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一生物同步课件 同步练习(2019人教版 必修第一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阶段验收评价(三)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阶段验收评价(二) 细胞的基本结构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5节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课时跟踪检测(五)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试卷 0 次下载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课件PPT,共55页。
解读教材章首图文培养学习志向·勇担社会责任与无生命的物体相比,生命是那么的神奇。人们自然会思考,生命之所以如此神奇,是不是因为生命由特殊的元素或者非物质的因素组成呢?事实上,在历史上就有类似这样的观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生命的物质观。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生命是物质的,没有组成生命的特殊元素,也不存在非物质的“活力”因素。既然如此,生命为什么特殊呢?同学们通过初中的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学习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构成细胞的分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吗?为什么样是由分子构成的细胞表现出生命的特征?本章章引言就隐含着这样的思想观念。章引言通过“雕刻的石像”和生物对比的情境,让同学们通过比较非生命的石头和生命的细胞之间的不同,进而思考上述问题。设问之后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告诉同学们“研究组成细胞的分子,实际上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物质基础,帮助同学们建立科学的生命观”。从而指明本章的学习目标以及所要发展的科学素养。本章题图选用了电子显微镜下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构象,并配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对生物大分子作用的评价:“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这句话是对上述引言中设问的一个大致回应,指出了生命不同于非生命的本质所在,同时也明确了本章的学习重点。理清本章架构初识概念体系·具备系统思维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主干知识梳理】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1.组成细胞的元素(1)种类: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2)分类(3)细胞中4种含量最多的元素: 。C、H、O、N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1.还原糖的检测2.脂肪的检测(1)检测原理:脂肪+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色(或红色)。(2)检测步骤:3.蛋白质的检测【教材微点发掘】1.下图表示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若图1表示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含量,则甲是水,乙为 。(2)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干重含量比例前四位的元素,则 ②是 元素。(3)图2所示元素在非生物界中 (填“一定能”“一定不能”或“不一定能”)找到,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 。(4)C、H、N三种元素在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而在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 。蛋白质C一定能统一性差异性2.人体细胞是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生活中常出现“大头娃娃”、佝偻病以及肥胖等现象,人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呢?提示: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很大,人们只有均衡营养、合理膳食才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保持健康的身体。教材问题提示(一)《思考·讨论》之比较组成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的元素及含量(教材第16页)1.在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一样的,都是C、H、O、N。这是因为玉米和人都是生物,组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水、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水、糖类和脂类都含有C、H、O,蛋白质中含有大量的N元素。2.细胞中有些元素含量很少,但是却有重要作用。如在玉米细胞中,S只占0.17%,Mg只占0.18%,但很多蛋白质都含有S,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分子就含有Mg,如果缺少S或Mg,细胞就不能合成这些蛋白质或叶绿素。3.组成玉米细胞中氧元素的含量明显要高于人体细胞,而氮元素的含量明显又低于人体细胞,这说明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的不同有机物的含量有差别。如玉米细胞中的糖类要多一些,而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要多一些;Ca元素的含量也有区别,这与玉米和人体的物质和结构组成有关。(二)旁栏思考(教材第17页)梨的果实和叶片细胞中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基本相同,但梨的果实细胞中糖类和水等物质比其叶片细胞的多。新知探究(一)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拓展·深化】1.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和含量(1)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是含量的多少,而不是生理作用。(2)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是生物体所必需的元素,如Pb。①大量元素:洋(O)探(C)亲(H),但(N)留(S)人(P),盖(Ca)美(Mg)家(K)。②微量元素:心(Zn)猛(Mn)碰(B)铁(Fe)木(Mo)桶(Cu)。 2.元素的统一性和差异性3.组成细胞元素的主要作用(1)维持生命活动:如K+可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硼(B)可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2)组成化合物:如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H、O等元素。【典题·例析】[典例1]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任何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都是CB.在活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蛋白质、脂质、无机盐、糖类和核酸C.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食物中的各种化合物成分相同D.