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教师版).docx
    • 学生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学生版).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01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02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0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01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02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03
    还剩5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文件包含专题5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教师版docx、专题5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一轮生物复习策略
    1、落实考点。
    一轮复习时要在熟读课本、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要找出重点和疑点;通过结合复习资料,筛选出难点和考点,有针对地重点复习。这就需要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要善于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高三生物的考试并不仅仅是考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非常重要,并要灵活运用课本上的知识。
    不过特别强调了从图表、图形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年高考试题,图表题都占有比较大的比例。那些图表题虽不是教材中的原图,但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内容和图表的变换、深化、拓展,使之成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轮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部分知识通常都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做题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点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很重要。尤其是对于错题。错题整理不是把错题抄一遍。也不是所有的错题都需要整理。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概念: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

    3.信息传递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5.两种类型的比较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
    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
    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7.设计和制作生态缸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一般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解题技巧
    1、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调节中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比较
    比较项目
    正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
    调节方式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实例分析


    4、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

    (2)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成反比,但是也有例外,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

    一、单选题
    1.下列事实不能说明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的是(  )
    A.当草原遭到蝗虫的采集后,草原植物就增强再生能力
    B.在北极苔原地区,若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后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C.海洋鱼类在适当捕捞的条件下,鱼类产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D.受到轻度污染的河流,一段时间后污染消除
    【答案】B
    【分析】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
    A、草原遭到蝗虫的采集后,草原植物就增强再生能力,从而减弱蝗虫对草原的危害,A正确;
    B、北极苔原地区,气候环境恶劣,营养结构单一,自我调节能力较弱,若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后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能体现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B错误;
    C、海洋鱼类在适当捕捞的条件下,可以是鱼类保持良好的增长速率,且产量能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
    D、受到轻度污染的河流,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来消除污染,D正确。
    故选B。
    2.很多生活在一起的鸟类,其报警鸣叫声都趋于相似,这样每一种鸟都从其他种鸟的报警中受益。这种报警鸣叫声属于(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答案】A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
    声属于物理过程,因此这种报警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故选A。
    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制作完成后要对生态缸进行密封处理
    B.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
    C.为了使生态缸有充足的能量供给 ,应将生态缸放置在直射光下
    D.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
    【答案】C
    【分析】
    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
    A、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以防外界的干扰,A正确;
    B、生态缸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很弱,所以其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B正确;
    C、生态缸不可放置在直射光下,以防温度过高,使得生物死亡,C错误;
    D、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便于统计其稳定性的大小,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以生态缸为素材,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生态缸的制作要求,难度不大。需要注意制作生态瓶时的注意事项。
    4.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什么之间?( )
    A.种群与种群 B.种群内部各个体 C.生物与环境 D.以上三项都对
    【答案】D
    【分析】
    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员之间和各成员内部的交换流动;(2)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的;(3)基本过程: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收器官→信宿。
    【详解】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不仅仅存在于生物成分之间,也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故信息传递的范围是种群与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即D符合题意。
    故选D。
    5.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D.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属于行为信息,A不符合题意;
    B、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B不符合题意;
    C、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属于化学信息,C符合题意;
    D、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D不符合题意 。
    故选C。
    6.下列信息的传递中,其信息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发现榆、松寄主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抑制栎树生长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概念:信息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
    A、小囊虫发现榆、松寄主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属于化学信息;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抑制栎树生长,属于化学信息;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属于物理信息;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属于化学信息。
    因此,上述信息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C。
    故选C。
    7.对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B.其自我调节能力小于其他生态系统
    C.其营养结构的复杂性比农田生态系统低
    D.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作用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答案】D
    【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故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
    A、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A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物种最丰富、营养结构最复杂的一种类型,自我调节能力较强,B错误;
    C、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而农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C错误;
    D、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作用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替代,从而避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衡,D正确.
    故选D。
    8.长江十年禁渔令颁布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下图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循环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含有生态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
    B.螺狮位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可以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分布在不同水层,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答案】C
    【分析】
    由流程图分析可知,沉水植物属于生产者,花津蟹、青虾和食草鱼类属于初级消费者,花津蟹还属于次级消费者,而螺狮属于分解者。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示不包括阳光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表示生态系统所有的组成成分,A错误;
    B、螺蛳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可以分解青虾、鱼类等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B错误;
    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使生物数量减少,影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易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属于同一种群,它们分布在不同水层,不属于群落的结构,D错误。
    故选C。
    9.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分析】
    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①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①正确;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②错误;
    ③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③正确;
    ④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弱,一旦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很难恢复,④错误。
    故选A。
    10.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
    C.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D
    【分析】
    一般的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链和食物网就越复杂;假如其中的某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的原因是:
    ①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②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越多,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
    ③某一营养级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而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不是其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原因。
    故选D。
    11.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利用种群数量“S”形增长曲线规律可以指导渔业科学捕捞
    B.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来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D.退耕还林过程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C
    【分析】
