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实用性月考(一)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实用性月考(一)生物试题含解析,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三高考实用性考卷(一)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同学在剧烈运动时,主要通过减少产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B. 某同学长期食用酸奶,导致乳酸摄入较多,一定引起酸中毒
C. 出现高原反应时,稳态遭到破坏,但细胞代谢不一定紊乱
D. 某同学因食物中毒引起腹泻,细胞外液渗透压不一定升高
2. 在下列物质中,一般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
A. 葡萄糖 B. 和 C. 氨基酸 D. 血红蛋白
3. 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脂质激素,该激素作用后可以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发挥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强、对钾离子排出量增加的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醛固酮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氨基酸
B. 醛固酮发挥作用主要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内环境正常的渗透压
D. 醛固酮通过体液运输后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4. 聋哑学生要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手语,依靠的神经中枢是( )
①语言中枢 ②听觉中枢 ③嗅觉中枢 ④视觉中枢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 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肆虐,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侵入宿主细胞内的该病毒依赖细胞免疫将其彻底消灭
B. 戴口罩、勤洗手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良好措施
C. 医用酒精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因此可用医用酒精杀灭该病毒
D. 该病毒含有RNA和蛋白质,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否感染
6.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其遗传物质是线状单链RNA。HCV能直接损伤肝细胞或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而间接损伤肝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构成HCV遗传物质的单体是4种核糖核苷酸
B. HCV侵入肝细胞后直至被清除的过程,没有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C. 免疫应答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可能与效应T细胞有关
D. 用HCV抗体筛查血液制品能避免HCV通过血液传播
7. 关于人脑各部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A. 大脑皮层有许多调节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B.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功能
C. 脑干内有体温调节等低等中枢
D.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
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B.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为一个整体
C. 森林、草地等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
D.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9.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
A. 分解者 B. 环境中的有机物 C. 食物链 D. 阳光和空气
10. 一个种群中动物个体间需要交流信息,以下不能起到此作用的是
A. 长尾猴的不同叫声 B. 黄蜂的警戒色
C. 蜜蜂的舞蹈 D. 蛾类分泌的性外激素
11. 采摘后的梨常温下易软化。果肉中的酚氧化酶与底物接触发生氧化反应,逐渐褐变。密封条件下4℃冷藏能延长梨的贮藏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常温下鲜梨含水量大,环境温度较高,呼吸代谢旺盛,不耐贮藏
B. 密封条件下,梨呼吸作用导致O2减少,CO2增多,利于保鲜
C. 冷藏时,梨细胞的自由水增多,导致各种代谢活动减缓
D. 低温抑制了梨的酚氧化酶活性,果肉褐变减缓
12. 如图是几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丁中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宿主细胞
B. 和甲一样,所有真核细胞细胞呼吸都需要线粒体
C 乙含有叶绿体,所以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丁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甲中一定能找到一种细胞结构与丙的物质组成相同
13.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中磷脂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决定了磷脂双分子层的形成
B. 蛋白质的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决定了其在细胞膜中的分布及镶嵌程度
C.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膜呈暗-亮-暗的结构
D. 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14. 下列有关细胞化学成分、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B. 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C.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D. 植物细胞最外层的细胞壁是系统的边界
15. 下图是植物细胞某生物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基质侧为疏水端
B. 该生物膜为类囊体薄膜,只存在于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
C. 由图可知H+穿过该生物膜的方式既有主动运输也有被动运输
D. 膜上蛋白质功能不同,推测蛋白质含量多的生物膜功能更复杂
16. 下图为某一哺乳动物生殖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的分裂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②③④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 图②所处时期中正在形成四分体
C. ①细胞在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 一般不用该生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
17. 荔枝营养价值丰富,研究发现,荔枝有营养脑细胞的作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诗中写到“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罗浮山下四时春”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
B. “卢橘杨梅次第新”体现了次生演替的过程
C. 若“日啖荔枝三百颗”,则可能会出现尿糖症状
D. 荔枝树的光补偿点比荔枝树下生长的网纹草高
18. 下图中A、B为两插条扦插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示意,其主要原因是( )
A. 芽能发育成枝条 B. 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D. 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长
19.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装片检测脂肪时,染色后可以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
B. 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两次使用95%酒精的实验目的相同
C.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
D.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应将生态缸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进行观察
20.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酵母菌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
