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专题5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师版).docx
    • 学生
      专题5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生版).docx
    专题5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师版)第1页
    专题5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师版)第2页
    专题5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师版)第3页
    专题5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生版)第1页
    专题5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生版)第2页
    专题5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生版)第3页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件包含专题5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师版docx、专题5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一轮生物复习策略
    1、落实考点。
    一轮复习时要在熟读课本、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要找出重点和疑点;通过结合复习资料,筛选出难点和考点,有针对地重点复习。这就需要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要善于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三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
    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点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错题。错题整理不是把错题抄一遍。也不是所有的错题都需要整理。

    专题5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3)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2.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解题技巧
    1、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先找双向箭头,具有双向箭头的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二者中向内箭头多的是CO2库,向外箭头多的是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均有箭头指向分解者,从而确定分解者和消费者,注意消费者可能会出现多级。如:

    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CO2库,再根据A→C判断: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大气中CO2库。根据A、B、D的箭头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不同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无机物→有机物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生物圈)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反复循环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

    (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2)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3)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图示中未标出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5)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一、单选题
    1.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
    A.微生物和绿色植物 B.绿色植物和动物 C.动物和微生物 D.化能自养生物
    【答案】A
    【分析】
    生态系统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
    阳光的能量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并释放氧气。因此,生产者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氧气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生产者也不会长久地生存下去。因此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两类生物是绿色植物和微生物,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碳中和”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科学路径之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是指 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碳中和”受到严重干扰
    C.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细胞呼吸等
    D.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等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答案】A
    【分析】
    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详解】
    A、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而碳循环是指C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温室效应,使“碳中和”受到严重干扰,B正确;
    C、在碳循环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了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而通过细胞呼吸可以使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因此,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细胞呼吸等,C正确;
    D、植树造林、采用低碳等生活方式可缓解温室效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故选A。
    3.草原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的食物网中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且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消费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则蛇种群增加3KJ,需要消耗植物的能量是105KJ
    C.图2中碳元素在A、C、D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2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
    【答案】B
    【分析】
    分析图1:图中草是生产者,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为鹰。
    分析图2:A、B、C、D分别表示生产者、大气中CO2库、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
    A、图1的食物网中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正确;
    B、若蛇的食物1/3来自鼠,2/3来自青蛙,且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蛇种群增加的能量为3kJ,需要消耗草的能量为:3×1/3÷10%÷20%+3×2/3÷10%÷10%÷20%=1050 kJ,B错误;
    C、根据图2可知,碳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正确;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图1中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图2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B和D,D正确。
    故选B。
    4.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下表表示甲、乙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时期
    碳吸收量(kgC·a-1)
    碳释放量(kgC·a-1)

    1.20×1014
    1.20×1014

    1.20×1014
    1.26×1014
    A.甲时期生态系统属于增长时期
    B.乙时期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
    C.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会形成温室效应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A
    【分析】
    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甲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碳吸收量和碳释放量相等;乙时期碳排放量答疑吸收量,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详解】
    A、从甲、乙两时期的碳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差值来看,甲时期处于正常的稳定状态,而乙时期碳释放量大于吸收量,说明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量小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消耗的有机物量,生态系统处于衰退时期,A 错误;
    B、乙时期生态系统中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所以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B 正确;
    C、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C 正确;
    D、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 CO2转化成有机物,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CO2,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 正确。
    故选A。