在不同的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含量有所差别[解析]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O,A错误;一般情况下,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然后是脂质、无机盐、糖类和核酸,B错误;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食物中的各种化合物成分不完全相同,体内各种化合物是利用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重新合成的,C错误;在不同的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基本相同,都是水、蛋白质、脂质、无机盐、糖类和核酸等,但它们的含量不同,D正确。[答案] D[典例2] 图1是人体细胞中化合物相对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人体细胞中元素相对含量的柱形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甲、乙化合物依次是H2O、蛋白质B.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则a、b、c依次是O、C、HC.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因此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D.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的化合物含量,则甲化合物是蛋白质[解析] 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H2O,其次是蛋白质,A正确;在人体细胞的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其次是C、H等,B正确;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体现在元素的种类上,而不是含量上,C错误;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D正确。[答案] C易错提醒关于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含量的易错点分析含量之“最”时,要看清楚是干重还是鲜重,是有机物、无机物还是化合物。如在细胞的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最多的化合物(无机物)是水,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在细胞的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最多的化合物(有机物)是蛋白质。【应用·体验】1.(2021·临沂期末)锗是银白色类金属,其在地球表面的丰度相对较高,但由于极少矿石含有高浓度的锗,所以其在1886年才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在人体中,部分酶、大脑中的白质和灰质均含有锗,其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与消炎活性,能刺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增加,对治疗贫血有一定的作用。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 )A.人体中的锗归根结底来自无机环境B.锗在生物体中往往以离子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锗与铁对治疗贫血都有一定作用D.锗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因此属于一种抗生素解析: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归根结底是从无机环境获得的,A正确;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大多以离子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正确;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由题干信息可知锗能刺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增加,对治疗贫血有一定的作用,C正确;抗生素一般是由微生物合成的,具有消炎、杀菌的功能,D错误。答案:D2.我们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发现大脑里的神经细胞——“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这两类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B.“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C.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D.P和S 分别是“位置细胞”中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解析:“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均属于神经细胞。“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A错误;“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B错误;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C正确;P和S均属于大量元素,D错误。答案:C新知探究(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究·深化】[问题驱动] 1.实验材料的选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淀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均为显色反应,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一是要富含待检测的化合物;二是要颜色较浅(无色或白色最佳)。2.检测试剂的使用(1)比较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0.10.050.10.01可溶性还原糖水浴加热(50~65 ℃)不需加热,摇匀即可组织样液变成砖红色组织样液变成紫色蛋白质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先加入A液1 mL,摇匀,再加入B液4滴,摇匀续表(2)生物试剂的应用①现有两瓶没有标记的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和肾小球肾炎患者(尿液中含有蛋白质)的尿液样品,如何进行区分?提示:方法一:用斐林试剂对两瓶尿样进行检测,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样;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是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样。方法二: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有紫色产生的是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样,另一瓶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样。②脱脂奶粉中不含糖类和脂肪,受到老年人的喜爱,要检验某种脱脂奶粉是否合格,可能用到哪些试剂?提示:符合要求的脱脂奶粉应该无糖和脂肪,同时还应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要用到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来检测。3.实验操作过程分析(1)三类有机物检测时,唯一需要水浴加热的是 。唯一需要显微镜观察的是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时,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原因是什么? 提示:染色时间过长,脂肪会溶解到染色剂中。(3)检测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为何要现配现用?提示:因为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还原糖脂肪(4)检测蛋白质时,加入试剂B后,如果没有产生紫色反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能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过量,CuSO4在碱性溶液中生成大量的蓝色Cu(OH)2絮状沉淀,会遮蔽实验中所产生的紫色,影响观察结果。