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阅读
2二数(上)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14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应用,课堂小结,回顾总结,自我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长度单位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郝佳坤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用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给指定长度画线段。
5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
教学重点:
1.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
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
学生举手回答。(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
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什么东西最长?(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
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测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支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学生体会: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测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用铅笔去测量课桌的高和凳子的高。
1.指导学生明确测量方法。
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板
书
设
计
统一单位长度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的内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师:上一节课中,我们都知道了测量物体时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不同的物品对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了测量,但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怎么能既方便又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吗?(同学们讨论,各抒己见。)
师:有的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就是用带有刻度的尺子测量物体。(介绍认识尺子。)
师: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这就涉及长度单位方面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枚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测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用厘米量。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师: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的长、橡皮的长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一说?
板
书
设
计
认识厘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认识米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内容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复习旧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成衣服。)
师: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引导: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米。)
1.认识米。
师: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师: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师: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师: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教师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麻烦,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师: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师: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量。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作为尺子去估一估。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题。)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里打“√”,并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5题。
①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出黑板的长和同学的身高。
②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板
书
设
计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感知线段的直。
教师收集教室里各种弯的、直的实物放在讲台上。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1.教学第5页例6(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两根弯曲的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师: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吗?(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师: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短?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后一头对齐再比较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师: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2)认识线段是直的。
师:老师手上的这根线,我把它放松,它还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师:我把它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师: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师: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弄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师: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师: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第6页例7(画线段)。
(1)师: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本上画。)
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2)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3)出示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1)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2)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板
书
设
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点:直的,两个端点,可测量。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的内容
第五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教学第7页例8。
师(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师: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指名回答,说想法。)
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看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第2幅图)。
师: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的长度应该是1厘米。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
生活经验,分析积累。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100以内的加法(二)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4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许慧珍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加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体验运用两位数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请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把这些信息用铅笔画横线标记出来,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全班汇报发现。)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如果老师要知道一个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知道把班级学生的人数和本班带队老师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加法方面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第12页例1。
师: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怎样列式?
师:怎样计算35+2呢?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用口算5+2=7 ,30+7=37。
(2)用小棒,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
(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
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 练一练
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2题。
3. 教学第13页例2。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师:怎么计算? 指名学生计算,并说一说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汇报:
(1)用口算5+2=7 ,30+30=60 ,60+7=67。
(2)用小棒先摆3捆零5根,再摆3捆零2根,先算共有6捆也就是60根,再算5根+2根=7根,60根+7根=67根。
(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7。
师: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2题。
2.判断对错。
3、猜一猜蝴蝶后面藏着几。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板
书
设
计
100以内的加法(二)
不进位加法
1、 相同数位对齐。
2、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100以内的加法(二)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4页的内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不进位加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
34+12= 4+45=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检查。
师: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
师:昨天同学们知道了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老师一共有多少人。今天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二(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吧,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第14页例3。
(1)观察图画,全班交流(继续展示课件主题图)。
生: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3)班有37人。
师: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列式?
出示37+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
师: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先摆3捆零5根和3捆零7根,再看5根和7根又可以捆成一捆还剩2根,最后得出一共有7捆零2根。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7+5超过了10怎么办?
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2.比较总结。
(1)比较35+32与37+35有什么不同?
(2)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3)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指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 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
3. 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
4. 挑战自我。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笔算时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板
书
设
计
100以内的加法(二)
不进位加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1到3题。
主编教师
赵宇慧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竖式计数器。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的吗?
(北京。
师:是啊,2008年的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可是你们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前5名的国家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主题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思考:从图中,我们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生1:我知道金牌数: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德国16枚。
生2:我知道中国的金牌数排在第一位。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师:应该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列出36-23=。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这就涉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第18页例1。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36-23=。
(2)指名说怎样算的?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①可以口算30-20=10,6-3=3,10+3=13。
②还可以用竖式计数器计算。
动手操作:用竖式计数器表示36。
师:十位上的3个表示多少?个位上的6个表示多少?
师演示课件,请学生注意观察,口述过程,强调从个位的6个中去掉3个,从十位的3个中去掉2个。
③如何列竖式笔算?小组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师根据学生的口述列出竖式:
3
6
-
2
3
1
3
师: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
师:对了,相同数位对齐后我们才能去减。
个位:6-3=3 ,3写在对着个位上6和3的横线下。
十位:3-2=1 ,1写在对着十位上3和2的横线下。
2.归纳算法。
师:同学们,刚刚老师在算36-23时你注意了没有,老师是先算哪儿?再算哪儿?(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三、 巩固练习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思考:个位上得几?怎样写? 十位上的两个数相同,十位上应该得几?
2.教材第20页“练习三”第1、2题、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不退位减法算理是什么?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一说?
板
书
设
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例1 、 36 - 23 =13(枚)
3 6
- 2 3
1 3
答:美国比俄罗斯多13枚金牌。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4到7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景导入
师: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的信息,我们知道了中国以绝对的优势占据金牌榜的首位。那么从金牌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1-36=。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第19页例2。
课件出示题目:51-36=
师:你会算吗?先试着算一算,遇到困难时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指名摆小棒。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提问。
学生先摆好5捆和1根小棒。
问:为什么要拆开5捆中的一捆呢?不拆可以吗?(因为单根的1根小棒不够减6根小棒,所以要拆开其中的一捆,这样才够减。)那现在应该怎么减?减完后还剩下几捆几根?(单根的小棒拆完1捆后总共有11根,减去单根的6根小棒后还剩下5根,整捆的小棒还剩下4捆减去3捆后剩1捆小棒,这样最后剩下1捆零5根小棒。)
注意:也可以先用拆开的10根小棒减去6根小棒,然后再加上原有的1根小棒,这样单根的小棒总共剩下5根。
(2)列竖式计算。
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老师进行指导帮助。
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怎么办?
个位上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是10,11减6得5。
生: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3)比较。
师:比一比例1和例2,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2.教学第19页例3。
(1)出示题目:50-24=。
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从十位退一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2)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数位对齐。)
(3)师:从哪位算起?(从个位算起)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
从十位退一,也就是从十位借一,和个位上的0组成10,现在就可以减了,10-4=6,个位上写6。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4, 4-2=2,十位上写2。
(4)小组讨论: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1.教材第19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教材第20~21页“练习三”第4~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例2 51 - 36 =15(枚) 例3 50 - 24 =26
5 1 5 0
- 3 6 - 2 4
1 5 2 6
答:中国比美国多15枚金牌。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三8到13题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好的知识是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看哪一组同学做得又快又正确。
2.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
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先算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出它们的差。然后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计算方法。
3.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10题。
夺红旗,计时,看哪组做得又快又正确。
4.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
先计时做,再连线,全班订正。
1.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
先观察,发现规律,再填空。
2.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意,再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的几的数是多少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主编教师
席照燕
教材分析:
例4要教学用加、减法计算解决包含有“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材创设了:“二年级卫生评比”的情况,以文字呈现了用加、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情境图中渗透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生画图分析问题进行启发。
学情分析:
本班52人,孩子们对数的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掌握比较牢固扎实,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孩了们自己探索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方法,通过肯定,交流让孩子们确实掌握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能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多(少)几的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 注重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导课:
一、 拍手活动:
二、 活动要求 1、请和我拍的同样多
2、请比我多拍3下
3、请比我少拍3下
教学流程
补充
三、 跟拍并展示拍的数量关系 引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今天三年级进行了卫生评比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评比结果,出示课件——二年级卫生评比图
探究新知:
分析了解的信息:
1、 你知道了什么? 已知条件有哪些?
求什么(解决的问题)
2、 该怎样解答?
讨论方法: ①接着数 ②画象形图
汇报讨论结果
展示象形图解答方法:
一班:
二班:
12+3=15(面)
3、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班的红旗就是把和一班同样多的12面与多的3面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4、 解答正确吗?我们来检验一下。
15减12等于3,二班确实比一班多3面,解答正确。
5、 口答
小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
肯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画像形图、数数,若遇到大数时,会不方便,那么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来分析,有兴趣的下去试试画一画,把象形图中的具体图形用一段线段表示。
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用不同方法解决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那么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下,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出示例4第(2)部分
1、 动手做(标记、定方案)
2、 展示评比
3、 肯定计算方法
12-4=8(面)
4、 讨论分析计算是否正确
12减8等于4,正好是三班比一班少的4面,解答正确。
5、 小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
谈谈:我的收获
布置作业:
课后做一做
结课:
板
书
设
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的几的数是多少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27---28页例1,例2
主编教师
高丽英
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通过本节目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学习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已经学过,这里着重数学需要用竖式计算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 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 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竖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口算训练
12+4-10= 72-20+1= 39+4-4=
55+20-5= 54-30+8= 54-(8+26)=
教学流程
补充
(二) 新授
1、 数学例1
(1) 情况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正是初秋,地里的南瓜一个个慢慢的长熟了!二(5)
班同学们利用假日开展实践活动,帮李大爷和王叔叔摘南瓜。你瞧,他们分成三个组,在南瓜地里摘的正带劲呢!(边讲述边播放课件)。
(2) 提出问题
师:他们摘完了南瓜,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李大爷和王叔叔身边,报告他们三个组分别摘多少个大南瓜!(边讲述边播放)
师:同学们,通过这张表,他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能提出“这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师:李大爷和王叔叔也正想知道三个组共摘多少个大南瓜?
(3) 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商量,再试试看怎么解决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讨论,并尝试列式计算,老师巡视。
(4) 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组是怎么解决的?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师:板书:28+34+22=84(个)
(5) 引导学生探究加法竖式连写的方法
师:请仔细这两个加法竖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发展着两个加法竖式是有联系的,第一个加法竖式的得数就是第2个加法竖式的第一个加数)
师:既然第一个加法竖式的得数(描写上面第一个加法竖式中的“62”)
就是第二个加法竖式的第一个加法,(描红上面第二个加法竖式的62)
像这样重复写肯定不简便,纳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两个加法竖式连起来,找到一种简便写法呢?请同学们互相商量,看看怎么连起来写简便,并试着写写看!
学生分组商量,并尝试加法竖式连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6) 组织学生探讨交流
教师:这两种写法与原来分别写两个竖式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师:如果用第二种简便写法,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真不错,我们用连加的方法解决了“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的问题,并且自己找到了连加竖式的两种简便写法。其实呀,我们解决问题不仅要用连加,
教学流程
补充
有时候还要连减,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连加,连减教师拍书课题:连加、连减
3、 数学例2
(1) 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再回到南瓜地吧!同学们帮李大爷和王叔叔一共摘了84个大南瓜,现在李大爷和王叔叔把南瓜运走了(出示例题)
(2) 组织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要求的问题。
(3)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4) 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指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三) 巩固(课件出示)
(四) 课堂小结:
1、 提问:师:你说觉得今天的学习有趣吗?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收货呢?
2、 归纳:(1)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2)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的尽量不写竖式。
(5)作业
板
书
设
计
连加 连减
例1 28+34+22=84(个) 例2 84-40-26=18(个)
28
+34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加减混合
课型
教学内容:
教材28页例3、例4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问题情况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讲故事。现在,谁能谁能看着情境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期间情景图)
学生讲故事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图中信息谁能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如果学生提出来“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
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2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8题。
主编教师
韩霞
教材分析:
教材在学生学习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基础上,首次让学生接触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为学生以后学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并已掌握了一步解决问题的步骤,学习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不仅是让学生进一步强化一步解决问题的步骤,同时也为以后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发现问题,搜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
2.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积累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发现连续两问的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连续两问解决问题》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前置性作业
1.预习任务
(1)调查班里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呢?每组有多少人?比12多9是多少?比35少6的是多少?
2.解决问题
(1)小兔采了12个蘑菇,兔妈妈比小兔多采9个,兔妈妈采了几个蘑菇?
(2)图书馆有故事书3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6本。
请你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和信息)。同学们快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野外写生。
提问:你们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思考1: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示在课件上,即: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思考2:一共有多少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结合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自主探究
活动1:梳理信息和问题,拿出作业纸,独自把题目中的关键数据圈起来,把问题划出来。
思考3:思考这两个问题,怎样解答呢?
活动2:独立思考,在作业纸上试着解答。
把你的想法在你的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4:为什么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我先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吗?
不可以,必须先解决第一个,因为只有先解决男生的人数才能解决兴趣小组的人数问题。
思考5:男生的人数怎么解决?
女生的人数-男生比女生少的人数=男生的人数
思考6: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怎么解决?
女生的人数+男生的人数=总人数
像这样解答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需要把男生有多少人的问题先解答出来作为已知信息,也就是说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已知信息,这样的解决问题,叫做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思考7:解答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梳理清楚每个问题需要的信息。
为了使解答过程更清晰,我们在解决第1个问题时,可以标上序号(1),也可以在算式旁边标注男生人数: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可以标上序号(2),也可以在旁边标注美术兴趣小组人数。而且算式和答语要对应。
思考8:这个问题解决完了吗?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谁来检查?
回顾:(边点PPT边总结)回顾我们刚刚解决的兴趣小组的问题,我们需要先根据题目里面的已知信息,解决出来男生的人数,再把男生的人数9人作为已知信息,解决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一步加、减法计算的问题时没有什么难度,像这样解决两个问题的解决问题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让孩子在探究讨论中发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用一步加、减法解决的问题。积累解决连续两问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45+6-35= 40+13+37= 59-(36+14)= 67-8+13=
2.一班有33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4人。二班有多少人参加?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找同学汇报是怎么思考的。
【答案】(1)33+4=37(人)
(2)33+37=70(人)
3.一个水壶43元。一个杯子比一个水壶便宜19元,一个杯子多少钱?买一个水壶和一个杯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4.孵小鸡。
(1)孵小鸡要用多少天?
(2)孵小鹅比孵小鸡多用9天,孵小鹅要用多少天?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答案】(1)28-7=21(天)
(2)21+9=30(天)
思维拓展题.一本故事书共95页,丽丽第一天看了28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5页,第二天看了多少页?计划第三天再看30页,丽丽能不能把这本书都看完?