B. 增长型的年龄结构,一段时间后,其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C. 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D. 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21. 下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相互关系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B. 一般情况下,甲图中O2浓度最低的是D
C. 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
D. 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22. 野生型水蚤适于生活在20℃左右的环境中,不能生活在28℃及以上的环境中,某小型水蚤种群中有一种突变型,适于生活在25~30℃的环境中,但不能生活在20℃及以下的环境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从20℃升高到28℃时,野生型水蚤会突变为突变型水蚤
B. 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8℃,会产生新的水蚤物种
C. 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5℃,该种群将达到遗传平衡
D. 环境条件是决定基因突变是否有害的重要因素
23. 21三体综合征是人类遗传病的一种。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遗传病 B. 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可通过基因检测筛查21三体综合征 D. 患遗传病的个体均携带着致病基因
24. 有一种叫白翅伯劳的鸟类,常停在树枝上,等待捕食被其他鸟类惊飞的飞虫。这时,若有雀鹰(部分鸟类的天敌)出现,白翅伯劳会大声鸣叫以提醒其他鸟类躲藏或静止不动。但当白翅伯劳与其他鸟类共同追捕一只飞虫时,即使无雀鹰出现,白翅伯劳也会发出同样的鸣叫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实例体现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
B. 白翅伯劳通过鸣叫发出的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C. 白翅伯劳通过鸣叫发出的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白翅伯劳的鸣叫声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25. 下列有关生命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恩吉尔曼的实验证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在通过多次实验和观察后不断改善而构建的
C.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
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分子是遗传物质,DNA分子能进行复制
26. 基因组成为XbXbY的色盲患者甲,其父患色盲、其母表现正常。下列分析中可能性较大的是
①甲母减数第一次分裂中,2条X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次级卵母细胞
②甲母减数第二次分裂中,2条X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卵细胞
③甲父减数第一次分裂中,2条性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次级精母细胞
④甲父减数第二次分裂中,2条性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精细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7.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下列有关遗传学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B.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能提高每条多肽链的合成速率
C. 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的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D. 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
28.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特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其化学本质
B. 生长素的作用效果与浓度有关,与细胞的成熟情况无关
C. 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时,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生长
D.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无关
29. 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摄取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散失量
能量[J/(hm2·a)]
1.05×1010
3.50×109
4.55×109
A.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
D. 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
30. 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B.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相同
C.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二、综合题
31. 某草原主要的食草动物是一种食物性非常广的兔,这种兔喜欢捕食草原上的优势草。如图表示兔与这个草原中草类种数的关系,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之间,随着兔密度的增加,草类种数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兔把竞争力______的植物种吃掉,可以使竞争力________的植物种生存,所以草类种数提高。
(2)B~C之间,草类种数随着兔密度增加而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生态位相似的生物,会发生下列哪种关系( )
A. 竞争 B. 捕食
C. 寄生 D. 互利共生
(4)对于每一种生物来说,它周围的一切属于它的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无机环境。下列不属于一只兔的生活环境的是( )
A. 草 B. 其他的兔
C. 兔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D. 狼
32. 生态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毫升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图中所示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1)在有限环境中,随着________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从而使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速率________。
(2)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________,此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增长为________曲线增长。
(3)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________________,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3. 肌梭的牵张反射受脊髓前角灰质中的两类神经元支配,这两类神经元是ɑ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前者主要支配肌梭的梭外肌纤维,后者则支配肌梭的梭内肌纤维,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看出,肌梭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_,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
(2)能引起肌梭发生牵张反射的信号来自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做出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ɑ运动神经元接受信号分子刺激,突触后膜上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内外两侧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兴奋。
(4)为验证兴奋在ɑ运动神经元与肌梭形成的“神经一肌肉”接头上传递是单向的,简单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
34. 育种工作者为探究控制某农作物叶片大小和果实颜色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组成及基因位置关系,进行了相关实验。选择纯合大叶、红果和纯合小叶、黄果植株作亲本杂交,获得F1。育种工作者用F1自交、测交获得了大量的后代(不考虑交叉互换)。请回答下列问题:
