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1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2页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一八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一八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教学设计,共7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  教法与学法: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一词多义词的义项,了解特殊句式。初步理解意动用法。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教学重点:1、熟悉和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邹忌运用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味邹忌讽齐王的语言艺术,领悟所含哲理。教学时数:    2课时第 一 课 时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介绍主人公: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 学生展示,师补充)《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谋臣期策士奔走游说、合纵连横的言论和活动,从中反映出当时政治、外交上的重大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斗争。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五、整体感知。1、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质疑环节。(小组交流:学生就不明白的语句翻译互相交流直至解决,师引导)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本环节就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进行整理,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师明确(学生展示完毕可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完善知识点):(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与今义不同;讥,微言        讽刺。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说)(3)一词多义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仔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4)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土地方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5)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引导思考并讲解: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与孰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3、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第1题 第 二 课 时一、导入。    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检查内容:本课实词、虚词用法(上一节课的总结)及特殊句式二、品读赏析。(一)师导入本课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个历史小故事,写的是齐相邹忌用自已的事情设喻,婉言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修明政治,可是文章一开头,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是写了什么?               邹忌比美(板书)(二)分析第一段。   1、提问: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      明确:开头用: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窥镜见貌,自觉其美,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的心理。   2、提问: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由此引出了他与妻、妾、客的答话,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怎的怎样的回答?  明确:问题:我与徐公谁比较美?回答:妻、妾、客都认为邹忌美。板书:三问、三答   3、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这三问三答语意要同,但句式不同,       文字略有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说说妻、妾、客的答话语气程度有何差别?(此处引发学生兴趣,利于他们动脑筋思考)      明确: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语气十分肯定,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偏爱之情            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一句,只是跟着妻的口气重复了一下。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她的   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人的答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由于身份和心理的不同,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   4、接着写邹忌与徐公比美的结果      提问:邹忌与徐公比美结果怎样?如何得知?      明确: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结果是不如徐公美,差很远     5、而后写邹忌思考解蔽(板书:思美)      提问:邹忌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是什么?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认识到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教师归结:邹忌从,由,因小悟大,终于解蔽,这不仅表现了邹忌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深刻地揭示了凡事不能偏听偏信的道理。这一段有声有色,富于情趣的描写是下段邹忌用暗示,比喻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三)分析第二段(邹忌进谏)    1、提问:这段中,邹忌是如何齐王?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家庭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由家庭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    2、提问:说说这件家庭小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与徐公比美   3、小组讨论:这件邹忌的家庭小事与与威王的国家大事有什么相似之处?邹忌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联系起来?      明确: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方法:设喻、类比推理  结论:王之蔽甚矣  (板书)            教师补充归纳:邹忌用个人受蒙蔽的事来暗示王之蔽甚矣,他能由已及人,因小悟大,把悟得的道理推及到治理国家政事中去,这种采用设喻讲述道理,类比推理表明意见的方法和一般的比喻不同。运用这种方法说理,语言往往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四)分析第三段、第四段   1提问: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      明确:王曰:乃下令:群臣吏民……受下赏      板书: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2、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      明确:区别,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明确: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这几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板书: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4、文章怎样写齐王纳谏的成效?      明确:正面写国内三变,侧面又简洁地以四国朝齐一句话,反衬齐王纳谏之成效。三、总结全文   1、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师指出:历代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请同学指出直谏的例子,说说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历史上比干、屈原、魏征向君王进谏都属于直谏,但结果有好有坏,与君王是否为明君有关。      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这种办法语言委婉,说理深刻,听者乐于接受。      对比一下,若本文直截了当地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   2、本文的所刻画的人物非常生动,说说邹忌和威王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邹忌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实事求是                头脑冷静,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帝王心理            威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                虚心纳谏,能改革创新   3、邹忌讽谏成功的原因。      明确:邹忌运用了讽谏,以委婉的方式向威王进谏,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以家事喻国事,使人易于接受。而威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能虚心纳谏,改革创新,这两方面的原因是邹忌讽谏成功的原因。   4、文章写作手法特点:三叠式结构。      明确: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谏);三变(结果)。作用: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错落有致,具有一种整齐美。四、作业 1、完成课后第2、3题 2、完成同步训练 (注:第一课时内容的整理部分让学生课前时间尽量完成,课上讨论补充,否则一节课完不成本课的教学。第二课时的内容较多,教学时可根据学情进行删减。)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        三问、三答、  思美           妻私我——官妇左右私王邹忌讽谏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方法:类比推理 结论:王之蔽其矣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面刺——上赏            令初下——门庭若市威王纳谏  措施     上书——中赏   成效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  四国朝齐      战胜于朝廷  教学评价: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馆陶县魅力教育创建新课堂精神引领下,我力求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味人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课后,有学生告诉我:学文言文蛮有味道的,没有了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觉。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而且,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应这种小组活动模式,传统思维定势,以致不够积极主动,学习效果不好。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好好改进,和学生一起进步! 

    相关教案

    中职语文二一 鸿门宴 司马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二一 鸿门宴 司马迁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通假字,虚词实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集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语文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第二单元 梳理文章思路七 新疆的歌 王蒙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语文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第二单元 梳理文章思路七 新疆的歌 王蒙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

    中职语文八 灯下漫笔(节选) 鲁迅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八 灯下漫笔(节选) 鲁迅教案,共1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解题,整体感知,小结本课内容,全文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