    种群增长曲线有“S”和“J”两种;在能量的使用上,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生物防治的方法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
    A、种群数量“S”形增长曲线中,K/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高,可在短时间内恢复种群数量,因此在渔业捕捞时,利用此规律可以确定渔业捕捞量,即剩余种群数量不能低于K/2,A正确;
    B、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牲畜能够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可以提高秸秆中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以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D、退耕还林过程中,生物种类增多,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12.雌蟑螂能分泌一种性外激素。研究人员将人工合成的这种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在l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吸引。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人工合成的蟑螂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
    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平衡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发挥作用
    【答案】C
    【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1)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放在距雄蟑螂55cm的位置”可知,蟑螂的性外激素具有挥发性,A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信息“在1min内有60%的雄蟑螂被这种激素所吸引”可知,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B不符合题意;
    C、题中只涉及蟑螂一种生物,不能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符合题意;
    D、雌蟑螂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吸引雄蟑螂来交尾繁殖后代,说明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B.人类活动一定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C.物种的多样化使系统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D.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答案】B
    【分析】
    1、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详解】
    A、生物多样性的提高会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A正确;
    B、人类的活动有可能破坏生态系统,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B错误;
    C、物种的多样化,会使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进而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C正确;
    D、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D正确。
    故选B。
    1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害虫种类繁多,在粮食棉花、蔬菜等的生产过程中每年都会遇到来自农业害虫的威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某种害虫的天敌防治该种害虫时二者的数量变化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
    B.某种害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这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C.长期使用一种农药会使某种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更换农药后就可以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D.诱杀某种害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提高害虫种群的死亡率来达到控制虫害的目的
    【答案】A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
    A、某种害虫的数量增加时,,其天敌的数量也会增加,天敌量的增加又会导致害虫的数量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
    B、某利虫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这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种群的繁衍,该害虫与异性属于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种间关系,B错误;
    C、某种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具有抗药性的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长期使用一种农药会使某种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更换农药后也不一定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C错误;
    D、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破坏其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害虫种群的出生率,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D错误。
    故选A。
    1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农药消灭草原上的害虫属于利用化学信息的传递进行化学防治
    B.流经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是该保护区内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C.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D.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C
    【分析】
    1、信息传递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2、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指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指水平方向上的镶嵌分布。
    【详解】
    A、使用农药消灭草原上的害虫属于化学防治,利用化学信息的传递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B、流经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是该保护区内生产者固定的能量,B错误;
    C、害虫具有趋光性,光属于物理信息,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物理信息)的应用,C正确;
    D、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水平结构,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C。
    16.下列有关生态学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农业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③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④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分析】
    1、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详解】
    ①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自我调节能力增加,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①正确;
    ②农业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增大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正确;
    ③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可以由低营养级传递给高营养级,也能由高营养级传递给低营养级,③错误;
    ④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④错误。
    故选A。
    17.春季,在观察到两只鸟的求偶行为时,发现雄鸟在空中翻飞,并发出动情的声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雄鸟向雌鸟传递信息的过程包括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收器官、信宿等五部分
    B.雄鸟向雌鸟的求偶过程中,信源和信宿是不可以转换的
    C.雄鸟向雌鸟传递信息是单向传递
    D.雄鸟向雌鸟求偶过程中,包括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等信息类型
    【答案】A
    【分析】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2、化学信息:指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生物所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影响、协调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而形成的信息。
    3、行为信息:指生物在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的过程中某些特殊表现和特殊行为所表达的信息。
    4、营养信息:营养状况和环境中食物的改变引起生物在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所产生的信息。例如被捕食者的体重、肥瘦、数量是捕食者的取食依据。
    【详解】
    A、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为信源、发送器官、信道、接收器官、信宿等五部分,信源产生要传输的信息,通过发送器官将信息转变成适合于信道上传递的信号,借助于信道这个媒介,被接收器官接收,转变成另一个有机体能识别的信号,并传给信宿,A正确;
    B、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源和信宿的角色是可以相互转换的,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
    D、 题干中雄鸟在空中翻飞,并发出动情的声音,主要提到了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A。
    18.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从实现碳达峰达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 50 年到 70 年。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 30 年。也就是说,我们或将用不到欧美发达国家一半的时间,完成他们 2倍多的减排任务,体现了大国担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B.每个自然生态系统都可依靠自身实现碳中和
    C.发展低碳经济、植树造林是实现碳平衡的有效手段
    D.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气温升高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答案】C
    【分析】
    1、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2、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发温室效应。
    【详解】
    A、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A错误;
    B、受人类活动影响,有些自然生态系统依靠自身不能实现碳中和,B错误;
    C、发展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释放,植树造林可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二者是实现碳平衡的有效手段,C正确;
    D、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气温升高,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
    A.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 B.蜜蜂跳舞向同伴传递蜜源
    C.家猫舔舐皮毛清除体表杂物 D.海豚依赖超声波进行捕食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
    【详解】
    A、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属于化学信息,A不符合题意;
    B、蜜蜂跳舞向同伴传递蜜源属于行为信息,B不符合题意;
    C、家猫舔舐皮毛清除体表杂物是个体行为,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C符合题意;
    D、海豚依赖超声波进行捕食属于物理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下列哪项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且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
    A.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
    B.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
    C.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
    D.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详解】
    A、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属于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间的信息传递,A错误;
    B、猎捕食物时,工蚁之间通过触角接触交流信息属于化学信息,不属于繁殖行为,B错误;
    C、雄性园丁鸟在自己的“庭院”里不停唱歌跳舞,吸引雌鸟的到来,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且属于繁殖行为,C正确;
    D、跳羚擅长使用“小牛跳跃”的特殊方式吓跑追赶它们的敌人属于行为信息,但不属于繁殖行为,D错误。
    故选C。
    21.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没有交配的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
    B.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
    C.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D.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答案】C
    【分析】
    由题意可知,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雄蛾来交配繁衍后代,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干扰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
    【详解】
    A、风雨交加的夜晚,雌蛾只能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A正确;