    5.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过程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B.鱼塘富营养化水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微量元素
    C.鱼塘尾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能为稻田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有所增加
    【答案】A
    【分析】
    分析题图: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稻田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营养,稻田中的好氧、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流出稻田的水使得有机物大量减少,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因素导致藻类数量减少。
    【详解】
    A、结合分析可知,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过程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A正确;
    B、出现富营养化的水体流经稻田时,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N、P等元素营养,但N和P属于大量元素,B错误;
    C、鱼塘尾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主要是被稻田中的分解者利用,不能直接被稻田中的植物所吸收利用,故不能直接为稻田中的植物提供能量,C错误;
    D、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由于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因素,导致B处水样种类数量大大减少,D错误。
    故选A。
    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大气中的CO2库
    B.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C.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B、E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D
    【分析】
    分析碳循环示意图,A与C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是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同时A有多个指出的箭头,说明A代表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而C具有多个指进的箭头,C代表无机环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B、D都指向E,说明E代表分解者体内的有机物;而A指向B,B又指向D,说明B代表初级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 D代表次级消费者体内的有机物。
    【详解】
    A、A表示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C才是无机环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错误;
    B、物质循环强调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能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B错误;
    C、第二营养级是指初级消费者B,C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C错误;
    D、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D正确。
    故选D。
    7.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不同成分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
    (μg/Kg)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A.表格中各成分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答案】A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
    【详解】
    A、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表格中各成分没有共同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错误;
    B、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中都含有一定浓度的DDT,说明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富集的DDT越多,C正确;
    D、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根据能量的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D正确。
    故选A。
    8.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答案】B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图中,乙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甲是消费者。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生产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图中乙是生产者;甲、乙箭头指向丙表示甲乙的残体都能被丙分解利用,因此丙是分解者,则甲是消费者。所以图中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故选B。
    9.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CO2吸收量和CO2排放量达到平衡,实现CO2的“零排放”。研究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B.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控制生物体呼吸产生的CO2量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
    D.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
    【答案】C
    【分析】
    1、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详解】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正确;
    B、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也可通过化能合成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正确;
    C、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节能减排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C错误;
    D、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大气中CO2浓度,D正确。
    故选C。
    10.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该食物网中( )

    A.共有两条食物链
    B.鹰含有的能量最多
    C.碳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D.占有营养级别最多的是蛇
    【答案】C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南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通常指捕食链)。特点:①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②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3、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详解】
    A、图中有草→昆虫→青蛙→蛇→鹰、草→鼠→鹰、草→鼠→蛇→鹰共3条食物链,A错误;
    B、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鹰的营养级最高,所以鹰含有的能量最少,B错误;
    C、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形式流动,C正确;
    D、草占有营养级为第一营养级,昆虫和鼠占有营养级都为第二营养级,青蛙占有营养级为第三营养级,蛇占有营养级为第三、四营养级,鹰占有营养级为第三、四、五营养级,因此占有营养级别最多的是鹰,D错误。
    故选C。
    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均是单向的
    D.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功能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信息传递对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还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详解】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
    B、低碳生活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降低温室效应,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是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物质是可循环的,C错误;
    D、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正确。
    故选C。
    12.某桑基鱼塘中不同种类的鱼食性有很明显的差异且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其中生活在下层的一些鱼可以食用蚕沙(蚕的粪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桑基鱼塘的核心技术是能量的良性循环技术
    B.蚕同化的能量通过蚕沙流入到鱼体内的部分约为10%
    C.蚕沙和鱼体内的碳元素都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入生产者体内
    D.光照强度不是决定各种鱼类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答案】D
    【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各营养级的同化能的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所以蚕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向鱼。
    【详解】
    A、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包括庭院生态系统、桑基鱼塘生态工程、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桑基鱼塘的核心技术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A错误;