(1)F1自交后代中,红果599株,黄果201株,据此判断,___________为显性形状,且红果、黄果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1自交后代中,大叶451株,小叶349株,据此判断,大叶、小叶性状至少受_________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只考虑大叶、小叶这对相对性状,F2小叶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3)F1测交后代中,大叶红果∶大叶黄果∶小叶红果∶小叶黄果=1∶1∶3∶3,据此判断,控制叶片大小和果实颜色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至少位于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F1配子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种。
35. 请回答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一)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下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兴奋主要以化学信号分子的形式传递的是______________(填写编号);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是______________(填写编号)。
(2)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______________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
(二)春天日照逐渐延长,鸟类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图解中的A、B、C 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_______(下丘脑、垂体、性腺)。
(2)图解中的A、B、C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C进入血液后,通过_______________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023届高三高考实用性考卷(一)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同学在剧烈运动时,主要通过减少产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B. 某同学长期食用酸奶,导致乳酸摄入较多,一定引起酸中毒
C. 出现高原反应时,稳态遭到破坏,但细胞代谢不一定紊乱
D. 某同学因食物中毒引起腹泻,细胞外液渗透压不一定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等于散热,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A、某同学在剧烈运动时,细胞呼吸增强,产热增加,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错误;
B、酸奶进入消化道后,会被胆汁、肠液中的弱碱性物质中和,此外,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也能维持酸碱平衡,B错误;
C、出现高原反应时,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一定紊乱,C错误;
D、腹泻会丢失水分和无机盐,如果失水小于失盐,细胞外液渗透压可能下降,如果失水大于失盐,细胞外液渗透压可能上升,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不一定升高,D正确。
故选D。
2. 在下列物质中,一般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
A. 葡萄糖 B. 和 C. 氨基酸 D. 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
【详解】内环境中可以存在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也可以存在小分子氧气、二氧化碳等,血红蛋白正常情况下位于红细胞中,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故选D。
3. 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脂质激素,该激素作用后可以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发挥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强、对钾离子排出量增加的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醛固酮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氨基酸
B. 醛固酮发挥作用主要是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内环境正常的渗透压
D. 醛固酮通过体液运输后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醛固酮是一种脂质激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醛固酮“发挥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增强、对钾离子排出量增加的功能”,进而维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醛固酮属于脂质,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不是氨基酸,A错误;
B、醛固酮属于激素,其作用为调节作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是酶的作用,B错误;
C、醛固酮能吸钠排钾,进而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C正确;
D、醛固酮属于激素,激素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只是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C。
4. 聋哑学生要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手语,依靠的神经中枢是( )
①语言中枢 ②听觉中枢 ③嗅觉中枢 ④视觉中枢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人的大脑皮层上有很多重要的中枢,如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聋哑人首先要通过④视觉中枢看到指导教师的“手语”,最后是将“手语”对应为一定的意义,与①语言中枢有关。
故选D。
5. 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肆虐,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侵入宿主细胞内的该病毒依赖细胞免疫将其彻底消灭
B. 戴口罩、勤洗手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良好措施
C. 医用酒精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因此可用医用酒精杀灭该病毒
D. 该病毒含有RNA和蛋白质,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是否感染
【答案】A
【解析】
【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消灭新型冠状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飞沫等形式传播,戴口罩、勤洗手是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良好措施,B正确;
C、医用酒精能使蛋白质变性,故能用于杀灭新型冠状病毒,C正确;
D、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含有RNA和蛋白质,RNA携带特定的遗传信息,因此通过核酸检测可排查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D正确。
故选A。
6.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其遗传物质是线状单链RNA。HCV能直接损伤肝细胞或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而间接损伤肝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构成HCV遗传物质的单体是4种核糖核苷酸
B. HCV侵入肝细胞后直至被清除的过程,没有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C. 免疫应答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可能与效应T细胞有关
D. 用HCV抗体筛查血液制品能避免HCV通过血液传播
【答案】B
【解析】
【分析】1、病毒为非细胞结构生物,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含有4中核糖核苷酸,含A、G、C、U四种碱基。
2、T细胞能识别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这个过程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合成释放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细胞也可以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遗传物质是RNA,含有4种碱基和4种核糖核苷酸,A正确;
B、HCV侵入肝细胞后,效应T细胞与肝细胞接触并使肝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病毒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在此过程中,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