    B、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可以吸引雄蛾来交配繁衍后代,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正确;
    C、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D、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D正确。
    故选C。
    22.2020年东非地区蝗灾肆虐,面对蝗灾我国不仅派出专家还援助药械,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蝗虫的遗体残骸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B.蝗灾被扑灭,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C.按能量传递效率来看,蝗虫捕食的庄稼只有10%~20%被同化
    D.喷洒杀虫剂体现了生物防治中化学信息的运用
    【答案】A
    【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详解】
    A、动植物细胞中均含有蛋白质和核酸等含氮物质,故该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A正确;
    B、蝗灾被扑灭,农作物被保存,因此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并不会下降,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第二营养级不止有蝗虫,C错误;
    D、向田间喷洒杀虫剂杀灭害虫属于化学防治,不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A。
    23.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碳的排放
    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后将发生群落演替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
    D.红树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C
    【分析】
    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主要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碳的排放,A正确;
    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后群落将发生次生演替,B正确;
    C、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着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调节气候和水土保持等,红树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24.在某稻田中存在一条食物链:水稻→稻飞虱(水稻的害虫)→青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水稻、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青蛙的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信息可以在稻飞虱和青蛙之间传递,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除草可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水稻体内
    【答案】B
    【分析】
    1、标志重捕法中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第一次捕获数。
    2、信息传递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
    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如果标志物脱落,将导致第二次捕获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少,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
    C、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水稻和杂草竞争阳光等资源,除草能让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D正确。
    故选B。
    25.下列措施不属于信息传递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是( )
    A.延长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 B.使用性引诱剂,降低害虫出生率
    C.施用化学肥料,提高农作物产量 D.特定波长的光处理,促进种子萌发
    【答案】C
    【分析】
    信息传递的种类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叫做物理信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叫做化学信息,通过特殊行为传递的信息叫做行为信息。
    【详解】
    A、延长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运用的是物理信息,A正确;
    B、使用性引诱剂,降低害虫出生率,运用的是化学信息,B正确;
    C、施用化学肥料,提高农作物产量,没有运用信息传递,C错误;
    D、特定波长的光处理,促进种子萌发,运用的是物理信息,D正确。
    故选C。
    26.下列属于探究化学信息传递的是( )
    A.观察动物对电视图像的反应 B.用录音机记录鸟类繁殖时的鸣叫声
    C.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 D.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飞蛾
    【答案】C
    【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动物对电视图象的反应属于对物理信息(光)的反应,A错误;
    B、鸟类繁殖时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声),B错误;
    C、性外激素(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与题意相符,C正确;
    D、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飞蛾,其中黑光灯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C。
    27.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相反关系
    【答案】B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题图分析,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
    A、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则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A正确;
    B、生态系统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即恢复力稳定性增加,因此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低,B错误;
    C、营养结构越复杂,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越弱,即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C正确;
    D、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弱,成相反关系,D正确。
    故选B。
    28.课外小组设计小生态缸,下列不利于生态缸长时间维持稳定的是(  )
    A.生态缸中必须包括一定量的腐食性生物、细菌等
    B.需要依据能量的传递规律推算各生物成分的数量
    C.生态缸需要放置在可以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地方
    D.生态缸中的动植物最好从自然环境中选择
    【答案】C
    【分析】
    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
    A、生态缸中必须包括一定量的腐食性生物、细菌等分解者,将有机物废物分解,有利于生态缸长时间维持稳定,A不符合题意;
    B、要依据能量的传递规律,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推算各生物成分的数量,有利于生态缸长时间维持稳定,B不符合题意;
    C、该生态系统需要能量的输入,且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放置在可以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地方不利于生态缸长时间维持稳定,C符合题意;
    D、生态缸中的动植物最好从自然环境中选择,有利于生态缸长时间维持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9.为了实现乌江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20年1月起,实施10年禁渔期,且每年投放大量不同鱼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的种类和数量恒定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封闭的系统,物质、能量输入等于输出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自我调节的结果,不会被破坏
    D.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式不同,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D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
    【详解】
    A、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恒定的,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结构稳定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功能稳定是指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输入和输出保持动态平衡,稳定性不是专指封闭的系统,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生态系统稳定性会被破坏,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式不同,稳定性有强有弱,D正确。
    故选D。
    30.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A
    【分析】
    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对于生态系统中,它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
    【详解】
    A、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一些动物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对于生态系统中,它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A错误;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会引起七星瓢虫的数量增加,这样蚜虫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以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正确;
    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使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进而使到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A。
    31.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矿质元素的含量也越多
    C.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答案】B
    【分析】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详解】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A正确;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微生物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B错误;
    C、一般情况下生物多样性越高,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正确。
    故选B。
    32.陆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森林、草原、荒漠和冻原四种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陆地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B.荒漠生态系统中空气干燥、降水量少,分解者分解作用弱
    C.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冻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答案】D
    【分析】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A、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陆地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森林生态系统,A正确;
    B、荒漠生态系统微生物少,空气干燥、降水量少,气候条件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故分解者分解作用弱,B正确;
    C、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森林生态系统简单,故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C正确;
    D、冻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气候恶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故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冻原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D错误。
    故选D。
    33.下面是某些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草原中的某羊群数量急剧减少,则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每年都有浮动,则其变化原因就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
    C.若某一草原被严重破坏则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在农田灭虫过程中,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的数量,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答案】B
    【分析】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可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的改变。
    【详解】
    A、过度放牧会导致羊群过多的摄入生产者,导致生产者急剧下降,进而导致羊群数量急剧减少,故其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A正确;
    B、若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每年都有浮动,该种群个体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越,而不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B错误;
    C、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导致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C正确;
    D、在农田灭虫过程中,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的数量,此时害虫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繁殖速率快,则达不到理想效果,D正确。
