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数(上)教案
展开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准备课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数一数(P2—P5)
主编教师
张耀虹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数一数、比多少。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过了学前教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甚至会写。但在孩子的头脑中10以内数的概念很模糊。本单元主要帮助孩子建立10 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在学习“比多少”之前,已经熟悉了数数,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书中以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知道比较的结果,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1—10的认读以及数数的方法;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同样多”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同学之间互帮互助
教学重点:
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准确数出物体数量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1~10的数学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引入新课
1.创设情景。谈话: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喜欢我们的校园吗?
学生互相交流对学校的印象:老师好,学校树多,操场大、漂亮、大哥哥大姐姐热情……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教学流程
补充
你们将和老师一起坐到漂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探讨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数一数(板书课题)
二、 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数数。
老师导语:小朋友们,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家园, 里面藏着很多数字娃娃,你们愿意找到它们吗?
(1)按照顺序观察画面,可以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2)同桌讨论交流。
(3)提问:现在你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打算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们要爱护学校的树木、花草,尊敬老师, 团结同学……)2.数数:逐一数出1~10的人和物。
(1)提问:你看了这幅图,你能数出多少人或物吗?
学生:先自己数数,再按顺序数出自己喜欢的数。
(2)小组合作学习,先数给同桌听,再小组交流。
学生积极说出自己数的人和物:如有的说学校有一面红旗,两个单杠……
(3)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呢?(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学生明确要求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盒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数一数有几支铅笔,并交流自己怎么数的。)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说是自己一个一个点着数的。(4)小结
我们在数物体的个数时,可以用笔点着数也可以用笔做记号数,这样就能不重复不漏数
3.认读1~10各数。
(1)全班齐读1~10各数。
(2)老师读数,学生在课本上找出这个数。
三、巩固练习
1、数数练习
老师说数字,学生伸出手指头。例如,老师说:“4在哪里?”学生伸出4根手指头,抖抖手指头说:“在这里。”
2.完成教材第8页1、2题。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数一数
数数的方法:
从左往右数
从上往下数
做记号数
……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准备课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比多少(P6—P7)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谁能根据看到的课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课件展示)
2.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3.导入新课。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多少”。(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探究“同样多”
(1)数一数,图中有几只小兔?有几块砖?
预设学生回答:有小兔4只,有砖4块,一只小兔搬一块砖。
(2)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较小兔和砖的多少的。
学生打开学具袋对照主题图摆一摆比一比。
(3)小组合作完成,大胆交流。
预设学生交流:〇有4个,△有4个,〇和△同样多。 用数数的方法知道同样多。
(4)小结:当两种事物一一对应后没有剩余的就说这两种事物的数量同样多。
2.用“同样多”“多”“少”说说生活中是怎么比较事物的多少的。
学生认真思考再回答问题:左手和右手的手指头同样多,教室里窗户的数量比门多,门的数量比窗户少……
3. 同桌摆一摆。
一个同学先摆,同桌和她摆一样多;同桌合作一个摆多,一个摆少。
按照要求操作,并展示汇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8页第3题、4题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比多少
同样多
多、少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位置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完成教科书P9“做一做”和P11“练习二”第1、3题。
主编教师
李俊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感知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
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玩拍手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1.观察情境图,自由描述图中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件出示教科书P9情境图。
师:这是一幅江上大桥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图中有些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图中有火车、卡车、小汽车、大客车、轮船、公路、铁路……也有可能说到相关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了解并尊重学生已有的关于上、下、前、后方位概念的基础,给学生时间自由地描述,为后面的汇报、交流以及规范表达打下基础。
2.汇报交流,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
(1)描述上、下的位置关系。
师: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描述卡车和火车的位置关系吗?
指定学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说。
【学情预设】预设1:卡车在上面,火车在下面。
预设2: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
学生可能表达得不完整,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整地描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师:你们也选两种交通工具,和同桌说说它们上、下的位置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小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小汽车的下面;大客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大客车的下面。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规范地表达,训练语言的准确性。在学生交流描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有序地一边观察画面,一边描述这些交通工具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大客车的下面有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轮船上面有火车,还有卡车、大客车、小汽车;大客车的下面有火车和轮船。
(2)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师:谁来说一说小汽车、火车、轮船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学情预设】预设1:小汽车在最上面,火车在中间,轮船在最下面。
预设2:火车在小汽车的下面,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预设3:火车的上面是小汽车,火车的下面是轮船。
师: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引导学生理解: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是绝对的;但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的位置关系也会不同。
师:对于小汽车来说,火车在小汽车的下面;对于轮船来说,火车在轮船的上面,真有趣啊!所以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明白各种物体的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上下关系及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并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3.感知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描述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定学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说。
【学情预设】预设1:小汽车在卡车的前面,大客车在卡车的后面。
预设2:小汽车在最前面,大客车在最后面。
只要表达是正确的,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学生在上下位置关系的描述过程中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以及怎样的表达比较规范。此时,学生对前后位置关系的描述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了。
教师板书:上、下和前、后具有相对性。
三、拓展强化
1.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学习、生活的这间教室,里面也有许多这样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日光灯在课桌的上面,电扇在课桌的上面,凳子在电扇的下面,黑板在教室的前面……
师:从前往后数,你的前面有几个人?从后往前数,你在第几个?你的后面有谁?
学生独立思考,指定几名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应用上下前后的方位概念,描述生活中的人或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开放的素材、不同的表达方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大胆表达,乐于参与。
2.完成教科书P9“做一做”。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按要求操作,同桌互相检查摆对了没有。
师:同桌之间说一说,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师:请坐在×××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学生按要求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有更多表达的机会。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题。
【学情预设】学生很轻松回答出:小东的前面是小玉,小云在小华的前面。
师: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导后,再集体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小玉、小东、小云、小平和小华的前后关系比较容易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小兵和其他同学的方向相反,所以小玉、小东、小云、小平和小华都在他的前面。教师要突出谁在谁的前面。
2.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3题。
将附页中的兔子和乌龟图剪下来,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
师: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学情预设】学生对表达小鸟、猴子和松鼠的上下位置关系是很清楚的,而兔子和乌龟的位置可以根据故事的情境发生变化,不同的学生摆放的位置可能不一样,只要他的描述和自己摆放的位置是一致的就可以。
【设计意图】利用开放式的练习内容,如兔子和乌龟的位置关系是可以变化的,帮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前、后的位置关系,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上、下、前、后”的位置知识。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应用它们。请大家回家后跟爸爸妈妈说一说,你们家里摆放的家具、物品的位置关系。
【教学提示】
在说明位置时,引导学生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位置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左右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游戏导入
1.反动作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反动作游戏,要和老师反着说,边说边指出对应的方向。准备好了吗?
【学情预设】教师一边指上一边说“上”,学生一边指下一边说“下”;教师一边指前一边说“前”,学生一边指后一边说“后”;教师一边指下一边说“下”,学生一边指上一边说“上”;教师一边指后一边说“后”,学生一边指前一边说“前”。
2.举手游戏建立左、右标准。
师:大家喜欢做这样的游戏吗?喜欢的请举手。
指名回答自己举的是哪只手。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会举左手,有的学生会举右手。有的学生知道自己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举的是哪只手。
3.揭示课题。
师:有的同学不知道自己举的是哪只手,没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师:观察“左右”这两个字,找出有什么不同。(师描红“工”和“口”)
【设计意图】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再从学生熟悉的上课举手发言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感受学习左、右的意义。
二、体验中感知左、右
1.认识身体中的左右。
(1)认识左手和右手。
师: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教师背对学生举起右手)这一只手是右手,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师生保持同一方向,学生跟随教师举起自己的左、右手。
师:我们在生活中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学情预设】预设1:我用右手写字,左手压住本子。
预设2:我举手发言用右手。
预设3:我用右手拿筷子(勺子)吃饭。(如果有学生说自己是用左手拿筷子或勺子吃饭,可以介绍“左撇子”。)……
教师板书:与左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左边,与右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右边。
【设计意图】利用左、右手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区分左、右。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说“左”,你们就举左手;我说“右”,你们就举右手。
师生一起玩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左、右的概念。
(2)找一找身体中的左右。
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大家找一找,我们的身体上还有这样分“左和右”的好朋友吗?和你的同桌指一指,互相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
师: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的右面,右眼、右耳、右胳膊、右腿;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的左面,左眼、左耳、左胳膊、左腿。
(3)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机器人的游戏。我来当遥控器,同学们来当机器人。我发布指令,比一比哪个机器人的反应快,机器人们可要准备好呀!
教师发指令,学生完成动作: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设计意图】通过举左右手、找身体中的左右、听指令做动作这几个有趣的活动,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与左手同侧的是左边、与右手同侧的是右边的概念,加深对左右的理解,进一步建立左右的概念和标准。
2.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身边的左右。
师:说一说,你的左边都有谁?右边呢?和坐在你左边的同学握握手,向坐在你右边的同学点点头。
师: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哪些同学?
学生自由活动并交流,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从身体上的左右进行拓展,让学生尝试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3.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左右。
师:请你把铅笔盒摆在课桌的上面,铅笔盒的左边摆直尺,右边摆铅笔,橡皮摆在直尺的左边。
指名学生到讲台上摆,其余学生在课桌上摆,并订正摆放情况。
师:直尺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教学提示】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序数”,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一教数的方法。
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说直尺左边或右边的一个物体,可以指导学生明确:直尺右边的物体指的不只是紧挨着它的一个物体,只要在直尺的右边都是直尺右边的物体。
师: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从左数,橡皮是第1个;从右数,橡皮是第4个。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利用前面建立的左右的标准,边思考、边操作,进一步感知左右,也为后面学习“序数”打下基础。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12“练习二”第4题。
师: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这些物品放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
同桌之间合作,用连线的方法讨论完成此题,然后由教师用课件动画演示
板
书
设
计
左、右
与左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左边,
与右手相对应的一边是右边。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1-5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6页练习三第1,2,4,5题。
主编教师
张进芳
教材分析:
《1~5的认识》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图能够初步认识1~5这几个数字;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数出数量为1~5的物体个数;渗透单个一和整体一的概念;掌握1~5各数的顺序,会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正确书写。
2.让学生们联系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用不同方法表示数,初步感受数的意义,并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认数、写数、数序(体现的还不够,可以通过直尺图来帮助学生感受)
教学难点:
数序和写数字“3,5”。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直尺等文具用品。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开门见山,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数字朋友,它们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想认识它们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吧!
二、引导探究,观察交流
(PPT课件出示第14~15页主题图)
1.找一找,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2.数一数,有几个?
生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图片拉入表格中。
3.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物体,你想怎样表示它们?(师填表)
4.认识“1”。
(1)先来看看小狗,有几只?可以用“1”来表示。
(2)现在我们可以用学具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表示出数量1?
(3)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1”来表示。
(4)请你想一想怎么用“1”表示我们班的学生。
(5)说明: “1”既能表示很大的物体,如一架飞机,也能表示很小的物体,如一只小虫;它既能表示单个物体,如一个苹果,也能表示一群物体,如一群学生。这些物体都用数量“1”表示。
(6)同桌之间举例说一说:①表示较大物体的数量;②表示较小物体的数量;③表示单个物体;④表示多个物体。
5.认识“2~5”。
请你从2,3,4,5中选择一个数,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方法同上,将学生们所有表示的方法展示出来)
6.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2~5表示的事物吗?(全班交流)
三、学习数序
1.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认识计数器。
2.拨一拨:用课堂活动卡展示数字,学习各数的数序。
3.全班齐读。请你从小到大读读这些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正读:1,2,3,4,5;反读:5,4,3,2,1。
4.2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3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5.小结:1~5各数的排列顺序是:1,2,3,4,5。
6.从我们刚才写的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
7.按顺序读这些数的时候,想一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它们像这样排着整齐的队伍?(引导学生说出尺子)
(1)尺子识数序。
读一读尺子上的数。
(2)看着尺子上的数,你能知道什么?
小组同学一起说一说,看哪个小组发现的信息多。
(3)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8.猜数游戏。
(1)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2)这个数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3)这个数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几?还有可能是其他数字吗?为什么?
(4)和2相邻,也和4相邻的数是谁?
四、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认识田字格。
2.指导学生握笔的姿势。
3.指导学生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4.指导学生写每个数的起笔、运笔、落笔。
(1)“1”,把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右上方起笔到左下方收笔,写时略倾斜,不要写成竖直的。
(2)“2”,把2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左上方向右写半圆后倾斜向下,写到左下方时向右拉平。
(3)“3”,把3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从左上方起笔写两个半圆,注意两个半圆要写得圆滑些。
(4)“4”,把4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两笔写成。从左半格上方中间起笔向左下写竖,在中间虚线稍下的位置向右拉平,第二笔是一个略倾斜的竖。
(5)“5”,把5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两笔写成。从左半格上方偏左的位置起笔向左下写竖,写到中间虚线时写半圆,半圆要写得圆滑些,第二笔是横。
5.教师示范书写。 学生在书中描红。
6.知识巧记:“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称东西。
五、课堂小结
1.今天你都学到什么知识了?
2.生活中能用数字表示的事物很多,需要你认真的观察,才会发现。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做,第18页练习三第1,2,4,5题。
七、 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比大小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题及做一做、第18页练习三第3,6,7,8题。
主 编
教 师
张进芳
教材分析: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点:
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录音机,投影仪,图片用品。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准备
1.写数。
2.用你喜欢的图形表示下面各数。
5
4
3
2
1
○○○○○
3.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故事导入,激趣质疑
(PPT课件出示第17页主题图)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摘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三、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小猴?如果每只小猴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3.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4.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并附带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学生学说儿歌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5.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4。
儿歌: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6.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7.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现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练习
1.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2.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18页练习三第3,6,7,8题。
六、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第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0,完成教科书P20“做一做”和P23“练习四”第1、2题。
主编教师
赵富云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内容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此阶段,要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2.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说明相关物体有几个和某个物体是第几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初步积累观察经验。
教学重点:
认识几和第几。
教学难点:
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排过队吗?为什么要排队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放学回家时要排队,购物时要排队,因为不排队就没有秩序,大家挤来挤去很危险,还有的学生会说排队是讲文明的做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排队是文明的行为,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排队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第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排队,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学习“几”和“第几”
1.讲解例题,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教科书P20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图中有几个人在排队?