    B、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大约在10%~20%,蚕沙含有的能量几乎全部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所以蚕同化的能量通过蚕沙流入到鱼体内的几乎为0,B错误;
    C、生产者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碳源,C错误;
    D、光强度不是决定各种鱼类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决定不同种类鱼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D正确。
    故选D。
    13.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生产者、Ⅱ、Ⅲ、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答案】C
    【分析】
    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的,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分析题图,Ⅰ与生产者双向箭头,故Ⅰ是无机环境,生产者、Ⅱ、Ⅲ都有箭头指向IV,故IV分解者,Ⅱ、Ⅲ都是消费者。
    【详解】
    A、图中由生产者、Ⅱ(初级消费者)、Ⅲ(次级消费者)构成食物链,而IV是分解者,Ⅰ是无机环境,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B错误;
    C、途径①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实现的,途径⑦⑧是通过分解者和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实现的,故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正确;
    D、根瘤菌是消费者,因此它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应该来自于②,而不是⑥,D错误。
    故选C。
    14.DDT曾作为一种高效农药广泛用于防治害虫,而现在被禁止使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食物链的延长,生物体内的DDT含量下降
    B.DDT性质稳定,不易失效
    C.DDT污染环境,危害多种生物
    D.DDT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最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大量积累
    【答案】A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AB、由于DDT性质稳定,不易失效,被生物吸收后随着食物链的延长,因此生物体内的DDT含量增加,A错误,B正确;
    C、DDT虽然能杀死农药害虫,但污染环境,并通过食物链传递,能危害多种生物,C正确;
    D、DDT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最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大量积累,D正确。
    故选A。
    15.关于如图中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C.对作物增施农家肥能提高产量,是因为其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利用
    D.食用菌的能量来源于家畜的同化量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 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图中食用菌和蚯蚓都是分解者,所以没有延长食物链,人们对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升高,B错误;
    C、对作物增施农家肥能提高产量,增加土壤的分解者的数量,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利用,C正确;
    D、食用菌的能量来源于未被家畜同化的秸秆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C。
    16.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一般是指C、H、O、N、P、S等元素的循环
    B.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也可保持平衡状态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反复流动等特点
    D.物质循环中一般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
    【答案】B
    【分析】
    1、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的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详解】
    A、物质循环一般是指C、H、O、N、P、S等元素的循环,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A正确;
    B、没有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遗体以及排泄物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会崩溃,物质循环无法继续,B错误;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反复流动等特点,C正确;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质循环中一般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D正确。
    故选B。
    17.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工程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分级、充分利用
    B.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C.农作物和果树等植物获取的部分物质来自有机肥
    D.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属于分解者和次级消费者
    【答案】D
    【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详解】
    A、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能量储存在物质中,故该生态工程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分级、充分利用,A正确;
    B、蚯蚓苏云分解者,主要依靠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B正确;
    C、有机肥可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变成无机物,然后被农作物和果树等植物利用,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能利用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故蚯蚓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D。
    18.曾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是人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鱼所引起的,经检测,水俣湾海水中甲基汞的含量为0.017mg/L(符合0.5mg/L以下的安全标准),对海水中具营养关系的甲、乙、丙、丁、戊五种生物体内残存甲基汞的含量分析,结果如下表:
    生 物





    甲基汞浓度/(mg·L-1)
    0.05
    5
    0.51
    50
    0.48
    则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甲基汞含量的积累是通过食物链的途径实现的
    B.种群丁体内甲基汞含量是海水的3000倍是甲基汞沿食物链逐级富集导致
    C.这五种生物最简单的能量流动过程是甲→戊→丙→乙→丁
    D.该生态系统内碳循环开始于生产者
    【答案】C
    【分析】
    生物富集,指的是环境中含有无法排除的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 在生活于其间的生物体内沉积的现象。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据表格数据可知,五种生物中,甲的甲基汞浓度最低,甲属于第一营养级,丁的甲基汞浓度最高,属于最高营养级,丙和戊的甲基汞浓度接近,因此二者处于同一营养级,故表中生物构成两条食物链:甲→丙→乙→丁和甲→戊→乙→丁。
    【详解】
    A、生物体内甲基汞含量的积累是通过食物链的途径实现的,这种现象叫做食物链的生物富集作用,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种群丁体内甲基汞含量是海水的3000倍,对这个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甲基汞沿食物链逐级富集,不断积累,B正确;
    C、据分析可知,表中生物构成两条食物链:甲→丙→乙→丁和甲→戊→乙→丁。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渠道,故这五种生物最简单的能量流动过程是甲→丙→乙→丁和甲→戊→乙→丁,C错误;
    D、生态系统内碳循环开始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C。
    19.美国弗吉尼亚州的ArcTech公司给白蚁喂食煤炭,然后在它们的消化道内寻找最擅长将煤炭转化成甲烷的微生物,再以煤炭为主要营养专门培养这些微生物,生产甲烷用于发电,这一方法消除了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几乎全部温室气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蚁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蚁的种群密度
    B.白蚁消化道内的最擅长将煤炭转化成甲烷的微生物和白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C.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是CO2,该项研究有可能成为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关键
    D.温室气体可能影响生物种群变化
    【答案】A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群落内的生物的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空气中的CO2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
    【详解】
    A、根据题干分析可知,白蚁食用煤炭,在生态系统结构中属于分解者,其活动能力不强,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在它们的消化道内寻找最擅长将煤炭转化成甲烷的微生物”,只能说明最擅长将煤炭转化成甲烷的微生物与白蚁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
    C、引起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该项研究能够消除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几乎全部温室气体,有可能成为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关键,C正确;
    D、温室气体影响生物种群变化,可能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正确。
