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12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2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含解析,共24页。
12 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2春·江苏南通·七年级统考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其父康,曾为庐州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及归,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下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笑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奇哉陆郎,可以为法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术 令 人 出 橘 食 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为庐州太守( ) (2)及归( )
(3)绩跪下对曰( ) (4)欲怀而遗母(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
4.陆绩怀橘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本文比另一个版本多了画线句“术笑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你觉得这句话能删吗?请简述下理由。
5.文章结尾处写到“奇哉陆郎”,说说陆绩“奇”在何处?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022春·河北张家口·七年级统考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为学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6.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博览群籍 蒙乃始就学
B.以《易》为宗自 以为大有所益
C.忽于眠中 尝射于家圃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7.用“/”给文中加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9.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2春·江苏扬州·七年级统考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值岁荒
(2)或阻之
(3)徐以杓酌油沥之
(4)双兔傍地走
11.用斜线“/”标出两处停顿。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2)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1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选自《板桥集》)
【2022春·江苏盐城·七年级统考期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荀灌
荀崧小女灌,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崧欲求救于故吏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①将士,且战且前,得入鲁阳山获免②。自诣览乞师,又为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仍结为兄弟,访即遣子抚③率三千人会石览俱救崧。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时人叹曰:“以十三龄之弱女,独能奋身而出,突围求援,如此奇女子,求诸古今史乘④中,得未曾有。”
(《晋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六十六·列女·荀灌》有删改)
【注释】①督厉:勉励。厉,通“励”。②获免;没有被敌人追上。③抚:人名,周访长子周抚。④史乘(chéng):指一般的史书。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计无从出________(填写序号)
(2)灌时年十三________
(3)又为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________
(4)以十三龄之弱女________
知识卡片:计,①计算;②统计,汇总;③计谋、办法;④猜想、估计。
15.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17.时人赞叹荀灌为“奇女子”,请结合相关句子说说荀灌“奇”在何处。
18.本文与《木兰诗》都塑造了女英雄形象,为何本文具体详实地描写了荀灌突围教父的战斗经过,而《木兰诗》对木兰沙场征战的场面却一笔带过?请写出你的理解。
【2022春·广西梧州·七年级统考期中】
文言文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④,子令吾去,败义⑤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⑥?”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②胡:中国古代泛指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一般指匈奴。③郡:此指城。④相视:看望你。⑤败义:毁坏道义。⑥邪:通“耶”,语气词,吗。
1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遂班军而还 ( )
(2)一郡并获全 ( )
20.读了这则短文,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2022春·浙江杭州·七年级期中】
许衡①好学
许衡,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③家见《书》④疏义⑤,因请寓宿,手抄归。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⑥诸义而后发。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有改动)
【注释】①许衡:元初理学家、教育家。②凡:总共。③日者:古时以占卜为业的人。④《书》:也叫《尚书》或《书经》,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为儒家经典之一。⑤疏义: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⑥揆:揣度。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
(1)
如斯而已乎
成语推断法:逝者如斯
斯:_____________
(2)
师谓其父母曰
课内迁移法:权谓吕蒙曰(《孙权劝学》)
谓:____________
(3)
尝暑中过河阳
课内迁移法: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尝:_____________
(4)
或问之
查阅字典法:①或许;②有的,有的人;③又;④语气词;⑤通“惑”,疑惑。
或:________(填序号)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
23.阅读文言文时,品味语气词是发现文章奥秘的一把金钥匙。请参照示例,分析加点语气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如斯而已乎?”
