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49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11127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49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11127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49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11127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49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展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建议
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在以下方面进展尝试:
1、重书本抓主干
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
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
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
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3.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4.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 [体系架构] |
[素养考查] 1.人地协调观:结合聚落的分布及原因,分析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地域文化差异性对聚落景观的影响。2.综合思维:结合城乡规划图,分析影响聚落空间结构的因素。3.区域认知:分析地域文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同区域聚落景观的差异;分析不同区域城镇化的差异性。4.地理实践力:针对城镇化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分析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
课时49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农业用地
(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位置: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区类型
一般城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2.不同功能区特点
城镇不同的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
商业区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中心地区是行政区。
2.高级居住区的位置
高级居住区房价较高,但是高级居住区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分布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
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利用途径 | 意义 |
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 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
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 | 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
1.主要城镇功能区及其特点
功能区 | 居住区 | 商业区 | 工业区 | |
形态 | 在城镇中广泛分布 | 占地面积小,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 集聚成片 | |
特征 | 建筑质量上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分化;位置上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背向发展 | 中央商务区: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 不断向城镇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 |
位置 | 高级居住区 | 普通居住区 | 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 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通常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
多位于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 多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地租高低是经济因素的核心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
①距离城镇中心远近的影响
②交通便捷程度的影响
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镇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便捷程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其他因素
因素 | 影响 | 举例 |
政策 | 政府通过区域发展战略、城镇政策和城镇规划干预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市适时调整空间结构,将市一级政府部门搬迁至近郊通州 |
文化 | 地域文化底蕴深刻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 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欧洲城市中心为广场和教堂,北京市中心为故宫建筑群 |
环境 |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应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 对大气有污染的工厂(如石油化工厂、火力发电厂等)应布局在城镇主导风向下风向的郊区或与冬、夏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
(2021·湖南地理)下表为某市地铁S线和T线开通前后距地铁线不同距离的住宅平均价格及其增幅。S线横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T线连接城市边缘区和外围区,两条线路开通时间几乎相同,所经之地公共交通密度差异明显。据此完成1~3题。
项目 距离 (千米) | S线 | T线 | ||||
开通前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 开通后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 增幅(%) | 开通前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 开通后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 增幅(%) | |
0.2 | 8 116.0 | 13 160.0 | 62.15 | 2 868.3 | 9 085.4 | 216.75 |
0.2~0.3 | 8 125.0 | 28 900.0 | 255.69 | 2 893.3 | 10 325.0 | 256.86 |
0.3~0.5 | 9 173.3 | 25 493.7 | 177.91 | 3 827.3 | 10 289.0 | 168.83 |
0.5~0.75 | 9 356.0 | 23 383.3 | 149.93 | 3 160.0 | 10 162.5 | 221.60 |
0.75~1 | 7 854.3 | 18 760.6 | 138.86 | 3 810.0 | 9 548.6 | 150.62 |
1~1.5 | 7 188.7 | 17 066.7 | 137.41 | 3 768.7 | 10 000.0 | 165.35 |
1.5~2 | 6 413.0 | 12 941.6 | 101.80 | 3 418.0 | 9 251.6 | 170.68 |
2~2.5 | 6 373.1 | 10 008.3 | 57.04 | 3 281.4 | 9 682.3 | 195.07 |
2.5~3 | 6 518.1 | 12 115.0 | 85.87 | 3 957.1 | 9 389.0 | 137.27 |
1.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安环境较差
B.运营期间交通较拥堵
C.大气质量较差