【答案】(1)28+5=33(页)
(2)95-28-33=34(页)
因为34>30,所以。丽丽不能把这本书看完。
四.课堂小结
思考9:通过今天解决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你想说什么?有什么发现?
今天我们探究的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与之前学习的2个条件可以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比,我们今天学习的却是2个条件解决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之间是有前后联系的,前一个问题的结果又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条件。
五.课时作业
1.练习六第1题。
【答案】(1)38+21=59(名)
(2)59-45=14(米)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
女生的人数-男生比女生少的人数=男生的人数
女生的人数+男生的人数=总人数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37页
主编教师
郝佳坤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牢固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简单整理,归纳能力,体会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教学难点:
灵活地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你们学的怎么样呢?
给同学们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
师:昨天老师布置的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的作业,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生1:笔算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生2:笔算加减法都从个位算起。
生3: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生4: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十再减。
生5: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生6: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笔算加法和减法进行复习。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答结题情况。
三、 练习
总结提升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42页内容
主编教师
许慧珍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实物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悉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形成继续探索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直观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三角板等。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热爱自己的学校吗?谁来夸夸自己的学校?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师: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的图形吗?可以找到哪些图形?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长方形,三角形……)。
师:其实,校园里还藏着一种图形,你们瞧(在主题图的钟面上、剪刀上、双杠上呈现色线,标示出角)!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人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师:这些图形叫做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交流
1.结合情境,认识角
师:看看老师手里的三角尺,谁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儿?(学生指角,教师指导。)
师:大家手里都有三角尺,请拿出来。然后我们一起来像这样指一指,再用手顶一顶、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学生小组活动并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课件出示剪刀,钟面,三角尺实物图)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中有角吗?谁上来指一指?(学生指一指)
师:为了方便大家观察,我将这些物品隐去,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发现角的共同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得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根据角的特点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吗?(课件出示)
3.制作角。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比一比谁的角大。
(3)全班交流。
师: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
师: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大小有关,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能把它画在纸上吗?自己先试一试,并在你画出的角上写出顶点和边。(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样画的。)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师: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总结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再画边,边要用直尺画。)
三、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
书
设
计
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直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内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角):这是什么图形?(生:这是角。)
师:你还记得角的各部分名称吗?(生:顶点,边。)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3):这些图形中有角吗?(学生找一找。)
师:这种角就是直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从生活中找直角。
师: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汇报发现(直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课件出示直角的顶点,边,直角符号。
2.认识直角。
师:(课件出示三角尺)在三角尺上找到直角。
生:三角尺上的三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演示用三角尺辨别直角)
师:判断老师这些角哪些是直角(课件出示角)
学生判断,说明判断方法。(有些角明显不是直角,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判断,有些不明显的需要用三角尺判断)
师: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并汇报。
3.制作直角。
师:你能用纸折一个直角吗?(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4.画直角。
(1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小组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三、巩固应用
1.你还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判断下面哪些角是直角。
3.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认识直角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认识锐角和钝角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的41页内容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角)这是什么图形?(生:角)。
师:角是由什么组成的?(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学生说一说)
师:数学书上有角吗?是什么角?(生:直角)
生活中有很多角不是直角,今天我们来认识他们。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旗子)在这个旗子上找一找角。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学生在三角尺上观察除了直角外的剩下的两个角。(这两个角都是锐角)
2.(出示红领巾)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叫呢?
师: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3.学生用活动角做游戏,判断同桌摆的角是什么角。
4.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
师演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
比较三个角的大小。
从大到小排序:钝角、直角、锐角。
5、画角。(课件演示如何用三角尺画锐角和钝角)
学生自己独立画角。
6、 小结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
(锐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钝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2题。
2、数角,判断各是什么角。
3、判断。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内容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导入
1、 师(课件出示锐角、直角、钝角的图形):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
(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边指图边说,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指图):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答,师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最大?哪一个角最小?
师:同学们对角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根据角的基本概念来做游戏,看谁最聪明!
二、探究新知
1.拼角游戏。
师:你能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吗?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尺,试着拼一拼。
生:钝角比直角大,用直角和锐角拼在一起,是钝角。
师:用三角尺上的锐角拼行吗?
学生拼一拼,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所有大家拼出的钝角。
2. 想一想,你用两个三角尺拼成的角分别有哪些?
3、 从两幅三角尺中选出两个,拼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三、巩固应用。
1、拼一拼,连一连。
2、开心变变变。
四、课堂小结
这节活动课中你有什么感受?
板
书
设
计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1到3题
主编教师
赵宇慧
教材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学编排是在学生学习加法之后,利用相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对乘法运算的介绍。这样编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还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等多种活动学习知识。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能用加法和乘法算式表示同一个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常规学具。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情景导入
1.活动引入。
师:伸出你的小手,一只手有五根手指,数一数,两个同学的小手合起来是
几根?
教师有意识地说:5根,5根,5根,5根,有4个5。
2.初步感知相同加数。
课件出示算式:
2+4+5= 4+4+4= 6+6+6+6=
6+5+8= 5+8+1= 2+2+2+2+2=
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加法算式,谁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引导:加数一样的分一类,加数不一样的分一类。
老师将加数一样的排成一行。
4+4+4= 6+6+6+6= 2+2+2+2+2=
师:数一数,几个4相加?几个6相加?几个2相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加数相同的例子,今天老师跟大家进游乐园去找一找。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第47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1小飞机图。)
师:认真观察,他们在玩什么?(旋转小飞机。)
师: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你们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生:列式3+3+3+3+3=15。
师:这个加法算式是几个几相加?
生:5个3相加
(课件出示小火车图。)
师:每个车厢有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那就是几个6?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你们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生:列式6+6+6+6=24。
师:这个加法算式是几个几相加?
生:4个6相加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师:每排座位有几个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写出加法算式吗?
生:列式2+2+2+2+2+2+2=14。
师:这个加法算式是几个几相加?
生:7个2相加
师: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它们都是好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写起来方便吗?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
师: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列式3+3+3+3+3=15,相同加数是3,相同加数的个数是5,
用乘法表示为: 3×5=15 读作:3乘5等于15。
或 5×3=15 读作:5乘3等于15。
列式6+6+6+6=24,相同数加是6,相同加数的个数是4,
用乘法表示为: 6×4=24 读作:6乘4等于24。
或 4×6=24 读作:4乘6等于24。
列式2+2+2+2+2+2+2=14,相同加数是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
用乘法表示为: 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或 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2.教学第48页例2。
师: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有几个5?
生:出示3组气球,每组气球有5个。
师:你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表示吗?(3个5。)
师: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列式:5+5+5=15(个) 5×3=15(个) 3×5=15(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表示呢?你们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字吗?
老师板书总结:
5
×
3
=
15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因此算式是5×3=15,读作5乘3等于15。
算式是3×5=15,读作3乘5等于15。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
教材第48页“做一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
书
设
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 、(1) 3+3+3+3+3=15,相同加数是3,相同加数的个数是5,
用乘法表示为: 3×5=15 读作:3乘5等于15。
或 5×3=15 读作:5乘3等于15。
(2)6+6+6+6=24,相同数加是6,相同加数的个数是4,
用乘法表示为: 6×4=24 读作:6乘4等于24。
或 4×6=24 读作:4乘6等于24。
(3)2+2+2+2+2+2+2=14,相同加数是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
用乘法表示为: 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或 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例2、
3 × 5 = 15,读作3乘5等于15。
¦ ¦ ¦
乘数 乘数 积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九4到9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好的知识是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4题。
老师读算式,学生写算式,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5题。
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先说一说,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6题。
复习加法算式、减法算式、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 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8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 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9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九10到14题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10题。
复习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1题。
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2题。
复习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互相改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 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3题。
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 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4题。
引导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5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席照燕
教材分析:
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会“”一五 一十 十五。。。。。。“”5个5个的数数的基础,设计有相应的连加计算,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孩子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班52位学生,加法5个5个的数学习比较扎实,编排口诀难度不是太大,记忆层次不齐,教学中多练习巩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使学生记住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概括并记住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导入新课:
师:一面五行红旗里有几颗星星?(指名回答。)
生:5颗
师:2面有几颗?3面呢?
师:根据乘法表示的意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
探究新知:
(1)1×5。(课件出示一盒福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一盒有多少个?(5个。)几个5?(1个5。)
师: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或5×1。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解释口诀:一五得五,表示1乘5或1乘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
(2)2×5。(课件再出示一盒福娃。)
师:现在有几盒?(2盒。)几个5?(2个5。)
师: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5×2=10。)这表示什么意思?(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你能根据我们刚才编口诀的方法给这两个乘法算式也编一句吗?(解释口诀: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可以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二五一十”。“得”字在什么情况下用呢?也就是积不满10的情况下,它是起到占位置的作用。)
(3)3×5,4×5,5×5。(课件分别出示3盒、4盒、5盒福娃。)
师:一共有多少个福娃?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着编出它们的口诀。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老师板书5的乘法口诀。
(4)小结: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2.识记口诀。
师: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句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多了5?(引导学生从口诀的意思说。)
3.熟记口诀。(学生自由背,同桌互背。)
练习巩固:
1.开火车对口令:5的乘法口诀。
2.分组合作玩读口诀游戏。(4个人一组。)
“一五得五”,伸一只手;
“二五一十”,伸两只手;
“三五十五”,两个同学合作伸出三只手;
………
3.教材第52页“做一做”展示优秀作业
布置作业结课
板
书
设
计
5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2、3、4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54~55的内容
主编教师
高丽英
教材分析:
例2、例3学习2、3的乘法口诀。其编排体例与5的编排体例基本相同,同样呈现实物图,并将点子图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编排。由于2、3的乘法口诀比较简单,教材在编排上有这样的特点:首先,2、3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少,因此将两个例题作为1课时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编排。其次2、3的乘法口诀涉及的连加求和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又有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不再呈现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过程。教学中如果不出现加法算式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结合加法算式来想。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经历2、3、4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
2.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乘法计算题。
3.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地计算
教学重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复习导入
1、 说口诀算的数
35= 5 4 5 5 5+5+5=
2、 根据口诀,填一填
3=15 5()=20 5=25
54()=20 ()5=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主题图。
师: 数一数有几个球拍?1个2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学生说算式1师板书。
(2师:再摆两个,现在一共有几个球拍?是几个2?2个2是几?怎样计算?师板书2+2=4.师: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吗?2×2=4师板书。
师:你能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编出口诀吗?学生说出算式和编出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师板书。(将两句口诀一起读一读,看看谁最先记住,最先记住口诀的老师奖励给他一个笑脸,加油啊!)
(3) 同学们看看这两个乘法算式(1×2=2 2×1=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乘数都是1和2,而且积都是2,只不过是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师引导学生小结:乘法算式的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积不变,所以两道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1) 、(出示例3主题图)师:一束有几个气球?1个3等于3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
生:1×3=3师板书。
(2) 师:那么再摆一束现在有几个气球?现在是几个3?两个3相加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呢?三束呢,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出算式,自己编出3的乘法口诀?请同桌小组合作,先说一说再写。
(3) 学生汇报交流,老师板书。
(4) 看这些算式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3的乘法口诀有三句,按一三、 二三、 三三的顺序排列,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3.乘法算式的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积不变,所以两道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乘加 乘减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乘加、乘减;练习十二。(教材第58、第59页)
主编教师
韩霞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前置性作业
1.看图列式
2.教师谈话: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游乐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游乐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指导学生提问:小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乘法算式:3×4=12(个)。
师: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如果有一个加数不同,那应该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乘加 乘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第58页例5。
师: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师:从画面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生1:我看到有的一组木马上坐着3个人,有的木马上坐着2个人。
生2:坐着3个人的木马有3组,坐着2个人的木马有1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准确。
师:根据这个画面,你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生:一共坐了多少人?
师:问得真好,老师也不知道。大家快想一想,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想好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小组合作
(1)已知信息:图中有( )组旋转木马,其中( )组旋转木马上有( )人,4组旋转木马上只有( )人。所求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2)求一共坐了多少人,就是求这4组旋转木马上的总人数。
思路一:将4组旋转木马上的人数合在一起,用( )法计算,列式是 。
思路二:( )组旋转木马上的人数相同,可先求出这几组旋转木马上的人数,再加上另外一组旋转木马上的( )人,列式是 。
思路三:把4组旋转木马上的人数都看成3人,可以先求出( )个3相加是多少,这样就多算了( )人,还应减去( )人,列式是 。
(3)3×3+2中有( )法和( )法,像这样的算式叫( )算式;3×4-1中有( )法和( )法,像这样的算式叫做( )算式。
(4)计算乘加、乘减算式时,要先算( )法,再算( )法或( )法。
(5)解决问题: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3.小组汇报,作出评价
4.教师小结。
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师:你学会了吗?咱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58页的“做一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四 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11(人) 3+3+3+3-1=11(人)
3×3+2=11(人) 3×4-1=11(人)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6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
主编教师
郝佳坤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通过学生观察、谈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编写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看算式,说口诀。
2×2= 4×2= 3×1= 4×4=
3×3= 1×1= 2×3= 3×4=
3×2= 5×2= 4×1= 1×2=
2.根据口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三五十五 二三得六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索6的乘法口诀,比一比谁编得最好。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6情境图。
师:瞧,老师这里有一些豆荚,请大家仔细观察,一共有几个豆荚?每个豆荚中有几颗豆子?一共有多少颗豆子?同桌之间合作完成教材第60页例6的表格。
豆荚个数
1
2
3
4
5
6
豆子颗数
6
12
(先指导学生看懂表格,再填写。)
交流反馈,说说为什么1下面填6,2下面填12……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吗? 学生自主探究,编出口诀,汇报交流。
师板书: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口诀的含义。
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口诀。(同桌互相拍手读。)
师:读记口诀,哪句口诀最容易记?哪句口诀最难记住?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它?想一想,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3.熟记口诀。(点名背、师生对口令。)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师:下次我们计算这些题目时就可以用口诀直接进行计算。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算出来吗?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许慧珍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
3.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区别用乘法和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
3+3+3+3+3 4+4+4 2+2+2+3
2. (课件出示)
(1)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2)合唱队一队有5人,3队一共有多少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摆一摆桌子,布置一下联欢会吧!(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7。)
师: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师:这两道题中都有数字4和5,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用图形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第(1)小题里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4个5 ,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4个5吗?