【示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分析】“邪”同“耶”,表反问语气,译为“吗”。表现出孙权对吕蒙推辞的不悦和责备,又体现了孙权对吕蒙寄予厚望的恳切之意。
24.生前,帝欲相之;死后,四方学士皆聚哭。世人为何如此敬重许衡?请结合选文谈谈理由。
【2022春·湖南长沙·七年级统考期中】
文言文阅读
吕蒙闻曹操欲东兵,说孙权夹濡须①水口立坞②。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③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
春,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馀。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④;如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权为笺与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⑤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操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选自《资治通鉴》)
【背景】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劝学。大约建安十五年(210)至十六年(211),鲁肃访吕蒙。建安十七年(212),吕蒙劝说孙权在濡须立坞,建安十八年(213),吴军在濡须成功抗击曹军。
【注释】①濡须:水名。②坞:防卫用的小堡或营寨,③蹙:紧迫,窘追。④孙仲谋:指孙权。⑤别纸:指在信笺上又附上纸条。
25.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暇及水”“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两句中的“及”字都是“等到”之意。
B.“获其都督公孙阳”中的“其”,是代词“他”的意思,在这里代指曹操。
C.字典显示“为”有“是”“成为”“做”“被”“替”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权为笺与操”中的“为”应选“做”之义,引申为“写”。
D.“孤不得安”和“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中“安”的含义相同,都是“怎么”的意思。
2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
B.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
C.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
D.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
27.翻译下列句子。
操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28.结合本文和《孙权劝学》的内容,说说曹操为什么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2022春·湖南株洲·七年级统考期中】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②闻之语其父钟繇曰令卿二子来。于是敕③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又值④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假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誉。②魏文帝:指曹丕。③敕:皇帝的命令。④值:正赶上。
29.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的节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令卿二子来
B.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令卿二子来
C.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令卿二子来
D.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令卿/二子来
30.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3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又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的意思是:又恰逢他们的父亲白天睡觉,于是就一起偷喝药酒。从这里可以看出俩兄弟幼时的调皮。
B.钟氏两个儿子少负盛名,所以引得魏文帝的好奇,下旨前来一探究竟。
C.同样是紧张,两人的答案却不相同。钟毓出汗,而钟会不汗都体现了他们对皇上的尊敬。
D.读了文章,我们会发现钟毓、钟会两兄弟都很聪明,但性格截然不同。钟毓机智聪明,能言善辩;钟会老实厚道。
【2022春·广东阳江·七年级统考期中】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乘烛之明,孰与味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瞽者,故自称盲臣。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吾年七十/元方时年七岁 B.恐已暮矣/恐前后受其敌
C.盲臣安敢戏君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D.老而好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3.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3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2022春·江苏无锡·七年级校联考期中】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小题。
元镇,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注】 ①外兄:表兄。
35.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取而疾走 _____________ ②但闻书声不绝 ______________
③反长安 ______________ ④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 _____________
36.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断两处)
责 往 田 则 携 至 田 畦 踞 高 阜 而 诵
37.与文中“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意识别之 B.以我酌油知之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与诸儒以时文名天下
38.翻译句子。
其精勤若此,人皆叹之。
【2022春·江西南昌·七年级统考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光①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①光:司马光。他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3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凛然如成人 如:_____
(2)自是手不释书 释:_____
(3)群儿戏于庭 于:_____
(4)众皆弃去 去:______
4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文章写了司马光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春·山东日照·七年级统考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⑤,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褒赏篇》
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髲(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4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同郡范逵素知名(素:向来、一向) B.而逵马仆甚多(甚:很、非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已:停止) D.路已远,君宜还(宜:权宜)
43.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母亲卖发购米,砍柱为柴。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
【2022春·山东济南·七年级统考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①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②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③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④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注释】①任真:放任率真;②环堵:四壁。形容居室简陋。③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④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⑤畜:同“蓄”。⑥弦徽: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4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4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47.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也不会抚琴,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2022春·山东聊城·七年级统考期中】
文言文阅读
三上
欧阳修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思尔。
注:①钱思公、谢希深、宋公垂:皆北宋人名。
48.解释下面词语。
①尝语僚属 语:____________ ②言平生惟好读书 惟:____________
49.翻译下面句子。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50.请列举一个同样能体现上文这种刻苦读书精神的例子。
参考答案:
1. 术/令人出橘/食之
2. 担任,做 等到,到了 回答 赠送,给与
3. 同样藏到怀里回去,为什么不把爱孩子的心转化成关爱父母的爱心呢?
