异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C。
20. 某随机受粉植物,其高茎(H)与矮茎(h)、绿茎(G)与紫茎(g)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对一个处于遗传平衡中的该植物种群进行调查,获得的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表现型
高绿茎
高紫茎
矮绿茎
矮紫茎
比例
63%
21%
12%
4%
A. 该种群内基因h和基因g的频率分别为0.4、0.5
B. 在该种群内基因组成为Gg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0%
C. H/h和G/g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 继续随机受粉,该种群内矮紫茎个体所占比例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一个处于遗传平衡中的该植物种群”中高茎:矮茎=21:4,绿茎:紫茎=3:1,它们分别符合遗传平衡定律,所以根据该种群中矮茎(hh)的频率为4/25,推出h基因频率=2/5,H基因频率=3/5,进而推出该种群中HH的频率=9/25,Hh的频率=12/25;同理可计算,根据该种群中紫茎(gg)的频率=1/4,所以g基因频率=1/2,G基因频率=1/2,进而计算出GG的频率=1/4,Gg的频率=2/4。
【详解】A、根据题意“一个处于遗传平衡中的该植物种群”中高茎:矮茎=21:4,绿茎:紫茎=3:1,它们分别符合遗传平衡定律,所以根据该种群中矮茎(hh)的频率为4/25,推出h基因频率=2/5=0.4,同理可计算,根据该种群中紫茎(gg)的频率=1/4,所以g基因频率=1/2=0.5,A正确;
B、在该种群内g基因频率=1/2,G基因频率=1/2,基因组成为Gg的频率=2/4,即该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50%,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该种群四种表现型的比例=63:21:12:4,这种理论比例无法推测出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同一对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在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种群中,只要是个体之间随机交配,其产生的后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各种基因型的频率都保持不变,所以该种群继续随机受粉,种群内矮紫茎个体所占比例不变,D正确。
故选C。
21. 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
C. 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 D. 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详解】A、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组织液吸水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丁表示细胞内液,B正确;
C、葡萄糖由血液运输,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供能,故葡萄糖可以存在于甲血浆和乙组织液中,C正确;
D、组织细胞因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导致组织细胞中的氧气浓度低于血浆,但红细胞细胞内液中的氧气浓度却高于血浆,所以若丁为红细胞内液,则丁中O2浓度可能比甲(血浆)中的高,D错误。
故选D。
22. 小龙虾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这种突触间隙极小,仅有2〜3nm。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离体下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
B. 该突触结构可能不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
C. 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
D. 兴奋在相邻细胞膜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电信号)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D、由题意可知,由于突触间隙极小,且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则信号在该突触中不需要转换为化学信号,因此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A正确,D错误;
B、由于信号在突触间传递无需转换,则信号的传递速度快,时间短,因此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B错误;
C、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未体现胞吞、胞吐等现象,因此未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故选A。
23. 下图为狗的心脏某局部组织和细胞示意图。心脏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实验测定狗的正常心率为90次/分,阻断副交感神经后心率为180次/分,阻断交感神经后心率为70次/分。据图分析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
B. 图中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
C. 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能是抑制性递质可降低心率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支配,也称内脏调节神经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阻断副交感神经,心率大幅度提高,说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抑制作用。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交感神经对心脏搏动起促进作用。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A正确;
B、图中去甲肾上腺素能够由传出神经释放,也可以由肾上腺分泌,即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B正确;
C、根据题意,阻断交感神经心率降低,说明去甲肾上腺素可升高心率,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也称内脏调节神经,D正确。
故选C。
24. 下图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X代表血糖,则a→b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B. 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b→c段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 若X代表CO2,则b、d时刻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兴奋度最高
D. 若X代表胰高血糖素,其含量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1、据图分析,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c段,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使得血糖浓度下降;c-d段,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升高。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详解】A、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来升高血糖,A错误;
B、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b→c段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B错误;
C、若X代表CO2,则b、d时刻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兴奋度最高,C错误;
D、若X代表胰高血糖素,其含量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D正确。
故选D。
25. 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 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 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浆细胞(细胞甲)分泌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甲状腺细胞细胞膜上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激素A),导致激素B分泌减少,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病是由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的,所以该病是自身免疫病,A正确;
B、激素A是由甲状腺细胞所分泌的,表示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抗体和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相同受体,故推断抗体可能和激素B一样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减少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使该病的病情得到缓解,D正确。
故选B。