学生合作,用图形表示4个5。 展示交流:
■■■■■ ■■■■■ ■■■■■ ■■■■■。
引导:这是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列式吗?(板书算式。)
师:第(2)小题也请你用相同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学生画图,后展示交流:■■■■■ ■■■■。
引导:这一题中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求两排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师: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了图的意思。
3.对比小结。
师:观察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第(2)小题用加法?(学生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求不同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
三、巩固新知
1.看图列式计算。(课件出示)
2.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
(1)说说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
(3)独立解题。全班交流。
2.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用加法解决?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
■■■■■ ■■■■■
■■■■■ ■■■■
■■■■■
■■■■■
表示有 4 个 5相加 表示 5和 4 合起来
5 × 4 = 20(张) 5 + 4 = 9(张)
答:一共有20张。 答:一共有9张。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整理与复习
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赵宇慧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复习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口诀卡。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巩固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习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复习。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老师出示卡片学生算出得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
2.复习1~6的乘法口诀表排列规律。
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
组织小组进行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它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二、巩固应用
1.口算练习,组织完成教材第67页第1、2题。
2.教材第67页第3~5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观察物体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席照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正面、侧面和背面)观察一个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观察一个简单的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学生无论选择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并且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玩具熊猫。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教师讲一讲“盲人摸象”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的三个盲人为什么对大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呢?
师说明:因为他们摸的地方不同,所以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探究新知:
1. 猜一猜:这是什么?(观察物体时一定要全面观察)
2. 从一个位置观察。
师:(出示玩具熊猫)
你们知道熊猫的生活习性吗?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师: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的这只熊猫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的熊猫图片。)
师:你看到的和屏幕上的哪个小朋友是一样的?
出示小明 小亮 小红 小芳各看到的熊猫的样子。
师:为什么他们看到的不一样?
生:因为他们是从不同方向观察大熊猫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如果让每个人都全面的观察大熊猫,怎么办?
3.换位观察。(1.把大熊猫转一转;2.大家围着熊猫转一圈……)
师:请学生交换座位再观察,说说自己在新座位上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前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师: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因为我们的位置都改变了。
师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师:这是老师绕着熊猫转一圈拍摄到的图片,我们来看一看吧!(展示玩具熊猫旋转一圈的画面)
3.情感交流。
师:看过之后,你想对熊猫说些什么?
师:你们知不知道现在由于自然的原因,熊猫数量很少了,而且还有另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思想教育。)
巩固应用:
摆一摆。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指名回答
练习巩固:
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谈话结课: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板
书
设
计
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的内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地辨认从不同位置上看到的物体形状了。
练习:三位同学都看到了什么?用线连一连
每人看到了什么用线连一连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组三名同学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课件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检查例2认知情况,为下面的知识呈现做铺垫。
师:还记得这些立体图形吗?(同一个立体图形让多名同学观察,并说一说。)
师:那我们可以只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形状来确定它是什么物体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立体图形的知识问题。(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
下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什么发现?
师:猜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限于新学的知识,很容易猜成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所有面都是正方形。)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师:只有正方体的面可能是正方体么?还可能是什么?
联系刚刚完成的例2,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思考并回答。(可能是正方体、长方体。)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上台展示给大家看自己的发现。
总结:判断一个立体图形,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观察。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第1~3题。
做一做,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进行正确地判断。
2.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第5题。
师:谁来猜一猜,他们摆的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让学生猜测并回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观察物体时,只观察物体的一部分,对物体的认识就不全面。今天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那么我们眼中的世界会更清晰、精彩
板
书
设
计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认识全面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7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72—74页
主编教师
高丽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的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4.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一副七巧板、课件、数字卡片、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七巧板。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园玩好吗?今天动物园里特别的热闹,原来小兔要过生日了,为了庆贺小兔的生日,小动物们都送来了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有的送水果,有的送玩具,而长颈鹿却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七巧板)
(简介七巧板: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十九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七巧板是风靡世界的拼图,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二、合作探究
师:现在我把七巧板发给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展开合作,摆出你们最喜欢的图形。请每组挑选自己最满意、最美丽的图案到讲台前展示,并说说你们拼的像什么。
师:今天老师也摆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你们想看吗?(投影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七种图案和表格的放大图)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真能干!你们能根据刚才说的内容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
四人合作,每一小组一张。
指名汇报,同时教师把电脑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师:请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真会观察。请想一想,前面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生:用乘法计算。
师:看看这些乘法算式,你们能编出它们各自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会编几句就编几句,编好后填在教材上。(同桌合作)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回答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拼2个图案用几副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样编?
(2)说出哪个算式可以计算出拼4个图案所用七巧板的块数。
(3)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
(4)4×7=28、7×4=28可用哪句口诀?6×7=42、7×6=42可用哪句口诀?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的都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一起来读一遍吧!
学生齐读算式和口诀。
利用规律,有效记忆。
师:你发现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一句都比前一句多七,只要记住前一句,再加上7就可以得到后面的一句口诀。
师:你觉得这些口诀中哪些比较好记,哪些又比较难记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比较难记的口诀吗?
学生各抒己见,并说出理由。例如,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比较好记。难记的可以利用前一句或者后一句口诀帮助记忆。
师:好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刚刚找出的规律来记一记7的乘法口诀。
请学生集体背一背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同桌对口诀、师生对口诀的游戏。
三、总结提升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
生1:我学会了7的乘法口诀。
生2:我会用七巧板拼各种图形。
……
从古到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里,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
书
设
计
7的乘法口诀
1×7=7 一七得七 7×1=7
2×7=14 二七十四 7×2=14
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
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
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
6×7=42 六七四十二 7×6=42
7×7=49 七七四十九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8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8的乘法口诀。(教材第75~77页)
主编教师
韩霞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习了2-7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进行2-7的乘法和相应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明白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 理解每一句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初步记熟8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 会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会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口算转盘、小狗数轴图、口算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课前复习
1.背1~7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利用1~7的表内乘法的口算卡片复习学过的口诀)
(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二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8的乘法口诀,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是怎样跳的呀?咱们一起观察一下。(课件出示)
提出要求:请你观察小狗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第二次跳到什么位置,第三次呢?为什么?(演示一只小狗在数轴上连续跳动的情况) (课件出示:学校军乐队方队)
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讨论后尝试完成教材上自己能够完成的内容,然后全班范围内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观察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
生1:每一句口诀都可以写成两个算式,八八六十四只能写一个。
生2:每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都相差了8。
生3:口诀左边的一列算式的第二个乘数都是8,第一个乘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从1到8进行排列的。
生4:口诀右边的一列算式的第一个乘数都是8,第二个乘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从1到7进行排列的。
……
师:每相邻的算式间也都多了1个8,反过来就少了1个8。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口诀记住,时间2分钟。
检查8的乘法口诀记忆情况。
师:如果万一有一句8的乘法口诀记不住了,你能推出来吗?如果8×5的得数忘记了,你会推吗?(会推)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但自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还能用这么快的速度把口诀记住,老师真佩服你们!老师非常想奖励大家,不过今天带来的不是红花,而是一首儿歌。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是螃蟹),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有8条腿)
课件出示:
1只螃蟹一张嘴,(2)只眼睛,(8)条腿;
2只螃蟹二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螃蟹三张嘴,( )只眼睛,( )条腿;
4只螃蟹四张嘴,( )只眼睛,( )条腿;
5只螃蟹五张嘴,( )只眼睛,( )条腿;
6只螃蟹六张嘴,( )只眼睛,( )条腿;
7只螃蟹七张嘴,( )只眼睛,( )条腿;
8只螃蟹八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同桌拍手念儿歌。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8的乘法口诀,背口诀的时候如果忘了,可以根据它的前一句或者后一句推出,8的乘法口诀都是表示有几个8)
师: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8的乘法口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数学吧!
齐背1~8的乘法口诀
板
书
设
计
8的乘法口诀
1×8=8 一八得八 8×1=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8=64 八八六十四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郝佳坤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正确地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 指名背诵前面所学过的8的乘法口诀,教师给同学们准备一些奖品奖励背诵的好的同学。
2. 口答。
师:今天我们用刚复习过的8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例3。)
师:同学们,在文具店里有这么多文具,你喜欢什么作为奖品?
学生提出各种文具:铅笔、文具盒、橡皮等。文具盒每个8元;橡皮每个2元;日记本每个4元;铅笔每支3元。
师:老师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2.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生:1个文具盒8元和3个这两条信息。
师: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先写一写或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的策略。
汇报方法:
生1:画图。 8元_______8元______8元?元
生2:列式8+8+8=24(元)。
生3:列式8×3=24(元)。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填空:
1个文具盒是8元,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 )个( )元一共是( )元。
指着算式[8×3=24(元)]问:这里的8表示什么?(板书:1个文具盒的价钱。)这里的3表示什么?(板书:买的个数。)24是指什么?(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
小结: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
文具盒每个8元;橡皮每个2元;日记本每个4元;铅笔每支3元。
老师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列式8+8+8=24(元)。
列式8×3=24(元)。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9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许慧珍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进行迁移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学会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使学生熟练掌握。)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等活动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熟记9的乘法口诀。
2.体会主动探索带来的学习乐趣,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熟记9的乘法口诀,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情境导入
1、口算(课件出示)
2、师:(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4主题图)谁来说说画面上是什么?说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根据画面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每条龙船上有九个人,那么九条龙船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有的同学用数数的方法,有的用连加的方法计算的。
师:大家想一想这两种方法简单吗?想不想用更好更快的方法计算呢?下面老师就交给大家一种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一九得九”。
师:观察这幅图,1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1个几?
列出乘法算式:1×9=9或9×1=9。
师:根据这个乘法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2.教学“二九十八”。
师:观察这幅图,2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几个几?
师:2个9相加应该怎样列式?
生:9+9=18,乘法算式是2×9=18或9×2=18。
师:知道口诀是什么吗?
3.自编“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
师:3条船、4条船、5条船呢?怎样列式?口诀是什么?
4. 教学6~8的相应口诀。
小组合作观察有关6至8条船的三幅图,运用刚才编口诀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6~8的相应口诀。
5.教学“九九八十一”。
师:每条龙船上有九个人,那么九条龙船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通过对前八句口诀的学习,你知道“每条龙船上有九个人,那么九条龙船上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简单吗?
师:9×9=81,我们一起根据这个算式总结一句乘法口诀好吗?
三、巩固新知
师:现在给五分钟时间,看看你能把所学的口诀都记住吗?大家想不想很快地记住口诀呢? (课件出示如何记忆口诀。)
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2.谁愿意给大家表演表演?
3.口诀练习 (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板
书
设
计
9的乘法口诀
1×9=9或9×1=9 一九得九
2×9=18或9×2=18 二九十八
3×9=27或9×3=27 三九二十七
4×9=36或9×4=36 四九三十六
5×9=45或9×5=45 五九四十五
6×9=54或9×6=54 六九五十四
7×9=63或9×7=63 七九六十三
8×9=72或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或9×9=81 九九八十一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9的乘法口诀
课型
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3页的内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1.背诵1~8的口诀。
2.把下列口诀补充完整。
四九( ) ( )四十五 ( )七十二 六九( )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记住9的乘法口诀的?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第1题。
课件出示第1题情景图。 请学生以“火车接龙”的形式直接说出结果。
2.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用最短的时间全部算对。
3.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第3题。
课件出示第3题的情景图。仔细观察,请同学们说说怎样才能对号停车。
(根据每辆车上的算式得到的结果,找到写有相应数字的停车位置。)
4.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第5题。
集体背,指名背9的乘法口诀。
6.教材第82页“练习二十”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每一组的3道算式,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7.教材第82页“练习二十”第8题。
(1)课件出示第8题情境图。
(2)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
(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长多少米?)