    故选B。
    34.在首钢集团冀东矿区的生态恢复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不同种植年份的人工油松林和人工火炬林的生态效益,结果如下。
    林龄(年)
    群落
    群落总盖度(%)
    草本层盖度(%)
    草本层优势种
    1
    火炬
    60
    45
    猪毛蒿、狗尾草
    油松
    30
    20
    猪毛蒿、狗尾草
    5
    火炬
    75
    70
    铁杆蒿、隐子草
    油松
    40
    35
    茭蒿、紫菀
    7
    火炬
    90
    40
    早熟禾
    油松
    70
    65
    铁杆蒿、早熟禾
    11
    火炬
    100
    5

    油松
    90
    80
    白羊草、隐子草
    注:群落总盖度指一定面积内植物覆盖地面的百分率;草本层盖度指一定面积内草本植物覆盖地面的百分率

    以下叙述合理的是( )
    A.火炬群落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提高植被盖度,增加了生物量,促进了能量循环
    B.油松群落经过演替形成了乔木-灌木-草本的水平结构,此结构逐渐完善
    C.群落丰富度指数越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
    D.综合上述信息,火炬林长期的生态效益远不及油松林
    【答案】D
    【分析】
    1.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详解】
    A、结合调查结果可知,和油松群落相比,火炬群落可以在更短时间内提高植被盖度,增加生物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A错误;
    B、油松群落经过演替形成了日趋完善的乔木-灌木-草本的垂直结构,B错误;
    C、群落丰富度指数越高,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C错误;
    D、随着时间延长,火炬林的草本层盖度和草本层优势种逐渐下降,草本层优势种甚至完全消失,物种的丰富度下降,因此长期的生态效益远不及油松林,D正确。
    故选D。
    35.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A.河流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B.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
    C.农民在稻田中除草,人类帮助使水稻长势良好
    D.草原黄鼠增多,猫头鹰数量随之增多
    【答案】C
    【分析】
    农民在稻田中除草,水稻长势良好,这属于人为因素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详解】
    A、河流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A正确;
    B、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即负反馈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B正确;
    C、农民在稻田中除草,水稻长势良好,这属于人为因素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C错误;
    D、草原黄鼠增多,猫头鹰数量随之增多,属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
    36.图示草原食草动物捕食强度对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食草动物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减小
    B.0-a段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食草动物的捕食作用降低了植物间的生存斗争
    C.据图分析,确定该草原最大载牧量时,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a点水平
    D.草原上青草变绿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说明信息传递的功能是有利于种群繁衍
    【答案】B
    【分析】
    图示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低于a时,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食草动物的捕食降低了植物间的竞争。确定该草原最大载畜量时,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图中 c点水平,超过c点以后,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为负值,生态系统易受到破坏。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某种牧草的种群最大数量。
    【详解】
    A、a点之前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食草动物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强,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0-a段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食草动物的捕食作用降低了植物间的生存斗争,B正确;
    C、ac之间,随着食草动物的摄食,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速率逐渐减小,但仍大于0,能为食草动物提供更多的能量,可使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据图分析,确定该草原最大载牧量时,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c点水平,C错误;
    D、草原上青草变绿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故选B。
    37.《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文章记叙了北宋宋神宗元年,庆丰地区在秋田中采用“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原文为;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避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歳以大穰。其是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傍不肯”消灭“子方虫”属于生物防治,其优点之一是无二次污染
    B.害虫防治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子方虫”和“傍不肯”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子方虫”被“傍不肯”捕食,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一条食物链
    【答案】D
    【分析】
    根据原文可知其含义为: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实在是秋田的大害。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住了土地;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据此可知该昆虫与害虫为捕食关系。
    【详解】
    A、利用“傍不肯”消灭“子方虫”是利用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属于生物防治,其优点之一是无二次污染,A正确;
    B、害虫防治能减少能量流向害虫,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故害虫防治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正确;
    C、生物的种间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子方虫”捕食农作物,所以“子方虫”属于第二营养级,“傍不肯”属于第三营养级,所以“子方虫”与“傍不肯”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D错误。
    故选D。
    38.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养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蔬菜,水面上方黄瓜藤枝蔓茂盛。漂浮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大棚里同时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起驱虫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以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漂浮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
    【答案】B
    【分析】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详解】
    A、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除了输入太阳光能,还需要进行人为调控,才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A错误;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方面的作用体现,B正确;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获得的是排泄物中的无机盐,不是全部的排泄物,所以蔬菜和黄瓜不是分解者,C错误;
    D、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该生态系统中螃蟹、漂浮蔬菜、黄瓜不能 代表所有生物,D错误。
    故选B。
    39.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在k/2时进行渔业捕捞,能保证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C.通过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虫来降低出生率,属于生物防治
    D.果树—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种群的空间结构原理,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C
    【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详解】
    A、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该选择在鱼的种群数量为K/2以上时进行捕捞,捕捞后使种群数量处于K/2,能使该鱼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B错误;
    C、通过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虫来降低出生率,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果树-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C。
    40.信息素是指同种生物个体间用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在黑光灯中加入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诱杀某种趋光性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信息素能诱杀雄虫,但不能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诱杀雄虫使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该种群出生率降低
    C.种群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利用昆虫信息素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C
    【分析】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而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气候、食物、被捕食等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人类活动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详解】
    A、雄虫个体数量减少对雌虫的生殖能力没有影响,但影响出生率,A正确;
    B、诱杀雄虫使该种害虫种群内的性别比例失调,会导致该种群出生率降低,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B正确;
    C、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等其他数量特征,C错误;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故选C。
    41.持续的过度放牧导致某草场退化,进而为布氏田鼠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鼠害加剧,致使草场进一步退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牧草长势整齐的草场,其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C.过度放牧和鼠害分别导致草场发生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
    D.该草场内各种信息均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双向传递
    【答案】A
    【分析】
    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详解】
    A、草原群落在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即有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A正确;
    B、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
    C、过度放牧和鼠害都导致草场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
    D、该草场内各种信息在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双向传递或单向传递,D错误。
    故选A。
    二、综合题
    42.“海洋牧场”是将人工放养的鱼、虾、贝、藻等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的海上放养和系统管理,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某研究小组建立贝-鱼-藻复合生态系统,在贝类养殖区开展网箱养鱼,间养大型海藻,其物质循环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生态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据图判断珠母贝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填成分)。
    (2)若要调查养殖区浮游动物的密度,应该用___________的方法,并使用显微镜和_____等进行计数。
    (3)与贝-鱼-藻复合生态养殖相比,传统网箱养鱼(把网箱放置在水域中进行养鱼)往往受自然灾害及病害影响较大,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消费者、分解者 抽样检测 血球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 传统网箱养殖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珠母贝可取食有机碎屑,是分解者,也可能捕食浮游动植物,是消费者,故珠母贝可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分解者。
    (2)由于浮游动物体积较小,所以可以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并使用显微镜和血球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等进行计数。