4. 不能。这是一处侧面描写,通过袁术赞叹陆绩这么小就知道孝敬,长大后一定会成才,侧面烘托陆绩拥有孝顺的这一美德,使其形象鲜明突出。
5. 去别人家做客还不忘怀橘遗母,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感恩之心,懂得孝敬父母。(意对即可)
【解析】
1.考查断句。句意为: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术”是主语,其后应断开。“食之”是“令人出橘”的目的。其前应断开。故断句为:术/令人出橘/食之。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担任过庐江太守。为,担任,做。
(2)句意:等到告别的时候。及,等到,到了。
(3)句意:陆绩跪在地上,回答说。对,回答。
(4)句意:我想带几个橘子去给母亲吃。遗,赠送,给与。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夫,发语词,不译。怀归,藏在怀里拿回去。盍,为什么。易,转化,改变。以,来。
4.考查语句赏析。
首先要明确观点:这句话不能删去。
然后分析理由:这句话是袁术对陆绩的赞叹,赞叹他小小年纪就知道孝敬父母,长大以后一定能成长。通过袁术的评价与赞叹,从侧面表现了陆绩孝顺的美德,使陆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5.第一问: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文本中的“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和“是橘甘,欲怀而遗母”可得:去别人家做客还不忘怀橘遗母。
第二问: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无论在什么境地都要想着父母,孝敬父母。要把孝道内化为自己随时随地的行为,时时知道孝敬,时时懂得感恩。
【参考译文】:
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曾经担任过庐江太守,精通天文和历法。他的父亲陆康,曾做庐州太守,与袁术交情很好。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把三个橘子藏在了怀里,等到告别的时候,跪着向袁术拜谢。不料这三个橘子从袖子里滚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这是为什么呢?”陆绩跪在地上,道:“这橘子很甜,我想带几个橘子去给母亲吃。”袁术说:“陆郎,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陆绩十分与众不同,后来经常向别人称赞陆绩怀橘的美德。
现在有人在席间在怀里藏果,想逗弄小孩。你同样藏到怀里回去,何不把爱子之心变为爱父母之心呢。奇才呀陆郎,可以作为典范啦。
6. B
7. 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
8. (1)(吕蒙)就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
(2)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9. ①博览群书 ②梦中诵书
【解析】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于是/副词,于是;
B.介词,把/动词,认为;
C.介词,在/介词,在;
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故选B。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都十分精辟绝妙。
根据句意断为: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乃:于是;博览群籍:广泛阅读书籍;以:把;宗:根本,可理解为“主要的”;
(2)皆:全、都;呓:说梦话。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乃博览群籍”可知,吕蒙广泛阅读书籍,体现其好学;
根据“忽于眠中,诵《易》一部”“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可知,吕蒙在梦中背诵《易经》,体现其好学。
【参考译文】:
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于是他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常在孙权身边(谈经论道)有时还喝得酩酊大醉。一日,他在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一会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吕蒙说:“我刚才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都十分精辟绝妙,他们可不是空发议论,仅仅背诵原文而已呀。”众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诵《易经》这件事了。
10. ①恰逢,正赶上 ②有人 ③慢慢地 ④跑
11.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
12. (1)他离任的时候,百姓沿途相送。
(2)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13. 示例:郑板桥是一个才华横溢、清正廉明、爱民如子的好官。
【解析】
10.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值岁荒”的句意是:恰逢荒年。值:恰逢,正赶上。
(2)“或阻之”的句意是:有人阻止他。或:有人。
(3)“徐以杓酌油沥之”的句意是: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徐:慢慢地。
(4)“双兔傍地走”的句意是: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并排跑。走:跑。
1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的意思是: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吟咏诗词。根据句意和主谓间停顿、状语与中心词间停顿,正确的句读是: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
1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去(离开)、父老(指百姓)、送(送别)”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辞(推托)、以(用)、务(事务)”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概括作答。
从“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可见郑燮擅画竹兰,颇有才华;
从“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可见其清廉勤政;
从“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可见其平易近人;
从“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可见其体恤百姓,有担当。
从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可见其清正廉明;
从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可见其关心民生的疾苦;
据此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有时到了忘记自己是长官的地步。(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吃人。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活命?上级降罪,我来承担(开仓济民的后果)。”于是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送他。
14. ③ 当时 写信 凭,凭借
15. 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
16.敌人听说救兵到了,四散逃跑,这是荀灌的功劳。