[重难点拨] 1.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2.关注实验中的四个注意点【典题·例析】[典例1] (2021·济宁高一检测)如图为检测蛋白质的流程图,甲、乙、丙、丁对应实验材料、鉴定试剂及先后用量,则其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A.豆浆、双缩脲、1 mL、4滴B.花生种子研磨液、双缩脲、4滴、1 mLC.豆浆、双缩脲、4滴、1 mLD.花生种子研磨液、斐林试剂、1 mL、4滴[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组织样液中是否存在蛋白质,所以甲滤液是豆浆(含有蛋白质),不是花生种子研磨液(含有大量的脂肪);鉴定蛋白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即乙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包含双缩脲试剂A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丙),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丁)。故选A。[答案] A[典例2]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检测的实验(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用苹果比用植物叶片的效果要好B.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还原糖的溶解C.用于该实验检测的斐林试剂也可用于检测蛋白质,只是添加试剂的顺序不同D.由于斐林试剂不稳定,在使用斐林试剂时要先加0.1 g/mL的NaOH溶液,后加入0.05 g/mL的CuSO4溶液[解析] 苹果果肉的颜色比植物叶片浅,且含有较多的还原糖,所以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用苹果比用植物叶片的效果要好,A正确;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磨充分,B错误;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浓度不同,C错误;在使用斐林试剂时应将等量的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匀后加入组织样液,D错误。[答案] A易错提醒易混淆的三个误区(1)易忽略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的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2)易写错“斐”和“脲”字。“斐林试剂”中的“斐”不可错写成“非”,双缩脲试剂中“脲”不可错写成“尿”。(3)误认为脂肪的检测必须使用显微镜。若要观察被染色的脂肪颗粒,则使用显微镜,但若只要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则不必使用显微镜,可以在制备的组织样液中加入苏丹Ⅲ染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应用·体验】1.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用番茄、苹果等组织样液作为检测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B.脂肪的检测中观察花生子叶切片细胞间不可能出现橘黄色脂肪颗粒C.脂肪的检测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脂肪D.蛋白质的检测中加入的质量分数为0.1 g/mL的NaOH溶液可为反应提供 碱性环境解析:番茄的红色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故检测还原糖时不能选择番茄作为实验材料,A错误;切片时,被破坏的子叶细胞会释放出少量脂肪,细胞间会出现橘黄色脂肪颗粒,B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的主要作用是洗去浮色,C错误;蛋白质检测实验中,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分数为0.1 g/mL的NaOH溶液),提供一个碱性环境,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分数为0.01 g/mL的CuSO4溶液),能生成紫色的络合物,D正确。答案:D2.下列有机物的检测实验中,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 )①脂肪检测时,花生子叶染色后,没有用酒精洗去浮色 ②蛋白质检测时,把 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 ③还原糖检测时,用50~65 ℃水浴加热 ④淀粉检测时,直接把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④解析:脂肪检测实验中,花生子叶染色后,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①符合题意;蛋白质检测时,应先加A液,再滴加B液,若将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A液和B液会发生反应,这样就不会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导致实验失败,②符合题意;用斐林试剂进行还原糖检测时,用50~65 ℃水浴加热为正确的操作方法,③不符合题意;淀粉检测时,直接把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即可发生颜色反应,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科学探究——以种子成熟和萌发为素材考查有机物的检测1.种子成熟时有机物的变化种子成熟时,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大分子物质,以便于储存,主要营养物质变化如下:①可溶性糖类→不溶性糖类(如淀粉)。②非蛋白质氮→蛋白质。③糖类→脂肪。【素养评价】1.用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测得甲、乙、丙三种植物的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颜色反应如下表,其中“+”的数量代表颜色反应深浅程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种种子中乙种子蛋白质含量最高B.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与相应的物质发生的颜色反应分别是蓝 色、橘黄色和紫色C.在观察颜色时有可能用到光学显微镜D.这三种试剂的使用均不需要水浴加热解析:分析表格可知,三种种子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丙种子的颜色反应最深,因此丙植物干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故选A。答案:A2.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制成匀浆后检测,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 )解析:第10 天有可溶性糖,不排除有还原糖的可能,故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种子中一定有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出现紫色反应,B错误;第30 天种子中有脂肪,与苏丹Ⅲ染液发生反应,呈现橘黄色,C正确;第40 天种子中无淀粉,加入碘液后不会呈现蓝色,D错误。答案:C3.小麦种子萌发时产生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 ℃左右(此时产生淀粉酶的速度最快)。取适量小麦种子在20 ℃和30 ℃培养箱中培养4 d后,做如下处理: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加热至50 ℃左右,摇匀后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甲、乙都呈砖红色,丙呈无色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解析:由“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 ℃左右”可知,在30 ℃培养箱中萌发的种子产生的淀粉酶多于在20 ℃条件下萌发的种子产生的淀粉酶,因此乙试管中淀粉水解后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等还原糖比甲试管中多,分别加入斐林试剂检测,甲的颜色较乙浅。