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
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49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展开这是一份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49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49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2·浙江·一模)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48
20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x
y
z
A.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1
B.甲物质是甲烷,一个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
C.48g甲烷完全燃烧,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132g
D.x+y+z=249g
2.(2022·浙江绍兴·统考一模)科学家设计了“人造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其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B.反应最终生成两种分子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D.该设计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3.(2022·浙江衢州·统考一模)H2与CO2反应生成H2O和CH4,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依据图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C.分子可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4.(2022·浙江宁波·统考二模)将铁粉(on段)和稀硫酸(n点后)先后加入到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搅拌使之充分反应。过程中加入物质的质量与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点对应的剩余固体只有一种
B.m<6.4
C.实验过程中共产生FeSO4的质量为15.2g
D.n点对应的横坐标数值为11.2
5.(2022·浙江宁波·统考二模)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可能是催化剂 B.丁是反应物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乙是生成物
6.(2022·浙江·一模)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下列关于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
1
37
反应后质量/g
待测a
32
待测b
12
A.a的取值范围:0≤a≤16
B.该反应类型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C.当a=15时,物质Z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D.当b=l时,反应中X、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5
7.(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下列实验的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不符合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用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黑色固体变红,有水雾出现
说明氢气具有还原性
B
一块糖块投入水中
糖块消失
分子不停地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二氧化碳显酸性
D
在敞口的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
产生大量气泡
该反应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A.A B.B C.C D.D
8.(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如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B.反应生成的乙物质类别属于化合物
C.化学反应前后两种元素化合价都没有改变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
9.(2022·浙江宁波·统考一模)如图是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玻璃管在酒精灯上烧热后,塞紧橡皮塞同时玻璃管触碰瓶底的白磷后发生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磷必须过量,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B.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C.燃烧后玻璃管顶端的小气球始终胀大
D.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
10.(2022·浙江宁波·统考一模)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32
20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x
y
z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直接构成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 D.
二、填空题
11.(2022·浙江台州·统考一模)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1)当空气受SO2污染时,可通过飞机喷洒X粉末,使空气中的SO2含量降低,该过程发生的反应是:2X+2SO2+O2=2CaSO4+2CO2,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煤的气化过程会产生物质A和B,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微观过程如图所示。构成B和C两种物质的分子在此反应中的个数比为 ___________。
12.(2022·浙江宁波·统考一模)如图是初中科学的一些基本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BC实验说明铁生锈与___________有关。
(2)图二实验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
(3)图三实验中,铜粉足量,反应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注射器活塞从20mL刻度处缓慢移动至___________ mL 刻度处停止(导管中的气体忽略不计)。
13.(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科学家用甲烷和二氧化碳在Al2O3的催化下制取合成气,其原理过程如图所示。
(1)合成气是由一种常见的单质和一氧化碳所组成的混合物,这种常见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反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_。
14.(2022·浙江宁波·统考二模)硝酸钾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年产量达到6万多吨。小科和小宁在实验室用不同的方案制取硝酸钾。
[实验步骤]
I. 小科将A、B盐加到装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制取硝酸钾,如图甲。
II.小宁向试管中依次加入浓度为10%的酸溶液15g,浓度为15%的碱溶液8g,充分振荡制取硝酸钾,如图乙。
[实验分析]
(1)小宁想分析小科所用的A、B盐成分,分别取A、B盐配成溶液后进行以下实验。
I.取少量A、B盐溶液分别滴加稀盐酸,A盐溶液有气泡生成,B盐溶液无明显现象。