C、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被激活的T细胞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反应有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等,故免疫应答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可能与效应T细胞有关,C正确;
D、HCV抗体可与HCV病毒特异性结合,以检测血液中是否含有HCV病毒,故用HCV抗体筛查血液制品能避免HCV通过血液传播,D正确。
故选B。
7. 关于人脑各部分对生命活动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A. 大脑皮层有许多调节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B.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功能
C. 脑干内有体温调节等低等中枢
D. 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有许多调节机体活动的高级中枢,A正确;
B、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功能,B正确;
C、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
D、下丘脑中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D正确。
故选C。
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B.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为一个整体
C. 森林、草地等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
D.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分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为一个整体,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具有单向、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C正确;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错误。
故选D。
9. 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
A. 分解者 B. 环境中的有机物 C. 食物链 D. 阳光和空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环境中的有机物、阳光和空气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环境,它们与分解者均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而食物链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因此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0. 一个种群中的动物个体间需要交流信息,以下不能起到此作用的是
A. 长尾猴的不同叫声 B. 黄蜂的警戒色
C. 蜜蜂的舞蹈 D. 蛾类分泌的性外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通讯是动物间的信息交流,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通讯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通讯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详解】A、长尾猴的不同叫声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发现豹时惊叫是通过声音告诉同伴有危险快跑,属于群体中的信息交流,A正确;
B、黄蜂的警戒色是为了警戒天敌等其他动物,不是种群内的信息交流,B错误;
C、蜜蜂跳圆形舞是通过动作告诉其它工蜂蜜源的方向位置,属于群体中的信息交流,C正确;
D、蛾类分泌的性外激素是用来吸引异性交配产卵的,属于群体中的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B。
11. 采摘后的梨常温下易软化。果肉中的酚氧化酶与底物接触发生氧化反应,逐渐褐变。密封条件下4℃冷藏能延长梨的贮藏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常温下鲜梨含水量大,环境温度较高,呼吸代谢旺盛,不耐贮藏
B. 密封条件下,梨呼吸作用导致O2减少,CO2增多,利于保鲜
C. 冷藏时,梨细胞的自由水增多,导致各种代谢活动减缓
D. 低温抑制了梨的酚氧化酶活性,果肉褐变减缓
【答案】C
【解析】
【分析】1、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
2、水果、蔬菜的储藏应选择零上低温、低氧等环境条件。
【详解】A、常温下鲜梨含水量大,环境温度较高,呼吸代谢旺盛,细胞消耗的有机物增多,不耐贮藏,A正确;
B、密封条件下,梨呼吸作用导致O2减少,CO2增多,抑制呼吸,有氧呼吸减弱,消耗的有机物减少,故利于保鲜,B正确;
C、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越多,则细胞代谢越旺盛,C错误;
D、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结合题意“果肉中的酚氧化酶与底物接触发生氧化反应,逐渐褐变,密封条件下4℃冷藏能延长梨的贮藏期”可知,低温抑制了梨的酚氧化酶活性,果肉褐变减缓,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是几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丁中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宿主细胞
B. 和甲一样,所有真核细胞的细胞呼吸都需要线粒体
C. 乙含有叶绿体,所以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丁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 甲中一定能找到一种细胞结构与丙的物质组成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题图分析:甲是水绵、乙是蓝藻、丙是病毒、丁是细菌。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比较项目
原 核 细 胞
真 核 细 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丁是细菌,原核生物细胞无线粒体,但部分细胞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B、有些真核细胞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所以没有线粒体,例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B错误;
C、乙不含叶绿体,含叶绿素和藻蓝素,C错误;
D、如果丙是RNA病毒,其组成是RNA和蛋白质,甲中核糖体和其成分相同,如果丙是DNA病毒,其组成是DNA和蛋白质,甲中染色体和其成分相同,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中磷脂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决定了磷脂双分子层的形成
B. 蛋白质的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决定了其在细胞膜中的分布及镶嵌程度
C.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膜呈暗-亮-暗的结构
D. 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细胞膜中磷脂分子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的理化性质决定了脂双层的形成,A正确;
B、蛋白质分子因为组成其氨基酸的不同也有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决定了其在膜中的分布,B正确;
C、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膜呈暗-亮-暗的结构,C错误;
D、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有关细胞化学成分、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B. 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C.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D. 植物细胞最外层的细胞壁是系统的边界
【答案】B
【解析】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连接不同的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是肽键;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详解】组成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A错误;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B正确;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错误;细胞壁没有生物活性,不是细胞系统的边界,细胞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D错误。
15. 下图是植物细胞某生物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基质侧为疏水端
B. 该生物膜为类囊体薄膜,只存在于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
C. 由图可知H+穿过该生物膜的方式既有主动运输也有被动运输
D. 膜上蛋白质功能不同,推测蛋白质含量多的生物膜功能更复杂
【答案】C
【解析】