丙中没有发生反应,呈现斐林试剂溶液的颜色,即蓝色。故选D。答案:D“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三)”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解读教材章首图文培养学习志向·勇担社会责任与无生命的物体相比,生命是那么的神奇。人们自然会思考,生命之所以如此神奇,是不是因为生命由特殊的元素或者非物质的因素组成呢?事实上,在历史上就有类似这样的观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生命的物质观。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生命是物质的,没有组成生命的特殊元素,也不存在非物质的“活力”因素。既然如此,生命为什么特殊呢?同学们通过初中的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学习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构成细胞的分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吗?为什么样是由分子构成的细胞表现出生命的特征?本章章引言就隐含着这样的思想观念。章引言通过“雕刻的石像”和生物对比的情境,让同学们通过比较非生命的石头和生命的细胞之间的不同,进而思考上述问题。设问之后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告诉同学们“研究组成细胞的分子,实际上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物质基础,帮助同学们建立科学的生命观”。从而指明本章的学习目标以及所要发展的科学素养。本章题图选用了电子显微镜下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构象,并配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对生物大分子作用的评价:“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这句话是对上述引言中设问的一个大致回应,指出了生命不同于非生命的本质所在,同时也明确了本章的学习重点。理清本章架构初识概念体系·具备系统思维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主干知识梳理】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1.组成细胞的元素(1)种类: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2)分类(3)细胞中4种含量最多的元素: 。C、H、O、N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1.还原糖的检测2.脂肪的检测(1)检测原理:脂肪+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橘黄色(或红色)。(2)检测步骤:3.蛋白质的检测【教材微点发掘】1.下图表示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若图1表示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含量,则甲是水,乙为 。(2)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干重含量比例前四位的元素,则 ②是 元素。(3)图2所示元素在非生物界中 (填“一定能”“一定不能”或“不一定能”)找到,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 。(4)C、H、N三种元素在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左右(占细胞干重的百分比),而在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 。蛋白质C一定能统一性差异性2.人体细胞是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生活中常出现“大头娃娃”、佝偻病以及肥胖等现象,人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呢?提示: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很大,人们只有均衡营养、合理膳食才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保持健康的身体。教材问题提示(一)《思考·讨论》之比较组成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的元素及含量(教材第16页)1.在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一样的,都是C、H、O、N。这是因为玉米和人都是生物,组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水、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水、糖类和脂类都含有C、H、O,蛋白质中含有大量的N元素。2.细胞中有些元素含量很少,但是却有重要作用。如在玉米细胞中,S只占0.17%,Mg只占0.18%,但很多蛋白质都含有S,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分子就含有Mg,如果缺少S或Mg,细胞就不能合成这些蛋白质或叶绿素。3.组成玉米细胞中氧元素的含量明显要高于人体细胞,而氮元素的含量明显又低于人体细胞,这说明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的不同有机物的含量有差别。如玉米细胞中的糖类要多一些,而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要多一些;Ca元素的含量也有区别,这与玉米和人体的物质和结构组成有关。(二)旁栏思考(教材第17页)梨的果实和叶片细胞中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基本相同,但梨的果实细胞中糖类和水等物质比其叶片细胞的多。新知探究(一)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拓展·深化】1.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和含量(1)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是含量的多少,而不是生理作用。(2)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是生物体所必需的元素,如Pb。①大量元素:洋(O)探(C)亲(H),但(N)留(S)人(P),盖(Ca)美(Mg)家(K)。②微量元素:心(Zn)猛(Mn)碰(B)铁(Fe)木(Mo)桶(Cu)。 2.元素的统一性和差异性3.组成细胞元素的主要作用(1)维持生命活动:如K+可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硼(B)可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2)组成化合物:如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H、O等元素。【典题·例析】[典例1]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任何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都是CB.在活细胞中各种化合物含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蛋白质、脂质、无机盐、糖类和核酸C.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食物中的各种化合物成分相同D.在不同的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基本相同,含量有所差别[解析]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O,A错误;一般情况下,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次是蛋白质,然后是脂质、无机盐、糖类和核酸,B错误;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与食物中的各种化合物成分不完全相同,体内各种化合物是利用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重新合成的,C错误;在不同的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基本相同,都是水、蛋白质、脂质、无机盐、糖类和核酸等,但它们的含量不同,D正确。