【学情预设】学生很轻松说出5人,可以指名到屏幕前对着图数一数,再让全班学生齐数一遍。(板书:有5人排队)
师:看看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
指名学生到屏幕前对着图数一数,数的时候说“第1”“第2”。(板书:戴帽子的小男孩排第2)
师:对,排队时一般从前往后数。小男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后回答:小男孩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他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
师:你能照着这样的句式再说说另外几个人的排队情况吗?
同桌间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穿蓝裙子的阿姨排第1,她前面没有人,她后面有4人。
预设2:披头发的阿姨排第3,她前面有2人,她后面有2人。
预设3:警察阿姨排第4,她前面有3人,她后面有1人。
预设4:叔叔排第5,他前面有4人,后面没有人。
【设计意图】对于几和第几,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通过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几和第几的初步体验。
师:这里有5人排队,叔叔排第5。刚才数出来的5个人和这里的第5的意思一样吗?
【学情预设】学生心里都明白有区别,但是毕竟年龄小,很难表达清楚。教师要指导学生说出5表示一共有5人,第5表示位置排在第5的叔叔一个人。
师小结:几表示一共有几人,第几表示其中的一个人。
2.巩固“几”和“第几”的认识。
师:穿蓝裙子的阿姨买完票走了。你能说出现在有几人排队吗?每个人排在第几呢?(课件出示)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现在有4人排队,小男孩排在第1,披头发的阿姨排在第2,警察阿姨排在第3,叔叔排在第4。(教师追问:4人与第4是一个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4人表示一共有4个人在排队,第4表示叔叔一个人排队的位置。)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请几位同学上讲台(5人),让学生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学情预设】学生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很轻松。注意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设计意图】利用例题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体会到随着人数的变化,每个人在队伍中的位置也会变化。再联系生活,利用班级同学排队,进一步感悟“几”和“第几”的不同。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20“做一做”第1题。
师:几和第几在生活中运用很多。你瞧,学校运动会上跑步比赛的运动员登上了领奖台,一共有几人获奖?
引导学生观察并解答,再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感觉不困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一共有3人获奖,□里填的1、2、3是第1、第2、第3的意思。
2.完成教科书P2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学情预设】一共有5人,从左数,妈妈排第5。让学生充分说说两个□里的数表示的意思。
3.完成教科书P23“练习四”第1题。
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意思数、圈、涂,完成练习。
【学情预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能对“左边的4只小鸟”和“左边第4只小鸟”区分不清,出现错误。可以展示错例让学生分析。
4.完成教科书P23“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遮住的意思,再解决问题。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办法,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少了第3个和第4个,遮住了2个。
【设计意图】利用教科书上的习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注意反馈学生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教学提示】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清楚“怎么数的”,让学生明白排队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前面数起,体会从前往后数出第几的相对性。
板
书
设
计
第几
有5人排队。
戴帽子的小男孩排第2,他前面有1人,后面有3人。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第4课时
分与合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1~22,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第1题和P22“做一做”第2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出示情境图,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科书P21情境图。
师:同学们,图中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学情预设】学生数一数后回答:4个葵花盘,2个筐。
师:如果我们要把4个葵花盘放进2个筐里,而且要保证每个筐里都有葵花盘,可以怎么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与合”的知识。(板书课题:分与合)
【设计意图】在数一数的活动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4的分与合
1.动手操作,感受4的不同分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片,用4个圆片代表4个葵花盘。试着分一分,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看看把4个葵花盘放进2个筐里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学生操作,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集体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展示学生用圆片摆一摆的结果。
预设2:展示学生写一写的结果。
预设3:分的无序状态。
师:请你观察这三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发现:分的时候把4先分成1和3,再从右边移动一个到左边,就有了2和2这种分法,接着再从右边移动一个到左边,就有了3和1这种分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按顺序分,这样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生一起说一说3种分法,课件配合演示。
2.巧妙引导,学习4的分解。
师:你能根据第一幅图的意思,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你能根据另外两幅图的意思,说说4还可以分成几和几吗?自己试着像老师这样写一写。
【学情预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的分成吧!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
3.对比思考,探索几和几可以组成4。
师:从上往下看,表示把4分成两部分,即1和3。(教师在黑板上指着第一种4的分解方法)那么从下往上看,表示把1和3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我们就说1和3组成4。你能像老师这样,说出还有几和几组成4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再组织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回答: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4的组成,好吗?
师生一起说: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4.体会分与合的联系。
师:刚刚我们尝试把4分成几和几,学习几和几可以组成4。学会了4的分与合。请你对着黑板上的每一道分解式,用分与合各说一句话。例如: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学情预设】指导学生规范表达: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3和1组成4。
5.梳理不同方法,寻找联系和规律。
师:观察4的分成与组成,说说你的发现。在记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后汇报。
【学情预设】指导学生发现:有1和3,就有3和1,相当于交换了两部分的顺序,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
师小结:写数的分与合时,可以按顺序从1开始写,不容易遗漏,也不容易出错。
【设计意图】探究4的分成与组成,完成摆、画、写、找的过程。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梳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体现数学的简洁,学会数学的符号语言,发现分与合的互逆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有序思考的思想。
三、自主探究5的分与合
课件出示教科书P22例题。
师:把5个玉米放在两个盘子里,而且要保证每个盘子里都有玉米,有几种放法呢?你能将所有方法都写出来吗?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摆5个圆片,探究5的分与合,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学情预设】经历了4的分与合的研究过程,学生有自主探究5的分与合的能力。通过操作和交流,大多数学生都能有序思考,得出:
可能也有学生得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学生对着分解式读一读。如:5可以分成1和4,1和4组成5;5可以分成2和3,2和3组成5;5可以分成3和2,3和2组成5;5可以分成4和1,4和1组成5。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有顺序地记住5的所有分法。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同时,更多地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探究数的分与合的方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为以后有序思考其他数的分与合奠定基础。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P21“做一做”第1题。
教师和一个小朋友示范游戏规则,一人报出总数,并摊开一只手,另一人说出另一只手里的小球个数。
小组游戏,教师巡视。
2.完成教科书P22“做一做”第2题。
师: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你能有序地涂一涂、填一填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按顺序填涂的情况,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的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优化有序的思想方法。
3.对口令游戏。
游戏规则:比如确定数5,一人报出“我出2”,另一人回应“我出3”,一起报出“5可以分成2和3,2和3可以组成5”。
同桌之间合作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设计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了一定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思考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提示】
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可能只满足于一种分法。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么分呢?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加法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4,完成教科书P24“做一做”和P28“练习五”第1题。
主编教师
邓婕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并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观察情境图,口述题意,列出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创设熟悉的情境,理解合并
教师左手拿起2支粉笔,右手又拿起1支粉笔,然后合在一起。
师: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三、学习加法算式
1.抽象数据,认识加号。
师:3个红气球用数字3来表示,1个绿气球用数字1来表示。(板书:31)
师:把3和1合并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在数学上我们用一个简洁的符号“+”来表示。(教师在3和1之间板书“+”)“+”的名字叫“加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加法。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加法。(板书课题:认识加法)
2.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
师:算式中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合并起来是多少呢?3.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3加1等于4。
指名读,学生齐读。(板书:3加1等于4。)
4.加深对算式3+1=4的理解。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说3+1=4的意思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P24“做一做”。
师:大家认识了新朋友——加号,老师要考考你们。请你们仔细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来。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28“练习五”第1题。
(1)第1题左题。
师: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第1题右题。
引导学生先说清图意,再补充算式并计算。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提示】
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教师注意用课件动态演示气球飞走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教学提示】
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教师注意用课件动态演示气球飞走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减法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6,完成教科书P26“做一做”和P28~29“练习五”第3、5、6题。
主编教师
邓婕
教材分析:
《减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包括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两部分内容。减法的初步认识是选择了学生最喜爱的动物所发生的事情为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把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要用减法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让学生看看、摆摆、算算,学习5以内的其他减法算式,并初步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里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用减法计算;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
2.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图片、叙述图意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会看图说一说减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创设情境,理解“去掉”
课件出示教科书P26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自主操作。
师:怎样知道还剩3个气球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主操作。
三、学习减法算式
1.认识减号。
师:4个气球,飞走了1个,求还剩几个气球,也就是从4里面去掉了1。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时候,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减法来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减法。(板书课题:认识减法)
师:从4里面去掉1,求还剩多少,在数学上我们用一个简洁的符号“-”来表示。“-”的名字叫“减号”,它代表了一种计算方法——减法。
2.理解减法算式的含义。
师:你知道这道题的减法算式怎样写吗?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P26“做一做”。
师: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来。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课后请你根据5-3=2这道算式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并把你的小故事画成一幅画。
【教学提示】
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教师注意用课件动态演示气球飞走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教学提示】
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教师注意用课件动态演示气球飞走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0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内容及练习六。
主编教师
袁学锋
教材分析: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将教材静态的图动态化,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体会从有到无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更好地理解0的含义。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0的含义,会写0。
2.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1. 初步了解0的含义,会写0。2.弄懂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 初步了解0的含义,会写0。2.弄懂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口算卡片
第7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情景导入】
1. 填数
2. 开火车(口算卡片)
【进行新课】
1.认识0
(1)课件演示小猴吃桃。(或动态显示)
盘子里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板书:2
小猴吃掉1个,还剩几个?用几表示?板书:1
小猴接着吃,盘子里还有吗?(没有)
大家想一想:这时用个什么数来表示呢?
师总结:当盘子里一个也没有时,我们就用“0”来表示。板书:0读作:零。
0和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
问:“‘0’表示什么”?(0表示一个也没有)
你能举出用“0”表示的例子吗?生甲:草地上有3只羊,都走了,草地上没有羊了,就用“0”表示。
生乙:鱼缸里一条鱼也没有,就用“0”表示。
(2)出示放大的直尺图
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读读直尺上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问:这个0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说出各自的理解。
师小结:这个0在这儿表示起点。
问:0排在谁的前面?为什么排在它的前面?
数一数:从0到1是1段,用1表示,接着数,从0到2是2段,用2表示……,一段一段地数一数。
2.书写0
(1)老师边示范边说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和收尾处要相连,要写圆滑。
(2)第30页描红写0。
3.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1)课件显示,3只小鸟从窝里飞起的画面。
问:窝里有几只小鸟?用几表示?板书:3
飞走了几只?用几表示?板书:3
还剩几只小鸟?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3-3=0表示什么意思?(窝里原来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窝里现在一只也没有了,用0表示)
(2)同桌举几个等于0的例子(如:桌上有5个苹果,吃掉了5个,桌上一个也没有了,用0表示,算式是5-5=0)
(3)课件显示青蛙图
先让学生观察,说图意,老师引导:
左边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几只?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教师一一板书:4+0=4
(4)想一想:5-0=0+0=先说算式的含义,再说得数。
【课堂作业】
1.练习六第1题
2.第30页“做一做”
3.练习六第2、3题
【答案】 1.5 2 0
2.5 4 3 2 5 4 3 2 5 4 3 2
3.第2题:2 2 1 3 0 第3题:1 3 2 2 3 1 4 0【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0,知道0表示什么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并且学会了0的正确写法。还会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课后作业】
1. 练习六第4、5题
2. 2.摆一摆
老师说算式,学生摆并说出得数。
(4-4 5-0 0+2)
3.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板
书
设
计
第7课时 0
“0”的含义:1.表示什么也没有
2. 表示起点
3-3=0 4+0=4
想一想:5-0=5 0+0=0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P32)
主编教师
张耀虹
教材分析:
根据5以内数的组成,使学生对数理有所发现;教材给出了按照纵横两个维度对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进行有序排列的加法表和减法表,并要求学生探索、发现算式排列规律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全面复习5以内数的认识,包括:认读各数、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基数含义、序数含义、数的组成;
2.进一步巩固5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使学生有所发现;
3.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巩固5以内数的认识及计算。
2、灵活运用5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5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5以内各数的认识
1、出示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按照顺序填数:
0○ 2○ 4
教学流程
补充
2、分析:按照顺序填数:0后面的一个数是1,2后面的一个数是3,4后面的一个数是5。
3、答案:1 3 5
二、2 3 4 5的分与合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整理与复习第2题。
2 3 4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分析:一个数分成几和几,先从1和几开始分,依次分成2和几 3和几 4和几…直到分成几和1
3、答案:
三、5以内数的加减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练习七的第2题
看谁算得都对
教学流程
补充
1+3= 5+0= 3+1= 0+5=
4-3= 5-0= 4-1= 5-5=
2、分析:
利用数的分与合来计算。1和3组成4,所以1+3=4。
0表示没有的意思,0加任何数还得任何数。
任何数减0还得任何数。
3、答案:
1+3=4 5+0=5 3+1=4 0+5=5
4-3=1 5-0=5 4-1=3 5-5=0
四、数的大小比较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5题:
□里可以填几?
□﹥3 □﹤5 4﹥□ 2﹤□
2、分析:3后面的数都比3要大,所以大于3的数有4、5;小于5的数就是5前面的数,即0、1、2、3、4……
3、答案: (4、5)>3
(0、1、2、3、4)﹤5
4﹥(0、1、2、3)
2﹤(3、4、5)
板
书
设
计
整理和复习
1、 0 (1) 2 (3) 4 (5)
2、 2 3 4 5
/\ /\ /\ /\
1 1 1 2 1 3 1 4
2 1 2 2 2 3
3 1 3 2
4 1
4、 (4 5)>3 (0 1 2 3 4)﹤5
4﹥(0 1 2 3) 2﹤(3 4 5)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认识图形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完成教科书P37~38“练习八”第1、3、8题。
主编教师
李俊秀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了分散难点,这一单元只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三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搭一搭等活动,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这些图形,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
2.经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般形状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和图片,学生搜集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以小组为单位放在一起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图形王国里的小宝贝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知道这些礼物的名
称吗?
