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30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原卷版)
展开押新课标全国卷第30题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年份
分值
考查知识
命题预测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I·非选择题
9
神经系统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分析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真题,第30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较多,关于该专题考查的内容有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预计2021年的高考中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动物激素的调节等仍是命题热点;本部分的高考命题很可能以与人体健康、生产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考生在新情景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II·非选择题
8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III·非选择题
9
免疫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非选择题
9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I·非选择题
8
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III·非选择题
10
蛋白质的结构、翻译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I·非选择题
9
影响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因素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II·非选择题
9
体温调节和对照实验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III·非选择题
9
水的作用、植物激素、实验分析
1.(2019全国卷Ⅰ·30)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_________________,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答案】(1)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排尿反射是一种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经常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使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传至脊髓初级排尿中枢,通过传出纤维传到膀胱的效应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被送入尿道。当尿液进入尿道时,尿液还可刺激尿道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详解】(1)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兴奋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正是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
(2)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控制排尿,经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3)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膀胱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大脑皮层向下发放冲动,将贮存在膀胱内的尿液排出;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上的感受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
【点睛】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
2.(2019全国卷II·30)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与某种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对小鼠的内分泌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机体内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会_______________。
(2)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
(3)小鼠睾丸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发挥调节作用。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4点即可)。
【答案】(1)很低 灭活
(2)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作用时间比较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此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体现在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和作用时间四个方面。
【详解】(1)性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很低,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并起作用后就会被灭活。
(2)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导致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激素等是通过体液运输的、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精子的形成过程、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3.(2019全国卷III·30)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1)抗体
(2)A、D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及过敏反应的有关知识。抗原进入体内,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传递给T细胞,T细胞一方面会发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会攻击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方面,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或浆细胞),效应B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
免疫异常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综合征。
【详解】(1)抗体、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会引发免疫反应。故要检测小鼠是否发生免疫应答,应该检测抗体水平。
(2)A和D组两次注射的抗原相同,故会发生二次免疫,B、C组两次注射的抗原不同,不会发生二次免疫。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这些记忆细胞可以快速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更多的抗体,发挥更强的免疫反应,及时清除抗原。
(3)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再次注射抗原,机体会产生较多的抗体,血清中含有抗体,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体会与抗原甲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
(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病,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
【点睛】是否能够发生二次免疫,需要看两次注射的抗原是否相同,若相同,可以发生二次免疫;若不相同,则不能发生二次免疫。
人体血糖的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和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为人摄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a、b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将正常胰岛B细胞分别置于含有5.6 mmol/L葡萄糖(低糖组)和16.7 mmol/L葡萄糖(高糖组)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高糖组释放胰岛素较多。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种糖尿病因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这种糖尿病属于_______病。患者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定期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控制血糖。