    (3)传统网箱养鱼(把网箱放置在水域中进行养鱼)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所以容易受自然灾害及病害影响。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43.假设某弃耕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田鼠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只,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用________法可以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理论上当田鼠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2)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________。
    (3)若鼬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弃耕地周围建立的工厂引起的长期酸雨,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会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
    【答案】次生演替 标记重捕 500 3% 由于田鼠以植物为食,鼬的数量增加导致田鼠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数量增加 抵抗力
    【分析】
    表中数据表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2.45×1011J/(hm2•a);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其中同化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详解】
    (1)弃耕的农田上有植物、种子及原有的土壤条件等,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田鼠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应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田鼠的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因此在数量是500只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2)田鼠到鼬的传递效率是二者同化量的比值,为[(2.25×107)/(7.5×108)]×100%=3%。
    (3)鼬以田鼠为食,而田鼠又以植物为食,鼬的数量增加致使田鼠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的数量增加。
    (4)部分生物死亡,生物多样性降低,营养结构变得简单,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点睛】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一般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
    44.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成分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图甲②过程中碳是以__________形式传递的。
    (2)图乙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能力。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反映草原被野火燃烧后能恢复原样,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此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填“物理信息”“化学信息”或“行为信息”)。
    (4)图乙中蛇和猫头鹰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_____kJ;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__kg (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
    【答案】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B、D 有机物 负反馈 自我调节 恢复力稳定性 物理信息 捕食、竞争 2.46×108 2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详解】
    (1)图甲为碳循环模式图,图中有三个箭头指向A,且指向A的箭头最多,故A为大气中的CO2库;A指向D,则D为生产者,①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固定CO2;D指向B和C,B指向C,则C为分解者,B为消费者,②为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内,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③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CO2;图乙为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图乙中的生物对应的是图甲中的D和B。
    (2)据图乙分析,蛇和蟾蜍之间为捕食关系,当蛇的数量减少,在短期内,蟾蜍数量因为天敌的数量减少而增多,蟾蜍数量增多,食物资源有限,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种属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草原被野火燃烧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但是第二年春天,草原恢复原样,体现的是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故体现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种信息属于光信号,故属于物理信息。
    (4)图乙中,猫头鹰吃蛇,并且猫头鹰和蛇有共同的食物是鼠,故蛇和猫头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计算人获得最多的能量,则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按照20%计算,故第二营养级获得最多的能量为6.8×109×20%=1.36×109kJ,第二营养级包括羊、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故羊的同化量为1.36×109﹣1.3×108=1.23×109kJ,则人获得最多的能量是羊的同化量的20%,1.23×109×20%=2.46×108kJ;蛇取食鼠的比例为1/4的时候,蛇体重增加1kg,需要消耗草的量为1×1/4÷20%÷20%+1×3/4÷20%÷20%÷20%=100kg,蛇取食鼠的比例为3/4的时候,蛇体重增加1kg,需要消耗草的量为1×3/4÷20%÷20%+1×1/4÷20%÷20%÷20%=50kg,则两次身生产者的量的差值,通过羊流向人,故人比原来多增重为(100-50)×20%×20%=2kg。
    【点睛】
    对群落的种间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量流动的计算分析,碳循环的理解,信息传递类型的分析,稳定性的掌握,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45.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因流经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一说来源《水经注》二十(漾水)载:“汉水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代王山,干流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1345千米,干流流域面积3.92万平方千米,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重庆市重要的水源地。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嘉陵江畔某湿地生态系统,科研人员对该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103kJ)。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同化量(103kJ)
    465
    X
    Y
    呼吸消耗量(103kJ)
    96
    22.8
    3.8
    未利用(103kJ)
    290
    33.5
    2.6
    分解者分解(103kJ)
    14
    2.2
    微量
    (1)调查嘉陵江中黄腊丁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又叫______________,由上表数据可知,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
    (3)嘉陵江中的江团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欲在嘉陵江畔进行人工养殖,还需定期投放饵料。此时,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4)重庆彩云湖湿地生态系统经过多年科学有序的综合治理,已成为重庆市湿地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一张名片。湖面水鸟嬉戏交颈,使人联想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诗中“关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标志重捕法 初级消费者 10%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 物理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分析】
    1、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的总称,包含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某营养级的同化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自身呼吸消耗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分解者分解的能量。
    3、相邻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详解】
    (1)由于黄腊丁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2)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又叫初级消费者,主要由植食性动物组成;能量传递效率是由相邻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由上表数据可知,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X=植物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未被利用-分解者分解的能量=465-96-290-14=65(×103kJ),同理,第三营养级(肉食性动物)的同化量Y=65-22.8-33.5-2.2=6.5(×103kJ),所以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X÷Y=6.5÷65=10%。
    (3)结合题意“欲在嘉陵江畔进行人工养殖,还需定期投放饵料”,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含义: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美男求她结情侣。诗中“关关”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传递求偶交配的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点睛】
    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旨在考查考生学生分析表格、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46.某果园生态系统,苹果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的实验,利用高湿度、低风速等环境条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果园生态系统比麦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
    (2)草菇_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蚜虫是果园中一种较常见的害虫,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为避免果园遭受虫害导致减产,目前人们较倾向于通过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吸引蚜虫的天敌的方式对其数量进行控制,这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属于_____________防治,与农药防治相比,该技术优点有_____________。
    (4)研究小组对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研究(表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kJ/(cm2·a),据下表分析,此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
    摄入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
    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93.2
    36.5
    22.6

    【答案】该果园苹果树下间种草菇,与麦田生态系统相比,营养结构复杂 不属于 草菇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构成 样方法 生物防治 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伤害,不会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34.1
    【分析】
    1、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能量流动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同时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逐级递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详解】
    (1)该果园在苹果树下间种草菇,与麦田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2)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草菇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构成,不属于第一营养级。
    (3)蚜虫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调查其种群密度应使用样方法,通过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吸引蚜虫的天敌的方式对其数量进行控制,这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属于生物防治,该技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不会环境污染,也不会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4)同化的能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分配为:呼吸作用散失和以有机物形式贮存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流入分解者体内,据表分析,此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93.2-22.6-36.5=34.1kJ/(cm2•a)。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与原因,明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47.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丙分别显示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中鼠种群增加后,___________(填“会”“不会”)导致蛇和鹰种群密度产生显著影响,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所示为该草原生态系统某年中流经鹰种群的能量分配情况:
    项目
    摄入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能量(×103kJ)
    58
    33
    14