(3)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4)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订正时,请一名学生说说,为什么有10棵树却只用5×9来计算呢? 虽然有10棵树,但第1棵树到第10棵树的距离只有9个5米长,求9个5米有多长就要用乘法来计算。
8.教材第82页“练习二十”第10题。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题目的意思。 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三、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打乒乓球的有4人,踢足球的人数是打乒乓球人数的9倍。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在 里填上运算符号,在( )里填数。
9×8=( ) 9×4=9×5-( )
5×( )=45 9×7=9×2 9×5
3.教材第82页“练习二十”第9题,背口诀。
4.教材第83页“练习二十”第11题。做完后,全班集体评讲。
5.用手指帮助你记住9的乘法口诀。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相信同学们对9的乘法口诀记得更熟了。希望没有记熟的同学课后更加努力,把乘法口诀记在心中。
板
书
设
计
9的乘法口诀
1×9=9或9×1=9 一九得九
2×9=18或9×2=18 二九十八
3×9=27或9×3=27 三九二十七
4×9=36或9×4=36 四九三十六
5×9=45或9×5=45 五九四十五
6×9=54或9×6=54 六九五十四
7×9=63或9×7=63 七九六十三
8×9=72或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或9×9=81 九九八十一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赵宇慧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进行迁移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学会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使学生熟练掌握。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的思维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如何分析、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口诀卡。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出口诀。
9×8= 6×3= 7×5= 5×8= 9×9= 8×6= 6×7= 9×3= 2×8= 7×7= 4×6= 8×7=
8×8= 4×9= 5×9=
师:小组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观科技馆吗?那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乘车去科技馆看一看。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5的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从文字信息中知道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
生2:从图片信息中了解到这辆车左右两列,每列8个座位。
生3:最后一排5个座。
生4:横着看每排4个一共7排,最后一排5个座位。
根据学生的汇报信息板书相关信息。
参观人数:2名老师,30名学生。
客车情况:纵向观察——4列,每列8座,最后一排多一座;
横向观察——每排4座,共7排,最后一排5座。
师:同学们的信息寻找得很准确,那么解决“坐得下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师:“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能坐多少人”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2. 根据整理的信息解决问题。
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好不好?(板书课题。)
师:老师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租这辆车去科技馆能坐的下吗?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要想知道能不能坐下要先求什么?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请你试着把你的想法在主题图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解题的思路。
(1)生1:4×7=28(个)
28+5=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前面每排四个座位,有7排,一共就有28个,再加上最后一排5个,所以一共有33个座位。有32人,能坐下。
(2)生2:2×7=14(个)
2×7=14(个)
14+14+5=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左边有2×7=14(个)座位,右边有2×7=14(个)座位,再加上最后一排5个座位,一共33个座位,能坐下。
(3)生3:2×8=16(个)
2×8=16(个)
16+16+1=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左边2×8=16个座位,再算出右边2×8=16(个)座位,最后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一共有33个座位,也能坐下。
(4)生4:4×8=32(个)
32+1=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每排4个座位一共8排,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5)生5:8×4=32(个)
32+1=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每8个座位一共4行,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6)生6:7×4=28(个)
28+5=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每行7个座位,一共四行,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五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设计意图:遵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通过让学生去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自主学习方式,探索发现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小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利用了乘法、加法以及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优化算法:通过刚才的谈论和分析,我们发现六种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六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次对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同时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巡视,找不同解决方法进行板演。
横向观察:每行6个的有4行,每行5个的有2行。
纵向观察:每列6个的有5列,最后一列有4个。
方法一:6×4+5×2=34(个)。
方法二:6×5+4=34(个)。
2.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让学生收集信息后提出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
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5×5+2=27(盆)
27<30
所以这些花够。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
例5 、 方法一: 4×8+1=33(名)
方法二: 4×7+5=33(名)
30+2=32 (名)
32<33
答:能坐下。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九4到9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好的知识是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4题。
老师读算式,学生写算式,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5题。
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先说一说,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6题。
复习加法算式、减法算式、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 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8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 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9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九10到14题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10题。
复习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1题。
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2题。
复习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互相改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 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3题。
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 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4题。
引导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席照燕
教材分析:
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能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会比较熟练地用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学会解决乘法的问题,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题。
3.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复习,在练习、游戏中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整理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复习导入:
概括本章内容达标标准:
整理1 ~ 9的乘法口诀
用乘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熟记1~9的乘法口诀
能熟练口算表内乘法
逐一考核: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是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2.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师: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及发现。
(指名学生回答。 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指导练习:
1.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师: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再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正确皆予以肯定。
2.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巩固应用:
1.教材第87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游戏: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2.教材第87页“练习二十二”第2~4题。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
书
设
计
整理和复习
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认识时、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90页
主编教师
高丽英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探索并发现1时=60分,通过1分1分或5分5分地数判断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这部分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教学的。考虑到秒是很小的时间单位,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很少需要精确到秒,因此这部分内容只安排时、分的认识和学习看钟面上的时刻。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把先前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后续学习之中,又便于学生集中精力掌握看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这一学习难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 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养成遵 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 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认识1时、1分及时、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1时=60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学具钟。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的预习作业是小组合作画一个钟面,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在钟面上都画了些什么呀?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钟面。
每个同学也可以走过去看看别的小组画的钟面。
师:同学们的钟面画得都很漂亮。虽然大家画的钟面形状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一样的,那就是钟面上都有1~12的数字,有时针、分针,还有很多刻度线。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认识时、分。(板书课题)
二 预习反馈,探索新知
1. 认识钟面。
(1) 认识大格。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在钟面怎样算是一大格吗?
指名回答。
师:每两个数字之间就是一大格,从12到1是1大格,1到2也是1大格。
师:你还能说说从哪到哪也是一大格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12大格呢?我们来数一数。(出示结语:钟面上有12个大格)
(2)认识小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组长拿出学具钟,和组员一起看一看,数一数,再进行讨论。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出示放大的钟面,一起数一数)
师:其他大格里也有5个小格吗?再找几个大格数一数。(出示结语: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那整个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呢?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12到1是5小格,到2呢?你怎么算的?到3呢?用哪句口诀?到6呢?口诀是……到9呢?从12到10有几小格?你怎么知道的?到11呢?到12呢?
生: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齐读)
在数小格时,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比较简单。当超出口诀的范围时,可以用每次加5的方法来计算。
2.建立时、分的概念。
(1)认识“时”。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大格和小格,你知道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走的吗?
(钟面上指针走动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
演示:时针从12走到1。
师:它从12走到了几?走了多少?时针走一大格是多少小时?(出示结语: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1小时也称1时。
师: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走3大格呢?
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你是怎么知道的?从12走到6呢?如果是从7走到11呢?
小结:看来,时针的走动一般以大格为单位。要知道时针走了几小时,只要看时针走了几个大格。
(2)认识“分”。
师:时针表现过了,分针也想出来活动一下筋骨了。
演示:分针走一小格。
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小格是多少时间呢?(出示结语: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师:分针从12 走到1,是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从12走到2呢?用哪一句口诀?从12走到4呢?从12走到7呢?从12走到9呢?分针从12走到12,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出示结语:分针走一圈是60分)
小结:看来,分针的走动一般以小格为单位,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一圈有60小格,就是603.认识1时=60分。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时和分,那时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拨钟看一看。
师:时针指着1,分针指着12,接下来我们拨动表针。看,时针和分针同时开始走动了。分针走到了4,时针有没有走满一大格?分针继续走,走到了6,时针走满一大格了吗?走到9呢?走到了12,时针和分针同时停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拨钟,我们发现,时针从1走到2,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从12走到12,走了一圈,是60分。而且时针和分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
师:是不是每次时针走一大格,分针都会走一圈呢?课前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学具钟,分针都指着12,但时针指的数字各不相同。请小组长拿出学具钟拨一拨,组员一起看一看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情况。
师:当时针和分针同时指着数字12的时候是12时整,也可表示为12:00;当时针指向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向6,此时便是几时半。30分也可说成半小时。
师:时针每次走一大格,分针都会走一圈。也就是说1时=60分。(板书:1时=60分)
学生齐读。教师出示课件欣赏。
三 全课总结,知识升华
师:在这节课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呀,在一节课上就学会了这么多知识。大家只要把握每一分钟,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一个聪明博学的人。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板
书
设
计
认 识 时 分
1时=60分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几时几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6页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创设情境,解决新知
1. 师:每天早上闹钟一响老师就起床了。看看小闹钟上现在是几时呢?
学生观察,读出6时。
师:怎么看的?
生: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就是6时。
师:你们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让多名学生说说。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时几分。(板书:认识几时几分)
2.认识6时20分。
(1)(出示6时20分的钟面)
师:你能说说这位小朋友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
生:6时20分。
(2)怎么看的?
(课件演示:时针走过6,是6时多,分针从12起走了20个小格,每个小格是1分,共20分,现在就是6时20分)
师:你还会怎样看呢?
生:看分针的时候还可以5分5分地数, 共4个5分,也就是20分。
(3)怎么写呢?
学生了解方法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教师板书示范两种写法:6时20分或6:20)
3.练习。
(课件出示:4时5分,4时30分,4时45分)
学生汇报交流,说说想法。
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二 观察探究,解决疑难
1.情景描述:(出示7时5分)这是小芳的起床时间,(6时55分)这是小兰的起床时间。这两位小朋友谁起得早呢?
2.同桌讨论。到底是谁起得早呢?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
第一层次:认读7时5分。
第二层次:认读6时55分。
学生情况预设:可能会读成7时55分。
师:看上去时针很接近7,但它还没到7,实际上只走过了6,所以只能是6时多,分针走了55个小格,是55分,现在是6时55分。刚才有的同学把6时55分看成了7时55分,同学们再想想7时55分的时针会很接近几呢?
观察发现:7时55分的时针会很接近8。
第三层次:对比。
师:这两个钟面,它们的时针都很接近几?为什么一个是6时多,一个是7时多呢?
学生观察,进一步在对比中深化认识。
4.应用。
师:(出示教材第92页例3图片)明明可能在哪个时间去踢球呢?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1:明明7:15开始写作业,做完作业去踢球,而10:30去看木偶剧,所以我觉得踢球时肯定不到10:30。
生2:图上显示9:00做完作业,所以踢球时间应该在9:00之后,10:30之前,只有第2个钟面显示的9:15满足条件。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好,明明应该是在9:15,也就是第二个钟面显示的时间去踢球的,把它圈起来。
三 全课总结,知识升华
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快结束了,今天同学们珍惜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认识了几时几分,希望同学们课后也能合理安排好时间,高兴地玩,快乐地学,做时间的小主人!
板
书
设
计
几 时 几 分
6时20分 4时5分 4时30分或4时半 4时45分
6:20 4:05 4:30 4:45
1分1分或5分5分地数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排列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排列。(教材第97页
主编教师
韩霞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出的新尝试。本课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如:衣服的搭配、付钱时面值的选择等等。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有序排列的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课前三分钟
1.学生表演三个和尚挑水.
二,探究新知
1. 感知排列。
师:交换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数学宫游玩。
用1、2两个数字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
师:首先,在数学宫玩排数游戏,必须打开密码门才能进入。密码:用1、2两个数字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
学生根据解码提示猜测、推理,打开密码门。
学生充分发表想法并汇报。(板书:12;21)
师:同样的两个数字,排列的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
2. 师:打开了密码门,让我们走进数学宫吧!聪明屋里的小朋友们正在玩摆数游戏,你们想玩吗?
用1、2、3三个数字中的两个数字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
(1)小组合作摆数,边摆数边写在记录卡上。
(2)汇报交流。
(3)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有的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我们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4)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
(5)小组讨论,再按你们的方法边摆边写下来。
(6)哪个小组再来汇报一下,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怎么摆的?
(7)这六个数的大小相同吗?通过摆数游戏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师:我们再次感受到同样的两个数字,排列的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
有序地摆:12、21、13、31、23、32或12、13、21、23、31、32。
小结:有顺序地思考,能使答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师:数学博士这时候也赶来了,他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们很聪明,给我们出了一道智力题:用0、2、3能摆几个两位数?
请先摆一摆,然后记录在卡片上。
集体交流。
通过这个摆数游戏,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两位数的十位上不能为0)
三,巩固练习
课件显示
四,全课总结,知识升华
在数学宫里还有很多好玩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玩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有什么疑问,看大家能否帮助你。
师:几个物体摆在一起,排列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效果。如排列数,数字排列的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
板
书
设
计
简单的排列
调换位置法:12、21、13、31、23、32
固定位置法:12、13、21、23、31、32(固定十位)
21、31、12、32、13、23(固定个位)
不重复、不遗漏、有序思考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组合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组合。(教材第98页)
主编教师
韩霞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出的新尝试。本课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如:衣服的搭配、付钱时面值的选择等等。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课前三分钟
做游戏,猜年龄
二、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师:同学们,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数学广角”,你们想去吗?要想进入“数学广角”,首先要买门票。票价是每人5角,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1张5角、2张2角、5张1角的人民币,你知道有几种付钱方法吗?
学生汇报5角钱的付法。
师:买好了门票,我们可以顺利进入“数学广角”了。
三、合作探究,体验新知
1.师:大家在“数学广角”里这么快就学会了一项新本领,老师提议每组的3位同学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互相加油,争取在下面的活动中有更精彩的表现。
(1)猜一猜:3人中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各小组3个同学互相握一握,验证猜想。
(3)指名演示,感受方法。
(4)小结:3个人握手时,可以先确定一个人和另外两个人分别握一次,剩下的两个人再互相握一次,一共握3次。
教学流程
补充
师:上节课我们用1、2、3三个数字能组成6个两位数,而3个同学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只握了3次,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排数时两个不同的数字交换位置可以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而握手时两人交换位置还是他们两个人。
师:排数时要考虑数字的排列顺序,而两个人相互握手与顺序无关。
2.师:同学们用1、2、3组数有6种可能,那么我们再来看这组数字。(出示教材第98页例2)
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
生1:5+7=12,5+9=14,7+9=16,7+5=12,9+5=14,9+7=16。而5+7=12与7+5=12、5+9=14与9+5=14、7+9=16与9+7=16的结果一样,所以得数有3种可能。
生2:我们用的填表法。(课件出示表格)
生3:有3种可能。因为两个数的和与顺序没有关系。
四、巩固练习
课件显示
五、回顾总结,自我评价
师: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游玩“数学广角”,你们玩得开心吗?除了开心之外,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呢?
师:几个物体摆在一起,有时要讲究排列的位置,如摆数,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有时却不需要讲究排列的位置,只要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如握手、搭配事物、凑钱等。希望同学们遇到问题时要认真思考,做出准确判断。
板
书
设
计
数学广角——组合
凑钱、握手、搭配事物
列表法
加数
加数
和
5
7
12
5
9
14
7
9
16
5+7=12 5+9=14 7+9=14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长度单位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郝佳坤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用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给指定长度画线段。
5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
教学重点:
1.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
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
学生举手回答。(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
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什么东西最长?(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
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测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支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学生体会: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测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用铅笔去测量课桌的高和凳子的高。
1.指导学生明确测量方法。
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板
书
设
计
统一单位长度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的内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师:上一节课中,我们都知道了测量物体时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不同的物品对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了测量,但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怎么能既方便又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吗?(同学们讨论,各抒己见。)
师:有的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就是用带有刻度的尺子测量物体。(介绍认识尺子。)
师: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这就涉及长度单位方面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枚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测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用厘米量。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师: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支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的长、橡皮的长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一说?
