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5 喀斯特地貌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5 喀斯特地貌,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重书本抓主干
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
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
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
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第4讲 其他地貌的发育
课时35 喀斯特地貌
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
(1)地表喀斯特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溶洞、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
地下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溶洞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是由流水淀积作用形成的。
1.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条件
2.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喀斯特地貌是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通过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植被、生态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答案 1.D 2.C
喀斯特洞穴系统的烟囱效应(如图所示)是指由于洞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使气流从温度高的区域流向温度低的区域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较北方明显,它为喀斯特地区的地-气交换增加了一个通道,对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完成1~3题。
1.喀斯特洞穴内常见的堆积地貌有( )
①峰林 ②石钟乳 ③石笋 ④溶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 )
A.夏季低、冬季高 B.夏季低、冬季低
C.夏季高、冬季高 D.夏季高、冬季低
3.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烟囱效应较北方明显的原因包括( )
①南方喀斯特地区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 ②南方喀斯特地区土壤深厚,利于地表水下渗 ③南方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 ④南方喀斯特地区高温多雨,溶蚀作用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B 2.D 3.C
解析 第1题,喀斯特洞穴内常见的堆积地貌有②石钟乳、③石笋,①峰林、④溶沟是侵蚀地貌,故选B。第2题,夏季洞外温度高,洞内温度低,气流从洞外流向洞内,洞内二氧化碳浓度高;冬季相反,洞内二氧化碳浓度低。所以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夏季高、冬季低,故选D。第3题,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烟囱效应较北方明显的原因包括南方喀斯特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南方喀斯特地区高温多雨,溶蚀作用强,③④对。烟囱效应与光合作用、土壤深厚无关,①②错。故选C。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下水中含大量可溶性碳酸氢钙,地下水出露地表后,富含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水,因水中CO2的消耗(主要是CO2从水中逸出或水中光合作用消耗CO2)或水的蒸发,导致水溶液发生碳酸钙过饱和而发生沉淀,形成钙华。水中的CO2含量与压强、温度、流速和植被等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据此完成4~5题。
4.青藏高原东部是我国钙华集中分布的地区,却很少形成溶洞,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活跃,缺少形成溶洞的稳定地质条件
B.地壳相对稳定,不易形成溶洞
C.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D.缺少形成溶洞的物质条件
5.下列自然因素中,有利于青藏高原东部钙华景观形成的有( )
①海拔高,气压低 ②海拔高,气温低 ③落差大,水流速度快 ④植被茂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青藏高原东部地壳活跃,在溶洞发育过程中容易遭受地壳运动而遭到破坏(缺少形成溶洞的稳定地质条件),A正确,B错。我国中东部地区地壳相对稳定,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易形成溶洞、峰林等景观;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中CO2更易逸出,利于形成钙华,与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无关,C错。青藏高原有形成溶洞的物质基础(可溶性的石灰岩分布广泛),D错。第5题,喀斯特地貌中的地下暗河河水溶解大量钙元素,青藏高原地壳活跃,地下暗河易露出,随着压强和温度的改变,水中钙质析出易形成钙华,凡是有利于CO2从水中析出的自然条件,都有利于钙华的形成。落差大,水流速度快,CO2易从河水中逸出。青藏高原东部植被茂密,植物光合作用强,能消耗更多的CO2。气温低,蒸发量少,不利于形成钙华。①③④正确,选C。
课时精练
(2022·天津河北区模拟)广西乐业县白洞天坑坑口长和宽分别达220米和160米,最深达312米。冒气洞与白洞天坑相距不到500米,是天坑形成的早期形态,冒气洞口直径仅7~8米。冒气洞与白洞天坑地下相互连通,白洞天坑内的空气与外界连通,温度变化大,冒气洞气温常年保持18 ℃左右,因洞口时常冒出较浓“白烟”而得名。下图为“白洞天坑与冒气洞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冒气洞冒“白烟”最显著的时段是( )
A.夏季日出时 B.夏季正午后
C.冬季日出时 D.冬季正午后
2.推测形成天坑的地质作用顺序是( )
A.地壳抬升—沉积作用—流水溶蚀—地壳陷落
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溶蚀—重力坍塌
C.地壳下沉—沉积作用—水平运动—断裂坍塌
D.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溶蚀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白烟”本质是洞内相对潮湿的水蒸气上升冷凝而成。冬季日出时,地表气温最低,白洞天坑中冷空气下沉,通过地下溶洞通道压迫冒气洞的空气,使得冒气洞内暖湿空气上升,出洞口后遇冷成雾珠,形成“白烟”,故选C。其余时段洞内温度与洞外温度差异不大,形成的“白烟”不显著。第2题,天坑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顺序是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石灰岩随地壳抬升至高处,然后在流水侵蚀、溶蚀作用下形成地下溶洞,随着溶洞扩大,上覆岩层自然坍塌而形成,故选B。