    故选A。
    20.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循环,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种元素在①⑤⑥过程中转化的形式都主要是含相关元素的有机物
    B.图中⑨过程在两种元素的循环过程中均可发生,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C.两种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都只能呈气态
    D.图中⑧过程主要发生在硫循环过程中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图中①⑤⑥过程表示两种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流动,这种流动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③过程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以CO2的形式;但硫元素主要以土壤或水体中的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和SO2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火山爆发主要与硫元素循环过程有关。
    【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①⑤⑥过程表示两种元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流动,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A正确;
    B、图中⑨过程是指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的CO2和SO2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B正确;
    C、碳元素在③过程转化时主要呈气态,以CO2的形式被生产者固定,但硫元素主要以土壤或水体中的SO42-等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C错误;
    D、⑧过程火山爆发主要与硫元素循环过程有关,D正确。
    故选C。
    21.将粪便等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以实现“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等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没有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某种土壤小动物专以鸡粪为食,则说明鸡同化的能量中至少有10%流入该小动物种群
    【答案】C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②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③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④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⑤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任何时候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不可以反复利用,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B错误;
    C、“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能量传递效率是固定的,不能提高,C正确;
    D、鸡粪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某种土壤小动物专以鸡粪为食,鸡同化的能量没有流入该小动物种群,D错误。
    故选C。
    22.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Ⅰ、Ⅱ、Ⅲ、Ⅳ、Ⅴ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Ⅰ是生产者,Ⅱ、Ⅲ、Ⅳ、Ⅴ是各级消费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是Ⅰ→Ⅱ→Ⅲ→Ⅳ
    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不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D.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答案】A
    【分析】
    分析题图: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是三级消费者,Ⅴ是分解者,①是光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
    【详解】
    A、由分析可知,Ⅰ是生产者,Ⅱ、Ⅲ、Ⅳ是消费者,Ⅴ是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A错误;
    B、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分解者Ⅴ不参与构成食物链,因此根据图中的碳循环,可得只有一条食物链是Ⅰ→Ⅱ→Ⅲ→Ⅳ,B正确;
    C、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正确;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A。
    2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
    D.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答案】C
    【分析】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碳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再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2.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煤和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植被被破坏等。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等。
    【详解】
    A、温室效应可以通过大力植树造林,也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措施缓解,A错误;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也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B错误;
    C、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打破了二氧化碳的平衡,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造成温室效应,C正确;
    D、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24.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请仔细分析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____________。
    (2)图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代表分解作用的是________,代表呼吸作用的是________。
    (3)图中B代表________,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碳元素在⑤和⑦中是以________形式流动,在①和⑥中是以________的形式流动。
    【答案】生产者 ③ ⑦ ②⑤ 分解者 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等中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CO2 有机物
    【分析】
    据图分析: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其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①④⑥表示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③代表光合作用,②⑤代表呼吸作用,⑦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
    (1)通过分析可知,图中A是生产者。
    (2)图中③代表光合作用,⑦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⑤代表呼吸作用。
    (3)图中B代表分解者,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等中的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4)碳元素在消费者B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A的分解者作用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流动,在生产者C流向分解者A和消费者B流向分解者A的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点睛】
    本题结合碳循环示意图,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通过上左图过程①,碳由无机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转变成绿色植物(如玉米)中的_______________。
    (2)若②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____。设上左图中过程②代表的生物之间有上右图所示的关系,则该食物网有__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E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的是______________,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 。
    (3)④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
    (4)由上左图可得: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伴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特点。
    (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顺着这种渠道进行的。生态系统的另外一项功能是______________。
    (7)图中与温室效应最有关的过程是__________,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有关缓解措施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答案】CO2 含碳有机物 强 3 B、C、D A 分解者的分解 生物群落 全球性 循环性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食物链 食物网 信息交流 ⑤ 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
    【分析】