【分析】1、物质运输方式:(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②协助扩散: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参与;不需要消耗能量。(2)主动运输:能逆相对含量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
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详解】A、由图可知,该生物膜是类囊体薄膜,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的头部为亲水端,尾部为疏水端,所以基质一侧为头部亲水端,A错误;
B、类囊体薄膜存在于叶绿体内,叶绿体存在于叶肉细胞、幼嫩的茎和保卫细胞等,B错误;
C、图中有两处H+的跨膜运输,左侧的是通过电子链供能,有载体蛋白参与,属于主动运输,右侧的H+中运输是通过质子泵,图中显示伴随ATP生成,是H+顺浓度梯度运输,所释放的能量与ATP合成耦联起来,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
D、膜上蛋白质功能不同,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而不只是数量,D错误。
故选C。
16. 下图为某一哺乳动物生殖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分裂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②③④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 图②所处时期中正在形成四分体
C. ①细胞在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D. 一般不用该生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图④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判断出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分析图像可知,图①细胞内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图②细胞内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图③细胞内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图④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图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而交叉互换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错误;
C、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C错误;
D、图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雌性哺乳动物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两次分裂是不连续的,第一次分裂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性别分化时期,而第二次分裂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因此一般不用雌性哺乳动物的性腺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D正确。
故选D。
17. 荔枝营养价值丰富,研究发现,荔枝有营养脑细胞的作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诗中写到“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罗浮山下四时春”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
B. “卢橘杨梅次第新”体现了次生演替的过程
C. 若“日啖荔枝三百颗”,则可能会出现尿糖症状
D. 荔枝树的光补偿点比荔枝树下生长的网纹草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3、血糖平衡: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元 肌糖元、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详解】A、“罗浮山下四时春”是由于该地区温度较高,四季都像春天一样,体现了温度(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卢橘杨梅次第新”的意思是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并没有体现群落的演替过程,B错误;
C、荔枝中含有大量的糖分,若“日啖荔枝三百颗”,则大量的糖分会使血糖升高,如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阈值,多余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出现尿糖症状,C正确;
D、荔枝树为阳生植物,网纹草为阴生植物,荔枝树的光补偿点比树下生长的网纹草高,D正确。
故选B。
18. 下图中A、B为两插条扦插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示意,其主要原因是( )
A. 芽能发育成枝条 B. 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D. 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图中插条生根与否的原因不是芽能发育成枝条,A错误;
B、芽能进行光合作用,不是插条生根的原因,B错误;
C、带有芽的插条生根是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C正确;
D、A、B两组的插条等高,不能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功能,D错误。
故选C。
【点睛】
19.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装片检测脂肪时,染色后可以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
B. 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两次使用95%酒精的实验目的相同
C.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进行统计
D.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应将生态缸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进行观察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装片时,染色后需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A正确;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两次使用95%酒精的实验目的分别是洗去卡诺氏液和解离,B错误;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应该将生态缸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注意避免阳光直射,D正确。
20.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酵母菌种群密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
B. 增长型的年龄结构,一段时间后,其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C. 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
D. 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酵母菌种群密度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增长型的年龄结构,在条件适宜的前提下,一段时间后其种群数量会增加,B错误;自然增长率主要出生率、死亡率等决定,C错误;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有些物种没有性别分化,D正确。
21. 下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相互关系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B. 一般情况下,甲图中O2浓度最低的是D
C. 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
D. 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甲可知,该图是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相互关系,A为组织液,B是淋巴液,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题图乙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该图中A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详解】A、人体过敏反应,毛细血管舒张,透性增加,甲图中的A增多,导致局部组织水肿,A错误;
B、氧气由血浆运输到组织处,供组织细胞利用,因此C中氧气浓度最高,D的氧气浓度最低,B正确;
C、生态系统基石是生产者,即图中的A,C错误;
D、乙图中的B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在捕食链上,D错误。
故选B。
22. 野生型水蚤适于生活在20℃左右的环境中,不能生活在28℃及以上的环境中,某小型水蚤种群中有一种突变型,适于生活在25~30℃的环境中,但不能生活在20℃及以下的环境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从20℃升高到28℃时,野生型水蚤会突变为突变型水蚤
B. 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8℃,会产生新的水蚤物种