教师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模型。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一)(1)]
【设计意图】通过收礼物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给学生展示最直观、最简单的实物模型,引起视觉上的直观认识。
二、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长方体。
师:(举起长方体模型)请大家在小组的学具盒里拿出与它形状相同的物体。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拿的物体形状是长方体,有的学生会出错,将正方体物体拿出来。(课件出示长方体)
师:请大家摸一摸这些物体,说一说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只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长方体物体的形状特征即可,比如:它们都是长长的、方方的,它们的面都是平平的,都有尖尖的角……
师:你们能给这样长长的、方方的物体取个名字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板书:长方体),并在黑板上贴长方体的图片。
2.认识正方体。
师:(举起正方体模型)请大家在小组的学具盒里拿出与它形状相同的物体。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与正方体形状相同的物体。(课件出示正方体)
师:请大家摸一摸这些物体,说一说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只描述到“不管从哪个面看都是方方的、正正的”这个层面即可,如果此处出现特殊长方体和正方体混淆,教师可把有争议的物体放在一边,在后面的环节中解决。
师:你们能给这样正正的、方方的物体取个名字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正方体(板书:正方体),并在黑板上贴正方体的图片。3.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拿出有争议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师:它究竟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呢?
师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平平的面、尖尖的角,长方体长长的,正方体不管从哪个面看都是方方正正的。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初步了解各种物体的外形特征,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对立体图形进行直观辨认和区别,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把握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从实物、模型形状和图形名称三个层面经历从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4.认识圆柱。
师:(拿起一个圆柱模型)你能拿出和它形状相同的物体吗?(课件出示圆柱)
师:摸一摸,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这些物体上下两个面平平的,上下一样粗,侧面是弯的,可以滚动。
教师介绍它的名字叫圆柱(板书:圆柱),并在黑板上贴圆柱的图片。
师:仔细对比,完成学习单。
师小结:通过几个图形的对比,我们认识到不管是粗粗的,还是细细的,只要有两个大小一样、圆圆的、平平的面,还有直直的、上下一般粗的身子,都是圆柱。
5.认识球。
师:(拿出一个球的模型)你能拿出和它形状相同的物体吗?它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对球最熟悉,会说出球圆滚滚的,可以到处滚动。
师: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叫什么吗?
【学情预设】球。(板书:球)
课件出示球。
师:我们来摸一摸球,球圆乎乎的,它可以任意滚动。把球画在纸上,就是这样的。(在黑板上贴球的图片)
6.根据描述猜图形。
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快速说出图形的名称。
教师依次说出圆圆鼓鼓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学生根据描述说出球、正方体、圆柱、长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特征更加清晰。
三、应用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7“练习八”第1题。
师:你能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汇报。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明白此题是要将第一排和第二排中形状相同的物体连起来,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解题。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图形的特征。
2.完成教科书P37“练习八”第3题。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小组内同学可以一人说图形特征,其他同学猜物体的名称,也可以根据物体的名称说出物体的特征。
学生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练习以及游戏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使具体的实物与图形表象和名称建立起联系,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
3.完成教科书P38“练习八”第8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把思考的过程表达出来。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立体图形摆放的规律。可能表达的时候不够清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完整地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再圈出要摆放的立体图形。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自己家里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提示】
有些图形学生容易混淆,例如: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次性杯子等,可以举一些错例让学生辨析,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认识图形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5~36,完成教科书P37~38“练习八”第2、6、7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欣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我们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4种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
把这些立体图形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课件逐一出示有趣的图形。
师:看看它们像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先欣赏课件中的各种图片,然后说说它们像什么。
师:你们想玩“搭积木”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玩一玩,游戏的规则是“看谁搭得又稳又高”。[板书课题:认识图形(一) (2)]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由几种立体图形拼搭成的图形,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拼一拼
根据指令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拼一拼。
1.用正方体拼一拼。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拼图的小能手,请小组合作,按要求拼一拼。
(1) 用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课件出示)
(2)用3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课件出示)
(3)要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课件出示)
2.用长方体拼一拼。
师:刚才同学们用正方体拼成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图形,很有创意。那么用长方体拼摆,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
学生用4个相同的长方体来拼摆。(课件出示)
3.用圆柱拼一拼。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用圆柱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用2个圆柱拼一拼。(课件出示)
师:两个圆柱横着拼行吗?为什么?
师小结:圆柱的曲面容易滚动,不稳定,但有两个平平的面,很稳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交流,让每个人亲自去尝试、去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又加深了对几种图形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搭一搭
1.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师:读一读,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学情预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并相互补充。明确图中信息:有10个积木,其中长方体有7个,形状及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有两组,每组3个,正方体、圆柱、球各1个。
师:这里有两个词特别重要,你发现了吗?(学生提炼,教师板书“所有、又稳又高”)这两个词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要把所有的积木都用上,而且要高,还要稳。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学会先分析题目要求,明白这些要求的具体含义,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小组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请你观察这些积木,它们都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搭得又稳又高呢?把你想的办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情预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回答。主要是从“球、正方体、圆柱、长方体”这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来说明怎样搭,有的学生还会考虑长方体按不同方向摆放时高度是不一样的,圆柱按不同方向摆放时不仅会出现高度不同的情况,还会出现稳定程度不一样的现象。
【教学提示】
学生通过观察、读题,可以回答出题目的要求,语言不一定完整、清晰,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之前通过交流探讨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考的能力,集思广益,拓展思维。
3.小组合作,尝试拼搭。
师: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你们刚才的想法动手搭一搭,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小组活动,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活动中的问题。
【学情预设】小组之间的差别主要是“长方体”“圆柱”“球”的摆放。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使学生明确:
(1)长方体摆放方向的不同,会导致高度不一样,竖着放比横着放高。
(2)圆柱摆放方向的不同,不仅会影响高度,还会影响平稳程度,竖着放稳一些。
(3)最难搭的是球,怎样摆放都不平稳,滚来滚去的。
师:在这些积木中,最难搭的是球,这是为什么呢?怎样搭才能把球放稳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很难搭得稳。可以用3个长方体搭成一个基座,再把球放在上面就可以放稳了。
教师板书:长方体竖着放,球放在3个长方体的上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决方法,学生根据交流的经验进行作品的调整。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围绕着“怎样搭才能符合题目要求”,边尝试、边思考、边交流、边调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及球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比一比,评一评
师:现在我们来评一评,看看哪个小组搭得又稳又高,我们怎样做才能知道呢?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学情预设】明确可以看:在所有积木都用上的条件下比较谁搭得高,在搭得同样高的条件下比较谁搭得稳。
评比后,组织优秀小组介绍经验。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来说:第一,检查是不是所有积木都用上了;第二,尽量把长方体竖着放;第三,圆柱竖着摆放才能放稳,有时还能摆得更高;第四,把球放在3个长方体上面可以放得稳。
师小结:让积木的平面着地保证平稳,借助长方体的长保证高度,将球放在有3个支点的面上确保稳定,并用上所有的积木,这样就能搭得又稳又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一是看在所有积木都用上的条件下比较谁搭得高,二是看在搭得同样高的条件下比较谁搭得稳。让学生学会有序比较,进一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在比较中培养和提升辨别能力。
五、课堂小练
1.完成教科书P37“练习八”第2题。
师:你能数出图中不同图形分别有多少个吗?
学生完成后,集中交流评价。
【学情预设】指导学生数的时候,可以数一个划掉一个,也可以先用学具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然后再数一数。
2.完成教科书P38“练习八”第6题。
【教学提示】
解决第6题时,可以通过动手拼摆或者课件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数清楚、想明白题目中的几何图形分别由几个立体图形拼成。
师:你能数出这些图形中有多少个立体图形吗?
学生完成后,集中交流评价。
【学情预设】学生在数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困难,主要是忘了数隐藏在里面没有画出来的立体图形。要先观察、想象,再得出结论。
3.玩一玩。
按照教科书P38“练习八”第7题的要求开展活动。
学生两人合作完成,一名学生边摆边说摆的方法,另一名学生根据这名学生所说的话拼摆,然后再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他们的交流能力。
六、回顾过程,整理方法
师:今天我们共同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得到什么结果,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自己的体会是什么。
板
书
设
计
认识图形(一) (2)
所有、又稳又高
长方体竖着放,球放在3个长方体的上面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6、7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0页例题及练习九第1~3题。
主编教师
张进芳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2.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
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点子图或磁性教具。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准备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1~5五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2( )4( )。
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你想知道更多的数字吗?你想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吗?猜一猜我们今天学习什么。(板书:6,7的认识)
三、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认识6和7的主题图)学生观察。
(1)图上有些什么?
(2)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多少桌子、椅子?学生报得数。
(3)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还可以怎样数?
(4)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先数已经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
(5)我们刚才都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6)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板书:7)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你能拿出表示6和7的学具吗?你能用它们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吗?(师出示点子图或其他磁性教具,学生操作,展示)
(2)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3.教学数序。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计数器图)
(1)学生认真观察并数数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再加一颗是几颗珠子?
(2)学生3)教师将直尺图利用PPT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
师: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抢答5添上1是几?6添上1是几?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3)教师将直尺图利用PPT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
师: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4)学生抢答5的后面是谁,6的后面是谁,7的前面是谁。
4.比较大小。
(1)通过PPT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5,6,7的大小关系。
(2)教师出示0,1,2,3,4,5,6,7的点子图,让学生上台随意抽出两张,其他同学用手势表示比较它们的大小。
5.教学序数。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鱼缸图)这里一共有几个缸?从左边数,谁能指出哪个是第6个鱼缸。(指名指)再数数里面一共有几条鱼,有6条鱼的是第几个鱼缸?第7个鱼缸有几条鱼?
学生活动:数一数,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通过“我说你做”加深认识。
(3)小结。数有两层含义: 用来表示数量:几;用来表示次序:第几。
6.指导书写。
(1)说说6和7分别像什么,并用电脑演示6和7的写法,教师讲解、指导。
(2)学生在书上进行描红3个,练习5个。
(3)同桌之间互相欣赏,相互提提意见。
(4)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习惯和书写姿势。
(5)写完之后,抽取几张进行评议。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1~3题。
六、 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科 目
数学
课题
6和7的组成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1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九第4题。
主编教师
张进芳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学情分析:
“>”“=”“<”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他们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6和7的组成。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3.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7的组成。
教学难点:
如何有序地掌握6,7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学具。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准备
1.把不是按顺序排列的数圈起来,并写出正确的排列顺序。
引导学生复习1~7的数序。学生可能一下找不到正确答案,可以让学生先从1开始数。
2.(PPT课件模拟例题的7只小狗)从左数起,给第2只、第4只、第5只、第7只小狗带上小红帽。
先让学生找出起点,然后根据数序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6和7,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6,7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索,揭示规律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的点子图),让学生拿出学具涂一涂、分一分。
(1)这有6个小圆卡片,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将6分成5和1,你能帮我再分一分吗?有几种分法呢?
(2)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并用学具演示,教师选代表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3)学生汇报,教师在PPT课件上演示,请大家评论。
.总结分法。
(1)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5种。
(2)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表述自己的看法。
四、动手操作,尝试学习
1.拿出7个小正方体,把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法?你能按顺序有条理地分一分吗?
2.教师选代表汇报分法并展示,教师引导:你还能想到什么?可以归纳成几种分法?
3.一分钟记忆,再指名说。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你学到了什么?
六、巩固练习
1.猜数:老师左手拿3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学生互动,一个学生伸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学生出一个数能和3组成7。
3.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43页练习九第4题。
七、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科 目
数学
课题
6、7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题及做一做、练习九第5~12题。
主编教师
张进芳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4.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迅速地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比较,使学生初步知道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学具。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准备
1.看算式,说得数。
3+1 4+1 3+2 5-0 2+2 4-3
4+0 3-3 5-2 3-2 5-4 3+3
2.复习6和7的组成。
1和( )组成6,4和( )组成6,6分成( )和( ),6和( )组成7,7分成( )和( ),7分成( )和( )。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6,7的加减法,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
三、观察比较,建立表象
1.教学5+1和1+5。
(1)PPT课件出示小朋友数小圆片图。
观察:图上有几个小朋友在数小圆片?他们坐的位置是怎样的?桌上有几个小圆片?小圆片放在什么地方?
(2)指导学生摆小圆片列算式。
①每组的小组长拿出6个小圆片,左边摆5个小圆片,右边摆1个小圆片,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从左往右看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列式:5+1=6。
为什么5+1等于6?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可以这样想:5和1组成6,所以5+1=6)
②请大家从右往左看,想一想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列式:1+5=6。
为什么1+5等于6?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可以这样想:因为1和5组成6,所以1+5=6)
③比较:看的是同一幅图,为什么却能列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呢?(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由于同学们看的方向不同,所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算式。
师:这两个算式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引导学生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加法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
2.教学4+2和2+4。
(1)让学生用小花操作:左边摆4朵小红花,右边摆2朵小黄花。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桌上摆的小花。从左往右看,先是几朵小红花?后是几朵小黄花?一共是几朵花?怎样列算式?
算式:4+2=6。
师:现在请同学们从右往左看,先是几朵小黄花?后是几朵小红花?一共是几朵花?
算式:2+4=6。
(2)比较4+2=6和2+4=6。
师:如果不看图,怎样想4+2等于几呢?(想:4和2组成6,所以4+2=6)
怎样想:2+4等于几呢?(4+2得6,因为调换4和2的位置,得数不变,所以2加4也等于6)
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教学6-1和6-5。
(1)指导学生摆圆片列算式。
学生动手摆6个圆片,然后用小棒分出5和1。
师: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列式:6-1=5,6-5=1。
(2)师:计算6-1时怎样想算得快?
(3)讨论:为什么同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
小结:从小圆片图中,我们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列两道减法算式:从总数里去掉左边的部分,就得到右边的数;从总数里去掉右边的部分,就得到左边的数。
2.教学6-2和6-4。
(1)让学生用小花操作:左边摆4朵小红花,右边摆2朵小黄花。去掉2朵黄花,还剩下几朵小红花?怎样列算式?
列式:6-2=4。
师:现在老师去掉左边的4朵小红花,还剩下几朵小黄花?怎样列式?
