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5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5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押新课标全国卷第5题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年份
分值
考查知识点
命题预测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选择题
6
遗传规律
从近几年的新课标卷的考查知识点来看,第5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每年的全国卷中,种群和群落中的各个考点都有所涉及,预计2021年高考种群和群落仍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常以曲线图、柱状图、表格等为载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预计2021年高考中,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仍会以图表分析、定量计算、材料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选择题
6
实验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选择题
6
病毒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选择题
6
伴性遗传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选择题
6
遗传规律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选择题
6
内环境稳态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选择题
6
种群密度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选择题
6
病毒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选择题
6
细胞呼吸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选择题
6
种群数量“S”型增长模型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选择题
6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选择题
6
样方法
1. (2020·新课标全国卷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 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 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
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
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故选A。
2. (2020·新课标全国卷II)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 ②①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演替。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
故选A。
3.(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 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A、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
C、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4.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h(对应b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
5. (2019·新课标全国卷II)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2、能量金字塔是以能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数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是以生物量为单位构成的金字塔。3、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金字塔形,也有倒金字塔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正金字塔形。
【详解】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样方法既可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又可用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
B.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体现出群落存在垂直结构
C.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过程
【答案】A
【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丰富度常用样方法,A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层分布,而不是指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布,B错误;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增加生物的种类,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的过程,D错误。
1.理清调查种群密度的2种方法
(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适用条件
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捕。
2.区分种群增长的“2”类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无环境阻力)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有环境阻力)
增长模型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K值
无K值
有K值
提醒: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两大误区
(1)误以为“λ”就是增长率。λ指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Nt/Nt-1)。根据Nt=N0λt,可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1=Nt/Nt-1-Nt-1/Nt-1=λ-1。
(2)误以为增长率就是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目,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生态系统中的易错点
(1)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
(2)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
①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
②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
(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②能量利用率
a.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b.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c.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1.2019年4月7日16时左右,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腊窝乡腊窝村1组发生森林火灾.近日记者回访发现,该地现已人工栽种了红松幼苗,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红松阔叶混交林。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物种稳定不变
B.火灾过后的森林土壤内分解者分解活动减弱
C.人工栽种了红松幼苗大大加速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D.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
【答案】A
【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
A、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A错误;
B、火灾使枯枝落叶和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减少,导致土壤内分解者分解活动减弱,B正确;
C、自然条件下,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人工栽种了红松幼苗,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红松阔叶混交林,大大加速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
D、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的标志是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D正确。
故选A。
2.我国某一时期为了促进畜、禽、渔养殖业的发展和对水环境的净化,引进了水葫芦。然而近十几年来,水葫芦由于过度繁殖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研究发现草鱼喜食水葫芦较嫩的根系和芽苞,一旦根系和芽苞被吃掉,水葫芦就无法生存,于是研究人员在该水域投放草鱼苗,数月后,水葫芦开始减少,水质得到改善,鱼类养殖效益大大提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导致原环境的优势种被取代,属于次生演替
B.外来物种可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且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会使生物多样性锐减
C.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混合饲养能提高空间和饵料的利用率,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分析】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详解】
