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主题作文指导--主题5【材料作文】沟通交流 感悟成长(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主题作文指导--主题5【材料作文】沟通交流 感悟成长(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享受作文的快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目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温•卡维林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 ——伏尔泰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1)选好角度,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上面两句话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找到两句话的共同点?从什么角度切入?这些都是需要行文前考虑清楚的。第一则名言,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内心的坦诚;第二则名言,侧重的是交流中的倾听,交流中的心领神会,交流中的心有灵犀。两者合起来,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沟通交流,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进而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明白了这些,就会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
作文中强调要有“我”的存在,不能做故事的旁观者,而应该是故事的亲历者。题目中要求“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意在提醒考生从自我的角度选材,有自己的感知、感受和感悟。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才会有细节,才会感人。
1.家庭生活。家庭成员之间的误会,往往是缺少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中化解误会。此类素材可以拟题为《交流,原来如此美好》、《沟通,让生活更温馨》。2.学校生活。同学之间的一次辩论,师生之间的一次谈心,都会加深情感,给人以奋进的力量。类似的素材可以拟题为《我班发生的故事》、《难忘那次谈话》。
3.社会生活。邻里之间,陌生人之间,产生的摩擦纠纷,无不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类似的素材可以拟题为《化干戈为玉帛》、《让沟通成为邻里之桥》。4.历史生活。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故事家喻户晓,一人善鼓,一人善听,彼此心有灵犀。类似的素材可以拟题为《摔琴绝弦为那般》《再塑生命的人》。
一个人,一段曲子我到过一个城市,听过一段曲子。那是一个午后,烈日炙烤大地,只有时不时经过的地下通道有一丝凉意,这凉意让因炎热而产生的烦躁心情平静片刻。
我又走进了一个通道,紧闭的门,昏黄的灯,贴满各种广告的斑驳墙面。我走进大门时,却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琴声。这琴声混着通道里的回音,钻入了我的耳朵。只看到前方不远处的墙边,有一架老旧的钢琴,钢琴前面有一个正在弹琴的老者。老人穿着一件绿色的T恤,洗得已经有些发白了,一条灰色的短裤,脚上是已经泛黄的白色运动鞋。在昏暗的灯光下,老人的斑白头发异常惹眼,我看到的是他异常平静的侧脸。
老人的手指在钢琴上起落,声音清脆悦耳。曲子的旋律平静而不热烈,收敛而不张扬,没有高昂激越的情绪,没有跌宕的起伏,但旋律又似乎能流入人们的心田,带给人一种说不出的震撼。老人周围聚集着许多人,但都礼貌地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都在静静地屏气聆听着老人的弹奏。微微颔首,微笑,默叹。
曲子很平淡,但在这平淡中又似乎夹杂了一丝悲凉,而后这悲凉消失不见,只留下了释然与沧桑。我觉得这曲子很熟悉,但又想不起在什么地方听过。人越聚越多,但始终没人出声。这时,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难受,这个老人,是在讲述他过去的故事吧。在曲子中,我听出了他过去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纠结与释然。经过这人生若干年的沉淀,化作了他心灵的语言,通过这首曲子,带给我们心灵的共鸣。
后来,也是在一个艳阳的午后,我在手机上找到了这首曲子。琴声响起时,我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珠砸在了手机屏幕上。我也说不出到底为了什么而流泪,可能是异地城市通道的那个老人,可能是那个老人曲子里流露出的情感,也可能是老人曲子中坦诚的人生故事……一个人,一颗沧桑的心灵,带给经过通道的许多心灵以震撼与遐想。
【亮点借鉴】1.选材独特,巧妙解题。作者根据两句名言,选取了自己在异地城市倾听一个老人在地下通道弹奏钢琴的经历,揭示出曲子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这实在是妙手偶得的绝妙选材。
【亮点借鉴】2.开头简洁,结尾点题。“我到过一个城市,听过一段曲子。”这种简洁通透的开头,自然引出下文故事的叙述。结尾的“一个人,一颗沧桑的心灵,带给经过通道的许多心灵以震撼与遐想”点明老人的弹奏是自我心灵的坦诚,是与听众的至真交流,点明主题。