列式:6-4=2。
(2)比较6-2=4和6-4=2。
师:如果不看图,怎样想6-2等于几?6-4等于几?(想:6可以分成4和2,所以6-2=4)
通过操作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
五、观察发现,揭示规律
1.(PPT课件出示5+1,1+5,6-1,6-5的圆片图)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PPT课件出示4+2,2+4,6-2和6-4的花图)学生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4.学生操作小棒图,再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全班交流。(5+2=7等)
5.是不是所有的图都能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呢?小组讨论一下。全班交流。(PPT课件出示3+3=6,6-3=3的图)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吗?
七、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43页练习九第5~12题。
七、 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6及“做一做”。
主编教师
赵富云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解决问题”都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体会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境,以此帮助一年级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正确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看懂图意,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和列式,并正确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演示,导入新课
师:小兔子们采蘑菇回来了,它们采的蘑菇可真多呀!大家都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教科书P46情境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图,说说图里有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有兔爸爸、兔妈妈,还有4只兔宝宝。
师:那左边有几只兔子?右边呢?
【学情预设】学生能回答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
师:兔妈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帮兔妈妈解决问题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情境图,在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逐步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大括号。
师:(手指着情境图中的大括号)你们认识它吗?(学生回答:大括号)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见过它了,那么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板书:合起来)
教师示范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手势,带领学生一起做。
师:在这里,大括号表示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是把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合起来。
师:对,我们把左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右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大括号表示的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
2.认识问号。
师:(手指着情境图中的问号)这是问号,你们知道问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理解“?”是表示要求的问题。
教师画大括号并在大括号下面画出问号,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和问号在一起表示求一共有几只兔子。(板书:一共有几只?)
3.完整表达图意。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试一试。
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教师指名说一说。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完整表述: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左边有4只兔子”和“右边有2只兔子”是这道题的两个条件,“一共有几只兔子”是要解决的问题。
4.画一画,加深对图画问题的理解。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式画出这道题的意思吗?
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图意。教师可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在黑板上板书: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能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5.列式解答并理解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我们现在明白这幅图表示的意思了,那么求一共有几只要怎样解答呢?
学生独自尝试写出算式,教师指名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把它们合起来就是4+2=6(只)。
预设2:右边有2只兔子,左边有4只兔子,把它们合起来就是2+4=6(只)。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6.检验反思。
师:同学们,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要怎样检查呢?
学生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在图中再数一数,检查是不是一共有6只兔子。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还需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要注意看数有没有抄错,答案有没有算错。
7.总结解决图画问题的一般步骤。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情预设】在解决图画问题时,要先看懂图意,明确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再想用什么方法解决。想的时候还可以用简单的符号或者图形代替原图来表示图意,再列出算式进行解答。解答完后,还要检查答案是不是正确。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并适时指出重点: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设计意图】抓住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对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学生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P46“做一做”。
师:企鹅也想请你们帮帮忙,请大家仔细观察,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左边有2只,右边有5只,要求一共有几只。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先跟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会列出算式2+5=7(只)或者5+2=7(只)。(教师可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中的2、5、7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解答正确吗?检验一下。
【学情预设】学生会检查数写错了没有,计算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已经有了解决例题的经验,所以在巩固阶段,更多的是采取学生互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习惯。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7及“做一做”。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导入新课,猜谜激趣
课件出示谜语。
师:读一读,你能猜出这是哪一种动物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猜出谜底是青蛙。
师:对,这个谜语描述的就是青蛙。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它还带来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课件出示教科书P47情境图。
师:下面我们就去帮青蛙解决问题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
1.完整表达图意。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里的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又表示什么呢?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指名汇报。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7”表示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表示要求还剩几只。
师:谁能用三句话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2只,还剩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板书。
2.分析和解决问题。
师:我们现在明白这幅图表示的意思了,那么求还剩几只要怎样解答呢?
学生独自尝试写出算式并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5+2=7,还剩5只。
预设2:7-5=2,还剩5只。
预设3:7-2=5,还剩5只。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还剩5只,为什么列的算式不一样呢?谁的对?谁的错?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后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不能用加法计算,因为一共有7只已经告诉我们了。
师:不能用加法计算,那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学生回答:减法)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就是从7只里面减去2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师:这里有两道减法算式——7-5=2,7-2=5,它们都是对的吗?
【学情预设】预设1:7-5=2这道算式也不对,这道算式等号后面是2,求的是跳走了几只,不是求还剩几只。
预设2:7-2=5这道算式是正确的。因为一共7只青蛙,跳走了2只,从7只里减去2只,就剩下5只青蛙。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和表达,为自己点个赞吧!谁再来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7-2=5
3.检验反思。
师:同学们,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应该要怎样检查呢?
学生思考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汇报。
【学情预设】用得数5只加上跳走的2只,看是不是等于7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47“做一做”。
师:企鹅们又来了,这次它们又带来了什么问题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完整地说一说图的意思。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一共有6只企鹅,右边有4只,要求左边有几只。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先跟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会列出算式6-4=2(只)。教师可追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算式中的6、4、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解答正确吗?检验一下。
【学情预设】学生自行检查数字写错了没有,计算是否正确。
2.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已知两部分,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从整体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加强比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
让学生说清楚为什么要用减法,采用互相说说、小组内交流、点名汇报的方式,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说清楚。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情境图,有顺序地、完整地叙述问题,从而完全理解题意。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2)
一共有7只青蛙,
跳走2只,
还剩几只?
7-2=5(只)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8和9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0~51,完成教科书P54“练习十一”第1~3题。
主编教师
邓婕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8和9,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会读、写8和9。
2.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理解8、9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有序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提高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8和9的概念,会读、写8和9。
教学难点:
能够区分8和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8、9的数字卡片,点子图卡片,圆片,三角形。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回忆知识,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字朋友?
【学情预设】学生会按顺序说出0、1、2、3、4、5、6、7。
师:你们知道7的后面是几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8和9。(板书课题:8和9的认识)
【教学提示】
数数要有顺序,可以有意识地先引导学生数出数量是8的物体,再引导学生数出数量是9的物体。让学生先在头脑里形成有关8的具体数量,再形成有关9的具体数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0~7各数,揭示今天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8和9的基数意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0情境图。
师:大家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各有多少个?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我看到花坛两旁有8棵树。
预设2:我看到花坛里有8朵花。
预设3:我看到标语牌下摆放着9盆花。
预设4:我看到有8个同学。
预设5:我看到有9只蝴蝶。
预设6:图中一共有9个人。
预设7:我看到标语牌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标语牌上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大字,地球是我们的母亲,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能做到吗?
学生数个数是8、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顺序来数。
师:同学们数出了8棵树、8朵花、8个同学还有8个字,那么这些数可以用几来表示?
学生说出可以用“8”来表示,教师出示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想一想,8还可以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8还可以表示8支笔、8张桌子等,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物体的数量都可以用8来表示。
课件出示8个同学、8棵树、8朵花的图片以及点子图。
师:请你数出8个圆片,并摆出来。(教师在黑板上贴8的点子图)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也可能2个2个地数,并把圆片摆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师:同学们数出了9盆花、9只蝴蝶、9个人,可以用几来表示呢?
学生说出可以用“9”来表示,教师出示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想一想,9还可以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生活中可以用9表示的数量,例如9个橡皮擦、9本书等。
课件出示9个人、9盆花、9只蝴蝶的图片以及点子图。
师:请你们数出9个三角形,摆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教师在黑板上贴9的点子图)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摆三角形,摆到8时,教师可以追问“怎样得到9呢?”学生回答“再数1个就是9”。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逐步抽象出8和9,感受8和9的基数含义,形成良好的数感。
2.用计数器拨数。
教师用计数器拨出7颗珠子。
师:我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学生回答“7”)
教师又拨1颗珠子,让学生说出现在有几颗珠子,用几表示,再拨几颗珠子就是9颗珠子。
【学情预设】学生会回答:7颗珠子再拨1颗珠子就是8颗珠子,用8表示;8颗珠子再拨1颗珠子就是9颗珠子。
3.课件出示直尺图。
师:你们能填出直尺上所缺的数吗?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数的顺序很快填出所缺的数,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0~9这10个数。
师:8的前面是几?8的后面是几?与8相邻的数是几和几?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数的顺序回答:8的前面是7,8的后面是9,与8相邻的数是7和9。
师:在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面,数越怎么样?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越往后面,数越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直尺图,让学生发现9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使学生掌握0~9各数的大小排列关系。
三、8和9的大小比较
课件出示教科书P51点子图。
师:怎样数能很快知道卡片上的点子数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也可能看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可以了;还可能知道了第一幅表示数字7,后面的两幅图依次在前一幅图点子数的基础上加1就能很快得出后面两幅的点子数。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做出评价。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任意选择两个,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通过点子图直观地进行比较,也可能会通过数的顺序进行比较。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7<8,8<9,7<9,8>7,9>8,9>7。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问题开放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区分8、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课件呈现教科书P51情境图及问题。
先让学生独立在教科书上完成,再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有些学生可能会把8只和第8只弄混淆,教师可以追问:8只和第8只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答出8只是指一共有8只小动物,第8只是指排的序号,只有一只小动物。
师:你们能像上面那样也提一个问题,并让同桌回答吗?
学生模仿提问并回答,教师巡视指导,选几名学生进行汇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将8和9的基数、序数意义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8、9的写法
1.8、9的书写规范。
师:现在我们对8和9这两个数朋友比较熟悉了。首先观察一下,8和9分别像什么?(8像葫芦,9像勺子)(课件出示)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怎么写这两个数(播放8和9的书写视频)。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学情预设】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示范,一边写一边说。
8的写法:从日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从右向上到左写一个半圆,拐向右下,碰右线、底线、左线,回上去,在虚线以上和原线相交,一直写到右上角附近与起笔的地方稍离开一些停笔,注意8是不封口的。
9的写法:从日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向上碰上线中间,向左碰左线中间,绕圈向上一直写到与起笔的地方稍离开一些,再折线向下到底线中间偏左停笔。
教师巡视,对写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作品展示,写得不正确的同学要及时纠正,同时注意对学生写字姿势的培养。
2.完成教科书P51的书写练习。
【设计意图】8和9的书写方法较难,通过详细的讲解以及教师示范,使学生掌握8和9的写法。
六、应用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4“练习十一”第1题。
师:请大家按数的顺序连一连。
【学情预设】学生完成这道题比较轻松。
2.完成教科书P54“练习十一”第2题。
师:小狗和小兔玩游戏,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哪种小动物多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对一对地数和分别数这两种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指导学生先进行数数和填表,最后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完成教科书P54“练习十一”第3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再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理解题意后,学生完成第1小问会比较轻松。教师还可以追问“9节”和“第9节”有什么区别。容易出错的是第2小问,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已知信息“7”和“4”来确定车厢的排列顺序,即从大到小的顺序,再按照数的顺序填空。
师:小猫在第几车厢?你们能像老师这样也来提一个问题吗?
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练习,复习了数数、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跟哪两个数做了好朋友?这两个数朋友在我们身边还藏有好多秘密呢!说说生活中的8和9。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8和9的组成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2,完成教科书P52“做一做”和P54“练习十一”第4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的袋子里有8个圆形磁铁,请你从袋子里拿
出几个,只要告诉我拿出了几个,我就能说出袋子里还剩几个。你相信吗?
师生一起做游戏,例如学生从袋子里拿出了3个圆形磁铁,教师就说袋子里还有5个,然后师生一起验证。像这样玩2~3次。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准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8减去拿出去的圆形磁铁的个数,就是袋子里剩下的个数。
师:老师知道袋子里一共有8个圆形磁铁,根据8的组成,知道了拿出的个数,就能算出还剩几个。你们学了8的分与合以后,保证你们也能说对。(板书课题:8和9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分与合的知识的重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探究8的组成。
师:请大家先数出8根小棒,如果要将这8根小棒分为两部分,有几种分法?我们一起在桌上摆一摆。
师:我这样分(移动1根小棒,学生跟着移一移),这时8分成了几和几?(学生回答:8分成了7和1。)
师:我再按顺序移动1根小棒,这时分成了几和几?(学生回答:8分成了6和2。)同学们,你们会按顺序再移动1根小棒吗?
学生移动小棒,指名说说分的结果。
师:按顺序再移动1根呢?试一试,并说一说结果。
指名说一说分与合。
【学情预设】
师:根据这几组组成,你们还能想到什么?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看到其中的一组可以想到另一组。例如看到8可以分成7和1,就可以想到8可以分成1和7……
师生一起整理并板书8的组成:
师:你们能有顺序地记住8的组成吗?谁来说说自己记忆的方法?
指名回答。
指导学生读一读8的组成,例如8可以分成1和7,1和7可以组成8……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8的组成。在分小棒的活动中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发现8的另外3组组成,使学生感受“有序分”的优势,并利用“有序”的规律记忆。
2.总结方法。
师: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8的分与合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又想到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可以先给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用学具来摆一摆、分一分,依次移动一个学具,就能有序得到8的4种分法。再由这几种分法想到另外几种分法,这样就能很快记住8的分与合。
【设计意图】学习方法的总结类似于知识的总结、回顾,这可以迁移到接下来要学习的9的组成中。
3.自主探究9的组成。
师:请大家数出9个圆片,摆一摆,把它们分成两部分,并记录9的组成。
学生动手操作,并记录9的组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指定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用圆形磁铁进行操作,依次向右移动一个磁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操作过程说出9的分成和组成。例如9可以分成8和1,8和1组成9。学生摆出4组后,就能联想到另外4组。
师生一起整理并板书9的组成:
4.记忆9的组成。
师:你能有顺序地记住9的组成吗?谁来说说自己记忆的方法?