D.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较大
2.仅从距地铁线远近对住宅价格影响角度看,S线和T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分别不超过( )
A.2.5千米、1千米 B.1千米、1千米
C.3千米、3千米 D.2.5千米、3千米
3.地铁开通后,T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总体高于S线,主要因为T线附近( )
①配套设施更完善 ②环境质量更好 ③公共交通密度较小 ④房价基数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1.D 2.A 3.D
解析 第1题,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距离地铁线较近,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较大,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因此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D正确。地铁站附近人员流动性大,有可能治安环境较差,但不是地铁线附近,因此这不是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A错误。地铁运营期间,可以缓解道路交通拥堵,B错误。地铁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小,C错误。第2题,如果仅从距地铁线远近对住宅价格影响角度看,距离地铁线越近,住宅的价格越高。据表格可知,S线开通后,除去0.2千米范围内,随距地铁线变远,住宅价格逐渐降低,直到2.5千米,2.5千米外价格又升高,说明此距离之后受地铁影响小,可见S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不超过2.5千米。同理,T线除去0.2千米范围内,随距地铁线变远,住宅价格逐渐降低,直到1千米,可见T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不超过1千米。故选A。第3题,由文字材料可知“S线横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T线连接城市边缘区和外围区”,加上表格内两线附近整体上住宅价格高低差异可知,S线附近的配套设施更完善,①不符合题意;T线附近的环境质量有可能更好,但环境质量影响住宅价格高低,对住宅价格增幅影响不大,②不符合题意;T线附近原有公共交通密度较小,T线开通后,沿线交通通达度明显提高,因为其他交通线少,T线的带动效益非常突出,因此受其影响T线附近的住宅价格增加幅度大,③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T线附近原有住宅价格明显低于S线,房价基数低,在平均价格增长量相似的情况下,房价基数低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明显会高,④符合题意。故选D。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 m2。下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
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
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
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2.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
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
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
3.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
A.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因此“小规模”要求主要集中在人均土地方面,体现了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故B正确。第2题,与过去的松散分布相比,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相对聚集,可以整合各要素,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故C正确。第3题,农村田园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故A正确。
(2022·江西南昌市模拟)交通方式使用频率是指某交通方式单位时间使用人数。下图是通过大数据统计出来的南昌市某地铁站两种交通方式使用频率(工作日数据:交通早高峰和晚高峰平均情况),包括进地铁站频率、出地铁站频率、开启共享单车频率、停放共享单车频率四种情况。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序号按出地铁站、开启共享单车、停放共享单车排序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5.该地铁站附近主要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居住区
C.文化教育区 D.娱乐休闲区
6.6月份该地铁站①、②使用频率低于年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6月份( )
A.阴雨天气多 B.节假日多
C.地铁较闷热 D.共享单车集中维修
答案 4.C 5.B 6.A
解析 第4题,右图③与左图中的进地铁站线接近,可推测③为出地铁站;左图为上班时间段,人们停放共享单车后进地铁站,左图中②与进地铁站线接近,为停放共享单车;右图下班时间人们出地铁站,然后开启共享单车,①③接近,③为出地铁站,故①为开启共享单车,选C。第5题,该地铁站附近上下班时间共享单车使用频率较高,共享单车适合近距离出行,说明附近人口较多,可能是居住区,B正确;商业区、娱乐休闲区全天人流量都较多,共享单车的使用不会集中于上下班时间段,A、D错误;文化教育区的人流量也不会主要集中在上下班时间段,C错误。第6题,南昌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出现梅雨天气,影响共享单车的使用,A正确;节假日人流量大,共享单车使用频率高,B错误;地铁有制冷设施,C错误;为便于人们使用,共享单车是分批次维修,不会集中维修,D错误。
图形判读 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1.坐标图的判读
2.立体图的判读
3.等值线图的判读
(2022·河南省期中)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2.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A.居住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教育区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由于该城市为环形放射状道路,中心城区地租最高,地租从中心城区向郊区呈减小趋势,同时在环形路与放射状路的交会处,由于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出现地租次高峰,d曲线满足此规律,选D。第2题,商业区的付租能力最强,往往有能力布局在地租较高的地区,所以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商业区,故C正确。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地租等值线数值a、b、c依次递减)。读图完成3~4题。
3.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居住区,主要原因是甲地( )
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居住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4.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交通条件
C.人口分布状况 D.早期商业活动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甲地交通便利,地价较高,B错误;处在城市外围,环境质量好,适宜发展成为高级居住区,A正确;该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地势条件对居住区的建设影响不大,C错误;古代城市一般临河而建,高级居住区位于河流附近,不是为了取水,D错误。第4题,地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距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通达度,等值线向外凸出,主要是交通条件造成的,B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是因为当地(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交通便捷程度更高 D.距行政中心更近
6.2010年,c处最可能是( )
A.文化教育区 B.商业区