17.①荀灌年纪虽小,却敢于挺身而出,有胆有识;②率领军马,突出重围,勇武过人;③见石览请援兵,代父写信与周访,智谋过人。
18.本文对荀灌“突围求援”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意在表现其骁勇善战、智勇双全、有胆有识的品格,突出其“奇”。《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生活一笔带过,重点铺陈战前及战后情况,意在突出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以及不恋富贵,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性。
【解析】
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却不知用什么办法突围。计:计谋、办法。故选③。
(2)句意为:荀灌当时十三岁。时:当时。
(3)句意为:又替荀崧写信给南中郎将周访请求援助。书:写信。
(4)句意为:凭借十三岁的弱女子。以:凭,凭借。
15.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荀崧担任襄城太守,被杜曾围攻,兵力薄弱,粮食吃光。“崧为襄城太守”是主谓句。“为杜曾所围”是被动句,故断句为: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
16.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闻,听说;至,到,到达;走,逃跑。
1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以十三龄之弱女,独能奋身而出”可以看出荀灌“奇”在年纪虽小,却敢于挺身而出,有胆有识;
根据“突围求援”可以看出荀灌“奇”在率领军马,突出重围,勇武过人;
根据“又为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可以看出荀灌“奇”在见石览请援兵,代父写信与周访,智谋过人。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
结合文本“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将士,且战且前,得入鲁阳山获免。自诣览乞师,又为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仍结为兄弟,访即遣子抚③率三千人会石览俱救崧。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分析,文本为了表现荀灌的“奇”,即年纪虽小,却敢于挺身而出,有胆有识,能够率领军马,突出重围,智勇过人。故具体翔实地描写了荀灌突围救父的战斗经过。
《木兰诗》通过记叙木兰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而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征战生活”一笔带过,意在突出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娇美温柔、热爱亲人的女儿形象,隐含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
【参考译文】:
荀崧的小女儿荀灌,幼年就有非凡的节操。荀崧担任襄城太守,被杜曾围攻,兵力薄弱,粮食吃光,想向自己的老部下平南将军石览求救,却不知用什么办法突围。荀灌当时十三岁,于是率领几十名勇士,越过城墙,趁夜晚冲出重围。敌人在后面追得很急,荀灌督促、勉励战士,一边战斗,一边向前冲,得以进入鲁阳山,才甩掉了追兵。她亲自拜访石览请求派兵救援,又替荀崧写信给南中郎将周访请求援助,因而使荀崧和周访结为兄弟,周访立即派儿子周抚率领三千人会合石览一同救援荀崧。敌人听说救兵到了,四散逃跑,这是荀灌的功劳。当时的人们感叹道:“凭借十三岁的弱女子,单独挺身而出,突围求援,这样的奇女子,在前代的史书中都未曾有过啊!”
19. 遂:于是 并:都
20.(意思对即可)示例:友情无价。人世间赤诚的友爱是最宝贵的,它比生命还值得人们珍惜。(做人要像荀巨伯那样讲义气、不背叛仁义与道德,方可获得他人的赏识与尊重。)
【解析】
19.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遂:于是。
(2)句意为: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并:都。
2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启示能力。
阅读文章可知,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
示例: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样的人是我们去尊敬的,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
【参考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胡人军队已经来到,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21. 这样 告诉 曾经 ②
22.(老师)于是辞别离开,父母强行挽留老师都没能留住,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
23.“乎”,用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表疑问语气,译为“吗”。表现了许衡并不满足于此,而有远大的志向。
24.许衡认为读书并非仅为科举取士,所提问题使老师惊讶,甚至不能作答,他的胸怀大志令人称奇;
出生贫困,借书手抄,白天诵读,夜理深思,身体力行,他的勤学苦读令人称赞;
逃难之人纷纷摘路旁之梨解渴,独许衡不摘,梨树无主,心却有至,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令人称颂。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就为了这个吗?斯:这样;
(2)句意: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谓:告诉;
(3)句意: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尝:曾经;
(4)句意: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或:有的,有的人。故填②。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遂:于是,就;去:离开;如是:像这样;凡:总共;更:更换。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结合“如斯而已乎”可知,“乎”,用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表疑问语气,译为“吗”。
结合“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可知,“乎”表现了许衡并不满足于此,而有远大的志向。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原文“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可知,许衡认为读书并非仅为科举取士,所提问题使老师惊讶,甚至不能作答,他的胸怀大志令人称奇;
结合原文“且贫无书”“因请寓宿,手抄归。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可知,出生贫困,借书手抄,白天诵读,夜理深思,身体力行,他的勤学苦读令人称赞;
结合原文“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可知,逃难之人纷纷摘路旁之梨解渴,独许衡不摘,梨树无主,心却有至,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令人称颂。
【参考译文】:
许衡,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
老师大为惊讶。每次叫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
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曾经在别人家里见到《书经》的注疏,于是就请求留宿下来,亲自抄写书籍。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