指导学生读一读9的组成,例如9可以分成1和8,1和8组成9……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有序记忆,让学生体会到有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52“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再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这两题都是表示数的组成的变式题,有些学生可能会不清楚该怎么做。第1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变式的意思后再填写,写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图表示的意义;第2题要求学生能圈出相邻的(横、竖、斜)能组成8和9的两个数。
2.对口令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游戏。例如,老师问8可以分成2和几,你们就回答8可以分成2和6;或者老师问4和5组成几,你们就回答4和5组成9等等。
师生一起玩对口令游戏后,再让学生完成教科书P54“练习十一”第4题,并读一读。
【设计意图】8和9的组成为后续学习8、9的加减法打下基础。通过多种练习方式促使学生熟练掌握8和9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8和9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3,完成教科书P53“做一做”和P55“练习十一”第5、6题。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教科书P55“练习十一”第5题。
教师随机给学生发1~7的数字卡片。(卡片里有两张4)
师: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要求是拿到的卡片数字能组成8的两位同学成为好朋友,现在请拿到了卡片的同学仔细观察,迅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其他的同学帮忙看一看,他们是不是好朋友呢?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要求迅速找到各自的好朋友。1和7,2和6,3和5,4和4分别合在一起组成8。
师:你们是怎样迅速找到朋友的?(学生回答:想8的组成)
师:请同学们按照游戏规则利用9的组成玩游戏。(给学生发1~8的数字卡片)
【学情预设】学生能熟练地利用9的组成完成游戏。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9有几组组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利用8和9的组成的知识来学习8和9的加减法。(板书课题:8和9的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复习8和9的组成,为后面学习8和9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二、探究8的加减法
1.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53上面左图。
师:看一看图中漂亮的花朵。你能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后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有5朵红花,3朵粉花。
师: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呢?
【学情预设】学生能根据图列出4道算式:5+3=8,3+5=8,8-5=3,8-3=5。说加法算式时对应的图意会比较清楚,但要说清楚减法算式对应的图意还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四道算式。
师:根据这幅图我们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加法算式的含义同学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谁来说说减法算式的意思呢?
【学情预设】预设1:一共有8朵花,其中红花有5朵,粉花有几朵?用算式8-5=3表示。
预设2:一共有8朵花,其中粉花有3朵,红花有几朵?用算式8-3=5表示。
2.阐述算理,对比概括。
师:仔细观察5+3=8,3+5=8这两道加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相加的两个数都是5和3,得数都是8,但是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了位置。
师:仔细观察8-5=3,8-3=5这两道减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
师:怎样把这四道算式的结果又快又准确地写出来?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介绍给大家吗?
【学情预设】根据图来计算出结果。
师:同一幅图,根据不同的问题,我们一般可以列出四道算式,而且我们根据其中的一道算式可以得出另外三道算式的结果。
师:谁还有其他的方法?
【学情预设】根据8的组成来进行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具体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师:当没有图的时候,我们计算时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会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加上教师的有效引导,进一步体会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明确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优越性。
3.列举算式。
(1)列举和是8的加法算式。
师:除了5+3=8,3+5=8,你们还能写出哪些和是8的加法算式?如果有困难,可以用8根小棒摆一摆。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1+7=8,7+1=8,2+6=8,6+2=8,4+4=8。如果学生没有说出0+8=8,8+0=8,教师可以加以提示。
(2)根据加法算式写减法算式。
师:我们写出了这些和是8的加法算式,你们能根据这些加法算式写出减法算式吗?
同桌之间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写算式。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8-1=7,8-7=1,8-2=6,8-6=2,8-4=4,8-0=8,8-8=0。
师:有一组算式比较特别,只能写出一道减法算式,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情预设】学生在交流中明确8可以分成4和4,这里两个部分数字相同,所以只能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用数的组成来支撑算理,同时让学生列举算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三、探究9的加减法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3上面右图。
师:仔细观察,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学生能比较快地列出5+4=9,4+5=9,9-5=4,9-4=5这四道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让学生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写算式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写全所有的算式呢?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你是怎样算出这几道算式的结果的?怎样算才算得快?
【学情预设】预设1:根据一道算式,就能写出其他三道算式。
预设2:根据9的组成来计算。
2.根据9的组成写出其他算式。
师:刚才有图的帮忙,写四道算式就比较容易。如果没有图,你能根据9的组成,有条理地写出所有的算式吗?
【学情预设】可以先请学生示范解题,再让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促进思维进一步提升,并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3“做一做”第1题。
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每一组题都是根据一个数的组成计算的。例如7和1组成8,就可以计算1+7=8,7+1=8,8-1=7,8-7=1这四道算式;或者只要算出7+1=8,根据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就能写出其他三道算式的结果。
2.完成教科书P53“做一做”第2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意,数出每一盆中有几朵花,并标注出来,再连线。
3.完成教科书P55“练习十一”第6题。
师:观察图,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能根据图快速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教师重点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加法、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8和9的加减法计算,并能利用加法算式写出其他三道算式。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8和9的加减法
5+3=8 5+4=9
3+5=8 4+5=9
8-5=3 9-5=4
8-3=5 9-4=5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十二的第1、2、3题。
主编教师
袁学峰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例5,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例5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解决“一共有多少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用数学”的内容,教材主要内容是解决“一共有多少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以后问题解决奠定了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针对本课的内容是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8、9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巩固复习9以内各数的认识,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提高口算8、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
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口算卡片等。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情景导入】
1.通过拍手游戏复习数的组成。两人一组,如学生甲:“我说1,”学生乙:“我说8”,齐说:“1和8组成9,9可以分成1和8……”
2.数数。
两人一组从0数到9,再从9数到0。
3.比较大小。
4.口算。
【进行新课】
1.练习十二的第1题
(1)仔细观察第一幅图,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要我们求什么?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列式:6+3=9
师:为什么用加法?
“6”、“3”、“9”分别表示什么?
(2)仔细观察第2幅图,8只表示什么?(总数)
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还剩几只小鸡,该怎样列式?
列式:8-4=4。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练习十二的第2题把第2题的算式制成口算卡片,开火车回答,看哪组说得又快又对。
3.练习十二的第3题
(1)仔细观察第3题图,看看,同学们在干什么?看看这幅图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同桌讨论。
(3)集体交流。
【课堂作业】
1. 我会算。
2. 从2、4、5、9中先选出三个数字,再写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
3.看图列式。
(1)
(2)
(3)
老师可观察学生做题情况,可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全班交流,集体订正。【答案】1.5 9 6 9 2 9 4 9 9 1 4 8
3.(1)7+1=8
(2)8-4=4
(3)9-4=5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通过练习,我们更加熟练地掌握了8和9的加减法的计算和应用。希望同学们还要继续努力。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数和数字一样吗?
我们学数学,整天和数及数字打交道,那么数和数字是一回事吗?你知道吗,小兰和小华还为这事吵起来了呢。事情是这样的。数学兴趣小组的张老师,给大家出了一个讨论题:数和数字的含义是不是相同的?小兰不假思索地说:“当然相同。”张老师说:“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小兰很快地说:“1、2、3……可以说它是数字,也可以说它是数。”
小华不服气地问:“那么69是一个数,也是一个数字吗?”
小兰说:“69是一个数也是一个数字。”小华说:“你说的不对,69是一个数,是由6和9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和数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小兰和小华互不服气。
这时有的同学同意小兰的意见,有的赞成小华的说法。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意见一直统一不起来。
张老师看着大家的认真劲,笑了,她说:“数可以表示物体的多少或排列顺序;数字是写数用的符号,也叫数码。我们用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按一定数位顺序排列来表示数,用它们可以写出任意一个数。”
听了张老师的话,小兰点了点头。
板
书
设
计
第7课时 8和9(4)
6+3=9 8-4=4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10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10的认识(P59--64)
主编教师
张耀虹
教材分析:
“喂鸽子”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学生通过数图中的人数和鸽子数抽象出10,学习用10表示物体的个数。再认识10以内的数的顺序,比较9和10的大小。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10,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会读并正确书写数字10;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掌握10的组成。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10的组成,认数、写数和比较大小。
教学难点:
比较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0~10的各种动物卡片、小棒、刻度尺、计数器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1.多媒体课件演示。
动画故事引入:这些数字宝宝决定成立一个数字队。9最大,当上了队长。
教学流程
补充
9当上队长后很得意,有一天,9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实在是太小了,真没用。”0听到9这么一说,伤心地哭起来,1在旁边听见了,就很有礼貌地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小朋友,数字1说得对不对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呀?师出示1和0两个数字卡片。10是不是比9大呢?
(学生认真听故事动脑思考。)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
(课题板书:10的认识)
二、 自主探究 体验新知
1. 教学数数。
( 1 )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情境图。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10只鸽子、9个学生、1个老师)
(2)动手摆10根小棒。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
(同桌间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
找一找身边的10。身体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数字
教学流程
补充
10表示?
(同桌间相互找一找,说一说)
2.教学数序。
(1)(出示刻度尺图)10来了,它应该排在哪儿呢?
(学生出示刻度尺,观察10的位置)
(2)出示计数器。教师先拨8颗,再添1颗是几颗?先拨9颗,再添1颗呢?
(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直观感受到9比8多1。9颗再添上1颗是几颗?10颗去掉1颗是几颗?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直观感受到10比9多1。10应该排在哪儿?)
(3)请学生分别按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学生读一读。)
3.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
(教师板书:10>9 9<10)
(学生读一读。)
4.教学10的组成。
(1)摆一摆,分一分,你有多少种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拿出10个自己喜欢的学具代替10瓶
教学流程
补充
饮料,摆一摆,分一分,你有多少种方法?)
(2)把你想到的方法填在教材第60页,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学生汇报)
(3)“歌手指操”具体内容是“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5.写10比赛。
(1)观察10的写法,学生再比赛。(认真观察并书写。)
(2)教师评比(互相评比)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三”第1题的数轴。
2.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三”第2、3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提高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汇报所学知识)
2.质疑:谁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探讨?
(学生自由提出在课堂上没有理解的问题)
板
书
设
计
10的认识
10 10 10 10 10
/ \ / \ / \ / \ / \
9 1 8 2 7 3 6 4 5 5
1 9 2 8 3 7 4 6
10>9 9﹤10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10以内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1.复习10的组成。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学生念儿歌,回忆旧知。)
2.口算。
4+5= 5+4=
9-4= 9-5=
(学生自由口算,抢答)
3.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0这个新朋友,10的加减法如何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
二、 自主探究 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点子图一(9个○,1个●),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能列出几道数学算式?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利用9的加减法知识,将其很快迁移到本节课中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教学流程
补充
2.你能说一说1+9=10,9+1=10这两道加法算式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吗?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1)因为9添上1是10;
(2)数出来的;
(3)因为9和1组成10(或10可以分成9和1);
(4)因为会算1+9=10,所以9+1=10。
3.你能说一说10-1=9,10-9=1这两道减法算式是怎么计算出结果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1)数出来的;
(2)因为10可以分成9和1(或9和1组成10);
(3)因为9+1=10,所以10-9=1。
4.出示点子图二(8个○,2个●),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5.学生自由学习点子图三、图四。
(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6.想一想。
5+5= □ 10-5=□(学生独立计算,理解10分成5和5时,只能写出两道算式)
三、巩固练习
1.找朋友游戏:举卡片找加起来得数是10的朋友。老师举卡片,学生举卡片:老师举卡片9,学生举卡片1,1+9=10……
(老师与学生进行游戏,分小组进行游戏)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自由谈一谈)
板
书
设
计
10的加减法
1+9=10 10-1=9
9+1=10 10-9=1
……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连加连减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5,完成教科书P65“做一做”和P66“练习十四”第1、3、5题。
主编教师
李俊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最直接的基础。同时,本单元中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单元是全册教科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10以内数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连加、连减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体验数学的运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尝试,建立连加模型
1.感知事情发展顺序。
课件出示教科书P65情境图上面的部分。
师:周末到了,小丁回老家帮奶奶喂小鸡,他在地上撒了些米。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看见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有5只小鸡在吃米。
师:(课件动画出示先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继续观察,你又看见了什么?
【学情预设】预设1:跑来了3只小鸡。
预设2:先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
师:你觉得谁说得更准确?想一想,3只小鸡是怎样来的?是一起来的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3只小鸡是分两次来的。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5只小鸡,先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叙述图意,感知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意在为学生完成从一步加法到两步加法的迁移提供基础。
2.尝试列式表达模型。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你们会列式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5只小鸡,跑来2只,又跑来1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就是要把5只、2只、1只全部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5+2+1。(教师追问:算式中的“5”“2”“1”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板书算式。
师: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有3个数,两个加号。
师:请同学们给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像这样把3个数合起来,也可以用加法计算,数学上把这样的算式叫做连加。(板书课题:连加)
师:这道算式读作:5加2加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算式)
【设计意图】从观察情境图叙述事情发展顺序到用算式表达图意,从具体情境到抽象出算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师:5+2+1等于多少呢?怎么算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先算5+2=7,再算7+1=8。(教师可以结合题目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5+2=7算的是什么,7+1=8算的是什么。)
师:对,我们先算5+2=7,再算7+1=8。(一边说一边板书,强调学生要搭桥画线,先算出的“7”要写出来。)
请学生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小结:三个数相加,我们可以先将前两个数相加,再用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
【设计意图】计算顺序是连加教学的难点,学生可能通过数数或者生活经验得到算式的结果,但对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比较模糊。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渐理解算理和建构算法,最终抽象出算式的计算顺序。
二、迁移,建立连减模型
1.尝试列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65情境图下面的部分。
师:请你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同桌之间交流讨论,教师指名说一说。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一共有8只小鸡,先跑了2只,又跑了2只。
师:根据信息,我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剩下多少只小鸡?