II.另取少量A、B盐溶液,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A、B盐溶液均无明显现象。
则B盐可能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
(2)工业生产中,目的产物的实际生成量占目的产物的理论生成量的百分率称为收率。已知小宁最终制得硝酸钾1.8g,则反应的收率为___________( 计算结果保留到0.1%) 。
(3)请你从安全的角度,对小宁制取硝酸钾的方案进行评价:___________。
15.(2022·浙江温州·统考二模)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发现产生一种黄绿色气体,后来英国化学家戴维确定这种气体为氯气(Cl2)。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能与水、碱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舍勒发现氯气的实验至今还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将该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___________
(2)下列气体收集装置中,适合收集氯气的是___________。
(3)实验室收集到的氯气中往往含有杂质氯化氯气体,这是由于___________。
16.(2022·浙江舟山·统考一模)尿素是一种使用方便、对土壤破坏作用小、含氮量较高的固态氮肥。尿素受热分解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氨气(NH3) B.二氧化硫 C.氮气 D.二氧化碳
17.(2022·浙江舟山·校联考一模)实验室里有一瓶氢氧化钙粉末,由于较长时间敞口放置,已部分变质为碳酸钙。某科学小组为测定该瓶粉末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计算。
(1)配制稀盐酸:配制500克7.3%的稀盐酸,需要36.5%的浓盐酸_____克。
(2)抽样测定:将瓶中粉末搅拌均匀后称取20克样品放入烧杯并置于电子秤上,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表所示:
反应时间/秒
0
10
20
30
40
总质量/克
310.0
309.6
308.6
307.8
307.8
完全反应后,生成的CO2气体的质量为_____克。
(3)计算该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
18.(2022·浙江温州·统考一模)《天工开物》中记载古人挖煤时的情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指挖煤时发现一种“毒气”(现俗称瓦斯)。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含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无色、易燃、有毒、密度比空气小。
(1)甲烷(CH4)属于化合物中的______。
(2)古人挖煤时,先打通竹子中的节,并将一端削尖,插入煤层中,待“毒气”沿竹子内部通向高空后,矿工再下到煤井挖煤。这种做法主要利用的瓦斯的性质是______。
(3)在现代,人们用氢氧化钠来吸收“毒气”中的硫化氢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H2S=______+2H2O,请将空格处补充完整。
三、简答题
19.(2022·统考二模)火锅是一种深受大家喜爱的美食,如图所示为“番茄鱼”火锅。
(1)酒精炉侧壁设计了很多小孔是为了满足燃烧的条件之一:___________。
(2)“番茄鱼”中充满着番茄的汁液,这些汁液来自于番茄细胞结构中的___________。
(3)若质量为m1的酒精(C2H6O) 燃烧后生成质量为m2的二氧化碳和质量为m3的一氧化碳,则m1、m2、m3三者应该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__。
20.(2022·浙江温州·温州市第十二中学校考二模)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达到10千米。
(1)地震发生后,搜救过程中,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角度分析,幸存者的某些物质能扩散到搜救犬附近是因为___________。
(2)如图为地球表面部分板块示意图,据图分析,四川(标处)是地震高发区的原因是其位于___________。
(3)84消毒液可用于灾区防疫。制备其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lO) 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X=NaClO+NaCl+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1.(2022·浙江衢州·统考一模)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小衢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装置,小科提出该装置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科否定甲装置的理由是___________。
(2)小科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乙(装置气密性良好)。以下药品组合中,既能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有________。
A.锌粒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固体和水 C.碳酸钡和稀盐酸
22.(2022·浙江衢州·统考一模)北京冬奥会为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绿色”、“环保”的进一步结合,主火炬燃烧的燃料是氢气,赛事期间大量使用氢燃料电池车,以减少污染排放。
(1)由于火炬体积非常小,燃料氢气采用“高压储氢”的方式储放在气瓶内,则高压储氢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
(2)火炬表面通常有一些暗纹理,可以通过___________的方法,增加火炬手于火炬之间的摩擦力。
(3)氢气的热值为 1.4×103 焦/千克,假设火炬中 5 克氢气完全燃烧,则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_焦。
(4)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发电进行电解水制造的氢气被称为“绿氢”。火炬研发团队把制得的 12 克“绿氢”用高压压入氢气瓶,随后将瓶置于“飞扬” 火炬内。请计算要制得 12 克“绿氢”需要电解___________克水。
23.(2022·浙江杭州·统考二模)Al2S3是制备石墨烯(C)的反应原料之一、15克A12S3与一定量CO完全反应生成10.2 克 Al2O3、3.6 克 C、9.6 克 S。
(1)石墨烯是___________(选填“有机物”或“单质”);
(2)请计算上述反应消耗的CO质量。
24.(2022·浙江台州·统考一模)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含有氯化钠杂质)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10.0g样品放在烧杯中并滴入稀盐酸,当稀盐酸滴加至36.5g时,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44.3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A点产生气体的质量m=________g;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
(3)B点时,烧杯内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________。
25.(2022·浙江丽水·统考一模)为了测定某硫酸钠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已知样品中只含氯化钠一种杂质),取样品15克,加入180克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100克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271.7克滤液(不考虑实验过程中质量的损失)。试计算:
(1)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克。
(2)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
四、探究题
