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马说评优课说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马说评优课说课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字词清单,安求其能千里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韩 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坎坷却又壮阔的人生境遇—成长艰辛
早孤,由兄嫂抚养。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他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因受宰相元载牵连,贬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坎坷却又壮阔的人生境遇—科举不易
你知道为什么韩愈会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吗?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于古文,即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的推动,更主要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主张够坚持。当时主流社会盛行的是骈体文,文风奢靡,用词华美,没有内容和思想,华而不实。韩愈主张学习古文,强调内容和形式统一,即文风要古朴,同时还要有独创性,文章要反映现实,“不平则鸣”。所以他的语言直率大胆,气势雄伟,慷慨激昂,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自然流畅。与当时写文风格相冲,被排斥,屡屡不得志。幸而在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时遇赏识之人终于考上。
坎坷却又壮阔的人生境遇——为民请命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坎坷却又壮阔的人生境遇——为社稷义不容辞,随征淮西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随宰相裴度出任淮西。 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及采行,李愬sù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后,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他便找到柏耆(qí)。口授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坎坷却又壮阔的人生境遇——谏迎佛骨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为了祈求长寿,派使者从法门寺里把佛骨迎进皇宫供奉三天,并下令长安各大寺庙轮流展出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争先恐后迎拜佛骨,向寺庙捐献财物,甚至不惜弄得倾家荡产。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驳斥“迎佛骨之荒谬”,言“佛不足事”!更是怒怼宪宗,高寿者非因信佛;信佛者常多祸乱。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瘴疠(lì)之地)刺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世人常言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下立言。韩愈正师道弘儒学,为百代之师,可谓功德无量;韩愈自动请缨,一介书生,独闯敌营,评定叛乱,可谓立功;韩愈文章千古,至情至性,可谓立言。宋人张载有言,圣人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能当此赞誉者,中华民族历史上亦不过数人,但韩愈必在其列。韩愈字退之,可他在百姓利益、国家利益面前何曾退过?呜呼,大丈夫,当如是。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如《爱莲说》。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结合注释和所学知识,读通大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xiànɡ)马。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同“祗(只)”,只、仅。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译文: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不能获得千里马而著称。
再读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本段说明了作者什么观点?2.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什么样?3.本段文字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
再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
1.千里马的特性以及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食马者形象?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策之 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译文:(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点明全文主旨和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通读全文,思考文中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用了什么手法?
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封建统治者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控诉。
再读文章,总结食马者不识马的原因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被埋没)
作者借此想揭示什么道理?
封建制度下人才手压抑的不合理状况;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识拔人才的重要性。
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代称,如“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其”“是”等代词,都是指诚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的虚词“也”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饱含愤愤不平、无限痛惜之情。
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后果。
“也”在反诘句中,将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情推向高潮。
既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强烈的嘲讽之意。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拓展: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退之,没有伯乐,我们就自己做自己的伯乐。用自己的诗歌、自己的文章、一生的言行,告诉人们,我们依旧很优秀,仍然能实现自我价值。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祗”同“祗(只)”,只、仅。 “食”同“饲”,喂“见”同“现”,显露、表现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马也
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策之不以其道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一食或尽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竭尽。
判断句 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
马之千里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定语后置,即“千里之马者” 状语后置,即“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
第二个“食”后面省略宾语“之”,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省略主语“食马者”,即“(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安……也”翻译为“怎么能……呢”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六单元23 *马说/韩愈备课ppt课件,共48页。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备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测,相互释疑,写作背景,互动论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前预习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朗读指导,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倍受侮辱,骈死于槽枥之间,凄惨而死,湮没无闻,不以千里称也,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