    这一年中鹰种群的同化量为___________,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以流向_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 分解者 不会 鼠增加后,捕食它的蛇和鹰种群会暂时增加,导致鼠种群下降,蛇、鹰种群也会随之下降,种群密度不会显著变化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负反馈调节) 4.7104KJ 分解者 未被利用(或下一营养级)
    【分析】
    据图分析:甲、丙都指向乙,乙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甲与乙具有箭头,故甲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鼠、蛇、鹰属于消费者。
    【详解】
    (1)据图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甲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
    (2)若图中鼠种群增加后,捕食它的蛇和鹰的数量会暂时增加,导致鼠的种群下降,蛇、鹰种群数量也会随之下降,所以种群密度不会显著变。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负反馈调节)。
    (3)鹰的同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3.3×104+1.4×104=4.7×104KJ,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以流向分解者,也可以是未被利用或流向下一营养级。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食物网的成分、物质循环的形式、能量流动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分析图文能力、推理和计算能力。
    48.某校生物科研小组对一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他们分别采用不同体积的样方来调查土壤中的物种数.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_____________由图1判断,调查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未表示出的该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用标志重捕法调查D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调查的结果会___________(偏高/偏低/不变)。
    (3)由于某种原因使得A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大量减少,E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4)若图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0kg生物量,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_____ kg
    (5)在人工干预下,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演替,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往往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物种丰富度 V2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偏高 自我调节 负反馈 500 次生 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分析图示:图1中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体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图2表示食物网的示意图,共有3条食物链:B→D→E、B→C→E、B→A→C→E。
    【详解】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物种丰富度。由图1判断,V2是物种数目达到最多时对应的最小样方体积,故调查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物种数的样方体积最好是V2。
    (2)图2表示食物网的示意图,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故未表示出的该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志数M=再次捕获总数目n÷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因此如果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m值偏小,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3)A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大量减少,E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4)若图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0kg生物量,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质量用20%计算,故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质量是5÷20%÷20%+5÷20%×1/2÷20%+5÷20%×1/2÷20%÷20%=500kg。
    (5)在人工干预下,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往往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群落的特征、标志重捕法的计算、能量流动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49.下图甲为某农场的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为该农场的某年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为103kJ/(m2·y)],A、B、C、D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图丙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情况,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的蘑菇、蚯蚓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填字母),其中蚯蚓同化的能量直接来自图甲中的_________(填生物名称)。图甲中的牛和蚯蚓依靠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们是异养生物,都属于_________。
    (2)据图乙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kJ/(m2·y),图中能量以_____形式散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
    【答案】D 秸秆(农作物) 次级生产者 8.5×104 热能 16.7% 食物网(营养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为某农场的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蘑菇、蚯蚓是分解者,牛是消费者;乙图为该农场的某年能量流动示意图,A是生产者,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25+39+16+5=8.5×104kJ/(m2•y);B是第二营养级,总能量为16+2=1.8×104kJ/(m2•y);C表示第三营养级,总能量为3+8=1.1×104kJ/(m2•y);D表示分解者。
    【详解】
    (1)由图可知,蘑菇分解植物的残骸、蚯蚓分解动物的粪便,二者属于分解者,即图乙中的D。蚯蚓同化的能量是牛粪便中的能量,而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农作物中的能量。牛和蚯蚓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所以属于生产者,又因为它们是异养生物,所以应该是次级生产者。
    (2)据图乙分析,A是生产者,其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25+39+16+5=8.5×104kJ/(m2•y)。同化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由图可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2=1.8×104 kJ/(m2•y),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3×104 kJ/(m2•y),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0%=3×104 kJ/1.8×104 kJ×100%=16.7%。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物种丰富度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故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种类少且营养结构简单,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点睛】
    本题结合能量流动图、食物网图,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营养结构、物质循环等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题图的能力和理解计算能力。
    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的双子叶植物三裂叶豚草具有极强的抗寒、再生能力,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花粉中的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后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变态反应,是人类健康和作物生产的危险性杂草。为减少危害,某大学对某豚草种群进行研究,并选取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等经济植物作为替代植物建立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示范区建成后三裂叶豚草的生物量由每平方米30 kg降到0.2 kg,这些替代植物带来了多方面的经济效益。下图为研究过程中绘制的“种群增长”坐标曲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50.在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由最初的豚草等草本植物阶段过渡到紫穗槐、沙棘等森林阶段,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
    51.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__表示。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数量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52.若曲线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豚草种群生长曲线,则对应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对应点是__________,表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的线段是__________。
    53.若曲线Ⅱ的O~e段表示紫穗槐的种群增长曲线,若要适时砍伐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应保证砍伐后的数量为____________。
    54.相对于示范区建成前,示范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________。
    【答案】
    50.)演替
    51. Ⅰ 样方
    52. b ef
    53.K/2
    54.强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研究过程中绘制的“种群生长”坐标曲线,其中曲线Ⅰ表示种群数量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情况,即呈“J”型曲线增长;曲线Ⅱ表示存在环境阻力时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b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在b点之前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在b点之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减小,到d点后种群数量停止增长,达到最大值,即K值。
    50.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因此可见,由最初的豚草等草本植物阶段过渡到紫穗槐、沙棘等森林阶段的现象称为演替。
    51.
    三裂叶豚草传入我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在短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对应于图中曲线Ⅰ。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数量常采用样方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52.
    由以上分析可知,种群增长速率最高的点是b点(K/2处);由题干信息可知替代植物能明显抑制“种群生长”,对应于图中的ef段。
    53.
    曲线II的oe段表示紫穗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若要适时砍伐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应保证砍伐后的数量为K/2(因为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54.
    相对于示范区建成前,示范区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增多,营养结构变的更复杂,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更强。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演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能分析S型曲线的增长率变化情况;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明确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样方法。
    55.如图是江苏某农村因地制宜建设的生态农业园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农业园建设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__________(至少2个)。
    (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从群落结构分析,这种养殖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
    (3)防治果树虫害时,常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捕害虫或干扰其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信息类型)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流入该生态农业园的总能量有__________和人工输入的能量。该生态农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图示,用箭头表示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__________
    【答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等 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化学信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分析】
    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2、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将生物群落内不同物种共生、物质与能量多级利用、环境自净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与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相结合,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详解】
