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幼年个体数量大于成年个体数量时,种群密度一定增长 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③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条件反射,则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大 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成年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的成年个体数 ⑤单独个体不具备种群特征
    A. ①④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结构。
    【详解】①幼年个体数量大于成年个体数量时,可预测一段时间后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能增长,但还有受到气候、资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与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有关,因此种群密度未必一定增长,①错误;
    ②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没有迁出和迁入时,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②正确;
    ③若动物对捕捉器有条件反射,那么重捕时就很难用捕捉器进行捕捉,则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大,③正确;
    ④增长型种群的幼年个体数大于衰退型种群的幼年个体数,但繁殖期个体数增长型不一定大于衰退型,因繁殖期个体数与成年个体数有关,④错误;
    ⑤种群特征有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等,这些是单独个体所没有的,⑤正确。
    故选C。
    2.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为“J”形增长,增长速率始终不变
    B. 图乙为“S”形增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C. 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应改善其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D. 渔业捕捞过后的种群数量应该在D点左右,此时种内竞争不激烈,种群增长最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表示种群的J形增长曲线;图乙表示种群的S形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E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详解】A、图甲为“J”形增长,增长速率逐渐增加,增长速率保持不变,A错误;
    B、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为“J”形增长模型,B错误;
    C、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应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它们提供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其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C正确;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K/2)左右,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D错误。
    故选C。
    3. 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对应的动物正确的是(  )

    (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
    A. 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
    B. 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
    C. 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D. 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③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根据曲线,狐的营养级较高,种群密度相对较低,丙应为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此时鼠泛滥成灾;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短期内银黑狐由于不适应环境,数量会减少,一段时间后,留存下来的银黑狐会大量捕食鼠,使鼠的数量大量减少,同时银黑狐的数量会较快增长,羊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比原来数量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3条曲线正确对应的动物是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
    故选C。
    4. 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 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 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 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蜘蛛以害虫为食,所以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导致蜘蛛数量减少,A错误;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B正确;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B期间发生的种群间相互作用有关,C错误;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捕食,D错误。
    5. 如图为生物群落的结构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草被层中不同的杂草有高、矮之分,体现了分层现象
    B. 该生物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 图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
    D. 植物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对光能、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利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草被层中不同的杂草有高、矮之分,属于几个种群的特征,不是群落的分层现象,A错误;
    B、该生物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错误;
    C、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植物分层决定了动物分层,C正确;
    D、植物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对光能的利用,D错误。
    故选C。
    6. 下图甲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乙表示图甲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两个物种间存在着生态位部分的重叠
    B. 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类型日趋没落
    C. 环境资源短缺时,可能会使两个物种间的竞争加剧
    D. 两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以a为食的种群和以b为食种群都有各种的食物,也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这两个种群会因食物而进行竞争,图B是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经过自然选择,c逐渐减小。
    【详解】A、两个种群,虽然有各自的食物,但它们有共同的食物c,所以a、b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有生态位的重叠,A正确;
    B、c减小表示经过自然选择,他们共同的食物的种类减小,而不是以c为食的类型减小,B错误;
    C、由于两个种群存在生态位的重叠,所以如果环境资源短缺,导致物种的竞争加剧,C正确;
    D、从图中看出,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D正确。
    故选B。
    7. 一个物种所能占据的生态位空间,是受竞争和捕食强度影响的。一般来说,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物种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繁荣。这种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即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而一种生物实际占有的空间叫做实际生态位。如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种蝙蝠栖息在不同的树洞中,这是三种蝙蝠各自占据的实际生态位
    B. 棕蝙蝠比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三种蝙蝠只在特定的时间段活动有利于对当地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 如果气候适宜、空间充足,三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为基础生态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可知,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相互重叠,说明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但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这种相互错开觅食,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A、一种生物实际占有的空间叫做实际生态位,所以三种蝙蝠的实际生态位不仅仅是它们所分别占据的树洞,还和食物和竞争者的分布有关,A错误;
    B、由图可知,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更晚,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三种蝙蝠只在特定的时间段活动,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有利于对当地资源环境的充分利用,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生物的所有环境条件都是最适宜的,而且没有竞争者和捕食者,这样的生态位叫基础生态位,D错误。
    故选C。
    8. 研究人员调查了A、B、C三个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三个群落具有相同的物种组成
    B. 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
    C. 调查群落中某一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D. 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样方法: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常用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某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三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各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物种组成是不同的,A错误;