C. 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5℃,该种群将达到遗传平衡
D. 环境条件是决定基因突变是否有害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1、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遗传平衡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
3、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A、温度从20℃升高到28℃时,野生型水蚤有可能不发生突变,A错误;
B、某小型水蚤种群中有一种突变型,适于生活在25~30℃的环境中,这群小型水蚤中既有野生型水蚤和也有突变型水蚤,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新物种的产生。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8℃,不会产生新的水蚤物种,B错误;
C、遗传平衡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若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5℃,该种群中某些个体可能会出现突变,该种群不一定达到遗传平衡,C错误;
D、基因突变是否有害取决于环境条件,能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是有利突变,不适应环境的是有害突变,D正确。
故选D。
23. 21三体综合征是人类遗传病的一种。下列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B. 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可通过基因检测筛查21三体综合征 D. 患遗传病的个体均携带着致病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人类遗传病≠先天性,人类遗传病≠家族性。
【详解】A、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先天性心脏病,A正确;
B、21三体综合征是由21号染色体数目多出一条引起的,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
C、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不携带致病基因,无法通过基因检测筛查,C错误;
D、患遗传病的个体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比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没有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A。
24. 有一种叫白翅伯劳的鸟类,常停在树枝上,等待捕食被其他鸟类惊飞的飞虫。这时,若有雀鹰(部分鸟类的天敌)出现,白翅伯劳会大声鸣叫以提醒其他鸟类躲藏或静止不动。但当白翅伯劳与其他鸟类共同追捕一只飞虫时,即使无雀鹰出现,白翅伯劳也会发出同样的鸣叫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实例体现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
B. 白翅伯劳通过鸣叫发出的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C. 白翅伯劳通过鸣叫发出的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白翅伯劳的鸣叫声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白翅伯劳捕食被其他鸟类惊飞的飞虫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当白翅伯劳与其他鸟类共同追捕一只飞虫时 体现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A错误;
B、白翅伯劳通过鸣叫发出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白翅伯劳通过鸣叫发出的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白翅伯劳的鸣叫声可使其他鸟类躲藏或静止不动,不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25. 下列有关生命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恩吉尔曼的实验证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B.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在通过多次实验和观察后不断改善而构建的
C.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
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分子是遗传物质,DNA分子能进行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进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恩吉尔曼利用水绵、好氧细菌及极细光进行实验证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A正确;
B、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在通过多次实验和观察后不断改善而构建的,B正确;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DNA,C错误;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分子是遗传物质,DNA分子能进行复制,D正确。
故选C。
26. 基因组成为XbXbY的色盲患者甲,其父患色盲、其母表现正常。下列分析中可能性较大的是
①甲母减数第一次分裂中,2条X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次级卵母细胞
②甲母减数第二次分裂中,2条X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卵细胞
③甲父减数第一次分裂中,2条性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次级精母细胞
④甲父减数第二次分裂中,2条性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精细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据题意知父母的基因型可以为XbY、XBXb,甲的基因型为XbXbY,说明可能是母亲提供异常XbXb的卵细胞和父亲提供正常Y的精子构成,或者母亲提供正常Xb的卵细胞和父亲提供异常XbY的精子构成。第一种情况原因是甲母减数第二次分裂中,2条X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卵细胞造成的;第二种情况原因是甲父减数第一次分裂中,2条性染色体未分开而是一起进入了次级精母细胞造成的,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异常的原因分析,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7.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下列有关遗传学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B.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能提高每条多肽链的合成速率
C. 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的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D. 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孟德尔的遗传实验没有证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时代人们还没认识到染色体,所以孟德尔的的豌豆杂交实验没有证明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在翻译时,一个mRNA分子上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少量的mRNA分子在短时间内能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但没有提高每条肽链的合成速率,B错误;
C、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C正确;
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与R型菌混合,DNA被DNA酶水解,不能转化形成S型菌,D错误。
故选C。
28.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特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其化学本质
B. 生长素的作用效果与浓度有关,与细胞的成熟情况无关
C. 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时,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生长
D.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详解】温特发现的是生长素,其化学本质不是温特确认的,A错误;生长素的作用与植物细胞成熟情况和细胞生长部位都有关,B错误;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时,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生长,C正确;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可见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成分、产生、生理作用等.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9. 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摄取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散失量