A、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湖区中原有种类被取代,从演替起点来看这种情况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引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外来物种,此物种可能会大量繁殖,给当地某些物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使生物多样性锐减,B正确;
C、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混合饲养能提高空间和饵料的利用率,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3.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别常绿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林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新种群的引入可能会改变目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某池塘中各个种群的关系和池塘的边界范围等都属干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D.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才能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
【答案】D
【分析】
1、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群落中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边界和范围、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等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详解】
A、区别常绿阔叶林与常绿针叶林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A正确;
B、群落中新种群的引入改变种间关系,可能会改变目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池塘中各个种群的种间关系和池塘的边界范围等都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正确;
D、在开发动植物资源时,种群数量大于K/2值时就可以猎取一定数量的该生物资源,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较低,D错误。
故选D。
4.2019年至2020年澳大利亚持续多月的森林大火,向大气中释放了4亿吨CO2。大面积的森林被破坏,无数野生动物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超过10亿只野生动物丧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火过后发生的演替与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相同
B.将受灾动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方法
C.此次火灾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多种动植物资源
D.此次火灾可能会加剧温室效应,加速全球变暖
【答案】D
【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详解】
A、大火过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两种演替方式不同,A错误;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好方法,而将受灾动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B错误;
C、此次火灾可能会导致生物的多样性下降,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C错误;
D、澳大利亚发生的火灾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可能会加速全球变暖,D正确。
故选D。
5.为研究稻虾(水稻—小龙虾)共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农田生态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水稻单作模式和稻虾共作模式的比较试验。统计结果如下表:
杂草存量(kg/亩)
化肥使用量(kg/亩)
水稻产量(kg/亩)
利润(元/亩)
水稻单作模式
250
62.9
477.8
1386.2
稻虾共作模式
5
32.4
540.8
6058.3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农田中的水稻、杂草、小龙虾等生物及水分、土壤等无机成分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小龙虾的引入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可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成本并使水稻产量增加
【答案】A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寄生、捕食和互利共生等。
3、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农田中的水稻、杂草、小龙虾等生物部分和水分、土壤等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稻田生态系统,A错误;
B、小龙虾的引入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
C、由表中数据可知,小龙虾的引入,减少了杂草的存量,这样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
D、虾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起到了吃草捕虫踩草等作用,减少了虫吃水稻以及水稻和杂草的种间竞争,使水稻产量增加,时虾的排泄物又可以肥田,减少化肥的投入量,降低成本,D正确。
故选A。
6.甲、乙,丙是三种食性相同且无捕食关系的鱼,在4个条件相同的池塘中各放入1200条鱼(甲、乙,丙各400条)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鱼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相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池塘编号
1
2
3
4
捕食者数量/只
0
2
4
8
鱼存活率/%
甲
87
58
42
20
乙
7
30
32
37
丙
40
25
11
10
A.池塘中放入的1200条鱼可模拟过度繁殖,它们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三种鱼的种间竞争结果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三种鱼类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三种鱼的环境容纳量由捕食者及其数量决定
【答案】D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鱼的种类和捕食者的数量,因变量是鱼的存活率。1组捕食者为0,是对照组,甲的存活率最高,乙的存活率最低;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的存活率都逐渐减少,而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详解】
A、四个池塘中都放入1200条鱼,且三种鱼的数量相等,而捕食者的对照组中三种鱼的存活率都下降了,且下降的比例不同,说明放入的1200条鱼可模拟过度繁殖,它们之间存在生存斗争,A正确;
B、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三种鱼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正确;
C、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
D、由表格数据分析,三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仅受捕食者及其数量影响,还与三种鱼之间的生存斗争以及食物等因素有关,D错误。
故选D。
7.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B.森林动物的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C.草原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这一特征
D.海洋中不同藻类的分层与光照有关
【答案】C
【分析】
1、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原因是: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
【详解】
A、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A正确;
B、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的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B正确;
C、草原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这一特征,C错误;
D、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导致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所以海洋中的藻类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D正确。
故选C。
8.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们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等县蝗……寻为鸲鸽食之皆尽,赦禁罗弋鸲鸽”,意思是引入鸲鸽能防治蝗虫,禁止捕捉鸲鸽;明代时期“然蝗虫之所至,……独不食榆桑与水中菱芡,宜广种此”,意思是蝗虫经过的地方,唯独不啃食榆桑和水中菱芡,因此可以大量种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并保护鸲鸽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
B.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食物来源
C.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
D.生物因素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D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2、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5、性别比例:一定程度影响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模型:“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详解】