【亮点借鉴】3.感受真切,语言细腻。我是在用心倾听老人的弹奏,对曲子有自己真切细腻的感受。“曲子很平淡,但在这平淡中又似乎夹杂了一丝悲凉,而后这悲凉消失不见,只留下了释然与沧桑。”这里,作者与老人之间已经产生了共鸣。他人的“微微颔首,微笑,默叹”,则从侧面衬托出老人弹奏的感人。
樱花树下又是一年的春天,柔和的清风摇曳着满树的樱花,大片大片的樱花瓣随风飘舞着。其中透着粉红、略带娇羞的小花瓣滑落到了教室门前,教室里,传出两个学生响亮的声音。原来,他俩在讨论着明天要代表小组上交的手工作品。其中一个男孩指着窗外那棵挺拔的樱花树说:“我们不如就做一棵樱花树吧,你看,那多美啊。”
“那有什么,还不如做一片花瓣,粉嫩粉嫩的,多可爱!”另一个不赞成的男生抢着说道。就这样,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辩论着,各不相让。渐渐地,声音中就夹杂着火药味儿了,他俩最终吵了起来。眼见夕阳就要落山了,对明天就要提交的作品也没有确定下来,他俩都还是各自坚持着自己的想法,没有半点让步的意思。
看着面红耳赤的他们,站在一旁的班长说话了,其实,你俩的想法都不错,再看看对方的想法有哪些可取之处呢? 一语点醒梦中人。沉默,沉默,终于,他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抬起头,相互看着对方,不好意思地笑了。他俩找到了共同的思路,比比划划,如此这般的说了一番,和好如初。 第二天,两个孩子把作品交给了老师。作品的内容是:璀璨的星空下,有一棵飘落着樱花的樱花树,而树的旁边,是两个开心的孩子在交流着什么。作品的左上角写着两个字:和美。
老师看着这幅作品,看着两个孩子,欣慰地笑了。在这次比赛创作中,他俩毫不保留地袒露自己的心声,让他俩的心贴得更近,在默契中,他俩创作出了最美的画卷,也同时收获了最美的友情。教室外面,樱花正在随风起舞,一阵清幽的香气随风闯进教室,在教室里散溢开来。
【亮点借鉴】1.景物描写,首尾呼应。作文以对樱花的描写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氛围。开头的景物描写引出下文,结尾的景物描写深化了文章主题。
【亮点借鉴】2.构思新颖,匠心独具。作者选取了在樱花开的春天,两个孩子参加绘画比赛,一个坚持画樱花树,一个坚持画樱花瓣,两人产生了分歧,在班长的提醒下,二人达成共识,突出了交流会让生活和美的主题。
【亮点借鉴】3.多种表达,语言精美。文中既有精彩的景物描写,也有典型生动的故事叙述,还有精到的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使用,体现出的是作者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心声“老师,这样可以了吗?”窗外天色渐晚,教室里只有一个孩子,她的裤子上、手上全都是五颜六色的颜料,她转头,一脸期望地看向坐在角落里的老师。偌大的画室里摆满了画架,一阵清凉的风刮起了室内飘散的颜料气息。那个孩子就是我,一个平凡的初中生。
我因为小学时对父母吵着要去画画,就被带来了这个画室,一画就是五年。只有在周末,当我来到这里时,我才能挖掘到我内心对色彩最原始的认知。我像以往那样坐在画板前,却发现无论如何也下不去笔——我犹豫了。我也清楚:水粉,最好的效果便是初次印上的颜色,所以“一次成功”是画好水粉的关键。老师显然发现了这一点,便道:“你有这个能力,不要想别的,只想着你眼前这幅画。”
我有些紧张地点了点头,起了稿子便往上画。老师颇为无奈地说:“你看,下笔犹豫了,这么犹豫是画不好的。”语罢,递上了一张干净的纸。“仔细想好,美术对你而言是什么,想好了再画。”我接过纸,对着纸发呆,美术在不知不觉中陪了我五年,它教会了我如何运用好那些死板的知识,教会了青春期易怒的我如何安静下来……我必须舍弃我胆小、犹豫、暴躁、怯懦等等无关紧要的情绪——我……
捏着画笔的手稍微使了使劲,方才犹豫的我终于举起了笔。我真实所想的东西……调色盘上斑驳的痕迹,画笔上沾满的颜料。我不断告诫自己,沉下心,沉下心。我不能在我一直喜欢并坚持的东西面前有分毫的胆怯,让内心的嘈杂全部归于沉寂,大胆地把亮丽的颜色覆盖在空白的纸面上——这便是我对色彩最崇高的敬意。
“老师,这样可以了吗?”不顾手上还粘着未干的颜料,我满怀期待地将那幅画指给坐在角落里的老师。“画得很好。”老师的眼底透着赞许,这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荣誉了。我……我想带着这些色彩,一路走下去。夕阳之下,我展开了刚完成的画作,阳光好似为画镀上了一层金边。
【亮点借鉴】1.真情流淌,感人至深。情动于中而发于声,本文作者选取了自己一次绘画的经历来写,有真切的感受,叙述起来则情深意切。
【亮点借鉴】2.精于描写,对话自然。紧扣题中的两句名言,行文中特意把我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写得详细具体,在对话中,在我的倾听下,创作出了让老师赞许的作品。
【亮点借鉴】3.反复修辞,妙不可言。文中有两处间隔反复值得一说,一是“老师,这样可以了吗?”二是“我……”,这两处的反复处理,既给作文增加了复沓之美,也使行文富有层递性,细细品读,富有韵味。
《沟通,让生活更美好》参见wrd文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主题作文指导--主题8【命题作文】追求梦想 放飞想象(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享受作文的快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主题作文指导--主题7【命题作文】感动你我 你我感动(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享受作文的快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主题作文指导--主题6【话题作文】远离恶习 握手善良(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享受作文的快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