    据左图分析: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捕食关系,③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1)据图分析,图1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碳由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2)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即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或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上述过程②表示捕食关系,若用右图表示,则图中有E→B、E→D、E→C→A,共3条食物链;其中E为生产者,则第二营养级包括B、D和C;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为A。
    (3)④为动物遗体的分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为分解者,分解者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4)碳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
    (7)图中的⑤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造成了“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
    【点睛】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自我调节能力及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6.下图甲表示我省某人工新建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乙是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简要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甲中未体现的成分有_______。
    (2)图甲中,鱼类和贝类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
    (3)若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该湖泊,图甲中,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类群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碳在群落内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图中③表示____________。
    (5)若图甲中鱼类从不同食物链中获取的食物比例相同且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则鱼类增重40kg,需消耗藻类和水草共_______________kg。
    【答案】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捕食和竞争 水禽 含碳有机物 分解作用 2200
    【分析】
    分析图甲表示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分析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简要示意图,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表示微生物的呼吸或分解作用。
    【详解】
    (1)图甲表示食物网,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图甲中,鱼类捕食贝类,为捕食关系,鱼类和贝类都捕食水草和藻类,为竞争关系,因此鱼类和贝类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随食物链在最高营养级水禽体内富集,所以图甲中,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类群应是水禽。
    (4)图乙中,③表示微生物的呼吸或分解作用。碳在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5)图甲中涉及本题的食物链有四条:水草/藻→鱼;水草/藻→贝类→鱼,已知鱼类从不同食物链中获取的食物比例相同且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则鱼增重40 kg需要耗藻类和水草共2010%+2010%10%=2200 kg。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27.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江南某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表格是该研究性小组对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单位为单位为103kJ / (m2.y),请分析回答:

    同化能量
    储存能量
    呼吸消耗
    A
    900
    200
    700
    B
    180
    60
    120
    C
    14
    2
    12
    D
    100
    18
    82

    (1)生态系统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能主要通过图中________(填字母)生物的________过程输入到生态系统中。
    (3)若上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
    (4)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5)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具备________能力,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人类无需参与,________________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答案】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A 光合作用 ①②③④⑦ 14% 自我调节 负反馈
    【分析】
    分析图示:A是生产者、C和D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E是无机环境;①是光合作用,②③④是呼吸作用,⑤是D摄食A,⑥是C摄食D,⑦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太阳能主要是通过图中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群落中。
    (3)若如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进行流动,即①②③④⑦。
    (4)图中,A是生产者、B属于分解者、C和D属于消费者,食物链为A→D→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三营养级(C)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D)的同化量=14÷100=14%。
    (5)由于它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受到中度干扰时,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负反馈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点睛】
    本题考察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准确记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灵活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______________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
    (4)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5)世界上每天有大面积农田、草原和森林遭受病虫害、鼠害、鸟害。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很多,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_______防治,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二氧化碳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 ①②⑤ c a-b 生物防治 性引诱剂诱杀雄虫(适当引入天敌、竞争者、寄生者等)
    【分析】
    题图分析:
    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图,其中草本植物、乔木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为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为分解者。
    图2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
    【详解】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②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图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它们可以将有机碎屑分解成CO2、H2O和无机盐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3)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即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因此①②⑤属于东亚飞蝗种群的基本特征,而③④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4)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是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
    (5)世界上每天有大面积农田、草原和森林遭受病虫害、鼠害、鸟害。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很多,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比如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适当引入天敌、竞争者、寄生者等),破坏有害动物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交配,从而降低该种有害动物的种群密度。
    【点睛】
    本题考查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9.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 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其中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_____和_____ 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
    (2)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形成了温室效应。所以现在倡导的“碳中和”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抵消掉排放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 化碳的“零排放”。请列举两项可行性措施:_____。