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而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元世祖想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以自己有病(为理由)辞谢了。许衡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
25.C
26.A
27.曹操告诉各位将官说:“孙权没有欺骗我。”(曹操)于是撤军回(北方)去了。
28.(1)孙权善于培养人才,任用人才,他培养吕蒙,并能听从吕蒙的劝说,构筑了濡须坞的防事。
(2)孙权有勇有谋,面对敌众我寡,败绩在先的情况,临危不乱,军容整肃,与曹操抗衡月余,等待战机。
【解析】
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不暇及水:我们连水边也到不了。及:来得及;
B.获其都督公孙阳:俘获孙权部下的都督公孙阳。其:代指孙权;
D.孤不得安:我就不能安宁。安:安宁;
故选C。
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军事有顺利之时,也有失利之时,不会百战百胜,如果敌人突然出现,步骑兵紧紧逼迫。因此断句为: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故选A。
27.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语,告诉;彻军,撤军。
2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权曰:‘善!’遂作濡须坞”可知,孙权善于培养人才,任用人才,他培养吕蒙,并能听从吕蒙的劝说,构筑了濡须坞的防事。结合“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馀”“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权为笺与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孙权有勇有谋,面对敌众我寡,败绩在先的情况,临危不乱,军容整肃,与曹操抗衡月余,等待战机。
【参考译文】:
吕蒙听说曹操打算再次东征,劝说孙权在濡须水口的两岸修建营寨。将领们都说:“上岸攻击敌军,洗洗脚就上船了,要营寨有什么用?”吕蒙说:“军事有顺利之时,也有失利之时,不会百战百胜,如果敌人突然出现,步骑兵紧紧逼迫,我们连水边也到不了,难道能上船吗?”孙权说:“很对!”于是,下令修筑营寨,就称作濡须坞。
春季,正月,曹操大军攻到濡须口,号称步、骑兵四十万人,攻破孙权设在长江西岸的营寨,俘获孙权部下的都督公孙阳。孙权率领七万人抵抗曹军,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曹操看到孙权的战船、武器精良,军队严整,叹息说:“生儿子应当像孙权,至于刘表的儿子,不过是猪狗!”孙权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正要上涨,您应当赶快撤军。”另附的一张纸上写着:“您不死,我就不能安宁。”曹操对部将们说:“孙权不欺骗我。”于是撤军返回北方。
29.A
30.(父亲)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31.D
【解析】
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令卿二子来:(在他们)十三岁那年,魏文帝听说了他们的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你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
“年十三”交代年龄,单独断开;“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中的“闻”和“语”都是动词,作谓语,分别断开;“曰”后面一般是说的内容,单独断开。
故断句: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令卿二子来
故选A。
3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
何以:为什么。曰:说。本:本来。非礼:不合礼法。
3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D.结合“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和文章可知,钟毓、钟会都非常聪明,两个人面对魏文帝有不同的表现,但是都能解释的非常合理,并且表现对魏文帝的尊重,看出他们都非常聪明,“钟毓机智聪明,能言善辩;钟会老实厚道”错误;
故选D。
【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美好的名声。(在他们)十三岁那年,魏文帝听说了他们的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你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于是下令让他们来见皇帝。(面见皇帝时)钟毓(紧张得)脸上流汗。魏文帝问他:“你的脸上怎么会流汗呢?”钟毓回答说:“我敬畏害怕,汗水像酒水一样涌出来。”魏文帝再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流汗呢?”钟会回答说:“我害怕得发抖,连汗也不敢出。”钟毓兄弟小的时候,正当父亲昼午睡。于是一起偷喝药酒。其父当时觉察了,仍假装睡着来观察他们。钟毓先行了礼而后饮,钟会喝了酒却不行礼。因而问钟毓为什么行礼,毓说:“酒是用来成就礼教的,不敢不拜。”又问会为什么不拜,会说:“偷喝本来就不合礼法,所以不拜。”
32.C
3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34.说明学习是一件任何时候开始都不会晚的事情,也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就能够取得成绩,成功与年纪没有必然联系。
【解析】
32.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都是“年龄”;
B.都是“担心,害怕”;
C.戏弄/戏耍;
D.都是“喜爱,爱好”;
故选C。
3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的意思是: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3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也就是年纪大。文章的主旨用“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不在于年龄,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只要用心努力,就能取得成效。据此理解概括作答,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35. 跑 只 同“返”,返回 放,放下
36. 责 往 田 /则 携 至 田 畦/ 踞 高 阜 而 诵
37. C
38.他如此勤奋刻苦,人们都赞叹他。
【解析】
3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走:跑。
②句意:只听到读书声不断。但:只,仅仅。
③句意:(元镇)返回长安。反:同“返”,返回。
④句意:元镇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释:放下。
36.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责罚(他)到地里去,(元镇)就把《诗经》带到了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因此可断句为: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
37.本题考查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意思为,出门就用骡子或者马驮着一捆捆的书随行。以,介词,用。
A.介词,根据;
B.介词,凭、靠;
C.介词,用;
D.介词,凭借;
故选C。
3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精勤,专心勤勉;若,像;皆,副词,全、都;叹,赞叹;之,代词,他,指元镇。
【参考译文】
