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第1页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第2页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度高二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易传.系辞》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平昼夜之道而知”。材料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
    A.民本思想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和而不同
    2.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说:“后世文字,必朔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作者强调(  )
    A.六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B.官学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
    C.真相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 D.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3.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  )
    A.中华文化具有特殊的包容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D.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4.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作为供器,其形制美观,制作精巧,装饰着飞天、忍冬、莲
    花、菩提等佛教题材纹饰。这反映出
    A.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业已形成 B.南方的制瓷水平开始超过北方
    C.佛教文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D.政教合一成为南朝统治的基石
    5.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奇器图说》等,地理学著作《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6.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
    A.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7.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这说明(  )
    A.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B.人类早期文明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
    C.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文明的差异 D.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相比更加先进
    8.古埃及的金字塔、神庙、祭庙规模雄伟壮丽,造型宏大神秘,但有学者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结果,它们呈现出墨守成规、没有个性、功利性强的一面。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古埃及(  )
    A.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B.宗教与王权高度结合
    C.建筑工艺水平相对落后 D.民族性格保守且内敛
    9.如表为阿拉伯历史上“百年翻译运动”时期(约750—850)所翻译书籍的情况。据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  )
    所译书籍的来源
    侧重的领城
    波斯
    文学
    古希腊
    科学、哲学
    印度
    数学、天文学、医学
    A.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 B.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
    C.侧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D.丰富了伊斯兰文化的内涵
    10.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这说明(  )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 B.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C.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11.“事实上,不但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学说、制度和科学受到过(古)罗马私法的洗礼,而且在近现代西方人们的信念和生活方式里面,也渗透着罗马私法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文化就是法律文化,而且首先是私法文化。”据此可知罗马私法(  )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基础 B.决定了西方社会生活的方式
    C.阻碍了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D.构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
    12.希腊戏剧题材限于一般人熟知的希腊早期神话与传说,只能反映命运与人或神之间的冲突,剧情虽然已知,但诗、音乐、舞蹈与哲学说教每次都不同,往往抒发公民的情感,关注广大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诸如城邦政治、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对材料解读最合理的是
    A.古希腊的人文主义产生于希腊戏剧作品之中
    B.古希腊戏剧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展,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
    C.古希腊戏剧有助于培育城邦公民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D.古希腊戏剧创作开始面向社会生活,解决日常问题
    13.英国学者查尔斯·埃利奥特说:“印度民族心理特别喜爱宗教,并在宗教中获得充分表现,甚于任何其他国家。”以下史实可以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
    ①形成众多的本土宗教 ②诞生歌颂神明的诗集
    ③建筑艺术宗教色彩浓厚 ④吴哥窟体现佛教和印度教的特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考古学家在今中国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的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也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15.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又据庄绰的《鸡肋篇》载:“建炎之后,江浙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南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
    16.古印欧人的大迁移对欧亚大陆产生重要影响。古印欧人大迁移(  )
    A.推动文明区交融与扩展 B.迁移持续时间短,但涉及范围大
    C.奠定了罗马帝国的版图 D.迫使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
    17.近代以来,强制性的人口跨地域转移和族群替代性的移民方式,使文化交融与认同蕴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并经常表现为族群间的文化冲突。这反映了(  )
    A.文化交融蕴含的内在矛盾难以克服 B.殖民扩张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冲突
    C.强制性人口迁移无法实现文化融合 D.经济发展推动了人口的自由迁徙
    18.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9.下面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格局的影响
    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0.下表是北美人口统计(单位:万人)该地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75.0
    22.3
    2.7
    100.0
    1820
    32.5
    788.4
    177.2
    998.1
    1860
    16.0
    2724.0
    400.0
    3140.0
    A.欧洲人在美洲大陆分布越来越广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美洲原住居民遭到大量屠杀 D.外来疾病导致原住民大量死亡
    21.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  )
    A.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C.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22.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国建立,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此产生。仅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产生了9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据此推知,中东难民危机(  )
    A.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 B.导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
    C.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 D.增加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风险
    23.2019年《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上写有“剪刀是可以装进集装箱运输的,但理发师不行”的文字说明。这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 B.产业转型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趋缓
    C.人口流动的困难制约经济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需要更合理移民政策
    24.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下列史事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
    ①烟草、咖啡和可可纷纷进入欧洲市场
    ②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了中国
    ③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D.中国的丝绸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
    25.有学者指出,洛可可艺术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契合,其全部秘密就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中国淡色的瓷器,色彩飘逸、闪光丝绸的美化表现形式,在温文尔雅的18世纪欧洲社会之前,揭露了一个他们已在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由此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D.西方文化尚未传入中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部分春节联欢晚会主题统计表