    (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_____是消费者,往往包含各种动物,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_____和_____等。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碳循环具有的特点是_____。

    a.全球性 b.逐级递减 c.反复利用 d.单向流动 e.循环流动
    【答案】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顺序可颠倒) 大力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乙 杂食性动物 寄生动物(顺序可颠倒) 物质循环(多答能量流动不扣分) ace(答不全不得分)
    【分析】
    分析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可知,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详解】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因此全球的碳处于平衡状态。
    (2)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二氧化碳源源不断向大气中排放。要实现实现二氧 化碳的“零排放”,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可以大力植树造林增大二氧化碳的消耗。
    (3)在碳循环中,根据每种成分之间的箭头指向,图中乙是消费者,往往包含各种动物,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动物还可以为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碳循环或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循环中的典型案例碳循环的过程、参与的成分和途径、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和解决途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并理解应用。
    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30.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_____。
    31.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写出两点):____________。
    32.若图甲中的生物种群及相互间的食物关系如图乙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1010 kJ;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108 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当A只捕食C时,则A的能量值是_______。
    33.某景区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减小。相关部门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虽然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专家建议:①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关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②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______,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
    【答案】
    30.分解者
    31. CO2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32.3.1×108 kJ
    33. 污染水体(污染环境、二次污染、持效短等) 竞争 捕食藻类
    【分析】
    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大气圈和水圈的碳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通过捕食,使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动物的遗体残骸和植物的残枝败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盐和CO2流向水圈和大气圈,动植物的遗体在剧烈的地质变化中也可形成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燃烧,最终以CO2形式流向大气圈。图乙所示为图甲中的生物种群及相互间的食物关系,分析可知E为绿色植物,ABCD为动物。
    30.
    微生物分解有机废物,此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分解者。
    31.
    ①碳主要以CO2的形式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进入大气圈。
    ②温室效应的原因是碳平衡被打破,根据甲图碳循环示意图,减少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是减少碳的排放,增加碳的吸收,即可以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等。
    32.
    根据能量流动特点,E中有20%能量流向BCD三者,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108 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8 kJ,因此C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1×1010 ×20%-2×108 -2.5×108 =1.55×109kJ,当A只捕食C时,则A的能量值是1.55×109×20%=3.1×108 kJ。
    33.
    ①生物防治主要有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投放化学杀藻剂属于化学防治,存在的主要缺点是污染水体。
    ②在水域内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竞争关系,在争夺阳光等资源中藻类处于劣势,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增长。
    ③在水域内投放鲢鱼、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利用这些草食性鱼类捕食藻类,制约浮游藻类数量增长,即生物防治中的引入天敌。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能量流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熟悉度,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
    34.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___。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___________。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答案】碳平衡 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捕食、分解作用 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碳释放 碳存储
    【分析】
    1、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存储碳的过程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详解】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迅速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的生态后果。
    (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获取碳元素,从而碳元素将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和低营养级的消费者来获取碳元素,分解者通过分解生产者的遗体残骸和消费者的粪便、遗体残骸来获取碳元素。消费者通过食物网(链)取食利用,从而将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等来减少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主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扩大森林面积、保护森林等,增加碳存储和减少碳释放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点睛】
    本题借助时事政治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碳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及相关的环境问题,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5.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情况,其中箭头表示碳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向,数字为同化能量数值,单位为J/(cm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有_______个营养级。
    (2)从图中可看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能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3)从图中可看出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不同特点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__,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
    (4)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温室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一项)。
    (5)草原上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调节。
    (6)该草原上有许多不同品种的格桑花,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 多样性。格桑花开花时五颜六色,当地牧民都非常喜欢观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答案】2 3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11.1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反复利用 CO2 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减少CO2的排放量;②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活动,增加CO2的去向 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负反馈 遗传(基因) 直接
    【分析】
    题图 分析,图中A表示生产者,B和C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E表示分解者;每一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有四个去向:分解者分解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自身呼吸消耗、未被利用。