能量[J/(hm2·a)]
1.05×1010
3.50×109
4.55×109
A.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
D. 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文的描述和表格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计算能力。
【详解】田鼠同化的能量=摄取量—粪便量=1.05×1010—3.50×109=7×109[J/(hm2·a)],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量=(7×109)—(4.55×109)=2.45×109[J/(hm2·a)],约占田鼠同化的能量的(2.45×109÷7×109)×100%=35%,A正确;田鼠粪便量属于生产者同化能量的一部分,该部分能量将流向分解者,B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7×109×20%=1.4×109 [J/(hm2·a)],C正确;田鼠的上一营养级传递给田鼠的能量至少为7×109÷20%=3.5×1010 [J/(hm2·a)],但因田鼠种群只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第二营养级生物的一部分,所以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远大于3.5×1010J/(hm2•a),D错误。
30. 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B.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相同
C.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都为S型曲线,甲种群t3时达到K值,乙种群t5时达到K值;t1~t2时时间内两种群的种群数量都在增加,所以两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t3~t5时甲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可能为稳定型,而该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属于增长型。
【详解】A、t4时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止害虫应选择种群数量较少时,即t1时,A错误;
B、t3~t5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表现为稳定型,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表现为增长型,B错误;
C、t1~t2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上升,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C正确;
D、甲、乙种群密度最小是t1,甲种群密度最大是t3,乙种群密度最大是t5,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31. 某草原主要的食草动物是一种食物性非常广的兔,这种兔喜欢捕食草原上的优势草。如图表示兔与这个草原中草类种数的关系,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之间,随着兔密度的增加,草类种数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兔把竞争力______的植物种吃掉,可以使竞争力________的植物种生存,所以草类种数提高。
(2)B~C之间,草类种数随着兔密度增加而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生态位相似的生物,会发生下列哪种关系( )
A. 竞争 B. 捕食
C. 寄生 D. 互利共生
(4)对于每一种生物来说,它周围的一切属于它的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无机环境。下列不属于一只兔的生活环境的是( )
A. 草 B. 其他的兔
C. 兔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D. 狼
【答案】(1) ①. 强 ②. 弱
(2)兔密度过大时,喜食的优势草相对缺乏,必须采食其它的优势草,造成草类种数减少 (3)A (4)C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小问1详解】
兔把竞争力强的植物吃掉,减少优势植物的数量,从而使竞争力弱的植物种生存,所以草类种数提高。
【小问2详解】
B~C之间,草类种数随着兔密度增加而下降的原因是兔密度过大时,喜食的优势草相对缺乏,必须采食其它的优势草,造成草类种数减少。
【小问3详解】
生态位相似的生物应该属于竞争关系。
【小问4详解】
生物因素和无机环境属于该生物外部环境,不是该个体内部环境,因此兔血液中葡萄糖含量 不属于一只兔的生活环境。
32. 生态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毫升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反复实验,得出图中所示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1)在有限环境中,随着________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从而使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速率________。
(2)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________,此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增长为________曲线增长。
(3)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________________,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答案】 ①. 种群 ②. 下降 ③. 上升 ④. 下降 ⑤.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⑥. 0 ⑦. “S”型 ⑧.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⑨. 不利条件下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开始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在0~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加快;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率在减小,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减慢;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
【详解】(1)在有限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加剧,这就会使大草履虫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大草履虫群数量增长率下降,按S型曲线增长。
(2)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增长为“S”型曲线增长。
(3)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而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点睛】本题结合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能根据曲线图,判断“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规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3. 肌梭的牵张反射受脊髓前角灰质中的两类神经元支配,这两类神经元是ɑ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前者主要支配肌梭的梭外肌纤维,后者则支配肌梭的梭内肌纤维,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看出,肌梭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_______________,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
(2)能引起肌梭发生牵张反射的信号来自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做出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ɑ运动神经元接受信号分子刺激,突触后膜上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内外两侧电位发生变化产生兴奋。
(4)为验证兴奋在ɑ运动神经元与肌梭形成的“神经一肌肉”接头上传递是单向的,简单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梭内肌纤维 ②.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梭外肌纤维和梭内肌纤维
(2) ①. ①④ ②. ①是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④是大脑皮层传来的信号,脊葡是低级神经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3)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
(4)刺激梭外肌纤维,测量α运动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刺激α运动神经元,观察梭外肌纤维的收缩情况:预期:刺激梭外肌纤维,α运动神经元无电位变化;刺激α运动神经元,梭外肌纤维收缩