(4)某糖尿病患者体检时,发现体内的胰岛素含量正常,但其体内的血糖浓度却较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 胰岛素浓度的变化
(2)胰岛B细胞能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或“葡萄糖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3)自身免疫 能
(4)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解析】(1)人体摄入食物后,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进而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组织细胞加速利用葡萄糖,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由此可判断曲线a为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曲线b为胰岛素浓度的变化。(2)将正常胰岛B细胞分别置于含有5.6 mmol/L葡萄糖(低糖组)和16.7 mmol/L葡萄糖(高糖组)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的结果是高糖组释放胰岛素多。这一结果表明,胰岛B细胞能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或“葡萄糖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3)根据题中信息分析可知,该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损死亡会导致胰岛素合成分泌减少,胰岛素水平下降,所以患者能用定期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控制血糖。(4)胰岛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某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正常,其体内血糖浓度却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1.神经调节关键点
(1)理清膜电位变化曲线模型
①a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主要表现为K+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后,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③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
(2)膜电位峰值变化的判断
①K+浓度只影响静息电位
②Na+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
(3)巧记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
2.规避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中的四大误区
误区1:误以为寒冷环境中产热大于散热,或炎热环境中散热大于产热。其实,无论是在寒冷还是在炎热环境中,机体产热与散热都保持平衡,如果两者没有保持平衡,体温就会升高或降低。
误区2:误以为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但温度感受器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中。
误区3:误以为抗利尿激素的来源是垂体。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的。
误区4:误以为渴感在下丘脑的水盐调节中枢中产生。渴感和其他感受一样,都在大脑皮层中产生。
3.用知识联系法解读生命活动调节模型
(1)联系水盐平衡调节:若上图表示人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a表示下丘脑,则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
(2)联系反射弧结构:若上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则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
(3)联系二次免疫:若上图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二次体液免疫,c表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
(4)联系血糖调节:若上图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a表示胰岛,则b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1.研究发现,来自海兔鲤部的喷水管皮肤感受器的感觉信息沿传入神经传导,传递给了一个运动神经元L7,然后激活肌肉收缩产生缩鲤动作(如图l)。当海兔的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酷反射的幅度会越来越小,即产生了习惯化。推断其产生习惯化的原因有:①皮肤感觉神经元末梢对水流的敏感性下降;②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效率降低。回答下列问题:
(1)缩腮反射是在___的参与下,对喷水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缩鳃反射的反射弧中感觉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__与运动神经元L7的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触,共同构成____,从而建立神经元之间联系。
(2)电刺激感觉神经元时,受刺激部位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科研人员用重复电刺激的方法刺激缩鳃反射的反射弧中的感觉神经元,然后用微电极记录感觉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运动神经元 L7的反应,结果如图2所示,该结果可以排除习惯化产生原因的第_____种可能性,理由是_________。
(3)从突触结构的角度分析,图 2中运动神经元 L7产生该膜电位变化的可能原因___。(答出两点)
2.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联系紧密。动物在应激反应时,内脏神经被激活调整机体生理功能以应对不良刺激。
(1)兴奋在内脏神经和心肌细胞之间的传递通过________________完成。
(2)人在紧张时心血管中枢兴奋,支配心脏的内脏传出神经元释放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心跳加快,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同时支配肾上腺的内脏传出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这些肾上腺素也作用于心肌细胞使心跳加快,同时也作用于免疫细胞影响其活动,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
(3)肾上腺素能够作用于心肌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低氧应激时,小鼠内脏神经对脾脏淋巴细胞的正常增殖有抑制作用,请以正常小鼠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提示:药物A可以抑制内脏传出神经)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豚毒素(TTX)是一种剧毒的非蛋白神经毒素,能使神经、肌肉丧失兴奋性。为探究TTX的毒性机制是如何对神经纤维或突触产生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并记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编组
对神经组织的处理
用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测得该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mV
0.5ms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mV
Ⅰ
浸润在生
理盐水中
5min
35
35
Ⅱ
10min
35
35
Ⅲ
15min
35
35
Ⅳ
浸润在
TTX
溶液中
5min
30
25
Ⅴ
10min
20
10
Ⅵ
15min
10
-70
(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 会导致___________,从而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
(2)比较各组突触前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推测TTX的毒性可能作用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使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受阻。
(3)比较各组突触前、后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从突触结构和功能上推测TTX的毒性机制可能是影响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或者干扰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或破坏_______________。
