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七上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有答案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七上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有答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清代诗论家叶燮曾说过,古诗词鉴赏,阅读古诗,完成问题,按要求回答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上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动静结合是古诗文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往往能够达到“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本诗中用“澹澹”表现了水波荡漾之动态,用“①____”描绘出静态的山岛耸立挺拔的样子;再写草木与洪波,静与动映衬,显示大海②____的特点,形成意象和意境的和谐统一。
2.清代诗论家叶燮曾说过:“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说说本诗画线诗句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分别表现了三位诗人怎样的胸襟。
3.古诗词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4.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概括作者笔下“沧海”的两个特点。
(2)作者借“观沧海”以“咏”其“志”,请写出所咏之“志”的含义。
5.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____________的典故,表达___________的感情。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7.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8.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
B.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开阔,诗人因此感到悬心。
C.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
D.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
(2)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本诗首句作者选取了______和________两个意象,渲染了__________的气氛。
12.本诗最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
13.“月”是诗人们表达自我情感的独特意象。请你从记忆的宝库中撷取一句包含“月”这个意象的诗句,写在下面。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诗人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①____之景,最能表现羁旅行人②_____之情的10个意象入曲,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主旨。
15.在这支散曲中,诗人运用了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一个个意象,如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山村秋景,并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意象之中。请任选一首。运用类似手法的诗词,简要分析其效果。
蒙太奇,本为电影术语,有剪辑和组合的意思,指把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使其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
参考答案:
1. 竦峙 示例:宏伟壮阔 2.示例:曹操的诗句借助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王安石的诗句写不畏视线被浮云遮挡,表明自己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以及拨云见日的豪迈气概。王冕的诗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不求人夸只留清香的美德,表达诗人不媚世俗的高尚情操。
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故第一空填“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故第二空可填“宏伟壮阔”或“波澜壮阔”或“汹涌起伏”等。
2.此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曹操《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王冕《墨梅》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名的品格。
3.C
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C.正确;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故选C。
4.(1)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2)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展现海水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体现其气势雄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涌”的意思是汹涌之意;表达了沧海的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银河里的灿烂群星都从浩瀚的海洋中涌现,表现了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与胸怀,表现其胸襟开阔。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能够体现作者所咏之“志”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这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其为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而奋发进取,永不懈怠。
5.(1) 鸿雁传书 思念故乡
(2)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风正一帆悬”这一诗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
答案示例二: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能从①整体画面感,②“平”“阔”,③“正”“悬”,④对仗角度等选取两个角度答题,意对即可。)
(1)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诗人目睹北归大雁,自然想起了“雁足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九人。后遂以“雁足传书(鸿雁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作者借这一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一个游子的深切思乡之情。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示例: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从描写角度看,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从词语运用上看,选用了“平”“阔”“正”“悬”等词语,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景色,并将一叶“行舟”置于这一大背景下,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且用“正”“悬”写出了顺风,又是和风,写出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用词准确而传神。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6.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7.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8. 不尽长江滚滚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7.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8.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9.(1)C
(2)这首诗写的是乡愁,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写出思乡之情即可)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客路青山外”指诗人要去的路在“青山”之外,并非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
B.“风正一帆悬”意为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并非让诗人感到悬心;
D.“归雁洛阳边”是让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不是“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感情。诗歌首联写出飘泊羁旅的情怀;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蕴含旧事物终究阻挡不住新生力量的哲理;尾联见雁思亲,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一封家书到洛阳,点明主旨,表现出诗人的乡愁。据此综合作答即可。
10.(1)C
(2)合适,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可以作为毕业季的赠诗送给同学,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本诗所写的时间是暮春时节。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写的是初夏季;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的是秋季;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写的是暮春季;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冬季;
故选C。
(2)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作答。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牵挂、担忧、依依不舍,同时也抒发了对友人劝勉和宽慰之情。因此是可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以此来表达和同学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11. 杨花 子规 凄凉哀愁(哀婉) 12.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13.示例:峨眉山月半轮秋等
11.考查对诗歌意象及其作用的理解。本诗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运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渲染了凄切、哀伤、愁恻的气氛,既点明了题目,又为下二句的抒情张本。据此可填写作答。
1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叙写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从修辞的角度看,作者把“明月”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它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诗句想象丰富,富有韵味。
13.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包含“月”这个意象的诗句作答即可。如:旷野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等等。答案是多元的。
14. 凄凉萧条 乡愁(孤苦惆怅) 15.示例: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前两句运用了6种意象叠加,让读者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游子孤独落寞的情怀。
1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与情感。
结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可知,诗人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个意象,“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萧条)的情调;通过对这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孤苦惆怅)的心情,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乡愁)。
15.本题考查赏析诗词。要求从意象的使用,赏析诗词中运用的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
示例: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十个意象叠加,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七下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有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诗歌的颔联在写景中蕴含哲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八上)(有答案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九下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一)(有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乐器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下列选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诗词赏析,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