    【详解】
    (1)分析图解可知,图示生态系统中有2条食物链,其中A为第一营养级,BC为第二营养级,D为第三营养级,相应的食物链为A→B→D、A→C→D,最长的食物链有3个营养级。
    (2)从图中可看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B+C=65+70=135),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15),则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5÷135×100%=11.1%。能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的形式进行传递,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3)从图中可看出碳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不同特点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4)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温室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应该为设法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其主要措施有,一方面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使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的利用,如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活动。
    (5)草原上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该草原上有许多不同品种的格桑花,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储存各自的遗传信息。这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格桑花开花时五颜六色,当地牧民都非常喜欢观赏,这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
    【点睛】
    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及其相关的表现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征也是本题的考查点,关注温室效应等社会热点问题是生物学科素养在考题中的表现。
    36.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上分析,图中A是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过程Ⅰ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图中A、B和消费者代表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填“种群”或“群落”)。
    (3)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木材、药材以及食物来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或“潜在”)价值。
    【答案】生产者 分解者 光合作用 群落 直接
    【分析】
    1、分析题图,大气中CO2通过A进入生物群落,A是生产者,碳元素由无机环境通过I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II是生产者的呼吸作用;B是把动植物的遗体和残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的分解者。
    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主要以CO2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
    【详解】
    (1)由分析可知,图中A是可将CO2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者;B是将有机物分解产生CO2的分解者,过程Ⅰ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
    (2)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
    (3)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所以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木材、药材以及食物来源,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群落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
    37.在一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一条食物链:农作物→田鼠→蛇,回答相关问题。
    (1)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 这种单方向的______________关系叫做食物链,该食物链所在的区域以__________食物链为主,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__________的通道,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
    (2)__________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田鼠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中,一部分以自身残骸的形式流入,另一部分以__________形式流入。
    (3)在一个农田里,_________ 的过量使用,虽然能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又会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土壤肥力下降。在种植农作物时,可以采用_________ 技术,可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营养 腐食 物质移动 生态金字塔 蛇(或下一营养级)的粪便 化肥 轮种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详解】
    (1)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该食物链所在的陆地生态系统以腐食食物链为主,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即生物富集作用是通过食物链实现的。
    (2)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田鼠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途径一条是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另一条是蛇(或下一营养级)的粪便。
    (3)在一个农田里,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土壤肥力下降。采用轮种技术种植农作物可以平衡土壤中的矿质营养,进而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点睛】
    熟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猫头鹰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占有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______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各种生物通过_____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答案】生产者、消费者 草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分析】
    如图的食物网中,生产者草是第一营养级,有两条食物链:草→兔→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把生物不能利用的能量转化为生物可以利用化学能,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可以利用的有机物;每一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食物链中营养级越多,传递过程中散失的能量越多。
    【详解】
    (1)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属于生产者;猫头鹰以兔子为食属于消费者。
    (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食物网营养级越高含有的能量越少,含有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即草。
    (3)生产者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碳元素就进入到了生物群落,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归还到无机环境,所以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
    【点睛】
    考点是生态系统,涉及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识记水平。
    39.下面图1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图2某生态系统中碳元素的循环,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森林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进行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图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用题中字母表示),流向蜣螂的能量(N6)来自于_________(填生态系统成分)。N5将有2个去向,分别为_________、 ___________。
    (3)图2生态系统在正常演替过程中,一般B的值 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A的值。
    (4)图2生态系统进行基本的碳循环,至少需要的生物成分是 ______(填图中的文字),B过程的CO2并不只被本生态系统的A过程所用,说明碳循环具有____ 的特点。
    【答案】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N2 生产者, 呼吸作用散失, 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小于 甲和丙 全球性
    【分析】
    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图2中A代表光合作用,B代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
    【详解】
    (1)气味属于化学信息,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2)流经图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N2,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所以初级消费者的粪便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所以蜣螂的能量N6来自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N5)有两个去向,即呼吸作用散失和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图2生态系统在正常演替过程中,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会大于整个生物群落呼吸作用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从而使群落有机物积累;