板
书
设
计
认识厘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认识米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内容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复习旧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成衣服。)
师: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引导: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米。)
1.认识米。
师: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师: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师: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师: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教师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麻烦,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师: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师: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量。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作为尺子去估一估。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题。)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里打“√”,并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5题。
①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出黑板的长和同学的身高。
②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板
书
设
计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的内容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感知线段的直。
教师收集教室里各种弯的、直的实物放在讲台上。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1.教学第5页例6(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两根弯曲的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师: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吗?(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师: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短?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后一头对齐再比较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师: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2)认识线段是直的。
师:老师手上的这根线,我把它放松,它还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师:我把它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师: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师: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弄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师: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师: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第6页例7(画线段)。
(1)师: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本上画。)
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2)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3)出示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1题,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1)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2)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板
书
设
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点:直的,两个端点,可测量。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的内容
第五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教学第7页例8。
师(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师: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指名回答,说想法。)
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看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第2幅图)。
师: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的长度应该是1厘米。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
生活经验,分析积累。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100以内的加法(二)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4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许慧珍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的加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法笔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体验运用两位数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请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请把这些信息用铅笔画横线标记出来,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全班汇报发现。)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
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如果老师要知道一个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知道把班级学生的人数和本班带队老师的人数合起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加法方面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第12页例1。
师: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怎样列式?
师:怎样计算35+2呢?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用口算5+2=7 ,30+7=37。
(2)用小棒,先摆3捆零5根,再摆2根,5根+2根=7根,30根+7根=37根。
(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
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 练一练
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2题。
3. 教学第13页例2。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要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两个班的总人数,用加法计算。)
师:怎么计算? 指名学生计算,并说一说用的是什么方法。
学生汇报:
(1)用口算5+2=7 ,30+30=60 ,60+7=67。
(2)用小棒先摆3捆零5根,再摆3捆零2根,先算共有6捆也就是60根,再算5根+2根=7根,60根+7根=67根。
(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是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7。
师: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2题。
2.判断对错。
3、猜一猜蝴蝶后面藏着几。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板
书
设
计
100以内的加法(二)
不进位加法
1、 相同数位对齐。
2、 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100以内的加法(二)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4页的内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不进位加法,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
34+12= 4+45=
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检查。
师: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
师:昨天同学们知道了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老师一共有多少人。今天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二(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吧,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第14页例3。
(1)观察图画,全班交流(继续展示课件主题图)。
生: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3)班有37人。
师: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列式?
出示37+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
师: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先摆3捆零5根和3捆零7根,再看5根和7根又可以捆成一捆还剩2根,最后得出一共有7捆零2根。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7+5超过了10怎么办?
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2.比较总结。
(1)比较35+32与37+35有什么不同?
(2)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3)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指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 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
3. 教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
4. 挑战自我。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笔算时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板
书
设
计
100以内的加法(二)
不进位加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1到3题。
主编教师
赵宇慧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竖式中数位要对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计算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竖式计数器。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办的吗?
(北京。
师:是啊,2008年的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可是你们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前5名的国家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主题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思考:从图中,我们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生1:我知道金牌数: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德国16枚。
生2:我知道中国的金牌数排在第一位。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师:应该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列出36-23=。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这就涉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第18页例1。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36-23=。
(2)指名说怎样算的?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①可以口算30-20=10,6-3=3,10+3=13。
②还可以用竖式计数器计算。
动手操作:用竖式计数器表示36。
师:十位上的3个表示多少?个位上的6个表示多少?
师演示课件,请学生注意观察,口述过程,强调从个位的6个中去掉3个,从十位的3个中去掉2个。
③如何列竖式笔算?小组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师根据学生的口述列出竖式:
3
6
-
2
3
1
3
师: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
师:对了,相同数位对齐后我们才能去减。
个位:6-3=3 ,3写在对着个位上6和3的横线下。
十位:3-2=1 ,1写在对着十位上3和2的横线下。
2.归纳算法。
师:同学们,刚刚老师在算36-23时你注意了没有,老师是先算哪儿?再算哪儿?(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三、 巩固练习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思考:个位上得几?怎样写? 十位上的两个数相同,十位上应该得几?
2.教材第20页“练习三”第1、2题、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不退位减法算理是什么?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一说?
板
书
设
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例1 、 36 - 23 =13(枚)
3 6
- 2 3
1 3
答:美国比俄罗斯多13枚金牌。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4到7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景导入
师: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的信息,我们知道了中国以绝对的优势占据金牌榜的首位。那么从金牌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师: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1-36=。
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第19页例2。
课件出示题目:51-36=
师:你会算吗?先试着算一算,遇到困难时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指名摆小棒。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提问。
学生先摆好5捆和1根小棒。
问:为什么要拆开5捆中的一捆呢?不拆可以吗?(因为单根的1根小棒不够减6根小棒,所以要拆开其中的一捆,这样才够减。)那现在应该怎么减?减完后还剩下几捆几根?(单根的小棒拆完1捆后总共有11根,减去单根的6根小棒后还剩下5根,整捆的小棒还剩下4捆减去3捆后剩1捆小棒,这样最后剩下1捆零5根小棒。)
注意:也可以先用拆开的10根小棒减去6根小棒,然后再加上原有的1根小棒,这样单根的小棒总共剩下5根。
(2)列竖式计算。
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老师进行指导帮助。
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怎么办?
个位上1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是10,11减6得5。
生: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3)比较。
师:比一比例1和例2,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2.教学第19页例3。
(1)出示题目:50-24=。
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从十位退一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2)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相同数位对齐。)
(3)师:从哪位算起?(从个位算起)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
从十位退一,也就是从十位借一,和个位上的0组成10,现在就可以减了,10-4=6,个位上写6。十位上的5被借走了一个1,还剩4, 4-2=2,十位上写2。
(4)小组讨论: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1.教材第19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教材第20~21页“练习三”第4~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例2 51 - 36 =15(枚) 例3 50 - 24 =26
5 1 5 0
- 3 6 - 2 4
1 5 2 6
答:中国比美国多15枚金牌。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三8到13题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好的知识是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看哪一组同学做得又快又正确。
2.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
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先算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出它们的差。然后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计算方法。
3.教材第21页“练习三”第10题。
夺红旗,计时,看哪组做得又快又正确。
4.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
先计时做,再连线,全班订正。
1.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
先观察,发现规律,再填空。
2.教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意,再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的几的数是多少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主编教师
席照燕
教材分析:
例4要教学用加、减法计算解决包含有“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材创设了:“二年级卫生评比”的情况,以文字呈现了用加、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情境图中渗透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生画图分析问题进行启发。
学情分析:
本班52人,孩子们对数的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掌握比较牢固扎实,所以在教学中尽量让孩了们自己探索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方法,通过肯定,交流让孩子们确实掌握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能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多(少)几的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 注重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导课:
一、 拍手活动:
二、 活动要求 1、请和我拍的同样多
2、请比我多拍3下
3、请比我少拍3下
教学流程
补充
三、 跟拍并展示拍的数量关系 引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今天三年级进行了卫生评比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评比结果,出示课件——二年级卫生评比图
探究新知:
分析了解的信息:
1、 你知道了什么? 已知条件有哪些?
求什么(解决的问题)
2、 该怎样解答?
讨论方法: ①接着数 ②画象形图
汇报讨论结果
展示象形图解答方法:
一班:
二班:
12+3=15(面)
3、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班的红旗就是把和一班同样多的12面与多的3面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4、 解答正确吗?我们来检验一下。
15减12等于3,二班确实比一班多3面,解答正确。
5、 口答
小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
肯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画像形图、数数,若遇到大数时,会不方便,那么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来分析,有兴趣的下去试试画一画,把象形图中的具体图形用一段线段表示。
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用不同方法解决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那么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下,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出示例4第(2)部分
1、 动手做(标记、定方案)
2、 展示评比
3、 肯定计算方法
12-4=8(面)
4、 讨论分析计算是否正确
12减8等于4,正好是三班比一班少的4面,解答正确。
5、 小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
谈谈:我的收获
布置作业:
课后做一做
结课:
板
书
设
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的几的数是多少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27---28页例1,例2
主编教师
高丽英
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通过本节目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学习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已经学过,这里着重数学需要用竖式计算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 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会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 培养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竖式的写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进位和退位,口算和笔算相结合的式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口算训练
12+4-10= 72-20+1= 39+4-4=
55+20-5= 54-30+8= 54-(8+26)=
教学流程
补充
(二) 新授
1、 数学例1
(1) 情况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正是初秋,地里的南瓜一个个慢慢的长熟了!二(5)
班同学们利用假日开展实践活动,帮李大爷和王叔叔摘南瓜。你瞧,他们分成三个组,在南瓜地里摘的正带劲呢!(边讲述边播放课件)。
(2) 提出问题
师:他们摘完了南瓜,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李大爷和王叔叔身边,报告他们三个组分别摘多少个大南瓜!(边讲述边播放)
师:同学们,通过这张表,他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能提出“这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师:李大爷和王叔叔也正想知道三个组共摘多少个大南瓜?
(3) 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商量,再试试看怎么解决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讨论,并尝试列式计算,老师巡视。
(4) 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组是怎么解决的?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师:板书:28+34+22=84(个)
(5) 引导学生探究加法竖式连写的方法
师:请仔细这两个加法竖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发展着两个加法竖式是有联系的,第一个加法竖式的得数就是第2个加法竖式的第一个加数)
师:既然第一个加法竖式的得数(描写上面第一个加法竖式中的“62”)
就是第二个加法竖式的第一个加法,(描红上面第二个加法竖式的62)
像这样重复写肯定不简便,纳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两个加法竖式连起来,找到一种简便写法呢?请同学们互相商量,看看怎么连起来写简便,并试着写写看!
学生分组商量,并尝试加法竖式连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6) 组织学生探讨交流
教师:这两种写法与原来分别写两个竖式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师:如果用第二种简便写法,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真不错,我们用连加的方法解决了“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的问题,并且自己找到了连加竖式的两种简便写法。其实呀,我们解决问题不仅要用连加,
教学流程
补充
有时候还要连减,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连加,连减教师拍书课题:连加、连减
3、 数学例2
(1) 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再回到南瓜地吧!同学们帮李大爷和王叔叔一共摘了84个大南瓜,现在李大爷和王叔叔把南瓜运走了(出示例题)
(2) 组织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要求的问题。
(3)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4) 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指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三) 巩固(课件出示)
(四) 课堂小结:
1、 提问:师:你说觉得今天的学习有趣吗?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收货呢?
2、 归纳:(1)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2)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的尽量不写竖式。
(5)作业
板
书
设
计
连加 连减
例1 28+34+22=84(个) 例2 84-40-26=18(个)
28
+34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加减混合
课型
教学内容:
教材28页例3、例4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问题情况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讲故事。现在,谁能谁能看着情境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期间情景图)
学生讲故事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图中信息谁能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如果学生提出来“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
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2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8题。
主编教师
韩霞
教材分析:
教材在学生学习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基础上,首次让学生接触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为学生以后学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并已掌握了一步解决问题的步骤,学习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不仅是让学生进一步强化一步解决问题的步骤,同时也为以后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发现问题,搜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
2.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积累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发现连续两问的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连续两问解决问题》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前置性作业
1.预习任务
(1)调查班里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呢?每组有多少人?比12多9是多少?比35少6的是多少?
2.解决问题
(1)小兔采了12个蘑菇,兔妈妈比小兔多采9个,兔妈妈采了几个蘑菇?
(2)图书馆有故事书3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6本。
请你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和信息)。同学们快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野外写生。
提问:你们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思考1: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示在课件上,即: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思考2:一共有多少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结合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自主探究
活动1:梳理信息和问题,拿出作业纸,独自把题目中的关键数据圈起来,把问题划出来。
思考3:思考这两个问题,怎样解答呢?
活动2:独立思考,在作业纸上试着解答。
把你的想法在你的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4:为什么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我先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吗?
不可以,必须先解决第一个,因为只有先解决男生的人数才能解决兴趣小组的人数问题。
思考5:男生的人数怎么解决?
女生的人数-男生比女生少的人数=男生的人数
思考6: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怎么解决?
女生的人数+男生的人数=总人数
像这样解答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需要把男生有多少人的问题先解答出来作为已知信息,也就是说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已知信息,这样的解决问题,叫做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思考7:解答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梳理清楚每个问题需要的信息。
为了使解答过程更清晰,我们在解决第1个问题时,可以标上序号(1),也可以在算式旁边标注男生人数: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可以标上序号(2),也可以在旁边标注美术兴趣小组人数。而且算式和答语要对应。
思考8:这个问题解决完了吗?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谁来检查?
回顾:(边点PPT边总结)回顾我们刚刚解决的兴趣小组的问题,我们需要先根据题目里面的已知信息,解决出来男生的人数,再把男生的人数9人作为已知信息,解决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一步加、减法计算的问题时没有什么难度,像这样解决两个问题的解决问题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让孩子在探究讨论中发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用一步加、减法解决的问题。积累解决连续两问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45+6-35= 40+13+37= 59-(36+14)= 67-8+13=
2.一班有33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4人。二班有多少人参加?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找同学汇报是怎么思考的。
【答案】(1)33+4=37(人)
(2)33+37=70(人)
3.一个水壶43元。一个杯子比一个水壶便宜19元,一个杯子多少钱?买一个水壶和一个杯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4.孵小鸡。
(1)孵小鸡要用多少天?
(2)孵小鹅比孵小鸡多用9天,孵小鹅要用多少天?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答案】(1)28-7=21(天)
(2)21+9=30(天)
思维拓展题.一本故事书共95页,丽丽第一天看了28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5页,第二天看了多少页?计划第三天再看30页,丽丽能不能把这本书都看完?
【答案】(1)28+5=33(页)
(2)95-28-33=34(页)
因为34>30,所以。丽丽不能把这本书看完。
四.课堂小结
思考9:通过今天解决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你想说什么?有什么发现?
今天我们探究的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与之前学习的2个条件可以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比,我们今天学习的却是2个条件解决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之间是有前后联系的,前一个问题的结果又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条件。
五.课时作业
1.练习六第1题。
【答案】(1)38+21=59(名)
(2)59-45=14(米)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
女生的人数-男生比女生少的人数=男生的人数
女生的人数+男生的人数=总人数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37页
主编教师
郝佳坤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牢固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简单整理,归纳能力,体会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教学难点:
灵活地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你们学的怎么样呢?