[答案] D[典例2] 图1是人体细胞中化合物相对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人体细胞中元素相对含量的柱形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甲、乙化合物依次是H2O、蛋白质B.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则a、b、c依次是O、C、HC.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因此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D.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的化合物含量,则甲化合物是蛋白质[解析] 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H2O,其次是蛋白质,A正确;在人体细胞的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其次是C、H等,B正确;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体现在元素的种类上,而不是含量上,C错误;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D正确。[答案] C易错提醒关于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含量的易错点分析含量之“最”时,要看清楚是干重还是鲜重,是有机物、无机物还是化合物。如在细胞的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最多的化合物(无机物)是水,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在细胞的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最多的化合物(有机物)是蛋白质。【应用·体验】1.(2021·临沂期末)锗是银白色类金属,其在地球表面的丰度相对较高,但由于极少矿石含有高浓度的锗,所以其在1886年才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在人体中,部分酶、大脑中的白质和灰质均含有锗,其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与消炎活性,能刺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增加,对治疗贫血有一定的作用。下列描述不合理的是 ( )A.人体中的锗归根结底来自无机环境B.锗在生物体中往往以离子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锗与铁对治疗贫血都有一定作用D.锗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因此属于一种抗生素解析: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归根结底是从无机环境获得的,A正确;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大多以离子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B正确;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由题干信息可知锗能刺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增加,对治疗贫血有一定的作用,C正确;抗生素一般是由微生物合成的,具有消炎、杀菌的功能,D错误。答案:D2.我们如何找到回家的路?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发现大脑里的神经细胞——“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这两类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B.“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C.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D.P和S 分别是“位置细胞”中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解析:“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均属于神经细胞。“位置细胞”鲜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O,A错误;“网格细胞”干重中质量百分比最高的元素是C,B错误;上述两种细胞鲜重中原子数量最多的元素均是H,C正确;P和S均属于大量元素,D错误。答案:C新知探究(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究·深化】[问题驱动] 1.实验材料的选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淀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均为显色反应,在选择实验材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示:一是要富含待检测的化合物;二是要颜色较浅(无色或白色最佳)。2.检测试剂的使用(1)比较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0.10.050.10.01可溶性还原糖水浴加热(50~65 ℃)不需加热,摇匀即可组织样液变成砖红色组织样液变成紫色蛋白质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先加入A液1 mL,摇匀,再加入B液4滴,摇匀续表(2)生物试剂的应用①现有两瓶没有标记的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和肾小球肾炎患者(尿液中含有蛋白质)的尿液样品,如何进行区分?提示:方法一:用斐林试剂对两瓶尿样进行检测,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样;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是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样。方法二: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有紫色产生的是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样,另一瓶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样。②脱脂奶粉中不含糖类和脂肪,受到老年人的喜爱,要检验某种脱脂奶粉是否合格,可能用到哪些试剂?提示:符合要求的脱脂奶粉应该无糖和脂肪,同时还应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要用到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来检测。3.实验操作过程分析(1)三类有机物检测时,唯一需要水浴加热的是 。唯一需要显微镜观察的是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时,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原因是什么? 提示:染色时间过长,脂肪会溶解到染色剂中。(3)检测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为何要现配现用?提示:因为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还原糖脂肪(4)检测蛋白质时,加入试剂B后,如果没有产生紫色反应,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能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过量,CuSO4在碱性溶液中生成大量的蓝色Cu(OH)2絮状沉淀,会遮蔽实验中所产生的紫色,影响观察结果。[重难点拨] 1.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2.关注实验中的四个注意点【典题·例析】[典例1] (2021·济宁高一检测)如图为检测蛋白质的流程图,甲、乙、丙、丁对应实验材料、鉴定试剂及先后用量,则其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A.