26.(2022·浙江衢州·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衢州学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校联考三模)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锥形瓶中放有足量的稀盐酸,小气球里事先装入一些石灰石,然后将小气球固定在锥形瓶口上,该装置器气密性良好。将实验装置放在天平左盘,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将气球内的石灰石全部倒入锥形瓶内,溶液立即开始冒气泡,气球逐渐胀大,天平左端逐渐翘起,天平失去平衡。
(1)此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______;
(2)待反应结束后,小明将气球取下,密封好锥形瓶和气球,将气球完全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后,读出溢出水的体积,下一步小明应该根据溢出水的体积求出的量是______;
(3)小明将气球装回锥形瓶(没有出现漏气情况),再将求出的数据对应的砝码质量加入左盘,发现左盘仍然向上翘起,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7.(2022·浙江宁波·统考一模)化学上常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这种方法是在电炉加热时用纯氧气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下图所列的是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组成的装置,D装置用来产生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把上面所列的装置正确连接成实验装置后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E中CuO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若正确称取0.9克样品(只含C、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经充分燃烧后,A管质量增加1.32克,B管质量增加0.54克,则有机物的化学式(最简式)为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A
【分析】由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
【详解】A、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2,故说法不正确;
B、由物质的构成可知,甲物质是甲烷,一个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故说法正确;
C、设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a,生成的丙的质量为b,生成的丁的质量为c,
a=192g
b=132g
c=108g
故48g甲烷完全燃烧,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132g,故说法正确;
D、由C分析可知,所以:x=200g-192g=8g,y=1g+132g=133g,z=c=108g,x+y+z=8g+133g+108g=249g,故说法正确。
故选A。
2.B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氧气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CO2+H2OO2+CO+H2。
【详解】A、该过程中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最终生成了氧分子、氢分子和一氧化碳分子三种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可以消耗二氧化碳,所以该设计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A
【详解】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分子为H2和CO2,反应后分子为 H2O和CH4 ,则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A错误;
B、分子由原子构成,则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故B正确;
C、根据H2和CO2可知,分子可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故C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D正确。故选A。
4.D
【详解】A、铁和稀硫酸先后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铜、硫酸铜不与硫酸反应,a点时铁与硫酸铜还没有反应完全,此时剩余固体中含有剩余的铁和生成的铜;由图像可知,加入硫酸时剩余固体减少,说明铁过量,铁与硫酸发生反应,b点是铁和硫酸铜反应完全,铁又和硫酸反应,此时铁还没有把硫酸反应完全,还存在铁,故b点剩余固体中含有铁和铜,所以 a、b点对应的剩余固体都是铁和铜 ,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m为5.6g铁与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的质量,由方程式可知,5.6克铁完全反应生成6.4克铜,即m=6.4g,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图示可知,与硫酸铜反应的铁质量是5.6g,与硫酸铜反应完剩余的铁是:12g-6.4g=5.6g,所以反应前铁的总质量是5.6g+5.6g=11.2g,根据: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铁元素质量守恒,设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y,则有,,解得,故实验过程中共产生FeSO4的质量30.4g ,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n点对应的横坐标数值为5.6g+(12g-6.4g)=11.2g ,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5.C
【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详解】反应前甲由70%变到了42%,减少了28%,第三个饼状图中b=100%-40%-10%-42%=8%,所以乙由14%变到了8%,减少了6%,丙由6%变到了40%,增加了34%,丁在反应前和反应过程中都是1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少,生成物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增加,可以确定的是甲和乙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该反应可以写成甲+乙→丙,丁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反应过程中乙质量减小,不是催化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反应过程中丁质量不变,不是反应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反应过程中甲、乙质量减小,都是反应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过程中乙质量减小,乙是反应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6.A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20+2+1+37=a+32+b+12,a+b=16,又a、b都是物质的质量,0≤a,0≤b,所以0≤a≤16,选项正确。
B、当b=2,a=14时,X、Q两种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后减少,属于反应物, Y、Z两种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后增加,属于生成物,不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C、当a=15时,b=1,z质量不变,物质Z在反应中不一定起催化作用,可能是杂质,选项错误。
D、反应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不明确,无法比较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选项错误,故选A。
7.C