    年份
    晚会主题
    1983
    团结、欢乐、希望
    1986
    团结、奋进、活泼、欢快
    1990
    团结、和谐、欢快
    1994
    团聚、自尊、奋进、期盼
    1997
    团结、自豪、奋斗
    2000
    满怀豪情跨世纪,龙腾报春庆振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春节晚会的流行歌曲节目中,《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农村改革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大海啊,故乡》抒发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太阳岛上》的歌词“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反映了老百姓面对新生活的到来,内心充满希望和热情;港台歌手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中“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依恋之情。20世纪90年代,《我想有个家》唱出了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亲情、温暖的内心倾诉;《春天的故事》热情歌颂了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公元1997》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统一的盛况,1999年国人又把这种亲情和乡音浓缩在一首《七子之歌》中。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日益联系在一起,2002年春晚的《与世界联网》将中国的泰山、黄河与日本的富士山、欧洲的多瑙河融合在一起;2003年的《爱在天地间》歌颂了“非典”时期医务人员大无畏的奉献精神;2014年的《天耀中华》赞颂了中华民族“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的大爱。
    ———摘编自邓紫芯等《从央视春晚流行音乐节目看时代的变迁》
    (1)阅读材料一,说明联欢晚会主题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4分)
    (2)(9分)阅读材料二,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央视春晚流行歌曲反映的时代变迁进行历史解释(分为三个段进行解释,第一段;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段90年代;第三段 新世纪以来)。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传统特点》
    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脑海里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商博良发现一块方尖碑,碑上有埃及文和希腊文对译的文字。他是精通希腊文的,通过希腊文,他了解这是记叙托勒密及克娄巴特拉的爱情故事。从一再出现的文字及其特殊位置,他找出了11个埃及字母——他用这几个字母去读拿破仑部队拖倒在尼罗河口的罗塞塔(Rosetta)石碑,他竟毫无困难地读通了。就这样一块又一块碑文地读下去,20余年工夫,他居然读通了所有发现的埃及碑文,而且还找出了古埃及的其余字母。于是,研究埃及之门就此被打开了。
    ——摘编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爱德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及学出现的历史意义。(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500年……亚欧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岛,古印欧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千米的土地,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亚欧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
    ——摘编自丁弘《历史上的大迁徙》
    材料二 公元3世纪到6世纪形成的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大多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带来的影响。(3分)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对区域文化交流有重大影响的“吠陀文明”(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3-6世纪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在欧洲的表现。(2分)分析亚欧民族大迁移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区域文化的影响。(5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根据图二、图三所反映的信息,围绕“世界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D
    C
    C
    A
    C
    A
    B
    D
    C
    A
    C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D
    A
    B
    C
    B
    B
    D
    D
    C
    D
    C

    2022-2023学年度高二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共25道题,每道小题2分)
    1.C 依据材料“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乐天知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可知,强调的是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故C项正确;
    材料和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德”“贤”,故C项错误;“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处理人际关系,而材料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C。
    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考据学家认为六艺等中国文化的源头,不是春秋时期孔子著作,而是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的经典,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D项正确;六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官学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真相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故选:D。
    3.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C选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与题干内容主旨不符,均排除;D项说法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排除。故选:C。
    4.C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作为陈设供器”“装饰着飞天、忍冬、莲花、菩提等佛教题材纹饰”表明,佛教文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C项正确;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在唐朝形成,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瓷器,南北方的制瓷水平无法得知,排除B项;在古代,宗教只是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工具,“政教合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
    5.A 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可知体现的是西学东渐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视实用和经验的积累,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的结论,C选项排除。材料中的数学著作、物理学著作和地学著作与启蒙运动的主张无关,D选项排除。故选:A。
    6.C 依据材料“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可知,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因此“中国热”的出现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故C正确;
    启蒙运动之前就中外就已经有了文化方面的交流,因此A中的“开始”说法错误,故A错误;
    中国不是启蒙思想的源头,故B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逐渐落后于西方,而且材料也没有对比信息,故D错误。故选:C。
    7.A 从材料可得出,两河流域的文明与西非的文明都与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出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A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差异,排除C;不同的文明没有优劣之分,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
    8.B
    9.D 根据材料“所译书籍的来源(波斯、古希腊、印度)”“侧重的领域(文学、科学、哲学、数学、天文学、西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本地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因此翻译著作体现了伊斯兰文化把波斯、希腊、印度文化融为一体,丰富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内涵,故D选项说法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丰富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内涵,百年翻译运动是在阿拉伯帝国形成后为巩固统治而展开的,是为了各民族文化的兼收并蓄,A选项说法有误,故排除;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B选项说法错误,故排除;百年翻译运动侧重领域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文学、天文学、数学等,材料无法得出侧重自然科学,C选项说法有误,故排除。故选:D。
    10.C 根据材料信息“中世纪的欧洲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和所学知识可知,耶路撒冷为基督教圣地,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支配地位,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故A错误;
    当时中西方已有了联系,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到元朝,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故D错误。故选:C。
    11.A 根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不但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学说、制度和科学受到过(古)罗马私法的洗礼,而且在近现代西方人们的信念和生活方式里面,也渗透着罗马私法的精神”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影响了近现代西方法治的理论和精神方面,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历史条件不同,古罗马私法确立的社会生活规范与近现代西方社会相异,故B