【解析】
【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和突触结构可知,肌梭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梭内肌纤维;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梭外肌纤维和梭内肌纤维。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①是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④是大脑皮层传来的信号,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故能引起肌梭发生牵张反射的信号来自①和④。
【小问3详解】
兴奋时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起作用,故过程为:ɑ运动神经元接受信号分子刺激,突触后膜上发生的变化是: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促进钠离子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
【小问4详解】
为验证兴奋在ɑ运动神经元与肌梭形成的“神经一肌肉”接头上传递是单向的,则需要分别刺激梭外肌纤维和α运动神经元,然后观察另外一种结构的变化,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为:刺激梭外肌纤维,测量α运动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刺激α运动神经元,观察梭外肌纤维的收缩情况:预期:刺激梭外肌纤维,α运动神经元无电位变化;刺激α运动神经元,梭外肌纤维收缩。
【点睛】本题结合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再结合题图准确答题。
34. 育种工作者为探究控制某农作物叶片大小和果实颜色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组成及基因位置关系,进行了相关实验。选择纯合大叶、红果和纯合小叶、黄果植株作亲本杂交,获得F1。育种工作者用F1自交、测交获得了大量的后代(不考虑交叉互换)。请回答下列问题:
(1)F1自交后代中,红果599株,黄果201株,据此判断,___________为显性形状,且红果、黄果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1自交后代中,大叶451株,小叶349株,据此判断,大叶、小叶性状至少受_________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只考虑大叶、小叶这对相对性状,F2小叶植株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3)F1测交后代中,大叶红果∶大叶黄果∶小叶红果∶小叶黄果=1∶1∶3∶3,据此判断,控制叶片大小和果实颜色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至少位于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F1配子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种。
【答案】 ①. 红果 ②. 基因分离定律 ③. 两 ④. 4/7 ⑤. 三 ⑥. 8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自交后代中,红果:黄果=599∶201≈3∶1,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设为,A、a)控制,且红果为显性性状;大叶∶小叶=451∶349≈9∶7,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对性状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基因型为双杂合子(设为BbCc),则双显性(B_C_)为大叶,其余基因型为小叶。
【详解】(1)根据分析,F1自交后代中,红果∶黄果=599∶201≈3∶1,说明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设为A、a)控制,子一代基因型为杂合子(设为Aa),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红果为显性性状。
(2)根据分析,F1自交后代中大叶∶小叶=451∶349≈9∶7,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对性状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基因型为双杂合子(设为BbCc),F2中双显性(B_C_)为大叶,其余基因型为小叶,小叶中杂合子的基因型为Bbcc、bbCc,概率为4/7。
(3)F1基因型为AaBbCc,测交后代中,大叶∶小叶=1∶3,红果∶黄果=1∶1,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3)×(1∶1)=1∶1∶3∶3,说明控制叶片大小的两对等位基因与控制果实颜色的一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彼此独立,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判断,控制叶片大小和果实颜色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至少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F1配子的ABC、ABc、AbC、Abc、aBC、aB、abC、abc,共8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孟德尔而两对相对性状和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后代性状分离比,进而根据题干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确定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对数。
35. 请回答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一)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下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兴奋主要以化学信号分子的形式传递的是______________(填写编号);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是______________(填写编号)。
(2)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______________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
(二)春天日照逐渐延长,鸟类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图解中的A、B、C 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请回答:
(1)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_______(下丘脑、垂体、性腺)。
(2)图解中的A、B、C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C进入血液后,通过_______________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 ①. ②、④ ②. ①、③ ③. 局部 ④. 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⑤. 神经调节 ⑥. 体液调节 ⑦. 下丘脑 ⑧.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⑨. 促性腺激素 ⑩. 性激素 ⑪. 反馈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的是兴奋的传导,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进行的是兴奋的传递;
(2)在“生理盐水“中,搭在一起的两个标本已经通过生理盐水连成一个整体,并且信号可以双向传导;
(3)兴奋传递到哪一块肌肉,就可以使那一块肌肉产生电位差,进而引起肌肉收缩;
(4)据图分析,鸟类的繁殖有传入神经的参与,说明有神经调节;与性腺相关,说明有性激素的参与,有体液调节;由图可以看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联想所学的知识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得出:A是促性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激素,C是性激素。
【详解】(一)
(1)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兴奋主要以化学信号分子的形式传递;①、③指的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说明搭在一起的两个标本已经通过生理盐水连成一个整体,并且信号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右肌肉兴奋时形成的局部电流会对③处产生刺激作用,引起③处神经纤维兴奋,神经纤维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
(二)
(1)从图中可以看出,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
(2)从图中不难看出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性激素进入血液后又通过反馈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合成和分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实用性月考(一)生物试题含答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实用性月考(一)生物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