【详解】A、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氢气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表现出还原性,生成铜和水,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有水雾出现,选项正确;
B、分子不停地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一块糖块投入水中,随着分子的运动,糖分子穿插到水分子的间隔中,糖块逐渐消失,选项正确;
C、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而不是二氧化碳显酸性,选项错误;
D、在敞口的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和等于参加反应的碳酸钠与HCl的质量和,所以该反应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选项正确,故选C。
8.D
【详解】A、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是甲物质生成乙和丙两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B、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出现了6个A原子和2个B原子,反应后只出现了2个B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尚缺的6个A原子存在于3乙中,即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则乙属于单质,选项错误;
C、由B可知,反应物A属于化合物,其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为0,生成物乙和丙都是单质,其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即化学反应前后两种元素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选项错误;
D、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出现了6个A原子和2个B原子,反应后只出现了2个B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尚缺的6个A原子存在于3乙中,即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选项正确;
故选D。
9.D
【详解】A、如图是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没有要求要消耗完锥形瓶内的氧气,白磷可以不过量,故错误;
B、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错误;
C、燃烧后玻璃管顶端的小气球先胀大后缩小,故错误;
D、白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故正确。
故选D。
10.D
【分析】通过分析该图,可知是消耗甲物质的反应,并根据甲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物质是甲烷,乙是氧气,丙是水,丁是二氧化碳。因此该反应为
【详解】A、甲物质是甲烷,甲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选项混用了宏观和微观解释,A选项错误;
B、置换反应需要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含有单质,该反应中生成物没有单质,故不是置换反应,B选项错误;
C、根据化学方程式,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分子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应为1:2,C选项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因此32+200+1+0=0+x+y+z,因此x+y+z=233,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11. CaCO3 3:1
【详解】(1)由所给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原子种类和个数为:2S、6O,反应后为:2S、12O、2Ca、2C,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2X中含有2个钙原子、2个碳原子和6个氧原子,X化学式为CaCO3 ;
(2)由图示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CO+3H2CH4+H2O, 构成B和C两种物质的分子在此反应中的个数比为3:1。
12. 水 装置没有密封##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逸出等 4
【详解】(1)根据图片可知,B、C中铁钉都与氧气接触,B中没有水,而C中有水,则说明铁生锈与水分有关,故填水。
(2)图二实验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原因是装置没有密封,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逸出,左盘的质量减少,故填装置没有密封或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逸出等。
(3)空气中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试管中氧气的体积:80ml×1/5=16ml,则实验后注射器活塞最终所对的刻度为20ml−16ml=4ml,故填4。
13. H2 1:1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CO22CO+2H2。
【详解】(1)由分析可知,合成气是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氢气属于单质,化学式为:H2;
(2)由CH4+CO22CO+2H2可知,反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是1:1。
14. 硝酸钙(或硝酸钡) 83.2%
解:依题意可得HNO3的质量为:10%×15g=1.5g,KOH的质量为:15%×8g=1.2g,假设KOH完全反应,消耗HNO3的质量为x,生成KNO3的质量为y。
,x=1.35g<1.5g,即HNO3过量,KOH全部反应转化为KNO3,有,y=g,则反应的收率为:≈83.2%。 硝酸是强酸,具有强腐蚀性(或“氢氧化钾具有强腐蚀性”)
【详解】(1)因为小科将A、B盐加到装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制取硝酸钾。I.取少量A、B盐溶液分别滴加稀盐酸,A盐溶液有气泡生成,说明A盐溶液含有碳酸根离子,则A是碳酸钾,B盐溶液无明显现象,B含有硝酸根离子。II.另取少量A、B盐溶液,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A、B盐溶液均无明显现象。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则B盐可能是硝酸钙(或硝酸钡)。
(2)见答案
(3)从安全的角度,对小宁制取硝酸钾的方案进行评价:硝酸是强酸,具有强腐蚀性(或“氢氧化钾具有强腐蚀性”)。
15. H2O 甲 浓盐酸挥发产生氯化氢气体
【详解】(1)反应前原子个数分别为1个锰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氯原子,2个氧原子;反应后已有原子:1个锰原子,4个氯原子,故还有两个水分子,填 H2O;
(2)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能与水、碱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上述气体收集装置中,适合收集氯气的是甲;
(3)实验室收集到的氯气中往往含有杂质氯化氯气体,这是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易挥发产生氯化氢气体。
16.A
【详解】尿素中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尿素受热分解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含硫元素,不可能生成二氧化硫,氮气、二氧化碳没有气味,则该气体可能是氨气。故选A。
17. 100 2.2 解:设该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
答:该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25%。
【详解】(1)设需要36.5%的浓盐酸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过程溶质的质量不变,x×36.5%=500g×7.3%,解得x=100g,故填:100;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完全反应后,生成的CO2气体的质量为310.0g-307.8g=2.2g;