26.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植物激素,科研人员在其基础上人工合成了具有相似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GR24。为了研究GR24的作用机理,用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如图1的实验,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NAA主要产生于植物的顶芽、幼叶、胚等结构
B. 由图2推测NAA和GR24应加在图1的琼脂块A中
C. 实验结果可说明NAA和GR24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
D. 实验结果说明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拮抗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生长素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
【详解】A、NAA是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生长素功能的物质,A错误;
B、生长素在幼嫩部位只能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琼脂块A)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琼脂块B),由图2推测NAA和GR24应加在图1的琼脂块A中,B正确;
C、和对照组比较,NAA和GR24都是抑制侧枝生长,没有促进生长,不能说明NAA和GR24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C错误;
D、NAA+GR24组的侧枝长度比单独使用两种物质处理更短,实验结果说明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B。
27. “多营养层次”是一种海水生态养殖新模式,即在上层挂绳养殖海带等藻类:在中层挂笼养殖牡蛎等滤食性贝类;在底层设置人工鱼礁,为鱼虾等提供生长、产卵和栖息的场所,养殖海参等底栖杂食动物。下图表示某渔民设置的“多营养层次”海水生态养殖模式内部部分构造和物质循环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牡蛎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B. 若养殖海带数量过多,则会导致牡蛎的食物来源增多,产量上升
C. “多营养层次”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实现了物质循环
D. “多营养层次”提高了对生态系统中阳光食物等资源的利用率,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牡蛎既能捕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又能分解有机碎屑,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
B、若海带数量过多会影响小型浮游植物的数量,这些小的浮游植物是牡蛎的食物,导致牡蛎食物来源减少,所以牡蛎数量会下降,B错误;
C、“多营养层次”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正确;
D、上述海水养殖模式在上层、中层和底层的设置提升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结构的复杂程度,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空间、阳光、食物等资源,也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D正确。
故选B。
28. 鱼类洄游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如盐度、水温)等影响,而周期性地定向往返移动。根据洄游的目的可划分为三大类,即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洄游途经某地时的种群数量
B. 鱼类洄游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的作用
C. 决定鱼类洄游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作用
D. 研究鱼类洄游规律,有利于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促进渔业生产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①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环境或生物;②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③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4、为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的,要合理开发利用。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
【详解】A、鱼洄游途经某地时,只是暂时经过,捕获以后进行标记不能再次捕获,所以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洄游途经某地时种群数量,A错误;
B、由于鱼类洄游的目的可划分为三大类,即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则鱼类洄游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的作用,B正确;
C、鱼类的行为,如鱼类洄游等现象,其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作用,C正确;
D、研究鱼类洄游规律,有利于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如可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促进渔业生产,D正确。
故选A。
29. 下列说法是根据图形作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则c代表细菌,d代表原核生物②若乙中3个圆圈代表3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时,则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b③若丙中a、b分别表示生存斗争和种间斗争,则c可能代表的是竞争④若丁中a和b代表群落和种群这两个概念,则a表示群落,b表示种群( )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念珠藻等)、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详解】①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等,其中细菌又包括乳酸菌、大肠杆菌等,①正确;
②乙图中a、b和c3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b生物个体的生存区域有部分不与c重叠,而a的生活区域全在c生物的生活区域范围内,所以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a,最不容易灭绝的是b,②错误;
③丙图中a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间斗争和生物与生物间的斗争,生物间的斗争包括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c竞争属于种间斗争,③正确;
④丁图中的a 群落包括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总和,b可表示其中的一个种群,④正确;
故选C。
30. 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 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
C. 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D. e中包括未利用的能量,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c表示捕食关系、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e和f表示动植物的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A. 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 水稻在生长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多余消耗, B正确。
C. 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图中乙、丁两生物成分,C正确。
D. e中不包括未利用的能量,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题)
31. 淀粉和蔗糖是光合作用的两种主要终产物,马铃薯下侧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茎贮藏,红薯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主要运向块根储存。下图是马铃薯和红薯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及运输示意图。在一定浓度的CO2和30℃条件下(细胞呼吸最适温度为30℃,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5℃),测定马铃薯和红薯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分析回答: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mg/100cm2叶·小时)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cm2叶·小时)
红薯
1
3
11
5
马铃薯
3
9
30
12
(1)马铃薯下侧叶片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化为_____,同时氧化H2O产生O2.