(4)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4.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被称为渐冻症,是一种很罕见的神经性疾病,会影响大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临床上表现为骨骼肌肉萎缩、无力、甚至因呼吸麻痹而死亡。下图表示“渐冻症”患者的某反射弧。
(1)若刺激Ⅰ处,在①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则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此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刺激Ⅱ处,在②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感觉神经元功能_______________(填“正常”或“不正常”)。
(2)兴奋性递质谷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_______________的变化,研究发现“渐冻症”的病因之一是神经元之间谷氨酸过度堆积,引起突触后膜通透性增强,导致神经细胞涨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新发明的药物AMX0035可显著减缓ALS的发展进程。为验证AMX0035能减少由谷氨酸积累而造成的神经细胞死亡,请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并对结果进行预测。
实验材料:小鼠离体脑神经细胞,高浓度谷氨酸溶液,脑神经细胞培养液,AMXO035溶液。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具有镇痛作用,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1)当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神经冲动沿A神经元传至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体内的_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引发B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并传至位于___________的痛觉中枢产生痛觉。
(2)内啡肽与A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抑制兴奋产生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吗啡属于阿片类毒品,可用于临床手术麻醉,应用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期使用吗啡可使体内内啡肽的分量___________,从而对吗啡产生依赖:一旦突然停止使用吗啡,P物质的释放量会迅速___________,出现更强烈痛觉等戒毒综合征。
6.图甲表示通过化学突触进行兴奋传递的过程(图中的Ach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除了化学突触外,还存在如图乙所示的电突触。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前后膜之间有离子通道连接,依赖带电离子传递电信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当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导至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膜时,首先______通道打开,导致突触前膜内该物质浓度升高,促使_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变为 _______。
(2)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或_______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图甲中化学突触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据图乙推测,兴奋在电突触传递时的方向是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 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传递信号的速率更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γ-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 GABA 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氨基丁酸的含量过少,若将 γ-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药物能够__________________,使 γ-氨基丁酸的降解速率_________,从而 _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7.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和抗利尿激素均参与了大鼠尿量的调节,如刺激大鼠的迷走神经会导致其尿量增多。下图为抗利尿激素对集合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部分调节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抗利尿激素在_______合成,并运输到垂体储存。一般情况下,促进其合成和释放增多的因素是_______升高。
(2)据图分析,当抗利尿激素减少时,尿量增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与大鼠尿量调节过程中的信息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
(4)与抗利尿激素相比,迷走神经参与大鼠尿量调节过程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8.“秋堂掞虚寒,晚竹引深翠。暝然孤灯坐,兴与一壶对。”面对如此“倒春寒”,诗人是用“喝酒”来御寒的;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寒冷的户外,低温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内电位变为________,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在机体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
(2)在寒冷环境中一段时间,人体里内___________(激素)会增多,以促进产热来维持体温;在寒冷环境中通常比炎热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在春寒中易发生病毒性感染, 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侵入人体后,通常人体会出现发热的现象,这个过程中,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多次建议人们出门要戴口罩,请从抵御病原体攻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有些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患病症状,这可能与人体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强弱有关。康复者的血浆有助于救治危重症患者,其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
9.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人口老龄化,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大幅攀升。临床上常用糖耐量试验来诊断病人有无糖代谢异常。被试者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测定血糖浓度,然后一次性口服一定量的高浓度葡萄糖溶液,服糖后的1/2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各测一次血糖,绘制出糖耐量曲线。下图为几种不同的糖耐量曲线。
(1)A曲线表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后的血糖峰值都过高,推测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_____,从而使血糖始终维持在高水平。若要证实这种推测还应检测_____中的胰岛素含量,采用这种检测方法的原因是_____。
(2)B曲线3小时后血糖浓度上升,此时血糖的来源主要是_____。
(3)阿狄森病又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病因是肾上腺皮质萎缩,皮质激素分泌不足,结合C曲线分析推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有_____的功能。肾上腺皮质激素还能使肾脏重吸收钠离子增加,进而引起重吸水增多,据此分析阿狄森病患者细胞外液的容量会_____。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爱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用以奖励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上的重大贡献。爱利森和本庶佑在研究中发现:NK细胞(一种淋巴细胞)利用其细胞表面的PD-1来识别并保护正常细胞(如图1),某些癌细胞常常具有免疫逃逸现象,其机理是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可与NK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导致NK细胞停止攻击癌细胞(如图2)。据此,科研团队开发出PD-1抑制剂类药物,能阻断癌细胞表面的PD-L1与NK细胞的PD-1结合,从而使NK细胞可以清除癌细胞(如图3)。