    B、根据不同群落的柱状图的高度之和可知,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B正确;
    C、调查群落中某一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C正确;
    D、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分了三层,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D正确。
    故选A。
    9. 下列关于种群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常用的样方法包括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③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长白山脉东北虎的种群密度 ④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①③④⑤⑥ B. ②③⑤⑥⑦ C. ①②⑤⑥⑦ D. ②④⑤⑥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详解】①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是一个种群,①错误;
    ②常用的样方法包括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等,②正确;
    ③东北虎为猛兽,数量少,不易捕捉,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可在动物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进行自动拍摄照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确定该动物数量,③错误;
    ④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④正确;
    ⑤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正确。
    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 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两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 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
    B. 拟谷盗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其增长速率受种内竞争因素制约
    C. 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D. 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
    【答案】B
    【解析】
    【分析】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都以面粉为食,为竞争关系,但竞争实力悬殊,由图我们可以看到最终拟谷盗的数量很多,而锯谷盗的数量趋于零,是一种“你生我死”的竞争方式。拟谷盗的最大数量在100只附近波动,说明该值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A、据图分析50天以后拟谷盗种群达到K值,增长速率最大值应该出现在K/2,应该在第50天之前,A错误;
    B、空间资源有限条件下,当种群数量较大时,引起种内斗争加剧,限制种群增长,B正确;
    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刚开始两种虫子都很少,资源相对丰富,竞争较弱,后期锯谷盗种群密度极低,竞争程度也弱,所以竞争强度的变化是由弱到强再到弱,C错误;
    D、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都以面粉为食,为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
    11. 以下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诗经·小雅·小宛》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
    C.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
    D.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放鹰》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的条件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
    【详解】A、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表述的是竞争关系;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述的是鹿捕食野苹,属于捕食关系;
    D、“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表述老鹰出笼捕食兔子。
    因此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B,B符合题意
    故选B。
    12. 如图为捕食关系的两种曲线,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的a点对应图二中甲对应曲线的最低点
    B. 图一中的b点对应图二中乙对应曲线的最低点
    C. 当图二中乙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甲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为图一中的
    D. 当图二中甲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乙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为图一中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一中的猎物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N2,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P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P2;图二呈现“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因此甲是被捕食者(猎物),乙是捕食者。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图一中a点,捕食者种群数量达到K值,猎物种群数量最少,对应图二中甲对应曲线的最低点,A正确;
    B、图一中b点,猎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捕食者的数量最少,对应图二中乙对应曲线的最低点,B正确;
    C、当图二中乙(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甲(猎物)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其变化可为图一中的N2→N1→N2,C错误;
    D、当图二中甲(猎物)的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乙(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其变化可为图一中的P2→P3→P2,D正确。
    故选C。
    13. 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农作物与杂草、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图对应狐与兔,②图对应农作物与杂草,③图对应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B. 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①
    C. 种间关系除了图示三种,主要还有原始合作和寄生等
    D. 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①表示捕食关系;图②表示竞争关系;图③表示互利共生关系。
    【详解】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对应③;农作物与杂草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对应②;狐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对应①,A正确;
    B、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②,这是由于②中的a和b属于种间竞争关系,b死亡后,不再和a竞争资源等,B错误;
    C、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故种间关系除了图示三种,主要还有原始合作和寄生等,C正确;
    D、a、b属于种群,所以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正确。
    故选B。
    14. 下列现象能够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是( )
    A. 毛竹林中竹笋、一年生嫩竹和多年生老竹分布在竹林的不同高度上
    B. 海拔4000米的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不同的植物类群
    C. 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依次配置在森林的不同高度上
    D. 从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长着芦苇、浮萍和金鱼藻等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地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毛竹林中竹笋、一年生嫩竹和多年生老竹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海拔4000米的高山从山脚到山顶环境差异明显,已经是不同的群落类型,不能体现某一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依次配置在森林的不同高度上,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从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长着芦苇、浮萍和金鱼藻等生物,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15. 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B. 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
    C.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
    D.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的时间漫长
    经历的时间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
    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详解】A、题意显示,该演替过程的起点是原生裸地,故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A正确;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则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B正确;
    C、根据题意“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可知,无论是否有人类活动,森林都会退化为荒漠,说明人类的活动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C错误;
    D、根据题意“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可知,无论是否有人类活动,森林都会退化为荒漠,说明人类的活动没有改变了演替的方向,人类活动只是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因此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D正确。
    故选C。