(3)见答案。
18. 有机物 密度比空气小 Na2S
【详解】(1)甲烷(CH4)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2)因为瓦斯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以通过竹子将“毒气”通向高空。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都不发生改变。反应前钠原子、氧原子、氢原子、硫原子个数分别为:2、2、4、1,反应后钠原子、氧原子、氢原子、硫原子个数分别为:0、2、4、0,所以空格中的物质化学中含有2个钠原子和1个硫原子,故其化学式为Na2S。
19. 提供(补充)助燃剂(氧气)或与助燃剂(氧气)接触 液泡
【详解】(1)酒精炉侧壁设计了很多小孔是为了满足燃烧的条件之一:提供(补充)助燃剂(氧气)或与助燃剂(氧气)接触。
(2)“番茄鱼”中充满着番茄的汁液,这些汁液来自于番茄细胞结构中的液泡。
(3)根据燃烧先后C元素质量守恒分析:
质量为m1的酒精(C2H6O) C元素质量:
质量为m2的二氧化碳 C元素质量:
质量为m3的一氧化碳 C元素质量:
故
化简为:
20. 分子不断运动 四川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l2
【详解】(1)从微观角度分析,幸存者的某些物质能扩散到搜救犬附近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的;
(2)据图分析四川(标 处)是地震高发区的原因是其位于四川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3)反应前后钠原子都是2个,氧原子都是2个,氢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氯原子是2个,反应前应该是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则X的化学式为Cl2。
21. 装置敞口,反应产生的气体外逸,烧杯内总质量变小 AC
【详解】(1)石灰石粉末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装置敞口,气体逸出,烧杯内总质量变小,不能用于检验质量守恒定律,故填装置敞口,反应产生的气体外逸,烧杯内总质量变小。
(2)A 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冒出,观察到气球膨胀,托盘天平保存平衡,选项正确;
B 氢氧化钠固体和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错误;
C 碳酸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冒出,观察到气球膨胀,托盘天平保存平衡,选项正确,故填AC。
22. 液化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7 108
【详解】(1)在高压储氢的过程中,氢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故填:液化。
(2)火炬表面通常有一些暗纹理,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加火炬手于火炬之间的摩擦力,故填: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qm=1.4×103J/kg×0.005kg=7J;故填:7。
(4)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要制得 12 克“绿氢”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故填:108。
23.(1)单质;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消耗的CO质量=10.2g+3.6g+9.6g-15g=8.4g
【详解】(1)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2)见答案。
24. 2.2; 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5.3g
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3% 设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y=5.85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5.3g=4.7g
B点时,是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烧杯内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4.7g+5.85g=10.55g。
【分析】纯碱样品中的氯化钠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36.5g-44.3g=2.2g。
【详解】(1)由图像可知,A点产生气体的质量等于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的总质量,则A点产生气体的质量m=2.2g;
(2)见答案;
(3)见答案。
25.(1)23.3;
(2)94.7%;
解:设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为x。
,x=14.2g
样品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3)12.5g;
解: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y=11.7g
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溶质质量为:15g-14.2g+11.7g=12.5g。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15g+180g+100g-271.7g=23.3g。
(2)见答案
(3)见答案
26. 遵循(是) 溢出水的质量或溢出水的重力 将气球浸没在水中,因为水压的作用使气球体积变小,导致溢出水的体积偏小
【详解】(1)[1]此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天平左端逐渐翘起,天平失去平衡,是因为因为气球膨胀,受到空气的浮力增大。
(2)[2]将气球完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气体的重力,根据题意知道,溢出水的体积是反应后气体的体积,结合水的密度,由知道,溢出水的质量,由知道,溢出水的重力。
(3)[3]根据小明的操作知道,左盘仍然向上翘起,可能是因为将气球浸没在水中,因为水压的作用使气球体积变小,导致溢出水的体积偏小。
27. 把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转化为CO2 CH2O
【分析】本实验需测定有机物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原理是根据氢氧化钠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求碳元素的质量;根据硫酸铜吸收的水的质量求氢元素的质量,然后根据碳、氢元素的质量和是否等于0.9克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
【详解】(1)图E中CuO的作用是有机物燃烧时可能也产生一氧化碳,为了测定精确,要将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少量CO氧化成CO2,氧化铜通过与一氧化碳反应能保证有机物中的碳都转化为CO2;
(2)A管质量增加1.32克说明生成了1.32克二氧化碳,可得碳元素的质量:1.32克××100%=0.36克;
B管质量增加0.54克说明生成了0.54克水,可得氢元素的质量:0.54克××100%=0.06克;
从而可推出含氧元素的质量为:0.9g-0.36g-0.06g=0.48g;
设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XHYOZ,则:12X:Y:16Z=0.36:0.06:0.48,所以X:Y:Z=1:2:1,故有机物的最简式为 CH2O。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86内能,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57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2年中考科学模拟题汇编-5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燃烧的条件,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