    (1)结合图示可知,该生态农业园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主要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等。
    (2)池塘养鱼时,通常采用多鱼种混合放养模式(上层为食浮游生物的鳙鱼,中层为食草的草鱼,下层为杂食性的鲫鱼等),从群落结构分析,这种养殖模式是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特点,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3)防治果树虫害时,常利用性引诱剂(化学信息)来诱捕害虫或干扰其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流入该生态农业园(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该生态农业园增加了“蝇蛆养殖、食用菌种植”等项目,从而将废弃物中的能量充分利用,故其意义是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染污。
    (5) 根据图示可知,生产者的能量可被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消费者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分解者也可被消费者捕食,故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为: 。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工程的原理、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研究意义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的原理,识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6.云南某地区的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土壤中施加生物炭,能减少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富集。脱贫攻坚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炭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碳、氮、磷等元素,其中氮元素被吸收后可参与合成__________等有机物构成小白菜的细胞膜。
    (2)在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小白菜属于__________,小白菜的能量可直接流向__________(填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通过灌溉、施肥、除草等措施进行田间管理,在管理病虫害方面,可采取对环境无污染的__________方法。
    (4)对小白菜进行镉质量分数检测,发现小白菜可食部分镉的质量分数降低了68.29%,根部降低了77.66%,以上数据支持以下__________结论。
    A.生物炭能抑制小白菜根部对土壤中镉的吸收
    B.生物炭能抑制小白菜根部吸收的镉向地上部分运输
    【答案】蛋白质、磷脂 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生物防治 A
    【分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是CHON等,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能量流动。
    【详解】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还有少量的糖类,蛋白质和磷脂都含有N元素,其中氮元素参与合成的有机物有蛋白质和磷脂。
    (2)小白菜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小白菜可以直接被人体食用,也可腐烂流向分解者,因此小白菜的能量可直接流向消费者、分解者。
    (3)生物防治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节省农药经费,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因此在管理病虫害方面,可采取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防治方法。
    (4)镉在土壤中含量超标,在土壤中施加生物炭,能减少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由数据分析可知,小白菜根部镉降低了77.66%,从而导致可食部分镉的质量分数也相应降低,由此可得出生物炭能抑制小白菜根部对土壤中镉的吸收。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膜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及有害动物的防止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57.我国西北内陆降水较少,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人们结合当地实际,通过退耕还草、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农业,建成了很多食用菌基地、养殖场和沼气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生态效益逐步体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连年过度放牧,使草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严重,群落中植被的类型发生了变化,这属于群落的_____演替。停止放牧后的草原能逐渐焕发生机,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稳定性。退耕还草、植树造林使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提高了_____。
    (2)食用菌基地中植物秸秆的碳元素以_____的形式传递给食用菌。食用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
    (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蛇和鹰的存在,一般不会发生鼠害。草原上的鼠、蛇和鹰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在_____(填“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灰鼠、蛇、鹰的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的生存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_____的作用。
    【答案】次生 恢复力 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有机物 分解者 群落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
    (1)群落演替主要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3)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作用有:①生物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1)连年过度放牧,使草原群落中植被的类型发生了变化,这是在基本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停止放牧后的草原能逐渐焕发生机,这表明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具有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即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退耕还草、植树造林使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提高了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食用菌基地中植物秸秆的碳元素主要存在于有机物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食用菌。食用菌能够把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草原上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鼠、蛇和鹰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灰鼠、蛇、鹰的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的生存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垂直结构的意义、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58.牵牛花为虫媒花,花色多样,有白色、红色、蓝紫色等。某科研小组调査传粉者对某牵牛花种群的访问次数,结果如表所示。

    种群中
    所占比例
    传粉者访问
    次数(次/花)
    传粉者访问次数
    物种甲
    物种乙
    其他昆虫
    白色花
    25%
    1.0
    11
    16
    5
    有色花
    75%
    2.0
    30
    148
    15
    (红、蓝紫)





    回答下列问题:
    (1)传粉者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
    (2)研究者根据表中数据得出如下结论:物种乙偏好访问有色花,而物种甲无花色偏好。研究者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是_____。根据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答出1点即可)。
    (3)科研人员发明一种电子仪器,该仪器能够产生与蜜蜂跳圆圈舞和摆尾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从而诱惑蜜蜂飞到苹果园去采蜜。这种信息属于_____(种类),体现了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_____。
    【答案】消费者 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植物传粉 物种甲访问白色花次数的比例与白色花在种群中所占比例一致,物种乙访问有色花次数的比例远大于种群中有色花所占比例 传粉者偏好访问有色花;物种乙比物种甲偏好有色花;其他昆虫无花色偏好 物理信息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分析】
    据图可知,每朵有色花平均被传粉者访问的次数是白色花的2倍,物种甲访问白色花次数的比例[11/(11+30)],与白色花在种群中所占比例(25%)相似,物种乙访问白色花次数的比例[16/(16+148)]小于与白色花在种群中所占比例(25%)。
    【详解】
    (1)传粉者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植物的传粉。
    (2)由表中数据可知:物种甲访问白色花次数的比例[11/(11+30)],与白色花在种群中所占比例(25%)相似,或物种甲访问有色花次数的比例[30/(11+30)],与有色花在种群中所占比例(75%)相似,因此可以得出:物种甲无花色偏好;由表中数据可知:物种乙访问白色花次数的比例[16/(16+148)]小于与白色花在种群中所占比例(25%),或物种乙访问有色花次数的比例[148/(16+148)]大于有色花在种群中所占比例(75%),因此可以得出:物种乙偏好访问有色花。由表中数据显示“每朵有色花平均被传粉者访问的次数是白色花的2倍”可以得出:传粉者偏好有色花;由表中数据显示“物种乙访问有色花的次数是物种甲的5倍”可以得出:物种乙比物种甲偏好有色花。
    (3)该仪器能够产生振动或声音,从而诱惑蜜蜂飞到苹果园去采蜜。这属于物理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点睛】
    本题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为情境,考查的必备知识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种类、作用;考查的关键能力是理解、分析、推理能力。
    59.生态学家在某弃耕地紫茎泽兰入侵区,开展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1)。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其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__。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________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2)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紫茎泽兰能分泌化学物抑制其它植物,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
    (3)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不变”)。在轻度入侵区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丰富度 减小 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该群落中紫茎泽兰占绝对优势) 次生 速度和方向 竞争 种间关系 偏高 3%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分析】
    分析题图:图1是生态学家在弃耕地紫茎泽兰入侵区,开展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图,由图知轻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大,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原因是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图2是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由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所以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05×109-3×108=7.5×108,次级消费者同化量为2.44×107-1.9×106=2.25×107(单位:J/hm2.a)。
    【详解】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据图可知,物种丰富度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紫茎泽兰占绝对优势),故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次生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紫茎泽兰能分泌化学物抑制其它植物,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3)田鼠的活动能力较强,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实际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调查的结果会偏高。据分析可知,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7.5×108,次级消费者同化量为2.25×107,(单位:J/hm2.a)。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25×107÷7.5×108×100%=3%。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群落以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0.据图回答

    (1)图一中①过程能够使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
    (2)图二中A表示 ______________的能量,B表示 ______________的能量。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则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是 ______________从图二中可以总结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
    (3)图一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
    (4)人类在农田中除杂草、灭虫、灭鼠,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调查研究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
    (5)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2 食物链和食物网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