给同学们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
师:昨天老师布置的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的作业,同学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生1:笔算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生2:笔算加减法都从个位算起。
生3:加法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生4: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十再减。
生5: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生6: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笔算加法和减法进行复习。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答结题情况。
三、 练习
总结提升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42页内容
主编教师
许慧珍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实物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悉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形成继续探索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直观地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三角板等。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热爱自己的学校吗?谁来夸夸自己的学校?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主题图)。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师: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的图形吗?可以找到哪些图形?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长方形,三角形……)。
师:其实,校园里还藏着一种图形,你们瞧(在主题图的钟面上、剪刀上、双杠上呈现色线,标示出角)!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人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师:这些图形叫做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交流
1.结合情境,认识角
师:看看老师手里的三角尺,谁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儿?(学生指角,教师指导。)
师:大家手里都有三角尺,请拿出来。然后我们一起来像这样指一指,再用手顶一顶、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学生小组活动并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课件出示剪刀,钟面,三角尺实物图)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中有角吗?谁上来指一指?(学生指一指)
师:为了方便大家观察,我将这些物品隐去,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发现角的共同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得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根据角的特点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吗?(课件出示)
3.制作角。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比一比谁的角大。
(3)全班交流。
师: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
师: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大小有关,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能把它画在纸上吗?自己先试一试,并在你画出的角上写出顶点和边。(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样画的。)
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师: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总结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再画边,边要用直尺画。)
三、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
书
设
计
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直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内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角):这是什么图形?(生:这是角。)
师:你还记得角的各部分名称吗?(生:顶点,边。)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3):这些图形中有角吗?(学生找一找。)
师:这种角就是直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从生活中找直角。
师:这些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汇报发现(直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课件出示直角的顶点,边,直角符号。
2.认识直角。
师:(课件出示三角尺)在三角尺上找到直角。
生:三角尺上的三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演示用三角尺辨别直角)
师:判断老师这些角哪些是直角(课件出示角)
学生判断,说明判断方法。(有些角明显不是直角,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判断,有些不明显的需要用三角尺判断)
师: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并汇报。
3.制作直角。
师:你能用纸折一个直角吗?(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4.画直角。
(1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小组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三、巩固应用
1.你还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判断下面哪些角是直角。
3.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认识直角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认识锐角和钝角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的41页内容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导入
师:(出示角)这是什么图形?(生:角)。
师:角是由什么组成的?(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学生说一说)
师:数学书上有角吗?是什么角?(生:直角)
生活中有很多角不是直角,今天我们来认识他们。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旗子)在这个旗子上找一找角。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学生在三角尺上观察除了直角外的剩下的两个角。(这两个角都是锐角)
2.(出示红领巾)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叫呢?
师: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3.学生用活动角做游戏,判断同桌摆的角是什么角。
4.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
师演示如何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
比较三个角的大小。
从大到小排序:钝角、直角、锐角。
5、画角。(课件演示如何用三角尺画锐角和钝角)
学生自己独立画角。
6、 小结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
(锐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钝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2题。
2、数角,判断各是什么角。
3、判断。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内容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导入
1、 师(课件出示锐角、直角、钝角的图形):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
(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边指图边说,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指图):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答,师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这三个角中哪一个角最大?哪一个角最小?
师:同学们对角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根据角的基本概念来做游戏,看谁最聪明!
二、探究新知
1.拼角游戏。
师:你能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吗?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尺,试着拼一拼。
生:钝角比直角大,用直角和锐角拼在一起,是钝角。
师:用三角尺上的锐角拼行吗?
学生拼一拼,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所有大家拼出的钝角。
2. 想一想,你用两个三角尺拼成的角分别有哪些?
3、 从两幅三角尺中选出两个,拼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三、巩固应用。
1、拼一拼,连一连。
2、开心变变变。
四、课堂小结
这节活动课中你有什么感受?
板
书
设
计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1到3题
主编教师
赵宇慧
教材分析: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学编排是在学生学习加法之后,利用相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对乘法运算的介绍。这样编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还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等多种活动学习知识。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能用加法和乘法算式表示同一个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常规学具。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情景导入
1.活动引入。
师:伸出你的小手,一只手有五根手指,数一数,两个同学的小手合起来是
几根?
教师有意识地说:5根,5根,5根,5根,有4个5。
2.初步感知相同加数。
课件出示算式:
2+4+5= 4+4+4= 6+6+6+6=
6+5+8= 5+8+1= 2+2+2+2+2=
提出要求:观察这些加法算式,谁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引导:加数一样的分一类,加数不一样的分一类。
老师将加数一样的排成一行。
4+4+4= 6+6+6+6= 2+2+2+2+2=
师:数一数,几个4相加?几个6相加?几个2相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加数相同的例子,今天老师跟大家进游乐园去找一找。
二、 探究新知
1.教学第47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1小飞机图。)
师:认真观察,他们在玩什么?(旋转小飞机。)
师: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你们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生:列式3+3+3+3+3=15。
师:这个加法算式是几个几相加?
生:5个3相加
(课件出示小火车图。)
师:每个车厢有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那就是几个6?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你们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生:列式6+6+6+6=24。
师:这个加法算式是几个几相加?
生:4个6相加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师:每排座位有几个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写出加法算式吗?
生:列式2+2+2+2+2+2+2=14。
师:这个加法算式是几个几相加?
生:7个2相加
师: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它们都是好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写起来方便吗?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
师: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列式3+3+3+3+3=15,相同加数是3,相同加数的个数是5,
用乘法表示为: 3×5=15 读作:3乘5等于15。
或 5×3=15 读作:5乘3等于15。
列式6+6+6+6=24,相同数加是6,相同加数的个数是4,
用乘法表示为: 6×4=24 读作:6乘4等于24。
或 4×6=24 读作:4乘6等于24。
列式2+2+2+2+2+2+2=14,相同加数是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
用乘法表示为: 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或 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2.教学第48页例2。
师: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有几个5?
生:出示3组气球,每组气球有5个。
师:你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表示吗?(3个5。)
师: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列式:5+5+5=15(个) 5×3=15(个) 3×5=15(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表示呢?你们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字吗?
老师板书总结:
5
×
3
=
15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因此算式是5×3=15,读作5乘3等于15。
算式是3×5=15,读作3乘5等于15。
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乘号的写法是左斜右斜“ ×”。
教材第48页“做一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
书
设
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 、(1) 3+3+3+3+3=15,相同加数是3,相同加数的个数是5,
用乘法表示为: 3×5=15 读作:3乘5等于15。
或 5×3=15 读作:5乘3等于15。
(2)6+6+6+6=24,相同数加是6,相同加数的个数是4,
用乘法表示为: 6×4=24 读作:6乘4等于24。
或 4×6=24 读作:4乘6等于24。
(3)2+2+2+2+2+2+2=14,相同加数是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
用乘法表示为: 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或 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例2、
3 × 5 = 15,读作3乘5等于15。
¦ ¦ ¦
乘数 乘数 积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九4到9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好的知识是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4题。
老师读算式,学生写算式,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5题。
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先说一说,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6题。
复习加法算式、减法算式、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 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8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 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9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九10到14题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10题。
复习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1题。
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2题。
复习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互相改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 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3题。
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 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4题。
引导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5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席照燕
教材分析:
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会“”一五 一十 十五。。。。。。“”5个5个的数数的基础,设计有相应的连加计算,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孩子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来源和含义,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班52位学生,加法5个5个的数学习比较扎实,编排口诀难度不是太大,记忆层次不齐,教学中多练习巩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使学生记住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概括并记住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导入新课:
师:一面五行红旗里有几颗星星?(指名回答。)
生:5颗
师:2面有几颗?3面呢?
师:根据乘法表示的意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
探究新知:
(1)1×5。(课件出示一盒福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一盒有多少个?(5个。)几个5?(1个5。)
师: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或5×1。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解释口诀:一五得五,表示1乘5或1乘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
(2)2×5。(课件再出示一盒福娃。)
师:现在有几盒?(2盒。)几个5?(2个5。)
师: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5×2=10。)这表示什么意思?(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你能根据我们刚才编口诀的方法给这两个乘法算式也编一句吗?(解释口诀: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可以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二五一十”。“得”字在什么情况下用呢?也就是积不满10的情况下,它是起到占位置的作用。)
(3)3×5,4×5,5×5。(课件分别出示3盒、4盒、5盒福娃。)
师:一共有多少个福娃?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着编出它们的口诀。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老师板书5的乘法口诀。
(4)小结: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2.识记口诀。
师: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句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多了5?(引导学生从口诀的意思说。)
3.熟记口诀。(学生自由背,同桌互背。)
练习巩固:
1.开火车对口令:5的乘法口诀。
2.分组合作玩读口诀游戏。(4个人一组。)
“一五得五”,伸一只手;
“二五一十”,伸两只手;
“三五十五”,两个同学合作伸出三只手;
………
3.教材第52页“做一做”展示优秀作业
布置作业结课
板
书
设
计
5的乘法口诀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2、3、4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54~55的内容
主编教师
高丽英
教材分析:
例2、例3学习2、3的乘法口诀。其编排体例与5的编排体例基本相同,同样呈现实物图,并将点子图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编排。由于2、3的乘法口诀比较简单,教材在编排上有这样的特点:首先,2、3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少,因此将两个例题作为1课时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编排。其次2、3的乘法口诀涉及的连加求和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又有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不再呈现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过程。教学中如果不出现加法算式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结合加法算式来想。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经历2、3、4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
2.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乘法计算题。
3.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地计算
教学重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复习导入
1、 说口诀算的数
35= 5 4 5 5 5+5+5=
2、 根据口诀,填一填
3=15 5()=20 5=25
54()=20 ()5=5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主题图。
师: 数一数有几个球拍?1个2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学生说算式1师板书。
(2师:再摆两个,现在一共有几个球拍?是几个2?2个2是几?怎样计算?师板书2+2=4.师: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吗?2×2=4师板书。
师:你能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编出口诀吗?学生说出算式和编出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师板书。(将两句口诀一起读一读,看看谁最先记住,最先记住口诀的老师奖励给他一个笑脸,加油啊!)
(3) 同学们看看这两个乘法算式(1×2=2 2×1=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乘数都是1和2,而且积都是2,只不过是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师引导学生小结:乘法算式的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积不变,所以两道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1) 、(出示例3主题图)师:一束有几个气球?1个3等于3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
生:1×3=3师板书。
(2) 师:那么再摆一束现在有几个气球?现在是几个3?两个3相加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呢?三束呢,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出算式,自己编出3的乘法口诀?请同桌小组合作,先说一说再写。
(3) 学生汇报交流,老师板书。
(4) 看这些算式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3的乘法口诀有三句,按一三、 二三、 三三的顺序排列,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3.乘法算式的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积不变,所以两道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乘加 乘减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乘加、乘减;练习十二。(教材第58、第59页)
主编教师
韩霞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应该用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计算乘加、乘减,会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前置性作业
1.看图列式
2.教师谈话:同学们,去过游乐园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游乐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游乐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指导学生提问:小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乘法算式:3×4=12(个)。
师: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如果有一个加数不同,那应该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乘加 乘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第58页例5。
师: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师:从画面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生1:我看到有的一组木马上坐着3个人,有的木马上坐着2个人。
生2:坐着3个人的木马有3组,坐着2个人的木马有1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准确。
师:根据这个画面,你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生:一共坐了多少人?
师:问得真好,老师也不知道。大家快想一想,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想好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小组合作
(1)已知信息:图中有( )组旋转木马,其中( )组旋转木马上有( )人,4组旋转木马上只有( )人。所求问题:一共坐了多少人?
(2)求一共坐了多少人,就是求这4组旋转木马上的总人数。
思路一:将4组旋转木马上的人数合在一起,用( )法计算,列式是 。
思路二:( )组旋转木马上的人数相同,可先求出这几组旋转木马上的人数,再加上另外一组旋转木马上的( )人,列式是 。
思路三:把4组旋转木马上的人数都看成3人,可以先求出( )个3相加是多少,这样就多算了( )人,还应减去( )人,列式是 。
(3)3×3+2中有( )法和( )法,像这样的算式叫( )算式;3×4-1中有( )法和( )法,像这样的算式叫做( )算式。
(4)计算乘加、乘减算式时,要先算( )法,再算( )法或( )法。
(5)解决问题: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3.小组汇报,作出评价
4.教师小结。
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师:你学会了吗?咱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58页的“做一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四 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11(人) 3+3+3+3-1=11(人)
3×3+2=11(人) 3×4-1=11(人)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6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61页
主编教师
郝佳坤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经历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
2.通过学生观察、谈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编写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看算式,说口诀。
2×2= 4×2= 3×1= 4×4=
3×3= 1×1= 2×3= 3×4=
3×2= 5×2= 4×1= 1×2=
2.根据口诀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三五十五 二三得六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索6的乘法口诀,比一比谁编得最好。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6情境图。
师:瞧,老师这里有一些豆荚,请大家仔细观察,一共有几个豆荚?每个豆荚中有几颗豆子?一共有多少颗豆子?同桌之间合作完成教材第60页例6的表格。
豆荚个数
1
2
3
4
5
6
豆子颗数
6
12
(先指导学生看懂表格,再填写。)
交流反馈,说说为什么1下面填6,2下面填12……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吗? 学生自主探究,编出口诀,汇报交流。
师板书: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口诀的含义。
指导学生多种形式读口诀。(同桌互相拍手读。)
师:读记口诀,哪句口诀最容易记?哪句口诀最难记住?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它?想一想,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3.熟记口诀。(点名背、师生对口令。)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师:下次我们计算这些题目时就可以用口诀直接进行计算。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算出来吗?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许慧珍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合适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获得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式表征数学问题的方法。
3.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建立与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区别用乘法和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
3+3+3+3+3 4+4+4 2+2+2+3
2. (课件出示)
(1)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2)合唱队一队有5人,3队一共有多少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摆一摆桌子,布置一下联欢会吧!(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7。)
师: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师:这两道题中都有数字4和5,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用图形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第(1)小题里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4个5 ,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4个5吗?
