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二生物同步课件 同步练习(2019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3章 综合提升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3节 生态工程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4章 综合提升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第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4章 人与环境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PPT,共37页。
人与环境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020304重难斩题型诀高考遇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区分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生态足迹、人口增长与环境压力、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类型01知识绘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人口增长与环境压力、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详见教材划重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RJ P121-P123)05巩固练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水体污染的治理D要点1 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解析】模式Ⅰ人口数量在K值处徘徊,是最佳模式,模式Ⅲ一开始人口增长过快,超过K值后破坏环境,导致K值下降,为最差模式,故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是Ⅰ、Ⅱ、Ⅲ,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的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B正确;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是导致环境容纳量下降的重要原因,C正确;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容纳量,D错误。C要点2 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解析】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分析图中物质含量相对值可知,2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依据是该监测点氨氮量高藻类叶绿素a的浓度最大,且溶氧量低,B正确;2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水下植物不能得到足够的阳光,生长受阻甚至死亡,水中溶氧量降低,进而引起水生生物大量死亡,C错误;可以通过投放适量植食性鱼类来治理河流水华,植食性鱼类以藻类为食,两者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解析】火力发电厂消耗大量化石燃料,产生的废热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之一,A不符合题意;臭氧减少是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导致的,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无关,B符合题意;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了大量的CO2,从而影响了地球的碳平衡,C不符合题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会导致酸雨,D不符合题意。B要点3 区分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题型1 生态足迹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A错误;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错误;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降低对碳的需求,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解析】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可以定量衡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A错误;生态足迹的大小和现有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技术提高可以降低生态足迹,B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代表人类需要的资源越多,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C正确;低碳生活方式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进而降低生态足迹,D正确。A【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A正确;吃牛肉消耗的资源相比食用蔬菜多,会增大生态足迹,B错误;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CO2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C正确;人类活动并非一定破坏环境,也能改善环境,如植树造林,净化污水等,D正确。BC题型2 人口增长与环境压力【解析】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增大,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限制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是具有控制自身发展能力和创造力的生物,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综上所述,C错误,A、B、D正确。【解析】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非洲,A错误;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人口增长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B错误;人口发展过慢,会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所以并不是人口发展越慢越好,C错误;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D正确。D【解析】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导致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A不符合题意;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会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B不符合题意;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这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C符合题意;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D不符合题意。C【解析】臭氧层可以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能够降低太阳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A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CO2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B正确;氟氯烃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因素,酸雨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形成的,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C错误;常见的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音)声污染等,D正确。C题型3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解析】氟氯烃的大量排放,能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因此,减少氟氯烃的使用可以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A【解析】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使大气中CO2含量减少,减弱“温室效应”,因此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火力发电一般用煤作燃料,消耗的是化石能源,会释放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因此火力发电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下降,C错误;大气CO2浓度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D正确。CB题型4 水体污染 【解析】废水浓度较高,稀释处理可以防止微生物在高浓度溶液中因失水过多而死亡,A正确;由于从厌氧池流入氧化塘前部的水中含有机物,好氧菌分解有机物需消耗水体中的氧气,而氧化塘中部有空气输入,且有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所以氧化塘后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前部的多,B错误;利用植食性鱼类对藻类的捕食可以防止出现水华现象,C正确;在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会遮挡阳光,争夺养料,不利于浮游藻类的生长,从而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浮游藻类的数量,D正确。