豆浆、双缩脲、1 mL、4滴B.花生种子研磨液、双缩脲、4滴、1 mLC.豆浆、双缩脲、4滴、1 mLD.花生种子研磨液、斐林试剂、1 mL、4滴[解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检测组织样液中是否存在蛋白质,所以甲滤液是豆浆(含有蛋白质),不是花生种子研磨液(含有大量的脂肪);鉴定蛋白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即乙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包含双缩脲试剂A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丙),摇匀,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丁)。故选A。[答案] A[典例2]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检测的实验(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用苹果比用植物叶片的效果要好B.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还原糖的溶解C.用于该实验检测的斐林试剂也可用于检测蛋白质,只是添加试剂的顺序不同D.由于斐林试剂不稳定,在使用斐林试剂时要先加0.1 g/mL的NaOH溶液,后加入0.05 g/mL的CuSO4溶液[解析] 苹果果肉的颜色比植物叶片浅,且含有较多的还原糖,所以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用苹果比用植物叶片的效果要好,A正确;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磨充分,B错误;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浓度不同,C错误;在使用斐林试剂时应将等量的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匀后加入组织样液,D错误。[答案] A易错提醒易混淆的三个误区(1)易忽略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的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2)易写错“斐”和“脲”字。“斐林试剂”中的“斐”不可错写成“非”,双缩脲试剂中“脲”不可错写成“尿”。(3)误认为脂肪的检测必须使用显微镜。若要观察被染色的脂肪颗粒,则使用显微镜,但若只要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则不必使用显微镜,可以在制备的组织样液中加入苏丹Ⅲ染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应用·体验】1.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用番茄、苹果等组织样液作为检测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B.脂肪的检测中观察花生子叶切片细胞间不可能出现橘黄色脂肪颗粒C.脂肪的检测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脂肪D.蛋白质的检测中加入的质量分数为0.1 g/mL的NaOH溶液可为反应提供 碱性环境解析:番茄的红色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故检测还原糖时不能选择番茄作为实验材料,A错误;切片时,被破坏的子叶细胞会释放出少量脂肪,细胞间会出现橘黄色脂肪颗粒,B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的主要作用是洗去浮色,C错误;蛋白质检测实验中,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分数为0.1 g/mL的NaOH溶液),提供一个碱性环境,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分数为0.01 g/mL的CuSO4溶液),能生成紫色的络合物,D正确。答案:D2.下列有机物的检测实验中,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 )①脂肪检测时,花生子叶染色后,没有用酒精洗去浮色 ②蛋白质检测时,把 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 ③还原糖检测时,用50~65 ℃水浴加热 ④淀粉检测时,直接把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④解析:脂肪检测实验中,花生子叶染色后,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①符合题意;蛋白质检测时,应先加A液,再滴加B液,若将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A液和B液会发生反应,这样就不会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导致实验失败,②符合题意;用斐林试剂进行还原糖检测时,用50~65 ℃水浴加热为正确的操作方法,③不符合题意;淀粉检测时,直接把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即可发生颜色反应,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科学探究——以种子成熟和萌发为素材考查有机物的检测1.种子成熟时有机物的变化种子成熟时,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大分子物质,以便于储存,主要营养物质变化如下:①可溶性糖类→不溶性糖类(如淀粉)。②非蛋白质氮→蛋白质。③糖类→脂肪。【素养评价】1.用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测得甲、乙、丙三种植物的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颜色反应如下表,其中“+”的数量代表颜色反应深浅程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种种子中乙种子蛋白质含量最高B.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与相应的物质发生的颜色反应分别是蓝 色、橘黄色和紫色C.在观察颜色时有可能用到光学显微镜D.这三种试剂的使用均不需要水浴加热解析:分析表格可知,三种种子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丙种子的颜色反应最深,因此丙植物干种子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故选A。答案:A2.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部分有机物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种子制成匀浆后检测,检测结果正确的是 ( )解析:第10 天有可溶性糖,不排除有还原糖的可能,故加入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A错误;种子中一定有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出现紫色反应,B错误;第30 天种子中有脂肪,与苏丹Ⅲ染液发生反应,呈现橘黄色,C正确;第40 天种子中无淀粉,加入碘液后不会呈现蓝色,D错误。答案:C3.小麦种子萌发时产生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 ℃左右(此时产生淀粉酶的速度最快)。取适量小麦种子在20 ℃和30 ℃培养箱中培养4 d后,做如下处理: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并加热至50 ℃左右,摇匀后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甲、乙都呈砖红色,丙呈无色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解析:由“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 ℃左右”可知,在30 ℃培养箱中萌发的种子产生的淀粉酶多于在20 ℃条件下萌发的种子产生的淀粉酶,因此乙试管中淀粉水解后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等还原糖比甲试管中多,分别加入斐林试剂检测,甲的颜色较乙浅。丙中没有发生反应,呈现斐林试剂溶液的颜色,即蓝色。故选D。答案:D“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三)”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