师:你会列式吗?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8-2-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师: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算式中的“8”“2”“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教学提示】
连减计算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算出前面两个数相减的得数后,才能再用算出的得数减第三个数,重点让学生说说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的。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从总数里先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师:(教师指着8-2-2)这个算式读作“8减2减2”(学生齐读),8-2-2等于多少呢?怎么算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先算8-2=6,再算6-2=4。(教师可以结合题目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8-2=6算的是什么,6-2=4算的是什么。)
师:对,我们先算8-2=6,再算6-2=4。(一边说一边板书,强调学生要搭桥画线,先算出的“6”要写出来。)
请学生再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补充课题:连减)
师小结:像这样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可以用减法计算,数学上把这样的算式叫做连减。计算连减时一般也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就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计算)
3.对比归纳。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连减,与连加的运算顺序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一般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有连加的经验,无论是算式模型的表达,还是运算顺序的实践,学生可以从中迁移,进而建立连减经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5“做一做”。
师:请大家按照图意先摆一摆,再列出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先跟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原有4根小棒,然后再摆3根,最后又摆1根,一共有几根小棒?列式为4+3+1=8。
预设2:原有10个五角星,先拿走3个,又去掉5个,还剩几个?列式为10-3-5=2。2.算一算。
(1)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1题。
师:请你观察,每组算式的连加算式与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连加算式的第一步计算是第一个算式,第二步计算是第二个算式,连加算式就是把上面两个算式合在一起了。
(2)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四”第3、5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学情预设】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出现错例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连加、连减运算顺序的掌握,提高运算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加减混合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6题。
主编教师
张进芳
教材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册教材作为小学阶段起始教材,从涉及到加减计算起,在安排上总是把计算教学与具体情境联系在一起,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根据图意提出问题来解决,《加减混合》这一内容的教材编排,仍突现这一显著的特点。教材努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小棒,圆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准备
1.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 5+3+2=
8-2-3= 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
2.看图列式计算。
二、观察比较,质疑导入
1.在上面复习题中两道题(5+3+2=,10-5-3=)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 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板书:加减混合)
三、引导探究,发现方法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主题图1第一幅图,每一幅小图都由动态到静态)
(1)说一说图意,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2)学生自由回答(板书:4+3)。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主题图1第二幅图)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4)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在“4+3”的后面写“-2”)
(5)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6)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例题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2.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1)学生讨论:湖里天鹅只数是怎样变化的?这2只天鹅是从几只天鹅里飞走的?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PPT课件动态显示过程)。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3.学生自主用小棒或圆片计算结果。
四、自主探究,迁移内化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主题图2,每一幅小图都由动态到静态)
1.同桌表述图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
3.全班交流。
①说图意;②说出算式;③说出计算过程。
追问: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PPT课件动态显示过程)
4.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观察、比较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加减混合计算的顺序?
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68页练习十五第1~6题。
七、 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9,完成教科书P71~72“练习十六”。
主编教师
赵富云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最直接的基础。同时,本单元中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单元是全册教科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10以内数及加法算式表的过程,沟通各知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知识,提高加法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观察、探索、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3.进一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初步掌握整理和复习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主动探索和发现加法算式表的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10以内的加法算式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第五单元了。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呢?请大家回忆回忆,也可以翻开教科书看一看。
师:今天我们就来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自主整理,复习巩固
1.复习基数、序数的知识。
课件出示教科书P69第1题情境图。
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小组汇报
师:同学们真棒!如果老师住的楼层在最高层,你知道应该按几吗?为什么?
指名回答
2.复习数的组成。
(1)“找朋友”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来玩一玩“找朋友”的游戏。
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之间一人用手指出数,另一人用手指出的数必须与它凑成6。
学生按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大家用这种游戏方式玩一玩7、8、9的组成的游戏。(学生玩游戏)
师生一起玩10的组成的游戏。
(2)完成教科书P71“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能很轻松地填出数的组成。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相应数的组成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设计意图】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和日常生活之中,使数学知识变得更为鲜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
3.整理加法表。
(1)小组合作:分一分。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同学们手上都有10以内的加法算式卡片,小组合作把它们整理一下呢?说说你想怎么整理。
【学情预设】预设1: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放在一起。
预设2:把有相同加数的算式放在一起。
根据学生的回答示范整理,例如:找出所有得数都是6的加法算式,6+0=6,5+1=6,4+2=6,3+3=6,2+4=6,1+5=6,0+6=6。也有学生说出:把0+几的算式放在一起,1+几的算式放在一起。
师:你们能接着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吗?
学生借助摆卡片的形式进行初步整理。
(2)汇报整理。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加法表进行展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我也整理了一份10以内的加法表。(课件出示)请你仔细观察,可以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发现:横着看,每一行得数都相同;竖着看,每一列的算式中第二个加数相同,从上到下每一列第一个加数比后一个算式的加数少1,从下往上每一列第一个加数比上一个算式的加数多1;斜着看,从左上往右下第一个加数相同,第二个加数依次多1,结果也依次多1。只要学生的发现是正确的,都要给予鼓励。
师: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任意指定一道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师:计算最后一行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根据加法表练习计算。
同桌之间互相指定算式说出结果,完成后教师抽查计算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经历整理加法表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沟通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在寻找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的算式的过程中,体会此类算式的内在含义,达到重新建构知识的目标,积累整理知识的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71“练习十六”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P72“练习十六”第7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让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再让学生独立填写。
学生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填写加法算式中未知数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教科书P72“你知道吗?”,教师给学生介绍数学文化。
【教学提示】
学生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整加法算式表,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板
书
设
计
整理和复习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0,完成教科书P71~72“练习十六”第3、5、6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了10以内有关数的知识,自己整理了加法表。能说说怎么整理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整理和复习这一单元的内容。
二、自主整理减法表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师:同学们手上都有10以内的减法算式卡片,你们能把它们整理一下吗?赶紧试一试吧!
学生借助摆卡片的方法初步整理减法表。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善整理。
引导学生完善减法表,课件出示。
师:请你仔细观察减法表,可以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或斜着看,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观察减法表,可能发现:竖着看,每一列从上往下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减号后面的数都相同;横着看,减号前面的数都相同,减号后面的数从左往右一个比一个多1;斜着看,算式的结果都相等,最外面一排结果都是0。
师: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任意指定一道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师:计算第一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3.根据减法表练习计算。
同桌之间互相指定算式说出结果,完成后教师抽查计算情况。
三、复习解决问题
1.用一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70第4题
师:仔细观察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用什么信息解答,再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70第5题。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72“练习十六”第6题。
指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再计算。
2.完成教科书P71“练习十六”第3题。
师:请你先找到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再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71“练习十六”第5题。
师:说一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第2幅图:学生说出:船上有2只小猴,又来了6只,一共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汇报时注意结合图意说清算式的含义。
五、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提示】
复习减法算式时注意适当联系加法算式。如说出减法算式的得数时,可让学生说出一个与它有关系的加法算式和得数,再让另外的学生说出相应的另一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板
书
设
计
整理和复习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11~20各数的认识(1)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3~74例1、例2,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和P76“练习十七”第1~6题
主编教师
邓婕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打好基础。其教学内容可分为数概念的建立、数的运算以及综合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建立数的概念,共3个例题。例1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写数,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3.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感受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体会“十进制”,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20根小棒、橡皮筋2根、数字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11月×日)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其他的十几的数
吗?
【学情预设】预设1:我放学回家时坐19路公交车。
预设2:我是9月13日出生的,我的生日中有13。
预设3:我们组的作业本收齐了,正好是14本。
预设4:我看书时,书上的页码有17和18。
……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十几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1)]
【设计意图】结合上课的日期引出十几的数,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自然地将生活与数建立起联系,感到数来源于生活,感知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十”。
课件出示杂乱摆放的10根小棒。
师:你知道这里有多少根小棒吗?(学生齐数,课件配合闪烁,数出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一)这10根小棒都是同学们一根一根数出来的,如果不数,你能想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是10根小棒吗?请你拿出小棒,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表示出来。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2根2根地摆、5根5根地摆或10根捆成1捆,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方法,学生会发现“10根捆成1捆”的方法最容易一眼看出是10根小棒。
师: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把它们捆成1捆,就是1个十。(教师边说边板书:10个一是1个十)你能像老师这样把10根小棒捆成1捆表示1个十吗?(课件演示10个一捆成1捆是1个十)
学生自己操作后,指名到前面示范。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学具小棒,从数到捆,体会“一”和“十”的十进关系。
2.认识11~20各数。
(1)认识11。
师:请同学们先数出10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1捆,10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接下来该怎么数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1捆小棒的基础上再添加1根。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1捆就是1个十,再添1根就是11。
师: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读作“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教师在黑板上贴卡片“11”,板书“十一”。
(2)认识12~19。
师:刚才我们已经数出了11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11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12根小棒。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读作“十二”。
教师在黑板上贴卡片“12”,板书“十二”。
师:如果我们继续添加小棒呢?
教师指导学生在12的基础上1根1根地继续添加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3个“一”,是13,读作“十三”;1个“十”和4个“一”,是14,读作“十四”;1个“十”和5个“一”,是15,读作“十五”……1个“十”和9个“一”,是19,读作“十九”。
教师依次在黑板上贴卡片“13~19”,并板书各数的读法。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1个十,再添加几根小棒,合起来就是十几。
(3)认识20。
师: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怎样能更清楚地看出是20根?
【学情预设】19根小棒再添上1根,散着的小棒又够10根,把这10根再捆成1捆,就有2捆小棒,也就是2个十,即20,读作“二十”。
师:够10根就捆成1捆,这样表示数更清楚。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小棒,经历数数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及对比中充分感知并理解数的组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活动中,让学生明白20是由2个十组成的。
3.教学11~20各数的数序。
(1)利用直尺,初步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
课件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
师:请你读一读直尺上的这些数。
学生齐读1~10各数。
师:11~20这些数也想在直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指名到黑板上指一指。
(2)按顺序读数。
师:你能按顺序把11~20这10个数摆一摆吗?拿出你们手中的数字卡片,摆给同桌看。
同桌之间互相摆数字卡片,教师巡视。
师:你会按顺序读一读这10个数吗?(学生齐读11~20各数)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3)通过提问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序的认识。
师:16比17大还是小?19和18比谁大谁小?自己举例说一说谁比谁大,谁比谁小。13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18和20中间的数是几?和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17离10近还是离20近?哪个数离19最近?哪个数离19最远?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学生模仿教师提问,并找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利用直尺、数字卡片等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读数、排序等活动,进一步从多种角度感知11~20各数,建立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这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第1题。
师:你能数出图中不同学具的数量吗?
学生独立数出教科书P73情境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
【学情预设】学生对数数已经有一些经验,引导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例如做记号、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等。
2.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第2、3题。
师生一起数数,并认读十几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数数、认数、读数的理解和记忆,在延伸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巩固数的组成,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3.完成教科书P76“练习十七”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学情预设】第1题:圈出10只后,再数一数,引导学生说出先数出“十”的好处。
第2题:让学生独立摆一摆。
第3、4题: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
第5题:学生按顺序一边数数一边连线,最后连成了一只小兔子。
第6题:学生找到对应的页码后,要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页码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经历数数的过程,将直观经验与抽象的数建立起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课堂小结
师:其实大家对11~20各数并不陌生,今天再学习这些数,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吗?要记住新朋友“十”,但千万别忘记老朋友“一”啊!说一说这节课中你最喜欢哪个活动环节,为什么?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11~20各数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79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第1~7题。
主编教师
袁学峰
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利用小棒
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
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学生已经掌握了11
到20各数的组成,对每个数左边的1表示1个十就能理解得更
清楚,为此,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些练习。练习十七习题的安排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第6题,让学生看
数字给数学书翻页,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时是在11-20各数会读的基础上进行写数,为以后多位
数的写法打好基础,同时也为下一堂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服务。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同时,使学生既学了加减法,也看到了加减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熟练准确地进行十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
2.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减法中各部分名称及加减法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说出下面各数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1113171820
2.看图写出两个加法式子和两个减法式子。
(图用多媒体课件出示)
【进行新课】
1.教学例4、例5。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生:这是13。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学生摆,教师巡视。)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10+3=13 3+10=13 13-3=10 13-10=3老师板书)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数卡,想请小朋友摆一摆小棒、写写算式,好吗?
生:好。
师:那么,小朋友们就要听老师说清要求了:
(1)每组四个小伙伴讨论一下,找出你们最喜欢的数,找一个代表来前面把数卡和汇报卡拿回去。
(2)先在桌上用小棒摆出这个数,然后根据小棒图写出四个算式,写完后把数卡和汇报卡贴在黑板上。注意:如果不摆小棒也会写,你们这一组就可以直接写出来算式。
(学生到前面争先恐后地拿数卡,8张数卡拿完后,剩下的小组随意写,也写自己喜欢的数。)
(体现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师:写的一样的小组,比一比,谁的汇报卡写得漂亮,把谁的贴在黑板上。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对写得较差的小组进行辅导。)
(3)讨论活动结果。
师:小朋友们都把算式展现给大家看了,可是这么多算式都贴上,有点太多了。老师提一个小建议。我们评一评,找出最好的留下,其余的先取下来,好不好?
生评(略)(从字体上评,从对错上评。)
师:被淘汰的小组不要气馁,向别的小组学习,继续努力,下次还有机会。
师: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都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用10去加的。
师:这就是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出示课题)
总结归纳,再次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认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我们还可以分一分类,可以怎样分?
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加法算式,一类是减法算式。
师: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加法。每一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有名字,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
生说。
师:减法家庭里的每个成员也应该有一个名字呀。大家都愿意给他们取名字吗?那你们告诉我,你们取的名字。
生:……
师:小朋友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方便吗?为了使用方便,科学家们也给它们统一起了名字,减号前面的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叫差。(边说边板书)谁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小丽和小宇算不算?
(2)请同学拿出小棒摆一摆。
(3)还可以画图来解决。
(4)同学汇报,中间有4人。
【课堂作业】
1.今天,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1+2 13-2 10+7 14-4 11+3 13-2 11+2 8+10
2.教材第78页“做一做”。
3.教材第79页“做一做”。
【答案】1.13 11 17 10 14 11 13 18
2.第1题:11 10 1 1 10 10+6=16 16-10=6 16-6=10
第2题:13+3=16 12+5=17第3题:14 15 18 4 11 13
3.3人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小结:10加几得十几,从十几里去掉10就得几,去掉几个一就得10。
【课后作业】
1.练习十八的第1~7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认识钟表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5页内容及“做一做”
主编教师
张耀虹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认、读、写整时。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渗透整时的内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整时的基础上会认读“快几时了”和“几时过一点儿”。
3.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说出并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
在整时的基础上会认读“快几时了”和“几时过一点儿”。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钟表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公鸡起床了,它跳到高处“喔喔喔”地叫起来。每天清晨公鸡叫是在干什么?