    16. 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 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 图2中的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 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 1 中 a 只影响出生率,而 b 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 a 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 c 为种群密度;图 2 为图 1 的变式,图 2 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为年龄组成。
    【详解】A、图 1中 b 为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 正确;
    B、图 1 中 c 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正确;
    C、由分析可知,图 2 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 1 中 a 为性别比例,故两者表示的含义相同,C 错误;
    D、由分析可知,图 2 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 正确。
    故选 C。
    17.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雌雄个体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 ④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详解】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A正确;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则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的个体数多,出生率最高,B正确;④是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错误;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种群特征,特别是种群的数量特征,明确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 下图表示生物科技工作者对某种群的λ值(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进行了13年的连续研究后绘制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从开始研究到第5年间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先不变后下降
    B. 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呈“J”型增长
    C. 第10年的λ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
    D. 从第11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年达到K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第1~第5年之间λ>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A错误;
    B、在第5~9年间λ=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B错误;
    C、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第10年的X值是0.5,因此第10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9年的一半,C正确;
    D、从第11年到12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12年后λ>1,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19. 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接种后,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
    B. 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
    C. 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
    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后再盖上盖玻片
    【答案】B
    【解析】
    【分析】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相关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详解】A、接种后的培养液里就有了酵母菌,若灭菌的话此实验无法进行,因为灭菌之后就没有了要研究的酵母菌了,A错误;
    B、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B正确;
    C、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错误;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含酵母菌的培养液,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I和Ⅱ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
    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解析】
    【分析】1、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A、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图1曲线II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
    B、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
    C、曲线Ⅰ表示J型增长,曲线Ⅱ表示S型增长,曲线I和Ⅱ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C正确;
    D、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种内斗争不是最激烈的,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 如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曲线A表示的是________的种群数量变化,其数量最多时曾达到________只。
    (2)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_____,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①_______;②________。
    (3)1935年后的10年间,人类对猞猁毛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是______。
    (4)在1890~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___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猞猁种群的K值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答案】 ①. 雪兔 ②. 140 000 ③. 捕食 ④. ①可食的植物增加 ⑤. ②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 ⑥.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⑦. 60 000只 ⑧. 晚于
    【解析】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详解】(1)曲线A表示的是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因为雪兔的数量要多于猞猁的数量,猞猁为捕食者,雪兔数量最多时是140 000只左右。
    (2)猞猁以雪兔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从图中反映出的情况看,雪兔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是捕食者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雪兔的食物增加。
    (3)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数量急剧上升,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它们的食物减少,所以雪兔的数量也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在1890~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60 000只左右,由于猞猁为捕食者,所以它的K值出现晚于雪兔。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生态平衡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 对虾工厂化养殖是以“水泥池+温室大棚”为核心特征的养殖模式,浮游动物既可作为优质饵料,又可作为消费者调控浮游微藻和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图甲是虾池中浮游动物和浮游微藻密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中实线表示虾池中对虾的净补充量(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虚线Ⅰ、Ⅱ、Ⅲ、Ⅳ表示在不同的捕捞强度下,对虾收获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虾池中对虾、浮游动物、微生物和浮游微藻等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该生命层次中的物种数目称为______________。对虾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群落中的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物种的生态位是指___________。
    (2)由图甲可以判断浮游动物和浮游微藻是__________关系,对虾养殖池中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越高,则虾池水环境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越复杂和稳定,演替速度______________。
    (3)在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捕捞对虾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可以得到最大持续产量的是________所示的捕捞强度。
    (4)“养虾先养水”,养水就是养护藻相(水体中总藻类的种类与比例情况)。水体中各项水质因子的变动与浮游微藻种群生长变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藻相可以为对虾直接或间接提供天然活饵料,还可以____________;危险的藻相反而会成为污染源引发虾病。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来控制藻相。
    【答案】(1) ①. 生物群落##群落 ②. (物种)丰富度 ③. 种群密度 ④. 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 ①. 捕食 ②. 相对较慢
    (3) ①. K ②. Ⅲ
    (4) ①. 提供氧气 ②. 种群密度 ③. 光照等环境条件
    【解析】
    【分析】分析图乙:当种群密度为K/2时,IV所示捕捞强度低于种群的净补充量,因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增加;当种群密度维持在K/2时,可获得该鱼最大的持续产量,此时的捕捞强度曲线Ⅲ。
    【小问1详解】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故虾池中对虾,浮游动物、微生物和浮游微藻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该生命层次(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生态位是指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小问2详解】