(1)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除能无限增殖外,癌细胞还具有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写出1点即可)。
(2)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的作用至关重要,T细胞受抗原激活后,一方面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另一方面分泌_________________。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PD-1抑制剂类药物,阻断癌细胞与PD-1结合的同时,也会使免疫细胞不能识别正常细胞,从而对正常细胞进行攻击,从而引发某些________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也体现了该药物的副作用。
(4)除使用PD-1抑制剂研制抗肿瘤药物外,根据上述机理,也可使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2个)来阻止癌细胞免疫逃逸,这可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
11.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疗效。请回答:
(1)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 _________ (填“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
(2)为验证双氢青蒿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疗效,选择合适的材料及试剂完成实验设计。
①实验材料:正常小鼠若干只,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若干只。
②实验试剂:一定浓度的双氢青蒿素,一定浓度的胸腺激素(免疫增强剂),一定浓度的强的松(免疫抑制剂),生理盐水。
③实验步骤:
Ⅰ.选择生理状态相同的 _________ 小鼠若干只,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Ⅱ.甲组小鼠灌胃适量生理盐水;乙组灌胃 _________ ;丙组灌胃 _________ ;
Ⅲ:一段时间后,检测三组小鼠的B淋巴细胞数量。
④预期结果:与甲组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重症肌无力(EC)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病理切片上大多可见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复合物沉积等。治疗ECG的一线药物新斯的明属于胆碱酯酶(催化分解乙酰胆碱)抑制剂,它通过提高EG病变部位乙酰胆碱浓度而改善神经兴奋效应。该药口服吸收差,多通过注射用药。
(1)从免疫学角度分析,EG属于__________病,这是免疫系统_________功能异于正常导致的。
(2)神经肌肉接斗是一种特化的突触,其递质是乙酰胆碱(ACh),请从该突触所受影响分析EG患者骨骼肌无力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差,表明其脂溶性__________(填“强”或“弱”)。新斯的明还可对抗筒箭毒碱而成为高效解毒剂,已知箭毒碱可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而阻断兴奋传递,请分析新斯的明的解毒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图1是人体内环境的局部示意图,图2是下丘脑参与的有关调节过程,图3表示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若②是肝脏细胞,则饥饿状态下,a处的血糖浓度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处血糖浓度。正常机体状态下,②处渗透压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③处渗透压。
(2)由图2可知,下丘脑具有的功能有_____(至少答两点)。
(3)病毒感染会引起发烧现象,服用退烧药后大量出汗散热导致尿量减少,请根据图2写出尿量减少的原因:_____。
(4)由图③可知,免疫细胞能够接受的信号分子有_____。通过以上三图,可以说明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机制。
14.为了探究血糖调节中的影响因素,某生物兴趣小组以若干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白鼠为试验动物,做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
①将上述小鼠随机均分成A、B两组,A组小鼠注射适量适宜浓度的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明显变化。
②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明显变化。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低血糖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证明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以实验过程①中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小鼠为试验动物,进行如下实验:将低血糖症状小鼠随机均分成3组,对照组1注射适量的葡萄糖溶液,对照组2注射__________,实验组注射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观察3组小鼠的生理状况。若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
15.卡介苗(BCG)是应用最广泛的结核病疫苗,常作为免疫佐剂,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2DM)是免疫功能异常而导致对胰岛素不敏感的代谢性疾病。某实验小组研究BCG免疫对小鼠血糖的影响,对四组不同处理的小鼠进行灌胃葡萄糖溶液试验,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
组别
实验处理
空腹
萄糖溶液灌胃后不同时间段血糖(mmol/L)
60min后
120min后
①
正常小鼠+注射生理盐水
5.12
12.91
6.35
②
正常小鼠+注射接种BCG
5.03
13.87
6.27
③
患T2DM小鼠+注射生理盐水
15.63
33.21
24.57
④
患T2DM小鼠+注射接种BCG
5.10
28.53
16.54
回答下列问题:
(1)健康小鼠的正常血糖值是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值。这说明了____________。小鼠空腹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①②组小鼠可通过____________调节使其在灌胃120min后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
(2)取②④组的小鼠血清,加入结核杆菌后会出现沉淀或细胞集团,原因是_____。
(3)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有: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16.F蛋白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为研究F蛋白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将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四组,每日通过皮下注射药物1次,连续注射14天。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甲所示。科研人员测定上述四组小鼠细胞中编码葡萄糖转运蛋白A和B的mRNA含量,得到图乙所示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给药采取注射法而不用饲喂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组小鼠的一般处理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图甲可知,降低血糖效果最显著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据图乙分析该组降血糖效果最显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38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38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原卷版),共18页。
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32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32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原卷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板叶、紫叶、抗病 , 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31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原卷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押新课标全国卷第31题-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原卷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5+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