    (4)若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能进行基本的物质循环,至少需要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即甲和丙。由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所以B过程的CO2并不只被本生态系统的A过程所用。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计算,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图文能力、推理和计算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0.回答下列生态学相关问题。
    (1)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若乙表示化石燃料,图中还缺少一个重要的过程_______________(请用文字和箭头形式书写出来)。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为缓解温室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条即可)。

    (2)图2为人工创建的一个简易生态农场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①农田中经常发生虫害,若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调查,该农田中的某种植物第一年的种群数量为N0,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是原来1.6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2次以后,该植物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
    ③实际种植中,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从光合作用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_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捕食链)构成。
    (3)蘑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自然界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哪些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甲→戊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样方法 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76N0 蘑菇分解有机物,提高环境中CO2浓度,从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2 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1)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乙表示化石燃料,乙有箭头指向甲,故甲代表的是二氧化碳库,戊指向丁、丙、甲,戊表示生产者,戊和丁都指向丙,故丁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所以图中缺少由甲到戊(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为缓解温室效应需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可采取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提高能效;积极开发新能源;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2)①害虫虫卵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虫卵的密度。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减少杂草与农作物的竞争)和杀虫(缩短食物链)能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②若该农田中的某种植物第一年的种群数量为N0,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1.6倍,对植物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N0×(1+1.6);繁殖2代以后,植物的种群数量为N0×(1+1.6)2=6.76N0。
    ③实际种植中,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因蘑菇可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则会导致大棚中CO2浓度提高,促进暗反应进行,从而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所以该措施能提高农作物产量。
    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食物链有农作物鸡人和农作物 人,共2条。
    (3)蘑菇是分解者,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自然界中的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将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4)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则需要设法提高分解者的作用效率,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分解者,同时还需要考虑环境条件等其他影响微生物代谢的因素,即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需要考虑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点睛】
    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碳循环、能量流动等相关的基本知识,分解者的作用及其分解作用发挥的影响机制是本题的重要考点。
    41.图1为某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丙中有若干种关系密切的生物。图2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乙属于_________。乙及丙中生物之间通过_________关系形成食物链。过程②中碳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
    (2)若a代表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则第一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
    2中的II代表第二营养级对有机物的第________次生产,可用于第二营养级的________。要推测丙中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可以对它们的________进行计算。
    (3)《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或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减少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种碳交易实施的理论基础是碳循环具有________。为了使碳排放量净值为零,碳排放者需要购买碳抵消额,通过_________等方式以抵消其所排放的碳量。
    【答案】生产者 取食和被取食(营养或取食) (含碳)有机物 (d+e)/a×100% 二 生长(发育)繁殖 生物量 全球性 利用可再生能源、植树来吸收二氧化碳
    【分析】
    1、分析图1可知,图中甲是无机环境、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分析图2可知,e表示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表示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详解】
    (1)根据分析可知,图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乙;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乙和丙之间通过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形成食物链;过程②是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关系,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据图可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I,包括d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e用于自身生成、繁育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若a代表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则第一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e)/a×100%;II表示同化的能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是第二营养级对有机物的第二次生产,可用于第二营养级的生长(发育)繁殖;、通过对动物生物量的计算,可以推测各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3)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等特点,故发达国家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或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减少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抵消碳排放,可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植树来吸收二氧化碳等途径来实现,最终实现碳平衡。
    【点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物质循环图解判断生态系统的四个成分;能够根据能量关系判断能量的各个去向,进而结合题意分析作答。






    相关试卷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65 胚胎工程: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65 胚胎工程,文件包含专题65胚胎工程教师版docx、专题65胚胎工程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7 酶的应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7 酶的应用,文件包含专题57酶的应用教师版docx、专题57酶的应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47 群落: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47 群落,文件包含专题47群落教师版docx、专题47群落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