A、由题干信息“鸽食之皆尽”可知,鸲鸽以蝗虫为食,故引入并保护鸲鸽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A正确;
B、蝗虫唯独不啃食榆桑和水中菱芡,故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食物来源,B正确;
C、上述防治措施包括引入天敌和减少食物来源,故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C正确;
D、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
故选D。
9.丛枝菌根(AM)是一种土壤生态系统中同时具有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特性的结构。它由AM真菌与陆生维管植物根系形成,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耐受性,又具有向植物体转移重金属的能力。在岩溶干旱环境中,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比植物根系窄的多,能够深入岩石裂缝或裂隙中吸收水分并将水分运输到植物根内,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M真菌在该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B.AM真菌能够在土壤重金属的修复方面起重要作用
C.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AM真菌能提高宿主植物适应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
【答案】A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AM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没有拟核;“AM真菌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耐受性”,而宿主植物能为AM真菌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说明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这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详解】
A、题干信息“丛枝菌根由AM 真菌与陆生维管植物根系形成”,本身不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不是分解者,A错误;
B、据题干信息“AM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耐受性,又具有向植物体转移重金属的能力”可知,AM真菌能够在土壤重金属的修复方面起重要作用,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AM真菌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性”,在岩溶干旱环境中,能够深入岩石裂缝或裂隙中吸收水分并将水分运输到植物根内,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能力。而宿主植物能为AM真菌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说明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这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AM真菌的菌丝比植物根系窄的多,能够深入岩石裂缝或裂隙中吸收水分并将水分运输到植物根内,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强植物抗岩溶干旱能力,则AM真菌能提高宿主植物适应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D正确。
故选A。
10.夏日荷塘,荷叶有上下跳跃的青蛙捕食昆虫,水中有青蛙的幼体蝌蚪啃食植物嫩芽,当密度过大时,蝌蚪会释放毒素提高自身死亡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蛙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B.若蛇被大量捕杀,将增大该荷塘青蛙的环境容纳量
C.蝌蚪分泌毒素提高死亡率是种内斗争的结果
D.青蛙的成体和幼体在荷塘中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分析】
1、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随机型、集群型、均匀型。
2、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详解】
A、青蛙捕食昆虫,水中有青蛙的幼体蝌蚪啃食植物嫩芽,由此可见青蛙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A正确;
B、蛇是青蛙的天敌,若蛇被大量捕杀,则青蛙的天敌减少,将会增大该荷塘青蛙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蝌蚪分泌毒素提高死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是种内斗争的结果,C正确;
D、青蛙的成体和幼体属于一个种群,其在荷塘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法调查草地某种丛生植物,需要随机取样
B.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各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
【分析】
1、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者蔓生,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适宜采用样方法。
3、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4、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物种组成(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
A、丛生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不适宜采用样方法,A错误;
B、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研究玉米田的范围和边界、各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B正确;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种猛禽若是不同种生物,则可能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若是同种生物则可能是种内斗争关系,C错误;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是一种生物,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B。
12.近年来某沿海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入海口建立了湿地公园,随着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大恢复,水质清澈、鱼虾众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大型迁徙鸟类)的数量逐渐增多,但给当地鱼虾养殖户带来新的烦恼,养殖户用塑料袋制作能动的假人来驱赶白鹭。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该区域白鹭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B.养殖户利用能动的假人驱赶白鹭模拟了生物的行为信息
C.生态恢复大大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白鹭种群数量剧增,种内斗争增强,种间竞争减弱
【答案】B
【分析】
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2、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
A、白鹭属于大型迁徙鸟类决定一个地区白鹭种群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
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信息,用塑料袋制作的假人能动,模拟了生物的行为信息,B正确;
C、随着生物种类增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提高,C错误;
D、在有限的食物和空间条件下,白鹭数目增多,会引起种内斗争的增强,也会引起生物种间竞争加剧,D错误。
故选B。
13.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低二氧化碳排放、低能耗、低开支的健康生活方式。下列有关低碳生活中蕴含的生态学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绿色出行和使用低能耗电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分类处理及回收利用餐厨垃圾,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C.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比例,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不购买、不使用受保护动植物的制品,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答案】C
【分析】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持续高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
A、改善能源结构,绿色出行,使用低能耗电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B、餐厨垃圾内含大量的营养物质,主要成分是油脂和蛋白质,可用来替代玉米、鱼粉、豆粕等加工成高能高蛋白优质饲料,或制取生物柴油,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
C、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比例,可以降低能量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
D、不购买、不使用受保护动植物的制品,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14.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 然资源总量。从该日开始人类都在过着“生态透支”的生活。这笔超支的成本包括森林砍伐、 水土流失、粮食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更多的碳排放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所有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B.提倡光盘行动只是节约了个人的粮食,对解决全球粮食危机意义不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工繁育