    由图甲可知:浮游动物和浮游微藻存在先增加者先减少的关系,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越高,则虾池水环境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越复杂和稳定,稳定性较高,各种生物之间建立了相对平衡的关系,则演替速度会相对缓慢。
    【小问3详解】
    在种群密度为K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故种群密度为K时捕捞对虾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在种群密度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可以得到最大持续产量的是Ⅲ所示的捕捞强度。
    【小问4详解】
    藻类属于生产者,可以为对虾直接或间接提供天然活饵料,此外可作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种群密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来控制藻相。
    23. 空心莲子草是恶性入侵杂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科研人员对该入侵植物开展了相关研究。
    (1)空心莲子草是水陆两栖草本植物(图1),科研人员调查了空心莲子草入侵样地群落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2所示。由结果可知,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物种丰富度________。

    (2)空心莲子草主要通过节部生根形成不定根(图1)迅速繁殖,在种间________过程中占据优势。科研人员推测空心莲子草还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为此开展了实验研究,其结果如图3所示。

    与用________处理的对照组相比,随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和根系)浸提液浓度升高,三种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增大,进而________种子的萌发。以上实验是否可以证明科研人员的推测,如果可以,请说出理由;如果不可以,请补充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心莲子草由于繁殖能力强、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________(写出一个)等原因,会取代本地优势种从而造成生态危机。
    【答案】(1)降低 (2) ①. 竞争 ②. 蒸馏水 ③. 抑制 ④. 不可以,需要将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物种植在一起,检测空心莲子草是否能释放毒害本土物种的化学物质
    (3)缺少捕食者(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2中入侵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比对照群落低;图3中实验的自变量是牧草的种类、空心莲子草浸提液浓度和提取部位,因变量是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
    【小问1详解】
    根据图2分析,与对照群落相比,入侵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降低,说明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
    【小问2详解】
    图1中显示,空心莲子草主要通过节部生根形成不定根,进而大量繁殖,在种间竞争过程中占据优势,图3中对照组的浸提液浓度应该是0,即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结合柱状图分析可知,随着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和根系)浸提液浓度升高,三种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均增大,进而抑制种子的萌发;以上实验中使用的是空心莲子草浸提液,还不能证明空心莲子草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的推测,若要证明推测,还需要将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物种植在一起,检测空心莲子草是否能释放毒害本土物种的化学物质。
    【小问3详解】
    空心莲子草由于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会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还缺少天敌(缺少捕食者),因此其会取代本地优势种从而造成生物入侵,影响生态平衡。
    24. 科研人员对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进行了数年追踪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A~I表示群落逐渐发展到稳定时的不同阶段。图2是研究过程中构建的捕食者—猎物模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信息能体现出的群落结构是______。科研人员在对植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时,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________。
    (2)图1中A~I阶段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________。
    (3)图2中最可能代表猎物种群K值的数据为________,捕食者的数量为________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1) ①. 垂直结构 ②. 种类数
    (2) ①. 次生演替 ②. 增加
    (3) ①. N2 ②. P2/2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可知,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植物种类处于动态变化中,且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图2显示,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图中显示猎物的K值为N2,捕食者的K值在P2。
    【小问1详解】
    图1中的信息显示出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调查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各层植物的种类数。
    【小问2详解】
    图1表示的是某地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因为A~I阶段的植物物种数没有从零开始,因而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E阶段,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结构变得复杂,因而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小问3详解】
    图2模型显示,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种群数量就上升,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群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种群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即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因此猎物种群K值为N2,捕食者种群K值为P2,而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种群数量为K/2,因此,捕食者的数量为P2/2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25.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1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__形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填“K1”或“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1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
    A. 食物和天敌
    B 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________会变小。
    (6)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前4年该种群数量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形曲线增长。
    【答案】(1)曲线图 (2) ①. “J” ②.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3)K1 (4)B
    (5)K值(或环境容纳量)
    (6) ①. 基本不变 ②. “J”
    【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②“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与密度有关。用N表示种群数量,当N=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N>K/2时,种群增长速率降低, N<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在保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要扩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小问1详解】
    数学模型包括曲线图、公式,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曲线图,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小问2详解】
    种群增长曲线主要包括S型和J形,图中A段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增长趋势近似于J形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小问3详解】
    从图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围绕着K1波动,故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
    【小问4详解】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D段种群数量变化处于波动状态,说明此时的环境能够容纳此时的种群数量,而C段的种群数量变化急剧下降,应该此时发生了突变的因素如气候骤变或传染病,所以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故选B。
    【小问5详解】
    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说明此时的环境对该物种来讲,环境变得恶劣,故其K值(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小问6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前4年该种群λ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9年的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是减少的,所以此时松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第16~20年λ大于1且恒定,种群数量增加,呈J形曲线增长。

    相关试卷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第八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第八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