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北师大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展开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用解释“平”“平均”字词的意思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时,借用体育课中真实的投篮比赛情境,真正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而在重难点的教学上,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小组议一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都从真实生活中选取素材,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领域,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知识以及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将帮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累,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和实践能力。
3. 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经验,体验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独立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平):认识这个字吗?在字典的解释中,有一个意思是没有高低、没有凹凸。这个字可以组那些词?在数学中用的最多的是平均这个词,它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没有多少、轻重的分别,很均匀。那么,我在这个词上再加一个字,“平均数”,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来感受平均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借助语文学科中学习生字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平”“平均”字词的意思,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究体验,学习新知
1. 活动一:认识平均数
(1)师:大家喜欢体育吗?喜欢打篮球吗?篮球打得好不好首先要看投篮准不准,今天呀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是前天体育课上咱们班同学进行的投篮比赛。(播放视频)课后老师统计了他们一分钟投篮的成绩。
(2)课件出示学生一的成绩
提问:观察学生一的三次成绩,你发现了什么?一分钟投篮的水平,用用哪个数字表示比较合适?为什么?
(3)课件出示学生二的成绩
提问:该用哪个数表示学生二一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他投篮的个数,小组内摆一摆,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小结:数学上,像这样总数量不变,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2.活动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学生的成绩
提问:该用哪个数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4人一小组先利用圆片摆一摆,说说自己的想法。
还有别的办法吗?(指名说,并板书算式)
3.活动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师:能不能代表张熙珩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他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能代表第二次投中的个数吗?能代表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
所以,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板书)
师:奇怪,奇思哪一次也没有投中4个,为什么平均数是4?平均数4和这一组数据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创设体育中的投篮比赛情境,将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引入到数学学习中。探究新知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体会“移多补少”的方法,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经历从“不相等”到“同样多”的过程,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4.活动四:说说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生活中也经常说到、用到平均数,谁来说一说你想到的平均数?
先指名学生说,再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收集的实际生活中平均数的例子,让学生不仅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还用所学进行了安全教育,让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数据中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王旌旭同学也参与了一分钟投篮比赛,前后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为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王旌旭投中的个数?
2.合理推测:他们谁说的对?
四三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淘气: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
笑笑: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29厘米
3.课本习题练习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实际的练习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全课总结,情感升华
谈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 ÷份数=平均数
(3+7+2)÷3 =4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让学生在问题链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本质。
问题链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理解都有促进作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问题链的驱动,扣紧平均数的核心素养目标,形成核心观念,即数据意识的培养和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再设计与之关联的主干问题,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将主干问题细化分解为有逻辑顺序的子问题链,帮助大部分学生理清思路、思维外显,把解决问题的要素转化为相应的小问题,层层推进的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明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进行合理运用和判断。
2.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掌握平均数的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杜老师充分利用学具,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3.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和方法。
如何从概念理解走向概念应用?这是促进儿童形成相关技能和达到深度学习的必由之路。单纯的计算平均数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水平,只有在具体情境中实际应用才能促进学生从理解知识到掌握技能,从而感悟思想。在课堂巩固环节杜老师设计了两道探究性练习题:通过“推测成绩”的探究使学生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平均数的范围特征有了认识。;通过“小马过河”讨论与判断,从平均数出发,推想数据分布的多种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品质。
4.让学生体验平均数与各学科的联系和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学科知识的联系。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必将成为创新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本课引入利用“平”“平均”的解释入手,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在探究环节利用投篮比赛的情境,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感知生活中的平均数时呈现了平均身高和平均水深,进而把握平均数的范围与特征;巩固练习设计的两道题,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分析数据、联想数据、应用数据,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发展核心素养。
小学人教版平均数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平均数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共1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