(2)为红薯叶片提供C18O2,块根中的淀粉会含18 O,请写出元素18 O转移的路径_____(用图中相关物质的名称及箭头表示)。
(3)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叶绿体内部有一些颗粒,它们被看作是叶绿体的“脂质仓库”,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4)为了验证光合作用产物以蔗糖的形式运输,研究人员将酵母菌蔗糖酶基因转入植物,该基因表达的蔗糖酶定位在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结果发现转基因植物出现严重的小根、小茎现象,其原因是______。研究发现蔗糖可直接进入液泡,该过程为逆浓度梯度运输,与该跨膜运输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______。
(5)25℃条件下测得红薯光补偿点会_______(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klx;30℃条件下,当光照强度为3klx时,红薯和马铃薯固定CO2量的差值为______。
【答案】(1)ATP和NADPH
(2)C18O2→C3→磷酸丙糖→蔗糖→淀粉
(3)颗粒中的脂质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膜结构
(4) ①. 叶肉细胞壁上的蔗糖酶水解蔗糖,导致进入韧皮部的蔗糖减少,根和茎得到的糖不足,生长缓慢 ②. 线粒体和核糖体
(5) ①. 小于 ②. 4mg/100cm2叶·小时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的CO2的固定阶段,②是暗反应中的C3的还原阶段。从图中可以看出,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其产物磷酸丙糖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粉,也可以被运出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细胞质基质中合成蔗糖,蔗糖可以进入液泡暂时储存起来;蔗糖也可以通过韧皮部被运至茎块细胞,在茎块细胞内合成淀粉。
【小问1详解】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同时氧化H2O产生O2,发生这些过程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小问2详解】
为红薯叶片提供C18O2,可以参与光合作用过程暗反应中生成C3,被还原生成磷酸冰糖,进而形成蔗糖,蔗糖形成淀粉,即H218O→C18O2→C3→磷酸丙糖→蔗糖→淀粉。
【小问3详解】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叶绿体内部有一些颗粒,它们被看作是叶绿体的“脂质仓库”,其体积随叶绿体的生长而逐渐变小,可能的原因是颗粒中的脂质参与构成叶绿体中的膜结构。
【小问4详解】
蔗糖是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转基因植物出现严重的小根、小茎现象,其原因叶肉细胞壁上的蔗糖酶水解蔗糖,导致进入韧皮部的蔗糖减少,根和茎得到的糖不足,生长缓慢。研究发现蔗糖可直接进入液泡,该过程可被呼吸抑制剂抑制,说明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该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为载体和能量(或载体和ATP),与该跨膜运输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核糖体。
【小问5详解】
表格中是30℃条件下测定的数据,即30℃条件下,红薯的光补偿点是1klx,此时呼吸作用最强,如果将温度降到25℃(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则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光补偿点是指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因此25℃时光补偿点小于1klx;当光照强度为3klx时,红薯固定的CO2为11+5=16mg/100cm2叶•小时,而马铃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为12mg/100cm2叶•小时,所以二者相差4mg/100cm2叶•小时。
32.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免疫抑制剂,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人和动物在精神紧张或受到创伤等应激刺激时,糖皮质激素的含量会迅速增加。相关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在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________。
(2)糖皮质激素属于脂质,通过______方式穿过细胞膜,给正常动物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ACTH,其血液中CRH含量降低,原因是_______。若较大剂量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影响到个体健康,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部分中药或其有效成分能够影响生物的免疫功能。为研究中药成分X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科研人员用小鼠和相关材料设计了实验进行研究,实验材料包括若干健康的实验小鼠,中药成分X、环磷酰胺(可诱导小鼠胸腺和脾脏重量减轻,造成小鼠免疫功能低下)、适宜的溶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
【答案】(1)效应器 (2) ①. 自由扩散 ②. 给正常动物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ACTH,会促进肾上腺皮质合成并分泌糖皮质激素增加,当血浆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会抑制CRH和ACTH的分泌 ③. 糖皮质激素会抑制免疫系统,使得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到个体健康
(3)将健康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为健康小鼠,先不做药物处理,B、C组用环磷酰胺处理,得到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再用适宜浓度的中药成分X溶液处理B组小鼠,用无中药成分X的溶剂分别处理A、C组,一段时间后,检测三组小鼠的免疫功能情况
【解析】
【分析】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
【小问1详解】