教学流程
补充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间。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 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
出示实物钟。提问:钟面上有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学生1: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长的、一根短的。学生2:有12个数。)
2.认识整时。
(1)学生尝试拨整时。
(2)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
(学生讨论结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指着2就是2时,指着3就是3时……)
教师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
(4)游戏“拨钟比赛”。
要求:三人一组,一人说时间,另两人拨整时,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3.认识电子表示法。
课件展示主题图。
(1)提问:你还能从哪里知道是“7时”?
(2)出示电子表,让学生认识7时在电子表上的表示方法,并写出:先写7,再点两个圆点,最后在圆点的后面写上两个0(7:00)。
(3)用电子表示法写出8时、3时和6时的表示方法。
(学生讨论,并按照要求来做)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练习十九”第1题。谁知道钟面各是几时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互相谈谈如何认识几时)
2.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5题。辨一辨对错。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1.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自评本节课的收获。)
2. 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九”第4题。
(独立完成作业)
板
书
设
计
认识钟表(1)
时针:又粗又短 分针:又细又长
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认识钟表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十九的第1~8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教师拨两个整时,学生认。
(学生按照要求回答。)
2. 游戏“你拨我来认”:四人一小组练习。
(四人一组练习。)
3. 课件出示动画钟面,学生认整时,再动画演示整时,再演示整时差一点、过一点。
(认真观察)
二、 自主探究
1.提问整时: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下面老师奖励你们看几幅好看的图。(出示情境图)图中的小孩叫小明,这是小明星期天一天的活动安排,仔细观察图画,看小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
(1)谁愿意大声地说一说第一幅图,小明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你几时起床?
(学生交流:小明早上7点起床。)
学生1:我6点起床。
学生2:我也是6点多一点就起床
(2)谁也能像刚才这位小朋友一样说说其他几幅图?
(学生交流:第二幅图小明是9点看书、10点做操、12点吃饭、6点看电视、晚上9点睡觉。)
2、学生讨论交流:在小明一天的活动中,看书的时间是9时,睡觉的时间也是9时,这两个时间一样吗?
(学生交流)
学生1:不一样。
学生2:一个是上午的9点,一个是晚上的9点。
教师小结: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晚上的9时。
小明的星期天安排得多么合理,这样的星期天一定又愉快又有收获。只要你们合理安排,老师相信你们的星期天一定会更快乐。
3、怎样拨快6时了、6时过一会
(1)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动手操作)
(2)汇报交流。
(交流:分针快到数字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差点。6时过点就是时针指向6,分针过12一点。)
三、 巩固练习
1.我来当法官。(图片出示:3只小动物认钟表图)
今天大家学习了认识钟表,小动物们跟我们一样也学习了。可是,它们这会却为认时间吵了起来,想请我们大家当法官来评理,看看小法官们谁最公正。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认时间时,说出谁错了并改正。对最公正的法官进行表扬。)
2.想一想。(图片出示3个钟面)
小老鼠、小猴子和小狗的钟表电池没电了,看谁能知
道他们的钟表是几时停的。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四、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1. 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自评本节课的收获。)
2. 请你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独立完成作息时间表)
板
书
设
计
认识钟表(2)
钟面:12个数
针(时针、分针)
12个大格
整时:7时 7:00
10时 10:00
6时 6:00
12时 12:00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9加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8~89情境图和例1,完成教科书P89“做一做”。
主编教师
李俊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学习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解决问题”,主要是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凑十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2.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算法多样化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回顾旧知,激活认知
课件出示习题。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算出了答案,看来你们对前面加法的计算掌握得很好了,若是遇到要用9加上几的情况,同学们还能正确计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的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9加几的算法
1.提取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88情境图。
师: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能说说运动会现场的情况吗?
【学情预设】学生看图之后互相说一说:有跑步、跳绳等比赛,还有啦啦队表演和分饮料的同学。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后勤组的同学给运动员准备了好喝的饮料。
师:你从这幅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信息,并相应提出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啦啦队第一排有7人,第二排有8人,一共有几人?
预设2:前面有8人在跑步,后面有5人在跑步,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3:箱子里有9盒饮料,外面有4盒饮料,一共有多少盒饮料?
师:同学们真棒,找出了这么多信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共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2.自主探究算法。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盒饮料”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4。
师:9+4得多少呢?如果觉得计算有困难,可以用小棒代替饮料,摆一摆、数一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预设1:我是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1、2、3……12、13。
预设2:从9开始接着数4个数,10、11、12、13。
预设3:从4根里先拿1根放到9根里,再算10+3=13。
预设4:先将9看成10,因为10+4=14,所以9+4=13。
【设计意图】学生已会数数,所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让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积累经验。
3.建构方法,揭示“凑十法”。
师:请想到方法3的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动手摆一摆。谁看懂了他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用小棒把“凑十”的过程演示一遍。
师:为什么拿1根呢?2根行吗?把9和1合在一起,好在哪里?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9和1凑成10,10加3就等于13。这样算很简单。
师:这种方法多方便呀!你们想把这种方法学到手吗?下面咱们就通过摆小棒来学习这种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一边摆一边问: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1盒)这个1盒是从哪里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3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学生边操作边回答问题。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个加数凑成10再计算的方法叫“凑十法”。(板书:凑十法)
师:要学会“凑十法”,就要熟记10的组成。请大家闭眼回忆“凑十”的过程,然后和同桌的小伙伴说出用“凑十法”计算9+4的过程。
学生汇报用“凑十法”计算9+4的思维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谁来说说想到方法4的同学的思路?
【学情预设】指导学生明确:其实这也是“凑十法”的思路,把9看成10来计算,最后再减去多算的1,相当于从4里面拿走了1,和9凑成1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形成了“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示,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这种由动手操作到不借助实物的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应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1.完成教科书P89“做一做”第1题。
师:请你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
学生根据算式摆小棒,并填写方框里的数,再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重点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把5拆成1和4,把7拆成1和6,学生能说出9和1可以凑成10,使计算简便。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2.归纳算法。
教师指着黑板上板书的3道算式。
师: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都是怎样算的?说一说9加几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后讨论,集体汇报交流。
师:计算9加几的加法,见到9就想“借”1凑成10,把另一个加数分解成1和几,用10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也就是将9加几转化成10加几,这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新问题。
【设计意图】对比观察几道9加几算式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其算法,在说一说中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完成教科书P89“做一做”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学情预设】第2题:学生完成后,再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说出“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第3题:用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也随着变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基础题的练习,达到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目的,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你能出一道9加几的题考考同桌吗?让他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学生出题,同桌计算并说计算过程。
【教学提示】
在多样化的算法中,注意突出“凑十法”。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8、7、6加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2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1-3题。
主编教师
张进芳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91-92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本节内容还兼有巩固上节教材的任务。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说出“凑十法”计算的算理,并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小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准备
填一填,算一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主题图)运动场上真热闹,很多同学都在跑步呢!(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并说说你从图中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可能有学生直接说:一共有13个人。教师可请一名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除了数数,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三、操作活动,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探讨8+5的算法。
(1)独立思考,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2)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小组派代表边操作边演示算法。
方法一:从8开始,接着数9、10、11、12、13。
方法二:左边摆8根小棒,右边摆5根小棒,从右边的5根中拿出2根,和左边的8根凑成10根,再加上右边剩下的3根,一共是13根。
方法三:左边摆8根小棒,右边摆5根小棒,从左边的8根中拿出5根,和右边的5根凑成10根,再加上左边剩下的3根,一共是13根。
2.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算法,说一说自己喜欢用哪种方法。
第2种算法好,因为这种算法算起来方便,把少的一部分分成2根和3根,拿2根和8根凑成10,10+3=13;第3种算法也可以,但从8根中拿出5根去和另一边的5根凑成10,麻烦了一点。
3.方法总结。
(1)总结:计算8+5时,可以用接着数法、凑十法等。
(2)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熟练说出算理。
要想凑成十,见9想1,见8想几呢?
指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说计算8加几的算理:见8想2,把5分成2和3,8+2=10,10+3=13。(指名反复练习算理)
4.迁移内化,探讨7、6加几的算法。
(1)出示7+4,6+5。你会用“凑十法”计算吗?
(2)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3)口述算法,算理。
四、自主探究,揭示规律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92页例3。
(1)学生独立计算,你会用几种方法计算?
(2)全班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因为 9+8=17,所以8+9=17。
(3)请学生评一评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在计算时,可以用“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或“拆大数,凑小数”的方法,也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来计算。在以后的口算中,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快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六、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91~92页做一做,第93页练习二十一第1~3题。
七、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语文
课题
5 4 3 2加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5例4,完成教科书P95“做一做”和“数学游戏”。
主编教师
赵富云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学习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解决问题”,主要是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凑十法”和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
2.在理清思路、熟练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交换加数的方法在计算小数加大数时的优越性。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式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计算,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习题,学生抢答。
【学情预设学生很有兴趣,能快速抢答出结果。教师选择两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师:看来大家对前面的9、8、7、6加几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来研究5、4、3、2加几的计算。(板书课题:5、4、3、2加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练习9、8、7、6加几的加法,为学习新知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探究5+7的计算方法。
师:你知道5+7的和是多少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自主尝试,独立试做。
【学情预设】预设1:拆小数凑大数,把5拆成3和2,7+3=10,10+2=12。
预设2:拆大数凑小数,把7拆成5和2,5+5=10,10+2=12。
预设3:想7+5=12,所以5+7=12。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7=12。
师:前面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第三种方法你能明白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用交换两个加数的方法,想大数加小数得多少,得到得数。
师:这种方法好吗?我们知道8+6=14,你马上就知道哪道算式的结果?(学生答:6+8=14)我们知道9+2=11,你就能想到哪道算式?(学生答:2+9=11)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算法,对比感受“交换两个加数的方法”在计算小数加大数时的优越性。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师:你们能自己算一算5+8、4+8、3+9的和吗?
指名学生口述思考过程。
【学情预设】因为8+5=13,所以5+8=13;因为8+4=12,所以4+8=12;因为9+3=12,所以3+9=12。如果还有学生用“凑十法”计算也是可以的。
教师板书:5+8=13 4+8=12 3+9=12
师:比较“凑十法”和交换加数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想得数快?
3.自主出题,巩固方法。
师:除了这几道题,还有没有5、4、3、2加几的题了?可以出一些题考考别人吗?
学生出题,教师板书:
5+6= 2+9= 3+8= 4+7=
师:那么你们能用学过的方法很快想出得数吗?谁来试一试?
学生自主完成计算后与同桌交流。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很快算出得数,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出题,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95“做一做”第2题。
师: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师:你是按怎样的顺序算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说出自己做题的顺序,意在让学生感受运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的快捷性,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
2.完成教科书P95“做一做”第1题。
师:请你先说说这两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再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能完整表达图意并列式:5+6=11或6+5=11;4+7=11或7+4=11。3.完成教科书P95“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订正,教师指名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在学生汇报时,可以告诉学生:你认为哪种方法想得数快,就用哪种方法。
师:请你从上往下观察每一组算式,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观察呢?
【学情预设】可能有学生说: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越来越大,和也越来越大;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越来越小,和也越来越小。
4.教科书P95数学游戏:找得数相等的算式卡片。
教师把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式卡片分发给各组。
师:每个小组都拿到了一些算式卡片,我们来玩一个“找卡片”的游戏。例如,老师说“13”,就把手中得数是“13”的算式卡片举起来,让大家看看举对了没有。
【学情预设】师生玩游戏过程中,找得数是“13”的算式卡片,有9+4就一定有4+9,有8+5就一定有5+8……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进一步巩固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并熟练掌握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大数。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提示】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几种方法都对,但在计算小数加大数时,我们一般用交换加数的位置的方法,这种方法计算比较快。
板
书
设
计
5、4、3、2加几
5+7=12 5+8=13 4+8=12 3+9=12
5+6=11 2+9=11 3+8=11 4+7=11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例5例6)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7例5,例6
主编教师
邓婕
教材分析:
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例题。这两道例题都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明确问题——计划与解决——回顾与反思。其中例5主要体现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例6主要是利用画图的策略更好地理解题意和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教学重点:
能够从图中提取信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两种方法的异同。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计算,引入新课
1.完成教科书P99“练习二十三”第2题。
师:我们来开火车口算,大家比一比,看谁算得都对!
教师选择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引入新课。
师:学校正在开运动会,看,操场上插着的彩旗正迎风飘扬。算一算,这边一共插了几面彩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做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所学知识解决运动会上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设计意图】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回顾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教科书P97例5情境图。
师:运动会上,啦啦队的同学们正在表演呢!请仔细观察,你从图中找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
预设2: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信息。
师:大家可以把自己看到的信息用小棒摆出来,跟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按左右两部分摆,左边表示男生人数,右边表示女生人数;也可能按前后两部分摆,前面表示第一排人数,后面表示第二排人数。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把你知道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信息完整描述问题。
2.分析和解答。
师: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解答?写在练习本上。
【学情预设】预设1:7+8=15(人)或8+7=15(人)。
预设2:9+6=15(人)或6+9=15(人)。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算式。
师: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先来看第一种方法,为什么用加法?这里的7、8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第一排人数和第二排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这里的7表示第一排人数,8表示第二排人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排人数+第二排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师:再来看第二种方法,为什么用加法?这里的9、6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这里的9表示男生人数,6表示女生人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男生人数+女生人数=一共有多少人3.回顾与反思。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所得结果相同,列式却不一样。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都是用加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列式不同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啦啦队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先要收集信息(知道了什么),再进行分析(怎样解答),最后要检验(解答正确吗)。
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师:解决问题时,只能有一种方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让学生体会两种方法的异同,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得到不同方法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97“做一做”。
师:公园的湖面上有许多美丽的天鹅,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天鹅吗?