学生合作,用图形表示4个5。 展示交流:
■■■■■ ■■■■■ ■■■■■ ■■■■■。
引导:这是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你能列式吗?(板书算式。)
师:第(2)小题也请你用相同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学生画图,后展示交流:■■■■■ ■■■■。
引导:这一题中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求两排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师: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了图的意思。
3.对比小结。
师:观察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第(2)小题用加法?(学生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求不同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
三、巩固新知
1.看图列式计算。(课件出示)
2.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1题。
(1)说说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
(3)独立解题。全班交流。
2.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用加法解决?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
■■■■■ ■■■■■
■■■■■ ■■■■
■■■■■
■■■■■
表示有 4 个 5相加 表示 5和 4 合起来
5 × 4 = 20(张) 5 + 4 = 9(张)
答:一共有20张。 答:一共有9张。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整理与复习
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赵宇慧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复习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口诀卡。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巩固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习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块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一个整理和复习。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我们先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老师出示卡片学生算出得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算式都用了哪些口诀?
2.复习1~6的乘法口诀表排列规律。
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老师把有关1的乘法口诀全部摆在第一列的位置。
组织小组进行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看看它有怎样的排列规律?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背诵乘法口诀表,加深记忆。
二、巩固应用
1.口算练习,组织完成教材第67页第1、2题。
2.教材第67页第3~5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观察物体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席照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正面、侧面和背面)观察一个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观察一个简单的几何体时看到的图形;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学生无论选择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并且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时看到的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全面、正确地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玩具熊猫。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教师讲一讲“盲人摸象”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的三个盲人为什么对大象得出不同的结论呢?
师说明:因为他们摸的地方不同,所以得到了三个不同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探究新知:
1. 猜一猜:这是什么?(观察物体时一定要全面观察)
2. 从一个位置观察。
师:(出示玩具熊猫)
你们知道熊猫的生活习性吗?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师: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的这只熊猫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的熊猫图片。)
师:你看到的和屏幕上的哪个小朋友是一样的?
出示小明 小亮 小红 小芳各看到的熊猫的样子。
师:为什么他们看到的不一样?
生:因为他们是从不同方向观察大熊猫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如果让每个人都全面的观察大熊猫,怎么办?
3.换位观察。(1.把大熊猫转一转;2.大家围着熊猫转一圈……)
师:请学生交换座位再观察,说说自己在新座位上看到的熊猫的形状。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前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师: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因为我们的位置都改变了。
师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师:这是老师绕着熊猫转一圈拍摄到的图片,我们来看一看吧!(展示玩具熊猫旋转一圈的画面)
3.情感交流。
师:看过之后,你想对熊猫说些什么?
师:你们知不知道现在由于自然的原因,熊猫数量很少了,而且还有另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思想教育。)
巩固应用:
摆一摆。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比如: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指名回答
练习巩固:
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谈话结课: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板
书
设
计
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的内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地辨认从不同位置上看到的物体形状了。
练习:三位同学都看到了什么?用线连一连
每人看到了什么用线连一连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组三名同学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课件出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检查例2认知情况,为下面的知识呈现做铺垫。
师:还记得这些立体图形吗?(同一个立体图形让多名同学观察,并说一说。)
师:那我们可以只根据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形状来确定它是什么物体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立体图形的知识问题。(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
下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什么发现?
师:猜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限于新学的知识,很容易猜成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所有面都是正方形。)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师:只有正方体的面可能是正方体么?还可能是什么?
联系刚刚完成的例2,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思考并回答。(可能是正方体、长方体。)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上台展示给大家看自己的发现。
总结:判断一个立体图形,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观察。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0页“练习十六”第1~3题。
做一做,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进行正确地判断。
2.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第5题。
师:谁来猜一猜,他们摆的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让学生猜测并回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观察物体时,只观察物体的一部分,对物体的认识就不全面。今天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那么我们眼中的世界会更清晰、精彩
板
书
设
计
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认识全面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7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72—74页
主编教师
高丽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的意义,编制7的乘法口诀。
2.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4.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一副七巧板、课件、数字卡片、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七巧板。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园玩好吗?今天动物园里特别的热闹,原来小兔要过生日了,为了庆贺小兔的生日,小动物们都送来了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有的送水果,有的送玩具,而长颈鹿却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七巧板)
(简介七巧板: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十九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七巧板是风靡世界的拼图,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二、合作探究
师:现在我把七巧板发给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展开合作,摆出你们最喜欢的图形。请每组挑选自己最满意、最美丽的图案到讲台前展示,并说说你们拼的像什么。
师:今天老师也摆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你们想看吗?(投影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七种图案和表格的放大图)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真能干!你们能根据刚才说的内容把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吗?
四人合作,每一小组一张。
指名汇报,同时教师把电脑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师:请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真会观察。请想一想,前面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生:用乘法计算。
师:看看这些乘法算式,你们能编出它们各自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会编几句就编几句,编好后填在教材上。(同桌合作)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回答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拼2个图案用几副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样编?
(2)说出哪个算式可以计算出拼4个图案所用七巧板的块数。
(3)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
(4)4×7=28、7×4=28可用哪句口诀?6×7=42、7×6=42可用哪句口诀?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的都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一起来读一遍吧!
学生齐读算式和口诀。
利用规律,有效记忆。
师:你发现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一句都比前一句多七,只要记住前一句,再加上7就可以得到后面的一句口诀。
师:你觉得这些口诀中哪些比较好记,哪些又比较难记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比较难记的口诀吗?
学生各抒己见,并说出理由。例如,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比较好记。难记的可以利用前一句或者后一句口诀帮助记忆。
师:好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刚刚找出的规律来记一记7的乘法口诀。
请学生集体背一背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同桌对口诀、师生对口诀的游戏。
三、总结提升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
生1:我学会了7的乘法口诀。
生2:我会用七巧板拼各种图形。
……
从古到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里,只要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
书
设
计
7的乘法口诀
1×7=7 一七得七 7×1=7
2×7=14 二七十四 7×2=14
3×7=21 三七二十一 7×3=21
4×7=28 四七二十八 7×4=28
5×7=35 五七三十五 7×5=35
6×7=42 六七四十二 7×6=42
7×7=49 七七四十九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8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8的乘法口诀。(教材第75~77页)
主编教师
韩霞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学习了2-7的乘法口诀并会用口诀进行2-7的乘法和相应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明白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 理解每一句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初步记熟8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 会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会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口算转盘、小狗数轴图、口算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课前复习
1.背1~7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利用1~7的表内乘法的口算卡片复习学过的口诀)
(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
二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8的乘法口诀,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是怎样跳的呀?咱们一起观察一下。(课件出示)
提出要求:请你观察小狗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第二次跳到什么位置,第三次呢?为什么?(演示一只小狗在数轴上连续跳动的情况) (课件出示:学校军乐队方队)
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讨论后尝试完成教材上自己能够完成的内容,然后全班范围内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观察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
生1:每一句口诀都可以写成两个算式,八八六十四只能写一个。
生2:每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都相差了8。
生3:口诀左边的一列算式的第二个乘数都是8,第一个乘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从1到8进行排列的。
生4:口诀右边的一列算式的第一个乘数都是8,第二个乘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从1到7进行排列的。
……
师:每相邻的算式间也都多了1个8,反过来就少了1个8。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口诀记住,时间2分钟。
检查8的乘法口诀记忆情况。
师:如果万一有一句8的乘法口诀记不住了,你能推出来吗?如果8×5的得数忘记了,你会推吗?(会推)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但自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还能用这么快的速度把口诀记住,老师真佩服你们!老师非常想奖励大家,不过今天带来的不是红花,而是一首儿歌。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是螃蟹),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有8条腿)
课件出示:
1只螃蟹一张嘴,(2)只眼睛,(8)条腿;
2只螃蟹二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螃蟹三张嘴,( )只眼睛,( )条腿;
4只螃蟹四张嘴,( )只眼睛,( )条腿;
5只螃蟹五张嘴,( )只眼睛,( )条腿;
6只螃蟹六张嘴,( )只眼睛,( )条腿;
7只螃蟹七张嘴,( )只眼睛,( )条腿;
8只螃蟹八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同桌拍手念儿歌。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8的乘法口诀,背口诀的时候如果忘了,可以根据它的前一句或者后一句推出,8的乘法口诀都是表示有几个8)
师: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8的乘法口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数学吧!
齐背1~8的乘法口诀
板
书
设
计
8的乘法口诀
1×8=8 一八得八 8×1=8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8=64 八八六十四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郝佳坤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生活中有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筛选有用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求总价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能根据问题筛选有用的信息,正确地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1. 指名背诵前面所学过的8的乘法口诀,教师给同学们准备一些奖品奖励背诵的好的同学。
2. 口答。
师:今天我们用刚复习过的8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例3。)
师:同学们,在文具店里有这么多文具,你喜欢什么作为奖品?
学生提出各种文具:铅笔、文具盒、橡皮等。文具盒每个8元;橡皮每个2元;日记本每个4元;铅笔每支3元。
师:老师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2.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要解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应该选择哪些信息呢?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生:1个文具盒8元和3个这两条信息。
师: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可以自己先写一写或画一画。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的策略。
汇报方法:
生1:画图。 8元_______8元______8元?元
生2:列式8+8+8=24(元)。
生3:列式8×3=24(元)。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填空:
1个文具盒是8元,要求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就是求( )个( )元一共是( )元。
指着算式[8×3=24(元)]问:这里的8表示什么?(板书:1个文具盒的价钱。)这里的3表示什么?(板书:买的个数。)24是指什么?(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
小结: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
文具盒每个8元;橡皮每个2元;日记本每个4元;铅笔每支3元。
老师想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钱?
列式8+8+8=24(元)。
列式8×3=24(元)。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9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许慧珍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进行迁移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学会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使学生熟练掌握。)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加深对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等活动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熟记9的乘法口诀。
2.体会主动探索带来的学习乐趣,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熟记9的乘法口诀,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情境导入
1、口算(课件出示)
2、师:(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4主题图)谁来说说画面上是什么?说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根据画面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每条龙船上有九个人,那么九条龙船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
有的同学用数数的方法,有的用连加的方法计算的。
师:大家想一想这两种方法简单吗?想不想用更好更快的方法计算呢?下面老师就交给大家一种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一九得九”。
师:观察这幅图,1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1个几?
列出乘法算式:1×9=9或9×1=9。
师:根据这个乘法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2.教学“二九十八”。
师:观察这幅图,2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几个几?
师:2个9相加应该怎样列式?
生:9+9=18,乘法算式是2×9=18或9×2=18。
师:知道口诀是什么吗?
3.自编“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
师:3条船、4条船、5条船呢?怎样列式?口诀是什么?
4. 教学6~8的相应口诀。
小组合作观察有关6至8条船的三幅图,运用刚才编口诀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6~8的相应口诀。
5.教学“九九八十一”。
师:每条龙船上有九个人,那么九条龙船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通过对前八句口诀的学习,你知道“每条龙船上有九个人,那么九条龙船上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简单吗?
师:9×9=81,我们一起根据这个算式总结一句乘法口诀好吗?
三、巩固新知
师:现在给五分钟时间,看看你能把所学的口诀都记住吗?大家想不想很快地记住口诀呢? (课件出示如何记忆口诀。)
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2.谁愿意给大家表演表演?
3.口诀练习 (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板
书
设
计
9的乘法口诀
1×9=9或9×1=9 一九得九
2×9=18或9×2=18 二九十八
3×9=27或9×3=27 三九二十七
4×9=36或9×4=36 四九三十六
5×9=45或9×5=45 五九四十五
6×9=54或9×6=54 六九五十四
7×9=63或9×7=63 七九六十三
8×9=72或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或9×9=81 九九八十一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9的乘法口诀
课型
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3页的内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1.背诵1~8的口诀。
2.把下列口诀补充完整。
四九( ) ( )四十五 ( )七十二 六九( )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记住9的乘法口诀的?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第1题。
课件出示第1题情景图。 请学生以“火车接龙”的形式直接说出结果。
2.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用最短的时间全部算对。
3.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第3题。
课件出示第3题的情景图。仔细观察,请同学们说说怎样才能对号停车。
(根据每辆车上的算式得到的结果,找到写有相应数字的停车位置。)
4.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第5题。
集体背,指名背9的乘法口诀。
6.教材第82页“练习二十”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每一组的3道算式,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7.教材第82页“练习二十”第8题。
(1)课件出示第8题情境图。
(2)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
(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长多少米?)
