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复习课 教学课件+教案
展开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设计说明 本节课要按照声从“源”到“接收端”的信息来讲述,让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声的传播、声的速度及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知识。 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感知“声音”。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音叉、橡皮筋、刻度尺、支架、小锤、乒乓球等。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下面是生活中见到的某些声音。例如:海浪声、悠扬的琴声、锯齿发声、鼓声、小提琴和吉他发出的声等。 提出问题:这些发声物体是靠什么发声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自带器材发声,分小组组织学生活动: (1)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2)参考器材:橡皮筋、刻度尺等。 (3)实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机会均等地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并要记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中概括出共同特征。 实验一: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如图所示,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甲: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咙的振动 乙:人说话或唱歌时声带振动 实验二: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三: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2.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它们是怎样发声的? 总结:(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演示实验:当物体发声时,我们都可以看到明显的振动吗?如何验证发声时的物体在振动? 现象:音叉将悬吊的乒乓球弹开。 分析:乒乓球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了。 教师总结:转换法:物理学中,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通过可见、直观的现象去认识的探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知识点二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声,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投影演示: 水波: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会上下运动,一圈一圈地向外传播。 教师强调:与水波相似,音叉振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也像水似的,产生波动,并向四周传播。 总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知识点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闹钟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闹钟声音又怎样变化?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钟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大。 教师点拨:理想实验法: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此方法得出的规律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教师提问:除了气体可以传播声音之外,固体和液体是否也能传播声音? 实验验证:(1)轻轻敲击桌面,感觉一下声音;然后将耳朵贴近桌面,轻敲桌面的另一端,你有什么感觉?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2)在鱼缸旁边拍手,看鱼有什么反应? 结论:固体和液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3.总结:声音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播的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4.问题思考:月球上的航天员能直接交谈吗? 学生总结回答:不能,月球上接近于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可以用对讲机等通信设备,也可以比手势来交流) 知识点四 声音传播有多快 实例:雷电的夜晚,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才会听见隆隆的雷声。这个现象表明,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 教师点拨: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声速。 学生阅读:看第27页图2-10小资料总结: (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2)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知识点五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8页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速度: (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2)一般情况下, 。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当堂达标 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答案:B 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流水的“哗哗”声 答案:C 3.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你就听不到铃声了,原因是( )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 C.手挡住了声音 D.手太用力了 答案:B 4.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_____次声音,分别是通过_______和______传播的。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应该_______________。 答案:2 铁管 空气 向铁管里灌满水 5.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彼此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不能传声。 答案:真空 6.用两个小纸盒和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说明_______________。 答案: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甲 乙(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设计说明 本节课要按照声从“源”到“接收端”的信息来讲述,让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声的传播、声的速度及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知识。 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感知“声音”。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音叉、橡皮筋、刻度尺、支架、小锤、乒乓球等。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下面是生活中见到的某些声音。例如:海浪声、悠扬的琴声、锯齿发声、鼓声、小提琴和吉他发出的声等。 提出问题:这些发声物体是靠什么发声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自带器材发声,分小组组织学生活动: (1)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2)参考器材:橡皮筋、刻度尺等。 (3)实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机会均等地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并要记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从中概括出共同特征。 实验一: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如图所示,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甲: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咙的振动 乙:人说话或唱歌时声带振动 实验二: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三: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2.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它们是怎样发声的? 总结:(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演示实验:当物体发声时,我们都可以看到明显的振动吗?如何验证发声时的物体在振动? 现象:音叉将悬吊的乒乓球弹开。 分析:乒乓球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了。 教师总结:转换法:物理学中,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通过可见、直观的现象去认识的探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知识点二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声,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投影演示: 水波: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会上下运动,一圈一圈地向外传播。 教师强调:与水波相似,音叉振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也像水似的,产生波动,并向四周传播。 总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知识点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闹钟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闹钟声音又怎样变化?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钟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大。 教师点拨:理想实验法: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此方法得出的规律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教师提问:除了气体可以传播声音之外,固体和液体是否也能传播声音? 实验验证:(1)轻轻敲击桌面,感觉一下声音;然后将耳朵贴近桌面,轻敲桌面的另一端,你有什么感觉?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2)在鱼缸旁边拍手,看鱼有什么反应? 结论:固体和液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3.总结:声音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播的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4.问题思考:月球上的航天员能直接交谈吗? 学生总结回答:不能,月球上接近于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可以用对讲机等通信设备,也可以比手势来交流) 知识点四 声音传播有多快 实例:雷电的夜晚,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才会听见隆隆的雷声。这个现象表明,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 教师点拨: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声速。 学生阅读:看第27页图2-10小资料总结: (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2)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知识点五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8页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速度: (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2)一般情况下, 。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当堂达标 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答案:B 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流水的“哗哗”声 答案:C 3.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自行车车铃,你就听不到铃声了,原因是( ) A.手吸收了声音 B.手使车铃停止了振动 C.手挡住了声音 D.手太用力了 答案:B 4.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_____次声音,分别是通过_______和______传播的。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应该_______________。 答案:2 铁管 空气 向铁管里灌满水 5.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彼此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不能传声。 答案:真空 6.用两个小纸盒和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说明_______________。 答案: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甲 乙(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显示音叉的振动 (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