    项表述错误。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不但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学说、制度和科学受到过(古)罗马私法的洗礼”可知,罗马私法有利于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构建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而非罗马法,故D项错误。故选:A。
    12.C 由材料”诗、音乐、舞蹈与哲学…….往往抒发公民的情感,关注广大观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可知,古代希腊的戏剧关注公民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培育城邦公民的公民意识和麦任感,故选C;材料只能显示古希腊戏剧是人文主义的一种载体,但不能由此就说人文主义就是产生于古希腊戏剧的,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戏剧的优点,而非缺点,B项“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展”的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没有至少两个时间段的对比,因此无法得出“开始面向社会生活“的结论,排除D。
    13.B
    1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大批胡人越过广垠的沙漠来到唐朝;他们的形象通过陶俑、壁画等形式保留下来,生动的再现了胡人在唐朝的生活情景。据此依据材料“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结合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可知C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说法片面,故排除B;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
    15.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建炎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年号;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标志是“苏湖熟,天下足”,与材料不符,排除A;材料体现北民南迁,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北方战乱,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但与材料主旨强调社会环境影响人口分布不符,排除C。
    16.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欧人的大迁移推动了古印欧人文化的扩展和不同区域文明的交融,故A正确;古印欧人大迁移时间较长,故B错误;C项是罗马帝国的扩张所致,D项不是印欧人,均排除。故选:A。
    17.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强制性的人口跨地域转移和族群替代性的移民方式指的是近代殖民扩张;这一方式“经常表现为族群间的文化冲突”,这反映了殖民扩张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冲突,故B正确;文化交融蕴含的内在矛盾难以克服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材料也不是强调强制性人口迁移无法实现文化融合,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经济发展推动了人口的自由迁徙,故D错误。故选:B。
    18.C 根据材料信息“在15-19世纪,右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可知,图示中甲地是北美洲,乙地是南美洲,丙地是欧洲,丁地是非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推动了人口的迁移,16世纪大量欧洲的新教徒主动移民前往北美洲,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推动了北美的近代化,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9世纪,北美洲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人口移入地,故A错误;南美洲这期间也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其他洲的人口移入地,故B错误;这期间,非洲人口通过三角贸易大量移出到美洲,故D错误。故选:C。
    19.B 据材料数据可知,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1900年左右和1930年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左右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故吸引了大量移民;1930年左右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工人失业,经济萧条,故移民处于低谷,故B项正确;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不是1900年左右,故A、C两项都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结束,不是1930年左右,故D项错误。故选:B。
    20.B 从数据可得出,美洲土著人减少,白种人,黑人增加,这主要是受到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对当地土著的屠杀与黑奴贸易而导致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布广泛,排除A;CD项只是土著减少的原因,不全面,排除CD。故选:B。
    21.D 依据题干可知美国的跨族婚姻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不少美国白人在人口普查时干脆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民族族群界限,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同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正确;美国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族群界限,但是“消失”表述的过于绝对化,A排除;题干并非反映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而是反
    映跨族婚姻有利于促进种族的融合同化,B排除;题干不是反映人口结构发生改变,而是反映跨族婚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C排除。故选:D。
    22.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难民危机由战争导致,战争使社会环境动荡,难民逃亡更会给周边国家带来经济和社会危机的风险,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问题,A项错误;引发难民失去土地、家园的是战争,不是中东难民危机,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联合国提供的经济援助,也无法得知联合国财政是否不堪重负,C项错误。故选:D。
    23.C “剪刀是可以装进集装箱运输的,但理发师不行”表明人口流动的困难制约经济全球化,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
    24.D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烟草、咖啡和可可纷纷进入欧洲市场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丝绸之路无关,错误;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入东罗马帝国和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方都是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2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依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文化引领时尚,排除A项;当时中国统治者没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是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西方文化在l8世纪之前就已开始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解析(共4道题,共50分)
    26. (13分)
    (1)(4分)内涵: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而不同的精神;
    以人为本;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的精神。
    (2)解释:(9分)
    第一阶段(3分)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人们生活逐渐改善。
    第二阶段(3分)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逐渐解放;港澳回归推动中国民族统一大业。
    第三阶段(3分)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27. (12分)(1)(4分)特点:传承悠久;厚葬风气浓厚;艺术自成体系;艺术创作具有规范性。
    (2) (8分)历史因素(4分):拿破仑远征埃及;埃及文明留有大量历史遗存,刻有文字的碑文发现;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商博良的敬业态度和钻研精神。
    意义(4分):推动了埃及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使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进入世人的视野;开拓了史学界对埃及历史的研究;提高了非洲文化的影响力。
    28. (12分)(1)(5分)影响:(3分)带动了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区域文明的形成;使亚欧大陆走出了蒙昧时代。
    史实:(2分)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2)(7分)表现:(2分)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或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影响:(5分)政治格局: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29. (13分)主题:(2分)世界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说明:16世纪初,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第—-次把世界各大洲连为一个整体,欧洲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分)
    19 世纪末,在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以廉价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3分)
    工业革命带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轮船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不仅促进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还促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
    总结(2分),新航路开辟以后,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殖民掠夺下,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整体化。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周代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朱熹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