元镇是长安人。家里贫穷,不能拜师读书,那时没有书籍,曾经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有一次他)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他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时,(他)在邻居家药笼中看到一本《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他的父亲看见了,很生气地斥责他,责罚(他)到地里去,(元镇)就把《诗经》带到了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只听到读书声不断,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元镇)返回长安,同众儒生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元镇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用骡子或者马驮着一捆捆的书随行;在家就对着蜡烛读书到天亮。他如此勤奋刻苦,大家都赞叹不已。
39. 像 放下 在 离开
40. 回来给家里人讲述,他已经懂得书的主要意思。 司马光拿起石头击破水缸,水从缸中洒出,小孩得救了。
41.司马光闻讲《左传》即爱之;二是司马光破瓮救小孩。
【解析】
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如:像;
(2)句意: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释:放下;
(3)句意: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于:在;
(4)句意:大家都扔下他离开。去:离开。
4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退:回来;为,给;即:就;了:了解;大指:指主要意思。
(2)持:拿;迸:涌出。
4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意思是: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了解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可概括为:司马光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意思是: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离开,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可概括为:司马光用石头砸破缸救出失足的小孩。
【参考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了解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离开,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42.D
43.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
44.D
【解析】
42.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D.“路已远,君宜还”的意思是: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宜:应该。不是“权宜”。
故选D。
4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汝(你)、但(只)、留客(留下客人)、吾(我)、为计(想办法)”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D.依据“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可知,陶侃送了又送范逵,是因为他的热情好客,当听说要为其“美谈”时,就不再相送了,并不能说“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D。
【参考译文】: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45.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46.(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47.示例:他只是做出抚琴的动作,只是追求“琴中趣”的意境,表现了陶渊明不拘世俗,洒脱率真的品格。
【解析】
4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
根据句意故断为: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46.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或,有时。辞,推辞。本句缺少主语,翻译时应将主语补全,主语为:他的亲戚朋友。
4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
根据“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知,他并不是真的在抚琴,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只是追求“琴中趣”的意境;
根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其亲朋好事,或载酒看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可知,这是对陶渊明的评价和描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的性格;
结合“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肇瓢屡空,晏如也”则写出他的安贫乐道,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放任率真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风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还是安然自若。”他的自序是这样,当时的人也说确实是实录。亲朋好友有喜欢多事的,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感觉很舒适快乐。他从来没有过高兴或愤怒的神色,碰到有酒就喝,有时候没有酒,也常常吟咏不停。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上系弦的绳子和标记都不完整,每当有朋友聚会,他就抚琴应和,说:“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不用弹出弦上音!”
48.告诉 只
49.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
50.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三年目不窥园。
【解析】
4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曾经告诉僚属。语,告诉。
②句意: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惟,只。
4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盖,大概。未尝,从来没有。释,放下。
50.考查日常积累。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如: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参考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2 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共26页。
这是一份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共23页。
这是一份专题11 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1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docx、专题11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