九洞天景区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境内,自西向东的伏流(地表河流经过地下的潜伏段)侵蚀出庞大的洞穴系统,其中二洞天伏流大厅就像一条有“顶盖”的岩溶峡谷。下图为“二洞天伏流大厅纵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二洞天伏流大厅南壁侵蚀更强烈的原因是( )
A.重力 B.地转偏向力
C.岩性 D.溶蚀崩塌
4.二洞天伏流大厅侧蚀最强烈的季节,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南极长城站处于极夜时期
B.密西西比河处于枯水期
C.北京的白昼比广州长
D.珀斯地区天气干热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二洞天河流是自西向东的伏流,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右侧是南侧,故伏流大厅南壁侵蚀更强烈,B对。两岸均受重力影响、岩性相同,A、C错。溶蚀崩塌是侵蚀的结果,D错。第4题,二洞天伏流大厅侧蚀最强烈的季节是夏季,大气降水多,河流水量大,侵蚀能力强。北半球夏季,南极长城站位于南极圈外,没有极夜现象,A错。密西西比河处于丰水期,B错。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京的白昼比广州长,C对。珀斯地区位于南半球,此时是冬季,属于地中海气候,温和多雨,D错。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什科茨扬溶洞群位于斯洛文尼亚,这里月降水量平均在110~160 mm左右。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1 ℃,冬季并不寒冷,平均气温为-0.6 ℃。下图是巴尔干半岛及其周围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1)读图分析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6分)
(2)说明什科茨扬溶洞群所属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6分)
(3)简述什科茨扬溶洞群的形成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1)地处南欧东部,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土耳其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北部有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沟通欧洲大陆,水路交通便利,因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2)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石灰岩广布;气候温暖湿润;流水作用显著。
(3)溶洞形成过程中,导致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土壤受侵蚀严重导致退化,土层变薄,植被减少。[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体系架构]
[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通过示意图,认识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了解主要地貌的特征与成因。 2.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或实验,解释喀斯特地貌和风沙地貌的形成过程。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
可溶性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透水性好,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的溶蚀能力
水体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体的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溶蚀作用强烈,喀斯特地貌发育更广泛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地表
喀斯
特地貌
溶沟
地表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呈长条状或网格状
石芽
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有些形体高大的石芽常高数十米,称为石林
洼地
分布在峰丛或峰林之间,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底部宽阔而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峰丛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状耸立,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
峰林
峰丛被溶蚀形成的浑圆状成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
孤峰
孤立存在的石灰岩山峰
残丘
进一步被溶蚀残留的孤立石峰,比孤峰规模更小、更平缓
地下
喀斯
特地貌
溶洞
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地下暗河
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河道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溶洞底部向上发育的形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连接在一起形成
石幔
(或石帘)
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第1题 图中有落水洞、溶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对各地貌形态图例分别作了说明。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是:先形成可溶性岩石,然后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溶蚀岩石,产生洞穴;由于溶蚀由表及里,上层洞穴形成的时间早于下层,溶洞形成之后,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滴落,产生碳酸钙沉淀,形成石钟乳、石笋等。
第2题 喀斯特地貌区降水丰富,以水蚀作用为主;岩石多是可溶性的石灰岩;由于多溶洞,地下水丰富,地表水缺乏。喀斯特地貌位于石灰岩山区,水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5 喀斯特地貌 (含详解),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念,分布,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5章 第4讲 课时37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第6章 第1讲 课时38 植被,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重书本抓主干,重原理抓过程,勤归纳会比较,多读图勤考虑,重标准有条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