D.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是造成碳排放増加的主要原因
【答案】D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它的保护刻不容缓,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国人民齐动员,共同奋斗,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详解】
A、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不都是不利的,也有有利的,如退耕还林,A错误;
B、提倡光盘行动节约了粮食,减少了粮食的浪费,对解决全球粮食危机有重要的意义,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C错误;
D、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大气中的CO2增多,是造成碳排放増加的主要原因,D正确。
故选D。
15.泥浆生物反应器可用来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原理是将被污染的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并向其中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搅拌使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加速污染物的分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小型动物都属于消费者
B.泥浆生物反应器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C.加入的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属于分解者
D.泥浆生物反应器属于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答案】C
【分析】
1、在泥浆中加入的菌种是需氧异养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将污染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达到降低污染的作用。2、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
A、土壤中的小型动物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如一些植物害虫,分解者如蚯蚓等,A错误;
B、实现物质循环至少具备生产者和分解者,由题干信息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中,只加入了分解者,因此不能实现物质循环,B错误;
C、据题干信息可知,加人的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污染物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属于分解者,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由题意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中只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16.下列有关生态学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B.向某生态系统中大量任意引入外来物种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其抵抗力稳定性
C.轮作能够提高土地的产出,原因是轮作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提高能量利用率
D.土壤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决定了在这一区域内定居和繁衍的植物和动物的种类,说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答案】D
【分析】
1、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生长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详解】
A、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较差,A错误;
B、向生态系统中大量任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引起生物入侵,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B错误;
C、轮作能均衡利用土壤的养分,改善土壤性质,调节土壤肥力,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决定了该区域的生物种类,说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水分和温度会影响生物的分布,D正确。
故选D。
17.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与图示含义不相符的是( )
A.若X代表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铅浓度,则丙代表最高营养级
B.甲乙丙丁中所有生物组成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若X代表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则丙>甲+乙+丁
D.甲乙丙丁所含有的生物种类越多,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B
【分析】
1、甲、乙、丙、丁是该生态系统的四个营养级,参与构成捕食食物链,其中不包含分解者。铅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含有的铅浓度越高。
2、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详解】
A、某些有害不能分解的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因此图中含有铅浓度越高,营养级越高,故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丙代表最高营养级,A正确;
B、图示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包括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但未包括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错误;
C、根据图示柱形图可知,丙同化的能量最多,说明其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因此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丙>甲+乙+丁,C正确;
D、甲乙丙丁所含有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正确。
故选B。
18.某天然湖泊曾被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
生物类群、物种数和生物量
调查及果
2007年(养殖前)
2010年(养殖后)
水生高等植物
物种数
13
5
生物量(湿重kg/1000m2)
560
20
浮游藻类
物种数
11
20
生物量(干重g/m3)
2
10
鱼类
物种数
15
8
生物量(湿重kg/1000m2)
30
750
虾、贝等小型动物
物种数
25
8
生物量(湿重kg/1000m2)
55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生高等植物减少的原因不包括浮游藻类的增加
B.养殖后湖泊生物量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浮游藻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C.改为养殖鱼塘后,该湖泊群落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了
D.对湖泊进行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停止养鱼并恢复虾、贝等小型动物
【答案】C
【分析】
由表格可知天然湖泊改为人工鱼塘后,只有浮游藻类植物种类增多,其它种类均减少;而养殖前的高等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养殖后鱼类的生物量最高。解决本题需从食物链和种间关系的角度思考解决。
【详解】
A、浮游藻类的增加,与水生高等植物竞争增强,是水生髙等植物减少的原因之一,A错误;
B、据表可知,养殖后湖泊生产者生物量减少,因此,湖泊生物量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应是增加了饲料等人工输入能量所致,B错误;
C、改为养殖鱼塘后,湖泊生物种类减少,湖泊群落的结构变得简单,C正确;
D、对湖泊进行生态修复的关键是停止养鱼并恢复水生髙等植物,而不是直接增加虾、贝等消费者数量,D错误。
故选C。
1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比如通过植树种草等措施治理沙漠,我国平均每年以约1980Km2的速度将沙漠变为绿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沙漠治理丰富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简化了其垂直结构
C.沙漠变绿洲有利于降低大气CO2浓度,缓解温室效应
D.治理提高了“沙漠”恢复力稳定性,沙漠治理更容易
【答案】C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CO2浓度升高,降低CO2浓度可以缓解温室效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
【详解】
A、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是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
B、沙漠治理丰富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也使垂直结构复杂化,B错误;
C、沙漠变绿洲增大了生产者的数量,提高了固定CO2的能力,有利于降低大气CO2浓度,缓解温室效应,C正确;
D、治理后“沙漠”抵抗力稳定性提髙,D错误。
故选C。
20.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农药DDT、六六六等,进入环境后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是,这些化合物难以被降解并在生物体内蓄积。下表是某水域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DDT的平均浓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丁
能量(kJ)
2.8×109