(3)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4)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订正时,请一名学生说说,为什么有10棵树却只用5×9来计算呢? 虽然有10棵树,但第1棵树到第10棵树的距离只有9个5米长,求9个5米有多长就要用乘法来计算。
8.教材第82页“练习二十”第10题。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题目的意思。 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三、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打乒乓球的有4人,踢足球的人数是打乒乓球人数的9倍。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在 里填上运算符号,在( )里填数。
9×8=( ) 9×4=9×5-( )
5×( )=45 9×7=9×2 9×5
3.教材第82页“练习二十”第9题,背口诀。
4.教材第83页“练习二十”第11题。做完后,全班集体评讲。
5.用手指帮助你记住9的乘法口诀。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相信同学们对9的乘法口诀记得更熟了。希望没有记熟的同学课后更加努力,把乘法口诀记在心中。
板
书
设
计
9的乘法口诀
1×9=9或9×1=9 一九得九
2×9=18或9×2=18 二九十八
3×9=27或9×3=27 三九二十七
4×9=36或9×4=36 四九三十六
5×9=45或9×5=45 五九四十五
6×9=54或9×6=54 六九五十四
7×9=63或9×7=63 七九六十三
8×9=72或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或9×9=81 九九八十一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赵宇慧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进行迁移学习。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学会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使学生熟练掌握。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的思维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如何分析、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口诀卡。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出口诀。
9×8= 6×3= 7×5= 5×8= 9×9= 8×6= 6×7= 9×3= 2×8= 7×7= 4×6= 8×7=
8×8= 4×9= 5×9=
师:小组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观科技馆吗?那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乘车去科技馆看一看。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5的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从文字信息中知道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
生2:从图片信息中了解到这辆车左右两列,每列8个座位。
生3:最后一排5个座。
生4:横着看每排4个一共7排,最后一排5个座位。
根据学生的汇报信息板书相关信息。
参观人数:2名老师,30名学生。
客车情况:纵向观察——4列,每列8座,最后一排多一座;
横向观察——每排4座,共7排,最后一排5座。
师:同学们的信息寻找得很准确,那么解决“坐得下吗?”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师:“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能坐多少人”这两条信息中哪个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2. 根据整理的信息解决问题。
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好不好?(板书课题。)
师:老师现在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租这辆车去科技馆能坐的下吗?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下,要想知道能不能坐下要先求什么?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请你试着把你的想法在主题图上画一画,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解题的思路。
(1)生1:4×7=28(个)
28+5=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前面每排四个座位,有7排,一共就有28个,再加上最后一排5个,所以一共有33个座位。有32人,能坐下。
(2)生2:2×7=14(个)
2×7=14(个)
14+14+5=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左边有2×7=14(个)座位,右边有2×7=14(个)座位,再加上最后一排5个座位,一共33个座位,能坐下。
(3)生3:2×8=16(个)
2×8=16(个)
16+16+1=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左边2×8=16个座位,再算出右边2×8=16(个)座位,最后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一共有33个座位,也能坐下。
(4)生4:4×8=32(个)
32+1=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出每排4个座位一共8排,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5)生5:8×4=32(个)
32+1=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每8个座位一共4行,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一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6)生6:7×4=28(个)
28+5=33(个)
33>32
所以能坐下。
我们组先算每行7个座位,一共四行,再加上最后一排多出的五个座位,也是33个座位,能坐下。
(设计意图:遵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理念,通过让学生去思考、交流、讨论、合作等自主学习方式,探索发现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小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利用了乘法、加法以及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优化算法:通过刚才的谈论和分析,我们发现六种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六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再次对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课件出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同时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解答,教师巡视,找不同解决方法进行板演。
横向观察:每行6个的有4行,每行5个的有2行。
纵向观察:每列6个的有5列,最后一列有4个。
方法一:6×4+5×2=34(个)。
方法二:6×5+4=34(个)。
2.教材第85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让学生收集信息后提出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
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5×5+2=27(盆)
27<30
所以这些花够。
板
书
设
计
解决问题
例5 、 方法一: 4×8+1=33(名)
方法二: 4×7+5=33(名)
30+2=32 (名)
32<33
答:能坐下。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九4到9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好的知识是什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教材第49页“练习九”第4题。
老师读算式,学生写算式,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5题。
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先说一说,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6题。
复习加法算式、减法算式、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7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 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8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 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9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九10到14题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1.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10题。
复习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1题。
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2题。
复习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互相改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 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3题。
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 教材第51页“练习九”第14题。
引导学生把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页的内容。
主编教师
席照燕
教材分析:
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能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会比较熟练地用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学会解决乘法的问题,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题。
3.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复习,在练习、游戏中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整理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复习导入:
概括本章内容达标标准:
整理1 ~ 9的乘法口诀
用乘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熟记1~9的乘法口诀
能熟练口算表内乘法
逐一考核: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是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2.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师: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及发现。
(指名学生回答。 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指导练习:
1.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师: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再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正确皆予以肯定。
2.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巩固应用:
1.教材第87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游戏: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2.教材第87页“练习二十二”第2~4题。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
书
设
计
整理和复习
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认识时、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90页
主编教师
高丽英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探索并发现1时=60分,通过1分1分或5分5分地数判断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这部分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教学的。考虑到秒是很小的时间单位,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很少需要精确到秒,因此这部分内容只安排时、分的认识和学习看钟面上的时刻。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把先前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后续学习之中,又便于学生集中精力掌握看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这一学习难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 让学生经历1时、1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养成遵 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 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认识1时、1分及时、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1时=60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学具钟。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的预习作业是小组合作画一个钟面,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在钟面上都画了些什么呀?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钟面。
每个同学也可以走过去看看别的小组画的钟面。
师:同学们的钟面画得都很漂亮。虽然大家画的钟面形状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一样的,那就是钟面上都有1~12的数字,有时针、分针,还有很多刻度线。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认识时、分。(板书课题)
二 预习反馈,探索新知
1. 认识钟面。
(1) 认识大格。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在钟面怎样算是一大格吗?
指名回答。
师:每两个数字之间就是一大格,从12到1是1大格,1到2也是1大格。
师:你还能说说从哪到哪也是一大格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12大格呢?我们来数一数。(出示结语:钟面上有12个大格)
(2)认识小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组长拿出学具钟,和组员一起看一看,数一数,再进行讨论。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
(出示放大的钟面,一起数一数)
师:其他大格里也有5个小格吗?再找几个大格数一数。(出示结语: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那整个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呢?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12到1是5小格,到2呢?你怎么算的?到3呢?用哪句口诀?到6呢?口诀是……到9呢?从12到10有几小格?你怎么知道的?到11呢?到12呢?
生: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齐读)
在数小格时,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比较简单。当超出口诀的范围时,可以用每次加5的方法来计算。
2.建立时、分的概念。
(1)认识“时”。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大格和小格,你知道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走的吗?
(钟面上指针走动的方向就是顺时针方向)
演示:时针从12走到1。
师:它从12走到了几?走了多少?时针走一大格是多少小时?(出示结语: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1小时也称1时。
师: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走3大格呢?
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你是怎么知道的?从12走到6呢?如果是从7走到11呢?
小结:看来,时针的走动一般以大格为单位。要知道时针走了几小时,只要看时针走了几个大格。
(2)认识“分”。
师:时针表现过了,分针也想出来活动一下筋骨了。
演示:分针走一小格。
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小格是多少时间呢?(出示结语: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师:分针从12 走到1,是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从12走到2呢?用哪一句口诀?从12走到4呢?从12走到7呢?从12走到9呢?分针从12走到12,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出示结语:分针走一圈是60分)
小结:看来,分针的走动一般以小格为单位,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一圈有60小格,就是603.认识1时=60分。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时和分,那时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拨钟看一看。
师:时针指着1,分针指着12,接下来我们拨动表针。看,时针和分针同时开始走动了。分针走到了4,时针有没有走满一大格?分针继续走,走到了6,时针走满一大格了吗?走到9呢?走到了12,时针和分针同时停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通过拨钟,我们发现,时针从1走到2,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从12走到12,走了一圈,是60分。而且时针和分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
师:是不是每次时针走一大格,分针都会走一圈呢?课前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学具钟,分针都指着12,但时针指的数字各不相同。请小组长拿出学具钟拨一拨,组员一起看一看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情况。
师:当时针和分针同时指着数字12的时候是12时整,也可表示为12:00;当时针指向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向6,此时便是几时半。30分也可说成半小时。
师:时针每次走一大格,分针都会走一圈。也就是说1时=60分。(板书:1时=60分)
学生齐读。教师出示课件欣赏。
三 全课总结,知识升华
师:在这节课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呀,在一节课上就学会了这么多知识。大家只要把握每一分钟,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一个聪明博学的人。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板
书
设
计
认 识 时 分
1时=60分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目
数学
课题
几时几分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6页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创设情境,解决新知
1. 师:每天早上闹钟一响老师就起床了。看看小闹钟上现在是几时呢?
学生观察,读出6时。
师:怎么看的?
生: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就是6时。
师:你们是什么时候起床的?
让多名学生说说。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时几分。(板书:认识几时几分)
2.认识6时20分。
(1)(出示6时20分的钟面)
师:你能说说这位小朋友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
生:6时20分。
(2)怎么看的?
(课件演示:时针走过6,是6时多,分针从12起走了20个小格,每个小格是1分,共20分,现在就是6时20分)
师:你还会怎样看呢?
生:看分针的时候还可以5分5分地数, 共4个5分,也就是20分。
(3)怎么写呢?
学生了解方法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教师板书示范两种写法:6时20分或6:20)
3.练习。
(课件出示:4时5分,4时30分,4时45分)
学生汇报交流,说说想法。
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二 观察探究,解决疑难
1.情景描述:(出示7时5分)这是小芳的起床时间,(6时55分)这是小兰的起床时间。这两位小朋友谁起得早呢?
2.同桌讨论。到底是谁起得早呢?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
第一层次:认读7时5分。
第二层次:认读6时55分。
学生情况预设:可能会读成7时55分。
师:看上去时针很接近7,但它还没到7,实际上只走过了6,所以只能是6时多,分针走了55个小格,是55分,现在是6时55分。刚才有的同学把6时55分看成了7时55分,同学们再想想7时55分的时针会很接近几呢?
观察发现:7时55分的时针会很接近8。
第三层次:对比。
师:这两个钟面,它们的时针都很接近几?为什么一个是6时多,一个是7时多呢?
学生观察,进一步在对比中深化认识。
4.应用。
师:(出示教材第92页例3图片)明明可能在哪个时间去踢球呢?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1:明明7:15开始写作业,做完作业去踢球,而10:30去看木偶剧,所以我觉得踢球时肯定不到10:30。
生2:图上显示9:00做完作业,所以踢球时间应该在9:00之后,10:30之前,只有第2个钟面显示的9:15满足条件。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好,明明应该是在9:15,也就是第二个钟面显示的时间去踢球的,把它圈起来。
三 全课总结,知识升华
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快结束了,今天同学们珍惜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认识了几时几分,希望同学们课后也能合理安排好时间,高兴地玩,快乐地学,做时间的小主人!
板
书
设
计
几 时 几 分
6时20分 4时5分 4时30分或4时半 4时45分
6:20 4:05 4:30 4:45
1分1分或5分5分地数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排列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排列。(教材第97页
主编教师
韩霞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出的新尝试。本课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如:衣服的搭配、付钱时面值的选择等等。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培养有序排列的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课前三分钟
1.学生表演三个和尚挑水.
二,探究新知
1. 感知排列。
师:交换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数学宫游玩。
用1、2两个数字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
师:首先,在数学宫玩排数游戏,必须打开密码门才能进入。密码:用1、2两个数字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
学生根据解码提示猜测、推理,打开密码门。
学生充分发表想法并汇报。(板书:12;21)
师:同样的两个数字,排列的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
2. 师:打开了密码门,让我们走进数学宫吧!聪明屋里的小朋友们正在玩摆数游戏,你们想玩吗?
用1、2、3三个数字中的两个数字能组成哪几个两位数?
(1)小组合作摆数,边摆数边写在记录卡上。
(2)汇报交流。
(3)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有的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我们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4)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
(5)小组讨论,再按你们的方法边摆边写下来。
(6)哪个小组再来汇报一下,一共摆了几个两位数,怎么摆的?
(7)这六个数的大小相同吗?通过摆数游戏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师:我们再次感受到同样的两个数字,排列的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
有序地摆:12、21、13、31、23、32或12、13、21、23、31、32。
小结:有顺序地思考,能使答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师:数学博士这时候也赶来了,他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们很聪明,给我们出了一道智力题:用0、2、3能摆几个两位数?
请先摆一摆,然后记录在卡片上。
集体交流。
通过这个摆数游戏,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两位数的十位上不能为0)
三,巩固练习
课件显示
四,全课总结,知识升华
在数学宫里还有很多好玩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玩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大家听听。有什么疑问,看大家能否帮助你。
师:几个物体摆在一起,排列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效果。如排列数,数字排列的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
板
书
设
计
简单的排列
调换位置法:12、21、13、31、23、32
固定位置法:12、13、21、23、31、32(固定十位)
21、31、12、32、13、23(固定个位)
不重复、不遗漏、有序思考
课
后
反
思
康 保 县 城 关 小 学 教 案
科 目
数学
课题
组合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组合。(教材第98页)
主编教师
韩霞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出的新尝试。本课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有关排列组合的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如:衣服的搭配、付钱时面值的选择等等。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补充
一、 课前三分钟
做游戏,猜年龄
二、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师:同学们,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数学广角”,你们想去吗?要想进入“数学广角”,首先要买门票。票价是每人5角,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1张5角、2张2角、5张1角的人民币,你知道有几种付钱方法吗?
学生汇报5角钱的付法。
师:买好了门票,我们可以顺利进入“数学广角”了。
三、合作探究,体验新知
1.师:大家在“数学广角”里这么快就学会了一项新本领,老师提议每组的3位同学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互相加油,争取在下面的活动中有更精彩的表现。
(1)猜一猜:3人中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各小组3个同学互相握一握,验证猜想。
(3)指名演示,感受方法。
(4)小结:3个人握手时,可以先确定一个人和另外两个人分别握一次,剩下的两个人再互相握一次,一共握3次。
教学流程
补充
师:上节课我们用1、2、3三个数字能组成6个两位数,而3个同学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只握了3次,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排数时两个不同的数字交换位置可以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而握手时两人交换位置还是他们两个人。
师:排数时要考虑数字的排列顺序,而两个人相互握手与顺序无关。
2.师:同学们用1、2、3组数有6种可能,那么我们再来看这组数字。(出示教材第98页例2)
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
生1:5+7=12,5+9=14,7+9=16,7+5=12,9+5=14,9+7=16。而5+7=12与7+5=12、5+9=14与9+5=14、7+9=16与9+7=16的结果一样,所以得数有3种可能。
生2:我们用的填表法。(课件出示表格)
生3:有3种可能。因为两个数的和与顺序没有关系。
四、巩固练习
课件显示
五、回顾总结,自我评价
师:今天,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游玩“数学广角”,你们玩得开心吗?除了开心之外,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呢?
师:几个物体摆在一起,有时要讲究排列的位置,如摆数,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有时却不需要讲究排列的位置,只要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如握手、搭配事物、凑钱等。希望同学们遇到问题时要认真思考,做出准确判断。
板
书
设
计
数学广角——组合
凑钱、握手、搭配事物
列表法
加数
加数
和
5
7
12
5
9
14
7
9
16
5+7=12 5+9=14 7+9=14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