组织学生互相说一说题意,然后指名学生完整口述题意。
【学情预设】预设1:有8只白天鹅,6只黑天鹅,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预设2:左边有7只天鹅,右边有7只天鹅,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交流及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8+6=14(只)或7+7=14(只)。师:你是怎么想的?都是求天鹅的只数,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同呢?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所以解答方法不同,但都是用加法计算。
2.完成教科书P99“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第1题: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来收集信息,得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有的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来解决问题,列式为8+6=14(人);有的用没有戴帽子的人数加上戴了帽子的人数来解决问题,列式为9+5=14(人)。
第3题:学生可能用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列式为7+7=14(个)或8+6=14(个)。(教师追问:结合算式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第4题:先计算出左边算式的结果,再进行比较。如果学生出错,利用错例的分析巩固加法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所收集的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所列的算式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观察角度不同,解答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例5例6)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8,完成教科书P98“做一做”和P100“练习二十三”第5~8题及“思考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开动你的
脑筋,如果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在这个魔盒里抓礼物。
【学情预设】如果学生抓出2块糖,教师告诉学生盒子里还剩3块糖。(根据学生抓的数量来告知还剩的数量)
师:你知道盒子里原来有多少块糖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数的过程;有的学生是算出来的,教师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算的过程,重点描述清楚2块、3块和5块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小结:要求原来有多少块糖,就要把拿走的糖和剩下的糖两部分合起来。
教师将拿走的糖和剩下的糖放到一起,并将糖发给积极发言的学生。
师: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为探究新知打好基础。
二、自主探究,寻找解题策略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教科书P98例6情境图一部分。
师:领走了7个哨子,请你猜一猜,原来可能有多少个哨子?
【学情预设】学生结合图示可能会说出:如果桌子上的哨子拿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如果桌子上的哨子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个、9个、10个……(教师追问:哨子的个数有没有可能少于7个?学生回答:不可能少于7个,至少是7个。)
【设计意图】先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展开想象,猜猜图中原来的口哨的个数,为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做好准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件出示教科书P98例6完整的情境图。
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请把你发现的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学情预设】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原来有多少个哨子?(板书)
2.分析和解答。
师: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可以先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7-5=2(个)。
预设2:画图数出原来一共有12个哨子。
领走的:○ ○ ○ ○ ○ ○ ○
剩下的:○ ○ ○ ○ ○
预设3:用小棒摆一摆,数出原来一共有12个哨子。
预设4:7+5=12(个)。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认为谁做得对?谁做错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7-5=2(个)一定是错的,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例如:哨子不可能少于7个,2个一定是不对的。
教师选择让摆小棒、画圆的同学依次汇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把图画到黑板上)
师:哪些同学是列算式“7+5=12(个)”计算的?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7、5、12分别表示什么?(板书算式)
【学情预设】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就是把领走的哨子和剩下的哨子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7表示领走的7个,5表示还剩下的5个,12表示原来共有12个。
同桌互相说一说解题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类生活问题,学生有着类似问题的解题经验。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和说,并利用直观图,使数量关系明朗化,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3.回顾与反思。
师:请大家回忆解题过程,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做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
师:看看题目中的文字,再看我们画的图,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以后再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体会画图策略的重要性,让学生愿意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98“做一做”。
师:你能看图说出两个已知的信息吗?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学生列算式,并口头回答。
【学情预设】学生会根据图意说出:吃了8个鸡蛋,还剩6个鸡蛋,原来有多少个鸡蛋?列式为8+6=14(个)。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就是要把已经吃掉的鸡蛋和还剩的合起来。
2.完成教科书P100“练习二十三”第5~8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再集体订正。
【学情预设】第5题:已经进去了7个同学,外面还有6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列式为7+6=13(个)。(教师追问: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中的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第6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需要把“我剪的和你同样多”转化成“我也剪了8个”,指导学生学会寻找隐藏条件。
第7题: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怎么算。出现错例及时让学生交流,找出错因,教师适时指导。
第8题:指导学生完整表述图意,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列式后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这一组习题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寻找题目中的隐蔽信息,解决问题。
3.完成教科书P100“练习二十三”的“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9+5=14(人)。
预设2:9+5+1=15(人)。
预设3:9+5-1=13(人)。
师:同学们做出了3种不同的答案,谁做得对呢?有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分析呢?
(学生说出:画图法)
学生自主画图,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画出图后,教师注意引导,如:哪个是说话的这个小男孩?在图中标出来。(为了方便,可以给题中的小男孩起个名字,或者用不同的图形表示出来)让学生指出小男孩前面的人、后面的人,明确前面的人、后面的人里都不包含小男孩。
师:现在你知道哪种列式的方法是对的吧!请出错的同学进行修改。谁来说说“9+5+1=15(人)”这道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学生结合图意能说出:9表示小男孩前面的人数,5表示小男孩后面的人数,1是指小男孩自己,把这三部分合起来就是一共的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图文结合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画图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例1、例2。
主编教师
袁学峰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98页,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例6及做一做。
(二)单元分析
1、教学内容和作用
“解决问题”,主要是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加法的含义。经历
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2、教材编排特点
“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三)本课教材
1、编排
教学“逆向”的用加法解决的问题。“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问题。(分析课后习题)。我对本节课的定位是,以“逆向求和”问题为例,授以“画图分析问题策略”之渔。
2、突破
借助画图,理解题意。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并能系统地掌握,更加准确、熟练地口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系统整理20以内的进位加法,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20以内进位加的规律,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20以内进位加法算式卡、加法表。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情景导入】
1.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说出得数。
9+5= 8+6= 7+5=
4+7= 9+8= 6+6=
3+8= 9+2= 4+8=
7+8= 4+9= 5+8=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一起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
【进行新课】
1.学习例1。
(1)4人一小组,把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题写出来。
(2)请大家再把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成表,看谁整理得最好。
小组汇报,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
(3)问: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引导回答:
①从左到右,各行是按照9加几、8加几……的顺序排列的。
②每一竖行的第一个加数都一样,第一行是9,第二行是8,第三行是7……
③每一竖行的第二个加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如加2,加3,加4……
④各竖行中下边一题的得数都比上边一题的大1。
(4)问: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启发回答:
①每一横行第一个加数是从大到小排列的,9加几、8加几……
②每一横行第二个加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加2、加3……
③每一横行算式的得数都相同,第一行都得11,第二行都得12,第三行都是13……
(5)问:斜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启发回答:
①每一斜行的第一个加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如7加4、8加4,第二个加数不变。
②每一斜行中左斜行的算式的两个加数与每列算式的两个加数换了位置。8+3与3+8、9+3与3+9……计算时他们都相等,所以只要记住大数加小数的那一种就可以算出小数加大数了。
(6)观察整个表,以6+5为界限,发现了什么规律?
(左边的题和右边的题相同,只是两个加数位置变了,但是他们的和不变。在加法表中有一条粗线把加法表分成两部分,强调只要记住左边的20道题就可以了。)
2.学习例2。
(1)教师出示情景图,请学生看图,说图意:两只小兔吃萝卜,一共吃了6个,还剩7个。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萝卜?
(2)分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求一共有多少个萝卜?用加法列式:6+7。
(3)全班讨论如何计算6+7简便。
①凑十法:
②交换加数位置:想7+6=13,6+7=13。
【课堂作业】
1.在里填上“>”、“<”或“=”。
5+610 8+1018
2+910+3 7+814
10-88 6+75+8
2.计算。
2+7+8 9+8-7
2+8+7 9-7+8
(1)计算。
(2)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看图列式。
4. 填统计表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让学生畅所欲言。
板
书
设
计
整理和复习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总复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主编教师
袁学峰
教材分析: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本课以学生“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学习活动,包括找立体图形、拼搭立体图形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动手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在互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感悟数学的思维方式及价值。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复习一位数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以及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复习一位数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以及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复习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给予辅导。
2.复习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复习,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既要进行全面、基本的练习,也要对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复习内容知识点多,学生容易出错,我们应在复习时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难点和易错点。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4课时:
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1课时
用数学..............................1课时
认识钟表............................1课时
位置和图形...........................1课时
第1课时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
复习数与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会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
2.通过复习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提高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熟练程度。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
2.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卡片。
【情景导入】
1.谈话引入: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学期我们已学了哪些知识?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出本学期所学的部分知识:
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先复习20以内的数与数的计算。(校书课题:数与数的计算。)
【进行复习】
1.整理归纳。
(1)“20以内数”的复习。
①提问:本学期我们都学了哪些数,这些数的顺序是什么?它们是怎么组成的?
②学生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③小结:20以内的数是从0到20。它们的顺序是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它们是由几个一或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④师:请大家独立完成课本第105页第1题。
⑤学生独立作业,再集体改正。
⑥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下面我们进一步用20以内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⑦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2)“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解决问题”的复习。
①复习加减法的含义。
出示:
提问:根据这一幅图,想一想该怎样列式?(5+3和3+5)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所以用加法计算。)
5+3和3+5这两个加法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出示:
师:根据这一幅图,想一想该怎样列式?(8-2和8-6)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请大家说一说两个算式中的每一个数表示什么?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想加算减。)
出示:
师:根据这一幅图,请列出四个算式,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②复习计算。
完成教材第106页第2题。
汇报、交流填写的算式。
提问:你从表中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排列?
引导小结:每一横行和每一竖行的算式中,都有1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多1。
提问:将得数是10的算式涂上红色,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得数是10的算式连成一条直线,正好把长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师:你能照上面的样子和同学一起整理学过的减法算式,制成减法表并说说算式是怎么排列的吗?
学生分组试一试,再交流。
【课堂作业】
1.填空。
19 9 3 13 0 14 8 17 6 10
(1)上面一共有()个数,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2)从右往左数,第6个数是(),第8个数是()。
(3)8是第()个数,你是从()往()数的。
(4)把上面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2.看图填空。
(1)
( )个十和( )个一,是( )。
(2)
( )个十和( )个一,是( )。
(3)( )个十和( )个一,是( )。
3.用数学。
(1)
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2)
一共有几只小鸡?
【答案】1.(1)10 19 0(2)0 3(3)4右 左或7 左 右 (4)19>17>14>13>10>9>8>6>3>0
2.(1)1 3 13(2)1 2 12(3)2 0 20
3.(1)10-3=7(只)(2)2+3+2=7(只)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看清题目,熟练正确地计算。
【课后作业】
1.练习二十五第15、16、17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教学流程
补充
第二课时 用数学
【情景导入】
基本练习
1.数数。
2.对口令,说组成。
3.口算:9+4 3+6 10-5 18-7 20-0 11+4 6+9
【进行复习】
出示课本第108页第10题。
1.先出示没有文字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再出示文字情境图。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树上有几只猴子?
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要求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
列式:4+3=7(只)
4、3分别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先让学生算再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题、分析题意的能力。
【课堂作业】
1.看图填空。
(1)上面一共有( )幅图。
(2)从左数第4幅图有( )个点子。
(3)从左数有7个点子的是第( )幅图。
(4)从左数第( )幅图和第( )幅图的点子数同样多,都是( )个点子。
2.吃水果。
【答案】1.(1)7(2)6(3)2(4)3 5 8
2.11 12 3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看清题目,熟练正确地计算。
【课后作业】
1.练习二十五第7、8、11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教学流程
补充
3课时 认识钟表
【情景导入】
老师谈话: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老师,每天早晨是什么时间起床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我们要是学习了看钟表的方法,就能准确地掌握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
板书题目:认识时间
【进行复习】
1.用投影出示课本第105页第1题第(6)问。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请学生回答。
2.复习钟表的相关知识。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时钟钟面。
让学生说一说从钟面上看到了什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12个数字按1~12的顺序围成了一个圈。12在最上面。
这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钟面有两根针,时针和分针。
(2)教学“时”。
时针从一个数字转到下一个数字,转了一大格是1小时。
时针从刻度2转到刻度3是1小时。时针从刻度3转到刻度4也是1小时。
自己拨一拨学具钟面,拨出1小时。
【课堂作业】
1.认一认。
2.小英从家里出发,走了1小时到达外婆家时,已4时。在她出发的时间右边的括号里打“√”。
(1)(2)
【答案】1.4时 4:00 12时12:00
2.(2)√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钟表的知识,大家在做题时要注意看清题目,分清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
【课后作业】
1.练习二十五第3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4课时 位置和图形
【情景导入】
1.课件显示: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请同学回答:汽车在火车的上面还是下面?
2.老师提问:谁能说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边是谁?右边又是谁?
同学们尝试着回答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谁。
3.出示右图。
提问:右图像什么?它是由哪几种我们学习过的物件组成的?各有几个?
4.揭示课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物件是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用它们可以拼搭出许多有趣的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板书课题:拼搭)
【进行复习】
1.做小游戏。
请同学们在身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拍两下。
让学生把数学书、语文书和铅笔盒按老师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
2.整理归纳:
(1)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6页第3题的拼搭。
①用4个可拼成哪些图形?
②拼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
(2)交流展示。
(3)小结:
①用4个可拼成下列几种图形。
②拼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
【课堂作业】
1.看图选一选,在正确答案上画“√”。
(1) 在 的(上 下)面; 在 的(上 下)面。
(2) 在 的(前 后)面;在的(前 后)面。
(3) 在 的(左 右)边; 在 的(左 右)边。
2.看图填空。
(1)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
(2)圆柱有( )个,球有( )个。
3.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答案】1.(1)上 下(2)前 后(3)左 右
2.(1)3 2(2)1 4
3.5 7 8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都能正确地辩认上、下、左、右、前、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课后作业】
1.练习二十五第12、13、14题。
2.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板
书
设
计
第1课时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0以内的数(0~20)数的顺序
第几与几
数的组成(十位、个位)
数的计算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减法: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第2课时用数学
小小问号锁住题,抓住关键去分析。已知条件换成数,相关条件全找齐,术语连数读一读,正确列式没问题
第3课时 认识钟表
1.一定要分清时针、分针,看到分针指向12,说明这是一个整时的时刻。
2.要求1小时前的时刻要减去1小时,要求1小时后的时刻要加上1小时。
第4课时 位置和图形
1.判断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根据两个物体位置的高、低来确定。
2.确定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3.与左手对应的一边是左,与右手对应的一边是右。
4.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课
后
反
思
数学四年级上册1 数一数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上册<a href="/sx/tb_c2360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 数一数教案</a>,共3页。
二年级下册三 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一)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二年级下册三 生活中的大数数一数(一)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探究体验,达标检测,二百九十九,课堂小结,教学板书,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上学了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上学了优秀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