1.3×108
9.1×107
2.9×107
DDT浓度(ppm)
0.04
0.35
0.39
3.4
A.该生态系统的水体中DDT的浓度小于0.04ppm
B.四个种群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是形成一条食物链
C.甲是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
D.丁种群个体死亡后释放的DDT还可能再进入丁种群
【答案】B
【分析】
表中数据是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DDT的平均浓度,其含量关系应符合能量传递和生物富集规律,因此甲是生产者,乙和丙位于同一营养级,均属于生态系统的初级消费者,丁是次级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
【详解】
A、甲是生产者,其残留DDT浓度为0.04ppm,环境中的DDT浓度应小于0.04ppm,A正确;
B、乙和丙都位于第二营养级,可以形成甲乙丁和甲丙丁两条食物链,B错误;
C、由表中数据可知,甲所含的总能量最多,DDT浓度最低,所以甲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正确;
D、丁种群个体死亡后释放的DDT难以被降解,可能通过各级生物的富集再次进入丁种群,D正确。
故选B。
21.2020年玉山县获得国家文明县城的殊荣,这里风景秀丽,资源丰富;唐代戴叔伦也曾留下“家在故林吴楚间,冰为溪水玉为山”赞美玉山的诗句,玉山也日渐成为当地居民和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继续保持现状,应该禁止对玉山县的开发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如果在玉山县建设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从而提高生产力
D.“家在故林吴楚间,冰为溪水玉为山”中的玉山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B
【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4、注意事项:(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详解】
A、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A错误;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B正确;
C、如果在玉山县建设生态工程,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家在故林吴楚间,冰为溪水玉为山”中的玉山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发展观。下列从生物学角度对其进行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减少病虫灾害
B.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C.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答案】D
【分析】
1、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详解】
A、通过增加食物链,使营养结构更复杂,可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减少病虫灾害,A正确;
B、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保护濒危动物的配子,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雌雄交配,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
D、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D错误。
故选D。
23.为保护鸟类多样性,某地依据下列示意图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拟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树种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
C.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湿地建成公园后作为旅游景点,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分析】
1、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二)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所以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以及潜在价值。直接价值如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和工业原料等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称做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它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间接价值主要包括: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藏起来,从而形成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来源,为绝大多数物种的生存提供能量基础;保护水源,维持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弱旱涝; 调节气候,森林消失不仅对局部,而且对全球的气候都会产生影响,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环境。
【详解】
A、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花粉、种子等,A正确;
B、在选择湿地的植物的种类时应考虑不同鸟类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的差异。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的植物应选择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B正确;
C、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建成公园后作为旅游景点,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旅游观光价值),D正确。
故选C。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D.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高于草原生态系统
【答案】B
【分析】
1、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AC、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AC正确;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D、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稳定性较高,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D正确。
故选B。
25.“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声释秋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些诗句描绘了草原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标记重捕法能调查草原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如果时间足够长,草原阶段总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D.草原生物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答案】D
【分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详解】
A、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草原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
C、如果时间足够长,草原阶段一般能演替到森林阶段,但还要看气候条件,如果气候干旱,则难以演替到森林阶段,C错误;
D、草原生物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D正确。
故选D。
26.红树林具有吸附重金属、净化海洋水质和土壤环境等功能,下列有关红树林湿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B.建立红树林湿地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C.红树林湿地不同区域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D.红树林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能力强
【答案】A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观赏及旅游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潜在价值是指不太清楚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式。
【详解】
A、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于间接价值,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B正确;
C、红树林湿地不同潮间带是受地形起伏影响形成的,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红树林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能力强,D正确。
故选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37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解析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高压蒸汽灭菌 ,7H2O,0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31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解析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5+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30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秋堂掞虚寒,晚竹引深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