【解析】由于藻类爆发,浮在水面上的藻类遮挡了阳光,沉水植物因缺少阳光而死亡,A正确;藻类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并产生CO2,故其刚爆发时,早晨采集水样检测,水中CO2浓度较高,故pH可能低于7.0,B正确;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通过捕食藻类限制其数量,大型挺水植物可通过竞争阳光等资源抑制藻类的数量,有利于治理水华,D正确。C【解析】微生物病原体能传播疾病,属于水体污染物,A不符合题意;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是引起水体污染的污染物,B不符合题意;来自电厂的废热对水体原生态有影响,属于水体污染,C不符合题意;化石燃料产生的CO2排放到大气中,过量排放能引起温室效应,不属于水体污染,D符合题意。D【解析】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可以缓解雾霾程度,A正确;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他消费者的生存,会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动,B错误;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含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植物可以吸收这些污染物,C正确;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浓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B题型5 大气污染类型【解析】温室效应是由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变暖的现象;酸雨是由过量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造成的;臭氧层空洞是由人类排放过多的氟氯烃等物质引起的。故选A。A【解析】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大量燃烧会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产生,可形成酸雨,A正确;臭氧层破坏主要是因为含氟制冷剂大量排放,B正确;开发新能源不仅能缓解温室效应,还可以缓解酸雨问题,C错误;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为SO2大量排放,所以大量种植吸收SO2的植物可以缓解酸雨问题,D正确。CB考点1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解析】酸雨能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A正确;地球的资源和空间等是有限的,食物也是有限的,人类需要做到自我控制,最终使全球人口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B错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最近30多年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着大气圈臭氧层的自然平衡,D正确。B考点2 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捕食者/天敌考点3 水体污染的治理生产者(生物)群落捕食对象/食物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明显下降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比例【解析】(1)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故藻类属于生产者。水库中的各种生物,包括了这一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群落。(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本水库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即上一营养级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物积累量,投放适量的鱼苗;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还要防止其天敌的捕食,故应捕杀鲢、鳙的天敌。(3)据题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显著下降,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投放的鲢鱼和鳙鱼捕食藻类和浮游动物,导致浮游动物减少,银鱼的食物来源减少,导致银鱼数量下降。(4)通过投放鲢、鳙,该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的生物积累量发生了改变,故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具体措施是适量地投放鲢、鳙;适量增加投放浮游动物,确保鲢、鳙有足够的食物来源;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控制鲢鱼、鳙鱼的天敌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库的干扰等。1.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成生产这些粮食所需的耕地面积B.一个人排放的CO2总量可以用碳足迹来表示C.与开车出行相比,步行会减小生态足迹D.通过促进科技发展可以降低生态足迹B【解析】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A正确;一个人排放的CO2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而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的生态足迹更大,其增加的部分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和吸收尾气所需的林地面积等,故步行可减小生态足迹,C正确;通过促进科技发展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或者减少能量的损耗,从而降低生态足迹,D正确。【解析】人口增长导致水资源短缺,A不符合题意;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是因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与人口增长无关,B符合题意;人口增长,引发过度开垦等,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C不符合题意;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导致大气污染、环境恶化,如酸雨和温室效应等,是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B【解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利用。日本福岛地震后,核电站中的一些放射性物质(如131I)泄露,泄露的放射性物质通过水和大气循环被带到其他区域,所以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空气或蔬菜中检测到了131I。故选A。AB4.[陕西渭南2020高二上期末]到2050年,按16亿人人均年消费粮食600 kg计算,中国每年共需粮食9.6×108 t,每公顷耕地需要产粮13.5 t,即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解析】分析题意可知,人的生存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故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个事实说明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选B。C5.[江苏南通2021高二上期末]下列有关人口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缓解一种入侵生物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好方法是从原产地大量引入其天敌B.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采用无氟制冷剂C.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D.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解析】如果为遏制外来入侵物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外来天敌又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仍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B错误;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应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C正确;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水体中N、P排放过多引起的,D错误。B6.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B.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分子使热逸散增加C.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之一D.我国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自北向南逐渐加重【解析】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A正确;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分子吸收了地球更多的反射热,减少了热逸散,进而产生温室效应,打破了地球的热平衡,B错误;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之一,C正确;我国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自北向南逐渐加重,有的地区酸雨出现频率高达80%以上,D正确。A【解析】对照组的水体中含有生活在水中的微生物,A错误;根据题图可知,第3、4、5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单独处理能降低总磷浓度,B正确;水葫芦可能会由于适应环境而出现疯长的现象,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鲢鱼也可能会因为没有天敌、资源充足等数量快速增加,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C正确;据题图分析可知,“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的去除效果要优于水葫芦单独处理,D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