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25 曹刿论战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1085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25 曹刿论战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1085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25 曹刿论战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1085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25 曹刿论战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25 曹刿论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5.曹刿论战《左传》原文译文(参考《教材解读》)段落(层)分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以实情禀告(神灵)。”(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诚心判断。”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第一部分(第1段):详细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经过,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击鼓三次。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第二部分(第2段):简略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第三部分(第3段):详写曹刿论述鲁国在这次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原因。【结构图示】(阅读借鉴)―→―→(起因) (经过) (结果)【文学常识】《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记叙长勺之战的经过和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表现了曹刿忠君爱国的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人物形象】鲁庄公: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性格急躁、爱护百姓。曹刿: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善于进谏;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冷静睿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写作特色】(1)对比映衬,形象鲜明:通过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静。(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写曹刿的战前准备,战场上的决断,论述取胜的原因;略写战争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激烈程度,这对再现曹刿军事家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有极大的作用。一、古今异义1. 2.又何间注焉 3.肉食者鄙注4.衣食所安注 6.弗敢加注也 7.小大之狱注 8.虽不能察 9.忠注之属也10.可以一战 11.再注而衰 二、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1.神弗福也 福:__赐福,保佑__2.公将鼓之 鼓:__击鼓进军__三、一词多义1.从2.信3.故四、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 伐:__攻打__2.肉食者注谋之 肉食者:__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__ 谋:__谋划__3.弗敢专注也 弗:__不__ 专:__独自享有__4.对注曰 对:__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__5.小惠未遍注 遍:__遍及、普遍__6.小信未孚注 孚:__使信服__7.虽不能察注,必以情注 察:__明察__情:__诚,诚实。这里指诚心__8.忠之属注也 属:__类__9.齐师败绩注 败绩:__大败__10.公将驰注之 驰:__驱车追赶__11.既注克 既:__已经__12.一鼓作注气 一:__第一次__ 作:__鼓起__13.三而竭注 竭:__穷尽__14.彼竭我盈注 盈:__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__15.难测注也 测:__推测,估计__16.惧有伏注焉 伏:__埋伏__17.望其旗靡注 靡:__倒下__五、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焉2.其3.以4.之六、特殊句式1.省略句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2.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3.倒装句(1)何以战(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2)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应为“于长勺战”)七、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019·北部湾)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以实情禀告(神灵)。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019·衡阳)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诚心判断。5.彼竭我盈,故克之。(2020·重庆A卷)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八、问题探究1.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019·衡阳)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2.详略得当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详写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总结,略写战斗场面。这样写突出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3.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课后习题)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见识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他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认为“民从”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具备了“民从”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另外,曹刿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鲁庄公出谋献策、说明他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与爱国情怀。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4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又何间焉 间:__参与(2)忠之属也 属:__类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我)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诚心判断。(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穷尽了。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通过“下”“视”“登”“望”等动词,写出了曹刿察看敌情,把握战机,适时做出判断,表现了他机敏、稳重的性格。【解析】解答此题,先判断此句运用的描写方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即可。由句中“下”“视”“登”“望”等动词可知,该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再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句中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曹刿察看敌情,把握战机,适时做出判断,表现了曹刿机敏、稳重的性格。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鲁国取胜的原因: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支持;③有曹刿在战场上审时度势,正确指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节选自《孙子兵法·始计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小惠未遍 遍:__遍及,普遍__(2)必以信 信:__实情__(3)小大之狱 狱:__指诉讼事件__(4)将莫不闻 莫:__没有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2)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3.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乡人的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4.【甲】【乙】两文均强调了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取信于民,得到民众的支持。【解析】【甲】文曹刿在做好了战前准备后才与齐军开战,并取得胜利,其战前准备的核心就是“取信于民”;【乙】文中把战争胜利的条件一一列出,其中第一项就是“令民与上同意也”,即“取信于民”。参考译文【乙】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取胜,否则就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赏与惩罚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1 论语,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语》十二章,吾十有注五而志于学 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四十而不惑注 惑,从心所欲 从,不逾注矩注 逾,学而不思则罔注 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4 爱莲说,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 9 与朱元思书,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实词,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