能感受应激刺激的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最后传至效应器,引起效应器发生规律性反应,因此,应激状态下,下丘脑作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可释放CRH增多。
【小问2详解】
糖皮质激素本质是脂质,所以其会通过自由扩散穿过细胞膜。给正常动物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ACTH,可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增加,当血浆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会抑制CRH和ACTH的分泌,因此血液中CRH含量会降低。若较大剂量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免疫系统,使得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到个体健康。
【小问3详解】
由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中药成分X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再结合题干所给的实验材料,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中药成分X的有无和是否用环磷酰胺处理,因变量为小鼠的免疫情况。设计实验步骤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这两大基本原则,同时保证其他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因此设计实验步骤如下:将健康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为健康小鼠,先不做药物处理,B、C组用环磷酰胺处理,得到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再用适宜浓度的中药成分X溶液处理B组小鼠,用无中药成分X的溶剂分别处理A、C组,一段时间后,检测三组小鼠的免疫功能情况。
33. 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1:红尾鸲和鹟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鹟,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1)资料1中的红尾鸲和鹟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因地形变化引起两种鸟分布的不同,常表现为______分布。
(2)若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且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物种通常被称为关键种。鉴别与验证关键种的最好方法是把关键种从群落中移除,然后观察和监测此后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但该方法对于_____(填“物种丰富度很高”或“物种丰富度较低”)的群落是很难实现的。
(3)资料2中海星的营养级至少是第______营养级,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100%流入海星的原因是_________。
(4)资料1中红尾鸲和鹟两个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______。
【答案】(1) ①. 竞争 ②. 镶嵌
(2)物种丰富度很高 (3) ①. 三 ②. 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和被分解者分解
(4)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以提高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解析】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2、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小问1详解】
红尾鸲和鹟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说明两者之间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存在竞争关系。因地形变化引起两种鸟分布的不同体现群落空间结构中的水平结构,水平结构常表现为镶嵌分布。
【小问2详解】
一方面,人为主观地选定所谓的关键种来进行去除实验,在物种非常丰富的群落中很可能会使那些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物种被忽视;另一方面,越复杂的生物群落,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去除实验不一定能观察到对群落结构明显的影响,故该方法对物种丰富度很高的群落是很难实现的。
【小问3详解】
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故海星的营养级至少是第三营养级。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和被分解者分解,故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流入海星。
【小问4详解】
资料1中红尾鸲和鹟两个种群之间竞争食物和栖息空间,造成两个种群逐渐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以提高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34. 果蝇的翅型有长翅、小翅、残翅三种表现型,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当A和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长翅,A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残翅,其他表现为小翅。现有两杂交组合,实验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P)
子一代(F1)
子二代(F2)
甲组
长翅♀
残翅♂
长翅雌蝇:残翅雌蝇:长翅雄蝇:小翅雄蝇:残翅雄蝇=2:2:1:1:2
乙组
小翅♀
残翅♂
长翅雌蝇:小翅雄蝇=1:1
长翅雌蝇:小翅雌蝇:残翅雌蝇:长翅雄蝇:小翅雄蝇:残翅雄蝇=3:3:2:3:3:2
(1)控制翅形的基因遵循_____________定律。甲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F1的长翅果蝇随机交配,F2雄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③