C.工业区 D.居住区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因此,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是因为当地为主要干道的交会处,交通便捷程度更高,C对。第6题,从图中看,2010年,c处的人口密度最大,故最可能是居住区,选D。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市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读图,回答7~8题。
7.从市中心前往城市不同方位,相同时间可到达距离最远的是( )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8.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政府欲新建水泥厂,合适的厂址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一个区域的交通越便捷,速度越快,距离对地租的影响越小,所以图示西北方向的等值线最稀疏,反映地租受距离的影响最小,交通最便利,相同时间可到达距离最远,故选A。第8题,我国东南沿海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水泥厂占地广,且会产生大气污染,在建厂时不能选择在盛行风向上,所以排除甲、丙,应选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且地价要低,乙和丁比较,乙的地价低,故选B。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动量的比值。读“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图”,完成9~10题。
9.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单位面积的租金高
D.城市中心流动人口较多
10.若图中有高、低级居住区分布,则低级居住区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动量的比值。商业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市中心,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一般较高,而该区域地租指数较低,说明该区域流动人口较多,D正确。第10题,低级居住区一般靠近工业区,地租水平低。图中东北方向工业区地租指数最高,说明工业企业数量多,环境质量差,且东北方向居住区地租指数低,说明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低,因此主要分布低级居住区;而在西南方向工业区地租指数最低,说明工业企业数量少,环境优美,且西南方向居住区地租指数最高,说明单位面积土地租金高,适宜高级居住区分布,C正确。
课时精练
(2022·北京模拟)城市各功能分区体现了城市空间不同区域的功能特色。读“某城市功能区人口数量平均日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此图反映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居住区 D.文教区
2.该城市可能( )
A.是普通县城
B.只能为本城市居民服务
C.地域结构分化不明显
D.规模大,服务功能多样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功能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较大,且白天人多晚上人少,可判断为商业区,A正确;0点以后人数最少,排除居住区,21点左右人数最多,排除工业区和文教区,B、C、D错误。故选A。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城市地域结构分化明显;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该城市夜生活较为丰富,城市服务功能多样,城市等级应较高,规模较大,服务范围较广,A、B、C错误;D正确。
我国东北某城市主城区面积从2009年的263平方千米增至2020年的352平方千米。下图是该城市某主要功能用地2009年到2020年的变化情况(单位:km2)。据此完成3~4题。
3.该功能区( )
A.多位于城市几何中心 B.占用城市用地最多
C.地租较低 D.环境质量好
4.关于该市2009年到2020年城市发展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功能区面积一直增大
B.2018年后城市内部不存在该功能用地
C.逆城镇化现象明显
D.城市功能区分化趋于明显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该功能用地在城市内部减少,在城市外围增加,可推测为工业用地,工业区地处城市外缘,地租较低;商业区多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居住区占用城市用地最多;高级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工业区往往环境质量差。故选C。第4题,由图可知,2009~2011年,城市内部减少的面积和城市外部增加的面积大致相同,A错误;工业用地有向市区外围移动的趋势,但有些污染小的工业也会保留在市区内,B错误;图中主要体现了城市外围工业用地增加,不是逆城镇化,C错误;工业用地向城市外围集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布局更合理,城市功能区分化趋于明显,故选D。
东南亚国家的沿海城市多由小渔村发展而来,港口的便利交通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些港口城市在近代曾是西方国家转运掠夺原材料和进行商业贸易的场所,这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这些城市的发展、空间结构和产业特征等。下图为某学者总结的东南亚港口城市模型。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新建工业区、商业区、高级居住区、低级居住区
B.新建工业区、绿化带、低级居住区、高级居住区
C.高级居住区、新建工业区、绿化带、商业区
D.高级居住区、商业区、低级居住区、新建工业区
6.图示类型的城市( )
A.内部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等空间差别小
B.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出现棚户区
C.具有完备的资源深加工与商业贸易体系
D.居住区、农作区、郊区与港口联系紧密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②附近为居住区,并临近港口区,且面积较小,人流量大,最可能为商业区;④位于城市外缘,可能为新建工业区;①靠近行政办公区,可能为高级居住区,则③为低级居住区,故选D。第6题,东南亚国家的沿海城市多由小渔村发展而来,可推测图示类型的城市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出现棚户区,B正确;港口区基础设施完善,棚户区基础设施落后,内部差异较大,A错误;港口城市主要是运输业发达,资源深加工与商业贸易体系较落后,C错误;由图可看出,居住区、农作区、郊区与港口相距较远,联系不紧密,D错误。故选B。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高雄矿产资源匮乏,工业部门主要有石化、炼油、钢铁、造船、食品等。下图示意高雄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1)分析该市商业区、居住区布局的合理性。(8分)
(2)说明文教区的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分布原因。(6分)
(3)石化、炼油、钢铁等工业集中布局在南部沿海,请给出合理的解释。(6分)
答案 (1)商业区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规模大、功能强、辐射范围较广;居住区靠近商业区,方便生活;居住区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好;居住区远离海岸,避免海洋灾害。
(2)分布特点:文教区分散于居住区之间。分布原因:满足人们开展文教活动的需求;发挥其服务职能。
(3)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避免污染城市;同时布局在沿海,便于产品和原材料的运输;集中分布便于企业间的联系。
备考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与景观: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与景观,共3页。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7 考点2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7 考点2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城乡结构的差异与发展,D 7,9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7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7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