    据图分析:
    1、图一是物质循环图,①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②表示捕食,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⑤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
    2、图二是能量流动图解,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贮存在有机物中。
    【详解】
    (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图二中A=初级消费摄入量-粪便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中的能量有三个去向,被分解者利用、流入次级消费者,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屎壳螂能够利用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因此屎壳螂从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是0。能量流动沿食物链进行,食物链是捕食关系构成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是上一营养级能量的一部分,所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3)图一中碳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2进入生物群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
    (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61.二化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通常会用农药来防治。某研究小组调查了一块1000平米的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记录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二化螟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1)该块稻田中二化螟数量大概为________________只,调查二化螟种群密度选用样方法而不选用标志重捕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治二化螟对稻田的危害,可以引入家鸭在稻田,这种防治方式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同时引入家鸭后的水稻长势更好,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104 二化螟的运动能力很弱 进行随机取样 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家鸭的粪便能够为水稻提供养料
    【分析】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取样关键是随机取样。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并求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详解】
    (1)该块稻田中二化螟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故该块稻田中二化螟数量大概为16×1000=1.6×104 只,调查二化螟种群密度时,由于二化螟的运动能力很弱,故常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进行随机取样。
    (2)为了防治二化螟对稻田的危害,可以引入家鸭在稻田,这种防治方式属于生物防治,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引入家鸭后的水稻长势更好,主要原因是家鸭的粪便能够被分解者分解进而为水稻提供养料。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解答,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2.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HIVs),这种物质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捕食者,夜间又能够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产生的HIVs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信息,该物质可通过影响蛾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填种群的特征)而降低虫害,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功能。
    (2)蛾幼虫的捕食者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其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研究者发现,只有蛾幼虫的口腔液才能引起损伤的烟草植株产生和释放HIVs,而人为损伤的植株是不产生和释放HIVs的。请用人为损伤的烟草植株进行实验,以验证上述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思路即可)。
    【答案】化学 出生率和死亡率 信息传递 (次级)消费者 呼吸作用 分别用等量蛾幼虫的口腔液和清水处理人为损伤的烟草植株,检测有无HIVs释放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详解】
    (1)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HlVs),属于化学信息,这种物质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捕食者,夜间又能够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通过影响蛾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降低虫害,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2)蛾幼虫的捕食者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其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一部分用于肉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研究者发现,只有蛾幼虫的口腔液才能引起损伤的烟草植株产生和释放HIVs,而人为损伤的植株是不产生和释放HIVs的。要验证这一结论,设计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有蛾幼虫的口腔液,所以设计实验为:分别用等量蛾幼虫的口腔液和清水处理人为损伤的烟草植株,检测有无HIVs释放。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适中。
    63.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损坏十分严重,加强生态恢复学的研究,是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滨湖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简称,是湖泊水生生态系统与湖泊流域陆地生态系统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过渡带。回答下列问题:
    (1)滨湖带生态系统能通过物理沉降、生物吸收和分解等清除污水中的毒素,维持其正常的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稳定性。
    (2)光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①用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该滨湖带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虫鸟种群中的流动情况:
    项目
    摄入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以有机物形式储存的能量
    能量(×103KJ)
    32
    12
    8
    据表分析,该食虫鸟种群未被同化的能量占摄入的能量_______________%,以有机物形式储存的能量主要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滨湖带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人类活动有重要的关系,如大面积的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设施、水污染等,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在恢复退化的滨湖带生态系统过程中当地居民使用农药防治害虫,害虫数量先减后增,导致害虫数量逐渐增多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答两点即可)。专家建议播放结群信号录音引来鸟类能有效控制害虫,这是利用__________信息进行__________防治
    【答案】抵抗力 作为信息调节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37.5 流向分解者和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未利用) 速度和方向 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使抗药性个体不断积累增多;农药可能杀死了害虫的天敌 物理 生物
    【分析】
    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①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封山育林等。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滥砍滥伐、滥捕滥猎、填湖造地等。
    【详解】
    (1)湿地生态系统能通过物理沉降、生物吸收和分解等清除污水中的毒素,维持其正常的功能,这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2)光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①用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②作为信息调节动植物的生命活动。
    (3)据表分析,该食虫鸟种群同化的能量为12×103+8×103=2×104KJ,未被同化的能量=32×103-2×104=1.2×104KJ,未被同化的能量占摄入的能量1.2×104÷(32×103)=37.5%;以有机物形式储存的能量主要去向有流向分解者和流向下一营养级。
    (4)围湖造田、退耕还湖、连通湖泊等,表明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当地居民使用农药防治害虫,害虫数量先减后增,导致害虫数量逐渐增多的原因可能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使抗药性个体不断积累增多;农药可能杀死了害虫的天敌;播放结群信号录音引来鸟类能有效控制害虫,利用声音属于物理信息,对害虫的控制属于生物防治。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64.调查某片白菜地时,发现该菜地中主要的害虫是蚜虫和菜青虫。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农民在菜地中放养了一些鸡、鸭,既可以消灭害虫,又可以供农民食用。鸡、鸭有时也会吃一些菜叶。右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菜地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戊为分解者,图中数据表示输入生物体的总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单位:×103kJ·a-1),字母表示能量流动的过程。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该菜地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人占有第_______营养级。若人所需能量来自鸡和鸭(不包括白菜),理论上人要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白菜________kg。
    (2)乙所在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丁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填“c”、“d”或“g”)。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3)菜青虫属于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其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菜粉蝶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以蛹越冬,一般选在背阳的一面。翌春4月初开始陆续羽化,菜青虫的羽化是因为生态系统为其提供了______信息。
    (4)该菜地附近有几家化工厂,使水质受到了影响,降雨也略呈酸性,使该菜地的生产力大打折扣,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7 二、三、四 25 蚜虫、菜青虫、鸡、鸭、人 g 8% 物理 该菜地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分析】
    由图可知,甲表示生产者,乙、丙、丁表示消费者,戊表示分解者。甲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散失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
    (1)根据题意可知,该菜地的生产者是白菜,蚜虫和菜青虫是初级消费者,鸡鸭既是初级消费者也是次级消费者,该菜地有7条食物链,如白菜→人;白菜→鸡→人;白菜→鸭→人;白菜→蚜虫→鸡→人;白菜→蚜虫→鸭→人;白菜→菜青虫→鸡→人;白菜→菜青虫→鸭→人。人占有第二、三、四共3个营养级。人要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白菜的量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按最短的食物链计算,不考虑人食用白菜,至少消耗白菜的量为1÷20%÷20%=25kg。
    (2)图中乙是第二营养级,包括蚜虫、菜青虫、鸡、鸭和人。丁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丙的同化量流向分解者的部分g。第四营养级丁的同化量为0.4×103kJ·a-1,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103kJ·a-1,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0.4÷5=8%。
    (3)翌春4月初开始陆续羽化,菜青虫的羽化是因为生态系统为其提供了物理信息(温度)。
    (4)由于菜地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差,化工厂导致水质影响,进而降低了菜地的生产力。
    【点睛】
    生产者的最少消耗量需要按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最短的食物链计算;最多的消耗量需要按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最长的食物链计算。
    相关试卷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7 酶的应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7 酶的应用,文件包含专题57酶的应用教师版docx、专题57酶的应用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47 群落: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47 群落,文件包含专题47群落教师版docx、专题47群落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4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探究实验: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43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探究实验,文件包含专题4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探究实验教师版docx、专题4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探究实验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 专题51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