(2)选择甲组F1残翅雄果蝇与乙组F2的长翅雌果蝇杂交,其子代中长翅雌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3)若对乙组F1小翅雄蝇测交,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___。如果测交结果是子代雌蝇全为残翅,雄蝇全为小翅,针对此现象,请你提出合理的假说: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 AaXBXb、 aaXBY ③. 长翅:小翅:残翅=9:3∶4
(2)1/4 (3) ①. 小翅雌蝇:残翅雌蝇:小翅雄蝇:残翅雄蝇=1:1:1:1 ②. 小翅雄蝇的A基因易位到Y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乙组F2分离比之和等于16,可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 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
【小问1详解】
乙组F2分离比之和等于16,可知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 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甲组实验,亲本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Y,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XB、aaXBXB,aaXBXb ,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AaXBY,AaXbY 、aaXBY ,aaXbY,其中长翅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若让甲组F1的长翅果蝇随机交配,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XB: aXB:AXb :aXb =3:3:1:1,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XB: aX B:AY:aY =1:1:1∶1,则F2雄果蝇中,长翅(A_XBY):小翅(A_X bY):残翅( aa _ _ ) = 9:3:4
【小问2详解】
选择甲组F1残翅雄果蝇( aaXBY、aaXbY)与乙组F2的长翅雌果蝇(1/3AAXB Xb、2/3AaXBXb)杂交,子代中长翅雌果蝇(AaXBX -)的比例为[( 1/3)+(2/3)×( 1/2)]×[( 1/2)+(1/2)× ( 1/2)]=(2/3)× (3/8)= 1/4。
【小问3详解】
若对乙组F1小翅雄蝇(AaXbY )测交,即测交组合为AaXbY×aaXbXb,预期结果是小翅雌蝇(AaXbXb):残翅雌蝇(aaXbXb):小翅雄蝇(AaXbY):残翅雄蝇(aaXbY)=1:1:1:1;如果测交结果是子代雌蝇全为残翅,雄蝇全为小翅,可能是小翅雄蝇的A基因易位到Y染色体上,该小翅雄蝇的基因型是aOXbYA,测交组合aOXbYA×aaXbXb,子代中雌蝇基因型为aaXbXb(残翅),雄蝇基因型为aOXbYA(小翅)。
35. 黄曲霉素是由黄曲霉产生的代谢产物,具行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科研人员用黄曲霉毒素B(AFB1)的结构类似物——豆香素(C9H6O2)筛选出能高效降解AFB1的菌株,实验过程如下图中的①~④所示。已知菌体对有机物的降解途径有胞外分泌物降解和菌体吸附降解两种。对降解菌的培养液进行离心,发现上清液中AFB1的残留率明显低于菌悬液中AFB1的残留率。检测发现上清液中含有蛋白质K,为验证蛋白质K是降解AFB1的有效成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⑤:在A中加入水解蛋白质K的酶,B为对照组,充分反应后在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豆香素(C9H6O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的目的菌是_____,科研人员在采样前应将_____置于采样处,这样能保证所采集的样品中富含该菌种。
(2)将稀释液转移至1号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目的是_____。将1号培养基中的目的菌接种到2号培养基中的方法是_____,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筛选某种菌株,还适用于_____。
(3)上清液中降解有机物的途径是_____。实验⑤中的实验结果是_____。
【答案】(1) ①. 能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AFB1)的菌株 ②. 豆香素
(2) ①. 增加目的菌的数量 ②.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③. 对菌株进行计数
(3) ①. 胞外分泌物降解 ②. A中的豆香素残留率(显著)高于B中的
【解析】
【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筛选能高效降解AFB1的值的菌株的一般步骤是: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时需要使用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该实验中的目的菌是能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AFB1)的菌株,科研人员用豆香素(C9H6O2)筛选,所以在采样前应将豆香素置于采样处,这样能保证所采集的样品中富含该菌种。
【小问2详解】
将稀释液转移至1号培养基(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中进行培养,其目的是扩大培养以增加目的菌的数量。将1号培养基中的目的菌接种到2号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进一步筛选能高效降解AFB1的值的菌落。由图可知该处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筛选某种菌株,还适用于对菌株进行计数。
【小问3详解】
由题意可知,上清液中不含菌体,但是含有蛋白质K,所以降解有机物的途径是胞外分泌物降解。实验⑤中,自变量是有无蛋白质K,因变量是豆香素的含量,A中的蛋白质K被水解蛋白质K的酶水解掉了,所以实验结果是A中的豆香素残留率(显著)高于B中的。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能理解生物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共15页。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三上学期期中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PDF版),共15页。
2023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几项,如图是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